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体育危机西方现代体育传入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中国传统体育的危机与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摘要:古代中国是一个闭关自守,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并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传统生活方式。19世纪中叶后期,随着中国社会内外的剧烈变化,中国体育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欧美国家的体育思想、内容、方法和制度渐渐传入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活动虽然仍广泛存在,但却渐渐退居次要位置。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生存与发展空间,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与挑战。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危机西方现代体育

一、19世纪中叶中国传统体育生活的危机

从1840年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无情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中华帝国开始逐步丧失其独立地位,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中国传统体育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强行进入中国,逐步打破了中国社会的封闭状态。一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相继建立,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生产设备和先进管理方法被引进。随着传统宗法社会结构的日益松弛和小农经济的破产,越来越多的农民生活困难,加剧了社会动乱的程度,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传统体育也面临着生存危机,农村在传统体育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渐渐让位于城市。

传统体育的危机还表现在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巨大冲

击上。19世纪时,基督教开始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也就威胁到许多依附于民间信仰的庙会活动和香会组织。这种情况的出现从根本上反映出对两种体育文化精神内涵差异性的取舍。

二、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体育变革的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批人在同侵略者的较量中,逐渐认识到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开办洋务,学习一些西方科学技术和军事训练方法,以“求强求富”,因而被称为“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近代体育的某些内容作为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的内容而被引进中国,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端,对中国的体育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期间,西方兵操的引进,使得中国这块古老而自闭的土地,第一次有组织的接受了西方近代体育的内容,对中国体育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洋务派仿照西方创办新式学堂这一举措,对我国体育尤其是学校体操的发展又是一个重大的发展。那时的体操最初为德国操及军操,后来到了戊戌年间就改为英国操了。洋务运动的又一项重大举措是派遣出国留学生。19世纪70年代清朝政府先后派遣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他们迅速学会了棒球,足球,橄榄球,溜冰,划船等运动。洋务派的这些举措,为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维新运动与中国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

维新运动是由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一场旨在通过“变法图存”,走上“自强富国”的社会政治运动。维新派人士在传播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同时,对学校体育的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予以充分肯定,认为体育是培养“信任”不可缺少的内容。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康有为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无论是上书还是呈折,他都将兴学育才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措施。他在1891—1894年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时,就很强调体育。他要求学生每间一日有体操,每年假时从事游历。他的体育思想集中体现在1884—1902年间成书的《大同书》中。在这本书中他设想的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里,无不注重卫生、体育设备及环境布置。他认为儿童阶段应把体育放在第一位,“专业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

梁启超也非常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甚至认为要使国家富强,“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民”,“新民”包括功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精神、权利思想、自由、进步等方面之新,“尚武”是新国民的特征之一,因此他非常重视尚武精神和学校体育。梁启超为了宣传尚武思想,改造中国重文轻武的国民性,还写过一本《中国之武士道》的小册子,将尚武强国精神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恶毒“新民”的重要途径。书中列举中国历代尚武事例,以激励国人的尚武精神。

严复强调身体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他提出的“鼓民力”,就是要使人民有“血气体力之强”。这一方面要通过

体育和其他劳动“练体力”,一方面要讲卫生。严复的体育思想含有体力中心的色彩,强调体育对于救民救国的重要价值,对清末民初的体育思想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

四、西方现代体育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军人、商人越来越多,同时也带来了各自国家中的体育运动,并逐渐开辟了抛球场、滚球场、板球场、高尔夫球场等场地,组织过侨民的拔河、田径比赛等。1840年以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始建立教会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这些学校的运动成绩突出。1876年以后基督教青年会开始在中国建立,创办体育刊物、举办体育讲习班、建造运动场、组织运动竞赛是他们的主要活动。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有力地冲击了中国封建社会千百年来传统的文化意识,促进了世人体育观念的转变和中国学校体育的兴起,使中国体育开始走向现代化。面对这些危机与挑战,社会各阶层都应自己的方式作出回应。尽管这些回应并不都明确地指向体育或以体育为工具,但其中多少都包含着对体育性质,功能与方法的重新认识。在这种认识和社会需要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体育以不断解决当时的现实需要的形式,艰难地寻求着体育的现代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崔乐泉,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关文明.中国体育思想史[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

[4]蔡扬武.上海的租界体育[m]. 北京:体育文史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