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教学设计1
《水龙吟》教学设计
《水龙吟》教学设计
《《水龙吟》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水龙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品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
2. 体会景与典故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欣赏、鉴赏诗词语言魅力的能力;
3. 体会词人情感,感悟词人的一腔报国热忱。
教学重点: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欣赏、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学生背诵辛弃疾的《破阵子》,引入此词。
二、知人论世:请学生谈谈你印象中的辛弃疾,老师总结补充。
三、倾情朗读:
自由朗读
听范读
生朗读
四、体会情感,把握形象
1、整体把握
(1)说说这首词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同词中语句作答)
明确:登临意
(2)说说作者是怎样表达“登临意”的?
明确:借景抒情、人物的动作、历史人物的故事
2、具体分析
借景抒情:通过哪些景抒发怎样的情?
明确:“楚天千里、江水无际”营造了开阔的气势,表现了此人磊落的胸襟。
“远山连绵”引起此人无限的忧愁和愤恨。
“楼头落日”南宋国势衰败。
“断鸿声声”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江南游子”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悲。
人物动作:有哪些动作表现作者情感?
明确:“看”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拍”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愤慨。
“会”空有抱负,无人体会的痛苦。
“揾”时无知己,空有抱负的悲叹,与“无人会”照应。
历史人物的故事:谁的故事?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张翰--乐于归隐
反对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赞同
桓温――叹时光流逝
从正反对比来表达了作者的荣辱观和价值观。
3、总结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为恢复中原国土的抱负无法实现的的失意慨叹,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同时还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水龙吟教案美术
水龙吟教案美术
教案标题:《水龙吟》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水龙吟》这幅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色彩运用、造型表现和细节描绘的观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1. 介绍《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分析《水龙吟》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和细节描绘等艺术要素。
3. 学生绘制自己的《水龙吟》作品。
教学步骤:
引入: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水龙吟》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对
这幅作品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幅作品有什么特点?
讲解:
2. 介绍《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这幅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分析《水龙吟》的构图,解释主题的呈现和画面的布局。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中的线条运用和造型表现。
4. 分析《水龙吟》的色彩运用,解释画面中的色彩搭配和色彩对比的作用。引
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色彩运用技巧。
5. 分析《水龙吟》的细节描绘,解释画面中的细节表现和线条勾勒。引导学生
观察画面中的细节描绘技巧。
实践:
6. 分发素描纸和彩色铅笔,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水龙吟》的理解和感受,绘制自己的《水龙吟》作品。
7. 在学生绘制的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绘画中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
展示与评价:
8. 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展示和评价环节。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分享绘画的心得和体会。
拓展活动:
9.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中国传统绘画,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绘画书籍或艺术展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作者及词牌的特点,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
1. 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1. 诗词中难懂的字词和句子。
2. 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作者及词牌的特点。
2. 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词的意义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词牌的特点。
2. 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水龙吟》。
3. 诗词解析:讲解诗词中的难懂字词和句子,分析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对比分析:对比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的意义和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水龙吟》,并写一篇关于诗词感受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水龙吟》。
2. 学生能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教师也应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2)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杨洪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逐句解析:
(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朗读与背诵:
(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的节奏和语气。
(2)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背诵,提高记忆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通过展示楚天千里清秋的自然景观图片,引起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老师提问,解决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四、作业布置
1. 抄写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感受或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
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
水龙吟学案(1)教师版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2.将豪放词推至一个顶峰。辛弃疾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词风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不过,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
水龙吟教案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篇1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一、写作背景: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
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
3.“看了”:看够。
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
5.季鹰:张翰的字。
三、赏析词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
•相关推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精选6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
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水龙吟》的作者杨炯,及其创作背景和意境。
2.学习词语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义。
3.感悟诗歌艺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1.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水龙的形象,引发学生对水龙的想象
和感受。
2.教师简单介绍《水龙吟》的作者杨炯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和好奇心。
第二步:体验诗歌(15分钟)
1.教师朗读《水龙吟》全诗,然后请几名学生分别朗读诗的不
同部分。
2.教师指导学生跟读整首诗歌,并感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学习词语(15分钟)
1.教师选取诗歌中的关键词汇让学生逐个学习,如“水龙”、“挂壁珠”等,解释其意义和形象。
2.学生利用课本和词典查找其他生词,并和同学一起分享学习
成果。
第四步:理解诗意(2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逐句分析,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学生通过组队讨论,互相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朗诵与欣赏(20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表演朗诵,并从表演中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学生观看相关图片,欣赏画家对《水龙吟》的艺术再现,从视觉上感受诗的美感。
第六步:诗歌创作(20分钟)
1.学生根据对《水龙吟》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展示诗歌创作成果,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七步:总结(10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谈谈对诗歌创作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水龙吟》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词语的含义,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通过诗歌朗诵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创作小诗,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导引作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其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互动,让他们参与感受、思考和创作,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创作动机。
分析《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音乐结构。
掌握《水龙吟》的基本词义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唱、赏等方式,感受《水龙吟》的音乐美和词的韵味。
运用比较法,分析《水龙吟》与其他宋词的异同。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杨洪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2.1 教学重点:
《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水龙吟》的音乐结构和韵律。
《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
《水龙吟》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水龙吟》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水龙吟》与其他宋词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导入:
通过播放《水龙吟》的歌曲,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单介绍杨洪基和《水龙吟》的背景。
3.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词义和意境。
学生通过注释和词典,解释生僻字词。
3.3 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水龙吟》的修辞手法和词牌特点。
学生通过比较法,找出《水龙吟》与其他宋词的异同。
3.4 课堂讲解:
教师对《水龙吟》进行详细讲解,解释词义、修辞手法和词牌特点。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
3.5 实践环节:
学生进行《水龙吟》的朗诵和唱歌练习。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水龙吟》意境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水龙吟》的背景知识。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学会通过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理解其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水龙吟》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
2.2 教学难点
诗词中较为复杂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析。
对辛弃疾爱国情怀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
3.1 导入
利用图片或多媒体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宋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文本分析
分组让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词内容,讨论生词和难句的理解。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3 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开展“我来当诗人”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诗词,以此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4.1 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水龙吟》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4.2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水龙吟》的背诵。
选择另一首辛弃疾的词作为课后阅读,写一篇简短的鉴赏心得。
五、板书设计
5.1 板书内容
《水龙吟》
辛弃疾
爱国情怀
诗词意象与修辞
高二语文下册《水龙吟》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篇⼀
⼀、知识教育⽬标:
1.了解⾟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能⼒培养⽬标:
1.了解作者⽣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知⼈论世的⽅法分析作品。
2.了解⾟弃疾词⼤量运⽤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的⼈格,强化⾃⼰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知⼈论世的⽅法分析作品,了解⾟弃疾词⼤量运⽤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导⼊新课
前⾯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柳永和苏轼的词。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下前⾯的内容。⼤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律和谐,美妙动听。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同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词:《念奴娇⾚壁怀古》是⾸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这件⼩事,却表达出词⼈洒脱放达的⼈⽣态度。相信同学们都⾮常喜欢这类词。⼀提到豪放词,⼤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他是谁呢?(学⽣齐答:⾟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的⾟弃疾。(板书课题及作者:⽔龙吟登建康赏⼼亭⾟弃疾)
水龙吟教案(1)
水龙吟教案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之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多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题目解说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抽读、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教案-水龙吟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水龙吟》这首古体诗的主题和内涵。
2. 能正确朗读《水龙吟》这首古体诗。
3. 培养学生欣赏古体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前期准备
- 了解《水龙吟》的作者林则徐,他的生平和贡献。
- 预习《水龙吟》的诗歌内容,了解故事背景和主题。
2. 导入
- 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水龙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阅读与分析
-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讲解诗歌中的古诗体裁,包括五言绝句、叠韵和平仄等。
-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描写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4. 理解与讨论
-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诗歌的主题,展开发言和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写作目的。
5. 朗读与模仿
- 教师以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学生跟读并模仿教师的读法和表达方式。
6. 欣赏与创作
- 请学生欣赏其他古体诗的作品,鼓励他们表达对诗歌的喜好与感受。
- 以诗歌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古体诗,可以是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或表达思考。
7. 总结与评价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龙吟》这首诗歌的要点,并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
8. 作业布置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或自己的创作诗歌。
教学资源:
1. 林则徐的生平和贡献的资料。
2. 《水龙吟》的诗歌文本。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
4. 古体诗的其他作品的资料。
评价方法:
1. 课堂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朗读诗歌的准确度和感情表达力。
3. 创作诗歌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
4. 参与小组讨论和互动的能力。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7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7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目标
2、了解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考核的办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导语】
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水龙吟》 (一)
章楶-水龙吟
【教学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者】
章楶(1027-1102),字质夫,浦城(今属福建)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哲宗朝,历集贤殿修撰,知渭州,进端明殿学士。徽宗时除同知枢密院事。
【赏析】
这首咏柳花的词曾被苏轼赞为妙绝,但词史上,人们多赞赏东坡的和柳花词,而对这首原作却颇多微词。实际上,这首词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
首句“燕忙莺懒芳残”开篇点题,写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表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
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把柳花飘坠的形状作了一番渲染。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韩愈《晚春》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说:“杨花(即柳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肯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絮的花。韩愈表面上是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写到此,词人竟把柳花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象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整天闭着。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样,想探个究竟。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这几句深得南宋黄昇和魏关之的欣赏。黄昇说它“形容居”(《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评);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当然,把这首词评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过;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那是确实不假。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自读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另外这首词选得不好,缺少代表性和经典性,不知道编者如何见解。
专题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1、朗读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了解背景
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苏轼与章质夫信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元丰四年(1081)四月章质夫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时苏轼“乌台诗案”贬官黄州。苏轼这首《水龙吟》是和韵之作。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 像花又非花,无人怜惜,飘扬坠落远离家。被抛离乡倚路旁,仿佛无情细思量。柔
肠婉曲又受伤,困倦迷离娇眼合不上。梦魂随风行万里,飘飘忽忽追情郎,抬头只把黄莺望。不怨此花飘殆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难依旧枝风无情,天亮风雨过,不知落花在何处,池中碎萍到处浮。三分春色俏姿容,二分化作尘与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细细看,非杨花,却是点点滴滴离人泪。)(陈庆德意译)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对于章氏原作《水龙吟》和苏氏和作《水龙吟》的高低优劣,历来有不同意见。阅读下列词话,谈谈你的看法。
附章质夫《水龙吟》: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章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便觉质夫词有织绣工夫。 (宋朱弁《曲洧旧闻》) 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 (宋张炎《词源》)
(和作)与原作均是绝唱,不容妄为轩轾。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这首词咏杨花,以形写神,风姿秀逸。上阕写杨花飘坠轻飞,极富动态神韵,特别是歇拍"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几句,将杨花在"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后的轻飞之态,写得至为灵动;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下阕仍以摹写杨花物态为主,不惟拟人,且略微渗入人情。
苏轼的和韵之作在咏杨花方面既不模写差远,也不体认太真,而是在不即不离中,将自己的感情隐寓其中,亦杨花亦东坡,上阙侧重写芳华幽独之悲,下阙侧重写惜春伤逝之感。深寓生命之孤独、漂泊、失落、不能自主、无可奈何之悲伤。
对于章词原作和苏轼和作的高下,朱弁认为章词能曲尽杨花妙处,故章词好;张炎认为苏词直是言情,非复咏物,是借咏物来抒情,故苏词好;许昂霄则以为二词各有千秋,各胜擅场。章词从各个方面来写杨花,开头写春末飘杨花;次写杨花飞到各处,飞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得很细腻。就描绘杨花
说,做到了曲尽其妙。苏词在写杨花,也在写人。苏词就咏物说,写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就写人说,苏词描写思妇愁情,梦里寻郎既不成,春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词。苏词能在曲尽事物。)
二、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