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2)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诗词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3.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欣赏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 比较学习: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4. 创作练习: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氛围。

2.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诗词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4.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6. 比较学习: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典故和比喻。

(2)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水龙吟》和开头“楚天千里清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查找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理解诗词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比喻,揭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夜景和楚天的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杨洪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逐句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的节奏和语气。

(2)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背诵,提高记忆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楚天千里清秋的自然景观图片,引起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老师提问,解决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感受或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是否有所提高?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是否有所增强?4. 针对学生的反馈,对教案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诗歌抄写、背诵和赏析文章的质量。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提升解读古文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方法。

2.2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理解《水龙吟》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龙吟》的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水龙吟》的作者杨洪基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文意,掌握句子结构。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释疑解惑。

4.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5.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5.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与《水龙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音乐、词的流派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2 课堂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2 学生反馈意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八章:教学修改与调整8.1 针对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修改和调整。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美,并翻译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典型诗句,分析其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诗词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背景,感受诗词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分析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播放,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诗词解释:对诗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4. 意境分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情感。

5.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7. 总结:对诗词的内容和意境进行总结,强调诗词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诗词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协作解决问题等。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诗词:向学生推荐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辛弃疾等,以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象分析和意境感受。

3. 诗词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 鉴赏诗词中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诗词,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诵读:让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字词解释: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翻译理解: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词的意义。

5. 意象分析:分析诗词中的主要意象,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龙吟”等,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6. 艺术特色讲解:讲解诗词的艺术特色,如辛弃疾的豪放派风格,以及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7.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感受诗词的情感内涵。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0.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加深对辛弃疾及其诗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词鉴赏能力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水龙吟教案小学

水龙吟教案小学

水龙吟教案小学教案标题:水龙吟教案(小学)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水龙吟这首古诗,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水龙吟这首古诗。

2. 学习古诗中的词语和意境。

3.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1. 水龙吟的诗歌文本。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自然环境和水龙的形象。

3. 各种诗歌朗读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环境和水龙的形象,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向学生介绍水龙吟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核心教学:1. 教师朗读水龙吟这首古诗,让学生跟读,并进行整体理解。

2. 分析古诗中的词语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隐喻和比喻。

3. 引导学生分组朗读古诗,注重语音语调和韵律的表达。

4. 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创作一首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诗歌,可以参考水龙吟的韵律和意境。

2.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诗歌,展示给全班同学。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对于水龙吟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朗读技巧的提高。

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古诗,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诗歌朗读表现和理解水平。

2.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创造力发挥情况。

3. 学生的自主创作和表达能力。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

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

3.“看了”:看够。

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

5.季鹰:张翰的字。

三、赏析词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

“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特色: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

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幼儿园优质课-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

幼儿园优质课-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

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龙吟教案1【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021年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

2021年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

2021年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水龙吟教案1一、课题导语苏东坡非醉心于音律者,然偶然作歌,能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自己的一个人物。

他追求的是一个不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改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情趣,这是苏东坡最了不起的地方。

所以,苏东坡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奔放超脱豪放的气质,但他也有不少细腻婉约之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情致细腻的惜花词章——《水龙吟》。

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展示屏幕)二、整体感知1、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这儿我们一起关注有关的文学常识,特别是“三苏”、“唐宋八大家”、“宋四家”、“苏氏四门生”。

2、诵读:(1)同学们结合注释朗读词,体会一下。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三、文本研讨(合作探究)1、词的上片写了杨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1)学生讨论。

(2)教师明确:似花还似飞花——无人情(从教坠)无情“有思”。

作者大胆驰骋想象,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抽象“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传神的写出了柳絮飘飞的迷人姿态,又写出了杨花对柳树的缱绻之情,又隐约写出了闺中女子因思念郁结而娇眼欲开还闭的神态。

后三句,从虚虚实实中遁入梦境,把闺妇的心思委婉说出,又象生动的写出了柳絮随风飘荡,乍去又回、欲坠仍起的自然形象。

2、词的下片写了杨花怎样的命运?其中寄寓着诗人怎样的情感?(1)学生讨论。

(2)教师明确:此花飞尽化作“一池萍碎”。

由柳这一意象,词人自然想到了离愁,从而把杨花比作春日思妇,展示了杨花的美丽轻柔与多情,透露出了诗人对杨花的喜爱、怜惜之情。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1)学生讨论。

(2)教师明确: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这里词人以落红陪衬杨花,无论万红凋零,抑或杨花飞尽,都意味着花事已尽,春色将逝,“不恨”承上片“飞花”“无人惜”实即“有人惜”一样,说“不恨”者,实即“有恨”,所谓曲笔传情,“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创作动机。

分析《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音乐结构。

掌握《水龙吟》的基本词义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赏等方式,感受《水龙吟》的音乐美和词的韵味。

运用比较法,分析《水龙吟》与其他宋词的异同。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杨洪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水龙吟》的音乐结构和韵律。

《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水龙吟》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水龙吟》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水龙吟》与其他宋词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水龙吟》的歌曲,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单介绍杨洪基和《水龙吟》的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词义和意境。

学生通过注释和词典,解释生僻字词。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水龙吟》的修辞手法和词牌特点。

学生通过比较法,找出《水龙吟》与其他宋词的异同。

3.4 课堂讲解:教师对《水龙吟》进行详细讲解,解释词义、修辞手法和词牌特点。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

3.5 实践环节:学生进行《水龙吟》的朗诵和唱歌练习。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水龙吟》意境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的掌握程度。

4.3 技能运用: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和实践环节中,对《水龙吟》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的教学教材,提供《水龙吟》的原文和注释。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水龙吟》的背景知识。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学会通过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理解其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水龙吟》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

2.2 教学难点诗词中较为复杂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析。

对辛弃疾爱国情怀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多媒体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宋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文本分析分组让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词内容,讨论生词和难句的理解。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开展“我来当诗人”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诗词,以此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4.1 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水龙吟》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4.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水龙吟》的背诵。

选择另一首辛弃疾的词作为课后阅读,写一篇简短的鉴赏心得。

五、板书设计5.1 板书内容《水龙吟》辛弃疾爱国情怀诗词意象与修辞5.2 板书结构采用逻辑图或关键词的形式,将《水龙吟》的主要内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爱国情怀以及诗词意象与修辞等关键信息清晰展示。

六、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检查学生对《水龙吟》的理解程度,包括诗词内容、作者背景和情感表达。

评估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6.2 评估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深度。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大学语文水龙吟教案

大学语文水龙吟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辛弃疾的《水龙吟》,掌握词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通过分析词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复杂的情感和意象。

2. 分析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辛弃疾及其生平,激发学生对《水龙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二、背景介绍1. 介绍《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包括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词人的经历等。

2. 分析词的主题,如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等。

三、课文分析1. 让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词句,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等,体会词人的情感和意境。

3. 讨论词中的意象,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水龙吟》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强调背诵《水龙吟》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1. 背诵《水龙吟》。

2. 结合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水龙吟》的背诵情况。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讨论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二、深入分析1. 分析词中的情感,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2. 讨论词的艺术特色,如意象的运用、韵律的把握等。

三、拓展延伸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爱国情怀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将《水龙吟》中的情感和意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水龙吟》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强调词人在创作过程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布置作业1. 结合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的读后感。

2. 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诗词的情感分析和审美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诗词的情感分析和审美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原文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词:让学生朗读《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翻译诗词:对诗词中的字词进行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

4.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龙吟”等,理解作者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6.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情感,如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

7. 审美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验诗词的美感。

8.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9.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目,评估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作品: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加深对辛弃疾诗歌风格的理解。

水龙吟教案(精选五篇)

水龙吟教案(精选五篇)

水龙吟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水龙吟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通过本词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

3.学习本词的抒情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在诵读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辛词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

2.品味鉴赏辛词,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勾勒时代,营造情境。

中国有这么一个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是输给辽,就是输给夏,输给金,输给蒙古,和外族没打过几次胜仗,为了讨好外族,所谓的天朝大国,还年年进贡,而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均被俘虏,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被洗劫,丢进汉族人的脸,成为后世的笑柄。

这就是南宋王朝。

而南宋,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共9帝。

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

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

然而有这么一个诗人用他的如椽之笔饱蘸满腔热血书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

他就是辛弃疾。

我们今天就学习他的一首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学生回顾初高中阶段学过哪些辛弃疾的词作,学生介绍辛弃疾:谈谈你眼中的辛弃疾。

已经13年了,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创作动机。

分析《水龙吟》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介绍杨洪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探讨《水龙吟》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

2.2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分析《水龙吟》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段落的划分等。

探讨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2.3 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水、龙、秋等。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水龙吟》的全文,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背景的探究欲望。

3.2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洪基的画像和生平简介。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3.3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4 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找出主要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内涵。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等。

评估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4.2 学生理解力: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的理解程度。

通过写作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创造力:观察学生在诗歌创作和表达中的创造力。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韵律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词的韵律特点和艺术风格。

(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

(2)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将诗词中的意象运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水龙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水龙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鉴赏:(1)分析诗词的韵律特点和艺术风格。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创意写作:(1)运用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诗词的字词解释、翻译和典故的理解。

3. 能力培养:评估学生在欣赏诗词、创意写作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4.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自读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另外这首词选得不好,缺少代表性和经典性,不知道编者如何见解。

专题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1、朗读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了解背景
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

苏轼与章质夫信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元丰四年(1081)四月章质夫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

时苏轼“乌台诗案”贬官黄州。

苏轼这首《水龙吟》是和韵之作。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 像花又非花,无人怜惜,飘扬坠落远离家。

被抛离乡倚路旁,仿佛无情细思量。


肠婉曲又受伤,困倦迷离娇眼合不上。

梦魂随风行万里,飘飘忽忽追情郎,抬头只把黄莺望。

不怨此花飘殆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难依旧枝风无情,天亮风雨过,不知落花在何处,池中碎萍到处浮。

三分春色俏姿容,二分化作尘与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细细看,非杨花,却是点点滴滴离人泪。

)(陈庆德意译)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对于章氏原作《水龙吟》和苏氏和作《水龙吟》的高低优劣,历来有不同意见。

阅读下列词话,谈谈你的看法。

附章质夫《水龙吟》: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

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

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

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

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

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

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
章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

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

徐而视之,声韵谐婉,便觉质夫词有织绣工夫。

(宋朱弁《曲洧旧闻》) 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

(宋张炎《词源》)
(和作)与原作均是绝唱,不容妄为轩轾。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这首词咏杨花,以形写神,风姿秀逸。

上阕写杨花飘坠轻飞,极富动态神韵,特别是歇拍"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几句,将杨花在"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后的轻飞之态,写得至为灵动;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下阕仍以摹写杨花物态为主,不惟拟人,且略微渗入人情。

苏轼的和韵之作在咏杨花方面既不模写差远,也不体认太真,而是在不即不离中,将自己的感情隐寓其中,亦杨花亦东坡,上阙侧重写芳华幽独之悲,下阙侧重写惜春伤逝之感。

深寓生命之孤独、漂泊、失落、不能自主、无可奈何之悲伤。

对于章词原作和苏轼和作的高下,朱弁认为章词能曲尽杨花妙处,故章词好;张炎认为苏词直是言情,非复咏物,是借咏物来抒情,故苏词好;许昂霄则以为二词各有千秋,各胜擅场。

章词从各个方面来写杨花,开头写春末飘杨花;次写杨花飞到各处,飞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得很细腻。

就描绘杨花
说,做到了曲尽其妙。

苏词在写杨花,也在写人。

苏词就咏物说,写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

就写人说,苏词描写思妇愁情,梦里寻郎既不成,春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词。

苏词能在曲尽事物。

)
二、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