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给世人留下的珍宝,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实践的哲学,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命运获得解放的理论武器,它为人们走向共产主义指引了方向。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创立

1 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提出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1842年参加《莱茵报》的活动后,就开始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和实践使马克思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马克思直接从事实际的政治斗争,站在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前沿,正是由于对这些斗争经验的反思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马克思开始了向唯物主义转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努力探索多国历史著作和早期资产阶级作家、启蒙主义者政治理论作物的产物,其中马克思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由此马克思转向从市民社会探究政治国家的根源,从而开辟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导言》,对宗教根源的揭示,把“人类解放”归结于消灭私有制,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证,对革命实践作用的论述,已经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此阶段的标志性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阐发了自己的哲学、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生产劳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活动。而在私有财产的前提下,类本质将自身异化了,并造成人同人异化,即造成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造成私有财产,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思维与存在之间、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矛盾对立。共产主义是对作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和一起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正如恩格斯后来所回忆的那样,他曾不只一次地听到马克思说,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

2 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进程的第二阶段是以《神圣家族》为标志的。在《神圣家族》中,暂时放下了异化劳动理论,转到试图将法国唯物主义引向辩证法这一方向上。马克思认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待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表明,他试图以法国唯物主义为出发点,对于共产主义提出更具有现实性的论证,但

是却未能归根到底从物质生产活动去说明历史发展,从而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思辨唯心主义和唯心史观,在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立场上,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存在于思想、个别与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提出了一系列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在同鲍威尔一伙的论战中,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要真正认识某一时期的历史,就必须认识这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从这一思想出发,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依赖关系,得出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必然的相互关系。正如他们所说: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深化了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分析,不再强调市民社会作为整体同政治国家的分离、对立,而是强调市民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利益同国家的一致,这已触及到国家的阶级本质。他们也分析和阐述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同物质利益的关系。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他们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雇佣工人的非人生活状况之后指出,问题不在与无产阶级是否具有历史创造者的意识,而在于无产阶级所处的客观历史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地位使它必定要

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运用了辩证法的方法,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彼此对立而又相互制约的运动,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3 唯物史观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新世界观的探索中有了质的飞跃,唯物史观已经形成。众所周知,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以实践为中心,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起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明不仅同唯心主义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在人与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指出,一种环境的造成,首先是人们活动的结果,是实践的结果。教育者的知识和才能也是从实践中来的。人在实践中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环境和人的改变,都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但是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体现在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社会关系中,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又使科学的实践观系统化,还首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首先,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实质所在。意识以物质活动、物质关系为基础,为它们所决定,因而也必然随着它们的变化发展而发展。其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马克思、恩格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运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作了科学的表述。论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第四,阶级、国家和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入地考察了阶级、国家和革命的关系问题。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主义哲学问世的标志。从头至尾,《宣言》贯穿着彻底的唯物主义,同时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伟大纲领。它用新的世界观深刻地分析重大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革命性与科学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高度统一。

作者简介:王娜,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