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总复习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 总复习

社会心理学 总复习
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
第一节·概述
• 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 律的科学。
• 1908年,罗斯《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标致学科诞生。
•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的社会行为公式:
湖南大本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B=f(P,E)
社会角色的分类
角色获得方式
先赋角色:父母、年轻人… 成就角色:工人、农民、科学家…
角色行为的规
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
湖南范大化本程心度理咨询有限公开司放型角色:朋友…
角色的功能
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 表现型角色:牧师、学者…
角色承担者的 心理状态
自觉角色:老师… 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角色扮演 三要素
熟悉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因效应,不熟悉的人之间 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湖南大本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 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
刻板 印象
印象形成的
效应
光环 效应
• 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
平均
加权 平均
中心 品质
湖南大本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形成总体印象时 将各个特征的分
参考的是各种品 值加以平均,根
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形成的。是社会的我,通过角色获 得。
镜我:
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 自我概念。我们周围的群体 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湖南大本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自我结构(五个层面) 物质自我:自我的载体 心理自我:态度、信念、价值观、人格 社会自我: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 念的核心。 理想自我:理想中我该是什么样的人 反思湖自南我大:本自心我理咨概询念有的限反公馈司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

《社会心理学》考点复习1、SSP和PSP的区别。

⑴ SSP是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PSP是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⑵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⑶在研究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

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上产生发展过程与条件.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⑴实验室研究法。

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

缺点:实验情况和实验者对被实验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小心处理.⑵调查法.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主要问题的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⑶观察法。

优点:在于他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

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团体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团体中去.3、单一支配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⑴快乐说。

代表人物:本瑟姆。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⑵自我说。

代表人物:霍布斯.他认为基本行为是权利的追求.⑶同情说。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他认为同情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心理基础。

⑷模仿说。

代表人物:塔尔特。

他认为“社会就是模仿”⑸暗示说。

代表人物:黎朋。

他认为由于人们的情感、情绪容易受到一种暗示而被激发出来.⑹本能说。

代表人物:麦独孤。

他认为本能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情操、行为等。

⑺习惯说。

代表人物:詹姆士。

他认为习惯是本能的转移,本能活动经过多次重复就会成为习惯。

⑻态度说。

代表人物:杜马斯。

他认为态度对人们心理活动起一种准备作用。

4、请介绍一下皮克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北京(燃气)班社会学专业《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主持人林梅(以下注有※的内容需要学员重点掌握,其它为一般了解)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概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二)国外学者的经典规定(三)作为社会行为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一)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研究取向的形成与综合(二)各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三)几种主要研究取向的比较※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112、试辨析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异同。

P113、试比较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的特点和差异。

P27-32第二讲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三)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四)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一)奥尔波特与心理学取向的实验(二)米德的社会学传统(三)文化人类学的冲击(四)战时及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四、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二)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四)本土化: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五)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来源。

P39-412、试述20世纪20-40年代由文化人类学家完成的几项经典跨文化比较研究。

P50-523、二战时期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之间主要有哪些研究发现?P524、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7-63第三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科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术语二、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实验法的功与过三、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一)典型调查与个案调查(二)抽样调查(三)调查研究法的特点四、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一)跨文化研究法的意义(二)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用※(三)文献档案法与跨文化档案的建立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一)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二)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三)价值中立:可行与不可行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中不同研究取向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概述部分: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母体:心理学、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

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在个体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等。

(2)在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3)在群体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有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等。

(4)在社会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有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需进行解释)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三、社会化与自我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和行为方式。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分为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的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社会化的类别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4、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从语言社会化开始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四、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人,既指个体也包括群体。

社会心理和社会犯罪行为则所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队源自于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建议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锥果和表征反应。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效度:是指所测结果符合该测量的目的的程度,或说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所具有的真确度。

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出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亦即为测出的分数的可重复性。

研究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希望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整体表现,从而并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操作性定义***实验室实验法***二、简述题:1、详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和有关关系a两个变量间的两种关系b相关关系只是指两个变量的值一同变化;当数值一同增加或一同减少时,其为正相关;当一个数值增加而另一个数值减少时,其为负相关。

c因果关系则指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d有时有关关系中存有着因果关系,但有关关系并不必然就存有因果关系。

2、详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差异a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扰的程度。

b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归纳程度。

归纳程度低,则外在效度低。

c一般来讲,实验室研究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现场实验则恰好相反。

3、比较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的好坏㈠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一就是实验者可以最小程度地掌控毫无关系变量的影响;二就是随机精心安排被试消解被试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一、选择题:1. ( )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人格倾向,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差。

A.0岁一1岁半 B.1岁半一3岁 C.3岁一6岁 D.6岁一10岁2.移民国外所伴随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 ( )A.初级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3.态度的构成要素中,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价值成分4.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A.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B.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C.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D.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面产生的意向5.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 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C.自我觉知 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6.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该、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7.以下不属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的是( )A.大学合唱团 B.围在路边看热闹的人群C.英国曼联足球队 D.夫妻二人组成的两口之家8.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个北美人和一个阿拉伯人面对面的友好交往中,阿拉伯人步步紧逼,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这种现象说明( ) A.比起北美人,阿拉伯人待人更热情B.和阿拉伯人比起来,北美人更喜欢独处C.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D.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9.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称为()A.首因效应 B.第一印象 C.印象形成 D.人际认知10.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诸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这是()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11.()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19、一些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他人在场能够缩短人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完成任务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为(C)。
A.去个性化作用 B.社会懈怠作用 C.社会助长作用 D.社会干扰作用20、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代表人是(B)
A.弗洛伊德 B.斯金纳 C.冯特 C.罗斯
4、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5、从众: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6、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认知者对他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7、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忘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四、多项选择
1、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不稳定外因的是(BD)
A能力 B环境 C心情 D运气 E努力
2、利他行为的特征有(ABCD)。
A、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B、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C、利他行为不求任何回报; D、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人格社会化 E、性别角色社会化
14、社会环境的构成包括:(ACDE)。
A、家庭 B、政治制度 C、学校和日托中心
D、同辈群体 E、大众传媒
15、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有:(ABD)
A. 准备阶段 B. 辩论阶段 C. 劝解说服阶段
D. 攻击阶段 E. 心理隔离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这主要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ABCE)。
A.社会心理是一个内涵、意义不很确定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 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  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单选题1、不属于从冲突起因上来划分群体冲突的是()。

A、人际冲突B、目标冲突C、认识冲突D、情感冲突答案:A2 、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其中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A、抽样调查B、个案调查C、观察访谈D、典型调查答案:C3、“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紧张。

”这是()的爱。

A、占有式B、好朋友式C、浪漫式D、迷恋式答案:A4 、关于人际关系的类型,按所属群体的形态分类,可以分为()。

A、小群体人际关系和群众性场合的人际关系B、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体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与组织的关系C、正式人际关系和非正式人际关系D、长期与短期的人际关系、依赖与独立的人际关系、从属与平衡的人际关系答案:A5 、不属于舆论宣传的特性的是()。

A、有理性和现实性B、社会性C、引导性D、倾向性答案:D6 、双方都有坚持、也有退让,属于哪种冲突管理模式?A、竞争模式B、顺应模式C、妥协模式D、合作模式答案:C7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早涉足民族性格研究的是以()为代表的德国民族心理学家。

A、本尼迪克特B、林顿C、冯特D泰勒答案:C8 、时尚的极端形式是()。

A、时髦B、热C、时狂D、流行答案: C9、态度的特性包括()。

A、社会性、内在性、协调性、稳定性、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观B、社会性、指向性、协调性、稳定性、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观C、指向性、内在性、协调性、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观D、社会性、指向性、内在性、协调性、稳定性、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观答案: D10、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的哲学争辩。

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C、遗传和环境D、人性答案:D11 、下列哪项属于情绪调节的有利方面()。

A、你的行为可能适宜地消除压力源B、可以弥补未发现的损失C、可以维持增长的希望和勇气D、可以提高控制感12、“一个社会的基本的心理过程深刻地反映了文化对心理的造型作用,例如人的风俗习惯便是由文化决定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附答案整理版.doc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附答案整理版.doc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附答案一、填空题1、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认为: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四大支柱。

2、社会决定和影响着个人,个人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

个人通过群体(已形成的社会)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人的心理、个性与依赖于群体的社会性。

3、卢梭著:《社会契约论》;达尔文著:《人类的由来》;[美]摩尔根著:《古代社会》。

4、1824年赫尔巴特首先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主张利用观察和计算的方法来研究观念及其关系。

5、1859年,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斯坦塔尔创办了《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力求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揭示其活动的规律。

7、1900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出版了《民族心理学》。

8、1838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首先使用“社会学”一词。

9、1898年,法国学者塔尔德出版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最早以社会心理命名的社会学书籍。

10、1895年法国学者勒邦著有《群众心理学》,1913年著有《革命心理学》。

11、1908年的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的《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对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12、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名词解释、简答题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关。

而人的生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动因和社会效应,分析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种种社会心理现象(态度、认知、吸引)及行为(侵犯、助人、合作与竞争)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动因。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社会规律,控制和促进社会发展。

2、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参考答案: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总复习(附答案)

社会心理学总复习(附答案)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一) 人的社会化1.个体的社会化有( B )素质的基础。

A.性别 B、生物遗传 C、个性 D、能力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C)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连续与文化的传承,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另一方面,如果社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社会将可能陷入混乱.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A)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横向划分-------社会化的内容(1)习得基本生活常识(2)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3)掌握劳动的职业技能(4)政治社会化(5)性别角色社会化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D)A、语言学习B、罪犯改造C、成人教育D、岗前培训未来角色的非正式学习称为预期社会化,这是社会化中最基础、最一般的部分。

5.个体对(A)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况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智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的认识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B)A、主我B、客我C、超我D、自我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社会心理学》总总结复习计划

《社会心理学》总总结复习计划

《社会意理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说旁观者效应:现场旁观者的数目影响了突发事件中亲社会反响的可能性。

当旁观者的数目增添时,任何一个旁观者供给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便他们采纳反响,反响的时间也延伸了。

认知不协调:一种不快乐的内部状态,当个体察觉到两种或多种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性欲之间存在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不快乐状态。

归因:确立他人行为的原由,从而认识他人稳固特质和性格偏向的过程。

行为者——察看者效应: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形原由,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原由的偏向。

5.成见:对于某个特定社会集体中的成员持否认态度。

服从:直接向他人提出恳求的社会影响。

从众:个体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以切合即有的社会规范的一种社会影响。

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不过是因为想帮助有困难的的人的梦想而激发的。

利他行为(主义):不带个人私利地关注他人幸福的行为。

10基本归因错误(对应成见):在解说他人行为原由时,过高预计性格作用的偏向。

刻板印象:对特定的社会集体里全部成员共同拥有某些特质或特色的信念。

它是一种认识框架,它对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拥有激烈的影响。

刻板威迫:被形成刻板印象的人对遇到刻板评论的一种忧愁。

自我看法:个人的自我认识,即一种基本的图示,由有组织的对于自己的信念和态度的会合构成。

自我保护成见(自我服务成见):一种把踊跃的结果归纳为内在原由,而把悲观的结果或事件归因为外在原由的偏向。

14登门槛战术(登门技术):先捏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当被接受后再捏出更大的,从而获取他人服从的方法。

15通情(移情、同理心):对他人情绪难过的一种复杂的感情和认知反响,移情包含能够感知他人感情状态,感觉通情,并全力解决问题,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一个人能够对小说中的任务以及现实中的受害者移情。

认知的小气鬼:人们在进行决议时,为了全力保留认知能量,老是想法采专心理捷径。

自我实现的预知:从某种意义上说,预知使自己变为现实。

代表性启迪:以眼前的刺激或事件与其余刺激和范围的相像程度作为决议基础的一种策略。

《社会心理学》总复习

《社会心理学》总复习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一:名词解释1旁观者效应:现场旁观者的数量影响了突发事件中亲社会反应的可能性。

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延长了. 2认知不协调:一种不愉快的内部状态,当个体觉察到两种或多种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性欲之间存在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状态.3归因:确定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而了解他人稳定特质和性格倾向的过程。

4行为者--观察者效应: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景原因,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的倾向.5。

偏见:对于某个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成员持否定态度.6顺从:直接向别人提出请求的社会影响.7从众:个体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以符合即有的社会规范的一种社会影响.8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仅仅是由于想帮助有困难的的人的愿望而激发的。

9利他行为(主义):不带个人私利地关注他人幸福的行为.10基本归因错误(对应偏见):在解释他人行为原因时,过高估计性格作用的倾向.11刻板印象:对特定的社会群体里所有成员共同拥有某些特质或特征的信念。

它是一种认识框架,它对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具有强烈的影响。

12刻板威胁:被形成刻板印象的人对受到刻板评价的一种忧虑。

13自我概念:个人的自我认识,即一种基本的图示,由有组织的关于自身的信念和态度的集合构成。

14自我保护偏见(自我服务偏见):一种把积极的结果归结为内在原因,而把消极的结果或事件归因为外在原因的倾向。

14登门槛战术(登门技术):先捏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当被接受后再捏出更大的,从而获得别人顺从的方法.15通情(移情、同理心):对他人情绪痛苦的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认知反应,移情包括能够感知他人情感状态,感到通情,并尽力解决问题,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一个人可以对小说中的任务以及现实中的受害者移情.16认知的吝啬鬼: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为了尽力保存认知能量,总是想法采用心理捷径。

17自我实现的预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言使自己变成现实。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Social)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大纲内容1 社会思维1.1 自我概念1.2 自尊1.3 行为归因1.4 自我知觉2 社会影响2.1 从众2.2 说服2.3 群体影响3 社会关系3.1 偏见3.2 攻击3.3 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3.4 冲突二、知识框架1 社会思维1.1 自我概念自我就是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他人的关系等。

自我意识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部分,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构成。

自我意识具有客观性、矛盾性、形象性、独立性和倾向性的特点。

詹姆斯的将自我分为:主观我和客观我。

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

还提出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这两者的差距就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的概念,将个人躯体的自我感觉、自我同一性、自我扩展、自尊、自我意识、理性活动的自我意识、对统我的追求及主体自我等内涵都归到统我的概念中。

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也才用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划分,并阐述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关系。

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

前一时期的主体我活动将变成后一时期客体我的内容。

1.1.1 自我概念的作用保持内在一致性: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学生为了匹配自己的积极自我意识,其行为更多的就是积极的。

解释经验的系统:人们更倾向于用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自我概念的不同会导致经验解释的不同,如果认为自己能力一般的学生在解释好成绩的时候会十分满足。

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在各种情境当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再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1.2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和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库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库

社会心理学一、填空题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弗洛伊德强调心理动力对行为的驱动,认为个体天生拥有两种本能驱动力,一种是(生之本能性驱力),一种是(死之本能攻击驱力)。

3.由于中国人爱面子,怕丢脸,怕遭人议论却又乐于议论别人,由这一套“议论系统”引发出了严重的社会焦虑,主要表现为(情爱焦虑)、(性焦虑)、(地位焦虑)、(缺点暴露的焦虑)、表现的焦虑。

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有技巧是(欺瞒)5.自我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构成6. 集群行为产生的整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心理机制,一是(情绪感染),二是(模仿)。

7.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是(情感上亲疏)和(地位上尊卑)8. 社会态度的构成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9. 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是(他人的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1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个人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民族心理)。

基于理性的算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攻击别人是一种(工具性)侵犯行为11.群体认同感是一种(群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认知与评价保持一致)的情感12.社会感情是由(情绪)和(情感)构成13.群体心理效应主要表现在(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社会支持)14.完形学派的未完成事件是指(涵盖悔恨、愤怒、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未表达出来的感受)15.在人际交往中,所谓自我表露是指(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16.要探索自己曾有的各种情绪,可以通过在一个安全的空间自言自语、(以艺术作为发泄媒介)、(回到过去)17.利他行为是(不带个人私利地关注他人幸福的行为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18.华人学者杨国枢、余安邦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把成就动机分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19.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人们一般根据三个基本维度,分别为(评价维度)、(活动水平维度)、(力量维度)20.社会感情是(伴随着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由(情绪)和(情感)构成21.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具有(突出的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22.爱屋及乌是感情的(迁移)功能23.情商这一概念是由(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它一般包括(了解自我)、(驾驭情感的能力)、(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
一:名词解释
1旁观者效应:
现场旁观者的数量影响了突发事件中亲社会反应的可能性。

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延长了。

2认知不协调:
一种不愉快的内部状态,当个体觉察到两种或多种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性欲之间存在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状态。

3归因:
确定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而了解他人稳定特质和性格倾向的过程。

4行为者——观察者效应:
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景原因,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的倾向。

5.偏见:
对于某个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成员持否定态度。

6顺从:
直接向别人提出请求的社会影响。

7从众:
个体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以符合即有的社会规范的一种社会影响。

8利他主义:
亲社会行为仅仅是由于想帮助有困难的的人的愿望而激发的。

9利他行为(主义):
不带个人私利地关注他人幸福的行为。

10基本归因错误(对应偏见):
在解释他人行为原因时,过高估计性格作用的倾向。

11刻板印象:
对特定的社会群体里所有成员共同拥有某些特质或特征的信念。

它是一种认识框架,它对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具有强烈的影响。

12刻板威胁:
被形成刻板印象的人对受到刻板评价的一种忧虑。

13自我概念:
个人的自我认识,即一种基本的图示,由有组织的关于自身的信念和态度的集合构成。

14自我保护偏见(自我服务偏见):
一种把积极的结果归结为内在原因,而把消极的结果或事件归因为外在原因的倾向。

14登门槛战术(登门技术):
先捏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当被接受后再捏出更大的,从而获得别人顺从的方法。

15通情(移情、同理心):
对他人情绪痛苦的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认知反应,移情包括能够感知他人情感状态,感到通情,并尽力解决问题,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一个人可以对小说中的任务以
及现实中的受害者移情。

16认知的吝啬鬼:
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为了尽力保存认知能量,总是想法采用心理捷径。

17自我实现的预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言使自己变成现实。

18代表性启发:
以眼前的刺激或事件与其他刺激和范畴的相似程度作为决策基础的一种策略。

二:简答题
1、态度与行为间的关系(P159—P170)
书本:
A态度何时影响行为:
情境因素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加强与削弱作用;态度本身方面的多个因素也会影响态度与行为间的关系。

如:态度的来源,态度的力量,态度的特异性。

B态度如何影响行为:
态度似乎通过两种机制。

当我们可以认真考虑我们的态度时,态度的意向就强烈地预测行为。

在我们不能进行缜密思考的情况下,态度通过我们对情境的感知而影响行为(即时的行为反应机制)
课件:
A态度和外显行为间的确存在明显的差距,也就是人在说和做之间是有距离的。

B态度透过二个机制影响行为,而这二个机制似乎发生在相反的情境中,当我们有时间仔细思考自己的想法时,我们会评估可能的行为,然后才做出行为的决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评估每一个可能行为的影响,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同时也决定了我们的立即行为反应。

C态度确实影响行为,但这种联系有许多不同因素所决定——情境制约、允许或不允许我们公共表达自己的态度,还有态度的来源、力量、特异性几个因素。

2.挫折——攻击理论(假说)(P568--P569)
A.含义:该假说认为挫折是产生攻击的强有力的决定因素。

B.该假说最初的形式中,它作出了两个总括的断言:(1)挫折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攻击行为;(2)攻击总是产生于挫折。

简言之,该理论认为受到挫折的人总
是采取某种形式的攻击,以及相应的,所有的攻击行为都产生于挫折。

该理论
认为挫折会提高人们产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C.外在环境而非内在本能才是攻击的重要因素,因此,燃气的攻击可预防,但因
人每天都会遇到挫折,因此会陷入持续不可避免的攻击诱惑中。

D.挫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不一定以攻击的想法,字眼,行为来表达,有些尽
会表现出绝望和沮丧情绪或是努力克服造成挫折原因。

E.很多攻击不是因为挫折,而是由不同的的因素造成的。

3.刻板印象和归因的关系(刻板印象P288—P292归因P57—P74)
A.刻板印象和偏见党的含义。

B.归因易产生基本归因错误(对应偏见、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自我服务偏见),
而基本归因错误则导致了刻板印象的产生(即归因是刻板印象产生的重要基础)
C.刻板印象是偏见产生的一个原因,因此刻板印象反过来又加强了基本归因错误
的形成(即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归因)
D.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E.我们可以通过两种归因技术改变偏见这一种难以撼动的刻板印象:(1)鼓励人
们作出正确评价,当我们为他人行为归因时,应更重视他人的独特特征而是所
属团体特征;(2)用归因原则减低刻板印象影响力。

应更重视他人的独特特征
而非所属团体特征
4.人际吸引的规则(P329--P344)
A.人际吸引: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包括从非常喜欢到非常讨厌这一维度的
评价。

B.邻近性的力量(近亲性):邻近性导致了两个个体之间的重复接触,而重复接
触可能产生吸引。

C.积极和消极的情感状态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吸引。

D.从属需要和外显特点的影响
参考:①熟悉效应与邻近性效应、②个人特征③相似规则④互补规则⑤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5.偏见产生的原因(偏见的来源)(P274--P297)
A.偏见产生于几种不同的来源,其中之一是群体间的直接冲突
B.偏见的第二种基本来源是与之相关的早期经历(经验)和社会学习
C.社会分类:我们将世界划分为“我们”和“他们”两大类,并且认为我们的群
体比其他各个群体更优秀的倾向,也是造成偏见的原因。

D.偏见有时候来源于社会认知的基本方面,即我们处理社会信息的方式
E.刻板印象(内隐的、外显的)也是偏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6.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
(霍斯曼将人际相互作用解释为社会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三:论述题
1.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观点
A服从:
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叫作服从。

服从行为并非出于个体的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性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一时一地的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的行为。

如刚进学校的儿童为了避免老师的惩罚而循规蹈矩就是一种服从行为。

B认同:
把别人或某个群体的态度变成自己的态度,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为或新的信息。

从认识过程来看,认同也就是与别人达成共识。

例如,当一个人被置身于一个特定的社会位置,获得新的社会角色时,他的自我同一性自然地需要与新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相一致,此时他就需要采纳新的态度。

C内化:
把外在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态度。

意味着把他人的观点、态度完全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成为自己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比服从和认同有更高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2.米尔格拉姆的权威——服从实验之服从的原因(P485)
A.责任转移:权威人物减轻了被试者对其所从事行为的责任
B.社会规范(行为规则)):权威人士拥有明显的特殊的身份标识,有助于提醒被
试者遵守社会规范
C.权威人物的命令在逐步增大,使得这种服从得以坚持下来
D.由于服从的事件变化很快,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
3.米尔格拉姆的权威服从实验之影响服从的因素
A.命令发出者的权威性
B.他人的支持(社会支持)
C.采用不同方式来提供行为后果的反馈
D.执行者的道德发展水平(个人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