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

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同位合作,每人读一遍、听一遍,读完后相互探讨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教学目标展示(幻灯片)后教师板书课题和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让我们和辛弃疾做一番近距离的接触。大家快速地阅读一下《学案》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不过,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

2、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

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结合以上材料让学生概括本词可能具有的风格特征:豪放、悲壮。结合郭沫若对联加以说明:“铜板铁琶“是说辛弃疾的词是豪迈激越的,不像二八女子执红牙拍板低吟浅唱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是像关西大汉拿铁板铜琶弹唱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悲黍”源于《诗经》,即“黍离之悲”,指亡国之痛、兴亡之感。“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通过反复诵读来仔细品味作者字里行间的“国恨”、“乡愁”(积聚在心底的那种绵延古今、纵横千里的孤独与悲愤)。先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一下字音、停顿、语调、语气。

1、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诵读。(语速不能快)

3、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请学生结合预习,参照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读后思考:

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寻幽探微男生齐读分组讨论品味上片

1、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幻灯片)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幻灯片)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2)“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