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三十年代的木刻运动
鲁迅与三十年代的木刻运动
一1931年8月17日一早,有十三位美术青年来到了上海北四川路底长春路北的日语学校。
他们并不是来补习日语,而是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木刻创作法。
这十三名学员中有十人来自一八艺社,两名来自中华艺大,一名来自白鹅绘画研究所。
当年热爱木刻艺术的青年大多左倾,为避开当局的耳目,参加的人数不宜太多。
九时整,身着白色夏布长衫的鲁迅走进一间教室――这件长衫的料子是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馈赠的,鲁迅一般只在庄重场合才穿。
鲁迅身后紧随着一位身着白色西服的日本讲师。
他拎着一个小包,里面装着三套木刻刀和一只马楝(印制版画的圆形刷子),还有一些拓印木刻的日本纸。
这位讲师叫内山嘉吉,鲁迅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弟弟,当年三十一岁,是日本东京成城学园小学部的美术教师,暑假因探亲到上海,正巧被临时抓差。
从17日到22日的六天当中,内山嘉吉给学员讲了一些版画入门的常识:前四天主要讲授黑白版画,后两天主要讲授套色版画。
据内山嘉吉回忆:“(鲁迅)对日本版画的见解显然要比我所掌握的丰富得多。
六天的讲习班上,我讲的话,都经鲁迅先生翻译的,而他说话时间又比我长一些,内容无疑也一定比我要充实一些。
他态度沉静,说话真切有力,充满着热情,每句话都一丝不苟地翻译给学生们听。
如果我那时懂得中国语言的话,一定会感到害臊,恐怕也不敢继续大言不惭地坚持这六天了吧。
实际上我得到鲁迅先生的教益要更多些。
”(《鲁迅和中国版画与我》,原载日本《日中》月刊1972年六、七、八月号)如果说,在中国介绍新兴创作木刻始于1928年鲁迅领导的朝花社,那么首次培训中国的木刻人才则始于这次木刻讲习会。
版画是用刀或笔在木版、铜版、石版等版面上先绘制后雕刻再印刷出来的作品,因为版画以木刻为主体,所以这两个概念经常混同。
鲁迅认为,中国是版画的故国,其历史要比西方早五百多年。
唐末的佛像、纸牌,以至明代的书籍绣像、乡间年画、民用信笺,都映射出历史辉煌。
这种技艺在1320年左右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欧洲,逐渐出现了画家自绘、自刻、自印的现代版画,艺术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中国的传统版画反倒趋于消亡,以致当时所谓美术家竟不知天下有版画,有一位美术名家甚至连雕刀也未见到过。
奇镌版刻——水印木刻的发展历程
奇镌版刻——水印木刻的发展历程作者:暂无来源:《收藏/拍卖》 2014年第9期木版水印,最早出现在中国,是最具中国文化传统的版画版种,是现今沿用中国古代饾版水印法的水印木版画艺术,其东传日本极大地影响了浮世绘版画的发展,后又对中国新兴木刻版画有影响。
水印木版画可以说是东方国家特有的艺术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球只有中国和日本有水印木刻版画,西方各国只有油印版画,而没有水印版画。
在中国现代版画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版画运动,该运动发展初期虽然多以油印黑白木刻创作,但事实上,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暑期木刻讲习会”时,讲习会中的学员多用日本水印法制作水印木刻习作。
可以说中国现代水印版画肇端于1931年,和新兴版画是同时起步的。
只是水印木刻创作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引起重视、普及及发展趋于繁荣,水印形式,也由单一的水印木刻发展为多版种形式的水印版画。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水印版画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了艺术语境转型时期,水印创作步入了更高境界,作品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气息。
“饾版”套色水印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指用许多散碎的小梨木或杜木板块刻多块小块印版,在潮湿生宣纸上用墨及中国画颜料套版印刷,印出有浓淡干湿变化的彩色木版画。
初期称“短版”,因其板块散碎,状如“饾饤”明中期称“饾版”,新中国成立后对饾版法复制中国画作品的木版画称为“木版水印”。
古代饾版水印的功能主要是印制画谱、笺谱及书籍彩色木刻插图,最早作品为万历三十四年由东海病鹤居士出资,新安黄一明雕版刊印的《风流绝畅图》,初期的饾版水印,多版套印,先印彩色版,后压印黑色线刻版,均为平涂色,套色较简单。
明代天启六年吴发祥刊行《罗轩变古笺谱》,天启七年胡正言刊行《十竹斋书画谱》,明崇祯十七年胡正言又刊行《十竹斋笺谱》,清代康熙四十年王槩等刊行《芥子园画传》,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用饾版法印制的笺谱和画谱。
古代饾版水印的画谱、笺谱,画幅都较小,多是大不盈尺,印版也不是很多,一套版,最多不过十版,印刷难度相对不是很大。
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
此后 ,鲁 迅在多种 场合 ,反复强调创 作木 刻的重
要意义。他说 , “ 木刻为近来新兴之艺术 ,比之油画 ,
更易着手而便于流传。”
强调 “ 进 步 的思 想与高 尚的人格 ”对 美术 作品的
最高奖才命名 为 “ 鲁 迅版画奖”。
木 刻 ,使 之成 为最 能反 映现 代生 活 的 美 术形 式 ;他 坚持 思想 启 蒙 ,坚持 面
向社会 人生 ,提 倡 战 斗的现 实主 义创
对于美术 ,鲁迅历来非常谦 逊 。他 曾反复 声明 : “ 关于绘画 ,我 本来是外行 ,理论和派 别之类 ,知道是知道一 点的 ,但这并不足 以除
木刻 的大力提倡 和对木刻青年 的精 心扶持 ,培养 了我 国第一 代新 兴木
鲁迅 ;木 刻;版 画;现实主义
刻家 ,极大地提 高了新兴木刻 的地位 ,使之成为与 国画和油 画并驾齐 驱甚至一度成 为画坛 中坚 的新 兴画种 。他当之无愧地被公认为 中国现
代新兴木 刻的导 师 。有人甚至说 ,在 中国现代画坛 的一场 唯一 真正的 艺术运动 ,就是鲁迅所领导的新兴木刻运动 。
鲁迅与中国新兴 木刻
张云 龙
摘
要
我国现代文学 巨匠鲁迅对现代美术 也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 以对
鲁迅 被公 认 为 中国现 代新 兴木 刻的导
师。他根 据 时代 要求 ,大 力提 倡新 兴
现代木刻 的高屋建瓴 的思想引领 、细致入微 的具体 扶持和取得的辉煌
成就被公认为我 国现代新兴木刻 的导师 。正 因为如此 ,我国版画界 的
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
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作者:夏晓静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22期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首倡者,也是推动中外新兴版画交流,并促使其发展的先行者。
一般来讲,中国版画界习惯于把1931年8月鲁迅在上海举办的“木刻讲习会”当作是新兴版画运动的开端。
而在2011年年初,中国美术家协会又公布了一项决定:“在中国新兴版画诞生80周年之际,为纪念中国版画在这80年中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以及寻找中国版画在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特将2011年定为中国版画年,从而让全社会来重新审视中国版画的历史、功能与价值。
”回顾中国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的历程,我们必须把目光回顾到鲁迅收藏的版画藏品上,特别是经他亲手收藏、整理、出版的外国版画原拓作品。
穷鲁迅之并不十分漫长的一生,他所收藏外国版画的内容之丰,数量之大是惊人的。
他或通过中外书店直接购买、或委托在国外学习、工作的朋友和国际友人代购,集腋成裘,共收藏有外国版画原拓作品近2000幅,作者包括了来自德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300余位版画家。
这些版画作品的种类之丰富、艺术价值之高,至今仍难以估量。
特别是在其收集、传播的过程中,它们对中国木刻版画的发展及当时年轻的中国木刻版画家的成长来说,更是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鲁迅与苏联版画1930年,鲁迅在编辑出版的《新俄画选》小引中说:“新俄的美术,虽然现在已给世界上以甚大的影响,但在中国,记述却还很聊聊。
”这本书中共有12幅作品,其中有5幅是版画,这便是鲁迅把苏联版画介绍到中国来的开始。
1931年,鲁迅又因校印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搜寻该书的木刻插图,而开始收藏苏联版画的原作。
这部分版画相对于日本版画、欧美版画来讲,数量少、尺寸小,共220余幅。
这些作品不但从艺术的水准上反映了当时“苏维埃版画的极好的成绩”,而且还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1931年2月,鲁迅去信托旅居苏联的曹靖华搜购苏联版画。
曹靖华回信说:“原拓作品的市价是极高的,买不起,但苏联版画家们表示作品不取报酬,只希望得到一些中国宣纸,因为印版画莫妙于中国宣纸。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摘要:新兴木刻版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地位对于这个时代来讲也是不可泯灭的。
新兴木刻版画之所以快速发展,得益于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新一批木刻版画家的创作及发展,也归功于当时政治环境的使然。
木刻版画发展到今天更加具有魅力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新兴木刻版画;鲁迅;一批木刻版画家;版画作品时代分析一、鲁迅是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推动者和奠基人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思想界似乎一下子打开了大门,知识分子们把西方的思想,一股脑儿的全都介绍进来。
但是,由于当时底层的大部分民众都是文盲,这些启蒙思想进入到了中国之后,根本没有办法渗入到民众的头脑当中。
面对启蒙运动的上不达下,鲁迅在文字之外用表现性更强的更有感染力的画面去展现,而黑白分明、表现性突出的木刻版画无疑是当时最适合中国时局的。
版画家赵延年先生曾经说过,“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版画的母亲”。
他对中国版画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可以说是不惜一切的。
鲁迅通过朝花旬刊来介绍外国美术,1928年鲁迅在上海创办《奔流》杂志,他对这个杂志的质量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希望能够多加一点精美的插图,但是当时的印刷条件和理念远远不能满足鲁迅的要求。
有感于中国在这方面的落后,同时也是出于对这一门艺术的敏感和自觉,鲁迅就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大力推动版画艺术。
1930年7月6-8日,鲁迅提供部分作品并资助资金,支持左翼美术组织“时代美术社”。
1930年10月14-15日,与内山完造合作,在北四川路日商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举办《世界作家版画展》。
1931年鲁迅举办木刻讲习班,通过生动的画面讲述新兴木刻版画兴起的源流。
版画家李桦认为木刻讲习班对中国新兴版画的推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推动了广州美术版画的发展。
鲁迅全集里记载,他现存指导青年木刻书信126封,详细讨论青年木刻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思想。
他还不断地介绍外国版画家,当时在鲁迅身边聚集了很多进步青年,他们对这些新兴事物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而且版画它自身的特点也契合了广泛宣传进步思想的需求。
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
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作者:梁迎春鲁迅播下的种子,分散各地,影响全国。
自“木刻讲习会”以后,新兴版画运动开始发端,在上海先后成立了“上海一八艺社”、“野风画会”、“春地美术研究所”、“MK木刻研究会”等。
不同时代的鲁迅像1.曹白《鲁迅像》,1935年。
已故木刻家曹白与鲁迅交情颇深,鲁迅还以曹白《坐牢纪略》为基本素材,撰写了《写于深夜里》。
2.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时,赵延年创作的木刻作品《离家》。
在周家做过多年长工的老王记得:“大先生(鲁迅排行老大)的行李还是我挑咯。
3.赵延年木刻作品《鲁迅像》,1961年,是鲁迅肖像中最为著名的一幅。
4.套色木刻作品《学习鲁迅的革命硬骨头精神》,中央美术学院红大刀集体创作,1967年。
5.赵延年木刻作品《鲁迅与我们同在》,1985年。
1931年8月,鲁迅创办“木刻讲习会”,六天授课后与全体学员拍照留念,成为中国新兴木刻的开端。
“说起鲁迅,大家都会想到他是民族脊梁的文学巨匠,其实他有很多面,对现代艺术有重要贡献,尤其是一手带动了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
”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张远帆说。
8月17日,“鲁迅的面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暨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特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
从1931年鲁迅创办“木刻讲习会”,拉开全国规模的新兴木刻运动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80年。
张远帆说,作为策展人之一,他试图梳理鲁迅对新兴木刻版画的影响,以及版画语言在这80年间的发展变化。
鲁迅点燃的星火“由这个讲习会开始,就像一个火把落进干柴堆,新兴木刻运动之火迅猛地燃向了大江南北。
”2011年8月底,杭州疾风骤雨,浙江美术馆的参观者却络绎不绝。
鲁迅的艺术藏品之专精,让更熟悉他文学家身份的观众有些惊讶,“没想到鲁迅那么热爱美术。
”“直观鲁迅”展厅容纳了鲁迅生前的藏品,中外版画比重最大。
展览中还有鲁迅与艺术家李桦的通信,信中讲述鲁迅如何推广新兴木刻。
李桦是中国第一代版画家,也是当年参与“木刻讲习会”的成员,直接受过鲁迅指导。
新兴木刻运动的启示——版画课程思政案例
新兴木刻运动的启示——版画课程思政案例摘要: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画面呈现特有的简洁、概括、明快或强烈的视觉效果。
由于版画的特点及中国版画的发生发展,版画课天然带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适用于美术类所有专业学生,初步的版画课也适用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
关键词:木刻;版画1. 新兴木刻的发生、发展教师:“谈到新兴木刻运动,必须谈到一个人———鲁迅。
鲁迅先生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不仅搞设计,还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1929年,鲁迅先生组织了‘朝花社’出版了《艺苑朝华》,介绍了大量的国外画家的黑白画和木刻作品。
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发表在《北斗》杂志。
1931年,鲁迅在上海邀请日本版画家为13名左翼进步青年举办了木刻讲习班。
为了推动中国木刻版画的发展,鲁迅不断地介绍、翻印外国版画作品,费尽心血收藏原作,推动组织外国版画展览,让更多的青年学子有机会学习西方版画。
其中苏联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中的革命性与德国表现主义作品中夸张的手法、强烈的情感表达都是当时中国创作版画急需的养料。
尤其是德国艺术家珂勒惠支的作品对中国创作版画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家在课前都收集查阅了珂勒惠支的作品,谁能说说她的作品都是表现什么内容的,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学生:“她的作品内容大多是底层人民的流离失所、战争、饥饿、疾病、死亡、妇女与儿童。
我们能感受到到压抑、痛苦、悲哀、愤怒、呼喊和战斗。
”教师:“罗曼·罗兰曾说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
就是这满目疮痍的悲怆打动了一颗颗赤子心,激励被压迫的底层民众奋起反抗。
就像作品The Living to the Dead画面构图以及黑色面积安排巧妙,僵硬的直挺挺的死者被大面积浓密的黑暗挤压在画面最下方,压的人无法呼吸,画面上方人们挤挤挨挨的面孔将战栗、悲凉、痛苦、愤怒一股脑投入下方无边的黑暗。
李桦先生在1935年创作的《怒吼吧中国》人物形象铿锵有力,肌肉、表情的刻画与线条的处理体现出对表现主义营养的吸收,他将中国传统造型线条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朱家祎世纪30年代初,鲁迅先生在上海引进东西洋木刻艺术
朱家祎上世纪30年代初,鲁迅先生在上海引进东西洋木刻艺术,发起并倡导现代版画,史称中国新兴版画运动。
在此之前中国有没有版画?有、只是不以版画名之。
这是因为雕版乃是印刷之术,不是绘画技法,雕工、画家不是同流,而且各类中国画种都可以雕版印刷,不能以一概全。
现代版画的特征之一,是画家以刀代笔,自画自刻。
不管怎样,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因此版画之源应是在中国。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是在古代刻石和印章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代刻石图画之源远绍史前时期的岩画,雕版画近承东汉时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
图画是以浅浮雕或线刻而成,线条飞动灵巧,人物栩栩如生。
今海宁长安镇保存的一座东汉三国·吴古墓,有着江南首次发现大面积的画像石。
中国雕版印刷的起始时间,有隋与唐两说,又有上溯汉代之说。
清末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书林清话》说,书有刻本,“其实唐僖宗中和年间己有之”(僖宗中和年号为公元881-885年)。
叶德辉又引唐元微之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有“缮写模勒”之语,认为“唐时刻板书之大行,更在僖宗以前矣”。
按:元微之即元稹,《长庆集》序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5年)。
叶德辉又对隋开皇十三年敕令雕版废像遗经之说作了考辨,认为原说引文有误而不可信。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中国古文化博览》说:“隋代初期即七世纪初,中国民间己经开始用雕板大量印刷佛像等宗教画”。
此书又引用日本和南朝鲜发现的汉字雕印佛经两例,认为中国的雕版印刷至迟在公元八世纪前半叶己经出现,同书又披露一条目前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的一件雕版印刷品的信息。
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了一卷唐懿宗咸通9年(公元868年)印刷的《全刚般若波罗经》、卷首为一幅释迦牟尼说法图,卷尾题: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善施。
这幅佛像图比欧洲现存最早的雕版画,1423年德国出版的《圣克利斯托菲尔》画像早500多年。
还说,相传唐初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后就用雕版印刷普贤像,以扩大其影响的。
化作春泥更护花——鲁迅的艺术观对粤东青年木刻家的启迪(1933-1936)
化作春泥更护花——鲁迅的艺术观对粤东青年木刻家的启迪(1933-1936)周晓平【摘要】鲁迅对木刻艺术十分重视,他把木刻当成一种真正的艺术而去承受它.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的木刻艺术处于兴起时,鲁迅有意识使其成长为茂林嘉卉,化作春泥更护花.鲁迅的箴言闪烁着他对木刻艺术的真知灼见:木刻表现了现代社会的魂魄.他对粤东青年木刻家的关爱是良苦用心的.在其感召下,一代客籍木刻青年茁长成长,为木刻艺术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鲁迅;艺术观;木刻家罗清桢;教诲与启迪【作者】周晓平【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文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中国木刻艺术的盛兴正是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之后。
当时木刻艺术并不为青年人所了解。
伴随时间的推移,木刻艺术逐渐为青年人所认识。
鲁迅可谓“五四”木刻艺术的先驱者。
“五四”以后,中国启蒙运动思潮成为时代的趋势,西方艺术思潮则大量涌进中国,木刻艺术也一样随之而来。
然而,鲁迅对这种兴起的木刻艺术是有自己的见解的。
他认为:“中国古人所发明,而现在用以做爆竹和看风水的火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他们就应用在枪炮和航海上,给本师吃了许多亏。
还是一件小公案,因为没有害,到几乎忘却。
那便是木刻。
虽然还没有十分的确证,但欧洲的木刻是从中国学去的,其时是十四世纪初,即一三二0年顷,那先驱者,大约是印着极粗的木版图画的纸牌;这类纸牌,我们至今在乡下还可看见。
然而这博徒的道具,却走进欧洲大陆,成了他们文明的利器的印刷术的祖师了。
”[1]286虽然如此,鲁迅慧眼识珠,他对这种传统而兴起的木刻艺术,十分重视。
他看到了这种艺术的珍贵及其将对中国现实背景的启蒙将要发挥的历史功效。
“五四”时期,鲁迅写下大量的揭示国民性题材的小说,工人、农民、人力车夫、知识分子等下层“零余者”都成为其揭示的对象,对中国社会各阶层作了整体性解剖。
浅谈鲁迅倡导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历史意义
浅谈鲁迅倡导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历史意义作者:栗妍艺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3期摘要:版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在历史长河中版画艺术给我们留下许多丰富的作品。
在我国众多的艺术形式中,版画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个艺术形式,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本文介绍新兴版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影响,最后论述了鲁迅倡导新兴木刻版画的历史意义。
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版画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关键词:版画;新兴木刻版画;历史意义一、新兴木刻版画概述(一)新兴木刻版画背景新兴的木刻版画创始人是鲁迅,在一九三一年鲁迅在上海发起的版画运动,被称之为新兴木刻版画。
在三十年代,中国正处于革命战争时期,而当时欧洲各式各样的艺术流派也到处泛滥着,对我国的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鲁迅对很有自己的看法,当时正是国共两党的战争时期,日益腐败不得人心的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围剿,同时还禁止进步书刊的出版,大力打压文化团体,引起了人民的反感。
鲁迅作为左翼作家的代表,奋力掀起革命文学艺术的旗帜,响应革命的号召,与国民党打起了反文化围剿的战争。
在一九三零年,鲁迅等又继续出版了《新俄画选》,主要内容为苏联木刻12幅。
这些画册也是鲁迅像广大青年渗透创作木刻的起步,也是引领创作木刻前进的基础,鲁迅认为作为革命的需要,版画涉及的范围最广,所以要大力提倡。
(二)新兴木刻版画的发展新兴版画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成长期、繁荣期、转型期,这几个时期充分记录了新兴版画的成长。
在鲁迅的倡导下,新兴版画萌芽于一九三一年的春天,许多进步的艺术青年就将木刻团体组合起来。
如“一八艺社”,成员有张眺(耶林)、于海(于寄愚)、陈卓坤(陈广)、陈耀唐(陈铁耕)等在上海成立一八艺社的研究所,当年的六月就在上海举行了一八艺社的习作展览,一共展出一百八十幅,在这次展览中,新兴木刻版画首次亮相,而且还将展览的作品出版为画册,同时鲁迅为画册做序。
鲁迅与现代中国的木刻运动
但主要被用作书籍插画 , 尚未被视作一种独立欣 赏 价 值 的艺 术 客 体 , 而 当 中 国传 统 的雕 版 印刷 术
及 其派 生 的木 刻 版 画在 中 国 日益 没 落 之 时 , “ 创 作
底木刻” 却在 1 9 世纪 中叶的欧洲兴盛起来。本为
东 方 艺 术 的版 画在 异 国大 放 光 彩 , 鲁 迅 注 意 到 这 种变 迁 , 在 1 9 2 9年 1 月 2 0日写 作 的 《 ( 近 代 木 刻
对鲁迅一生绘画活动的成绩 , 特别是鲁迅生命最后 十 年 的绘 画活 动 成绩 的统 计 : 自己成立 出版机 构 和 自费 印刷画集十二部 ;翻译 和编辑 出版画史 、
画集六部 ;主办 “ 木刻 讲 习班” 一 次 ;举 办外 国木
、
“ 创 作底 木刻”: “ 有 力 之美”
版 画是 现 代 中 国新 兴 的一 种 艺 术 表 现 形 式 , 虽 然 中 国古 代 的雕 版 印 刷 也 曾经 极 其 精 致 高 雅 ,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3 — 1 2
作者简介 :宋欢迎( 1 9 8 1 一) , 女, 陕西成 阳人 , 北京 大学中国语 言文学系博士 生, 研 究方 向为中国现 当代 文学研 究。
9 2
不 同 于作 为 附 属 的 古代 木 刻 图 画 , 本 身 具 有 独 立 的艺术 创造性 。事实上 , 中 国传 统 的木刻版 画 , 画、 刻、 印三者是分工进行的 , 先 由画家作画稿 , 再由
论鲁迅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引导
的插 画作 品《 士敏 土 之 图》 。1 9 3 3年 鲁 迅 编 印 出
版 了麦 绥 莱 勒 的木 刻 连 环 画 《 一个人 的受难》 ,
作 品描 述 了一 个工 人 由忍 受 屈 辱 到 走 向斗 争 的
基金项 目: 辽 宁省 教 育 厅 科 学 研 究 一 般 项 目《 延 安 美 术 传 统 的 当 代 接 受研 究 》 ( W2 0 1 4 2 6 1 )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 闵靖阳( 1 9 8 2一) , 男, 辽宁辽阳人 , 北 京 师 范大 学 文学 院博 士 生 , 鲁 迅 美 术 学 院讲 师 , 主要 从 事 延 安 美 术 史 论 研 究 。
选》 选 了 苏 联 画 家 的作 品 , 以版 画 为 主 。《 艺 苑
朝 华》 系列是 中国首次 出版 的 以欧洲木 刻 版 画为 主体 的画集 。1 9 3 0年鲁 迅 精 印 了德 国 梅菲 尔 德
革命 的或 左翼 的意识 形 态看待 文 艺与 社会 的 , 这
与 中 国社 会 的现实存 在诸 多契 合 之处 , 所 以鲁 迅 经过 严格 地挑选 译 出 。基 于译 者 鲁迅 在思 想 界 、 文学 界 的巨大 影响力 , 这些 著作 蕴 含 的左 翼 文艺 思想 在革命 青 年 中影 响极 广 , 成 为 木 刻运 动 和漫
历程 。1 9 3 4年 鲁 迅 又 精 印 了苏 联 木 刻 选 本 《 引 玉集 》 , 6 0幅作 品。1 9 3 6年 4月 鲁迅 出版 了复 制 的俄 国古 典版 画插 图《 死 魂灵 一 百 图 》 。1 9 3 6年 7月 鲁迅 选 编 出版 了 《 苏 联 版 画集 》 , 1 8 0多 幅 作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
感谢观看
1937年3月上海木刻作者协会成立。从此,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进入到八年抗战木刻时期。新兴木刻运动是三 四十年代最活跃和最具有战斗性的美术运动之一。它的发展在鲁迅看来关乎中国艺术的前进方向。中国现代美术 的现实主义作品正是由新兴版画开始的,把艺术作为战斗的武器也是从新兴木刻开始实践的。艺术家们怀着民族 忧患意识用各种美术形式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1930年,左翼美术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左翼文化总同盟召开成立准备会,参加代表有左联、社联、美联、剧 联等团体代表20余人。同年,鲁迅翻译普列汉诺夫《艺术论》、德国木刻家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出版,并在 上海市北四川路日商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举办第次“版画展览会”。
《负伤的头》,张望,1934年 1931年初春,被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开除和被迫退学的“一八艺社”社 员张跳(耶林)、于海(于寄愚)、陈卓坤(陈广)、陈耀唐(陈铁耕)等联合上海周熙(江丰)等人成立上海 “一八艺术研究所”,所址在江湾虹口公园对面。6月11日,“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在上海虹口“每日新闻社” 楼上举行。展出杭州社员作品180幅,其中有油画、雕塑、图案及木刻。出版《一八艺社一九三一年展览会画 册》。有鲁迅序文《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8月17日,鲁迅举办木刻讲习会,请内山嘉吉主讲木刻技法知 识,鲁迅亲自主持并翻译。参加者有陈广、陈铁耕、江丰、黄山定、李岫石、顾鸿干、郑启凡、钟步卿、乐以钧、 苗勃然、倪焕之、胡钟明、郑川谷13人。讲习会至22日结束。 (合影照片现存于鲁迅博物馆 )
就像近代美术史研究专家李伟铭先生所概括的新兴木刻运动那样:“从早期追踵马绥莱尔大刀阔斧的黑白平 面风格,到转而模仿承接欧洲正统的注重物体明暗处理的苏联木刻,最后在传统的民间木版画中获得新的启 发。””中国的版画家在借鉴各种经验和探索各种技巧、语言发展的可能性的同时,更进行对社会苦难根源执着 的追问和维护人性尊严的抗争过程中,无论是版画风格的选择还是版画题材的选择,都渐已呈现出知识分子追求 现代化的自觉独立的一面。
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美术整理与传承的故事
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美术整理与传承的故事
1. 热爱并收藏民间美术品:鲁迅自幼便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
他在童年时期就接触到了《山海经》等带有插图的古籍以及年画、花纸等民间艺术品,并逐渐开始收集相关作品。
成年后,他的艺术收藏进一步扩大到包括汉画像石拓片、笺纸、年画等多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2. 倡导“生产者”艺术:鲁迅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价值,提倡从民间美术中吸取养分,认为中国美术家应当结合传统的美学资源,如汉代石刻画像、明清书籍插图以及民间所赏玩的年画等,与西方新派美术手法相融合,推动中国美术的发展。
3. 支持新兴木刻运动:20世纪30年代,鲁迅积极投身于新兴木刻运动,鼓励青年艺术家关注和学习民间版画艺术,尤其是年画那种贴近生活、直观生动的表现手法。
通过倡导木刻艺术创作,鲁迅促进了中国现代版画的兴起和发展,使之成为宣传革命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载体。
4. 编纂《北平笺谱》:为了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木刻艺术,鲁迅与郑振铎合作编纂了《北平笺谱》,收录了大量的木刻套印彩笺,这部作品成为中国传统木版水印艺术的重要文献,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5. 弘扬美育理念:鲁迅强调“大美育”,认为艺术教育应面向大众,培养民众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他曾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期间关注美术教育,通过阅读推荐、讲座等形式推广美术知识,提倡美术
要贴近人民生活,体现民族精神。
浅谈鲁迅在新兴木刻萌芽时期的版画艺术观
一、新兴木刻运动萌发的时代背景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大地,国民党反动派以“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对付革命人民和革命力量。
与之针锋相对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反“军事围剿”斗争和以鲁迅为旗手、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艺运动的反“文化围剿”的斗争。
这是一个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异常剧烈的时代。
此外,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妄图把中国吞并为日本的殖民地。
国难当头,人民大众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这又是一个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
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就诞生在这样一个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错综复杂的时代。
新兴木刻运动的文化背景有两点值得注意,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美术家联盟的成立。
鲁迅在此期间号召:对于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注重实力;战线应当扩大,要造就大群的新的战士;还必须发挥韧性战斗的精神,并要把“为了工农大众”作为组成联合战线的前提条件。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是整个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被誉为“革命的号角”。
国民党反动派给它以沉重的迫害,木刻家和木刻社团几乎没有一个不被当局视为“反动”“赤化”,轻则被美术学校开除,重则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判刑,社团被查禁,版画被抄没。
但是,时代的风雨锻铸了木刻家反叛的性格,新兴木刻在污蔑和压迫中顽强生长,加之鲁迅在战斗中给革命的木刻青年以正确的指导,新兴木刻运动在艰难曲折之中,迈出了它坚实的一步。
二、鲁迅的版画艺术观鲁迅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家,对精神现象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鲁迅认识到对西方物质文明和科学的盲目崇拜和追随,最终引向的可能并非强国富民,而是物欲膨胀和人心颓败。
鲁迅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衡量标准要看能不能保证每一个个体精神的自由与健全的发展。
鲁迅在对人的精神现象的关注中更倾向于文艺。
在鲁迅看来,要改变人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应当首推文艺。
文艺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发出自己心声的渠道。
鲁迅倡导版画,正是由于他怀着这样一种民族自救情感,促使人们发出内心的呼喊,抨击社会的黑暗,让越来越多的人从蒙昧和麻木中清醒过来,积极投身到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去。
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
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作者:马卫民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6期从五四运动开始,我国进入了现代历史的阶段,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这一先进理论。
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崭露头角,同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为新思想新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
新思潮汹涌向前。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提倡白话文。
1917年陈独秀提出革命文学,不久又鲜明的举起了美术革命的旗帜。
郭沫若说:“作者应该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去、革命的漩涡中去”。
许多美术青年走出象牙之塔,到十字街头去、到民间去。
从“为艺术而艺术”变成“为人生而艺术”进而变成为大众的艺术。
教育方面反对尊孔读经,打倒孔家店,男女同校。
由仿日本仿德国教育方法,转向到学美国杜威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久苏联的教育思想和文艺理论也传到了中国。
1921年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这一时期在美术方面最活跃的要算是木刻了,可以说是革命美术的尖兵。
木刻在我国很早就很发达,木刻画在唐代已相当普遍,十五世纪传入欧洲。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新兴的木刻运动,是党所领导的文化运动的一环,是在党的外围组织的领导下,也是在鲁迅先生提倡、帮助和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为新兴的木刻运动奠定了基础,获得了很大的成果,不仅促进了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同时在民族解放、人民解放事业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他为什么要提倡木刻呢?这是因为木刻较简便,又可以印刷较多,“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为了倡导新兴木刻,他翻译了不少艺术理论書籍,编选了好些木刻画,陆续出版介绍给美术青年。
鲁迅最早介绍木刻作品的是1929年所编印的《艺苑朝花》,颇引起青年学徒的注意,他以朝花社的名义,出版了《艺苑朝花》五本,介绍了蕗谷虹儿和比亚兹莱的作品。
时代语境下的木刻版画
2020·11“木版画”是版画的一种,也被称为“木刻”,指在木头上刻制图画的艺术或方法,以供印刷、拓印。
我国传统木刻版画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
1932年,鲁迅从德国引入黑白木刻版画,中国木刻从传统木刻转化为当代新兴木刻,并在我国近代美术史上发挥激励民众、唤醒民众、鼓舞民众的作用。
其功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这句话表明木刻版画与中国革命史的关系极为密切。
木刻的底版材料来源丰富,复制的要求较低,在革命宣传工作中可以大量使用木刻,木刻作品由此大量出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时期的木刻艺术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一、中国传统木刻与新兴木刻(一)中国传统木刻我国复制木刻版画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到了唐代印刷术成型,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图像印刷,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到了宋元时期,木刻版画艺术风格变得明亮,逐渐独立,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之后彩色木刻版画出现,成为版画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明朝话本插画为版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在《红楼梦》《西厢记》等诸多知名话本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插画。
木刻版画易复制,在文学史上刻下一笔不可磨灭的印记。
清朝出现大量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等地成为年画的重要产地。
杨柳青年画采用的是套版印刷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着色温润雅致,画面明朗轻快,较少采用浓烈的对比色,讲究透亮与优雅。
桃花坞年画多使用冷色,画面红而不艳、黄而不俗,色彩更为含蓄,构图饱满,富有典雅高贵的艺术气息。
(二)新兴木刻版画新兴木刻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与传统木刻相比,新兴木刻的特点是由一人完成:自绘、自刻、自印。
艺术特色和作品个性更为鲜明,属于创作木刻。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发起的新木刻运动是中国革命的“投枪与匕首”,引领新文化运动的艺术风尚。
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成为木刻创作的中心。
中国新兴木刻受到欧洲木刻的影响,尤其是德国木刻艺术。
鲁迅提倡木刻版画的原因探析
艺术评论〔版画〕鲁迅提倡木刻版画的原因探析杨志宇摘要:其原因可从现实和审美两方面进行考察。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启蒙运动初期的鲁迅非常重视木刻,一、“他者启蒙”的特征,使得启蒙运动不能深入人心,二、而木刻却恰恰在诸多方面有利于弥补这一缺陷;中国传统木刻版画的民间性和世三、俗性更符合普通民众的现实;鲁迅的艺术趣味使得他偏爱版画,他的小说在审美上和木刻产生了共鸣。
关键词:当者启蒙木刻现实主义民间艺术审美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提到木刻版画,谁都不会不的知识分子将西方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的种种思潮全想起鲁迅,他可以说是当时在提倡和扶持木刻方面用部介绍了进来,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浪漫主力最大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尤其在他的晚年,他义、未来主义等都在中国轮番上演,这种开放的态度当更是将很大一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对版画的倡导中,然带来了个人的自由和解放,但是,对于普通的民众来甚至在去世前的十一天还抱病参加了全国木刻流动展说,这一切似乎都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
按张光芒览会。
鲁迅有生之年一共写了三十多篇有关木刻的论的话来说,这种启蒙可以看做是一种,“他者启蒙” 所谓文,与木刻青年们通信多达一百多封。
不仅如此,鲁迅,“侧重于从理性精神的高度和情感作“他者启蒙” 是指还编印出版了《近代木刻选集》《梅斐尔德木刻、〈士敏用的鼓动性上对被启蒙者进行批判、改造和教育,启发土〉、《、之图》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死《《、,他们走上个性解放的道路” 而这种启蒙必然意味着启、《《、魂灵百图》苏联版画集》一个人的受难》等版画集,蒙者“将作为一种时代的…超人‟或先知先觉者来参与与此同时,鲁迅先生还举办了多次版画的展览,向中国历史的发展或者创造‟”(2)在这种启蒙中,,启蒙者与被的青年们介绍了许多国外版画名家的作品,给青年们启蒙者之间的距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在当时,木刻并不为中国很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931年8月17日一早,有十三位美术青年来到了上海北四川路底长春路北的日语学校。
他们并不是来补习日语,而是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木刻创作法。
这十三名学员中有十人来自一八艺社,两名来自中华艺大,一名来自白鹅绘画研究所。
当年热爱木刻艺术的青年大多左倾,为避开当局的耳目,参加的人数不宜太多。
九时整,身着白色夏布长衫的鲁迅走进一间教室――这件长衫的料子是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馈赠的,鲁迅一般只在庄重场合才穿。
鲁迅身后紧随着一位身着白色西服的日本讲师。
他拎着一个小包,里面装着三套木刻刀和一只马楝(印制版画的圆形刷子),还有一些拓印木刻的日本纸。
这位讲师叫内山嘉吉,鲁迅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弟弟,当年三十一岁,是日本东京成城学园小学部的美术教师,暑假因探亲到上海,正巧被临时抓差。
从17日到22日的六天当中,内山嘉吉给学员讲了一些版画入门的常识:前四天主要讲授黑白版画,后两天主要讲授套色版画。
据内山嘉吉回忆:“(鲁迅)对日本版画的见解显然要比我所掌握的丰富得多。
六天的讲习班上,我讲的话,都经鲁迅先生翻译的,而他说话时间又比我长一些,内容无疑也一定比我要充实一些。
他态度沉静,说话真切有力,充满着热情,每句话都一丝不苟地翻译给学生们听。
如果我那时懂得中国语言的话,一定会感到害臊,恐怕也不敢继续大言不惭地坚持这六天了吧。
实际上我得到鲁迅先生的教益要更多些。
”(《鲁迅和中国版画与我》,原载日本《日中》月刊1972年六、七、八月号)如果说,在中国介绍新兴创作木刻始于1928年鲁迅领导的朝花社,那么首次培训中国的木刻人才则始于这次木刻讲习会。
版画是用刀或笔在木版、铜版、石版等版面上先绘制后雕刻再印刷出来的作品,因为版画以木刻为主体,所以这两个概念经常混同。
鲁迅认为,中国是版画的故国,其历史要比西方早五百多年。
唐末的佛像、纸牌,以至明代的书籍绣像、乡间年画、民用信笺,都映射出历史辉煌。
这种技艺在1320年左右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欧洲,逐渐出现了画家自绘、自刻、自印的现代版画,艺术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中国的传统版画反倒趋于消亡,以致当时所谓美术家竟不知天下有版画,有一位美术名家甚至连雕刀也未见到过。
鲁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勉力复兴中国版画,提倡新兴木刻,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基于木刻艺术的观赏性。
世界名画一般人无力收藏,临摹品又失去了原色本味,而在房间挂几幅木刻,既不失真,花钱也不多。
二是基于木刻艺术的普及性。
绘制油画,必须购置画布颜料,价格不菲,而靠几柄雕刀,一块木板,顷刻之间就能完成一幅佳作,折射出社会魂魄,传布于大众之中,最切合革命时代的需求。
三是基于木刻艺术的战斗性。
鲁迅认为版画是大众的,也是战斗的。
世界没有真正的“为人类的艺术”。
鼓吹“为人类的艺术”的人,自己也把人类分为对和错,好与坏,并不一视同仁。
在革命时代,木刻艺术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翼,因而一面得到同情、拥护和支持,另一面又受到蔑视、冷遇和迫害。
传统木刻虽然在中国有着悠久传统,但新兴木刻在中国却毫无基础。
为了给嗷嗷待哺的中国木刻青年提供艺术滋养,鲁迅跟郑振铎合作,重印了传统木刻代表作《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又通过留学德国的徐诗荃、留学法国的季志仁以及旅居苏联的曹靖华等友人,购置或交换了很多外国版画精品。
在苏俄的版画中,鲁迅看到了广袤黑土上陆续长育的文化奇花和乔木。
在法国版画家陀莱为《神曲》、《失乐园》、《吉诃德先生》、《十字军记》配制的插图中,鲁迅看到了书籍插图如何补助文字之所不及,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鲁迅最为喜爱的是德国女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因为“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
为了给木刻青年提供艺术借鉴,鲁迅生前选编了十余种外国画册。
计有:《近代木刻选集》(一),《?谷虹儿画选》,《近代木刻选集》(二),《比亚兹莱画选》,《新俄画选》,《梅斐尔德木刻〈土敏土〉之图》,《北平笺谱》,《引玉集》,《木刻纪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死魂灵一百图》,《一个人的受难》,《苏联版画集》。
由于鲁迅的倡导,木铃社印行了《木铃木刻集》,野穗社印行了《木刻画》,无名木刻社印行了《木刻集》等,还有一些木刻青年出版了自选集。
在赔本筹印画册的同时,他还不断向文艺杂志推荐现代木刻。
鲁迅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他不仅是美术领域中外遗产的保存者,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鲁迅是中国现代版画理论的奠基者。
用通信方式热情指导木刻青年创作,是鲁迅大力扶持木刻运动的一个切实举措。
在现存数以百计的信函中,鲁迅谆谆告诫中国的木刻青年,虽然图画是人类的共通语言,具有同一性,但仍应该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东方情调,即用新的形、新的色来表现中国人、中国事以及中国向来的魂灵,使之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鲁迅有一句名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1934年4月19日致陈烟桥信)此外鲁迅特别要求上进的木刻青年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因为单题材好并不等于成功,切不可忽视技巧修养。
他感到当时木刻青年的通病就是刻人物不如刻风景,刻动态不如刻静态。
要矫正这些弊病,一定要打好素描基础,掌握好远近明暗的表现手法。
木刻多用白黑两色,光线一错,画面必将一塌糊涂。
鲁迅要求木刻青年认真观察实物实状,如果刻工厂开工的情形,不能有烟囱而无烟,如果表现工人,决不能把他们刻划得头小拳大,凶神恶煞。
举办画展,是鲁迅倡导木刻艺术的另一种有效方式。
但真办画展颇不容易。
择址就相当麻烦,一要安全,二要场租能够负担。
内容也是问题。
单独举办苏联作品展有赤化之嫌,必须拉上其他国度的作品做陪绑。
尽管如此,鲁迅仍然在荆棘塞途的处境中勉力而为。
1930年10月,他跟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合作举办了“西洋木刻展览会”,展出欧美名作七十余幅。
1932年6月,他跟汉堡嘉夫人合办“德国画家版画展”,展出作品约五十幅。
1933年10月,他举办了“德俄版画展览会”,展出作品六十六幅。
1933年12月,他举办了“俄法书籍插画展览会”,展出作品四十幅。
1934年4月,“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会”在巴黎毕利埃画廊开幕,并获得成功,其中有宋庆龄提供的展品,鲁迅提供的木刻新作有五十八幅。
这是中国新兴木刻第一次走向世界。
1935年6月,由平津木刻研究会主办的第一次全国木刻联展在北平、天津、济南、汉口、太原等地展出后,巡回到上海展出。
鲁迅为展览会专辑写序并资助二十元。
1936年10月,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由广州移至上海展出。
10月8日,他抱病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参观,并与木刻青年亲切交谈。
这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倡导者在木刻艺术园圃的最后一次巡礼。
据著名摄影家沙飞回忆,这次展览陈列了六百多幅木刻新作。
“鲁迅先生带着愉快的微笑,去浏览每一张作品。
我们追随在他的侧后面,诚恳地听他的指示和批评。
他细细地欣赏,源源地思索,不断地指点着每幅画的优缺点,从画面的主题、选材以至表现的技巧,都一一说出许多珍贵的意见。
他在谈话中,不时地咳嗽起来,引起我们对于他的健康的注意。
谁想得到十一天以后,他就离开了我们,永逝而去呢?”(《我最后见到鲁迅先生的一天》,原载1941年5月1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出版的《抗敌三日刊》)二鲁迅举办木刻讲习会时,中国的新兴木刻还是荒野中的萌芽,一经鲁迅播种耕耘,就迅速滋生,繁衍,壮大。
自鲁迅举办木刻讲习会后,上海出现了一八艺社增设的木刻部、mk木刻研究会、现代木刻研究会、春地画会、野风画会、野穗木刻社、无名木刻社、铁马版画研究会,杭州出现了木刻研究会,北平出现了平津木刻研究会,广州出现了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太原出现了榴花社,香港出现了深刻木刻研究会……。
鲁迅是这些木刻团体的良师益友。
他跟木刻青年同呼吸,共命运,甘苦与共。
这一点,仅从他跟木铃木刻社的关系得到了生动表现。
1933年10月8日清晨,一队军警一律拿着手枪,冲进了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他们以“宣传普罗文化,与三民主义对立”为罪名,逮捕了该校木铃木刻社的三名骨干:曹白、郝力群、叶乃芬。
木铃木刻社成立于1932年12月,它是继一八艺社被迫解散之后杭州艺专出现的又一个木刻团体,成员共有四十多人。
“木铃”,在江浙方言中含有傻瓜的意思。
当时的木刻青年就常被人嘲笑为“阿木铃”。
但木铃木刻社的青年却明确宣称:“以木造铃,明知是敲而不响的东西,但在最低的限度上,希望它总有一天会铮铮作巨鸣的。
”木铃社成立后,在杭州举办了两次作品展览,共展出三百余幅木刻作品,大都表现工农和城市贫民的困苦、流离、呼号、挣扎。
艺专的训育主任是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政治情报员。
他为了镇压学生的进步活动,便跟他在伪公安局工作的姐夫相勾结,首先拿木铃社的三个成员开刀。
曹白等人被捕后,关押在杭州柴木巷拘留所。
二十一天后,审讯开始了。
拘留所一间阴暗的小屋里,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一东一西。
东边的是一个马褂,西边的是一个西装。
警察将脸色苍白、衣服脏破的曹白连抓带拖地弄进了小屋,“马褂”问过曹白的姓名、籍贯、年龄之后,就随手拿出一张木刻的肖像――苏联文艺评论家卢那察尔斯基的头像。
这幅作品曾发表在当年四五月间的杭州《民国日报》上。
那位不学无术的“马褂”就抓住这幅头像大做文章:“这是你刻的吗?”“是的。
”“刻的是谁呢?”“是一个文学家。
”“他叫什么名字?”“他叫卢那察尔斯基。
”“他是文学家?――他是哪一国人?”“我不知道!”曹白想逃命,说谎了。
“不知道?你不要骗我!这不是俄国人吗?这不是明明白白的俄国红军军官吗?我在俄国革命史上亲眼看见他的照片的呀!你还想赖。
”“哪里!”曹白好像头上受了铁锤的一击,绝望地叫了一声。
“这是应该的,你是普罗艺术家,刻起来自然要刻红军军官呀!”曹白不说话了。
他十分明白,一辩即不免“从严办理”。
因为“马褂”一流的逻辑是:只有坏人才爱抗辩。
1933年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曹白等三人被浙江省政府押解到了高等法院。
检察官刚问完姓名、年龄、籍贯,就匆匆宣告审判结束。
曹白跟他的同案又被法院押解到军人监狱。
约摸隔了两个半月的样子,起诉书来了。
没有多久,就开庭宣判:根据《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曹白等各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又因“年幼无知,误入歧途,不无可悯”,根据法律的第×千×百×十×条的优待条例,减为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
1934年底,曹白取保获释,在上海新亚中学当教员。
第二年,鲁迅支持的首届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在北京、天津、济南、汉口、太原等地先后举行,10月又来到上海巡回展出。
曹白由于技痒,刻了两幅新作作为展品:一幅是《鲁迅像》,另一幅是《鲁迅遇见祥林嫂》。
然而上海市党部审查时,检查老爷却指着曹白刻的《鲁迅像》说:“这不行!”这幅作品就这样被剔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