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能够解读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去揣摩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理解;2. 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析;3. 诗词的朗读和默写。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词意境的深入领悟;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理解诗词的大意;让学生圈点批注,找出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并尝试解读其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中的难点字词;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讲解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5. 朗读展示:让学生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进行诗词默写比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方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 选取一首古典诗词,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自主鉴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建康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更好地理解诗词背景和情感。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享讨论成果,讲解诗词的含义。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诗词鉴赏练习。
(2)选取相关题目,进行课堂检测。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并总结诗词中的典故,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学生能够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正确翻译诗词。
3. 学生能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进行诗词鉴赏练习。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豪放派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辛弃疾豪放派诗歌风格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背景。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辛弃疾的诗歌,感受其豪放派风格。
(2)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诗歌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内容、注释、翻译和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词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解释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教师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教师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
5. 朗读和背诵:(1)学生齐读诗词,体会节奏和韵律。
(2)学生个别背诵,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6. 创作练习:(1)学生模仿辛弃疾的词风,创作一首小令。
(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和重点。
(2)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相关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全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作者和。
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2. 运用文学分析方法,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解释诗歌的题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含义。
2.2 诗歌内容分析:1. 逐句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典故。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以图片或故事引起学生对建康赏心亭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登上赏心亭。
3.2 朗读与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
2.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理解。
3.3 内容分析:1. 分组讨论诗歌的每一句,解释生词和典故。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3.4 欣赏与创作:1.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或对国事的忧虑。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1. 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包括语气、节奏和情感表达。
2.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确保能够正确地记忆和理解诗歌。
4.2 学生内容分析的评价:1.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生词和典故的掌握。
2. 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如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释。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1. 诗歌文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情感。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词人的情感世界。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能够分析辛弃疾的词风和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1.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背景。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词的背景与作者2.1 历史背景介绍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点讲解金兵入侵、建康之战等相关史实。
2.2 词人辛弃疾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人身份,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第三章:词的内容解析3.1 词的逐句解析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典故和意象。
3.2 词的意境与情感分析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
第四章:词的艺术特色4.1 词的格律讲解词的格律、韵脚和节奏,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
4.2 词的艺术手法分析词中的比喻、拟人、对偶等艺术手法,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
第五章:拓展与实践5.1 诗词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5.2 欣赏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六章:词的背景与历史6.1 词的背景继续深入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创作背景,包括南宋时期的政局、建康的历史地位以及辛弃疾的个人经历。
6.2 历史影响分析南宋时期的历史事件对辛弃疾词作的影响,探讨时代背景与词人情感的关联。
第七章:词的文化内涵7.1 文化意象详细解析词中出现的具体意象,如“水龙吟”、“赏心亭”等,探讨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韵律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理解诗人以山水为载体,抒发壮志未酬的忧愁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韵律特点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典故的理解。
(2)诗词韵律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讲解法:对诗词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词内容、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课件。
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诗词鉴赏资料,以便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播放音乐,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2)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意。
(2)学生结合参考资料,解读诗词中的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韵律特点和艺术风格。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词中的难点,如典故、生僻词语等。
(2)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 朗读和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等。
(2)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韵律特点和情感表达。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是否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2)了解词牌《水龙吟》的背景及特点;(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4)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领悟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3. 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3.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建康赏心亭;(2)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创作背景;(3)导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2)全班交流:展示小组讨论成果,互相借鉴学习。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2)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及特点;(3)阐述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 课后作业(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建康或赏心亭的诗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1.1.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抒情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人的情感。
1.2.3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提高自己的诗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诗歌中的美。
1.3.2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爱。
1.3.3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诗歌创作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共八句,每句七言。
2.2 教学重点2.2.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2.2.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3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抒发方式。
2.3 教学难点2.3.1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3.2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抒情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建康赏心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4 诗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人的情感。
3.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情感。
3.6 模仿创作学生模仿《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创作,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抄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加强记忆。
4.2 分析并解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理解能力。
4.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诗歌创作,提高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对教学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诗人的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本。
3. 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文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诗歌,并回答相关问题。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古典诗词。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问题回答的正确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3. 课后分享: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辛弃疾其他作品的了解和分享情况。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以及教学难点的攻克情况。
教师也应考虑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理解,可以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如参观辛弃疾纪念馆或者举办一个以辛弃疾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学习诗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九、教学资源: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与辛弃疾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使用互联网资源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历史资料。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引导学生珍惜生活、积极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典故的理解。
(2)诗词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讲解稿。
2. 学生准备:预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了解作者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和诗词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节奏和韵律。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词中的典故。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词的字词和意义。
(2)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5.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 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的理解。
2. 诗词创作背景和作者心路历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背景,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句,感受诗词的美。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句,感受诗词的美。
3. 讲解分析: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背景,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 推荐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八、教学资源:1. 诗词文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辛弃疾生平介绍、创作背景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PPT、播放相关视频等。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3)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杨洪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解读诗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强调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感悟体会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韵律特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4. 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3. 采用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对比分析,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释义生僻字词。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
(3)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2)布置相关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重要性。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从关键字词入手,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建康美景的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爱国情怀。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析和典故理解。
2. 诗词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关键字词和典故的翻译和理解。
2.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和诗词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和关键字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关键字词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讲解:(1)解析关键字词和典故的含义。
(2)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写一篇关于诗词意境和情感的分析短文。
3. 收集有关杨洪基的资料,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成就。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高中学科:语文
课时:1
学生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熟读成诵,把握诗歌大意。
【教学课题】
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想象画面,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⒉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为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意识:巧妙设计活动,不留痕迹地将鉴赏能力和高考考点的能力训练落实到位,为此,设计依据诗句内容想象并进行片段写作训练,由个别到类别进而归纳诗词用典的特征。
另外,诗歌教学要善于抓住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本词的“登临意”“英雄泪”便是肯綮之处,了解其内涵,词的内容乃至作者思想感情、作品风格特征便清晰可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郭沫若曾拟写了这样一副墓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我们知道写的是谁?对,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首词感受他豪放的词风。
聆听羽泉演唱的《辛弃疾》,了解其词作风格。
/programs/view/Nt4_GrlSzLY/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师作诵读指导(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archive.php?aid-98678.html
准确停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握基调:初读感受作者的一腔豪情,体会到他难以排遣的悲愤,要读得气沉声缓。
3、齐读思考:作者围绕“登亭”写了哪些内容?
生合作交流,师点拨总结:上片写登亭所见清秋之景,下片抒发悲愤之情。
三、鉴赏意象,感受形象
(指导学生抓住意象,合理想象,描述画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
1、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programs/view/CHAjslrvXdM/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
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
6、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师生共同总结:①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②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忧虑③对朝廷中一味贪图享乐、谋求私利的群小的鄙弃④时光流逝、年华虚度的感慨⑤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悲愤⑥不被理解的孤独寂寞
7、辛弃疾同时代人、岳飞的孙子岳珂曾批评辛弃疾词作有用典过多之弊,而这一首词虽用典密集,但都很贴切,不给人堆砌繁琐之感,为什么?
词中典故,或正用,或反用,都为吊兴废,感身世,且用词极为精当,能配合词意进行锤炼,起着融化史实入词的作用。
所以典故虽多,却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四、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1、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2、在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辛弃疾的一腔孤忠,无人领会,化而为泪。
那是怎样的一滴泪!你能在古诗词中找到类似的泪吗?
生交流,师总结:在历史长河中,男儿的一哭令天地为之变色,日月为之无光。
屈原的泪水流向社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为黎民而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陆游为江山沦落敌手而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这些泪和辛弃疾的热泪一样,无不因折射了爱国的情怀而长留后人心间!
3、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探究
生交流,师总结:“凭栏”意象在唐宋词作中频繁出现这一现象有其必然性:受传统心理影响,也有栏杆的时空特性的因素,还与时代有关。
凭栏意象在词中有一些普遍特征:时间久,形象孤,气氛静。
凭栏具有深刻的文学审美价值,它代表了愁、恨、销魂、神伤,而词本身就是感伤文学,凭栏是这种感伤的良好载体,它形象雅致,意境深远,可以说是词这种民族艺术瑰宝上的一颗明珠。
/s/blog_412c1edf01010wor.html
五、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群小当道,忠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这就使辛弃疾在扼腕叹息之余,把一腔忠贞化而为诗词,从而演奏了一曲时代的最强音,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也温暖了后来人的心灵,更激励着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少年,心怀天下,热爱祖国。
这也许就是对叶嘉莹先生所言“诗词让人心灵不死”的另一种理解吧!
作业: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加深对辛弃疾其人其诗的理解。
/question/7523150.html
【教学反思】
1、教学中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达到对诗词的整体认知。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2、诗词教学的首要是把鉴赏和朗读结合起来,鉴赏帮助朗读,朗读提升鉴赏。
这堂课安排较多的朗读,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可背诵。
3、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外的优质资源,如开头的导入语的设计,学生对流行歌曲比较爱好,将课本的诗词和流行歌曲联系起来,可以更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同时,在知识迁移里面我援引了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探究一文,有利于学生对“凭栏”意象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