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合集下载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能够解读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去揣摩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理解;2. 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析;3. 诗词的朗读和默写。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词意境的深入领悟;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理解诗词的大意;让学生圈点批注,找出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并尝试解读其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中的难点字词;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讲解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5. 朗读展示:让学生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进行诗词默写比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方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 选取一首古典诗词,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自主鉴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建康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更好地理解诗词背景和情感。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享讨论成果,讲解诗词的含义。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诗词鉴赏练习。

(2)选取相关题目,进行课堂检测。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并总结诗词中的典故,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学生能够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正确翻译诗词。

3. 学生能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进行诗词鉴赏练习。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目标2、了解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考核的办法教学重点: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难点: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语】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

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

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

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

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豪放派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辛弃疾豪放派诗歌风格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背景。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辛弃疾的诗歌,感受其豪放派风格。

(2)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诗歌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内容、注释、翻译和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词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解释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教师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教师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

5. 朗读和背诵:(1)学生齐读诗词,体会节奏和韵律。

(2)学生个别背诵,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6. 创作练习:(1)学生模仿辛弃疾的词风,创作一首小令。

(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和重点。

(2)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相关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全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作者和。

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商城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商城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商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及作者辛弃疾;(2)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艺术特色;(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诗词意象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意象及其寓意;3. 诗词意境解读:分析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4. 诗词艺术特色探讨:对比分析与其他诗词的不同之处;5. 诗词主旨阐述:阐述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水龙吟”、“赏心亭”等,并解释其寓意;4. 意境解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5. 艺术特色探讨:对比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其他诗词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用词等;6. 诗词主旨阐述: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阐述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价值观念;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诗词意象、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4. 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写作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教师讲解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诗词朗诵、书写和绘画等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情感修养和人文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全文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2 词义解释: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

2.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结构、意境和修辞手法。

讲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建康赏心亭的景象,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课文解析。

3.5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词朗诵、书写和绘画等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和感受课文。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4.2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诵情况。

4.3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提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背诵。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词风的解析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5.3 实践活动材料:提供诗词朗诵、书写和绘画等实践活动的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课文讲解与分析: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原文,体会辛弃疾的用词独特和意境深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情感。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词人的情感世界。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能够分析辛弃疾的词风和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1.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背景。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词的背景与作者2.1 历史背景介绍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点讲解金兵入侵、建康之战等相关史实。

2.2 词人辛弃疾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人身份,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第三章:词的内容解析3.1 词的逐句解析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典故和意象。

3.2 词的意境与情感分析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

第四章:词的艺术特色4.1 词的格律讲解词的格律、韵脚和节奏,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

4.2 词的艺术手法分析词中的比喻、拟人、对偶等艺术手法,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

第五章:拓展与实践5.1 诗词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5.2 欣赏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六章:词的背景与历史6.1 词的背景继续深入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创作背景,包括南宋时期的政局、建康的历史地位以及辛弃疾的个人经历。

6.2 历史影响分析南宋时期的历史事件对辛弃疾词作的影响,探讨时代背景与词人情感的关联。

第七章:词的文化内涵7.1 文化意象详细解析词中出现的具体意象,如“水龙吟”、“赏心亭”等,探讨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新人教版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3篇

新人教版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3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2)了解词牌《水龙吟》的背景及特点;(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4)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领悟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3. 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3.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建康赏心亭;(2)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创作背景;(3)导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2)全班交流:展示小组讨论成果,互相借鉴学习。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2)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及特点;(3)阐述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 课后作业(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建康或赏心亭的诗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1.1.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抒情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人的情感。

1.2.3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提高自己的诗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诗歌中的美。

1.3.2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爱。

1.3.3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诗歌创作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共八句,每句七言。

2.2 教学重点2.2.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2.2.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3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抒发方式。

2.3 教学难点2.3.1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3.2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抒情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建康赏心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4 诗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人的情感。

3.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情感。

3.6 模仿创作学生模仿《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创作,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抄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加强记忆。

4.2 分析并解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理解能力。

4.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诗歌创作,提高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对教学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诗人的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本。

3. 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文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诗歌,并回答相关问题。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古典诗词。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问题回答的正确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3. 课后分享: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辛弃疾其他作品的了解和分享情况。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以及教学难点的攻克情况。

教师也应考虑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理解,可以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如参观辛弃疾纪念馆或者举办一个以辛弃疾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学习诗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九、教学资源: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与辛弃疾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使用互联网资源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历史资料。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引导学生珍惜生活、积极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典故的理解。

(2)诗词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讲解稿。

2. 学生准备:预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了解作者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和诗词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节奏和韵律。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词中的典故。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词的字词和意义。

(2)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5.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3)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杨洪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解读诗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强调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感悟体会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韵律特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4. 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从关键字词入手,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建康美景的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爱国情怀。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析和典故理解。

2. 诗词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关键字词和典故的翻译和理解。

2.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和诗词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和关键字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关键字词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讲解:(1)解析关键字词和典故的含义。

(2)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写一篇关于诗词意境和情感的分析短文。

3. 收集有关杨洪基的资料,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成就。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赏心亭上失意人
断鸿声里英雄泪
授课人尹淑华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理解作品“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体会诗人
复杂的情感。

2、鉴赏辛词借景抒情、用典等艺术技巧,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教学重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教学难点】解读典故内容,体悟词人衷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根据诗歌展开合理想象,改写上阙。

情景交融,富有文采,200字左右。

阅读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了解辛弃疾坎坷的政治遭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词人“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2、分析艺术技巧鉴赏诗歌,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质疑解答,理解难句
预设: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断鸿声里无人会倩何人揾英雄泪
3、请根据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抽读
4、再齐读这首词,读出悲伤的感情。

四、品鉴,通过诵读深入体味情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语“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辛弃疾的真性情,他的悲伤除直抒胸臆外还表现在哪里?他又是如何传情达意的呢?请找一句自己认为最能传情达意的句子赏析诗歌。

鉴赏的一般环节:内容+手法+感情(小组讨论)
(一)词人说“无人会登临意”,在流淌着他热泪的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他哪些真情?
预设: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寓情于景
首先,表明了当时是秋季,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长空、江水,天高水长,水天一色,浩荡江流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景象。

辽远苍凉,气象阔大,突出浓浓的秋意。

豪放词起笔雄健有力。

其次,一个千里,一个无际,辽远苍凉秋色无边,愁思不尽。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秋风一起,人们往往产生萧瑟凄凉之感;秋上心头,便凝结成了万般愁思。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移情及物
1、为何“江山如画”词人看来却是“献愁供恨”?
人心中有愁有恨,山影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壮美河山触发了英雄悲情。

2、移情及物,则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投射于客观景物之中,语多一层曲折,情多一份含蓄。

3、远山愁什么,恨什么?
山河破碎风飘絮。

志士效力无由。

景色虽美,但北面沦陷的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痛苦悲愁……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借景抒情
1、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夕阳快要西沉,残阳如血;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入耳畔,词人诉诸视觉、听觉,从色彩和声音写黄昏冷清寂寥之景。

这“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之景,让人倍觉流离孤单之苦,勾起游子乡思,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2、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游子”——自己。

宋金以淮水为界。

辛弃疾23岁率部下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只把辛弃疾看作“归正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并无归属感,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3、如果你是辛弃疾,面对此情此景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落日”——残照比喻时光流逝感和南宋国势衰颓、危机四伏、日薄西山。

“断鸿”——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苦无依的心情。

不仅是思乡之苦,更有国事衰微的沉重郁闷
4、“落日”“断鸿”是古典诗词常见意象,你还能不能想出相关诗句?
补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炼字动作描写
1、你觉得哪几个字最重要?看拍
2、为什么这两个字最能传达情感?
看——看了又看,翻来覆去地抚摸佩在腰间的宝剑、不断擦拭,“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摆设;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拍——很郁闷,很无奈,很悲愤、很压抑的情绪。

“拍遍”咚咚咚的撞击声,恰似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

这里把作者35岁正当华年,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愤懑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二)词人大量用典故,有人评价“有掉书袋之嫌”,你如何看待?
1、下阕一共用了多少典故?请分别概括。

(表格)
典故作者态度
张翰——莼鲈之思乐于归隐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求田问舍钻营私利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雄才大略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木犹如此时光流逝可惜,时不我待
2、这三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每句典故都有各不相同的意蕴,准确传达出作者思想情绪。

用三个典故褒贬四位历史人物,表达辛弃疾耻于归隐,一心报国的壮志雄心;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忧惧的叹惜年华逝去、北伐无期,请缨无路的痛苦。

3、为什么词人不直接表达感情,而要用典故的形式呢?
言简意赅,充实内容;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具体形象,贴切自然。

五、探讨拓展英雄泪
1、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

辛弃疾却黯然流泪,为何流泪?
辛弃疾自嘲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

(《永遇乐》)
“弃疾”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那就是“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为国弃疾祛病。

2、“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为那个时代的声音。

提问:历史上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于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人物,并说出他们的一两句名言。

学生发言
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辛弃疾: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六、结语
1、我们今天读辛词,总是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热泪横流的身影。

(配乐 齐读)
2、在后人祭奠的文字中,老师改写了一首小诗,献给英雄。

齐读
在文字中安营扎寨
绝非你的自愿
而谛听风声
也不是你与生俱来的习惯
但那么多的长短句
充满雷霆之势 金戈之声
让你成为
披挂金甲的词坛飞将
让你 奏响生命的绝唱
附【板书设计】
登临意 英雄泪
山河破碎之忧
游子思乡之哀
报国无门之恨 朝廷无能之悲 无人理解之痛
光阴虚掷之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