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

合集下载

痤疮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痤疮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二、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瘾疹的原则是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利湿通络。具体来说,应根据 患者症状及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法进行治疗。若患者伴有高热、咳嗽 等症状,可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板蓝根、连翘等;若患者瘙痒症状较重,可采 用祛风止痒的药物如荆芥、防风等;若患者湿邪内盛,可采用利湿通络的药物如 车前子、泽泻等。
三、临床经验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痤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 法:
1、内服中药根据患者辨证分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肺经风 热型常用枇杷叶、桑白皮等;肺胃积热型常用黄连、黄芩等;痰瘀互结型常用赤 芍、丹参等。同时,可配合使用僵蚕、蝉蜕等虫类药物以增强疗效。治疗过程中 需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方。
结语
黄褐斑中医治疗专家共识是中医药学在皮肤病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对 于提高临床疗效、规范治疗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结合患者个 体差异和长期治疗的理念,可以有效地改善黄褐斑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未来, 随着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相信在黄褐斑等皮肤疾病的诊疗方面将会取 得更大的突破。
2、治疗方案中医治疗痤疮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针对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 治疗方案。
(1)肺经风热型:治以疏风散热、宣肺解毒,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2)肺胃积热型:治以清胃泻肺、凉血解毒,方用凉膈散加减。
(3)痰瘀互结型:治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 减。
3、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包括内服中药、外用药物、针灸等。根据 患者病情,可单独或联合使用以下方法:
3、重视个体差异:中医治疗强调因人制宜,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 质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4、长期治疗:黄褐斑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应有耐心和信心,坚 持治疗,以获得最佳疗效。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Q开关NdYAG激光对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皮损及瘢痕修复的影响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Q开关NdYAG激光对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皮损及瘢痕修复的影响

Defects Rese, 2017, 109(11):809-815.[2]Bota M,Popa G,Blag CL,et al.Infantile hemangiomas: a 7-yearexperience of a single-center[J].Clujul Med,2017,90(4):396-400. [3]林晓,钱秋芳,黄迎,等.外用噻吗洛尔和激光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比较[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8,34(4):215-218.[4]马志兵,金培生,张爱君,等.普萘洛尔和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儿血管瘤的疗效[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8,24(5):350-353.[5]李邻峰,赵俊英,王美芳.长脉冲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7,26(6):88-91.[6]李垣君,陈谨萍,李军,等.双波长Cynergy激光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评估[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3,19(6):437-440.[7]宫贺,徐大朋,李越霄,等.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12(5):441-445.[8]张凯驰,徐大朋,程沫沙,等.马来酸噻吗洛尔和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表浅型血管瘤的疗效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7,15(6):529-533.[9]Tollefson MM, Frieden IJ.Early growth of infantile hemangiomas: whatparents’ photographs tell us[J].Pediatrics,2012,130(2):e314-e320. [10]陈玉兰.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5,5(5):89-90.[11]Danarti R,Ariwibowo L,Radiono S,et al. Topical timolol maleate0.5% for infantile hemangioma: its effectiveness compared toultrapotent topical corticosteroids-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of 278 cases[J]. Dermatology,2016,232(5):566-571.[12]Hunzeker CM,Geronemus RG.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infantilehemangiomas of the eyelid using the 595‐nm pulsed dye laser[J].Dermatol Surg,2010,36(5):590-597.[13]苏海辉,佘庭宇,贾冬梅,等.Cynergy双波长激光治疗儿童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43(7):437-440. [14]Püttgen K,Lucky A,Adams D,et al.Topical timolol maleate treatmentof infantile hemangiomas[J].Pediatrics,2016,138(3):e20160355. [15]Costa RD,Prindaville B,Wiss K.Doing the math: A simple approachto topical timolol dosing for infantile hemangiomas[J].Pediatr Dermatol, 2018,35(2):276.[16]Chan H,Mckay C,Adams S,et al.RCT of timolol maleate gelfor superficial infantile hemangiomas in 5- to 24-week-olds[J].Pediatrics, 2013,131(6):e1739.[收稿日期]2019-11-20本文引用格式: 何洛芸,韦妮波,马瑗,等.Cynergy双波长激光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儿浅表性血管瘤疗效评价[J].中国美容医学,2021,30(1):49-53.•论 著•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Q开关Nd:YAG激光对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皮损及瘢痕修复的影响徐祥宇,王 俊,汪柳芬(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 安徽 安庆 246000)[摘要]目的:探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Q开关Nd:YAG激光对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皮损及瘢痕修复的影响。

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及个体化治疗进展

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及个体化治疗进展

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及个体化治疗进展邢倩倩【摘要】Acne vulgaris is a chronic and recurrent 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pathogenesis and aggravating factors of rosacea may be related to natural immune defense, neurovascular dysregulation, microorganism infection, endocrine disorder, heredity, skin barrier dysfunction and so on. Treatment mainly include oral medicine such as minocycline, doxycycline, hydroxychloroquine, carvedilol, isotretinoin, and topical agents such as metronidazole, calcineurin inhibitors, azelaic acid, ivermectin, benzoyl peroxide or combined with laser therapy and surgical operation, etc.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treatments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acne rosacea.%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天然免疫功能异常、神经脉管调节功能异常、微生物感染、内分泌紊乱、遗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因素相关,治疗以口服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羟氯喹、卡维地洛、异维A 酸,外用甲硝唑、钙调磷酸制剂、壬二酸霜剂、伊维菌素、过氧化苯酰凝胶及联合激光、手术等治疗为主,笔者对其治疗和发病机制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2018(031)002【总页数】4页(P175-178)【关键词】玫瑰痤疮;神经脉管调节异常;多西环素;皮肤屏障;个体化治疗【作者】邢倩倩【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73玫瑰痤疮(Acne rosacea),又名酒渣鼻,是一种好发于鼻及鼻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30~50岁的中年人,男女人群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也有专家认为儿童和老年人亦可发病[1]。

中成药治疗寻常痤疮专家共识(2016)

中成药治疗寻常痤疮专家共识(2016)

中成药治疗寻常痤疮专家共识(2016)中成药治疗寻常痤疮专家共识(2016)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寻常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

中成药治疗寻常痤疮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可,但部分临床医师由于中医理论知识不足,不能准确合理运用中成药,不仅造成中成药的误用和滥用,而且还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为进一步规范中成药在寻常痤疮中的临床使用,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知名皮肤科专家制定本共识。

一、诊断标准1.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2]。

2. 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医皮肤病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皮肤病诊疗学》[4],并根据文献整理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5?11],结合目前痤疮西医分级标准,将寻常痤疮分为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和冲任不调证4种基本证型。

(1)肺经风热证:相当于轻中度痤疮(Ⅰ和Ⅱ级),皮损以黑头(或白头)粉刺和红色丘疹为主,偶见脓疱,可伴有轻度痒痛感。

或见颜面肤色潮红,口干咽燥,小便黄,大便秘结。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滑。

(2)湿热蕴结证:相当于中度痤疮(Ⅲ级),患者往往体型较胖或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皮损以丘疱疹、脓疱和结节等为主,疼痛明显。

可伴有口苦、大便秘结或粘腻或便溏。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3)痰瘀互结证:相当于重度痤疮(Ⅳ级),皮损以暗红色囊肿和结节为主。

可伴有纳呆、大便不调。

舌质淡或暗,苔腻,脉滑或涩。

(4)冲任不调证:相当于有高雄激素水平表现的女性痤疮。

皮损往往于月经前加重,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月经前面部皮疹发病或加重,皮损以粉刺、丘疹为主。

常伴有月经不调、心烦易怒、腰膝酸软。

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二、治疗应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用中成药治疗。

多数中成药药味较多,兼顾多个证型及兼证,故对部分复杂病证也可以采用辨病论治原则。

黄芩清肺饮联合耳尖放血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黄芩清肺饮联合耳尖放血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38·山 西 中 医 2021年6月第37卷第6期 SHANXI J OF TCM Jun.2021 Vol .37 No .6黄芩清肺饮联合耳尖放血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薛 寅 邵文全摘要:目的:观察黄芩清肺饮联合耳尖放血治疗肺胃热盛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肺胃热盛型玫瑰痤疮患者73例,随机分为3组。

对照组25例,予硫酸羟氯喹口服治疗,0.2 g/次,每日2次;治疗组A 26例,予黄芩清肺饮加减口服治疗;治疗组B 24例,予黄芩清肺饮联合耳尖放血治疗。

口服药物疗程均为4周,耳尖放血疗程为1周。

观察记录患者皮肤症状积分、血清抗菌肽LL-37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显效率87.50%、治疗组A显效率84.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3% (P <0.05) ,但两个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治疗2周、4周,各组患者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 (P <0.05) ,提示治疗对于缓解皮肤症状效果显著。

治疗4周后,两个治疗组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 ;且治疗组B症状改善最为明显,与治疗组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治疗后,各组血清抗菌肽LL-37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 (P <0.05) 。

结论:黄芩清肺饮口服联合耳尖放血可以迅速缓解和改善皮肤症状,且黄芩清肺饮能显著降低玫瑰痤疮患者的血清抗菌肽LL-37水平。

关键词:玫瑰痤疮;肺胃热盛;黄芩清肺饮;耳尖放血;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1) 06-0038-03作者简介:薛寅,女,主治医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 (常州 213017) ;邵文全,单位同第一作者。

玫瑰痤疮是累及面部皮肤血管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脓疱及微血管扩张,发展至后期还可以出现鼻赘,累及眼部[1]。

玫瑰痤疮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玫瑰痤疮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2019年第37卷第1期2019Vol.37No.1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玫瑰痤疮,是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面部皮肤病,表现为面中央隆凸部为主的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及面颊、口周或鼻部毛细血管扩张、丘疹或丘脓疱疹,伴或不伴眼部症状以及主观症状如灼热、刺痛、干燥或瘙痒。

本病在古代相关古籍中,属于“酒糟鼻”、“鼻准红赤”、“赤齄”、“肺风粉刺”、“鼻准红”等范畴。

本病发病率在欧美国家为1%~20%,瑞典为10%[1],英国为1.65/1000[2]。

国内尚缺乏发病率的报道。

近几年来玫瑰痤疮的发病人数逐年上升[3]。

玫瑰痤疮多发生于30~50岁为主的中年女性;皮损以面部为主,迁延难愈反复发作,易对患者容貌及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西医治疗该病红斑期及丘疹脓疱期常采用抗生素治疗,鼻赘期采用冷冻、激光、手术等方法,但易导致瘢痕及色素沉着。

口服药物疗程长久,容易复发,难以根治,且长期反复治疗易导致菌群失调、耐药发生、损伤肝肾,而中医治疗本病方法颇多,通过中医辨证予中药口服、中药水煎外敷、中药磨粉调涂、中药药膏外搽、针灸辨证选穴治疗、火针及三棱针放血等疗法,可取得一定疗效。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现综述如下。

1西医分型与治疗1.1西医分型《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中提出[4],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时期、不同皮损特点,玫瑰痤疮可以分为四种类型[5],即①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在潮红反复发作数月后,可能逐步出现持续性红斑或毛细血管扩张。

②丘疹脓疱型: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患者中,部分患者可逐步出现丘疹、脓疱,多见于面颊部;部分患者可同时出现红斑、丘疹、脓疱,多见于口周或鼻部。

③肥大增生型:在红斑或毛细血管扩张的基础上,随着皮脂腺的肥大,可能逐步出现纤维化,表现为肥大增生改变的皮损(鼻部的肥大改变皮损亦称为“鼻瘤”)。

玫瑰痤疮的中医辨证施治

玫瑰痤疮的中医辨证施治

玫瑰痤疮的中医辨证施治玫瑰痤疮也叫酒糟鼻,是一种以鼻部发红,上起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形似草莓或熟透的西红柿为特征的皮肤病。

由于本病皮损常呈玫瑰红色,且形类痤疮,故有玫瑰痤疮之名。

多见于成年人。

常见于面部油脂分泌较多的人。

好发于面部中央,特别是鼻头及两侧,两颊、两眉间及颏部,常呈五点分布(即鼻尖、两眉间、两颊部、下颌部、鼻唇沟等。

皮损可在春季及情绪紧张和疲劳时加重。

红斑痤疮的名字可能会使人产生误解,但是他的病症和传统意义上的痤疮(又名粉刺)或是青春痘并不一样。

疾病简介实际上,红斑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和皮肤血管扩张,他会导致血管充血、丘疹,有时还会引发类似粉刺的疙瘩在脸部大规模爆发。

红斑痤疮通常长在两颊和鼻子等部位,但有时也会长在额头和下巴处。

然而,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人类仍未了解红斑痤疮的病理,研究者也无法挖掘出导致红斑痤疮的真正病因。

红斑痤疮最初发病时通常表现为脸部较为集中、明显的充血症状。

如果这种充血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皮肤中的毛细血管就会破裂,从而在表皮上留下褪不去的红色。

部分红斑痤疮患者的皮肤会肿胀并变厚,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鼻子周围附近区域的话,会产生球根状的鼻赘(多见于某些酒精中毒病人经常患有的红斑痤疮,也就是所谓的酒糟鼻)。

一些患者还会觉得眼睛有刺痛和沙砾感。

红斑痤疮有时表现为皮肤上长脓包,所以经常被人误以为是粉刺。

这种皮肤病会给病人带来极为不适的感觉,因为它会影响容貌,溶蚀还会让人情绪压抑并让患者自信心受挫。

实际上,红斑痤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病。

每20人中就有1人不同程度地受这种皮肤病困扰,虽然很多人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得了红斑痤疮。

女性患这种病的几率是男性的3倍。

大多数红斑痤疮患者年龄都在30~50之间。

而且这种疾病在皮肤白皙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病因不明虽然很多能促进血管扩张的因素看似能导致红斑痤疮或者引起其病情恶化,但到目前为止,人类仍未探明导致皮肤产生红斑痤疮的主要内部原因。

玫瑰痤疮判断标准

玫瑰痤疮判断标准

玫瑰痤疮判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玫瑰痤疮,又称为红斑疹性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心部位,特点是面颊、鼻尖、额头等部位出现红斑、丘疹和脓疱,伴有疼痛和瘙痒感,甚至会留下疤痕。

尤其是在女性患者中比较常见,给患者带来不小的困扰和影响。

及早诊断和正确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玫瑰痤疮的诊断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皮肤科医生的判断。

有一些判断标准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诊断玫瑰痤疮,并与其他皮肤疾病进行区分。

玫瑰痤疮的症状主要包括面部中心部位的红斑、丘疹和脓疱,伴随疼痛和瘙痒感。

这些症状一般会在晚上加重,而早上有所减轻。

患者还会出现面部皮肤泛红、感觉不适、发热等症状。

玫瑰痤疮的病程常较长,反复发作,有时还会伴有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患者容易出现面部皮肤干燥、角质增厚、纹理加深等皮肤损害,严重者可留下疤痕。

患者还可能有不规则的饮食习惯、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

玫瑰痤疮的诊断应该排除其他疾病,如皮脂腺囊肿、红斑狼疮、皮脂粉刺等。

因为这些疾病的症状和玫瑰痤疮有些相似,容易造成误诊。

所以在诊断时要细心观察、全面分析。

玫瑰痤疮的治疗方法也值得我们注意。

常见的治疗包括局部外用药物、口服抗生素、激光治疗等。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该注意调节饮食、保持面部清洁、避免过度日晒等,以减少病情的发展和减轻症状的加重。

玫瑰痤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玫瑰痤疮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疾病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希望本文能为您了解玫瑰痤疮提供帮助,同时也希望患者们能尽快战胜疾病,重拾自信。

第二篇示例:玫瑰痤疮,又称为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慢性红斑、丘疹和结节,常被误认为青春痘。

玫瑰痤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生于年轻女性,严重影响外貌和心理健康。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玫瑰痤疮患者至关重要。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_全文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_全文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全文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曾称为酒渣鼻。

2015年俄罗斯与德国联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病率分别为12.3%与5.0%,美国为2.0% ~ 2.3%,目前缺乏中国人群玫瑰痤疮患病率的研究。

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以及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等,少部分出现赘生物(常见于鼻部),主要累及20 ~ 50岁的成年人,但儿童和老年人同样可以发病。

然而,由于过去国教科书及很多皮肤病专著将“玫瑰痤疮”称为“酒渣鼻”,致使很多医生误认为只有“鼻部发红、肥大”的表现才是“酒渣鼻”。

根据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数千例玫瑰痤疮临床样本分析结果显示,真正出现“酒渣鼻样改变”的玫瑰痤疮只占5%左右,大部分玫瑰痤疮患者的皮损主要发生在双颊部或口周,或只出现鼻部红斑、丘疹,并没有鼻部肥大、增生的表现。

很多皮肤科医生将这种常见病、多发病误诊为脂溢性皮炎、痤疮等,甚至模糊诊断为“过敏性皮炎”,而误诊误治现象又导致了不科学、不规的治疗,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后又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产生。

一、发病机制本病可能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由多因素诱导的以天然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为主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天然免疫功能异常:天然免疫反应异常激活在本病炎症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各种外界刺激包括紫外线、蠕虫感染等主要通过Toll样受体2(TLR2)途径及可能的维生素D依赖与非依赖通路、质网应激途径等直接或间接导致丝氨酸蛋白酶激肽释放酶5(KLK5)活性增强,KLK5加工抗菌肽使其成为活化形式LL-37片段,从而诱导血管的新生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

2. 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是玫瑰痤疮发病的重要基础,与血管高反应性形成和炎症扩大化密切相关。

多种刺激因素(如饮酒、冷热、辛辣刺激食物、过量咖啡、巧克力及甜品等)、皮肤屏障损害以及天然免疫效应分子不仅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也激活角质形成细胞、血管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释放大量神经介质。

2021版: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全文)

2021版: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全文)

2021版: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全文)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中部反复潮红、红斑。

近年来,对本病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因而在《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新版共识提出了分部位诊断标准。

诊断及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在2016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的基础上,2020年国内学者提出了分部位诊断标准的探讨(表1),面颊部和鼻/口周部两个部位中只要1个满足诊断标准,即可诊断玫瑰痤疮。

表1 2021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注:a面颊部满足必要性表现就可诊断玫瑰痤疮,无论是否有选择性表现;b口周/鼻部在满足必要性表现的基础上需合并至少1种选择性表现才可诊断玫瑰痤疮。

两个部位中只要1个满足诊断标准,即可诊断玫瑰痤疮,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诱因引起的阵发性潮红或持续性红斑,包括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维A酸类等)、系统药物(如烟酸、异维A酸等)、局部化学治疗或光电治疗、月经期或围绝经期症状和系统疾病(如类癌综合征、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一些腺体的髓样癌等)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诱因引起的阵发性潮红或持续性红斑,包括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维A酸类等)、系统药物(如烟酸、异维A酸等)、局部化学治疗或光电治疗、月经期或围绝经期症状和系统疾病(如类癌综合征、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一些腺体的髓样癌等)。

(三)鉴别诊断玫瑰痤疮的临床表现多样,对于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红斑的患者,需要与面部湿疹/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光敏性接触性皮炎、面部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红斑型天疱疮、银屑病等鉴别。

主要表现为丘疹脓疱的患者,需要与寻常痤疮、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等鉴别。

主要表现为增生肥大的患者需要与鼻部结节病、皮肤肿瘤引起的皮肤增生肥大等鉴别。

主要表现为阵发性潮红的患者,则需要与类癌综合征、月经期或围绝经期症状、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等鉴别。

宽谱与窄谱强脉冲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比较

宽谱与窄谱强脉冲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比较

宽谱与窄谱强脉冲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比较作者:段鳕芸周舟刘太华詹丹丹张忠奎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1年第12期[关键词]强脉冲光;完美脉冲技术;精准脉冲光;玫瑰痤疮;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中图分类号]R758.7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1)12-0075-04Clinical Comparison of Broad-band and Narrow-band Intense Pulsed 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Erythematous Telangiectatic RosaceaDUAN Xue-yun,ZHOU Zhou,LIU Tai-hua,ZHAN Dan-dan,ZHANG Zhong-kui(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West Theater General Hospital,Chengdu 610083,Sichuan,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road-band and narrow-band intense pulsed light(IPL) in the treatment of erythematous telangiectatic rosacea(ETR). Methods A total of 100 ETR patients were etrospectively includ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0. Thos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broad-band optimized pulse technique(OPT) and narrow-band delicate pulse light(DPL), respectively, and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began, the clinical erythema assessment(CEA) and physician's global assessment(PGA)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mprovement of erythema and telangiectasia. The CEA scores and PGA scores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groups and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s were compared by 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recorded.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received complete follow-up. The treatment times in OPT group and DPL group were (3.48±0.76) times and (2.98±0.45) times,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energy density[(9.340±2.11)J/cm2 vs (16.33±4.78)J/cm2] in DP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OPT group(P<0.05). There was no interaction effect on CEA scores and PGA scores among patients in different groups and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s(Finteraction=0.553,1.024,Pinteraction=0.628,0.216).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CEA scores and PGA scores among patients in different groups (Finter-group=0.827,2.735,Pinter-group=0.352,0.082).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CEA scores and PGA scores amo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s(Ftimes=17.875, 18.527, Ptimes=0.000, 0.000). With the increase of treatment times, the severity of erythema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Clearance rate of telangiectasia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wo groups(P<0.05).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6.00% vs20.00%] in DP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OPT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efficacy was similar between broad-band OPT and narrow-band DPL in the treatment of ETR, but DPL was more safety and had lower energy density.Key words: intense pulsed light; optimal pulse technology; delicate pulse light; rose acne; erythema; telangiectasia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主要累及面部血管、毛囊皮脂腺周边单位等,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美观[1]。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全文教学内容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全文教学内容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全文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全文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曾称为酒渣鼻。

2015年俄罗斯与德国联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病率分别为12.3%与5.0%,美国为2.0% ~ 2.3%,目前缺乏中国人群玫瑰痤疮患病率的研究。

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以及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少部分出现赘生物(常见于鼻部),主要累及20 ~ 50岁的成年人,但儿童和老年人同样可以发病。

然而,由于过去国内教科书及很多皮肤病专著将“玫瑰痤疮”称为“酒渣鼻”,致使很多医生误认为只有“鼻部发红、肥大”的表现才是“酒渣鼻”。

根据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数千例玫瑰痤疮临床样本分析结果显示,真正出现“酒渣鼻样改变”的玫瑰痤疮只占5%左右,大部分玫瑰痤疮患者的皮损主要发生在双颊部或口周,或只出现鼻部红斑、丘疹,并没有鼻部肥大、增生的表现。

很多皮肤科医生将这种常见病、多发病误诊为脂溢性皮炎、痤疮等,甚至模糊诊断为“过敏性皮炎”,而误诊误治现象又导致了不科学、不规范的治疗,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后又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产生。

一、发病机制本病可能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由多因素诱导的以天然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为主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天然免疫功能异常:天然免疫反应异常激活在本病炎症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各种外界刺激包括紫外线、蠕虫感染等主要通过Toll样受体2(TLR2)途径及可能的维生素D依赖与非依赖通路、内质网应激途径等直接或间接导致丝氨酸蛋白酶激肽释放酶5(KLK5)活性增强,KLK5加工抗菌肽使其成为活化形式LL-37片段,从而诱导血管的新生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

2. 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是玫瑰痤疮发病的重要基础,与血管高反应性形成和炎症扩大化密切相关。

ALA-PDT联合康复新液及甲硝唑凝胶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

ALA-PDT联合康复新液及甲硝唑凝胶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

ALA-PDT联合康复新液及甲硝唑凝胶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作者:陈宇缪旭花志祥马云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1年第02期[关键词]玫瑰痤疮;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甲硝唑凝膠;康复新液;红斑指数玫瑰痤疮(Rosacea)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肤潮红、皮肤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20~50岁女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外观产生了严重影响[1]。

玫瑰痤疮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按照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提出的临床分型标准,玫瑰痤疮分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肥大增生型及眼型[3]。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口服药物及修复皮肤屏障的外用药物等进行治疗,但疗效有限,且容易复发[4]。

ALA-PDT是一种药械结合的新型局部治疗方法,可通过破坏皮脂腺结构、减少皮脂分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及抗炎等多种途径起到治疗玫瑰痤疮的作用[5],效果肯定,但是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缺乏文献资料。

本研究旨在探讨ALA-PDT联合康复新液及甲硝唑凝胶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0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70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为(38.49±11.25)岁,病程2个月~12年,平均病程(30.17±16.33)个月。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中的临床诊断标准,符合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的临床分型标准;②1个月内没有接受过光动力、抗生素治疗者;③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者;④经过笔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面部皮肤疾病者;②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者;③孕妇和哺乳期女性;④对研究药物及器械过敏者。

精准脉冲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及价值分析

精准脉冲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及价值分析

精准脉冲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及价值分析1.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河南省漯河市 462000 2.2.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012【摘要】目的:探析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治疗中应用精准脉冲光的临床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

所有患者均外涂他克莫司软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精准脉冲光治疗。

观察两组面部皮肤情况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程度。

结果:治疗后,两组对比发现观察组面部VISIA评分更高,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评分更低(P<0.05)。

结论: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中行精准脉冲光治疗,可减轻其毛细血管扩张程度,并促进面部皮肤状态的改善。

【关键词】精准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是主要发生于面部的常见慢性皮肤综合征,该病的发生与血管收缩功能异常、慢性炎症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经观察发现,玫瑰痤疮的多发类型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以红斑和血管扩张为典型特征,且患者伴随着刺痛与干燥等主观症状。

他克莫司软膏是目前临床治疗玫瑰痤疮患者的常用药物,而精准脉冲光治疗属于物理疗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收缩毛孔,增加皮肤胶原蛋白含量,提升肌肤状态[1]。

鉴此情况,我院于5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中主要应用精准脉冲光治疗,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收治的5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2020年1月~12月期间)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

对照组25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25~49岁,平均(37.96±3.27)岁;病程:7个月~4年,平均(2.14±1.43)年。

观察组25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7例;年龄:24~50岁,平均(37.85±3.48)岁;病程:9个月~5年,平均(2.67±1.50)年。

硫酸羟氯喹联合甲硝唑凝胶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

硫酸羟氯喹联合甲硝唑凝胶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

硫酸羟氯喹联合甲硝唑凝胶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作者:曲靖何大伟吴哲杨欣谢小丽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4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硫酸羟氯喹联合甲硝唑凝胶治疗玫瑰痤疮的美学效果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玫瑰痤疮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硫酸羟氯喹联合甲硝唑凝胶治疗,n=42)和对照组(甲硝唑凝胶治疗,n=42)。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Acn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Acne-QOL)评分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cne-QOL各项评分显著高于治療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L-6、CRP、TNF-α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9.52%、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硫酸羟氯喹联合甲硝唑凝胶治疗玫瑰痤疮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面部美学效果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硫酸羟氯喹;甲硝唑凝胶;玫瑰痤疮;美学效果;疗效[中图分类号]R758.7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4)02-0069-04Effect of 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 Combined with Metronidazole Gel i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QU Jing,HE Dawei,WU Zhe,YANG Xin,XIE Xiaoli(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006,Hunan,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effect,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 combined with metronidazole gel i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 Methods A total of 84 patients with rosacea admitted to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December 2020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 combined with metronidazole gel, n=42) and control group (metronidazole gel, n=42)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Clinical symptom score, Acn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 (Acne-QOL) score, interleukin-6 (IL-6), C-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level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2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80.95%)(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clinical symptom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Acne-QOL scores in both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reatment, IL-6, CRP and TNF-α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9.52% and 7.14%, respectively,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P>0.05). Conclusion 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 combined with metronidazole gel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facial aesthetic effect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Key words: 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 metronidazole gel; rosacea; aesthetic effect; curative effect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20~50岁的女性面部,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面颊中部的皮肤血管及毛囊皮脂腺,患者多有红斑、潮红、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面部美观、生活社交及心理健康[1-2]。

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玫瑰痤疮患者的效果

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玫瑰痤疮患者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51.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0369(2021)02-0063-02
玫瑰痤疮为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 部中央,患者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 脓疱、丘疹等,且伴随灼热、疼痛、肿胀、瘙痒、 干燥等不适感 [1]。夫西地酸乳膏主要用于细菌性皮 肤病,但疗效有限。红蓝光交替照射能杀菌消炎、 减少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促进皮肤新陈代谢 [2]。 本文观察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玫 瑰痤疮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选 取 2018 年 12 月 至 2019 年 12 月本院收治的 60 例玫瑰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诊 断标准 [3],主要表现为面颊、口周或鼻部无明显诱 因出现阵发性潮红,且潮红明显受温度、情绪及紫 外线等因素的影响,或出现持久性红斑;皮肤敏感 症状,面颊、口周、鼻部毛细血管扩张,面颊、口 周、鼻部丘疹、丘脓疱疹,鼻部或口周肥大增生改 变, 眼 部 症 状; 临 床 资 料 完 整。 排 除 标 准: 妊 娠 期或哺乳期患者;合并严重免疫性缺陷性疾病者; 存在光敏性皮肤病史者;6 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或 维 A 酸药物。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 批。按照数字表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0 例。 对 照 组: 男 12 例, 女 18 例; 年 龄 27~49
因为红蓝光治疗仪选用窄谱光源所发出的冷光,不
产生高热,不含紫外线,不会灼伤皮肤,可将光能 转为细胞内能量 [8-9]。高纯度的蓝光能够作用于患
者颜面部的内源性光敏物质,增强患者皮肤的自洁
能力;高纯度的红光能够加快患者皮肤的新陈代谢

ALA-PDT联合1550nm点阵激光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研究

ALA-PDT联合1550nm点阵激光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研究

ALA-PDT联合 1550nm点阵激光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研究[摘要]目的分析ALA-PDT联合1550nm点阵激光治疗玫瑰痤疮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20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A组采用ALA-PDT治疗,B组采用1550nm点阵激光治疗,C组采用ALA-PDT联合1550nm点阵激光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皮损积分进行评估,并对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评估,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三组皮损积分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C组患者皮损积分明显低于A组和B组,且差异均存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且差异均存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治疗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及B组,且差异均存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ALA-PDT联合1550nm点阵激光治疗玫瑰痤疮可有效提高疗效及安全性。

[关键词] ALA-PDT;1550nm点阵激光;玫瑰痤疮;疗效;安全性Efficacy and safety of ALA-PDT combined with 1550 nm lattice laseri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Wang Hefei LiuXiguang Correspondence Author An Xiaoxia(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province 150036)[Abstracts]Purposes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LA-PDT combined with 1550 nm lattice laser in the treatment ofrosacea.Methods From January 2017 to June 2018, 120 patients with rosacea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ALA-PDT,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1550 nm lattice laser, and group C was treated with ALA-PDT combinedwith 1550 nm lattice laser. Skin lesion scores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recorded after 6 months of follow-up.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skin lesion score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 (P<0.05), and the skin lesion scores of group C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group A and group B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incidence of total adverse reactions of 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of group A and group B.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P<0.05).Conclusions The combination of ALA-PDT and 1550 nm dot-matrix laser i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Keywords] ALA-PDT; 1550 nm lattice laser; rosacea; efficacy; safety玫瑰痤疮是现阶段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以面中部且以鼻端伴随出现弥漫性皮肤潮红,并患者伴随出现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等为主要特征慢性炎症疾病[1]。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时秀颖; 黄咏梅; 王萍【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年(卷),期】2019(040)009【总页数】3页(P91-93)【关键词】玫瑰痤疮; 从肝论治; 中医药疗法【作者】时秀颖; 黄咏梅; 王萍【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青海西宁8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73玫瑰痤疮(Rosacea)是一种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

该病以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肥大增生性改变为主要表现,常伴有面部干燥、瘙痒、灼热、刺痛等不适症状。

该病在西方人群中的患病率达2.0%~12.3%,我国尚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

该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治疗常缺乏针对性,病情迁延难愈,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成为了医学界及美容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过去国内教科书及很多皮肤病专著将“玫瑰痤疮”称为“酒渣鼻”,致使很多医生误认为只有“鼻部发红、肥大”的表现才是“酒渣鼻”。

玫瑰痤疮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真正发展为鼻赘的患者仅在少数,使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存在误区,并与过敏性皮炎、敏感性皮肤、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界定含糊不清,导致治疗方法混乱,错误的治疗方法及不当的皮质激素外用又会诱发、加重病情,故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至关重要。

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生机制可能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由多因素诱导的以天然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为主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2]。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天然免疫功能异常、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多种微生物感染、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以及遗传因素相关[3]。

相关研究发现与寻常痤疮和单纯油性皮肤的人群相比,玫瑰痤疮患者存在明显的屏障功能受损[4]。

中医辨证施治对于顽固性疾病常有明确的疗效,且不良反应率低。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于外感风邪湿热,素体热盛,热邪侵袭鼻及面部而发,治疗的重点在于清热凉血、软坚散结、疏肝健脾。

笔者从从肝论治法的治疗机理以及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出发,初探两者联系,希望为此治疗方案梳理出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多种微生物感染:大量毛囊蠕形螨可通过天 然或获得性免疫加重炎症过程,特别是在丘疹脓疱 型及肉芽肿型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 用 。 [16] 但蠕形螨与玫瑰痤疮直接的因果关系仍然 存在争议。其他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 球菌以及幽门螺杆菌[17]都可能参与发病过程。
5.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玫瑰痤疮
谢红付教授、李吉副教授起草了《中国玫瑰痤疮 诊疗专家共识》,然后经过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 分会皮肤美容亚专业委员会十余位专家的广泛讨论 和激烈争论,对共识的各部分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 见,并由各位专家分工负责修改。后期通过邮件的 形式对于各部分的内容又进行了反复沟通和修改, 形成了最终版《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
当然,玫瑰痤疮的临床诊疗还存在许多难点和 争议,有待于更多的临床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促 进《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的进一步完善,规 范玫瑰痤疮的诊疗。
一、发病机制 本病可能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由多因素 诱导的以天然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为主导的
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天然免疫功能异常:天然免疫反应异常激活
2. 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是玫 瑰痤疮发病的重要基础,与血管高反应性形成和炎 症扩大化密切相关。多种刺激因素(如饮酒、冷热、 辛辣刺激食物、过量咖啡、巧克力及甜品等)、皮肤 屏障损害以及天然免疫效应分子不仅作用于皮肤 神经末梢,也激活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 纤维细胞等,释放大量神经介质。通过神经末梢表 面的 TLR 及蛋白酶激活受体,又反过来促进天然免 疫的激活,维持并扩大炎症过程[13]。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7 年 3 月第 50 卷第 3 期 Chin J Dermatol, March 2017, Vol. 50, No. 3
157
患者面颊部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下降,多数患者皮 脂含量减少,经皮水分丢失增加[18]。导致屏障功能 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慢性炎症反应。其他如慢性光 损伤、皮肤滥用糖皮质激素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6. 遗传因素:部分玫瑰痤疮患者存在家族聚集 性,GSTM1 和 GSTT1 基因被发现与玫瑰痤疮的风险增 加相关,提示遗传因素也可能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
二、临床特点 玫瑰痤疮多发于面颊部,也可见于口周、鼻部, 部分可累及眼和眼周,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时期、不 同皮损特点,玫瑰痤疮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9],但两 种以上型别可相互重叠: 1.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此型玫瑰痤疮多数首 发于面颊部,少数首发于鼻部或口周。首发于面颊 部患者,最初一般表现为双面颊部阵发性潮红,且 情绪激动、环境温度变化或日晒等均可能明显加重 潮红。在潮红反复发作数月后,可能逐步出现持续 性红斑或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患者可出现红斑区肿 胀。面颊部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敏感症状如 干燥、灼热或刺痛,少数可伴有瘙痒,极少数患者还 可能伴有焦躁、忧郁、失眠等神经精神症状。 首发于鼻部或口周患者,最初一般无明显阵发 性潮红,而直接表现为持续性红斑,并逐步出现毛 细血管扩张,随着病情发展,面颊部也可受累,但面 部潮红及皮肤敏感症状相对于首发于面颊部的患 者较轻。 2. 丘疹脓疱型: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 疮的患者中,部分患者可逐步出现丘疹、脓疱,多见 于面颊部;部分患者可同时出现红斑、丘疹、脓疱, 多见于口周或鼻部。 3. 肥大增生型:此型多见于鼻部或口周,极少 数见于面颊部、前额、耳部。在红斑或毛细血管扩 张的基础上,随着皮脂腺的肥大,可能逐步出现纤 维化,表现为肥大增生改变的皮损(鼻部的肥大改 变皮损亦称为“鼻瘤”)。 4. 眼型:很少有单独的眼型,往往为以上三型 的伴随症状。此型的病变多累及眼睑的睫毛毛囊 及眼睑的相关腺体,包括睑板腺、皮脂腺和汗腺,常 导致睑缘炎、睑板腺功能障碍、睑板腺相关干眼和 睑板腺相关角膜结膜病变,表现为眼睛异物感、光 敏、视物模糊、灼热、刺痛、干燥或瘙痒的自觉症状。 三、诊断 诊断玫瑰痤疮的必备条件:面颊或口周或鼻部 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潮红,且潮红明显受温度、
156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7 年 3 月第 50 卷第 3 期 Chin J Dermatol, March 2017, Vol. 50, No. 3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
·指南与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亚专业委员会 通信作者:谢红付,Email:xiehongfu1964@
3. 神经脉管调节功能异常:神经脉管调节异常 被认为在玫瑰痤疮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玫瑰痤疮 累及的脉管包括血管和淋巴管,其异常表现为通透 性 增 高 、血 管 网 扩 大 、血 流 增 加 以 及 炎 症 细 胞 聚 集。长期的炎症因子刺激及血管生长因子(VEGF) 表达增加可促进血管增生 。 [14] 上述的血管异常是 受神经介导的,多种精神因素如抑郁、焦虑及 A 型性 格[15]以及月经周期均会引起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引 起激素受体下游的相关通路变化,导致血管通透性 改变,这也被认为与玫瑰痤疮的发生发展有关。
在本病炎症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种外界刺激 包 括 紫 外 线 、蠕 虫 感 染 等 主 要 通 过 Toll 样 受 体 2 (TLR2)途径[7]及可能的维生素 D 依赖与非依赖通 路[8]、内质网应激途径[9]等直接或间接导致丝氨酸 蛋白酶激肽释放酶 5(KLK5)活性增强[10],KLK5 加 工抗菌肽使其成为活化形式 LL⁃37 片段,从而诱导 血管的新生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11⁃12]。
同时需抗螨治疗,包括局部涂用茶树油、甲硝唑等; 并发干眼时,需给予优质人工泪液及抗炎治疗。
情绪及紫外线等因素影响,或出现持久性红斑。次 要 条 件 :① 灼 热 、刺 痛 、干 燥 或 瘙 痒 等 皮 肤 敏 感 症 状;②面颊或口周或鼻部毛细血管扩张;③面颊或 口周或鼻部丘疹或丘脓疱疹;④鼻部或面颊、口周 肥大增生改变;⑤眼部症状。排除明显诱因例如口 服异维 A 酸胶囊或化学换肤或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 引起皮肤屏障受损而导致的阵发性潮红或持久性 红斑,必备条件加 1 条及以上次要条件即可诊断为 玫瑰痤疮。
2. 局部冷敷或冷喷:使用普通冷水湿敷;也可 使用冷喷仪。每次冷敷或冷喷 15 ~ 20 min,适用于 红肿灼热难受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患者。
3. 外用药物治疗: (1)甲硝唑:具有杀灭毛囊蠕形螨的作用,外用甲 硝唑对中重度红斑及炎性皮损有较好疗效,但对血管 扩张无效。常用浓度为 0.75%乳剂,每日 1 ~ 2 次, 一般使用数周才能起效。 (2)壬二酸:能减少 KLK5 和抗菌肽的表达以及 抑制紫外线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改善玫瑰痤疮炎 性皮损。常用浓度 15% ~ 20%凝胶,每日 2 次,少部 分患者用药初有瘙痒、灼热和刺痛感,但一般较轻 微且短暂。 (3)抗生素:玫瑰痤疮非感染性和感染性炎症 并存。部分抗生素对此两种炎症均有治疗作用。 常用的有 1%克林霉素或 2%红霉素,可用于炎性皮 损的二线治疗。 (4)过氧化苯甲酰:具有抗微生物作用,但常见 红斑、鳞屑及局部瘙痒等不良反应,故仅用于鼻部 或口周丘疹脓疱型患者,点涂于皮损处。 (5)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 用,对红斑效果优于丘疹脓疱,对血管扩张无效[20]。 建议用于糖皮质激素加重的玫瑰痤疮或伴有瘙痒症 状的患者,瘙痒症状缓解后停用,此类药品不宜长期 使用,一般不超过 2 周。注意药物最初的刺激反应。 常用吡美莫司乳膏和 0.03%他克莫司软膏。 (6)外用缩血管药物:α 肾上腺受体激动剂能特 异 性 地 作 用 于 面 部 皮 肤 血 管 周 围 平 滑 肌 ,收 缩 血 管,减少面中部的持久性红斑,但对已扩张的毛细 血管及炎性皮损无效。目前认为该药对红斑的改 善可能只是暂时性抑制。常用 0.03%酒石酸溴莫尼 定凝胶[20],每日 1 次。不良反应包括红斑或潮红加 重、瘙痒和皮肤刺激等。 (7)其他:5%~10%硫磺洗剂对玫瑰痤疮炎性 皮损有效,但应注意其对皮肤可能有刺激性。菊酯 乳 膏 及 1% 伊 维 菌 素 乳 膏 具 有 抗 毛 囊 蠕 形 螨 作 用[21],研究发现其对炎性皮损有较好疗效,但对毛 细血管扩张无效。 (8)眼部外用药物:包括含激素的抗生素眼膏 (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蠕形螨感染性睑缘炎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03.002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 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曾称 为酒渣鼻。2015 年俄罗斯与德国联合流行病学调 查 显 示 ,患 病 率 分 别 为 12.3% 与 5.0%[2],美 国 为 2.0% ~ 2.3%[3],目前缺乏中国人群玫瑰痤疮患病率 的研究。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以 及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少部分出现 赘生物(常见于鼻部),主要累及 20 ~ 50 岁的成年 人[4⁃5],但儿童[6]和老年人同样可以发病。 然而,由 于 过 去 国 内 教 科 书 及 很 多 皮 肤 病 专 著 将“ 玫 瑰 痤 疮”称为“酒渣鼻”,致使很多医生误认为只有“鼻部 发红、肥大”的表现才是“酒渣鼻”。根据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数千例玫瑰痤疮临床样本分析结果显示, 真正出现“酒渣鼻样改变”的玫瑰痤疮只占 5%左 右,大部分玫瑰痤疮患者的皮损主要发生在双颊部 或 口 周 ,或 只 出 现 鼻 部 红 斑 、丘 疹 ,并 没 有 鼻 部 肥 大、增生的表现。很多皮肤科医生将这种常见病、 多发病误诊为脂溢性皮炎、痤疮等,甚至模糊诊断 为“ 过 敏 性 皮 炎 ”,而 误 诊 误 治 现 象 又 导 致 了 不 科 学、不规范的治疗,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 激素)治疗后又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产生。
四、鉴别诊断 1. 痤疮:痤疮与玫瑰痤疮都可能出现丘疹、脓 疱,但痤疮常有粉刺,而玫瑰痤疮有阵发性潮红及 毛细血管扩张。另外,玫瑰痤疮与痤疮重叠存在的 情况并不少见, 2. 面部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与玫瑰痤疮都 可 出 现 红 斑 和 光 加 重 现 象 ,但 皮 损 发 生 部 位 不 一 样,脂溢性皮炎一般发生于前额部、眉弓、鼻唇沟或 下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而玫瑰痤疮一般发生 于面颊部、鼻翼或口周;脂溢性皮炎表现为黄红色 斑片,玫瑰痤疮有阵发性潮红和毛细血管扩张。 3. 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药品或化妆品病 史,起病突然,瘙痒明显,红斑表现为持续性,无明 显阵发性潮红现象。 4. 激素戒断性皮炎(或称激素依赖性皮炎):可 出现玫瑰痤疮样皮损,是因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或 含糖皮质激素的护肤品后形成的一种激素依赖状 态,在停用后 3 d 左右出现明显的灼热、干燥、瘙痒 等“难受三联症”(主观评分 ≥ 7 分)。而玫瑰痤疮不 会出现“难受三联症”,灼热、干燥常见,偶见瘙痒, 但玫瑰痤疮患者长期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逐步 出现激素戒断性皮炎的症状。 5. 颜面粟粒性狼疮:皮损特点为面颊部、鼻部 或眼周圆形坚硬的丘疹或结节,呈半透明状,表面 光滑,无阵发性潮红,无毛细血管扩张,用玻片按压 时,呈苹果酱色。病理诊断可鉴别。 6. 红斑狼疮:表现为持续性红斑或红斑块,无 阵发性潮红。血清自身抗体检测或皮损组织病理 检查可进一步鉴别。 五、治疗 (一)局部治疗: 1. 一般护理:修复皮肤屏障是玫瑰痤疮的基础 治疗。经临床验证,对皮肤屏障具有修复作用的医 学护肤品,不仅可以缓解干燥、刺痛、灼热等敏感症 状,而且能减轻阵发性潮红等临床表现。无论哪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