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类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贾探春①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②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

①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

1.下面对词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贾诗”首联以白海棠生长的环境,“斜阳寒草、苔翠盈盆”的清幽暗寓贾探春出身卑微。

B.“林诗”首联以“半卷”“半掩”写赏花人娇媚含羞之态,为后面抒发幽怨情感作铺垫。

C.两诗都是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其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神韵各有不同。

D.两诗均采用拟人、比喻、夸张以及化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将个人的命运与海棠神韵融合。

2.请结合探春、黛玉“海棠”诗,赏析探春与黛玉形象特点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萤萤火陈与义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注释】①相传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

汉代武威太守刘子南佩戴萤火丸,敌箭不近身,安然脱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飞蛾在月光烛火边翩然起舞,终葬身于灯油之中。

飞蛾心向光亮,扑火而亡,“烹”字见其惨烈,“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

B.颔联作者态度鲜明,赞扬萤火不会自欺欺人,它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质性卑微,却会在夜晚的草丛间发出煜煜之光。

C.颈联以萤火“却马”“映书”的典故来揭示萤火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对其赞赏也更进一层。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题材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题材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题材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微雨【唐】李商隐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春雨【宋】周邦彦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选择了“雨”作为抒写对象,诗歌题材相同,意境却不相同。

B.“初随林霭动”,写雨丝随着林中雾气一起浮动,突出雨的清冷和缥缈。

C.“耕人扶耒语林丘”,着一“语”字,表达农人在春耕之时得春雨之喜悦。

D.李商隐对纤细如雾的微雨,体物工切;周邦彦描摹雨后春景,清新生动。

2.赏析写“雨”的艺术手法。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晓至湖上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水。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在表达技巧上,“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有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限45个字以内)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左掖梨花①唐邱为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左掖:官城正门左边的小门,也是唐时门下省的代称。

《唐诗训解》评此诗:“此咏梨花而起近君子之想。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邱诗与苏诗都以梨花为直接描写对象,题材大体相似,体裁上同属于绝句B.邱诗所写的梨花冰肌玉骨、艳丽清香,苏诗着重写梨花之白,未涉及香气。

C.邱诗用村托的手法写出梨花的特点,神形兼备,苏诗则使用了烘托的手法D.邱诗的“春风”“玉阶”具有象征性,苏诗的“东栏”“一株雪”用法类似。

5.诗人同咏梨花,展现的情感态度并不相同,结合两首诗歌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教学资料范本【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附参考答案)★、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

见学案★规律探寻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1、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 .。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

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

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

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群文通练)咏物言志【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群文通练)咏物言志【含答案及解析】

高频主题4咏物言志一、(2021·甘肃天水第一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孤雁①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孤雁“不饮啄”“声念群”写出孤雁情感热烈而执着,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B.颔联境界忽然开阔。

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

C.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诗人对孤雁无比怜悯,对野鸦也是羡慕,野鸦们全然不懂,它们无忧无虑,热闹非常,自得其乐。

D.“谁怜”二字直抒胸隐,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2.这首诗中“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2021·河南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

春寒①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海棠美人图唐寅②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

自今意思和谁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明朝著名画家、文学家。

曾为府试、乡试第一名,会试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被贬为浙藩小吏,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

晚年生活穷困,依靠朋友接济度日。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它在料峭春寒中默默开放。

B.第一首诗在描写海棠时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海棠不吝惜红艳娇美的花朵。

C.第二首诗描写了海棠花在春风中绽放的画面,蝴蝶、蜜蜂萦绕在花间。

D.第二首诗在写海棠美人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美人的孤独忧愁。

4.两首诗中的海棠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2020·天津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5~6题。

绮罗香·红叶张炎①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咏物言志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咏物言志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凤栖梧
柳永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①数敲珠一串,梁尘②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③肠先断。
[注]①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②梁尘,梁上的尘土,化用了刘向《别录》“晨歌动梁尘”一句。③玉山未倒,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用美妙的歌声来描写歌女之美,具有欲扬先抑、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的作用。
B.歌女演唱时牙板拍节声如珍珠落玉盘,振得梁上尘土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
C.词人借助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传说,以“深”“孤”“怨”传达出歌声幽怨而渺远。
D.这首词所描写的歌声,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同时获得了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
5.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体诗。
6.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阅读下面这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黍离”之感,指的是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最后两句“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意思是,她只能徒然追忆当年自己欢笑在薰风中,柳丝万缕飘飞的美景。夏风吹暖,柳丝摇曳,那正是蝉的黄金时代。辉光虽甚,但已属昨日之黄花,欢乐不再,徒增痛苦而已。这里“谩想”指空想,“风”“柳丝”代指两宋盛世。以寒蝉“谩想”,一笔将希望抹去,借咏秋蝉托物寄意,表达国破家亡、末路穷途的无限哀思,酸楚之至,确有“黍离”之感。

专题07“咏物抒怀”主题-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主题考前冲刺练习(原卷版+解析)

专题07“咏物抒怀”主题-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主题考前冲刺练习(原卷版+解析)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的精神。
D.“青春”指美好的时光,“青春恰自来”是说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拥有了美好的时光。
【小题2】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穿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处不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萤火虫的栖息环境,用两个叠音词描写了它的美好形象。
B.颔联用一个比喻,一个转折句,描写出萤火虫群飞、萤光闪烁的特征。
C.颈联写萤火虫在微雨中穿梭,好像要把树点燃,写出了萤火虫的活力。
D.这首咏物诗,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在描摹萤火虫中寄托了诗人的感情。
【小题2】诗的尾联用了囊萤夜读的典故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鉴赏诗歌的形象(物象类之动物)专练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鉴赏诗歌的形象(物象类之动物)专练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鉴赏诗歌的形象(物象类之动物)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雁(唐)陆龟蒙①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②云行未高。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注)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

②岳:指南岳衡山。

衡山有回雁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明写归雁“象我曹”,实则写地上漂泊不定的人像天上不断迁徙的雁一样劳苦。

B.颔联中“岳云”与“边雪”分别点出了大雁北归的起点与终点,照应首联,言归雁行程之远。

C.颈联以“暗缴”“风滩”“惊涛”等意象,描绘雁群所处的环境,暗寓了归雁的悲剧色彩。

D.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而是意在形外,着力于表达诗人的人生感悟。

15.本诗所咏“归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意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D15.同点:①都是以物喻人(或"双关");②都抒发了作者苦闷(愁苦)的情感(或"都抒发了作者羁旅天涯的感慨")。

不同点:①本诗的"归雁"表现了诗人生活状态的悲苦艰辛、处境的险恶、世无知音无人理解的愁苦,(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险恶;②王诗中的"归雁",表现了出临边塞、远离朝堂的失落之情(或"王诗中的'归雁',反衬了自己远离家乡、出使异域的愁苦。

"。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4~16题。

月夜寄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题解]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人流寓秦州之时,时逢白露节气月圆之夜。

临江仙【北宋】朱敦儒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题专练附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题专练附答案

2023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专练附答案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苏轼①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②,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本词作于元丰三年,苏轼贬居黄州。

②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12.关于本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从字数上来看,此词是一首中调。

B.从题材上来看,此词是一首咏物词。

C.此词笔致缠绵悠远,属于婉约词。

D.此词以物为人,以人写物,妙趣横生。

13.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也无人惜从教坠”句中,“惜”字运用反衬手法暗露作者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

B.“萦损”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运用想象,描写思妇困倦的娇眼睁开又闭合。

C.下阕首句,作者由“不恨”到“恨”,欲进先退,由杨花到落红,而后折回杨花。

D.“细看来”三句,作者以景结情,虚实相生,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

14.请赏析下阕画线句中数词的妙用。

(4分)答案:12.(1分)A13.(3分)D14.(4分)词人将杨花之春色分成三份,二分落地化为轻尘,一分落水随流水而去(1分)。

数字描摹出杨花渺无踪迹,春光消逝,渲染出感伤的氛围(1分)。

将点点杨花与流水相融,流露出思妇的愁绪(1分),更含蓄地表达出词人伤春惜花之愁,以及忧患中浓郁的忧思。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蝉虞世南垂缕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②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⑤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缕:帽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蝉腹下的针喙。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精品】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附参考答案)★、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

见学案★规律探寻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1、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 .。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

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

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

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

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咏物言志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咏物言志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咏物言志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花犯·苔梅中①王沂孙②古婵娟③,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

断魂十里。

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

故山岁晚谁堪寄。

琅玕④聊自倚。

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

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

罗浮梦⑤、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

又唤取、玉奴⑥归去,余香空翠被。

注:①范成大《梅谱>云:“古梅……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

”②王沂孙,宋末元初词人。

本词当作于德佑二年三月宋奉表降元、临安失守后。

③婵娟:形态美好。

④琅玕:翠竹。

⑤罗浮句:罗浮梦,梅花梦。

半蟾,弯月。

幺凤,状如凤凰而小,故称幺凤。

⑥玉奴:南朝齐东昏侯妃潘氏小字玉儿,齐亡后义不受辱而死。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三句描写苔梅苍古清奇的美好形态,苔须如发衬其素色雪容,流水清澈映其盈盈清姿。

B.词人暮年遭家国丧乱,见苔须飘零更觉孤寂,不禁忆起寒浪孤舟,身披绿蓑寻梅的情景。

C.“云卧”表梅之高洁,“蓝衣”写苔丝的形状,“护春憔悴"的悲吟中透露出感伤的心境。

D.词人从梦中醒来残月挂空天色欲晓,一片清冷空寂;但花去香留,又觉得心里有所安慰。

2.有人评价王沂孙的词“托物寄意,运意高远”,请赏析“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这几句的精妙之处。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怆悢(liàng):悲伤。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一二句中“奇”字,总写出了凤凰自视甚高、不同凡俗、高蹈于世的形象特点。

B.第三到六句以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等举动刻写了凤凰品格、志向和抱负。

C.第九十句中“商风”即秋风,点明了凤凰所处的环境,诗中“摧藏”与《孔雀东南飞》中“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内含不同。

2023届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word版 有答案)

2023届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word版 有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阅读下面这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纸鸢[宋]王令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1.《纸鸢》中的风筝与《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意象)极为相似;《临江仙》中“________”一句,表明成就一番事业,才华与机遇缺一不可。

2.王诗和侯词均借风筝言事感喟,请比较赏析两首作品在这一手法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齐天乐蝉【南宋】王沂孙①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

饮露身轻,吟风翅薄,半剪冰笺谁寄。

凄凉倦耳。

漫重拂琴丝②,怕寻冠珥③。

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

残虹收尽过雨,晚来频断续,都是秋意。

病叶难留,纤柯易老,空忆斜阳身世。

窗明月碎。

甚已绝余音,尚遗枯蜕。

鬓影参差,断魂青镜里④。

【注】①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南宋会稽人,宋亡后,任元庆元路学正。

其词以咏物见长,多故国之思,辞情哀苦。

①漫:不要。

拂琴丝:《后汉书·蔡邕传》有“弹琴者见螳螂捕蝉,而形诸琴”的典故,琴声中透着杀机。

①冠珥:古代官帽上的饰物。

①《古今注》:“齐王后忿而死。

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

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

”3.“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中“__________”字是全词的词眼。

总览全词,让词人从昼眠中起身的______________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4.陈廷焯说:“咏物词至碧山,可谓空绝千古,然亦身世之感使然,后人不能强求也。

”简析这首词是怎样借蝉写人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芭蕉新竹(宋)张载(清)郑燮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①暗已随。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准复习备考 诗歌鉴赏专题

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准复习备考 诗歌鉴赏专题

【译文】 军马交相奔驰之际,我在草堂拖着又老又病的身子。 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内心就不能平静。 我所在的峨眉日色晚,你要去的岘首春意生,地阔天高再难以相见。 请为我在襄阳年高望重的人中,尝试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 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颢)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
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 内涵
【参考答案】B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 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 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故选B。
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 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
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2020新高考1卷】
赠别郑炼赴襄阳
戎马交驰际①,柴门老病身②。
把君诗过日③,念此别惊神④。
地阔峨眉晚⑤,天高岘首春⑥。
为于耆旧内⑦,试觅姓庞人⑧。
【词句注释】 ①戎马交驰:宝应元年,史朝义陷营州;羌、浑、奴刺陷梁州;吐蕃陷秦、成、渭等州。 ②柴门:指草堂。老病身:杜甫自况。 ③把君诗:捧着您的诗章。过日:打发时光。 ④惊神:神情不安。 ⑤峨眉:山名,在四川I成都市西南方,此指代作者所居的蜀地。 ⑥岘(xiàn)首:岘山,在湖北襄阳市东南,此指代郑炼所赴之襄阳。 ⑦耆(qí)旧:旧交。 ⑧觅:寻觅。 姓庞人:指东汉襄阳隐士庞德公。躬耕于岘山,刘表屡邀而不出,后隐居 鹿山,采药不返。这里借“觅姓庞人”,既暗示郑炼所赴之地襄阳,又表达了诗人归隐襄 阳山中的意愿。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一、概念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

二、标志①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

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三、表达的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四、艺术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菊注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所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诗和唐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菊花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抒怀诗。

B.郑诗所写的菊花独自开放在疏篱边,唐诗中的菊花则开在隐者家园。

C.郑诗笔下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

D.郑诗中的“百花”和唐诗中的“玄霜”对表现菊花的品质作用相似。

2.这两首诗中,作者借菊花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张炎①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③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

②因循:沿用旧习不改,此处指孤雁因为离群而耽搁。

③谩,同“漫”,徒然。

长门是汉武帝时陈皇后被弃置幽居的冷宫。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前三句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写孤雁失群的遭际,“空”营造出空阔、寂寥的环境氛围。

B.“自顾影”中表示孤雁对自我的怜惜,“欲下寒塘”表现出孤雁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

C.借苏武托雁寄书的典故和陈皇后筝声诉怨之事,衬托孤雁误了书信的自责和无人怜之的哀怨。

D.末三句写孤雁看到人家半卷画帘迎接飞燕双双归来也不会感到羞愧,以双燕类比孤雁之心迹。

4.近代陈匪石:“此为咏物之作。

南宋人最讲寄托,于小中见大。

”请结合诗歌分析作者借孤雁所寄托的“大”的内容。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南轩松李白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轩有孤松”里的“孤松”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孤松”象征的品格不同。

B.《南轩松》通过写阴凉处生出的深绿青苔,侧面衬托了松树的高大浓密和年岁之长。

C.《小松》里的“出”形象写出了小松由小转大的变化,“出”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D.咏物诗往往托物言志,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不满足于眼前现状,勇于追求的精神。

6.同样是写松,小松与南轩松的生长环境不同,由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罗隐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①落偏饶。

巢居②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

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注】①颜巷:指颜回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简陋的居处。

②巢居:谓上古或边远之民于树上筑巢而居。

犹隐居。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紧扣诗题,用“细玉罗纹”作比,写出了雪花的晶莹剔透,形象生动。

B.颔联写风雪中居住环境的艰苦,并用“旅客愁闻”侧面突出风雪之大。

C.诗人本想寒窗赏雪来寻诗作句,却不曾想被落纸不见的雪花打扰而诗意难觅。

D.本诗以“雪”为纽带将咏物和诗人自身的感触巧妙联系起来,意蕴丰富。

8.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C 【解析】C.“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错误,结合唐诗“一夜玄霜坠碧空”可知,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

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

与郑诗中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有相同之处。

选项“形象完全不同”表述不正确。

2.①郑诗塑造了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抒发了诗人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②唐诗以菊花自比,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菊花也是情感的触发点,抒发了作者羁旅思乡之愁。

【解析】郑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紧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

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

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

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

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唐诗首联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开得并不张扬,而是淡淡的幽然的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突然,所以颔联写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

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在单淡然中凸现其品质。

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行,以菊花自比。

颈联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联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

同时,菊花也是情感的触发点,抒发了作者羁旅思乡之愁。

3.D 【解析】D.“类比”错,是以双燕与孤雁形成对比,衬托孤雁之心迹。

4.①借孤雁的离群,寄托自己的漂泊之苦。

②借孤雁寄书艰难,寄托南宋灭亡后词人的故人之思和亡国之痛。

③借孤雁想象与同伴重逢的惊喜,寄托词人与困境中坚守希望的乐观。

④借孤雁面对双燕不以孤独为羞,寄托遗世独立、不改节操之意。

【解析】首先,词中通过描写“孤雁”的处境表现了作者自身的处境,以此寄托情志,是一首咏物词。

其次,词中围绕标题中的“孤”展开,“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想伴侣、犹宿芦花”等语句展现了孤雁离群的孤独之感,作者以雁喻人,雁的离群失伴也是词人孤苦无依的表现。

然后,“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等语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怀念与渴望,根据注释①可知,作者通过叙述个人悲惨处境,抒发了南宋亡后内心的家国之苦和漂泊之感。

词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的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

最后,“想伴侣、犹宿芦花”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寄托词人与困境中坚守希望的乐观。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这样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我也不会羞惭。

表现出雁之孤高自傲的情怀A【解析】A.“象征的品格不同”错误,李诗中,“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描绘出一幅松树苍劲挺拔、松树枝叶稠密昂首天外的景致。

突出了孤松的不同凡俗、生机勃勃、四季常青,塑造出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

《归去来兮辞》里的“抚孤松而盘桓”,表示诗人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也是象征高洁的品格,二者象征的品格相同。

6.①《小松》里的松树,生长在“深草”“蓬蒿”间,被埋没,不被人赏识。

诗人借此表达了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的勇于进取精神,并批判世人以出身论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②《南轩松》里的松树,生长在清风吹拂,“古苔”“秋烟”环绕的美好景物间,十分惬意。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潇洒自得、高洁的情怀。

【解析】杜诗中,“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两句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最终超过蓬蒿,超过所有野草,成为凌云之木。

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表现出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写出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

因此,诗人通过写小松生长环境恶劣,生活在“深草”“蓬蒿”间,被埋没,无人可见,最后长成凌云木。

来表达对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的勇于进取精神的赞美,来讽刺批判世人以出身论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李诗中,“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写松树在清风时时摇着它的枝条,潇洒终日是多么惬意。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写树阴下老早以前就长满绿苔,秋日的云雾到此也被它染碧。

对松树生长的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松树高大苍翠。

“阴生古苔绿”,是说由于松树高大,在它的阴处长出了碧绿的古苔。

写“古苔”足见这棵松树的年岁之长。

半空中松树茂密的枝叶,一片浓密翠绿,而地上的古苔也呈现出一片绿色,上下辉映,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要染绿了似的。

“清风”“潇洒”“日夕”“古苔绿”“秋烟碧”等景物和意象写出了环境的美好,借环境描写写出了孤松的潇洒高洁,表达了诗人潇洒自得、高洁的情怀。

7.C 【解析】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却不曾想被落纸不见的雪花打扰而诗意难觅”错误。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写大雪成冰,笔尖冻凝,诗人呵笔挥毫,寒窗创作,寻找灵感,突然一片雪花从窗缝里面飞进来,落在纸上,逐渐消融,顿时诗意大发,下笔成章。

8.①诗歌前两句中,诗人虽所处环境艰苦,但仍有逸趣欣赏雪景,“细玉罗纹”表达了对雪的观察之细致;用颜回所住陋巷指代自己所住环境之简陋,表明了诗人安贫乐道、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②坦然面对生活的艰苦。

因为下雪,野菜被冻上了,采摘不易,还要打扫庭中枯叶烧火做饭,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强地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