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急救体系建设经验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典型经验材料应急预案体系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防止事态恶化的一系列工作。
因此,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是必须的,它的核心在于预见问题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处理突发事件。
以下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典型经验材料。
第一、完善预警系统预警系统是防范和控制灾害事故的核心部件。
预警系统应具有敏感性、准确性和实时反应性。
敏感性是指对于危险源的感知能力,准确性是指能够准确判断危险源的位置、程度和时间等信息,实时反应性是指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危险源发出警报并开展应急响应。
完善预警系统不仅包括丰富的信息收集和传递手段,也需要创新的技术手段和实践经验。
第二、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危机管理能力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组织机制、危机响应、信息收集和分析、决策制定、危机通报、现场救援、精神疏导、后续善后处理等多个方面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建立危机管理团队并培训危机应对人员,合理分配任务,将事故现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区分成本级别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统一领导,分类施策,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小事故损失。
第三、提高救援和应急救援效能应急救援是应急预案体系的一大核心环节,必须动员并组织相应的应急救援专业力量,及时向现场派出救援队伍,执行救援计划和方案,防止事态扩大和蔓延。
提高救援和应急救援效能的方法主要包括完善组织机制、加强人才培训、完善救援设备和技术、加强应急救援演练等方面的建设。
第四、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与修订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要建立科学、合理、专业、完整的应急预案,注重应急预案的实用性,以科学、现代化的方法编制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的修订和完善,保证应急预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第五、构建信息化应急管理模式在应急预案体系中,构建信息化应急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应急事件能够联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甚至国际社会,形成及时、有效的协同应对。
某三级甲等医院建设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实践探索
某三级甲等医院建设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实践探索
杨晓钟;周立涛;印文;洋洋;张红
【期刊名称】《现代医院管理》
【年(卷),期】2024(22)2
【摘要】近年来,国内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积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某三甲医院完善组织架构,全面加强区域协同救援体系;聚力打造一流平台,加快推进紧急医学救治能力升级;强化内涵质量,全力保障紧急医学救治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提升了医院应急状态下紧急救援能力,以高水平的救治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并为其他医疗机构创建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工作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杨晓钟;周立涛;印文;洋洋;张红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2
【相关文献】
1.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管理实践与思考
2.急危重症诊疗中心建设实践——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3.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4.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保障体系建设实践与探讨——基于“9·16”泸县地震和“6·1”芦山地震紧急医学救援实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整理长三角区域性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整理长三角区域性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发展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涵盖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中心。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人口的密集程度,长三角地区在灾害防范和应急救援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长三角地区逐渐建立并完善了应急救援体系。
首先,长三角地区加强了应急救援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灾害防范方面,地方政府不断改善防灾设施,包括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加强堤坝和防洪设施的建设。
在应急救援方面,长三角地区建立了一批灾害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心和应急避难场所,确保了灾害发生时的救援物资和避难场所的供应。
其次,长三角地区建立了联动机制,加强了多部门合作。
为了提高应急救援的效能,地方政府建立了联勤联动的工作机制,将公安、消防、医疗等相关部门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
这样一来,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各部门可以快速协调合作,提高救援的效率。
第三,长三角地区加强了应急救援的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
长三角地区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救援队伍,包括消防队、医疗救援队等。
这些队伍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掌握了救援技能和知识。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引进了先进的救援技术装备,提高了应急救援的能力。
最后,长三角地区加强了公众的应急教育和宣传。
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此外,长三角地区定期举办应急演练,让公众亲身体验应急情况,提高应对能力。
总之,长三角地区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区域间的协调不足、公众应急意识不够等。
因此,长三角地区应继续加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高效地救援。
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报告
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报告一、背景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慢性病和突发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同时,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
对于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的紧急救治,医疗急救体系的发展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需要全面优化我国医疗急救体系,构建起安全高效、覆盖全面的医疗急救网络。
二、目标1.提高医疗急救覆盖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支覆盖城乡、辐射全民的医疗急救队伍,确保急救力量能够快速到达患者身边。
2.加强医疗急救能力:提升医疗急救人员的技能水平,完善急救设备和药品配置,建立现代化急救中心,提供高效的急救服务。
3.提高医疗急救反应速度:优化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减少急救现场的等待时间,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
4.完善医疗急救网络:加强与社区、村镇卫生服务站、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协作,形成一体化的医疗急救网络,实现信息的互通和资源共享。
三、建议与措施1.建立急救队伍:鼓励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组建急救队伍,加强急救人员培训,完善急救装备配置,提高急救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2.建立现代化急救中心:在各地建立现代化急救中心,配备先进的急救设备和药物,建立急救科、急救病区等专业机构,提高医疗急救的水平。
3.优化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建立统一的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将急救资源合理分配,提高急救力量的响应速度。
4.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建立医疗急救联动机制,畅通医疗急救信息传递渠道,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
5.加强宣传与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医疗急救知识的了解和应对能力,普及基本急救技能,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四、保障措施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国家应加大对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保障医疗急救设备的更新和急救队伍的培训。
2.完善法律法规:完善与医疗急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医疗急救工作的职责和权益保障,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3.强化监督和评估:建立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对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管,确保医疗急救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一、引言急救一体化建设是指在医疗系统中,通过整合急救资源、优化急救流程和提高急救能力,实现急救服务的高效、快速和协同。
本文将从急救一体化的定义、背景、目标和关键要素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急救一体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二、急救一体化的定义急救一体化是指将各类急救资源整合起来,包括急救设备、急救人员、急救车辆、急救医院等,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工作,提高急救效率和减少急救时间,以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
三、背景1. 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密度增大,交通拥堵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急救车辆的行驶时间和效率受到限制。
2.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群体的疾病和意外事故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对急救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
3. 急救资源分散:目前急救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和部门,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导致急救服务的效率低下。
四、目标急救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急救服务的高效、快速和协同。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急救反应速度:通过整合急救资源和优化急救流程,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急救效率。
2. 提高急救能力: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急救技能,提高急救成功率。
3. 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急救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急救设备、医疗机构和急救人员之间的协同工作。
4. 提供全方位急救服务:建立完善的急救网络,覆盖城乡各个区域,为广大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服务。
五、关键要素1. 急救设备:包括急救车辆、急救器械和急救药品等,要求设备先进、齐全,能够满足各类急救需求。
2. 急救人员:包括急救医生、护士和救护人员等,要求专业素养高、技术娴熟,具备应对各类急救情况的能力。
3. 急救流程:包括急救呼叫、派车调度、急救现场处理和转运等环节,要求流程简化、标准化,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4. 信息化支持:通过建立急救信息系统,实现急救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急救效率和准确性。
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一、前言。
大家都知道急诊急救就像一场和死神抢人的战斗。
咱们要是没有个厉害的急诊急救体系,那可就糟了。
所以呢,咱们得好好搞个建设实施方案,让这个体系强大起来。
二、目标。
1. 快速响应。
咱们得像超级英雄一样,一接到求救信号就立马出发。
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晴天还是暴雨,只要有人需要急救,咱们的急救人员就得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
目标就是把响应时间缩短到[X]分钟以内,在城市中心区域更要像闪电侠一样,[更短的X]分钟就得到达。
2. 高效救治。
到了现场或者病人到了急诊室,可不能手忙脚乱的。
要像一个配合默契的篮球队一样,医生、护士、辅助人员都知道自己该干啥。
要提高救治的成功率,让那些在生死边缘的病人有更大的机会活下来,把死亡率降低[X]%,伤残率也降低[X]%。
3. 无缝衔接。
这就好比接力赛,从急救现场到医院的急诊室,再到手术室或者病房,每个环节都要衔接得紧紧的。
不能让病人在转运过程中或者科室交接的时候被耽搁,就像接力棒不能掉地上一样。
三、具体措施。
(一)人员队伍建设。
1. 急救人员招募。
咱们得找那些既有爱心又有本事的人来当急救人员。
就像选超级战士一样,要有专业的医疗知识,还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冷静的头脑。
可以到各大医学院校去招募刚毕业的热血青年,他们充满活力,学习能力强。
同时,也欢迎那些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加入咱们的急诊急救大家庭。
2. 培训与提升。
急救人员不能是“半吊子”。
要给他们安排超级严格又超级实用的培训。
就像给武林高手传授秘籍一样,从基础的急救技能,像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到复杂的紧急病症处理,都得让他们熟练掌握。
定期还得搞搞“武林大会”,也就是技能考核,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而且,要送他们到国内外先进的急救机构去学习,把人家的好经验带回来。
(二)设备设施完善。
1. 急救车装备升级。
咱们的急救车得像个移动的“医疗城堡”。
除了基本的担架、氧气设备,还得配上先进的监测仪器,像能实时监测病人心跳、血压、血氧等情况的设备。
《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急救体系建设实施办法》解读
《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急救体系建设实施办法》解读《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急救体系建设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印发,现就本《实施办法》政策解读:一、起草背景和依据院前医疗急救是卫生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我市市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已初具规模,设立急救分站14个,有值班救护车20辆,急救范围覆盖市区城区及全部乡镇,但与我省其他市级急救中心相比,无论在急救水平、应急能力等各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急救模式不符合相关文件要求,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理方面缺点明显。
近年来,院前医疗急救事业被广泛重视,其中2016年、2019年我省分别下发《江苏省“十三五”院前急救医疗事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急救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急救事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要求,推进市区急救体系建设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市卫健委起草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2020年9月,征求宿豫区、宿城区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以及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14家单位的意见8条,吸收部分意见并对实施办法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实施办法》。
二、主要内容实施办法包括总体要求、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组织实施等四个部分。
“总体要求”分为2个部分。
一是指导思想;二是基本原则。
“主要目标”明确大力推进市区急救体系建设,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反应快捷、救治规范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城区平均急救半径缩短至3-5公里,农村平均急救半径缩短至10-15公里,急救半径更趋合理;充实和稳定急救专业人员队伍,健全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完善不同用途和性能救护车配备,提升车载设备配备标准,值班监护型救护车比例达到100%;制定急救考核管理办法,建立与完善长效奖惩机制;开展公众急救知识培训,建立社会动员体系,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整体协调发展。
“主要任务”分为6个部分。
一是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二是规范急救车辆及设备配备;三是加强院前医疗急救队伍建设;四是提升急救规范化管理水平;五是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六是建立社会动员体系。
浅谈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发布时间:2021-07-14T03:14:27.11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1期作者:王小军[导读] 交通事故、意外、食物中毒、犯罪、老龄等问题,使120院前急救服务需求频率大幅的增加,120院前急救逐渐被认知成为了挽救伤病患的第一道屏障。
无锡市急救中心江苏无锡 214000摘要:目的探讨影响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影响派车时效性和配合度的多种因素。
方法通过对调度受理、派车方式、急救资源配置、急救体现建设和公众急救意识,及时发现影响调度与急救车辆派遣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短板加以完善。
结果提高120急救指挥调度能力需要整个急救体系的任何一个环节相互配合。
结论通过调度效率、资源配置、急救知识普及和急救体系建设,完善院前急救环节才可以提升急救的成功概率,提供一流的救助服务。
关键词:指挥调度派遣救护车问题对策引言:交通事故、意外、食物中毒、犯罪、老龄等问题,使120院前急救服务需求频率大幅的增加,120院前急救逐渐被认知成为了挽救伤病患的第一道屏障。
与此同时,对调度员而言,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是否可以准确的掌握伤病患的信息,是否可以准确迅速的为伤病患提供帮助,这些时效性因素直接影响了救援的效果。
在调度工作中,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可以让每一位患者都可以在最佳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
一、现存问题(一)出车延迟在现在的调度工作中,因为调度员无法在一定时间内与伤病患一方迅速有效的沟通,调度员无法在第一时间对伤病患的情况进行一个准确的判断,导致派车缓慢,错过急救的黄金时间,这让医患产生矛盾的概率大大增加。
(二)车辆配置不足及资源浪费在120急遵循就近急救原则,迅速的为伤病患展开救治,可是在实际情况中,因为辖区范围大,急救半径长,交通条件差,急救车辆配置不足,并不能及时的到达患者所在的地方。
另外,还存在着需要急救的人群数量过大,急救车辆有限,无法及时派车的情况发生。
关于加强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_概述及解释说明
关于加强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急救体系建设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它关乎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下,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可以挽救无数生命。
然而,目前我国的急救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强建设以提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关于加强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
首先,我们会对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举例分析成功案例以及国内外对其关注和重视程度。
接下来将通过现状和问题分析,探讨现有急救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影响因素及挑战,并考察其他国家在该领域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总结。
最后,我们将提出具体建议和方法,涉及法律政策支持与推动机制构建、培养急救人才与提升技能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推广等方面。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出一些关于加强急救体系建设的具体建议,以期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该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通过深入分析急救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成功案例和国内外经验,我们希望能够为推动我国急救体系建设做出贡献,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参与。
只有加强急救体系建设,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提高社会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2. 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性2.1 社会需求与紧迫性:急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需求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时有发生,人们对于及时有效的急救服务需求日益增加。
一个完善的急救体系可以为受伤或患病的人提供紧急救治,挽救生命,减少伤害。
2.2 成功案例分析:在各国已存在的成功案例中,强调了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例如,美国将其急救系统与独立医院进行紧密结合,并投入大量资源培训专业人员。
这样做使得在事故现场可以快速反应,并通过高效协调来达到最佳抢救效果。
此外,澳大利亚用直升机作为一种快速运送医疗援助的方式,在遇到交通拥堵或地理条件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够及时赶到现场。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方案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方案
一、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目标
1、通过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提升病患救治的效果,提高
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提高医院救护车辆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急救水平,达到抢救患者的最大可能。
2、根据不同时段、不同病种和不同距离的情况,编制并实施适
当的院前急救体系,以期在缩短到达医院的时间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二、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方案
1、优化组织机构和指挥中心
建立急救总指挥台,负责市内、县内、区内急救事宜,以及抗灾救灾的总体调度;
建立医院急救指挥台,负责医院范围内急救事宜;
建立急救护理指挥台,负责护理及护理质量及指挥其他护理人员;
2、设立培训体系
组织开展各类急救技能培训以及急救经验交流活动,提高医护人员急救技能水平;
总结经验,及时发布急救报告,完善急救知识体系;
定期开展急救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急救意识。
3、健全救护车辆配备
完善急救车辆装备,制定急救车辆出车任务安排,提高救护车辆的使用效率;
建立急救车辆管理体系,保证急救车辆能及时发挥作用;
建立急救车辆维护体系,建立相应的维护机制,以保证车辆性能稳定。
四、总结
急救体系的建设是提高急救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为抢救伤病患者提升存活率的重要举措。
经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当前的院前急救体系,最终使抢救伤病患者的救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和安全。
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一、背景介绍急救一体化建设是指在医疗体系中,将急救服务纳入整体规划,实现急救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高急救响应速度和效率,以救治更多的患者。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包括急救一体化的意义、目标、关键要素和推进措施。
二、急救一体化的意义1. 提高急救响应速度:通过整合急救资源,减少信息传递和协调环节,使急救人员能够更快地抵达现场,救治患者,提高生存率。
2. 增强急救效率:急救一体化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3. 提高急救质量:通过统一标准和流程,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提高急救质量,减少医疗事故。
4. 促进医疗协同发展:急救一体化可以促进急诊科、重症监护科、康复科等相关科室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医疗体系,提高综合医疗水平。
三、急救一体化的目标1. 建立统一的急救指挥中心:通过建立统一的指挥中心,实现急救资源的统一调度和指挥,提高急救响应速度和效率。
2. 建立急救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急救资源共享平台,包括急救车辆、急救设备和急救人员的信息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建立统一的急救标准和流程:制定统一的急救标准和流程,确保急救人员的操作规范和专业水平,提高急救质量。
4. 加强急救人员培训和团队建设:通过加强急救人员的培训和团队建设,提高急救人员的应急能力和协作能力,提高急救效率。
四、急救一体化的关键要素1.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急救一体化建设,提供资金和人力保障。
2. 技术支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急救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急救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3. 人员配备:合理配置急救人员,包括急救医生、护士和司机等,保证急救队伍的专业化和稳定性。
4. 设备投入:提供先进的急救设备和器材,确保急救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救治患者。
5. 培训机制:建立完善的急救人员培训机制,包括培训课程、考核评估和继续教育等,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水平。
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思考引言概述:急救一体化建设是指在医疗体系中将急救系统与医院、社区、公共卫生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急救服务体系。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急救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思考。
一、急救一体化建设的背景1.1 现有急救系统的问题1.2 急救资源的分散与浪费1.3 急救效率的提升需求二、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意义2.1 救援效率的提升2.2 优化资源配置2.3 提高急救质量三、急救一体化建设的关键3.1 建立统一的急救指导方针3.2 建立协同合作机制3.3 加强急救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四、急救一体化建设的实施策略4.1 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4.2 建立信息化平台4.3 加强宣传和教育五、急救一体化建设的前景展望5.1 提升急救救援能力5.2 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成本5.3 增强公众急救意识和技能正文内容:一、急救一体化建设的背景1.1 现有急救系统的问题目前,我国急救系统存在着急救资源分散、信息不畅通、救援效率低下等问题。
急救电话不统一、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不够,导致急救效率低下,延误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1.2 急救资源的分散与浪费急救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和社区,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部分地区急救设备和急救人员闲置,资源浪费严重。
1.3 急救效率的提升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急救需求不断增加。
提高急救效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急救一体化建设成为必然选择。
二、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意义2.1 救援效率的提升急救一体化建设可以实现急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减少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
2.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急救一体化建设,可以实现急救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 提高急救质量急救一体化建设可以实现急救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急救人员的应急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急救质量和抢救成功率。
三、急救一体化建设的关键3.1 建立统一的急救指导方针制定统一的急救指导方针,明确急救流程和标准,提高急救人员的操作一致性,确保急救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022年关于健全和完善市120急救服务网络的调研报告
急救是医疗卫生事业重要的组成部份,标志着一个地区医学科学管理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与医疗保健水平。
急救是一个城市的窗口,是我市改善投资环境和创建旅游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份。
我市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是较大城市,被省政府列为全省三大城市圈之一。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区规划区面积将扩大到 1380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 20**年将达 260 万,急救工作越来越重要。
作为特大城市必须要有健全的城市急救网络,完善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高度灵敏的急救通讯调度指挥中心,确保在事故突发时快速反应,高效率、高质量地就近抢救各种急、危、重病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目前,我市急救网络不健全,急救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需要。
因此,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市的急救服务网络,已是当务之急。
为此,我委组织部份卫生界的委员进行了专题调研。
委员们先后到市卫生局、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0”救护站,以及市区 11 所医院急诊小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赴__、__ 等地参观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 __、__两地急救网络建设情况委员们一致认为, __、__两地急救网络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很好地借鉴作用。
1、政府重视,合理规划,建设起点高,具有示范作用。
__、__ 急救网络是由一个中心、多个分站、多条绿色通道组成。
分站为急救中心派出机构,与医院急诊科共同组成区域救护中心和绿色通道。
急救中心、分站、绿色通道密切配合,保证急诊抢救各个环节畅通无阻。
急救半径小于 5 公里,急救反应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
2、政府投入与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相结合,少花钱、多办事。
在基建方面, __市政府批准急救中心扩建征地 5 亩,投入资金 2000 万元,建设总建造面积 3500 平方米的急救中心综合楼; __市政府投资2200 万元,征地 16.5 亩,新建总建造面积 4000 平方米的急救中心综合楼。
在车辆配备方面,两市能按照国家卫生部规定的 5 万人口配备一辆救护车的要求,配备高档进口救护车各 30 辆。
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思量一、背景介绍急救一体化建设是指在医疗系统中,通过整合各级医疗机构、急救中心、救护车队和急救人员等资源,建立起一个高效协同的急救体系,以提高急救救治效果,拯救更多患者生命的综合性工作。
二、急救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1. 提高急救救治效果:急救一体化建设可以实现急救资源的优化配置,快速响应和准确判断,提高急救效率,降低患者病情恶化的风险,最大限度地拯救生命。
2. 缩短急救响应时间:通过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实现急救资源的快速调配和指挥,缩短急救响应时间,提高抢救效果。
3. 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水平:急救一体化建设可以促进急救人员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更新,提高他们的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提升整体急救救治水平。
三、急救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内容1. 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对急救资源的统一调度和指挥,提高急救响应效率和协同能力。
2.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急救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级医疗机构、急救中心、救护车队之间的信息互通,提高急救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
3. 建立急救培训机制:建立完善的急救培训机制,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
4. 完善急救设备和装备:根据急救需求,配备先进的急救设备和装备,提高急救救治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四、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策略1.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急救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急救一体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 加强资源整合:整合各级医疗机构、急救中心、救护车队等急救资源,建立统一的资源调配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强化培训和技术支持:加强急救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他们的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保障急救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4. 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急救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急救资源的快速调度和指挥。
5. 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的认知和应急意识,培养更多的急救志愿者。
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一、背景介绍急救一体化建设是指通过整合各级医疗机构、急救中心、急救车辆、急救设备等资源,建立统一的急救体系,提高急救效率和质量,以救治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为中心。
在现代社会,急救一体化建设已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意义1. 提高急救效率: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急救流程,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急救效率。
2. 提升医疗水平:通过统一的急救体系,能够将高水平的医疗资源快速调配到急救现场,提升急救的成功率。
3. 降低急救成本:通过整合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降低急救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提高公众安全感:建立健全的急救一体化体系,能够及时响应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公众的安全感和信任度。
三、急救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要素1. 医疗机构的参与:各级医疗机构需要积极参与急救一体化建设,提供急救专家、设备和药品等支持。
2. 急救中心的建设:建立统一的急救指挥中心,负责统筹急救资源,协调各级医疗机构和急救车辆的工作。
3. 急救车辆的配置:合理配置急救车辆,提供快速、安全的急救运输服务。
4. 急救设备的配备:提供先进的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等,提高急救的成功率。
5. 人员培训与管理:加强急救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同时加强对急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四、急救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步骤1. 制定规划和政策:制定急救一体化建设的规划和政策,明确目标和任务。
2. 整合资源:整合各级医疗机构、急救中心、急救车辆等资源,建立统一的急救体系。
3. 建设急救中心:建立统一的急救指挥中心,负责急救资源的调度和协调。
4. 配置急救车辆和设备:根据需求配置急救车辆和设备,确保急救的快速响应和高效运作。
5. 开展人员培训: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
6.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急救一体化建设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急救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五、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案例分析以某市为例,该市通过急救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报告
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报告2021年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报告一、引言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以及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增多,建设高效、全面的医疗急救体系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报告将综合分析当前医疗急救体系的现状,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希望为国家未来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二、当前医疗急救体系现状目前,我国医疗急救体系已取得一定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分级医疗体系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医疗资源不足,且医疗质量参差不齐,急救能力相对薄弱,导致急救过程中的延误和不适当处理;二是急救设施和装备相对落后。
一些医院没有足够的急诊科室、急救车辆等设施和技术设备,无法迅速救治伤病员;三是急救人员队伍短缺,尤其是急救专业人员不足。
这导致了急救资源的浪费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急救中心和急救网络建设,将分散的急救资源整合起来,配置到医疗卫生系统中合适的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2. 提高急救能力和效率。
建设规范化、有序化急救体系,能够快速响应,迅速救治伤病员,减少因急救延误而造成的生命损失。
3.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疗急救体系的健全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体现,建设优质的医疗急救体系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整体医疗水平。
四、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路径和策略1. 建立统一而分工明确的急救组织体系。
要完善急救中心的建设,确保其在急救指挥、急救救治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应配备专门的急救团队,提高急救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2. 加强急救设施和装备的建设。
各级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标准的急诊科室、急救车辆等急救设施,以提高急救能力和效率。
此外,应注重引进先进的急救技术装备,提升医疗急救设备的水平。
3. 培养专业化急救人员队伍。
急救体系建设方案
急救体系建设方案以下是 6 条关于急救体系建设方案:1. 咱得让急救知识像阳光一样普照每个角落!想想看,要是每个人都懂点急救,那能挽救多少生命呀!就像火灾时大家都知道怎么用灭火器一样,急救知识也该人人皆知。
社区多搞搞培训,学校里也安排专门课程,让从小孩到老人都能掌握这些救命技能,这多重要哇!2. 急救设备不能少哇!那些关键的急救工具得像士兵的武器一样随时待命!比如在公共场所多配备些自动体外除颤仪,就像给生命上了一道保险锁。
在商场、车站这些人流量大的地方,都安排上,关键时刻就能派上大用场,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3. 急救反应得迅速起来呀!能不能救回一条命,速度可太关键啦!这就好比一场和死神的赛跑。
建立高效的调度系统,让急救人员能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分秒必争,不能有丝毫耽搁呀!像消防员救火一样迅速行动,争取每一秒的时间!4. 专业的急救队伍那可是核心力量!他们得像特种兵一样训练有素、技术精湛!定期培训、不断提升技能,面对任何情况都能冷静应对。
他们就是生命的守护者,不可或缺的存在啊!咱得重视起来,好好培养这支队伍,对吧?5. 宣传也很重要哇!得让大家都明白急救的意义和价值。
就像是给大家敲警钟,让大家有这个意识。
通过各种媒体广泛传播,让急救的理念深入人心。
大家看到相关的信息就会想:哎呀,原来急救这么重要,这效果不就达到了?6. 还有啊,急救不能只是少数人的事,得全民参与进来!就像大家一起建房子,每个人都出份力。
大家互相帮助,遇到紧急情况都能伸出援手。
这样的社会多温暖,多让人有安全感呐!急救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咱们都行动起来吧!结论:急救体系建设太重要了,关乎每一个生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让这个体系越来越完善,让更多的生命得到及时的救助!。
江苏省省级综合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管理指导意见
江苏省省级综合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管理指导意见为完善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种类和区域布局,更好地承担全省重特大突发事件伤(病)员的现场救治、转运救护和院内收治等工作,全面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水平,今年,我厅将依托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区域建设省级综合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为指导和规范省级综合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和管理,制定《江苏省省级综合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管理指导意见》。
一、形势任务卫生应急工作承载着有效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开展其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维护公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使命。
加快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臵能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具体体现。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转轨,社会深刻转型,省情国情世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发生和诱发突发事件的因素日益增多,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均呈上升趋势,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应对来自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领域的突发事件的形势日趋复杂,任务日渐繁重。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和安全的期待越来越高,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是社会公众的殷切期望,也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重要任务。
在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卫生部门担负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职能,我们应对的能力和绩效,已成为考验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卫生应急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鱼水之情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适应公共安全面临的新形势、社会发展进步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健康安全的新期待,全面提升我省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水平。
二、建设目的省卫生厅在印发的《江苏省“十二五”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推进卫生应急信息化、应急队伍、救治基地3项核心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水平、反应速度和处臵能力。
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XX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全面提升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适应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要求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需求,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到2022年,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急救呼叫满足率不低于95%,服务满意率不低于98%。
体系建设方面。
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参与为辅,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保障标准、统一绩效考核,形成管理高效、高度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网络布局方面。
实现每个街道(乡镇)至少建立一个标准化急救工作站的目标。
资源配置方面。
用于日常院前医疗急救的救护车达到每3万人口配置1辆,常备不少于100辆负压救护车。
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救护车应配备医师、护士、驾驶员和担架员各1名,具备为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服务的能力。
二、工作任务及分工(一)统一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将本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统一为“120”,实行统一指挥调度,逐步实现一个急救号码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一是将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以下简称999中心)符合条件的车辆和人员纳入120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系统(以下简称120系统)。
在999中心救护车上加装120系统车载信息终端,车身喷涂“XX急救”统一标识。
999中心提供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所涉及资金问题,在开展绩效考核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解决。
“999”号码回归红十字会“救灾、救助、救护”职能;999中心逐步侧重开展非急救转运服务和航空医疗救援任务。
2021年后,本市日常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主要由120系统承担,999中心可作为突发事件处置和重大活动保障的补充力量。
二是完善120指挥调度系统。
进一步提升呼叫、服务过程中的地理定位精度以及救护车行车路线精准化水平;加强与110、122、119指挥调度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研发应用本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手机客户端,方便群众通过多种方式呼叫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等应急单位信息联网,
实现信息即时共享和应急 联动。。
分站通讯系统
分站通讯系统不但能接 收调度的命令,信息查询、
资料查询、接收文件通知,
医生输入救治病历,驾驶 员输入车辆检查单、油料 消耗单等。
引进美国MPDS系统
规范调度电话受理,实现科学分级派车
科学确定呼救病人病种和病情 电话接通急救开始,在急救车到达之前指导 病人或家属及病人身边人自救互救
同病人和应急救援的需要。 随车医疗器械设备,都按照二级医院急诊科室配备,有除颤、监护、 呼吸机、心电图机、插管器等急救的设备和药品。
急救车辆
急救物资保障车
Hale Waihona Puke 应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灾害现场应急救治,能够满足现
场救治10名重伤员,20名轻伤员急救物资保障的需要。
负压救护车
奔驰负压监护救护车内设有负压装置和消毒系统,救护车还配 置了舱室隔离担架,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负压隔离舱,确保传染 病人在搬运过程中,病原体以及污染空气不外泄。
汇报的主要内容
急救基本建设现代化
急救业务建设规范化
急救队伍建设正规化 急救知识普及经常化
无锡急救医疗体系建设
1
围绕提高“三 个能力”,加 强“四个方面 的建设”
2
提高抢救生命 的能力,处置 突发事件的能 力,应对灾害 的救援能力
3
加强急救网络 建设,急救装 备建设,急救 队伍建设,公 众的急救意识 建设
根据乡镇的布局和人 口分部,在无锡市区 乡镇规划建设18个急 救站点。市、区两级 政府建设,负责本乡 镇范围内的日常急救 和突发应急。
负压救护车 急救分站网络规划图
玉祁急救点 亿仁分站
洛社分站 安镇分站 三院分站 钱桥分站 滨湖分站 中桥分站 新区分站 华清分站 锡山分站 城中分站 高速分站
人民医院分站
1
2
2
制定急救 工作制度
加强急救 完善急救 工作考核 工作管理
(一)、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1 急救工作手册
2
急救工作流程
3
急救诊疗规范
4
急救服务规范
(一)、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二)、强化工作考核
时间就是生命,一分钟调度,一分钟出动。
业务量化考核
时时进行监控
服务跟踪问卷调查
电话回访、到病房、到家庭、到社区
小品《我是120》代表无锡卫生参加省卫生厅的文艺汇演, 小品《我要上前线》参加无锡市卫生文艺汇演,都受到了好 评。
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
30 25 20 15 10 5 0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年度表扬数量
四、急救知识普及经常化
宣传普及急救知识
区别不同对象, 突出不同重点, 利用不同场合, 宣传普及急救知 识。
发展建设规划具有发 展的定向作用和参照 作用,在建设发展中 少走弯路,减少不争 议,增强和聚集事业 发展的动力
急救分站规划与建设
急救分站规划
按照每10-20人口设置1个急 救分站的标准,城区内规划 建设9个急救分站,根据使用 功能不同,最小的分站面积 200-300平方米,大的1000 多平方米,目前已建设4个, 1个在建,1个在立项,3个 在规划选址。统一规划,政 府出资,代建单位或医院代 建。
三、急救队伍建设正规化
1
2
3
加强思想建设
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素质建设
开展职工教育
开展职工教育
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能力建设
开展有真对性演练
开展有真对性演练
开展技能比赛
开展业务交流
文化凝人
开展职工换位思考大讨论“假如我是一个病人”;
开展评比服务明星,岗位标兵等活动;
拍摄微型剧目,职工演身边人、身边的事;职工自编自演的
院前急救病历实现 了电子化,办公无 纸化,管理信息化
6
取得成绩
3
年平均急救出车 5.5万多次,救护 行驶120多万公里
2009以来,急救现场心 肺复苏成功突破100例, 今年上半年已复苏成功 22例
5
4
急救病人现场处置救 治率达到93%
学术科技成果
1 2 3
2009以来, 共发表论文 61篇,其中 核心期刊14 篇,中华级 论文5篇
资料汇总成册
LOGO
院前急救的特点
时间上不确定性,--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会 发生什么事情
1
3
特点
4
工作上的被动性,--突发事件都不会 预先通知和提前告 诉
地域上的广泛性,--不知道什么事情发 生在什么地方
2
应对上的长期性,--各种类突发事件和 灾害都不可能以后 不会再发生了
院前急救的基本要求
根据院前急救的特点,院前急救
采取多种形式 ,拓宽普及渠 道,做到电视 常有像,电台 常有声,报纸 常有文,户外 常有字。
开展急救知识培训
对外民众的培训
深入工厂、学校、社区
宣传工作经常化
,做到电视常有像,电台常有声,报纸常有文,户外常有字。每年媒体采用急救信 息、报道都在100余条,在中心网站、中国急救网时时发布工作信息,编制急救简报 ,印制急救知识小册等进行宣传急救工作,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广大民众的急救意 识。
科研项目 立项8项, 其中,市科 技局立项课 题 6项
实用新型专 利 1项
一、基本建设现代化
1
2
3
制定院前 急救建设 规划;
加强急救 通讯建设
加强急救 装备建设
(一)、制定发展建设规划
发展建设规划
制定了《“十二五”发 展建设规划》,《分 站网络建设规划》, 《乡镇急救网络建设 规划》,《院前人才 培养建设规划》等
急救服务做到“六个坚持”
坚持“先救人后收费”;
坚持病人转送基本原则;
坚持救护收费标准规定; 坚持急救工作岗位责任制; 坚持急救操作规范; 坚持统一指挥与调度。
急救服务标准
《三明白》让病人病情明白,治疗措施明白,收费标准明白;
《四到位》车子开到位,担架抬到位,抢救措施做到位,沟 通交待到位; 《四得》病人的意见要听得,病人的困难要帮得,服务承诺 要记得,受了委曲要忍得;
部分急救分站实景图
滨湖分站
钱桥分站
部分急救分站实景图
城中分站
城南分站
部分急救分站实景图
在建的长庆路分站
(二)、加强急救装备建设
目前我中心有各种急救车辆近60辆,有救护车50多辆,90%以上是
监护型救护车,有运送传染病人负压型救护车3辆,还配有急救物资
保障车、急救指挥车等车辆,急救已初步形成系列化、专业化,满足不
MPDS
达到规范快速受理、科学派车指导,提高急 救成功率
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
参照《卫生部关于电子病历的指导意见》,结合中心的实 际工作,2009年在国内率先建立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 结束了院前急救医生手写病历的历史。 急救医疗质量的管理实现了信息化,提高了急救质量和管 理水平。
二、急救业务建设规范化
随车急救医疗器械
呼吸机
信息终端
脉氧仪 复苏器材
血糖仪
电子血压计
吸引 器
氧气瓶
担架车及铲式担架
心电图机 除颤监护仪
(三)、现代化的急救调度指挥系统
调度中心设有6个业务受理台,每个受理台一机三屏,双 路双局接入备份。
应急指挥中心
有数字会议系统、信息互 联系统、有线和无线通讯 指挥系统,以及与市应急 办、省卫生厅应急指挥中 心、市110、市交通指挥
的基本要求:“反应快速,救治 高效”;
调度接听呼救电话到派出车辆要
快,驾驶员、医生接受出车指令 到上车出动要快,到达现场要快; 医生现场抢救正确、得力、有效;
近几年急救工作取得的成绩
调度接、处呼救电话时间 平均在1分钟之内,接受出
车指令到车辆出动平均在1
职分钟之内
1
2
城区急救到达现场时间平 均在9分钟之内,有40%左 右的急救出车在6分钟左 右到达急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