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理论智力概念的理解
皮亚杰理论智力概念的理解皮亚杰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他的理论主要关注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发展,认为儿童的智力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而逐渐发展的。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智力概念:适应、认知结构、认知发展阶段和操作。
首先,适应是指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来发展智力。
适应包括两个过程:适应和调节。
适应是指儿童通过感知和运动来与环境互动,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
调节是指儿童通过认知结构的调整来适应新的经验和知识。
适应和调节是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儿童能够不断地发展和改进他们的认知能力。
其次,认知结构是指儿童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组织方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适应和调节的过程逐渐形成的。
认知结构包括两个方面:模式和操作。
模式是指儿童对于某种情境或问题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操作是指儿童在认知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操作或行为。
认知结构是儿童思维的基础,它决定了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第三,认知发展阶段是指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的不同阶段。
皮亚杰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
在感知运动期,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知世界。
在前运算期,儿童开始具备符号和象征思维的能力。
在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操作思维。
在形式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最后,操作是指儿童在认知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操作或行为。
操作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单位,通过操作,儿童能够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并逐渐改进和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操作包括两个方面:内部操作和外部操作。
内部操作是指儿童在心理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外部操作是指儿童在物理上进行的行为活动。
内部操作和外部操作是相互作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儿童能够逐渐发展和改进他们的认知能力。
总结来说,皮亚杰理论是一种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适应、认知结构、认知发展阶段和操作四个智力概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这个理论提出了儿童从婴儿到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特定的认知结构和特点。
这四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感知运动期:这一阶段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里。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感官运动与环境进行交互,逐渐发展出一些基本的认知能力。
婴儿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世界,通过感觉来感知物体的存在和运动,并通过运动来产生作用和反应。
2.前运算期:这一阶段发生在2岁到7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表征和语言来表达和思考,并且开始形成一些初步的概念。
他们能够使用符号来代表物体或者事件,并且能够运用简单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但他们的思维还是非逻辑的,即他们不能使用转换思维。
例如,他们不能理解物质在外观上改变后依然保持其基本属性。
3.具体运算期:这一阶段发生在7岁到11/12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可以进行具体的思维运算。
他们可以理解并应用概念,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例如,他们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的算术运算,并且能够理解数量的保持、类别的分类和序列的排列等概念。
4.形式运算期:这一阶段发生在12岁及以后。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并能够进行形式逻辑推理。
他们能够进行假设、推理和抽象的思考,能够理解和运用复杂的数学和科学概念。
他们也能够思考和解决抽象和复杂的问题,表现出更高层次的智力发展。
总体来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从感知到逻辑运算的认知能力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并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认知发展过程。
尽管这个理论有一些限制和批评,比如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但它仍然为认知心理学、教育学和儿童发展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指导。
皮亚杰智力的名词解释
皮亚杰智力的名词解释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皮亚杰智力(Piagetian intelligence)是指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所形成的一种智力理念。
皮亚杰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模型。
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并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智力的特点在于将智力看作是一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的系统,而非智商测试中衡量的固定程度。
他认为智力是一种动态的、逐渐发展成熟的能力,从婴儿阶段开始,逐渐发展出更为复杂和综合的认知能力。
首先是感知运动阶段,该阶段主要观察婴儿在出生后两年内的认知特征。
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和理解世界。
他们通过触摸、咀嚼物体以及反复回顾自己的动作来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和对物体的基本理解。
此时的孩子缺乏逻辑推理和符号运算能力,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增强。
接下来是前运算阶段,该阶段通常发生在2-7岁之间。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开始具备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符号运算能力。
他们能够使用简单的规则进行思维操作,以及使用符号来代表对象和行为。
例如,他们能够理解数量概念,并逐渐学会简单的加法和减法操作。
然而,逻辑推理仍然是困难的,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的事物为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通常在7-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并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思维操作。
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不同的数学操作,如乘法、除法和几何概念。
此外,他们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类来解决问题。
他们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基于具体的情境和实物。
最后是形式运算阶段,通常发生在11岁以上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并能够运用它们来解决抽象和理论性的问题。
他们能够进行假设推理、概念形成和证明等思维操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智慧发展的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7 ~ 11、12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12~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感觉 与动作的分化,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 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 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 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 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 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 发现学习的实质: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 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实物 的特殊方式去认知实物理解学科的基本 结构;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 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 的结论或规律性的知识,从而发展他们 “发现学习”的能力。
布鲁纳的四条数学学习原理
• (1)建构原理。建构原理说的是学生 开始学习一个数学概念、原理或法则时, 要以最合适的方法建构其代表。年龄较 大的学生,可以通过呈现较抽象的代数 掌握数学概念。但对大多数中学生,特 别是低年级学生,应该建构他们自己的 代表,特别应从具体的形象的代表开始。 例如,讲这一概念时,可用“要多小有 多小”的形象描述让学生理解。
前运算阶段(2---7岁)
主要特点: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
两个小阶段:
•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符号思维出现,即 儿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 •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儿童对事物和事件的理解仍然以最显著 的知觉特征为基础,而不是经过逻辑或 推理的思维过程。
• (4)关联原理。关联原理指的是应把 各种概念、原理联系起来,在统一的系 统中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 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结构间的差别,而且 也要帮助学生发现各种数学结构间的联 系。布鲁纳认为,如果要使学生的学习 卓有成效,就必须就明和理解数学概念 间的联系。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到大约两岁这段时间。
这段时间智力发展的特点是,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且智力活动依赖于眼前的人和事物,当这些人和事物不在眼前时,不能运用心理表象从事智力活动。
但到达阶段的末尾时,儿童已开始具有运用心理表象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还不十分完备。
前运算思维阶段
前运算思维阶段指2—7岁这段时期。
儿童能利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表象进行思维,且这种思维成为智力活动的主要方式。
儿童能区别自己和其他物体,但此时儿童还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他只能已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
儿童在观察事物时仅仅把注意集中在他最感兴趣的,或事物最突出、最显著的方面,而对其他方面并不关心。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相当于儿童的小学阶段,时间大致为712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掌握了群体运算、空间关系、分类和序列等逻辑运算能力,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只能把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而不能把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概念中。
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大约从12岁开始至15岁左右结束。
儿童可以摆脱具体事物的内容而在纯形势的水平上,依据一定的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和命题运算。
儿童能从不同的角度对组成某一问题的全部因素做各种可能的结合,然后逐一进行分析。
论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论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2 分)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 岁),儿童的智力仅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2 分)
(2)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符号性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2 分)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性。
这个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大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
(2 分)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 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2 分)
皮亚杰认为,在经过前述这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后,儿童的智力就基本达到了成熟。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运算(Operation)运算就是皮亚杰理论得主要概念之一。
在这里运算指得就是心理运算。
什么就是运算?运算就是动作,就是内化了得、可逆得、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得动作。
从这个定义中可瞧出,运算或心理运算不四个重要特征:1、心理运算就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得,内化了得动作。
例如,把热水瓶里得水倒进杯子里去,倘若我们实际进行这一倒水得动作,就可以见到在这一动作中有一系列外显得,直接诉诸感官得特征。
然而对于成人与一定年龄得儿童来说,可以用不着实际去做这个动作,而在头脑里想象完成这一动作并预见它得结果。
这种心理上得倒水过程,就就是所谓"内化得动作",就是动作能被称之为运算得条件之一。
可以瞧出,运算其实就就是一种由外在动作内化而成得思维,或就是说在思维指导下得动作。
新生婴儿也有动作,哭叫、吸吮、抓握等,这些动作都就是一些没有思维得反射动作,所以,不能算做运算。
事实上由于运算还有其它一些条件,儿童要到一定得年龄才能出现有称之为运算得动作。
2、心理运算就是一种可逆得内化动作。
这里又引出可逆得概念。
可以继续用上面倒水过程得例子加以解释,在头脑中我们可以将水从热水瓶倒入杯中,事实上我们也能够在头脑中让水从杯中回到热水瓶去,这就就是可逆性(reversibi lity),就是动作成为运算得又一个条件。
一个儿童如果在思维中具有了可逆性,可以认为其智慧动作达到了运算水平。
3、运算就是有守恒性前提得动作。
当一个动作已具备思维得意义,这个动作除了就是内化得可逆得动作,它同时还必定具有守恒性前提。
所谓守恒性(con servaion)就是指认识到数目、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质量等等尽管以不同得方式或不同得形式呈现,但保持不变。
装在大杯中得100毫升水倒进小杯中仍就是100毫升,一个完整得苹果切成4小块后其重量并不发生改变。
自然界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都就是具体得例子。
当儿童得智力发展到了能认识到守恒性,则儿童得智力达到运算水平。
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你知道是哪些阶段吗?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一起来看看吧!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儿童智力发展第一阶段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一月)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
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
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
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
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
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2、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月)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育的阶段理论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育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
2、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思期,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11-16岁)。
特色:
1、发展顺序维持不变,但具备个别差异。
2、具有普遍性(不具文化特别性)。
3、倚赖心智发展,但可以普遍化为其它功能。
4、各发展阶段都是在逻辑上有组织的整体。
5、各阶段的顺序就是自然的阶层(所有顺利发展的阶段都会存有前面阶段的元素参予合作,但后一阶段较之前面的阶段,更加相同,而且更加统整)。
6、每个阶段,在思考模式上会表现出质的不同,而不仅仅是量的差异。
实际应用领域
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皮亚杰的理论来支持孩子的成长。
教师也可以使用皮亚杰的理论来帮助他们的学生。
例如,最近的研究表明,同年级和同龄的孩子在衡量基本加法和减法准确性的任务上表现不同。
处在心智发展的前运算和具体内容运算水平的儿童继续执行算术运算(例如乘法和加法)的准确性相近;然而,在具体操作层面的孩子已经能以更高的精度顺利完成乘法和加法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 piaget 的理论,通过与学生和学生家长探讨教学大纲,介绍班上每个孩子在每个科目上的立场。
一个人的认知成长阶段与另一个人不同。
认知发展或思维是一个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积极过程。
智力进步的发生是因为每个年龄和发展时期的人们都在寻找认知平衡。
要实现这种平衡,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已有想法的视角来理解新体验。
婴儿了解到可以用与熟识的物体相同的方式捕捉崭新物体,而成年人则将当天的头条新闻表述为他们现有世界观的证据。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婴儿能够记住物体的位置,并能够 在一段时间后重新找到它,这表明 他们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03
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特点与局限性
01
02
03
直观性思维
儿童主要依赖直观感知和 表象进行思维,而非逻辑 推理。
思维不可逆
儿童在此阶段往往只能进 行正向思考,难以进行逆 向思维。
守恒概念缺失
增强儿童自信心
通过肯定和鼓励,帮助儿童建 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沟 通和解决冲突,培养其良好的
社会适应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6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 应用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采取相应教学方法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通过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物理环境,促 进儿童感知和动作能力的发展。
运用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 游戏等,帮助儿童理解抽象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守恒观念
儿童开始理解某些物理量的守恒 性,如物质守恒、重量守恒和容 积守恒等。
分类、排序和序列化能力提高
分类能力
儿童能够根据物体的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大小 等。
排序能力
儿童能够按照一定规则对物体进行排序,如从大到小、从高到低 等。
序列化能力
儿童能够理解并操作序列化过程,如数列、时间顺序等。
儿童难以理解物质的守恒 性,例如物质的数量、质 量等属性在形态变化时保 持不变。
符号功能出现与语言运用
符号功能出现
儿童开始能够使用符号 (如语言、图像等)来代 表实物或抽象概念。
儿童发展心理学-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获取信息,求取平衡。
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是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因果性的最初观念。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但儿童的思维中直觉成分很大,很少使用推理和逻辑,具体特点有:
1.泛灵论
2.自我中心思维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
5.缺乏守恒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在该阶段,智力活动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儿童掌握群体运算、空间关系、分类和序列等逻辑运算能力,较之前一阶段,智力活动的性质产生本质的改变。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至14、15岁)
❝该阶段的儿童已经不局限于现实的事物,而能设想各种可能性。
他们能从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概括出其中的原则并能提出假设来。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
• 存在这些智力上的局限性的根本原因,是儿童在 将外部活动内化到内部思维时还有困难,无法在 思想上操作对象,抽象出关系。从思维结构看, 他们的思考尚缺乏可逆性,即不会对一个事物或 一项性质从正、反两方面,或从两个方向上进行 考虑,并由此把握它们的互逆关系,达到守恒, 组成系统。广义一点讲,他们还无法将回顾和预 测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儿童在本阶段 中正在逐步接近运算水平,到了下一阶段,就会 具备一定意义上的运算能力了,所以本阶段称为 前运算阶段。在中国,处于本阶段后期的儿童进 入了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习。
• 从7、8岁到11、12 岁,为具体运算阶段。 儿 童开始具备运算能力,思维“由于具有 可逆性转换的资格而获得了运算的地位” ,但是,这一阶段的运算仍受到一定的限 制,即不能脱离具体情境,在很大程度上 要借助具体对象进行操作。“形式迄今还 没有同内容分开”,因此儿童在本阶段的 思维运算称为具体运算。儿童会通过玩具 、实物等掌握分类的关系和序关系。
阶段的划分主要具有统计意义。对于具体 的个人来说,进入各阶段的年龄将会因环 境、个体因素而有差别。有的人可以提前 ,有的人可能滞后,但大部分人会遵循划 分原则,而且总的发展方向、前后顺序不 会改变。
四个阶段
感觉 运动
前运算
认识发生阶段
具体运算
形式运算
• 从出生到2 岁以后,即婴儿期,称为感觉 运动阶段。一开始,婴儿对主、客体是不 加区分的。“婴儿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 的身体关联起来,好象自己的身体就是宇 宙的中心一样。”他们可做的各种活动, 互相之间也缺乏协调,似乎是孤立、无关 的,不会互相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他们 会逐步地产生因果关系的初步认识,其中 包括了一定的客体的认识,空间和时间的 认识。
• 具体运算的另一个基本的局限之处是,它的 运算结构只能是一步一步地组合而成,不会 按照某一原则全面地组成。换言之,儿童只 能按步骤的先后顺序处理或认识事物,缺少 全面协调地整体组织对象的能力。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相当于婴儿期。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还可再分为象征思维阶段(2-4岁)与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样两个小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
亦称命题运算阶段。
扩展资料:一、皮亚杰理论概述在心理学上、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述。
他列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
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的早期观点。
3、只讲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
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
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而皮亚杰则认为他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他自己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发展观,即他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二、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交叉。
4、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
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
与其它高等哺乳动物幼仔相比,人类婴儿在出生时最为柔弱无能,类人猿出生后就能独自觅食和自卫,小猩猩依赖母猩猩只需1-2年,而人类婴儿则需依赖成人多年才能自理生活。
然而,在人类这柔弱的小生命却蕴藏着其它任何动物幼仔都无可比拟的潜能。
人类从出生发展至成熟经历了较之任何哺乳动物都更为漫长的时间,但在最后却取了在动物界的最高成就,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者。
在一般人看来,婴儿从出生到会坐能走,爱笑会说;从母亲的襁褓到幼儿园、小学、中学或大学,最后长成人似乎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然而实际上这一切经历着极其复杂的变化。
体格的发育成熟、情绪情感的发展、智力的成长、人格的形成以及语言的获得等等生理心理过程都无一不是充满奥秘而为人类长期探索的目标。
其中儿童的智力是如何产生与发展这一问题尤为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不关学者所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及儿童保健人员所经常遇到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oPreyer)的《儿童心理》一书问世标志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延生。
在这之后一百多年来,各国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智力成长过程进行了大量观察和研究,在这些人当中有盖塞尔(AoGesell,自然成熟论)、弗洛伊德(SoFreud,精神分析理论)、华生(JoBoWatson,行为主义)以及埃里克森(EoHoErikson,人格发展渐成说)等,他们的工作增进了人们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解,同时也构成了当今儿童发展心理的主要流派,基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很长一段时期,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和观察往往特别重视儿童获得智能增长的正确学习过程,但当代著名学者瑞士心理学家让o皮亚杰(JeanoPiaget)却对孩子是如何犯错误的思维过程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皮亚杰发现分析一个儿童对某问题的不正确回答比分析正确回答更具有启发性。
采用临床法(Clinical method)方法,皮亚杰先是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之后与其它研究人员一起,对成千上万的儿童进行观察,他找出了不同年龄儿童思维活动质的差异以及影响儿童智力的因素,进而提出了独特的儿童智力阶段性发展理论,引发了一场儿童智力观的革命,虽然这一理论在很多方面目前也存在争论,但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指出:这是"迄今被创造出来的唯一完整系统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
主题: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人物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8.9-1980.9.16),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智力局限于自己的感觉运动,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且智力活动依赖于眼前的人和事物,但到达阶段的末尾时,儿童已开始具备运用心理表象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还不完备。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和因果联系形成。
皮亚杰将本阶段划分为六个分阶段1、反射练习期(出生-1个月)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
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
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个月内,婴儿的行为完全是反射性的,如吮吸反射和抓握反射等。
无论面临什么刺激,婴儿都以少数几个反射格式进行同化。
到两三个星期时,才开始出现简单的调节,如移动头部寻找奶头等。
名词解释: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就像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图式(schema),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2、习惯动作时期(1~4.5个月)初步适应和初步循环反应出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婴儿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适应性的习惯,如吮吸手指、移动头部等,是婴儿主动做出的。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运算(Operation)运算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
在这里运算指的是心理运算。
什么是运算?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出,运算或心理运算不四个重要特征:1、心理运算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例如,把热水瓶里的水倒进杯子里去,倘若我们实际进行这一倒水的动作,就可以见到在这一动作中有一系列外显的,直接诉诸感官的特征。
然而对于成人和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可以用不着实际去做这个动作,而在头脑里想象完成这一动作并预见它的结果。
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所谓"内化的动作",是动作能被称之为运算的条件之一。
可以看出,运算其实就是一种由外在动作内化而成的思维,或是说在思维指导下的动作。
新生婴儿也有动作,哭叫、吸吮、抓握等,这些动作都是一些没有思维的反射动作,所以,不能算做运算。
事实上由于运算还有其它一些条件,儿童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出现有称之为运算的动作。
2、心理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
这里又引出可逆的概念。
可以继续用上面倒水过程的例子加以解释,在头脑中我们可以将水从热水瓶倒入杯中,事实上我们也能够在头脑中让水从杯中回到热水瓶去,这就是可逆性(reversibili ty),是动作成为运算的又一个条件。
一个儿童如果在思维中具有了可逆性,可以认为其智慧动作达到了运算水平。
3、运算是有守恒性前提的动作。
当一个动作已具备思维的意义,这个动作除了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它同时还必定具有守恒性前提。
所谓守恒性(conse rvaion)是指认识到数目、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质量等等尽管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形式呈现,但保持不变。
装在大杯中的100毫升水倒进小杯中仍是1 00毫升,一个完整的苹果切成4小块后其重量并不发生改变。
自然界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都是具体的例子。
当儿童的智力发展到了能认识到守恒性,则儿童的智力达到运算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吗,向自闭症儿童家长推荐这一理论,希望家长们能客观地理解我们的孩子。
您也可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对照了解您孩子现有的发展程度并据此提出干预训练的基点。
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
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
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
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
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
(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
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
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
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
(一)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
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
也就是说婴儿仅*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
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
从刚出生时婴儿仅有的诸如吸吮、哭叫、视听等反射性动作开始,随着大脑及机体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到此阶段结束时,婴儿渐渐形成了随意有组织的活动。
下面简介六个分阶段。
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一月)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
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
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
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
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
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2、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 1~41月)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
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
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
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
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
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作用也已发生,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
3、第三分阶段(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1月~9月)从41月开始,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这样就通过动作与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行使的动作。
例如一个多彩的响铃,响铃摇动发出声响引起婴儿目光寻找或追踪。
这样的活动重复数次后,婴儿就会主动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脚去踢挂在摇蓝上的响铃。
显然可以看出,婴儿已从偶然地无目的摇动玩具过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复摇动玩具,智慧动作开始萌芽。
但这一阶段目的与手段的分化尚不完全、不明确。
4、第四分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11、12)这一时期又称图式之间协调期。
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
一些动作格式(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做手段使用。
如儿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够不着的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开盖着玩具的布。
这表明儿童在作出这些动作之前已有取得物体(玩具)的意向。
随着这类动作的增多,儿童运用各动作格式之间的配合更加灵活,并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遇到的新事物,就象以后能运用概念来了解事物一样,婴儿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
表现出对新的环境的适应。
儿童的行动开始符合智慧活动的要求。
不过这阶段婴儿只会运用同化格式中已有的动作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
5、第五分阶段(感知动作智慧时期,12~18月)这一时期的婴儿,皮亚杰发现,能以一种试验的方式发现新方法达到目的。
当儿童偶然地发现某一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他将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试图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
例如婴儿想得到放在床上枕头上的一个玩具,他伸出手去抓却够不着,想求助爸爸妈妈可又不在身边,他继续用手去抓,偶然地他抓住了枕头,拉枕头过程中带动了玩具,于是婴儿通过偶然地抓拉枕头得到了玩具。
以后婴儿再看见放在枕头上的玩具,就会熟练地先拉枕头再取玩具。
这是智慧动作的一大进步。
但儿童不是自己想出这样的办法,他的发现是来源于偶然的动作中。
6、第六分阶段(智慧综合时期,18~24月)这个时期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之外,还能开始"想出"新方法,即在头脑中有"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例如把儿童玩的链条放在火柴盒内,如果盒子打开不大,链条能看得见却无法用手拿出,儿童于是便会把盒子翻来覆去看,或用手指伸进缝道去拿,如手指也伸不进去,这时他便会停止动作,眼睛看着盒子,嘴巴一张一合做了好几次这样的动作之后突然他用手拉开盒子口取得了链条。
在这个动作中,儿童的一张一合的动作表明儿童在头脑里用内化了的动作模仿火柴盒被拉开的情形,只是他的表象能力还差,必须借助外部的动作来表示。
这个拉开火柴盒的动作是儿童"想出来的"。
当然儿童此前看过父母类似的动作,而正是这种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儿童智力已从感知运动阶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智慧的成长突出地表现在三方面,(1)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不是守恒)的意识,这与婴儿语言及记忆的发展有关,物体永久性具体表现现在:当一个物体(如爸爸妈妈、玩具)在他面前时,婴儿知道不这个人或物,而当这个物体不在眼前时,他能认识到此物尽管当前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但仍然是存在的。
爸爸妈妈离开了,但婴儿相信他们还会出现,被大人藏起的玩具还在什么地方,翻开毡子,打开抽屉,还应可找到。
这标志着稳定性客体的认知格式已经形成。
近年的研究表明,儿童形成母亲永久性的意识较早,并与母婴依恋有关。
(2)在稳定性客体永久性认知格式建立的同时,儿童的空间一时间组织也达到一定水平。
因为儿童在寻找物体时,他必须在空间上定位来找到它。
又由于这种定位总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发生的,故儿童又同时建构了时间的连续性。
(3)出现了因果性认识的萌芽,这与物体永久性意识的建立及空间一时间组织的水平密不可分。
儿童最初的因果性认识产生于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结果的分化,然后扩及客体之间的运动关系。
当儿童能运用一系列协调的动作实现某个目的(如拉枕头取玩具)时,就意味着因果性认识已经产生了。
(二) 前运算阶段(2~7岁)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方面有了新的飞跃。
在感动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于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到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
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
前运算阶段,儿童动作内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说明内化,皮亚杰举过一个例子:有一次皮亚杰带着3岁的女儿去探望一个朋友,皮亚杰的这位朋友家也有一个1岁多的小男孩,正放在婴儿围栏(Playben)中独自嬉玩,嬉玩过程中婴儿突然跌倒在地下,紧接着便愤怒而大声地哭叫起来。
当时皮亚杰的女儿惊奇地看到这情景,口中喃喃有声。
三天后在自己的家中,皮亚杰发现3岁的小姑娘似乎照着那1岁多小男孩的模样,重复地跌倒了几次,但她没有因跌倒而愤怒啼哭,而是咯咯发笑,以一种愉快的心境亲身体验着她在三天前所见过的"游戏"的乐趣。
皮亚杰指出,三天前那个小男孩跌倒的动作显然早已经内化于女儿的头脑中去了。
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
而内化事物和动作并不是把事物和动作简单地全部接受下来而形成一个摄影或副本。
内化事实上是把感觉运动所经历的东西在自己大脑中再建构,舍弃无关的细节(如上例皮亚的女儿并没有因跌倒而愤怒啼哭),形成表象。
内化的动作是思想上的动作而不是具体的躯体动作。
内化的产生是儿童智力的重大进步。
皮亚杰将前运算阶段又划出两个分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
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这一阶段的产生标志是儿童开始运用象征符号。
例如在游戏时,儿童用小木凳当汽车,用竹竿做马,木凳和竹竿是符号,而汽车和马则是符号象征的东西。
即儿童已能够将这二者联起来,凭着符号对客观事物加以象征化。
客观事物(意义所指)的分化,皮亚杰认为就是思维的发生,同时意味着儿童的符号系统开始形成了。
语言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生活中产生并约定的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的创造及语言符号的掌握,使儿童的象征思维得到发展。
但这时期的儿童语词只是语言符号附加上一些具体词缺少一般性的概念,因而儿童常把某种个别现象生搬硬套到另一种现象之上,他们只能作特殊到特殊的传导推断,而不能从般到特殊的推理。
从这个时期儿童常犯的一些错误可以看出这点。
例如,儿童认识了牛,他也注意到牛是有四条腿的大动物,并且儿童已掌握"牛"。
又如儿童看到别人有一顶与他同样的帽子,他会认为"这帽子是我的。
他们在房间看到一轮明月,而一会儿之后在马路上看到被云雾遮掩的月亮,便会认为天上有两个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