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的模式
教育传播理论

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将相应内容传递给教学对象的过程。
一、传播模式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复杂过程。
传播学者研究传播过程,往往先将这个过程简化为若干个组成要素,然后分析这些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模式。
这里介绍在当前比较有影响的几种传播模式。
(一)拉斯威尔传播模式1948 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威尔(Haold Lasswell) 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如图1-4 所示图1-4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该模式简要阐述了传播行为包括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To Whom) 、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就是著名的“ 五W 模式” 。
从拉斯威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1. 控制分析研究“ 谁” ,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 内容分析研究“ 说什么” ( 或称信息内容) 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 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 受众( 对象) 分析研究那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 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现代媒体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 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 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教育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知识、信息和观念传递给受众,以促进其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在教育传播中,有几种基本模式被广泛应用,它们分别是一对一传播、一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和媒体传播。
一对一传播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直接互动。
这种传播模式常见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这种模式能够满足学生个别差异的需求,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
一对多传播是指教育者向一组学习者传递信息和知识。
这种模式常见于课堂教学和讲座等场景。
教育者通过演讲、讲解和示范等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习者。
学习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与教育者进行互动。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大量学习者能够同时受益。
多对多传播是指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信息。
这种模式常见于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等活动。
学习者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探索知识和分享经验。
这种模式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媒体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向广大受众传播教育信息和知识。
这种模式常见于电视、广播、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渠道。
教育者通过制作和发布各种教育资源和内容,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获取教育资源。
这种模式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育资源得以广泛传播和共享。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包括一对一传播、一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和媒体传播。
这些模式在不同的教育场景中应用广泛,并相互补充和影响。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传播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的传递和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绪论-教育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文明程度的提升。
02
教育传播的核心概念
传播与教育传播
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指信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传递、接收 与反馈的过程。
教育传播的定义
教育传播是特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 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 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 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01
教育传播的受传者是特定的,即 在校学生或社会成员。
02
受传者具有不同的年龄、性别、 文化背景等特征,因此教育传播 需要针对不同受传者的特点进行 个性化传播。
媒体的多样性
教育传播可以运用多种媒体进行,如语言、文字、图像、音 频、视频等。
不同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相互补充,提高教育 传播的效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 现,为教育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教育传播的发展历程
01 口语传播阶段
人类早期的教育传播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 行。
02 文字传播阶段
随着文字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传播开始以书写和 印刷为主要手段。
03 电子传播阶段
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 时代,如电影、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体被广泛应 用于教育领域。
教育传播的重要性
教育传播的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是指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作方式的描述。常见的教育传播模式有直线传播 模式、循环传播模式、系统传播模式等。这些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为优化教育传播效果提供 了理论支持。
03
教育传播的特点
明确的目的性
教育传播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 会所需的各种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教育传播理论

有问题?去提问吧!第五节教育传播理论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将相应内容传递给教学对象的过程。
一、传播模式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复杂过程。
传播学者研究传播过程,往往先将这个过程简化为若干个组成要素,然后分析这些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模式。
这里介绍在当前比较有影响的几种传播模式。
(一)拉斯威尔传播模式1948 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威尔 (Haold Lasswell) 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如图 1-4 所示图 1-4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该模式简要阐述了传播行为包括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 (To Whom) 、有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这就是著名的“五 W 模式”。
从拉斯威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1. 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 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 ( 或称信息内容 ) 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 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 受众 ( 对象 ) 分析研究那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 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现代媒体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4种传播模式案例分析

05教育技术学 20052801120 吴清泉4种传播模式案例分析传播用于教育目的并且具有教育的相关特性时,就称为教育传播,即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决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它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
一、案例阅读1. 阅读下述关于《感悟亲情》的作文教学案例的三个不同场景片断:【案例一】场景1:教师布置作文题目《感悟亲情》,向学生讲解亲情的伟大可贵(我们可以感受到亲情……),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表现亲情。
举例说明写作时细节很重要,可以通过细节表现出真挚的情感。
场景2:教师给学生看图片《父亲》(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父亲那沧桑的目光,刀刻般的皱纹),讲感人的故事《母亲》(为了孩子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姐姐》(为了弟弟上学,主动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去打工),创造了动人的气氛,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任务——写自己的亲情故事。
分析图片的细微之处和故事的情节,说明表现情感时细节的作用。
场景3:教师首先借助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展示表现亲情的课件(表现母子情深),渲染气氛,使学生先感受亲情,并且说说生活中使自己有感触的亲情。
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小品《背影》(对父亲的特写镜头:蹒跚地过特轨,努力地爬月台),感受名家写亲情。
结合影片的特写镜头对《背影》经典片断进行分析(文章中动词的运用),强调细节的重要性(知识点,方法的教学)。
最后每位同学谈了自己对亲情的看法,老师满意的点了点头。
进行德育教育),在特定的环境中(教室、实验室、纪念馆),由特定的人员(学科教师、实验教师,讲解人员)组织活动,希望学生能够发生预期的变化(知识、操作技能、情感),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这几个案例可以明显地看出教育传播系统至少包含这样几个要素:教育目的、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
关于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可以用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如下图)来解释。
四种传播模式在教育中的传播案例

四种传播模式在教育中的传播案例一拉斯维尔的5W模式下面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例进行分析:教师作为“传播者”,通过口头语言、黑板、课本等“媒介”,向“受众”——学生,传播该学科的教学内容这些“讯息”。
由于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容易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产生反感的心理(这是“效果”)。
教师把重点放在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的“反馈”不够重视,未能真正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
二香农-韦弗模式香农-韦弗模式的特点在于加入了干扰和反馈。
下面以一节初中信息技术课——“Word图文混排”为例进行分析: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信源”是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传送的“信息”是用Word软件进行图文混排的方法;“信道”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信宿”是学生。
教师通过PPT课件和在Word中进行操作演示,将Word图文混排的相关知识转化为语言、文字、图像,这是“编码”的过程。
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PPT课件与教师的操作,将语言、文字、图像加以分析和加工,转化自己的一种技能,这是“解码”的过程。
这节课上,多媒体网络课室部分计算机出现了故障,影响了学生进行学习,这是来自信道的“干扰”。
个别学生对电脑操作十分生疏,由于这种知识、经验的局限未能很好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这是来自译码的“干扰”。
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进行“反馈”,教师了解到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奥斯古德-斯拉姆的循环模式经验范围这一模式强调了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
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作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
教学信息的传播是通过教师和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
这一模式同时也强调传受双方只有在其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才能达到真正的交流,因为只有这个范围内的讯息才能为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所共享。
国内外教育传播模式

微课程模式
总结词
以短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技能点展开 讲解,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易于传播等特点。
详细描述
微课程是一种以短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常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技能点展开讲解,具有短小精 悍、针对性强、易于传播等特点。微课程通常由一系 列短视频组成,每个视频针对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进 行讲解,时长通常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之间。这种模 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和技能点,同 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日期:
国内外教育传播模式
汇报人: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国内教育传播模式 • 国外教育传播模式 • 教育传播模式的比较与评估 • 我国教育传播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教育传播模式的 现状和问题
国内外教育传播模式 的差异与借鉴
教育传播模式对教育 质量的影响
更加全面和高效的学习效果。
多元化学习方式
混合式教育传播模式采用多元化 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 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适应不
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教师角色的转变
混合式教育传播模式中教师的角 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 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辅导者 ,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
性。
03
国外教育传播模式
开放式在线教育(MOOCs)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大规模、开放、在线、互动、课程资源丰富、学习自 由度高。
MOOCs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在线教育模式,不 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 自由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这种模式具有大规模、开放 、在线、互动、课程资源丰富和学习自由度高等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视频、音频、文本资料以及在线 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 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学生
教师
媒体
学生
图2-19 协作互动传播模式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评测 HTML文件 学生 学生
EMAIL/BBS
图2-21 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教育传播模式
教师
学习资源库 CAI软件 CAI课件
下载网上浏览
学生
EMAIL/BBS
图2-22 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教师/ 专家
网站/分析
任务
网站/讨论
互相评价 结束
设 计 实 践
学生作品 充实完善
图2-27“教学设计”课程专题网站的学习流 程
学生 学生 学生
EMAIL/BBS
图2-25 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开始
案例学习
专题研讨
专题网站
设计实践 学生作品 充实完善 结束
图2-26 “教学设计”课程专题网站的基本结构
开始 网站/播放案例
交流讨论 观察、思考、分析
实 例 学 习
网站/自学
问题
网站/研讨
专 题 研 讨
专题 网站
学习汇报
反馈 图2-13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媒体科技 教师 电教制 作中心 人才 训练 信息 软件制作 传统黑板,挂图, 教科书 视听幻灯, 录音,录象 广播 印刷 电视 新事物学习 新技能培养 电脑 卫星 受众的研究 信息软件的 理论 传者的研究 探讨 研究 工具硬件的研究 教学效果的研究 传播教学 新体系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教育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的典型模式

教育传播的典型模式
教育传播的典型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启蒙式传播:通过宣传、教育和启发的方式,向受众传递知识和思想,激发其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模式常见于学校教育和一些公益组织的宣传活动。
2. 普及式传播:通过大规模的教育活动,将特定的知识、技能或理念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这种模式常见于公共教育机构和大规模的培训项目。
3. 对话式传播:通过双向的交流和对话,促使受众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共同建构知识。
这种模式常见于教育论坛、研讨会和在线教育平台。
4. 媒体式传播:通过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向大众传递教育信息和内容。
这种模式常见于媒体机构和新闻报道中的教育专题。
5. 社区式传播:通过社区组织和社交网络,将教育资源引入社区,并通过社区参与和互助的方式,推动教育传播和交流。
这种模式常见于社区教育和公民教育项目。
不同的教育传播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受众群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和策略。
同时,多种模式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传播的模式

(三)模式的形式
语词的形式:用语言或文字进行叙述说明 图解的形式:以图画、图解或流程图等方式描述 数字的形式:用数学符号或数学公式表示个要素 相互关系
在最初的模式中加入了反馈系统,把传播过程分成 由七个由要素组成、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并 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用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 过程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三)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模式 评价:
由七个要素组成,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 可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是其它许多传播 模式的基础。 系统考虑了“信息”与“信号”之间转换关系, 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 首次分析了传播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
科学性: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 现实性: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 简明性:让人一目了然。 操作性:提供一种操作的样式。 创见性: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2-2 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一)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模式
讲 者 演 讲 听 者 效 果 (speaker)(speech) (audience)(effect)
场 合(occasion)
评价:
是最早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把传播过程分为五个 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场合及效果。 亚里斯多德提出:演讲者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对不 同的场合、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内容。 不足: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二)拉斯韦尔(Lasswell)模式(5W模式) 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五个要素: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拉斯韦尔等四种传播模式及例子.doc

11教技2班雷艳 20110401042042四种传播模式及例举的教育中的传播实例。
1、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也即5W模式(Who 、What 、Which 、Whom、With what effects)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案例:老师像学生讲解《家乡的春天》这篇课文传播者:稿本的编写者,也就是专业课的任课老师信息:多媒体所呈现给学习者的知识、图片、声音媒介:多媒体教室受众:学习者效果:学习者通过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的辅助,理解课文,学习了新的知识。
2、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传播过程的七要素: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香农-韦弗传播模式案例: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传播模式信源:远程网络教育者所准备传播给学生的知识、技能等编码:利用卫星广播系统等编码器将这些信息转换为符号和信号信道:传送信号的光纤译码:处于接收端的译码器信宿: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干扰:在整个传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的遗失、噪音等反馈:远程学习者在学完课程之后通过邮件、BBS、考试等进行反馈3、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经验或者说背景要相似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案例:大二时班级进行了一次辩论赛辩论的正反方成员充当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编码,向其他成员传播,也充当译码者解码者。
他们相互传递信息,对信息进行编码译码。
同时他们又在共同的经验内传播,使信息被传播双方共享,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使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馈信息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持续不断。
4、贝罗传播模式也就是S-M-C-R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基本要素,即信息源,信息,通道和接受者。
信息源也就是信息的发出者,信息是在传播中要传递的信息,而通道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方式;接受者既信宿。
贝罗传播模式案例:中学化学老师给同学做《盐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课信源:老师的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制度、文化。
信息:因为同学对实验的不熟,所以要求老师实际操作讲解,并且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要求老师有较高的把握。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3.教学信息体与“经验之塔”的关系
从信息的角度看:人类获得信息的经 验有三个层次:①直接获取(做的经验 和部分观察经验);②从机器信息体中 获取(观察经验的一部分);③从符号 信息中获取(抽象经验)。
方法; 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成效。
3、研究文献的主要分布 书籍;报刊;教育档案;专家访谈;非
文字资料;网站;数据资料库等。
4、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法。
5、利用因特网查找资料
主要有四种方法: 利用因特网搜索引擎查找教育信息
(关键词、主题搜索) 主题:SOHU——院校-师范院校-学校—
2.传播模式的构建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 ②现实性原则 ③简明性原则 ④操作性原则 ⑤创见性原则
二、传播过程要素分析
基本要素:
传者、受者;
信息、媒体;
编码、译码;
噪声、反馈、效果。
符号与信息的区别:
符号是是具体的,但不是物理的;信号是具体的, 同时也具有物理属性。
研究传播现象要注意这些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P21
利用教育网站获取教育信息; 利用网上教育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 利用网上图书馆查阅教育文献。
另外,图书馆也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6、网上搜索信息的技巧
布尔逻辑操作符 AND—逻辑“与”,同时包含关键词; OR—逻辑“或”,只要有一个既可; NOT—逻辑“非”,包含NOT之前的
词,而排除之后的词。 这些逻辑运算符可以组合使用,但有
体、学习方法的变化,完成者有无可能变化?
三、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 自学+讨论
第三节 教育传播过程的 几种主要模式
先进的教育传播模式案例(2篇)

第1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传播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
本文将以“互联网+教育”为例,介绍一种先进的教育传播模式,分析其特点、优势及实施策略。
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先进的教育传播模式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互联网+教育”。
该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将教育资源、教育服务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服务的便捷和教育管理的智能化。
二、案例特点1. 资源共享:互联网+教育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汇聚于线上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线获取各类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课件、教学视频等。
2. 个性化学习:该模式根据用户的学习需求、兴趣和能力,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课程,实现个性化学习。
3. 便捷性: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
4. 精准定位:通过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精准定位用户的学习需求,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5. 互动性强:互联网+教育模式鼓励用户参与互动,通过论坛、问答、直播等形式,增强用户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三、案例优势1. 提高教育质量:互联网+教育模式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使更多用户受益。
2. 降低教育成本:互联网+教育模式降低了教育成本,使教育资源更加普惠,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教育。
3. 促进教育公平: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了地域、时间、年龄等限制,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到各个角落。
4. 提升教育管理效率:互联网+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管理的智能化,提高了教育管理效率。
四、实施策略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为该模式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平台: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资源平台,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一、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三、基于网络的讨论式教育传播模式 四、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育传播模式 五、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 么渠道 对谁 产生什 么效果
Who 谁
says What 信息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接受者 媒体 效果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2-2-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单向线性传播 香农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受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第一节 教育传播过程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整合谐调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二、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教育环境
教 育 者
教 育 信 息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