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与运行
我国院前急救发展与建设
我国院前急救发展与建设目的:从了解中国院前急救的发展过程,阐述影响院前急救可持续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提出解决不和谐因素的方法和建议。
方法:笔者以一个基层院前急救工作者的角度谈其切身感受。
结果:大部分城市的院前急救快速发展,小部分城市院前急救仍然滞留。
结论:应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建立完整的急诊医疗体系管理(EMSS),加强急救网络建设,净化和规范院前急救市场,造福百姓。
标签:院前急救;切身感受;方法;对策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院前急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绩,院前急救工作已在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院前急救工作另人瞩目,在完善城市功能、维护社会稳定、参加抢险救灾、开展救死扶伤、保障人民健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我国院前急救的发展与建设还存在着不足,本人从回顾院前急救的发展历史和影响院前急救发展的因素及解决影响发展因素的方法和对策来谈院前急救的发展与建设,仅供院前管理者参考。
1院前急救的发展历史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急诊医学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而急诊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也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纵观我国大陆的院前急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阶段:50年代~70年代末我国院前急救机构始建于50年代,参照前苏联急救站组织形式,仅以单纯运输为主。
绝大多数急救站处于低资源和组织功能不健全状况,当时没有专用急救电话或呼号,一旦有人需要急救,只能采用市民普通电话号码。
1.2第二阶段:80年代初~1986年1980年召开解放后第一次全国城市急救工作会议,随后卫生部首次发出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引起各省市政府、卫生部门及其行政部门的重视。
首先扩大和整顿了各医院急诊室,增添了急救设备和医院急救车数量,并开始筹建城市EMSS。
1982年北京开始与意大利政府合作立项建立北京急救中心。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1. 建立一套完善的急救体系,提高急救质量,提升医院的救治能力;
2. 加强急救人员的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3. 建立急救咨询服务,提供及时的急救指导;
4. 建立急救应急机制,提升急救效率;
5. 建立急救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急救资源利用率;
二、实施措施
1. 明确急救职责:根据医院急救工作的实际情况,明确急救职责和分工,确保急救工作的有效进行;
2. 建立急救培训体系:建立急救培训体系,提高急救人员的技能,提升急救质量;
3. 建立急救应急机制:建立急救应急机制,确保急救救治的及时性,提高急救效率;
4. 建立急救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急救资源共享机制,保证急救资源的充分利用,节约急救成本;
5. 建立急救咨询服务:建立急救咨询服务,提供及时的急救指导,提高急救救治质量;
6. 建立急救记录管理制度:建立急救记录管理制度,实现急救记录的有效管理,为急救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三、实施组织
1. 指定急救负责人:根据医院急救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急救负责人,负责急救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2. 组建急救小组:组建急救小组,负责急救体系的建设、实施和管理;
3. 建立急救督导机制:建立急救督导机制,对急救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督导,确保急救工作的有效进行;
4. 建立急救报告机制:建立急救报告机制,定期汇报急救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市卫生局关于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市卫生局关于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我市院前急救能力,根据上级发改、卫生等部门有关文件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温委发…2009‟109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卫生强市建设的决定》(温委发…2009‟2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院前急救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建立反应快捷、保障有力、功能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是各级政府的民生工程,也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
健全的院前急救体系能有效地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急救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要坚持公益性质。
二、目标任务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反应快捷、指挥统一、处置高效”的院前急救医疗工作体系和急救医疗网络。
实现院前医疗急救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达到“高效、快捷、及时、安全”的急救医疗服务。
要建成以市急救中心为龙头、各县(市)急救站或120急救指挥中心为基础、急救点(急救分站)为网点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
到2010年底,各县(市)要设置独立建制的急救站或120急救指挥中心;2011年底,完成急救点(急救分站)的建设,并向山区海岛延伸,实现急救网络全覆盖。
市急救中心具体承担市区的日常院前急救、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和大型会议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承担全市院前急救业务的指导、培训和管理工作。
县(市)急救站或120急救指挥中心负责辖区内的院前急救调度指挥和日常院前急救业务。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实行市、县联动,统一调度,最大限度发挥全市急救网络的作用。
三、工作要求(一)机构建设。
院前急救机构作为非营利性公益组织,要坚持政府主导、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交通状况、经济水平、重点区域以及需求量等综合因素,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
医院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医院院前急救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在急救过程中的安全和满意度,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院前急救工作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对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需要紧急医疗救助的患者,进行现场救治、转运和途中救护的服务。
第三条院前急救工作应遵循及时、准确、安全、有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患者隐私保护,提高急救医疗服务质量。
第四条院前急救工作由我院急诊科负责,其他相关部门和科室应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
二、组织管理第五条我院成立院前急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院前急救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组长由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院长担任,成员包括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第六条急诊科设立院前急救办公室,负责院前急救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实施。
院前急救办公室设在急诊科,主任由急诊科主任兼任,工作人员由急诊科医护人员担任。
第七条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资格和培训证书,定期参加急救技能培训和演练,提高急救能力。
三、工作流程第八条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分为接警、派车、出诊、救治、转运和回访六个环节。
第九条接警:120调度员接到急救电话后,应及时接听、记录,询问患者病情、地址、联系人等信息,并根据病情、地址等情况判断派车等级。
第十条派车:120调度员根据患者病情、地址等情况,合理安排救护车辆和急救人员,并通知患者所在地的交警部门,确保救护车辆畅通无阻。
第十一条出诊:急救人员接到派车通知后,立即准备急救物品,乘救护车前往现场。
途中保持与120调度员的联系,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救治准备。
第十二条救治: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现场救治,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
第十三条转运:患者病情稳定后,急救人员应将其安全转运至救护车,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途中做好救治工作。
2021年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计划
2021年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一)完成公立医疗机构院前急救资源整合工作。
将x家市直医院、XX家乡镇卫生院的救护车辆等纳入120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初步建立市域院前医疗急救网络。
(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救护车数量不少于25辆,每3 万人口至少配置1辆救护车,其中60%以上为负压型救护车,全市负压救护车数量不少于15辆。
二、工作任务(一)加强120急救站建设。
市第一医院进一步加强XX市120急救站建设,增加对急救站的投入力度,确保急救站建设符合标准。
2021年6月底前,市急救站完成急救培训基地设立工作,配备必要的培训设施;9月底前,完成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急救知识、技能培训、考核工作。
(责任单位:市120 急救站)(二)建立院前医疗急救网络。
2021年6月底前,将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院及15家乡镇卫生院符合标准的急救车辆全部纳入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建立以市120急救站为主体,市直医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为补充的市域院前医疗急救网络。
(责任单位:市120急救站、市直医院、乡镇卫生院,第一个单位为牵头单位,以下相同)(三)加强院前急救车辆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和功能使用急救车辆,严禁私自改装、出借、转卖、转让、调拨救护车或挪作他用,严禁将本单位救护车承包给任何单位及个人。
2021年6月底前,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院及15家乡镇卫生院纳入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的急救车辆全部统一安装GPS定位系统,切实加强对救护车辆的运行管理,实现120指挥调度与急救车之间信息互联互通。
(责任单位:市120 急救站、市直医院、乡镇卫生院)(四)规范急救车辆装备配置。
根据不同的业务工作需要,遵循合理、必须、均衡原贝!1,确定120急救站、市级网络医院、乡镇网络医院院前急救车辆的用途和车载药品、仪器设备的配备,满足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
2021年12月底前,统一市120 急救站、市直医院、乡镇卫生院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救护车及人员着装的标识,统一标注急救站名称和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
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我院急诊科成立于2005年12月26日,经过全院上下五年的努力建设,现在已经发展得初具规模。
无论是从资源配置、技术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观。
下面我就将近几年来在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一、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在院前急救中,抢救患者的关键是第一时间段的抢救,短则以分秒计算,如心跳呼吸骤停,窒息等;长则以小时计算,如创伤救治中强调的“黄金一小时”。
我院在培训中加强医护人员的时间观念,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情况下,争分夺秒抢救病人,最大范围内保证患者的权益。
二、严格制定专业人员的准入制度。
为保证急诊急救体系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应严格制定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的准入制度。
对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司机、调度员都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考试,经急诊急救技能训练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或继续再教育。
三、普及和提高急救医疗技术水平。
首先应对广大群众普及和宣传心肺复苏、触电、溺水等基本医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群众之间的互救和自救能力,为高级生命支持赢得时间,奠定基础。
其次要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不断接受和推广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能,更有效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存在的问题:一、我院急诊科为独立科室,负责院前急救。
由于急救医生的轮流值班制度,虽可熟练完成一般的急诊急救工作,但缺乏对重症患者连续治疗和观察的专科经验,仍停留在简单初步的快速诊治水平上,尚缺乏深层的延续的治疗。
这是我院急诊科人才队伍建设上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
二、院前急救装备落后是我院急诊科的又一突出问题。
既有2辆普通型救护车,且车上均无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仪、呼吸机等基本医疗设备,仅有心电机、吸痰器等设备,不能满足紧急救护的需要。
三、我院急诊科建设滞后,如场地狭小、设计不合理,所必需的抢救设备缺乏或陈旧老化,急诊专业人才缺乏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院前医疗急救建设与管理
2、依附医院型,如重庆、海南,依托辖区 内医院开展院前急救的模式,在全国占多数。
3、单纯调度指挥型,如广州、珠海,由市 急救指挥中心负责,以若干个医院急诊科成立一 个区域中心,实行分区域分科负责急救模式。
4、联合型,如苏州、镇江,与公安、消防 、交通等多部门联合设置模式,实行资源共享。
各设区市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 医疗服务需求等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本地的 发展模式,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要有前 瞻性,如钦州、防城港、北海等将海上院前 医疗急救/搜救考虑进去,有条件的要规划直 升机停机坪以便空中院前医疗急救的需要。 统筹安排建设进度和建设经费,有计划、分 批次地安排急救中心(站)的建设。
统一调度系统:在实行“统一受理”基础上, 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 研究“统一调度”的工作机制,适时建立“统 一调度”模式。
统一指挥体系:建立各市统一的指挥体 系。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和承担重大保 障活动时,各市院前医疗急救中心在当 地卫生计划委的授权下,及时统一指挥 和调度院前医疗急救资源,提高应急反 应能力,提升应急保障力度。
我国院前急救模式
因各地的经济实力、城市规模、急救意 识、服务区域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设 立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时,所采取的院前急 救模式亦不相同。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大体 上可分为如下模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独立型——其中有两种: (1)院前院内完善型,如北京120、北京 999,由院前急救科、急诊科、重症监护 室构成,与市政府卫生局、各大医院直接 联系。 (2)单纯院前型,如上海、天津,由急 救中心站及其分站与医院紧密协作模式, 属于集中指挥型。
4、建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全程监 管机制
县级以上卫生 行政部门要切 实加强监督管 理,落实工作 职责。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为了提高我国的院前医疗急救水平,做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家制定了《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该办法共有10章,94条,下面是对该办法的详细解读。
第一章,总则。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院前医疗急救的定义、基本原则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提出了院前医疗急救应该以人为本,注重综合施救和优质服务,加强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协调等。
第二章,急救体系。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体系的划分和急救站的设置原则。
提出急救站的设立应该考虑人口密度、交通情况、重点区域等因素。
并且急救体系应该与社区医疗机构相互配合,形成医疗急救救援能力互补的网络体系。
第三章,急救人员。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人员的资格条件和职业素养要求。
要求急救人员有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必须具有专业资格证书和经过急救培训。
第四章,急救设备和药品。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车辆、急救器材和药品的配置、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期望急救车辆要经过专业认证,急救器材和药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标识要求。
第五章,急救行动。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行动的程序和要求。
强调院前急救行动应该以患者为中心,及时、科学、规范进行急救救治,做到“一秒钟挽救生命,一分钟补救重症,一小时拯救病人”。
第六章,急救可达度和急救质量控制。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可达度和急救质量控制的要求。
重要的是,急救人员应该及时赶到急救现场,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并且加强急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高急救的效果和安全性。
第七章,急救资助。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费用的资助范围和资助方式。
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和经济困难患者的急救费用,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资助和救助。
第八章,急救纪律和安全。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人员的工作纪律和安全要求。
要求急救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尊严。
在急救过程中必须保证设备和药品的安全使用,注意医疗质量和卫生。
第九章,急救救助体系建设。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急救救助体系建设的要求。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计划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计划
一、急救体系建设
1. 建立健全的院前急救网络,确保急救站点覆盖面广,能够快速响应紧急救援需求。
2. 加强急救站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站点硬件设施水平,满足紧急救援需要。
二、人员培训
1. 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急救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2. 培训内容包括急救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应急预案等内容,确保人员具备全面的急救能力。
三、设备配置
1. 根据急救需求,配备先进的急救设备和器材,提高急救效率和质量。
2. 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用。
四、急救流程优化
1. 对现有急救流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优化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效率,缩短患者等待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
3. 建立完善的急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急救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
五、医疗协作网络
1. 加强与周边医院的协作关系,建立急救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
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 与其他医疗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急救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整体急救水平。
六、应急预案制定
1.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预案。
2. 对预案进行定期演练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预案内容,提高其实用性和有效性。
七、质量监控与改进
1. 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对院前急救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
2. 定期对急救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到位。
关于加强院前急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加强院前急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干这行这么久,今天分享点关于加强院前急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经验。
咱先说这存在的问题吧。
我感觉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急救人员的数量不足。
就拿我们那片儿来说,每次接到好几个急救任务的时候,那真是忙得晕头转向。
急救车就那么几辆车,医护人员也有限,有时候真的是顾此失彼。
我就碰到过一次,同一时间有两个紧急情况,一个是车祸重伤者,一个是突发心脏病的老人,我们这头只能先去比较近的车祸现场,结果那个老人那边家属就特别着急,都对我们有怨言,可我们也实在是没办法呀。
再说说急救设备这事儿。
我觉得很多时候设备更新特别慢。
像那些除颤仪之类的设备,有些都用了好多年了,虽然还能用,但是在精准度上可能就会有点差池。
我见过一次在急救时,那个旧的除颤仪开机就反应慢,把大家急得一身汗。
要是因为设备的原因耽误了救人,那就太不应该了。
哦对了还有,群众对院前急救的认识也严重不足。
有的时候我们到了现场,家属可能因为紧张,完全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甚至有的还会妨碍我们进行急救。
比如心脏骤停的时候,我们需要给患者做心肺复苏,结果家属在旁边又哭又喊,拉着我们不让我们做正确的操作,真的是让人特别无奈。
那我觉得针对这些问题,都得想点办法。
要是能多招募一些急救人员就好了。
我想这个可能就得政府或者医院出点政策,多给点激励措施。
比如说提供一些好的薪酬待遇或者给些职业发展的保障。
像人家一些发达国家,急救人员的待遇就不错,队伍也很庞大。
对于急救设备的问题,我觉得医院方面得设立一个专门的资金库,定期检查设备,过了使用年限或者是有问题的,就尽快更换或者维修。
就如同一个人老穿破鞋子跑不快,设备不行咋能救人呢?关于群众认识不足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多开展一些普及急救知识的活动。
可以在社区里,学校里,各种公共场所,免费给大家讲讲基本的急救常识。
在很多国家,孩子们从小就在学校里学习这些知识了,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啊。
不过我也得承认,这些建议可能操作起来有难度,毕竟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但总要有个开始吧。
急诊院前急救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在过去的一年里,急诊院前急救工作在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以提高急救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目标,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现将2023年度急诊院前急救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亮点1.急救体系建设本年度,我院进一步完善了急诊院前急救体系,提高了急救响应速度。
通过优化急救站点布局、加强急救人员培训、提高急救设备配备等手段,实现了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
2.急救能力提升(1)强化急救人员培训:本年度,我院组织开展了多次急救技能培训,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水平。
(2)开展急救演练:通过开展多场急救演练,检验了急救队伍的实战能力,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3.优化服务流程(1)缩短救治时间:通过优化急救流程,缩短患者从呼救到救治的时间,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2)提高患者满意度:针对患者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4.加强疫情防控(1)落实防控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相关规定,确保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
(2)开展疫情防控培训: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疫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三、工作不足1.急救站点分布不均:部分区域急救站点数量不足,导致急救响应时间较长。
2.急救设备配备不足:部分急救站点设备老旧,影响急救效果。
3.急救人员数量不足:部分区域急救人员紧缺,导致急救任务繁重。
四、改进措施1.优化急救站点布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急救站点布局,提高急救响应速度。
2.加大设备投入: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更新、补充急救设备,提高急救效果。
3.加强人才培养:加大急救人员招聘力度,提高急救队伍整体素质。
4.开展多渠道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急救知识,提高公众急救意识。
总之,2023年度急诊院前急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急救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第2篇2022年,我国急诊院前急救工作在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方案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方案
一、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目标
1、通过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提升病患救治的效果,提高
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提高医院救护车辆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急救水平,达到抢救患者的最大可能。
2、根据不同时段、不同病种和不同距离的情况,编制并实施适
当的院前急救体系,以期在缩短到达医院的时间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二、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方案
1、优化组织机构和指挥中心
建立急救总指挥台,负责市内、县内、区内急救事宜,以及抗灾救灾的总体调度;
建立医院急救指挥台,负责医院范围内急救事宜;
建立急救护理指挥台,负责护理及护理质量及指挥其他护理人员;
2、设立培训体系
组织开展各类急救技能培训以及急救经验交流活动,提高医护人员急救技能水平;
总结经验,及时发布急救报告,完善急救知识体系;
定期开展急救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急救意识。
3、健全救护车辆配备
完善急救车辆装备,制定急救车辆出车任务安排,提高救护车辆的使用效率;
建立急救车辆管理体系,保证急救车辆能及时发挥作用;
建立急救车辆维护体系,建立相应的维护机制,以保证车辆性能稳定。
四、总结
急救体系的建设是提高急救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为抢救伤病患者提升存活率的重要举措。
经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当前的院前急救体系,最终使抢救伤病患者的救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和安全。
院前急救建设实施方案
院前急救建设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医疗服务中,院前急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乎着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
因此,加强院前急救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对于提高急救效率,救治患者,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院前急救体系。
这包括建立院前急救指挥中心,配备专业的急救人员和设备。
建立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可以实现急救资源的集中调度和管理,提高急救的快速响应能力。
配备专业的急救人员和设备,可以保障急救工作的专业性和高效性,提高急救成功率。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院前急救人员是急救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
因此,加强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举办急救培训班、开展实战演练等方式,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院前急救设备的更新和维护。
院前急救设备是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保障,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救治效果。
因此,加强院前急救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设备,确保院前急救设备的完好性和可靠性。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院前急救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院前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增强公众自救互救的能力,提高院前急救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和效果。
综上所述,加强院前急救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对于提高急救效率,救治患者,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院前急救体系,加强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加强院前急救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加强院前急救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提高院前急救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院前急救建设,切实加强院前急救工作,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院前急救体系
提高组织执行力
一项管理政策出台后执行是其最大的制约因素。而培 训是提高组织执行力的重要手段。培训部门通过制定 专门的培训课程,对员工理解管理政策情况进行深度 访谈、诊断式分析、针对性讲解、体验式学习、顾问 式辅导的方法提高员工执行政策的能力从被动执行变 为主动执行,从单一式执行变为创造式执行。
培训工作在急救人才建设中的作用
以猝死为例,目前我国城市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在 1%—3%,与国外8%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而在美国 的西雅图,院外猝死抢救现场复苏成功率可达60%, 最终脑复苏成功率为30%。其原因一方面是医务人员 急救技能有待规范和提高,另一方面公众急救意识低 下、急救技能缺乏不能在现场进行正确自救互救亦是 重要因素。
急救管理模式守旧
管理模式指管理所采用的基本思想 和方式,是指一种成型的、能供人 们直接参考运用的完整的管理体系, 通过这套体系来发现和解决管理过 程中的问题,规范管理手段,完善 管理机制,实现既定目标。
目前大多数急救中心采用的是传统 的等级式管理模式,暴露出管理者 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工具单一,管 理程序机械,管理制度死板,管理 方法粗糙的问题。
培训工作在急救行业管理中的作用
培训的过程即是管理的过程
培训通过使员工对指定的、标准的信息的接受、矫 正和消化,影响其认识和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的目 的。我们很多管理行为的失效其根源就在于被管理 者所具有的信息不对称。要善于把种种命令、指示、 要求以培训的形式下达,寓管理于培训,使员工由 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使“要我做” 转化为“我要做”。
济南院前医疗急救条例
济南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体系建设第三章服务管理第四章工作保障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发展院前医疗急救事业,规范院前医疗急救秩序,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医疗急救活动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市急救中心、区县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网络医院附设的急救站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接诊医疗机构救治前,在接诊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四条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应当坚持以人民生命安全为中心,坚持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服务。
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应当坚持公益性原则。
第五条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领导,将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纳入本级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院前医疗急救保障体系。
第六条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医疗急救的监督管理工作;区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院前医疗急救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运输、文化旅游、自然资源规划、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院前医疗急救相关工作。
第七条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公益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支持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
第八条对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县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体系建设第九条本市建立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积极参与的急救网络体系,由市急救中心、区县急救分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构成;并逐步增加公立医疗机构设置急救站的数量。
推动建立陆地、水面、空中等多方位、立体化救护网络。
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医疗急救需求增长量等因素,编制完善医疗卫生专项规划,明确急救网络医院设置。
院前急救建设实施方案
院前急救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
院前急救作为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抢救效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设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制定实施方案,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
1. 建立健全的院前急救网络,实现全覆盖;2. 提高院前急救的急救及时性和有效性;3. 增强社会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4. 降低急救事故的发生率。
三、实施方案。
1. 建立院前急救站点。
在城市和乡村地区,建立院前急救站点,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和必备的急救设备,实现全覆盖。
同时,加强站点之间的协作和联动,确保院前急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 完善院前急救设施。
在重点场所和区域,完善院前急救设施,包括设置急救箱、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等设备,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以保证设施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3. 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
加大对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急救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院前急救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
4. 宣传教育急救知识。
开展院前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人们面对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时的应急能力。
5. 强化院前急救管理。
建立健全的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加强对院前急救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院前急救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院前急救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和更新;2. 完善院前急救医疗保险制度,降低患者的急救费用负担;3. 加强院前急救队伍的培训和待遇保障,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
五、结语。
院前急救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社会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提高院前急救的急救及时性和有效性,降低急救事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院前急救体系,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院前医疗急救体系能力建设情况
院前医疗急救体系能力建设情况院前医疗急救体系能力建设情况一、引言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急需医疗救助时,通过急救人员在事发地点或途中进行紧急处理和转运到医疗机构的过程。
在发生意外伤害、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时,如能及时、有效地开展院前急救工作,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设完善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是保障公众健康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现状分析目前,我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急救体系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 急救设施不完备:在一些贫困地区,急救设施匮乏,急救车、急救设备等资源不足,限制了院前急救的实施。
2. 培训体系不完善:院前急救涉及专业知识和救护技能,需要专业急救人员进行及时救治,但是目前我国急救人员培训体系不完善,很多地方缺乏有经验的急救人员。
3. 协调机制不畅通:院前急救也需要政府、医疗机构、急救中心、交通部门等多个机构的协作配合,但是目前各机构之间协调不畅,信息共享不足,导致急救响应不够及时。
三、构建院前急救体系的措施和建议为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能力建设,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和建议:1. 提高急救设施的水平:加大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急救设施的投入,增加急救车辆和设备,完善急救中心的建设,提高急救能力。
2. 加强急救人员培训:加大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水平。
鼓励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提供急救培训,为社会各界提供急救知识普及。
3. 建立健全急救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院前急救的协调和快速响应能力。
政府应加大对急救体系的支持和推动力度。
4. 增加公众急救意识:加强对公众的急救知识普及,鼓励大家学习基本的急救技能,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提高院前急救的效果。
5.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推动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医疗服务的第一道门诊,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将就我所在地区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汇报。
首先,我所在地区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城市中心区域,急救中心的建设较为完善,配备了先进的急救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对急救病人进行救治。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支由医生、护士和急救人员组成的院前急救队伍,他们可以迅速赶到事故现场,进行现场急救和转运工作,为病人争取宝贵的时间。
其次,我们也意识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急救设备和急救人员的配置不足,导致急救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此外,一些社会急救意识薄弱,对于急救知识的了解不够,导致在急救情况下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将加大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急救设备和急救人员的配置水平,确保院前急救体系的全面覆盖。
其次,我们将加强对社会的急救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急救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急救知识,提高自救能力和互救能力。
最后,我们将不断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急救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具备应对各种急救情况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医院的衔接,建立起完善的急救转运网络,确保急救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总的来说,我所在地区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急救服务。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的人能够在急救情况下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负责本地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院 内救 治
向上级医疗机构转送重症病员
h
29
(三)院前急救的三要素
急救医疗 急救通信 急救运输
h
30
院前急救医疗的主要任务
1、诊断和检伤分类(简单检伤快速治疗原则) 2、 现场紧急处理,针对主要疾病和危害 生命的原因, 采取快速、准确、有效 急救处理。按轻重缓急进行有针对性 的处理和转运。 3、搬运转送,认真交接伤患。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黑龙江省 农垦总局发展改革委、卫生厅局: 为完善农村急救体系 ,全面提升急救服务水平,根据医 改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 革委正会同卫 生部抓紧研究编制 《农村急救体系 建设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今年,中 央将安排资金启动 试点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在中央和 地方共同努力下,逐步改变农村急救机构业务 用房短缺、急 救车 辆 不足等状况,初步构建功能完善、反应 迅速的农村急救网络,提高急救服务能力 ,基本满足农村居 民急救服务需求 .
与公安、消防等联合,形成本地区社会应急 联动系 统
h
26
乡(镇)急救站建设
h
27
建制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卫生院 结合 实际情况设置急救站,
按照区域卫生规划,重要旅游地区、 交通 要道等,依托就近乡(镇)、村医 疗机构设 置急救站(点)。
h
28
乡镇急救站的职能
接受本县急救指挥分中心的指挥、调度
(3)负责对全市急救医疗分中心的业 务指 导和管理,
h
16
(4)与公安110、119、122等全 面 联合,形成社会应急联动系 统,构 成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
系;
h
17
(5)承担对专业人员院前急救技术 培训 ,同时开展对公众进行急救知 识的普及 宣传。
开展急救医学的科研及学术交 流等。
h
18
以120指挥城中心区牵急头救,网依络据急救 半径,由区
域内二级以上医院组成 院前急救网络,依托其 急诊科建立 院前急救站。
h
19
县级急救网络—农村急救网络
重要意义:
“完善农村急救体系,全面提升急救服务水平”
统筹城乡医疗服务,保证急救医疗服务的 公益性 ,落实医改总体要求。
h
20
逐步改变农村建急救设机构目业务标用房短 缺、急救车辆
不足等状况,初步构建 功能完善、反应迅速的农村 急救网 络,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农 村居民 急救服务需求。
h
21
建设内容和标准
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县级急救机构建设 业务用房:急救机构业务用房建设以200 平方 米为基数,服务人口每增加10万人 增加75平方 米:
急救车:为100万及以下人口的县(市) 配备2 辆急救车,100万人口以上配备3 辆急救车。
h
22
目前,我省大多数县依托当地 综合 实力较强的县级综合性医院, 建立120 急救中心(紧急救援中心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与运行
(一)院前急救体系的定义
h
2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由急救通信、急救运输和急救医 疗三要素 组成。
其作用在事发现场和转运途中对急危重 伤病 员进行紧急救治和监护,缩短无 治疗期, 最大限度的减少死亡率和伤 残率。
实施院前急救功能的部门组合即为体系
h
3
急救中心与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关系
),部分县组建了独立的120指挥 中 心。
h
23
县级急救中心的基本要求
与市急救中心和区域内急救站建立通讯、信息网络联系 装备急救车和车载急救、通讯设备与本地急救站共同组成 院前急救 网络 有专业化的急救队伍(医、护、司、担) 负责本地重点区域、交通 要道、乡镇村急救站的设置
h
24
县级急救中心的职能
h
33
成都市 120 (一 级 平 台 ) 指挥中心
直属分站终 端
InterN et
(D D N /F.R/A D S L / C D M A 1x)
城区网 络医院 终端
郊区县 12 0 (二 级 平 台)指挥中
心
乡镇卫生 院终 端
县级网 络医院 终端
h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编报农村急救体系 2011 年建设项 目 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
h
31
4、按照“快速、准确、安全、有效”原则进 行院 前急救,以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诊断为 主;采取维 持生命体征,不使病情恶化的主 要急救措施;合理 搬运严密观察转送途中的 病情变化;杜绝转运是院 前急救结束的意 识,为院内救治创造条件。
h
32
120通信指挥平台建设要 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应 对各类突 发公共事件和公共卫生事 件的需要,加强 院前急救和紧急医 疗救援的规范化管理非 常重要,院 前急救体系的信息现代化建设 也非 常重要。
平时:
日常急救
突发事件时:紧急医疗救援
特点:平战结合状态,常态和非常态, 两块 牌子一套人马,属公共卫生范畴
h
4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
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公共卫生信息体系
h
5
医疗救治体系
医疗救治机构
急救机构
传染病院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120急救中心
医疗救治信息网络
医疗救治专业队伍
师资、应急人员
h
6
(二)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h
7
院前急救体系(网络)组成
市级急救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市区网络单位 (急救站 ) 县(区)级急救分中心(120急救指挥分中心),县 区网络单位(县区急救站) 乡镇卫生院(乡镇急救站、点)
构成纵横衔接的三级院前急救体系(网络)
h
8
院前急救网络示意图(树枝状)
负责本区域内日常急救服务保障,对区域 内急 救资源实施统一指挥调度,承担急危 重病员的现 场抢救、转运和途中监护、组 织院内急救。
承担各类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紧急医疗救援 任务 和救援医疗物资的储备;
h
25
负责对辖区内院前急救网络进行业务指导和 考核;
承担开展急救医学培训、科研和学术交流活 动,对 公众开展急救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
h
9
院前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作用
组成纵横衔接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重要意义: 最快速的分流批量伤病患者,使其得到及时 有效的救治
——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和 伤残率,最大程度 的提高抢救成功率。
h
10
急救网络建设的指标
急救半径 救反应时间 回车率
<8公里 急 <15分钟 <3%
h
11
2003年以来我省各市、州依据 《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 治体系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建设方案 》建设院前急救网络(紧急医疗救 援网络),并根据要求设置各级急 救站。
h
12
市级急救中心 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120指挥中心)
h
13
120 急救指挥示意图
市级120指挥中心
市级急救站
h
县120急救分中心
县级急救站
乡镇急救站
14
市级急救中心的主要功能
(1)承担全市日常急救医疗的指 挥、
调度工作。开展急危重病人 的现场抢 救、转运医院和途中监 护工作;
h
15
(2)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城市灾难 事故 发生时,是政府、卫生行政主管 部门的医 疗救援指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