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咏物抒怀诗练习
咏物抒怀诗
(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 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李诗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 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 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 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 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 舛的悲凉心境。曾诗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 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 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 难逃灭亡的命运。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 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咏素蝶诗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 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 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 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 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真题热身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07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 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 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 分析。 主要运用了衬托(烘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 答: 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 答: 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 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表现手法——咏物抒怀诗训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表现手法——咏物抒怀诗训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咏物抒怀诗训练考点:1.李绅《忆放鹤》2.郑觉斋《扬州慢.琼花》3.(宋)王溥《咏牡丹》与(清)袁枚《苔》4.柳宗元《红蕉》5.(元)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卢沟晓月》6.(宋)刘克庄《落梅》【考点研究】一、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序号类型解析1 描写手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3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
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广义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三、诗歌表现手法技巧答题步骤1.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一、概念理解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物某一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诗人理想追求、襟怀抱负、情怀节操、或表达自己观点、感慨愤懑的诗歌。
此一“物”多为作者理想、志趣或人格追求、节操的化身,常见的艺术手法:咏物抒怀、托物言志咏物与写景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主题及类别:1、表现时代特点和揭露社会丑恶的。
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物的特点: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寄托的情感: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2、抒发政治失意人生苦闷的。
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物的特点:春柳繁盛、秋柳枯凋寄托的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3、表达人生理想或愿望的。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物的特点:一支先开,幽香素艳寄托的情感:希望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独占鳌头4、写仕途遭遇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物的特点:高唱、难飞寄托的情感: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得意5、表达个人喜好和生活志趣的。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物的特点:花中最后凋谢寄托的情感:对菊花的喜爱6、借物事讽喻社会的。
金钱花罗隐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学生版】2
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学⽣版】2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学⽣版】⼀、学习⽬标1、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鉴赏的题型及⽅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相应的艺术鉴赏⽔平。
⼆、真题热⾝2.(10年辽宁卷)阅读下⾯这⾸宋诗,完成习题。
⾬陈与义①潇潇⼗⽇⾬,稳送祝融②归。
燕⼦经年梦,梧桐昨暮⾮。
⼀凉恩到⾻,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号简斋,洛阳⼈。
这⾸诗作于政和⼋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神,这⾥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指众多居⾼位⽽⽆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1)第⼆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前⼈认为这⾸诗写⾬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2.(10年⼭东卷)阅读下⾯这⾸古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其七⼗九)阮籍林中有奇鸟。
⾃⾔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
⽇⼣栖⼭冈。
⾼鸣彻九州。
延颈望⼋荒。
适逢商风①起。
⽻翼⾃摧藏。
⼀去昆仑西。
何时复回翔。
但恨②处⾮位。
怆恨使⼼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恨(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栖⼭冈。
⾼鸣彻九州。
延颈望⼋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2)这⾸诗整体上运⽤了什么表现⼿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5分)3.阅读下⾯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7重庆卷)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句抒写情感时使⽤了什么⼿法?(4分)答:。
(2)苏轼的《海棠》与⽩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赏花,⼆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答:。
咏物抒怀诗鉴赏练习
咏物抒怀诗鉴赏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湖畔./挑衅.高亢./伉.俪蔓.延/顺蔓.摸瓜B.蹒跚./ 栅.栏埋.怨/ 埋.伏凄怆./ 满目疮.痍C.荟.萃/市侩.矗.立/抽搐.冠.冕/沐猴而冠.D.烘焙./蓓.蕾畸.形/ 绮.丽诡谲./大放厥.词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染指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当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并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聚焦于纳粹占领及其对他的国家的影响。
此前博彩公司发布的赔率表上莫迪亚诺甚至都未进入榜单,这次黑马突围竟然爆冷斩获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可算诺奖评委们的慧眼识英雄之举。
A.染指B.聚焦C.爆冷 D.慧眼识英雄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陶瓷文明,几千年的文明史蕴含着陶瓷发展一天天日臻完善的过程。
B. 临近澳门的珠中江三市,陆续开始创造粤澳合作平台,为澳门发展拓展空间。
其中,面积相当于100个澳门的大广海湾,已经获批成为广东省最大的经济区。
C.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它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
D. 手机比恋人还重要,香港“低头族”盛行。
谷歌一项调查显示,港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比率达96%,高于日本的94%以及新加坡的93%,为亚洲第一。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为此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②文学作品只要求读者进入为其提供娱乐消遣或者鼓舞升华的系列文字之中③文学的众多作品可以和平共处,但哲学体系却有争辩好斗的本性④现在必须从头开始学习⑤它们要求读者宣布自己在此之前在这一门学科里所学过的、相信过的东西都是错的⑥但哲学家的著作却试图使读者的整个思想模式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A. ②⑥③⑤④①B. ③②①⑥⑤④C. ③②①⑤⑥④D. ②①⑥④③⑤5.阅读下面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系列之咏物抒怀诗(知识点+方法+习题)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诗一、咏物抒怀诗内涵:咏物抒怀诗是指诗人借助自然风物,包括天象、植物、动物及人工物品为吟咏对象,通过对该物体的外形、特点、品性等进行细致的描写,将诗人的情感寄寓其中,表达诗人自己的志向、理想和精神品质。
二、咏物抒怀诗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咏柳》;苏轼《海棠》2、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初唐诗人虞世南的《咏蝉》4、以物喻人类这类诗歌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如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5、托物言理类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如苏轼的《琴诗》三、标志1.抓题眼:题目一般都是以某种动植物或者某件东西命名,有的时候再前面加一个“咏'“题”“赠”“赞”字。
2.找意象A.植物“四君子”(梅、兰、竹、菊)、莲(荷)、松等。
梅:傲骨挺立,高洁,淡泊兰:孤芳自赏,幽真竹:清雅淡泊,谦虚,坚毅,喻指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不俗不艳,隐逸莲(荷):高洁,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松:不畏严寒,坚忍不拔B.动物常见的有蜂、蝉、蚕、燕、雁等。
蜂:勤劳、无私蝉:悲哀,感慨人生短暂易逝;高洁,表达诗人对高风亮节的追求蚕:辛苦,勤劳雁:思乡怀人,抒发羁旅之悲C.自然景物夕阳:感慨年华易逝,时光不再月:望月思人、怀乡,表达思念之情柳:与“留”音近,代指离情,表达依依惜别之情3.看内容: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40首(学生版)及部分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学生版)咏物诗知识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的实质是咏人、咏怀、咏世象。
在内容上,它的描写对象往往是动物、植物、矿物、器物、山川地理事物。
一句话,是“物”而非“人”。
在艺术上,它常常采用“兴”的手法,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连类而及,托物咏志。
在修辞上,或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
在咏物诗中,不同的事物往往寄托着不同感情。
下面为大家例举一些常见事物。
一、常见咏物诗的特点:1、形式特点:a、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b、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c、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内容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莲花(唐·郭震)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芍药唐·韩愈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辛夷坞唐·王维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专题07“咏物抒怀”主题-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主题考前冲刺练习(原卷版+解析)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的精神。
D.“青春”指美好的时光,“青春恰自来”是说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拥有了美好的时光。
【小题2】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穿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处不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萤火虫的栖息环境,用两个叠音词描写了它的美好形象。
B.颔联用一个比喻,一个转折句,描写出萤火虫群飞、萤光闪烁的特征。
C.颈联写萤火虫在微雨中穿梭,好像要把树点燃,写出了萤火虫的活力。
D.这首咏物诗,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在描摹萤火虫中寄托了诗人的感情。
【小题2】诗的尾联用了囊萤夜读的典故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古代诗歌阅读群文通练 高频主题4 咏物抒怀
高频主题4 咏物抒怀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孤雁①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
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孤雁“不饮啄”“声念群”写出孤雁情感热烈而执着,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B.颔联境界忽然开阔。
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
C.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诗人对孤雁无比怜悯,对野鸦却是羡慕,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念群之情,它们无忧无虑,热闹非常,自得其乐。
D.“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2.这首诗中“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河北邯郸一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3~4题。
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罗隐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中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4.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广西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萤张舜民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
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
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
今日分明知我去,何年漂泊照吾归。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我”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
咏物抒怀诗习题精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赏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幽竹、寒花(即菊花),是孤傲纯美的意象;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
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诗人高尚的节操、澄明的情怀,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花①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
刘熙载《艺概》中提出咏物诗应该做到“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
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这是一首借落花隐喻自己现实处境的诗。
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
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最后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
诗人在体贴物情的同时,委婉曲折地透露心迹,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思。
3、[2012·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4. 下面是元代才子王冕的一首诗,阅读后回答问题。
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思想情感题——咏物抒怀类训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思想情感题——咏物抒怀类训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思想情感题——咏物抒怀类训练考点:1.许浑《雁》2.文与可《箦筲谷》与苏轼《箦筲谷》3.陈与义《萤火》4.杜甫《登岳阳楼》5.[宋]韩琦《迎春花》与[清]赵执信《嘲迎春花》6.孟郊《崔从事郧以直隳职》7.陆游《秋思》8.[宋]梅尧臣《爱月》9.(东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八)》10.晁补之《题四弟以道横轴画》11.李清照《临江仙.梅》【考点研究】一、词句情感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
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当然,有时词句情感题所考查的词句是抒情比较含蓄的写景(人)句或叙事句,这就需要透过景、事来把握情感。
二、情感题概括的四大关注点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
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
2.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
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三、“四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1.抓诗题——感知情感趋向有些诗歌题目蕴含了诗歌的情感倾向,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题目表明本诗是一首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倾向就明确了。
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咏物抒怀诗表现手法专练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咏物抒怀诗表现手法专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届高考考点:咏物抒怀诗表现手法解读与训练考点:1.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2.徐再思《(中吕)普天乐.垂虹夜月》3.范成大《霜天晓角.梅》4.赵长卿《虞美人.双莲》5.刘长卿《上礼部李侍郎.白鹭》6.徐夤《蝴蝶三首(其一)》7.杜甫《促织》【考点研究】一、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序号类型解析1 描写手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3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
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读懂诗歌的技巧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是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3.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4.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
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咏物抒怀诗提升训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咏物抒怀诗提升训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思想情感题——咏物抒怀诗提升性训练考点:1.刘禹锡《始闻秋风》2.王禹偁《官舍竹》3.杜甫《秋风(其二)》4.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5.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两首)6.柳宗元《红蕉》【考点研究】一、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1.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2.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3.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4.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5.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
6.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
7.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
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
二、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
其次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答题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练习一、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二、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孤雁(唐)崔涂①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诗人本江南人,一生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
②矰:短箭。
缴:系箭的丝绳。
(1)简析颔联所要表现的情境。
(2)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尾联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四、初食笋呈座中李商隐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五、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六、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八、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6分)咏白海棠薛宝钗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15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①【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缺:指月圆。
③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分)(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4分)一、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怀。
二、1、拟人手法。
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2、颔联、颈联是实写,春雨悄无声息地降落人间,细细密密滋润大地,浓墨的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的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尾联是虚写,想象明早再看春雨过处,整座成都城繁花似锦。
3、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品格的赞扬,并且抒发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三、(1)颔联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
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呖呖,呼寻伙伴。
那声音是够凄厉的了。
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
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也是作者自己孤凄的情感的象征。
(2)托物言志。
尾联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
此处点明雁惊魂未定,表达了诗人对孤雁怕逢矰缴的同情。
同时作者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四、①诗人由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何其相似。
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
从笋虽一寸之身却有凌云之志联想到人虽少年却胸怀大志。
②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五、(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白描手法),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对比)。
(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六、【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1)品行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才能出众。
(2)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七、(1)傍晚西风(2)拟人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八、【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薛宝钗咏白海棠》海棠诗社由李纨自荐掌坛,并声明:“若是要推我作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就请菱洲(迎春别号)、藕树(惜春别号)二位学究来,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
亦不可拘定了我们三个人不作,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作一首。
你们四个都是要限定的。
”李纨说的“四个”,即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所以第一次作海棠诗的只有他们四位。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几乎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地步。
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
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
“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直接指的是白海棠,有一条脂批说:“讽刺林、宝二人。
”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竞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不好下断语,可聊备一说。
诗社社长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这身分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分。
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
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
从本质上说,她不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
《林黛玉咏白海棠》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
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的敏捷。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
“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
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
“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
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
”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
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
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九、(1)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解析:只需要概括,不要分析;先要判断“几幅”,前三联一句一景,六句就是六个画面,关键的是要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如第一句:天空一轮孤月,清辉洒满楼宇;意思是对的,但语言上就不如“孤月当空,清辉满楼”简洁。
(2)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先要分清虚实,“故园松桂发”是诗人的想象,属虚写,但这又是符合时令特点,虚中又有实;“万里共清辉”是对眼前景的描写,是实,但思念的人又在远方,实中又有虚。
二是表达效果的分析,这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