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1: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1: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长征教学设计及反思(1)《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味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艰难的态度,领略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势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出诗文1.引入长征,并板书这两字。

2.你们知道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吗?(学生汇报)3.教师简介《七律?长征》这首诗的背景。

(板书:七律)并介绍什么是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 生齐读诗题。

4.听配乐诗朗诵。

1.学生自由读诗句。

2.指名读。

3.学生评价。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齐读。

1.师导入: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

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2.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远征难只等闲)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眼的理解。

(红军把经历万水千山看做是平寻往往的事。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

5 全班学生一起交流。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理解逶迤一词(课件出示:五岭图)换词理解。

并简介五岭的情况。

(2)用上述方法学习“乌蒙磅礴走泥丸”。

(3)指导朗读。

(4)想象一下,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艰难?(5)但在红军眼里只无非是什么?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通过这强烈的对照,谈谈你的感受。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事件,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一课。

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促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习目标知道长征、遵义会议等基本史实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长征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运用史料分析长征的原因,认识长征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会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学难点: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经初中七年级一年多的学习,对初中历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网络空间收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相关资料,对长征的历史有所了解。

学生对本课的历史人物、各个战役比较感兴趣,这些人物性格、智慧、战役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让学生识记视频中关键词,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壹明晰长征原因贰图画长征经过叁解读长征意义肆感悟长征精神【解读课标明确目标培育素养】【新课教学】【壹】明晰长征原因问题探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出红军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3 、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3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 17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红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 ,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1 、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2 、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1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

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技能,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出相应的史料和历史地图,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识图能力。

二、单元整体分析本单元是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围绕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进行学习,共有三课内容,分别是《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要讲述了国共合作展开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长征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历经了国民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获得了长征的胜利,三课内容环环相扣,要合理教学,掌握好教学节奏,循序渐进,注意前后衔接,认真讲授。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分为三个子目,即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时期中具有承前继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重要地位,要让学生理解并传承长征精神,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把握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二)教学难点: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六、教法学法(一)教学方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讲授法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5 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5 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10教学内容:11课《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

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走:滚动;泥丸,泥球。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

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5)讨论归纳: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

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

5.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

5.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中的一课,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从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到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合作破裂,以及之后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采取的武装起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进行的战略转移,经历了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成功,是中国共产党转危为安,是党的转折点,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此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对历史资料做出正确的解释,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先烈们的精神。

【课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认识到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的历史,体会到长征的伟大精神,做出历史解释,培养家国情怀,利用红色资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一些历史知识的储备,同时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对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历史相对熟悉。

并且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各科学习,学生们在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了很大的进步,都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课时规划】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刘东方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在中国革命时上的地位。

二、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三、教学难点感悟长征精神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七言律诗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跟本节课相关的诗词,可以让学生站在伟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感受历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始授课1、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课标要求,可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时上的地位。

(2)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多媒体展示预习问题,学生根据要求开始自主预习,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请找出国民党围剿红军的原因、时间、地点、次数、结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采取的措施。

(2)请找出红军长征的开始时间、经过(主要事件)、转折点、两次胜利会师(时间、地点、军队)、意义。

(3)请找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3、串讲课文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内容,同时检测学生自主预习的成果。

(设计意图:重点内容的讲述是为了再次明确课文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检测学生自主预习的成果是为了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4、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难点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生根据书本知识思考后得出相关结论,理解难点知识。

(设计意图:难点内容学生不易理解,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团队精神,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践行长征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例,分析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长征》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等,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长征在其他国家的意义和影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对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进行了解,同时可以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以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2.技能目标: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同时还需要进行历史内容的概括与整理。

3.情感目标:让学生能够对长征精神进行学习,同时具有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遵义会议、胜利会师等相关事件。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构建教学情境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七律·长征》文章内容。

1.要求所有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并且在课堂中讨论这首诗所讲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课堂提问,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长征?自己对长征的印象是什么?3.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教材的阅读,并且说一说长征所发生的历史背景。

4.教师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来进行电影《长征大会师》的片段播出,并且让学生进行认真观看。

学生观看之后,需要进行电影片段的讨论,说一说学生的观后感。

5.课堂教学内容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程,一起去了解长征的整个过程,对它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看一看当时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

二、课堂教学互动(一)战略转移1.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性转移,那么请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长征?2.在长征的过程中,刚开始有多少人参与长征?3.博古在长征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决定?在关键时刻,是谁改变了原有的战略方案?(二)遵义会议1.仔细阅读教材,总结遵义会议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对遵义会议的大致内容进行总结。

(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份展开,主要是对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思想提出纠正。

同时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被选取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同时对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进行罢免,并且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共同进行军事指挥工作的开展。

)2.说一说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的开展能够正确进行长征战略的确立,毛泽东同志能够成为党中央的领导之一,挽救了整个革命,是历史的一种重要转折。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7课,主要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叙述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让学生了解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认识到长征精神的伟大。

教材内容包括长征的背景、长征的行程、长征的胜利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征的具体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长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激发学生为理想和信念奋斗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的重要性。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自己的看法。

4.图片、地图展示法: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征的行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呈现长征的行程,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让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辛,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长征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更多地关注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雄事迹,而对于长征的战略意义和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长征,使其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长征相关视频、音乐、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时间顺序,呈现长征的过程,重点介绍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的艰辛和英雄事迹。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属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时期”的内容。

在整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长征的胜利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阅读史料的能力,分析地图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学生在课外可能有一定的积累,授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团体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根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以及国民党的“围剿”,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

(唯物史观)2.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珞线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

结合课本文字,小组合作绘制长征路线图。

(时空观念》3.通过播放视频《遵义会议》,了做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观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感人视频,讲述红军长征故事,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革命先烈们不畏艰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征的经过和意义;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感悟长征精神教学学法教法: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讲授法、创设问题法学法: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史料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听爷爷讲红色记忆》走进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学习新课讲授: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展示课堂结构,分成四个篇章讲解。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一一长征原因》(一)出示图表分析中央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二)小结归纳: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由于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3.动态展示长征相关油画,提出问题:回看这场远征路途,结合你所了解的长征故事、历史,说说你从红军身上感受了哪些精神?(长征精神)引导学生讨论参与。

精神:积极乐观,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同甘共苦
【课堂总结】
回顾长征,播放视频,总结升华。

观看视频
视频联系现实,
总结升华。

视频播放
【课后作业】
推送课后寻史作业:阅读《红星照耀
中国》一书,并查找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制作一份长征的手抄报,其中需要包含手绘长征路线图。

课后完成作业
实施及时评价,
个性辅导。

智学网推送
【板书设计】。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4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4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6【教材分析】《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

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

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

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总结:和平年代的长征精神脉脉相传,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们身边。

图片展示:运动健儿。

解放军战士科学考察队员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历程,体会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红军长征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对长征的意义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和理解长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了解长征的最新研究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有关红军长征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精神,讨论红军长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教学设计示例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教学设计示例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历程和目标;2. 掌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和影响;3. 培养思考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和起因;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过程和主要事件;3.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短片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Step 2:讲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和起因(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和起因,解释为什么中国工农红军要进行长征。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例如红军长征的路线选择、红军长征的组织和领导、红军长征的战略意义等。

小组成员就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Step 4:展示和讨论(1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作简要展示,并进行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Step 5:讲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过程和主要事件(15分钟)教师逐一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过程和重要事件,注意让学生理解每个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Step 6:分组练习(10分钟)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表演、海报或PPT等,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过程和重要事件。

Step 7:展示和评价(10分钟)各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并由教师进行总结讲评。

Step 8:作业布置和展望(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简要总结,并展望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资源:1. 影片或图片资料;2. 手绘地图和纸板、彩笔等。

评估方式:1. 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2. 作业评分。

教学延伸:1. 与地理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地理环境和路线选择的影响;2. 参观红军长征相关的纪念馆或博物馆,深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
教师: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

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根据地面积约五万平方千米,是当时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时间国民党兵力红军兵力比例
第一次
(1930.11-1931.1) 10万多4万多约2.5∶1第二次
(1931.3-1931.5) 20万3万多约7∶1第三次
(1931.7-1931.9) 30万3万多约10∶1第四次
(1933.2-1933.3) 30多万7万多约4∶1
材料二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中央红军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的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的方法,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侵占寸土”。

——博古、李德
教师:(说明)“御敌于国门之外”是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战胜敌人。

教师: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红军损失惨重。

经过广昌一战,红军又伤亡五千六百多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被打开了。

之后,敌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内部进攻,直指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瑞金。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硬拼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冒险主义错误),结果一败涂地。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二、力挽狂澜万里行——长征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基础知识)
教师:(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教师:请大家结合地图,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学生: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

一路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虽然经过英勇奋战,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伤亡过半,只剩下三万多人了。

而此时的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

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人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教师: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了。

(展示视频《遵义会议》)
学生:(根据视频,结合教材识记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师:会议解决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什么错误?毛泽东的地位有何
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教师:你怎样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从会前和会后进行对比分析,讨论)
会前: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失利。

会后: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

教师:这次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代表指导的情况下,由中共自己召开的。

对此,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什么?
学生:(讨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党、热爱党。

教师:(展示示意图)
教师: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

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又有哪些重要的军事行动,克服了哪些困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重要知识) 教师: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哪位同学来讲述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军事行动?
学生: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识记长征胜利结束的概况)
学生: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红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
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材料二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
教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分析)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师: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学生: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疾病,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教师: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数不清的险山恶水,你感受到什么精神?
学生: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红军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凭着坚强的毅力,英勇善战,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实现了长征的胜利结束。

教师: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就是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发扬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长征的历史,我们知道了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我们感悟了长征精神,它那传奇式的献身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

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