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塑性力学基础
弹塑性力学课件-塑性基本概念
ij yxx
xy y
xz yz
11 21
12 22
13
23
zx zy z 31 32 33
(4-1)
由于剪应力的互等性, yx xy zx xz zy yz
3.1应力—应变曲线的理想化模型
(1)理想弹性(perfectly elastic) (2)理想刚塑性(rigid-perfectly elastic) (3)刚—线性强化(rigid-linear strain-hardening) (4)理想弹塑性(elastic-perfectly plastic) (5)弹—线性强化(elastic-linear strain-hardening)
1.3静水压力实验
所谓静水压力就如同均匀流体从四面八方将压力作用于物体。 (1)体积变化 体积应变与压力的关系 (Bridgeman实验公式)
体积压缩模量 派生模量
铜:当p=1000MPa时,ap= 7.31×10-4,而bp2=2.7×10-6。 说明第二项远小于第一项,可以 略去不计。
Bridgeman的实验结果表明, 静水压力与材料的体积改变之 间近似地服从线性弹性规律。 若卸除压力,体积的变化可以 恢复,因而可以认为各向均压 时体积变化是弹性的,或者说 塑性变形不引起体积变化。试 验还表明,这种弹性的体积变 化是很小的,因此,对于金属 材料,当发生较大塑性变形时, 可以忽略弹性的体积变化,即 认为在塑性变形阶段材料是不 可压缩的。
s
n1
一般加载规律
( ) E[1 ( )]
A
其中
( )
弹塑性力学第七章
r
E
1 2
( dur dr
ur ) r
E
1 2
(ur r
dur ) dr
d 2ur dr 2
1 r
dur dr
ur r2
(1 2 )
E
fr
0
d dr
1 r
d dr
(rur )
(1 2 )
E
fr
0
2020/3/3
24
§7-2 轴对称问题
( r)= Alnr+Br2lnr+Cr2+D
2020/3/3
33
§7-2 轴对称问题
其中A、B、C、D为任意常数,D可去掉。
将 (r) 代入应力分量与应力函数的关系式,
可得平面应力、平面应变问题应力表达式:
r
1 d A B(1 2 ln r) 2C
)
x
ur r
1 E
(
r )
y
将应力分量表达代入几何方程的第二式,得
2020/3/3
36
§7-2 轴对称问题
ur
r E
(
r )
1 E
(1 )
A r
Br3
r Fr
(在
s
上) )
2020/3/3
28
§7-2 轴对称问题
7.按应力函数求解
当无体力时应力法基本方程为:
d r
dr
r
r
塑性力学基础
1958年Roscoe等人提出临界状态土力学,1963年提出 剑桥模型。岩土塑性力学建立。
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土的单向或三向固结压缩试验:土有塑性体变
初始加载:
e e0 ln p
卸载与再加载:
e ek k ln p
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土的三轴剪切试验结果:
(1)常规三轴
洛德参数与受力状态
m ( I1 ) 、 q( J 2 )、 ( J 3 ) 与 1、 2、 2关系
主偏应力方程, S 3 J 2 S J 3 0
3 1 三角恒等式模拟,sin sin sin3 0 4 4
3
2 sin 3 m 1 2 2 q sin m 3 2 3 sin m 3
8 1 3 (1 2 3 ) m
J2
(1 2 )2 ( 2 3 )2 ( 3 1 )2
2 2 3
广义剪应变(又称应变强度):
2 3
J2
2 3
(1 2 )2 ( 2 3 )2 ( 3 1 )2
J1 ( x m ) ( y m ) ( z m ) S x S y S z 0 2 2 2 2 2 2 1 J 2 6 ( x y ) ( y z ) ( z x ) 6( xy yz zx ) 2 2 2 1 1 ( ) ( ) ( ) x y y z z x 6 2 Sij Sij (八面体剪应力倍数) J S S S 2 S 2 S 2 S 2 S S S (与剪应力方向有关) xy yz zx x yz y zx z xy 1 2 3 3 x y z
塑性力学基础
过B点,BC段应力和应变同步增长,称为强化阶段,段内任
一沿点平旳行斜于率OAE旳1称直为线强途化径模回量到。E在点段,内产任生一塑点性(应如变D p点;)卸载, 将
再从E点加载,将沿ED直线途径, 到D点后再次屈服。
D点相应旳应力值s称为后继屈服
极限。可了解为二次加载旳屈服极
s
DC
限,故又称加载应力或加载点。
对于单向拉伸,其屈服条件显然是 s 。
为便于数学体现可改写为 s 0
f ( , k) 0
称为屈服函数,其中 是应力状态(系变量随外荷载变化),
k 是控制参数(系常量是材料旳固有属性,在此 k s )。
对于复杂应力状态ij,物体上某点旳屈服显然是由六个应
力分量共同作用之成果。其屈服函数仿上可写为 显然,s s ,屈服极限升高, s
故称强化。但其升高旳程度取决于
塑性变形程度(即加载变形历史)。
D点旳应变
p e
E
O
p
e
对于压缩试验,假如在屈服后
无卸载,与拉伸性质相同。 对于无明显屈服阶段旳材料(如 s
合金钢),可取 p 0.2% 时旳应力值作为初始屈服极限。
(4)反向加载与鲍辛格效应
假如在屈服后(如D点)卸载,并反向加载,对于某些材 料,反向屈服极限将有所降低。 s s s s 2s (绝对值)
为何?各分量旳作用怎样?
2. 加载条件
用以判断某点应力状态旳变化过程是否是加载过程旳准则。 仅判断出某点处于塑性状态不足以判断之后旳应力应变关 系应选用塑性关系或是弹性关系,需判断其过程是加载还是卸
载。对于单向应力状态仅需用 d or 0 判断之。
3. 强化条件
用以判断某点应力状态是否是再次屈服旳准则。
弹塑性_塑性力学基本方程和解法
在加载过程中物体各点处的偏应力分量 sij 保持比例不变。在工程允许精度下,也可推
广应用于稍为偏离简单加载的情况。
以上各种理论中涉及的一些假设,例如:塑性应变偏量的增在单一的函数关系等假设,都得到了常用金属材
料大量试验的验证。
z 强化规律 对于理想弹塑性材料,材料一旦屈服,其应力状态点在主应力空间中就落在屈服
变形, Hα 也不变,于是
∂f ∂σ ij
除等向强化外,有些强化材料表现为随动强化(图 7.7b),即,在强化过程中,屈
服面的大小和形状保持不变,只随塑性变形的发展而在应力空间中平移。还有些材料
在强化过程中随动强化与等向强化同时发生,称为混合强化。
由于在应力和强化参数空间中,表示应力状态的应力点只可能位于后继屈服面
(或加载面)上或其内,不可能位于曲面之外,若加载面是一个正则曲面,则有
⎯2⎯
研究生学位课弹塑性力学电子讲义
姚振汉
⎧ε = 0 ⎨⎩σ = σ s
当 σ <σs 当 ε >0
(2)
图 7.5 理想弹塑性和刚塑性
当考虑材料强化性质时,可在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线性强化 弹塑性模型来近似:
⎧σ = Eε
⎨⎩σ = σ s +E1 (ε − εs )
当 ε ≤εs 当 ε >εs
(5)
⎯3⎯
第七章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
其中 k 可由单向拉伸或其它材料试验测得的σ s 确定, k = σ s 2 。当不能确定主应力的 排序时,在以三个主应力为坐标轴的应力空间中,由特雷斯卡条件所包围的弹性状态 的应力空间为
σ1 −σ 2 ≤ 2k, σ 2 −σ 3 ≤ 2k, σ 3 −σ1 ≤ 2k
弹塑性力学部分讲义(PDF)
弹塑性力学引言一、固体力学在工程中的作用工程中的各种机械都是用固体材料制造而成的、各种结构物也都是用固体材料建造的。
为了使机械结构正常使用、实现其设计的功能,首先要保证它们在工作载荷与环境作用下不发生材料的破坏或影响使用的过大的变形,即保证它们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在设计阶段,要根据要求实现的功能,对于设计的机械结构的形式按强度要求确定其各部分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所需选择的材料。
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首先要解决如下基本问题:在给定形状尺寸与材料的机械结构在设计规定载荷与环境(如温度)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与应力。
对于柔性结构,如细长梁、薄板、薄壳,以及它们的组合结构,还要分析其是否会丧失稳定性。
这些都是固体力学的基本问题。
如果机械结构所受载荷或环境的作用是随时间变化的,那么,它们的振动特性也对其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在设计时往往要对其进行模态分析,求出影响最大的各个低阶固有频率与相应的振型,以确保不会与主要的激振载荷产生共振,导致过大的交变应力与变形,影响强度和舒适性。
有些情况下还要考虑它们在瞬态或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
这些也是固体力学的基本问题。
此外、许多机械零件和结构元件在制造工程中,采用各种成型工艺,材料要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
如何保证加工质量,提高形状准确性、减少残余应力、避免产生裂纹、皱曲等缺陷?如何设计加工用的各种模具,加工的压力,以及整个工艺流程,这里也都有固体力学问题。
正因为工程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固体力学问题,有时还有流体力学问题,在19世纪产生了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才导致力学逐渐从物理学中独立出来。
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是工程力学,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而工程力学的发展则大大推动了许多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
因此,力学是许多工程部门设计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力学发展概况力学曾经是物理学的一个部分,最初也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
塑性力学
Plasticity
李振环 华中科技大学 力学系
主教材
尚福林、王子昆:塑性力学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余同希 薛璞编著:工程塑性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陈 笃 编著 :塑性力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
王仁、熊祝华、黄文彬著:塑性力学基础 科学出版社(1982年)
线弹性阶段(Oa) 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d
e f
ab c
tan 常数 E
b s e p
即: E
——胡克定律
O
d' g
p
e
f' h
比例极限(p)——线弹性阶段最高点 a 所对应的应力值
变形过程的四个阶段: a.弹性阶段(Ob)
非线弹性阶段(ab)
d
3、真应力应变曲线
取:
E
F A0
E
l l0
工程应力和工程应变
在材料进入塑性后,弹性变形为小量,变形主要是塑性变形, 此时,试样的体积近似保持不变。
Aili A0l0
注意:此式近似适用于颈缩 之前,颈缩后不再成立!!Why?
随着试样的伸长(缩短),截面逐渐缩小(增加)。因此,应力 和应变的定义必须要反应这种变化,为此进行如下修正
ln
l l0
在工程上
应用比较多。
拉伸情形: 压缩情形: 颈缩前
A0 Ai A0 Ai
T
E
A0 Ai
E
T
E
A0 Ai
E
T
ln
塑性力学 ppt课件
或者
l l n ij i j S n ij l i 2 S n n
2 n
(求和约定的缩写形式)
一点的应力状态及应力张量
一点的应力状态:是指通过变形体内某点的单元体所有 截面上的应力的有无、大小、方向等情况。 一点的应力状态的描述: 数值表达:x=50MPa,xz=35MPa 图示表达:在单元体的三个正交面上标出(如图 1-2) 张量表达: (i,j=x,y,z) x xy xz
1 2 2 3 3 1
x
I3 . .
xy xz y yz . z
23 1
讨论:
1. 2. 3. 4. 5. 6. 可以证明,在应力空间,主应力平面是存在的; 三个主平面是相互正交的; 三个主应力均为实根,不可能为虚根; 应力特征方程的解是唯一的; 对于给定的应力状态,应力不变量也具有唯一性; 应力第一不变量I1反映变形体体积变形的剧烈程 度,与塑性变形无关;I3也与塑性变形无关; I2与塑性 变形有关。 7. 应力不变量不随坐标而改变,是点的确定性的判据。
弹性、塑性变形的力学特征
可逆性:弹性变形——可逆;塑性变形——不可逆 -关系:弹性变形——线性;塑性变形——非线性 与加载路径的关系:弹性——无关;塑性——有关 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弹性变形——无影响;塑性变形—— 影响大(加工硬化、晶粒细化、位错密度增加、形成织构等) 变形机理:弹性变形——原子间距的变化; 塑性变形——位错运动为主 弹塑性共存:整体变形中包含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塑性变 形的发生必先经历弹性变形;在材料加工过程中,工件的塑 性变形与工模具的弹性变形共存。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
弹塑性力学基础翻译 第七章.
7、塑性7.1介绍两个基本因素控制弹性的发展,一个是加载过程的完全可逆性,当一个使物体产生应变的力消失,物体就立刻回到未加载力之前;第二个因素说明在荷载作用下物体的变形或者应变只取决于最终的应力,与加载过程和路径无关,因此弹性行为可以视为一个点函数,因为任何产生的应变可以通过初始应力、终了应力以及特定的比例常数来确定。
但是当塑性或者永久变形产生时这两个因素就不明显了。
为了产生塑性变形或者塑性流,应力必须超过屈服应力。
如果大大超过屈服应力,许多固体(比如延性金属)的变形或尺寸会一直打到一个很大的程度。
另外,当最终应变形成,一个应变元可以通过不同的加载方式使物体达到末状态,因此当荷载消失后不仅无法观测到像弹性一样的完全可逆现象,末状态也取决于荷载的加载过程而不只是初应力和末应力状态。
这个发现意味着塑性变形是一个过程函数,需要增量应变在应变过程上的累积来确定总的应变。
在研究塑性的时候至少可以采取三种很明显的方式。
1、在考虑应力应变分布满足规定的边界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材料的性质来建立理想模型。
这个被称作宏观塑性理论,很类似于长久以来的弹性理论。
2、应用于金属物理学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实际固体中单晶体变形方式建立于研究的基础,通过一个物体内部联系从单晶体扩展到多晶体的聚集从而形成整个构件。
这种方法通常被工程师运用。
这个叫做微观塑性理论。
3、技术的方法。
通过寻求某些现象学的规则,运用实验观察实际物体材料在宏观尺寸上的数学表达式。
这确保在一般意义上的设计上可以预测材料的属性,这可能被叫做宏观工程塑性。
这种方法在本章中是重点。
7.2弹性和塑性的比较为了方便,许多上述的说明被总结成表格的形式。
在这种方式有个直接的比较,很明显的揭示了这两种性质的主要区别。
由于屈服的开始和表现是我们优先考虑的,所以我们会用不同的模型来解释上述的物理过程。
对于下面的几个模型,我们做几个假设。
1、固体是各向同性的并且是均质的。
2、拉伸和压缩对屈服是等效的。
塑性力学基础理论与应用
塑性力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塑性力学是材料力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材料的塑性变形行为以及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
在工程领域中,塑性力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金属加工、结构设计和材料强度评估等。
本文将介绍塑性力学的基础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基础理论1. 应力与应变在塑性力学中,应力是指材料内部的力与单位面积之比,常用符号为σ。
应力可分为正应力和剪应力,分别表示作用于垂直于某一平面上的力和作用于平行于某一平面上的力。
应变则表示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发生的形变量,常用符号为ε。
同样,应变可分为正应变和剪应变,分别表示与正应力和剪应力相对应的形变。
2. 弹性与塑性材料的塑性变形是指在受力作用下,材料发生不可逆的形变。
与之相对的是弹性变形,即当受力作用停止后,材料能够完全恢复其原始形状。
塑性变形是材料的一种本质特性,与材料的晶体结构、力学性质等密切相关。
3. 流变行为材料的流变行为是指在受力作用下,材料的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的特征,可以将材料的流变行为分为弹性、塑性和高温阶段。
特别地,在材料的塑性阶段,常采用屈服准则来描述材料的流变行为,例如屈服应力的大小和塑性应变的发展过程。
二、应用1. 金属加工塑性力学在金属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锻造过程中,通过施加压力使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所需的形状。
塑性力学的理论模型可以帮助工程师预测和控制金属的变形行为,以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2. 结构设计在工程结构设计中,塑性力学的理论可以用于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承载能力。
通过分析结构在外部载荷作用下的塑性变形,可以确定结构的破坏机制和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
这对于工程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材料强度评估塑性力学的理论也可用于材料的强度评估。
通过研究材料的屈服行为和塑性变形过程,可以推断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
这对于选择材料和确定合适的工作条件非常重要,以满足特定工程应用的要求。
塑性力学基础
2
L2 L
②
1 3 E1 , 2 E 2
③
1 3 E1 , σ 22=σ s2 E
③
求出:
1 3 2 s
2 2
( P s ) A
(3)塑性解:
P l 2 u 2 L ( s ) / E A
σ 1=σ
Pe a sa N1a e EA (1 a ) EA E b
(2)弹塑性解Pp P Pe :
P = Pe 后,P可继续增大,而N1=sA 不增加(a段进入塑性屈服,但 b 段
N1=s A
c
a
EA
P
b
N2
A
B
x
P
P Pp Pe
仍处于弹性)
N2=P- N1=P-sA
理想弹塑性模型
物理方程(本构关系): 1 3 E1 , 联立①、②、③求解:
2 E 2
③
2
控制方程
2 2
( 1 3 )
L2 2L
P A
①
1 3
2
L2 L
②
1 3 E1 , 2 E 2
解出:
③
1 3 (1
小结:
理想弹塑性和强化弹塑性材料的一维屈服函数形式均可写成
f () = - k = 0为后继屈服函数。 k = s
理想弹塑性
k =H(p) 强化弹塑性
2.加载、卸载准则:
对于一维问题屈服条件已建立,由前面的讨论可知:对强化 材料,当 s时,加载和卸载的应力应变关系是不同的, 加载服从于弹塑性规律,卸载服从弹性关系,这是材料在塑 性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
塑性力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 根据不同应力路径所进行的实验,可 以定出从弹性阶段进入塑性阶段的各 个界限。这个分界面即称为屈服面, 而描述这个屈服面的数学表达式称为 屈服函数或称为屈服条件。
12
本标准适 用于已 投入商 业运行 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19
简单弹塑性力学问题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商业运行的火力发电厂纯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和供热汽轮发电机组的技术经济指标的统计和评价。燃机机组、余热锅炉以及联合循环机组可参照本标准执行,并增补指标。
• 梁的弯曲 • 圆柱体的扭转 • 旋转圆盘 • 受内压或外压作用的厚壁筒和
厚壁球体
20
本标准适 用于已 投入商 业运行 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塑性力学的任务
• 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取消后,物 体的变形不完全恢复,而产生一部 分永久变形时,我们称这种变形为 塑性变形,研究这种变形和作用力 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塑性变形后物 体内部应力分布规律的学科称为塑 性力学。
2
本标准适 用于已 投入商 业运行 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屈服条件的概念,
• 屈服条件又称塑性条件,它是判断 材料处于弹性阶段还是处于塑性阶 段的准则。.
塑性力学基础知识
9.4 (弹)塑性本构关系的几个关键点
1、什么时候塑性开始产生? 即塑性条件,初始屈服条件,或初始屈服准则。
复杂应力情形呢?
应力空间,主应力空间
屈服函数!
屈服面
9.4 (弹)塑性本构关系的几个关键点
2、什么是后继屈服条件?
1. 后继屈服条件的概念
什么是后继屈服? 后继屈服条件的一般形式?
简单拉伸:
弹性力学是我们研究塑性力学的基础! 仍然要记住,弹塑性力学也是以数学函数,也就 是数学场为研究对象的,可以研究整个区域内的力 状态和变形状态。
9.4 (弹)塑性本构关系的几个关键点
1、什么时候塑性开始产生? 即塑性条件,初始屈服条件,或初始屈服准则。
(a)理想弹塑性材料
一维问题-单向应力情形
(c) 线性硬化弹塑性材料
s A
A1 1
C C1
B B1
o εA
εB εC ε
可见,弹塑性问题与加载路径有关。
9.3 (弹)塑性力学VS.弹性力学
1、问题的来源
同弹性力学相同!
9.3 (弹)塑性力学VS.弹性力学
2、研究任务
研究由于载荷或者温度改变,弹塑性体内 部所产生的位移、变形和应力分布等。
为解决工程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 题作准备。
塑性力学则研究它们在塑性变形阶段的力学 响应。
弹塑性力学
9.2 应力-应变曲线
1、实际试验资料
9.2 应力-应变曲线
1、实际试验资料
9.2 应力-应变曲线
2、弹塑性变形的特 点
(1)存在一个从弹性 进入塑性的分界。
(2)在塑性阶段卸载, 然后再加载,加载路径 几乎沿着卸载路径回到 原来的卸载点继续加载。 换句话说,这个卸载点 成为了新的弹性-塑性的 界限。
8-弹塑性力学-塑性力学基础 弹塑性力学讲义 中文版 教学课件
f(ij) c
(i,j x ,y ,z)
f(i) c
(i 1 ,2 ,3 )
f(I1,I2,I3)c f (I2,I3)c
第七章 塑性力学基础
7.1 屈服准则(yield criterion)
➢ 两准则的联系: (1)空间几何表达:Mises圆柱外接于Tresca六棱柱;
在π平面上两准则有六点重合; (2)通过引入罗德参数和中间主应力影响系数β,可以将两准则写成
(“材料科学学基础”课程中将学到)
第七章 塑性力学基础
回顾并思考:
5.如何进行数值求解?
塑性力学解析法:
工程法(主应力法):“塑性加工原理”课程将重点讲授
滑移线法
能量法(上限法)
硕士阶段“现代材料加工力学”详 述
有限阶段另一门学位课程]
第七章 塑性力学基础
➢ 例题讲解:
例:求
之比(满足塑性条件)
增量理论例题:(p102)
③ 一般情况下,β=1-1.154 (例题讲解:P81,例5-1。)
第七章 塑性力学基础
7.2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本构关系, constructive equation) ➢ 几种简化模型(simplified models for plastic stress-strain)
第七章 塑性力学基础
相同的形式:
13 s
其中
2
称为中间主应力影响系数
3
2
22 13 1 3
称为Lode参数。
第七章 塑性力学基础
7.1 屈服准则(yield criterion)
➢ 两准则的联系: 讨论:① 当材料受单向应力时,β=1,两准则重合;
② 在纯剪应力作用下,两准则差别最大; 按Tresca准则: 按Mises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向同性
f (1 , 2 , 3 , l1 , l2 , l3 , k ) 0
f (1 , 2 , 3 , k ) 0 屈服函数的一般形式
其他形式 f (1 , 2 , 3 , k ) 0 2. 主应力空间与屈服曲面 (1)主应力空间
为便于直观研究屈服曲线,采用斜视平面, 即 NO方向视图。 (1) 屈服曲线是包围原点的封闭曲线 原点:无应力状态; 不包围原点?
3(s3)
N
2
O
开口:通过开口从原点引出的矢端可逃 逸至无穷远而不屈服。
1(s1)
2(s2)
(2)从原点引出的射线与屈服曲线必相交一次,且仅一次。
由初始屈服条件的唯一性所致。 (3)屈服曲线在 平面上关于原点、三轴及其垂线对称。 由各向同性可证三轴对称;由忽略鲍 辛格效应可证三轴的垂线对称。 屈服曲线被六条对称轴平分。仅需确 定30°范围内的屈服曲线,便可确定完整 屈服曲线。 (4)屈服曲线对坐标原点外凸。 由Drucker公设可证。 1(s1) 初始屈服曲线的性质可总结为封闭 性、唯一性、对称性和外凸性。
2. 加载条件 用以判断某点应力状态的变化过程是否是加载过程的准则。 仅判断出某点处于塑性状态不足以判断之后的应力应变关 系应选用塑性关系或是弹性关系,需判断其过程是加载还是卸 载。对于单向应力状态仅需用 d or 0 判断之。
3. 强化条件
用以判断某点应力状态是否是再次屈服的准则。 对于单向应力状态,后继屈服极限 s 可由试验直接得出, 对于复杂应力状态以建立初始屈服与后继屈服的关系来实现。
第七章
§7-1 §7-2 §7-3 §7-4
塑性力学基础
引言 屈服条件 Drucker公设与加载条件 塑性本构关系
§7-1
一. 金属材料的力学试验
1. 单向拉压试验
引言
不同材料在单向拉压实验中,有不同的应力-应变曲线。 对于软钢(如低碳钢):
(1)弹性阶段与弹性极限
在OA段,只要在A前卸载均不会 产生残余变形, 因此为弹性阶段, 其极限值为e 称为弹性极限; 其中的OA1段为直线段,即线弹性, 其极限值为p 称为比例极限。 其斜率E 称为弹性模量。 (2)屈服阶段与屈服极限
4. 塑性本构关系 塑性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5. 塑性问题的求解方法 在弹性问题求解方法的基础上,基于塑性本构关系的非线 性而产生的各种求解方法。
§7-2
屈服条件
一. 屈服函数与应力空间
1. 屈服函数的一般形式
对于单向拉伸,其屈服条件显然是 s 。 f ( , k ) 0 为便于数学表达可改写为 s 0 称为屈服函数,其中 是应力状态(系变量随外荷载变化), k 是控制参数(系常量是材料的固有属性,在此 k s )。 对于复杂应力状态ij,物体上某点的屈服显然是由六个应 力分量共同作用之结果。其屈服函数仿上可写为 f ( ij , k ) 0 f ( ij , k ) 0 为六元函数,几何上为六维空间中的超曲面。
f (1 , 2 , 3 , k ) 0
某点处于屈服状态
当某点应力状态在主应力空间中的点位于屈服曲面之内:
f (1 , 2 , 3 , k ) 0
某点处于弹性状态
③ 因系初始屈服函数,应力状态在主应力空间中的点不可能 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屈服曲面之外,只可能在另一个屈服曲面(后继屈服曲面 或加载曲面)之上。
由两个试验结果都可得到 k,若要求两个 k 值相同,则必须:
f ( I1 , I 2 , I3 , k ) 0
f ( J1 , J 2 , J 3 , k ) 0 f ( J 2 , J3 , k ) 0
由物体上某点的应力状态的主方向 l1、l2、l3作为坐标轴方 向,由主应力1、2、3 作为坐标刻度构成的空间称为该点的 主应力空间。 主应力空间是一正交的三维空间,在其 上建立的力学规律可以有直观的几何意义。 ① 主应力空间中的任一点 P(1 , 2 , 3 ) , 代表某点的一个应力状态。 ② 主应力空间中的任一条曲线 ,代表某 点的应力状态的变化途径(由荷载变化所 致),称为应力路径或应力历史。
OR OQ
设 P 点是屈服曲面上的一点, 3 P 点向 平面的投影为 R 点, 则主应力空间中所有向 平面 投影落在R点的各点P1、P2、…,均 P P1 应是屈服曲面上的点, P 2 O 显然这些点均在直线 PR 上, P3 R 所以屈服曲面是以平行于等倾线的 1 直线为母线的柱面。 其导线(屈服曲面与 平面的交线)则称为屈服曲线。 5. 屈服曲线的性质
p
E
(3)强化阶段与后继屈服极限 过B点,BC段应力和应变同时增加,称为强化阶段,段内任 一点的斜率E1称为强化模量。在段内任一点(如D点)卸载, 将 沿平行于OA的直线路径回到E点,产生塑性应变 p; 再从E点加载,将沿ED直线路径, 到D点后再次屈服。
D点对应的应力值s称为后继屈服 极限。 可理解为二次加载的屈服极 限,故又称加载应力或加载点。 显然,s s ,屈服极限升高, 故称强化。但其升高的程度取决于 塑性变形程度(即加载变形历史)。
2
二. 简化力学模型
一般分为理想塑性和强化塑性,具体为: 1. 理想塑性模型 强化性质不明显,屈服阶段相对较长 (如韧性钢),忽略强化阶段。 (1)理想弹塑性模型:考虑弹性
E s s s
s
O
s
s
(2)理想刚塑性模型:不考虑弹性
s
O
2. 强化塑性模型
O
n1 n 12 n 13 n0
当n0时 当n1时
若 A s, 若 A E,
刚塑性 理想弹性
s
A
当0n1时 由
介于其间
d nA n1在原点斜率无穷大,不能描述初始加载。 d
O
s E
三. 塑性分析内容概述
从单向拉压试验很容易了解单向应力状态的应力应变行为 的规律,再利用静力、几何和物理关系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弹 塑性分析。 但对于复杂应力状态要了解应力应变行为的规律,再利用 静力、几何和物理关系进行弹塑性分析将是很复杂和困难的。 因此参照单向应力状态的行为过程对复杂应力状态进行相 应的研究。 1. 屈服条件 用以判断某点的应力状态是否进入塑性状态的准则。 对于单向应力状态只需判断其应力(仅一个分量)是否达 到屈服应力s,但对于复杂应力状态(六个分量),其特征值 为何?各分量的作用如何?
3
P1(1 , 2 , 3 )
P(1 , 2 , 3 ) O
2
1
③ 主应力空间中的任一曲面 ,代表某点的应力状态各量间的 相互关系。
(2)屈服曲面 由屈服函数 f (1 , 2 , 3 , k ) 0 在主应力空间形成的曲面(包 围原点),称为屈服曲面。 屈服曲面是弹塑性状态的分界面。系材料固有属性形成, 与荷载和物体某点的位置无关。 ① 即 ② 即 当某点应力状态在主应力空间中的点位于屈服曲面之上:
3. 主应力空间的力学意义
3
N A (m , m , m) O
(1)等倾线 在主应力空间中,过O点以
n1 n2 n3 1 3
为方向余弦的直线
1
ON,称为等倾线。
2
等倾线线上任一点(如A 点)所代 表的应力状态为1
1 2 3
m (1 2 3 )
3
1 2 3 m
应力球张量
s1 1 m 0
s2 2 m 0
s3 3 m 0 应力偏张量为零
故等倾线线上任一点代表一个应力球张量(即静水压力状态)。 (2) 平面 过O点以等倾线ON为法线作平面,称为 平面。
因 平面的方程为
3(s3)
2(s2)
二. 常用屈服条件
1. Tresca屈服条件 1864 年法国工程师 Tresca 通过金属(铅)作了一系列挤压 实验,结果提出当最大剪应力达到一定数值时(k),材料进入 塑性状态。 即
max k
其中k由试验确定
1 3 2k
1 s 2 0 3 0
s
结论: ① 在弹性阶段( s),应力应变关 系一一对应;初始屈服后( s) , 应力应变关系不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 与加载变形历史有关。 ② 对应关系: 加载( d 0): E 弹性阶段 卸载( d 0): E 屈服阶段 强化阶段 d 0 ; s ;
1 2 3 0
所以 平面上任一点代表一应力偏张量。 (3) 应力状态的分解 主应力空间中任一点(应力状 态) P 向 ON 和 平面分解
OP 1i 2 j 3k
(s1 m )i (s2 m ) j (s3 m )k (s1i s2 j s3k ) ( mi m j m k )
D点的应变 对于压缩试验,如果在屈服后 无卸载,与拉伸性质相似。
p e
s s
A B
D
C
O
p
E
e
对于无明显屈服阶段的材料(如 合金钢),可取 p 0.2% 时的应力值作为初始屈服极限。 (4)反向加载与鲍辛格效应 如果在屈服后(如D点)卸载,并反向加载,对于某些材 s s 2 s (绝对值) 料,反向屈服极限将有所降低。 s s 这种现象称为鲍辛格(Bauschinger)效应。 对于均匀材料,一般可忽略。
s
强化性质明显,分析中不能忽略。
(1)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
E s E1 s s s
O
s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