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形式美法则教学提纲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0f76a5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4.png)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导言: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技巧之一。
它指的是
通过巧妙地运用线条、形状、光影等元素,使画面或物体呈现出三
维的立体感。
立体构成的应用广泛,涉及到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技法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理论和实践技巧。
一、课程目标:
1. 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意义;
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
3. 能够运用立体构成原理进行艺术设计创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构图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课程内容:
1. 立体构成的概述
1.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
1.2 立体构成与二维构图的区别
1.3 立体构成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2.1 空间感的表现
2.2 线条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
2.3 形状和体积的表达
2.4 光影在立体构成中的应用
3.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法
3.1 透视法的原理和应用
3.2 融合法的运用
3.3 高光和阴影的处理
3.4 颜色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
4. 立体构成的实践应用
4.1 静物绘画中的立体构成。
美术立体构成技巧教案
![美术立体构成技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6aaf9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b.png)
美术立体构成技巧教案一、引言在美术创作中,立体构成是十分重要的技巧之一。
通过恰当运用各种构成元素,我们可以使作品更加立体感十足,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立体构成技巧,并通过实例演示其应用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二、基础知识概述1. 立体构成定义:立体构成是指在画面中通过独特的构图手法将平面形式转化为具有立体感的形象。
2. 构成元素:构成元素包括线条、形体、空间、明暗和色彩等。
在立体构成中,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共同营造出立体感。
3. 立体构成原则:立体构成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透视法、比例关系和空间感的表现等。
三、立体构成技巧示范1. 透视法透视法是创造立体感的基本技巧之一。
通过透视法,我们可以将画面中的物体按照远近关系进行合理安排,增强立体感。
透视法包括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示例一)在描绘建筑物时,可以运用一点透视法展示立体感。
通过画面中的一个透视点,将建筑的线条向一个方向收敛,使建筑呈现出立体的形态。
2. 空间叠加利用空间叠加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我们可以通过叠加物体、景物或色块来实现这一效果。
(示例二)通过在画面中叠加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物体,可以塑造出明确的前景、中景和背景,从而使画面呈现出立体感。
3. 对比明暗明暗对比是创造立体感的常用手法之一。
通过运用明暗对比,我们可以使画面中的物体产生凹凸感,进一步增强立体感。
(示例三)在绘画中,我们可以利用阴影和高光的对比来表现物体的形状和质感。
通过准确渲染明暗的变化,可以让画面中的物体更加真实,立体感十足。
4. 色彩运用色彩的运用也是创造立体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合理运用色彩的明暗变化和色彩的对比,可以使画面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立体感。
(示例四)在色彩运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使画面中的物体出现明暗的变化,从而增加其立体感。
四、实践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立体构成技巧,我们将组织一次实践活动。
立体构成教学资料-第3章 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立体构成教学资料-第3章 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https://img.taocdn.com/s3/m/15c3124ca98271fe910ef9eb.png)
综合案例解析
雀巢巧克力博物馆
分析:
从下图可以看出,雀巢巧克力博物馆的形状既像折叠的 纸鸟,抑或像一艘宇宙飞船,根据前来参观者的想象力可以 不断变化,这是雀巢巧克力博物馆的特征也是当时设计师设 计它的设计理念。 以多面体的外部结构所营造出来的视觉空间既在色彩对 比上突出雀巢巧克力的色彩特征,而且形体上的也充满了趣 味和视觉张力。
一、 量 感
同样体量的物体因空间的排列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知识链接
物体的体量美是作品是否有艺术性 的关键。量感是主体对客体的缘于 内心的感受,是使抽象形态具象化 的核心。对于设计者来说,就是通 过物理量感获得美的感受。
过去的很多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多将艺术分为空间的和时间的,这种认 识是片面的,因为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通过 感觉经验去理解事物的天赋。 人类的空间观念,是各种感官相互协调的后果,是外界事物与人的自身相 互协调之后确定的空间的存在。没有身体运动的经验就谈不上空间的知觉,如 图所示,近大远小的空间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经验下获得的判断。人对空间的 距离、大小的判断,最终无须触觉的介入,凭视觉就能大致解决问题,这是眼 睛运动经验积累的结果,当人们感知到,经过眼睛运动经验的积累,人们能够 很清楚在图中看出空间感。
二、 空 间 感
近大远小的空间感
人们对空间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三维空间中,而是通过人的意识形态的作 用将空间的概念延续。人们对空间的概念大概分为两类: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物理空间是实际存在的物体的空间,心理空间是指实际不存在但人的思维活动 能够感受到的空间。 心理学证实,视觉形象不是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 造性把握,它把握道德形象是具有想象力、独创性和敏锐性的美的形象。 对于设计者而言,所创造的视觉形象应该努力留给观赏者发挥想象空间并 进行的暗示、启发、诱导。一件好的作品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和精神的满足, 这种联想是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
立体构成美学要素
![立体构成美学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c9f8d75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9.png)
空间分为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二)空间 感的表现
透视渐变
2、遮挡方法
课题训练
制作一立体形态,要求由同类基本 形组成,可在线材、面材和块材中 自由选取。
要求:
1. 创造出节奏韵律 2. 创造出变化空间
第四节 量感与空间感
了解立体构成中量感与空间感的美学要素。 认识立体构成中量感与空间感的美学要素形成的因素。
一、量感的概 念与表现
概念 物理量感和 心理量感
量感的表现
1. 创造对外力的反抗 2. 创造生长感
二、空间感 的概念与表 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空间本身是虚无的,实体依存于空间 之中,而空间若没有实体作为标识, 也就不可能觉察到它的存在。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 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 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 内容
二、影响稳定与轻巧的相关因素
1、接触面积与重心
底部接触面积较大的形体具有较大的稳定感,底部接触面积较 小的形体则具有较小的稳定感,并具有一定的轻巧感。
2、结构形式
对称式
具有较好的稳定感,能产生庄重、严肃、大方和 完美的感觉。但在在心理上会产生安静的、单调 的、呆板的感觉。
3、材料质地
不同材料质地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材料的轻巧与 稳定由2个因素决定。
材料表面机理 不同材质造成的材料密度的感受。
色彩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 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分割
实体状态,感觉沉闷,利用点线面进行间隔的分割,让原 来比较笨重的形体通透起来,会取得整体的轻巧。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 内容
平衡式
具有一定的轻巧感,给人以生 动活泼、灵巧轻快的感觉。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640b09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1c.png)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立体构成 Solid Structure课程性质:是一门重要的工业设计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从平面过度到立体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分:4总学时:64适用专业:工业设计等设计类中的有关专业先修课程:《素描》、《工业设计概论》、《平面构成》教学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 加强脑与手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简单经济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探求立体形态的形式规律和设计原理,寻求材料,结构,力学与形态表现的和谐规律。
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促使其形态的科学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概述第一节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立体构成是物体形态设计的基础第三节立体构成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本章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第一节认识点线面第二节认识体量第三节认识材质第三节认识空间本章重点:材质空间的认识本章难点:空间的构成认识第三章半立体构成第一节一切多折第二节肌理构成本章重点:表情练习——一切多折本章难点:一切多折制作第四章线立体构成第一节垒积、衍架、框架线层排列第二节线织面本章重点:线材构成本章难点:线材构成的实际制作第五章面材构成第一节透空柱体、多面体结构第二节层面排列第三节单体积聚与形体的插接构成本章重点:面材构成本章难点:面材构成的实际制作第六章块材构成第一节有机形体的塑造第二节形体的分割与组合第三节块的积聚构成本章重点:块材构成本章难点:块材构成的实际制作第七章综合构成第一节综合构成的要求、形式与要注意的问题本章重点:综合构成本章难点:综合构成的实际制作四、成绩考核方式以完成设计作业形式的考查课,综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如下作业:1、纸的表情练习(一切多折) 1件 15%2、线材构成 1件 15%3、面材构成 1件 15%4、块材构成 1件 15%5、综合构成 1件 40%五、教材与参考资料《立体构成》胡介鸣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立体构成》赵殿泽著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6《立体构成基础》蒋民民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立体构成》蔡从烈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注:1、本课程作业更偏于创意实践题。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123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123](https://img.taocdn.com/s3/m/b7681c1eda38376baf1faede.png)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构成要素、构成方法的教学以及对力学的分析和形态运动规律的综合研究,使学生掌握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构成方法,创造生动的静力构造体,启发学生的独创性和拓展他们的造型构思。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立体构成》课程基本的教学目标,在于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
本课程要求将形体分解为点、线、面等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
《立体构成》是现代造型设计教学训练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与平面构成不同,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关于造型、色彩、肌理的审美、直观判断力,以及造型创造的逻辑体系,提高立体型态的表现技法。
使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和构成的组织方法以及构成造型的传达方法,为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1.为提高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研究,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学和教改。
2.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课程的兴趣培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力求使学生学以致用,选用优秀教材,参考资料动态调整,制度对接与时俱进。
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3.课堂讲授与讨论式、启发式和研究式教学相结合。
将提问、讨论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
4.系统讲授与课后辅导相结合,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相结合。
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课后辅导答疑,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辅导,强化教学效果;为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注意教学实践环节、学生科研环节、学生社团活动、学术研讨等方面的衔接。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49627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2.png)
《立体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训练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具有审美价值的立体形态。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
3. 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包括堆叠、穿插、层叠、包裹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包括雕塑、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2. 示范法: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分析其特点和创作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提高其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立体构成作品,让学生了解其创作方法和特点。
4.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总结立体构成的创作技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立体构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继续练习立体构成,提高其创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立体构成作品,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七、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2. 立体构成的作品展示图片或视频。
3. 制作立体构成的材料和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讲解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和应用领域。
3. 第三课时:分析立体构成作品,进行实践操作。
5立体构成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5立体构成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https://img.taocdn.com/s3/m/8b875f492f60ddccdb38a045.png)
14
2、反复 相同单元的反复能产生严整而富有秩序性的统一感; 相似单元的反复能形成统一中的变化; 相异单元的反复能够形成变化中的统一效果; 反复的原则必须寻求适宜的规律、程序,以把握适当 的效果;
调和与反复的基础上,以达成不同的律动效果;
25
[秩序] 秩序是理性的组织规律在形式结构上所形
成的视觉条件; 秩序的特质取决于规律的模式,规律越简
单,整体效果越严整,规律越复杂,整体效果 越活泼;
在形体的组织结构上,还要注意秩序的变 化;
26
[比例] 比例通常是指整体形式中部分与部分或部
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构成美的比例很多,有如下几种主要形式: 1、等差数列 2、等比数列 3、黄金比
42
类似的调和 对比的调和
32
1)类似的调和 类似调和是指采用相同或相似的造
型要素作反复处理产生的调和形式,具 有柔和融洽的效果;
a、形的类似 b、色的类似 c、质的类似 d、机能的类似
33
2)对比的调和 对比调和是指采用不同甚至是对立的造型要素作对照的安排, 使其因相互加强衬托的作用而形成统一、和谐的形式,具有强烈、 明快的感觉;
2.运动感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在人们的感觉中
总把那些不可视的运动缓慢的物体当作是“静止的”。正因为 如此,艺术家的兴趣与追求,就是要去表现那些“静止的”形 态中的潜在内力变化关系。通过对物体材料的变形变质,去强 调物体运动变化的本质。
3.空间感 在这里主要指空间给人的心理感觉。这种空间心理感觉是来自于形体向周围的扩张而
产生的。
4.肌理感 它可以丰富造型,加强立体感和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d5ebd3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4.png)
⽴体构成-教学⼤纲《⽴体构成》教学⼤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体构成英⽂名称:课程编号:105B0006-02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适⽤专业:艺术设计开课学期:2012-2013学年第⼆学期学时:40学分:2.5前导课程:⾊彩构成⼆、课程的性质、⽬的与任务:⽴体构成是研究⽴体、空间造型的⼀门基础课,是设计的基础,是从写⽣、写实造型向抽象、想象造型转化的过程,是从绘画基础训练向专业设计转化的环节,构成观念是否能建⽴起来,关系到后⾯的专业创作以及整个艺术活动的动向。
本课程主要的⽬的是主要培养学⽣空间⽴体造型和创作的能⼒,锻炼学⽣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及审美能⼒。
通过对⽴体构成形式规律的学习,掌握⽴体构成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创作技法,学会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提⾼动⼿能⼒,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从平⾯到⽴体的形态分析;空间⽴体造型的基本因素和形式法则;线、⾯、体的练习;理解材料在⽴体构成中的应⽤与表情,理解与运⽤材料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理感受;⽴体构成的应⽤。
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重点及难点:教学内容:第⼀章⽴体构成概述第⼀节⽴体构成的基本知识⼀、⽴体构成的定义⼆、点、线、⾯的观念三、⽴体构成的美学法则四、新造型第⼆节⽴体构成的任务⼀、分析三维形态的⽴体造型⼆、分析⽴体构成造型的空间结构三、分析表现空间结构的表现⽅法四、分析⽴体构成的材质因素五、分析美学法则和美学规律的运⽤六、分析⾊彩对⽴体构成的影响第三节学习⽴体构成的⽬的⼀、建⽴⽴体的造型艺术观念⼆、提⾼对⽴体艺术造型的感受⼒三、提⾼对⽴体艺术审美的判断⼒四、培养完整的⽴体构成逻辑思维基本要求:了解⽴体构成的概念范畴,明确⽴体构成的⽬的、任务。
掌握⽴体构成的基本要素,遵循美学法则,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创造出新的构成形态,以培养学⽣的创新思维。
重点及难点:本章的重点是⽴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美学原则以及学习⽴体构成的⽬的、任务。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范本模板】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e2a20eecc175527062208c5.png)
黑龙江东方学院《立体构成》教学大纲建筑工程学部建筑学专业教研室《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314033 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装饰设计方向)学分: 2 总学时 32 (理论学时 16 ;实践(实验)学时: 16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一、课程简介:科学地研究立体构成的方法方面的规律及内容,通过课堂理论讲授,课题分析,示范作业讲解,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空间造型,培养立体感觉和立体造型的构思能力。
二、本课程的目的任务《立体构成》是建筑装饰设计方向开设的一门重要的造型艺术专业任选课程.开设《立体构成》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性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并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造型训练,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
为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开设的诸多课程中,《立体构成》应在学生学习了《平面构成》课程之后开设。
这两门构成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造型训练的课程,它们是现代造型设计教学训练的基础,这些构成的基本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本课程的基本要求《立体构成》课程在于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
本课程要求将形体分解为点、线、面等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
《立体构成》是现代造型设计教学训练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与平面构成不同,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五、课程内容1。
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立体构成之理念( 2学时)重点:立体构成学科产生的沿革,立体构成课程的意义。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91bde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3.png)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立体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点、线、面、体等立体元素。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对称、平衡、对比、统一等。
3. 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切割、组合、堆积、缠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立体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作品中,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立体构成教材、图片、模型等。
2. 材料:学生用具(如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立体构成的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关注立体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
3. 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如切割、组合、堆积、缠绕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意设计,完成立体作品。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立体创作,下节课进行展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学习。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拓展1.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雕塑展等,拓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形式美法则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形式美法则](https://img.taocdn.com/s3/m/026b365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a.png)
明星蜡像
(二)抽象形态
简单的说,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
抽象形态是不直接模仿原形,而是根据原形的概念及意义而创造的观念符号,使人无法直接明确原始的形象及意义。
康定斯基作品
点的立体构成 点的立体构成 点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在几何学上,点只代表位置,没有长度、宽度和厚度。它存在于线段的两端、线的转折处、三角形的角端、圆锥形的顶角等位置。 立体构成中的点不仅有位置、方向和形状,而且有长度、宽度和厚度。
攀岩的藤蔓长椅
美国史密森学会Kogod 庭院的“浮云屋顶”。
垂直构成
交叉构成
回旋构成
框架构成
框架构成 是独立线框的刚性空间组合。分为平面线框、立体线框和由平面线框插成的立体线框。组合方法有重复、渐变(求心、扩展)、自由组合。
曲线构成
缠绕构成
单元线材的构形—线材的排列 节点构造,相邻两根线材间的上下、左右、角度关系决定排列运动的方向。 构成的要点是:避免理想化的机械的重复排列,强调重复运动受环境和外力的干扰所产生的个性变化。当然,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加上线材长短的变化,则会更加生动。
二.生命力的表现
生长感的表现:旺盛的生命力是由形态的自身生长来体现的。
”
运动感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在人们的感觉中总把那些不可视的运动缓慢的物体当作是“静止的”。正因为如此,艺术家的兴趣与追求,就是要去表现那些“静止的”形态中的潜在内力变化关系。通过对物体材料的变形变质,去强调物体运动变化的本质。
在立体构成中,不可能存在真正几何学意义上的点,而只能是一种相对的比较,是一种最小的视觉单位。
点的构成,可因点的大小、点的亮度和点之间的距离不同而产生多样性的变化,并因此产生不同的效果。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61972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9.png)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则。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
3.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则: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层次与序列。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立体物体,感知立体构成的存在。
2.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则。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构立体物体。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立体物体进行分析和解构,写成小论文。
2. 评估学生的论文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教学目标:1.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立体创作。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切割、拼接、弯曲、缠绕等。
2. 介绍常用的工具和材料:刀具、胶水、电线、纸张等。
3. 示范立体创作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和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
2. 示范立体创作的步骤和技巧,并进行演示。
3.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立体创作的技巧。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根据所学技巧和材料,进行一个小型的立体创作作品。
2. 评估学生的作品质量,包括技巧运用准确性、创意性和完成度等方面。
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学会将立体构成原理应用于实际设计和创作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雕塑艺术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 学会将立体构成原理应用于实际设计和创作中的方法和步骤。
3. 介绍一些成功的立体构成应用案例。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立体构成教案》课件
![《立体构成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da913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f.png)
《立体构成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立体作品。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通过各种组合方式,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立体形态。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等。
3. 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包括切割、堆叠、穿插、变形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包括建筑设计、产品设计、雕塑艺术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创作方法。
2. 教学难点: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作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创作方法。
2. 演示法: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立体作品,培养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立体构成的图片、案例、教学视频等。
2. 材料: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3. 工具:剪刀、胶水、画笔等。
教案示例:第一节: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 导入:展示一组立体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立体构成。
2. 讲解:介绍立体构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立体作品,引导学生理解立体构成的原理。
4. 练习: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立体作品,体会立体构成的乐趣。
第二节: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1. 讲解:介绍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等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立体作品,引导学生运用原理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动手制作具有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效果的立体作品。
第三节: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1. 讲解:介绍切割、堆叠、穿插、变形等创作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立体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创作方法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动手制作运用创作方法创作的立体作品。
第四节: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1. 讲解:介绍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雕塑艺术等领域的应用。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cf56cc7cfc789eb162dc8e6.png)
7
8
8
理论学时(总)
6
实践学时(总)
30
机动
总学时
36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
《立体构成》 袁莜蓉广西美术出版社
《立体构成》 向正祥 同玲 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
《立体构成》 金剑平编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六、考试与成绩评定
(一)考试形式:考试时间根据课程内容进度采取随堂命题式开卷考试。
(二)考核内容:1.平时考核:以每次作业的完成情况为准(出勤和设计作业)占60%
2.期末考核:命题创作,绘画个人创意的设计作品占40%
(三)成绩评定:1、学生必须100%规定的技能考试(考核),并达到规定的考核标准,否则不得参加期末综合考试;
七、其它说明(课程教学建议)
(一)教学组织
(二)教学方法:立体构成设计进一步强化空间设计意识,通过大量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才能逐渐掌握技巧,使学员逐步理解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立体构成设计练习。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立体构成
开课学期
第3学期
总学时
36
3*12
教研室
艺术设计
撰写人
陶陶
职称
助教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立体构成是平面设计方向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具备基本的立体造型能力。
二、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与公共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训练构成中深入理解面,线,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律,并鼓励学生将其大胆用于实践。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深入理解面,线,块三大构成要素。难点是立体构成的应用。
大学立体构成课件教学提纲
![大学立体构成课件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6609c12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f.png)
• 线可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直线具有刚 强、坚实、明确的感觉,而曲线则具有 优雅、柔和、轻盈的感觉。线材本身不 具备占据空间表现形体的功能,但当线 在排练、集合于面时,就会相对密集, 表现出面的效果。线材疏密的间隔跳跃, 可形成节奏;疏密的渐次排列,则可形 成韵味。当我们将线排练形成的面加以 围合,形成封闭空间的形式,这样的线 材构成就形成了空间立体。
•2.垒积构成——硬线材层层堆积,特点 是承受向下之压力。
• 3.线层结构
• 硬线材沿一定方向,按层次有序排列而成,具 不同节奏和韵律的空间立体形态。
单一线材排列——单根线材,重复、大 小、方 向位置渐变排列形状
单元线层排列——二根线材,组成单元 如V、T形等。
4.框架结构
用同样粗细单位硬线材,通过粘接、 焊接、铆接、榫接等方式接合成框架基本形, 再以此基本形进行空间组合
• 附加是在面上加上别的形态,使原有的 面形态更富于变化
• 凹入凸出是在面上做折层变化,凹入或 凸出能使平面产生立体感,层次变化丰 富。
• 2.边的变化 • 剪边——在多面体的边上进行切除,形
成在边上开窗的效果。 • 反折——在多面体的边上按所设计的形
态划痕,然后将划痕部 • 位的形态折入。 • 凸边——将边向外突出,求得形态的变
LIT I G O U C H E N G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28
LIT I G O U C H E N G
• 5.重复与渐变
• 所谓重复,是指相同或近似的构成要素反复出 现,以求得形式的统一。其特征是,创造构成 要素间的单纯秩序和节奏美。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8b3308acc22bcd126ff0c5b.png)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的目的要求:1、课程性质:《立体构成》是电脑美术、装潢艺术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2、设置目的:是使用各种较为单纯的材料来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的一门学科。
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
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其前期必修课程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不同点在于,立体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4、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
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包装结构、包装容器科学合理。
5、学时分配:装潢艺术专业开设于第四学期,96课时。
电脑美术开设于第三学期,80课时。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理解线、面、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律,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形式美的基本法则,2、技能要求: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
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制作包装结构和容器造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立体构成设计主要从抽象的点、线、面、体形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感觉,以及在立体构成形态方面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立体构成作品范例,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体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
必要时还要用教师自己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
在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达到增强学员空间意识和空间感觉,提高学员立体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曲线:(椭圆、圆、抛物线等)
曲线
饱满、有弹性、现代感。
自由曲线: 自然的、优美的、跳跃的线型。
圆润、柔和感。
断面又有圆、扁、方、棱之别。 线的质感上有:软硬、刚柔,光滑、粗糙等。
线的空间表现:
线本身不具有占据空间形体的功能,但却可以通过线 群的积聚表现出面的效果。还可以由各种面加以包围,形 成一定封闭式的立体空间造型。线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 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实面、虚面、体)。
面立体的视觉特征:依据面的形成原因和轮廓特征,可将实 面归纳为几何形、有机形和不规则形三种类型,其视觉特 征也有所不同。
规则的平面(几何):富有理性和机械的冷漠 曲面:因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变化,如正面看到凸形、背面 则看到凹形。 面材在质感上有:硬质的、软质的、透明的、肌理的等。
面的空间表现: 面的感觉虽薄,但它可以在平面的基础上形成半立体浮
下、左右、角度关系决定排列运动的 方向。
构成的要点是:避免理想化的机 械的重复排列,强调重复运动受环境 和外力的干扰所产生的个性变化。当 然,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加上线材长短 的变化,则会更加生动。
扭结构成
桁架构成 一定长度的线材,用铰节点将其组合 成三角形,并以三角形为基础发展成 正四面体框架,四面体框架就是立体 桁架构造的最基本单位。由于各杆件
雕感的空间层次,如果通过卷曲伸延,还可以成为立体空间 造型。 面的立体构成表现:
面的切割 折叠
折板构造
面的重叠构成
多种形面混合构成
插接构成
多面体构成
多面体的积累构成
曲面构成
曲面转折构成 面的卷曲构成
四、块的立体构成 (一)块的立体构成 1、块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3.点立体的作用
(1)通过集聚视线而产生心理张力
(2)引人注意、紧缩空间
(3)产生节奏感和运动感,同时产生空间深 远感,能加强空间变化,起到扩大空间的 效果
泰国Ango灯具创意设计
1. 秩序规则,集聚排列的点产生线和方 向的效果.
2. 面的交界处、顶角产生的点.点虽小,但它通过位置的变化,则可以 产生不同的感觉,变成对整体具有强烈影响的布局。
块立体是形态设计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以三 维度的有重量、体积的形态在空间构成完全封闭 的立体,如石块、建筑物等。
2、块的元素
块的形态——因材料不同,可产生许多规则及随 意形态,有方体、球体、锥体、柱体、曲体、自 由体等。
3.线的顶端产生的点.
4. 打洞、挖孔设立的点.
5. 结构中设立的点起到分割区域的作用。
二、线的立体构成
线的形态
直线
水平线:有如地平线,有横向扩张感。
平稳示出
强烈的上升与下落的力度和强度。 严肃、高耸、直接、明确、生长感。
斜线:由其动势造成不安定、动荡和倾倒感。
抽象形态是不直接模仿原形,而是根据 原形的概念及意义而创造的观念符号,使 人无法直接明确原始的形象及意义。
康定斯基作品
一、点的立体构成
(一)点的立体构成
1.点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 在几何学上,点只代表位置,没有长度、宽度 和厚度。它存在于线段的两端、线的转折处、 三角形的角端、圆锥形的顶角等位置。
(一)来自宝岛台湾的礼物─野柳海岸的女王头像
(二)爱尔兰的“巨人之路”
(三)美国的“波纹岩”
(四)洪都拉斯的“大蓝洞”
二、人工形态
经过人工制造出来的形态,都属于人工形态 。
相对于自然形态而言,人工形态是指人类有 意识的从事视觉要素之间的组合或构成活动所产 生的形态。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的结 果。如雕塑、服饰、手机、汽车、建筑物等。
线的立体构成表现:
攀岩的藤蔓长椅
美国史密森学会Kogod 庭院的“浮云屋顶”。
垂直构成
交叉构成
回旋构成
框架构成
框架构成 是独立线框的刚性空间组合。分为平面线框、立体线框和由 平面线框插成的立体线框。组合方法有重复、渐变(求心、 扩展)、自由组合。
曲线构成
缠绕构成
单元线材的构形—线材的排列 节点构造,相邻两根线材间的上
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衍所以架整构体成性强,
稳定性好,空间刚度大,可以制造成 既轻又大又结实的形体。
垒积构成 由于靠
重力和接触面 间的磨擦力来 维持形体,所 以不能制作任 意的形态。构 型时,应注意 材料间磨擦力 的大小和重心 的位置。
三、 面的元素
面的形态在几何学中是线移动或块体切割后而形成的形 态。包括平面和曲面。
无论自然形态或是人工形态,都可以将其看成是形态 基本要素的组合,都有其形态生成的根据。按照形态的外 形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点、线、面、体四个部分。 (立构中的点、线、面有别于几何学中的定义,他们都是 有大小、粗细、厚薄之分)
• 第一节 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 • 第二节 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奇妙的自然形态吧, 这是大自然所完成的“立体构成”作业。
• 立体构成中的点不仅有位置、方向和形状,而 且有长度、宽度和厚度。
在立体构成中,不可能存在真正几何学 意义上的点,而只能是一种相对的比较, 是一种最小的视觉单位。
点的构成,可因点的大小、点的亮度和 点之间的距离不同而产生多样性的变化, 并因此产生不同的效果。
2.点立体的视觉特征
点活泼多变,是构成一切形态的基础, 具有很强的视觉引导和集聚的作用。在造 型活动中,点常用来表现强调和节奏。
人工形态根据造型特征可分为具象形态与 抽象形态。
(一)具象形态
具象形态是依照客观物象的本来面貌构造 的写实性的形态,它与实际形态相近,反映物 象细节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本质面貌。比如人 物蜡像、秦始皇兵马俑等所表现的就是原形的 具体相貌及体态特征。
明星蜡像
(二)抽象形态
简单的说,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 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 质的特征。
第五章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 第二节 立体形态感觉
任何造型都有三要素构成
• 1、形态要素:(形、色、肌理等元素) • 2、机能要素:(指应有的功能) • 3、审美要素:(综合各要素达到完美)
所有的三维形态 可根据来源分为两大类
(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 人工形态里面又分为:具象形态、抽象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