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之刻板印象与偏见

合集下载

8个心理著名效应

8个心理著名效应

1.霍桑效应就是所谓“宣泄效应”。

霍桑效应的发现来自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有个名为霍桑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

后来通过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却无处发泄,而谈话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2.苏东坡效应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他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

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

”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

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

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3.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

4.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以点概面光环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名人效应”。

例如: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

在认识人的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就象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力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5.马太效应它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心理学视角下的刻板印象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刻板印象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刻板印象研究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一群体或个体形成的固定的、片面的、偏见的看法和评价。

这种心理现象常常会导致人们对特定人群的误解和偏见,并对其进行歧视。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影响,并探讨对策。

首先,刻板印象的形成是由于认知的简化与归类机制。

人类在处理大量信息时,无法一一分辨,因此会采用归类的方式,将相似的人或物归为同一类别。

这个过程中,人们常常根据个别经验或社会环境中的典型代表,将整个群体形成模糊、片面的印象。

比如,一个人遭遇过几次破坏公物的年轻人,可能就会将所有年轻人都视为不守规矩的群体。

其次,社会文化背景也影响着刻板印象的形成。

人们往往受到媒体、家庭和社交圈子等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偏见。

社会的文化、伦理和道德观念,以及人们对某些特质和价值的认同与否,也会成为形成刻板印象的重要因素。

例如,某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对女性角色进行刻板印象的强化,使得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应该具备柔弱、依赖的特质。

刻板印象对个体和群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刻板印象对个体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刻板印象标签后,他们会在其对应的行为中表现出与标签一致的特点,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多样性。

这也就是俗称的“自我成就的预言”。

例如,当一个学生被标记为“笨蛋”,老师和同学的评价都认同了这个刻板印象后,该学生可能会对自己失去自信,因此在学业上表现欠佳。

其次,刻板印象还会影响社会中的群体关系。

当一群人被贴上某种刻板印象的标签后,可能会导致其他群体对其持有偏见和歧视。

这种偏见和歧视会造成不公平的对待和社会的不和谐。

例如,红色发饰被认为是犯罪团伙成员的象征,因此有些人对佩戴红色发饰的人抱有恐惧和敌意,这种对固定物品的刻板印象会带来对一类人的歧视。

针对刻板印象带来的问题,心理学提出了一些对策。

首先,个体应该主动拒绝刻板印象,提高对个人和群体的多样性的认知和包容。

了解事物和群体的多元性,能够避免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片面的看法。

心理效应之刻板印象与偏见

心理效应之刻板印象与偏见

心理效应之刻板印象与偏见即使刻板印象确有一定的现实根据,但是若用它们对某群体表达普遍化的消极或敌视态度,其结果是具有伤害性的。

以刻板定型思想反对少数民族团体,就是我们所谓的偏见。

这方面的一个明显带有攻击性的例子当然是种族偏见:有些人确实认为黑人愚蠢、懒惰而且性欲过强,或认为犹太人自私、贪婪而且不诚实。

偏见可以被阐述为"仅仅根据团体成员身份对某团体所有成员所采取的一种通常是消极的态度"。

由特定人们形成的印象与该团体其他人的实际行为无关,不能仅仅根据他们是特定团体成员的身份一概而论。

偏见是许许多多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幽默东西的核心:在英国"爱尔兰笑话"的基础是认为爱尔兰人愚笨,在美国也有类似的波兰笑话。

这些笑话真是有助于发泄某种情绪吗?我们是否不是真正抱有偏见,只是在无害的玩笑(例如在社交俱乐部里的时事讽刺剧)中对团体的其他成员表达带有偏见的态度?还是幽默本身引起了偏见:在开玩笑说爱尔兰或波兰人愚笨、苏格兰人吝啬或关于丈母娘的笑话的时候,真的强化了我们对这些人的刻板印象?后面这个看法是对偏见的四种解释中的第一种:一旦我们形成了关于一个特定团体的刻板印象,就容易对适合于它的信息给予更多的注意。

这种解释是说我们形成了消极图式,在考虑那个团体时出现了系统偏差。

而且对这些刻板印象不断地进行自我确定,即如果收到不符合刻板印象的新信息,我们就特意寻找进一步的信息使它合理化!第二种解释是偏见因不同社会团体之间的竞争而发生:当缺乏所需要的职业、良好教育或住房时,有偏见的态度会加剧。

例如在英国,当地的失业白人有仇视有职业的外来团体的情绪,在列斯特郡和伯明罕那样的城市里失业者就仇视亚洲人团体。

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想到这种情况会加强刻板印象和反对个别亚洲人的偏见。

第三种解释是人们根据自然趋向常把自己周围的人划分成"我们"和"他们"两个基本集团。

我们非常重视自己所属的内部集团,而相应地轻视外部集团成员。

心理学中社会刻板印象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中社会刻板印象的名词解释

一、社会刻板印象的定义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认识他人时,基于某些特征或裙体而对个体进行评价或加以归类的心理倾向。

这种刻板印象往往是片面的、武断的,不符合客观事实,却对于他人的行为和特征产生了影响。

二、社会刻板印象的特点1. 主观性:社会刻板印象是个体或裙体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因此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和情感色彩。

2. 归纳性:社会刻板印象往往基于对某些特征或者外部标签的归类,把个体简单地归入某个类别,如性莂、种族、职业等。

3. 形成稳定性:社会刻板印象是经过长期形成和巩固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难以被改变。

4. 作用广泛性:社会刻板印象对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对他人的判断和决策。

三、社会刻板印象的心理机制1. 简化认知: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为了便于处理复杂的社会信息,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简化的认知策略,把他人归类为某个类别,并据此作出判断。

2. 自我确认偏倚:人们在面对他人时,往往会通过验证自己原有的刻板印象来确认自己的观点和认知,而忽视客观事实的影响。

3. 社会归因错误:当个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解释时,往往会出现归因错误,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所属的裙体或特征,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情境和内在动机。

四、社会刻板印象的心理效应1. 影响信息获取:社会刻板印象会影响个体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方式,导致对信息的选择性接纳和变形解释。

2. 影响社会行为:社会刻板印象会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和行为方式,使得其在不自觉中表现出歧视、偏见等行为。

3. 影响自我认同:被社会刻板印象所影响的个体往往会内化这些印象,导致对自我认同的扭曲和困扰。

五、缓解社会刻板印象的途径1. 反思刻板印象:个体应该主动反思自己对他人的刻板印象,积极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看待他人。

2. 多元化交往:积极参与多元化的社会交往,接触不同裙体、文化的人裙,增加对他人的了解和理解, 从而减少对他人过度的简单和片面的认知。

社会心理学的一些效应

社会心理学的一些效应

1、刻板印象我们容易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比如男性自信,坚强,女性温柔,还有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精明,美国人开放之类的,虽然有时侯也对,但是容易在交际过程中先入为主,有时候并不切合实际。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就是常说的第一印象,如果开头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对后来的人际交往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

近因效应就是说近期给人的印象起了重要作用的意思,一般出现在久未联系的朋友那里,一般比较注意最近给人的印象。

3、晕轮效应我们容易把对象的某个特征泛化,形成整体印象。

就是常说的发现一个某方面好,就认为他其他方面都是好的。

4、投射效应我们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自己的某个特性别人也一定有,比如说发现自己喜欢的一首歌,别人都喜欢。

5、基本归因错误当出现一个行为的时候,如果是别人做的,我们容易讲它归结为别人的品质特征,如果是自己做的,会归结为一些外来因素。

比如别人考试成绩不好,我们容易归结为别人笨,如果是自己,容易归结为不够努力或者最近身边出了什么事之类的6、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个体在他人在场而产生一些效果,社会促进的情形,比如你弹一首你很熟悉的钢琴曲,有观众的时候,你会表现得更好。

社会抑制的情形,可以想一个相反的,才学的一首曲子,有别人在场反而弹得更差。

7、社会浪费在完成群体任务的时候,当只有总体的成绩被评定的时候,会出现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情况。

假如一个小组任务是搞一个presentation,最后每个人只能得到相同的小组的平均成绩,成员的努力程度会下降。

8、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

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旁观者之间出现了责任扩散,大家都没有明确的责任,每个人都是匿名者,导致无人出手相助。

9、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座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从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

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到一个非常干净、文明的地方,我们是不敢随意丢垃圾的,但是假如我们到了一个地上有一些垃圾的地方,我们会丢的心安理得,垃圾的个数从一个、两个开始,后来就会泛滥。

认知偏见与人际互动的心理效应

认知偏见与人际互动的心理效应

认知偏见与人际互动的心理效应认知偏见是指个体在对待信息或形成判断时,由于主观经验、社会文化背景、个人信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扭曲、片面和不公正的看法。

这种认知偏见不仅会对我们自身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人际互动产生心理效应。

本文将探讨认知偏见对人际互动的心理效应,并提出应对方法。

认知偏见会对人际互动产生多种心理效应。

首先,认知偏见会导致人们对他人产生刻板印象。

在接触他人时,我们会根据他们的特定特征或所属的群体,快速形成对他们的标签化看法。

这种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人际互动的展开。

例如,当我们对某个群体抱有负面刻板印象时,就容易产生偏见,进而对他们持有歧视态度,阻碍了人际交往的融洽进行。

其次,认知偏见还会引发假象的确认。

假象的确认指的是我们在人际互动中更倾向于寻找或接受符合我们原有偏见的信息,并将其当作真实的证据。

这种偏向性的看待事实往往会加强和巩固我们对他人的刻板印象,进而加大认知偏见的程度。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对某个群体认为他们懒惰且不可信赖,那么我们会更容易关注他们的行为中的负面事例,并将其视为对我们之前刻板印象的证实,从而加深了对该群体的偏见。

此外,认知偏见还会对我们的情绪和态度产生负面影响。

当我们对某个群体持有偏见时,我们可能会对他们抱有敌对、憎恶或厌恶的情绪。

这种情绪会影响我们在人际互动中的表现和态度,使得交流更加困难,破坏了互信和共同合作的基础。

因此,认知偏见不仅仅是对他人的不公正看法,还会对我们自身的情绪与态度产生消极的心理效应。

面对认知偏见对人际互动产生的心理效应,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

首先,我们应该增强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可能存在,并主动试图减少其影响。

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认知偏见,并努力避免其对人际互动的干扰。

其次,建立积极的跨群体接触是减少认知偏见的有效途径。

当我们亲身经历与他人的交往时,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批判自己原有的刻板印象,从而减少对他人的偏见。

29个社会现象的心理学解读

29个社会现象的心理学解读

29个社会现象的心理学解读1. 社交媒体成瘾:人们渴望获得点赞和评论等形式的认可,满足他们的社会接受感和自尊心。

2. 群体性极端行为: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往往会受到所谓的"群体思维"的影响,相信自己的行为是为了整个团体利益。

3. 应试教育压力: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环境,内心焦虑和压力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

4. 恐怖主义:一些人被恐怖组织的意识形态所吸引,战斗意识和对于死亡的认知扭曲,导致他们对恐怖行为产生兴趣。

5. 抑郁和焦虑:现代生活中的压力和社会期望对个人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导致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增加。

6. 自我实现预言:人们会根据他们对他人的期望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预言。

7. 拜金主义: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认为物质财富是成功和幸福的象征,所以追求金钱成为主要动力。

8. 集体记忆失真:群体经历的活动可能会导致记忆中的失真,因为人们在群体中彼此影响。

9. 羞辱和欺凌:心理学解释了羞辱和欺凌背后的心理动机,如攻击性、权力欲望和自尊心。

10. 消费心理:广告和宣传活动利用心理学原理操纵人们的欲望和购买意愿。

11. 同化和异化:人们有时会试图融入群体,即同化,或者为了保护自己而脱离群体,即异化。

12. 心理共振:当人们观察和经历他人的情感时,他们会产生与之共鸣的心理反应。

13. 群体动力: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通过社会规范和心理动机来解释。

14. 寻求新奇刺激:对新奇和刺激的渴望可以解释人们追求冒险和尝试新事物的行为。

15. 链接失效: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往往会彼此合作,但当关系变得模糊或不相关时,合作减少。

16. 信息过载:人们暴露在大量信息之下,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决策困难和认知负荷增加。

17. 共情和同理心:人们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可以解释他们对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做出反应。

18. 忠诚和归属感:人们对某一群体的忠诚和归属感来源于对群体的认同和社会联系的需求。

19. 刻板印象和偏见:刻板印象和偏见是由于心理上的认知扭曲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对他人的不平等评价。

十大心理效应演讲稿范文

十大心理效应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十大心理效应的演讲。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而心理效应则是心理学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际关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十大心理效应,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效应,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认识一个人或事物时,最先接触到的信息对其印象产生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第一印象,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在认识一个人或事物时,最后接触到的信息对其印象产生的影响。

与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我们更容易记住最近发生的事情。

三、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

这种认知具有一种扩大和光环化的倾向。

四、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或事物形成的固定、僵化的观念。

这种观念往往导致偏见和歧视。

五、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倾向于跟随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

这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也可能导致盲目跟风。

六、证实偏见证实偏见是指人们在寻找证据时,倾向于寻找与已有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忽略与之相反的信息。

七、心理对比效应心理对比效应是指人们在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时,由于心理因素导致评价产生偏差。

这种现象在商品评价、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八、心理账户效应心理账户效应是指人们在消费决策时,将不同类型的消费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从而影响消费行为。

这种效应使我们更容易做出非理性的消费决策。

九、情绪共鸣效应情绪共鸣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他人的情绪时,产生相似的情绪反应。

这种效应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但也可能导致情绪传染。

十、心理疲劳效应心理疲劳效应是指人们在长时间从事同一活动时,心理状态逐渐下降,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这种现象在工作和学习中尤为常见。

了解了这些心理效应,我们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它们呢?一、提高自我认知了解心理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调整心态,克服负面情绪。

心理学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的十大效应
1.束缚效应: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倾向于受到已有想法和行为的限制和束缚。

2. 倾向性效应:人们在评估信息时,往往受到他们已有信仰和态度的影响。

3. 群体思维效应:人们在参与群体决策时,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统一性和归属感的影响。

4. 认知失调效应:人们在面对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会出现认知不协调的情况,从而导致不舒适的心理体验。

5. 共情效应:人们在面对他人的情感和体验时,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产生共情。

6. 偏见效应:人们在面对不同的群体和人,往往会受到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7. 现象效应:人们在面对新事物时,往往会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准确的判断和评估。

8. 自我实现效应:人们的信念和期望会对自身的表现和结果产生影响。

9. 预期效应: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他们的表现和结果。

10. 注意力偏向效应:人们在注意力分配时,往往会受到自身兴趣、情感和认知偏向的影响。

- 1 -。

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效应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如下:1、首因效应有谁不愿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呢?首因,即最初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

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即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

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第一印象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

由于认知具有综合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认识的深入,人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

正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近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

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的后摄作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后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

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3、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的结果。

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环被扩大,其优点或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

在人际交往中,你有过这种情形吗?对外表吸引人的同学赋予较多理想的人格特征,或为那些长相比较靓的同学设计美好的未来。

例如,“你气质好,将来求职就业一定没有问题”,“那个人第一次见面就对我关心倍至,令我难忘”等等。

4、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心理与偏见——种族、性别、年龄歧视等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心理与偏见——种族、性别、年龄歧视等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心理与偏见——种族、性别、年龄歧视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种族、性别、年龄等歧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虽然各国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减少这些问题,但是偏见的根源始终根深蒂固,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分析偏见产生的原因,介绍常见的偏见类型,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偏见社会心理学认为,偏见是我们对一些特定人群、事物的一种失衡的看法,可能会引发歧视等问题。

它产生的原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天生的偏见:这种偏见是因为我们天生就对某些人抱有偏见,比如种族、性别、智商等因素。

这些偏见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体现出来,例如父母教育孩子时,对性别差异的强调,会导致孩子性别的偏见。

2.个人经验:个人经历是影响偏见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我们对某个群体的某个成员有过不良经历,很可能会在下一次遇到这个群体的成员时也会对他们抱有负面看法,例如与某种族的人发生过争执而引起的种族偏见。

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也能对个人偏见的产生起到重要的影响,文化环境可能对个人的看法和价值产生影响,塑造我们对某些人群或观点的看法,例如某个国家对皮肤颜色、性别等的文化标准。

二、种族歧视的心理原因种族歧视可以说是偏见中最严重的一种。

尽管人们认为自己不会有种族歧视,但实际上很难避免。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种族歧视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刻板印象:人们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外貌或观点来判断他们的行为、思想和性格等,这就是刻板印象。

在这种情况下,种族歧视的行为表现就是不经过了解而产生刻板印象的想法或行为。

例如,看到某个孩子穿着衣服不整洁或者说话不好听,直接又以对方皮肤颜色,推论对方的品德和行为。

2.自我效应:自我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我们的信念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种族歧视会引起种族成员内部的负面情绪和行为。

假如某个人在一段时间内遭受了来自特定种族成员的不公平待遇或歧视,那么后来他对这个种族的人便会抱有负面的看法。

100个影响生活的心理效应

100个影响生活的心理效应

100个影响生活的心理效应影响生活的心理效应有很多,下面列举了100个常见的心理效应,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些影响。

1.赫尔岑效应: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更能控制事件的结果。

2.负面偏见:对负面信息的过度关注和记忆。

3.鲁棒效应:人们对正面信息的接受程度高于负面信息。

4.权威效应:倾向于信任权威人士的观点和意见。

5.归因偏差: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6.选择性感知:倾向于注意和接受与自身观点一致的信息。

7.群体极化:在群体中,个体倾向于采取更极端的立场。

8.情绪传染:情绪在群体中传播,导致情绪共振。

9.见证者效应: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对事件的反应可能会改变。

10.锚定效应:首次接收到的信息对后续判断和决策产生影响。

11.辨别性错误:根据第一印象或已有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来评价他人。

12.权力幻觉:拥有权力的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

13.归属地偏误:倾向于将成功归功于个人能力,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

14.同化效应:在群体中,个体倾向于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

15.可得性启发:基于记忆中易获得的信息作出判断。

16.面部特征效应:对面部特征的注意和记忆程度较高。

17.比较效应:对比影响对物品或人的评价。

18.被动暴力效应:观看暴力行为会导致个体变得更加暴力。

19.自我确认偏见:寻找和接受与自身观点一致的信息。

20.确认偏见:倾向于寻找和接受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21.虚构一致性:为了保持一致性,个体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

22.权力失衡:权力分配不均可能导致冲突和不公平感。

23.信息过载:由于接收到大量信息,个体难以有效处理和记忆。

24.合作效应:合作和团队工作对个体的表现产生积极影响。

25.社会认同:个体倾向于与他人建立共同身份和归属感。

26.共情效应:与他人共享情感和体验。

27.心理回避:对于令人不快或挑战性的情况,个体可能会采取逃避策略。

28.选择困难症:在面对多种选择时,个体可能会感到困惑和焦虑。

人际交往中的常见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常见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常见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是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常发生于陌生人之间。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2)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常发生于熟人之间。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

(3)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一种因他人突出特征的影响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我们仅仅是推断了他们真实的人格。

(4)定型效应也称社会刻版印象,是人们不自觉地根据自己对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来评价他人。

如,人们总是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文静,男孩应该活波而勇敢。

由于刻板印象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

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

(5)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某些特点,即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他人身上,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6)鲇鱼效应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

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7)蝴蝶效应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以此比喻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往往因一点点微小的因素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

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8)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归因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对事件的不同解释方式,就是心理学上所指的归因。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求助编辑编辑本段效应简介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刻板效应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英国人是保守的,美国人是热情的等等。

编辑本段主要特点刻板效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化的分类。

②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有惊人的一致性。

③多是偏见,甚至完全错误。

编辑本段形成原因社会刻板效应是经过两个途径形成的:一是直接与某人、某群体接触,将其特点固定化;二是由他人间接信息影响形成。

间接的信息影响,就是刻板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1]。

编辑本段克服方法克服刻板效应的具体方法是:一是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二是深入到群体中去,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并重点加强与群体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员的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获得准确的认识。

编辑本段实证验证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

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为什么两组被试对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征所做出的评价竟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很简单,是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

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心理学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以下是 10 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1.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能够对学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鼓励他们发挥潜力。

2. 门槛效应:指的是当个体接受了一个较小的要求后,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

教师可以利用门槛效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3. 破窗效应:指的是一个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就会引发更多的不良行为。

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以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

4. 首因效应:指的是第一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重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举止,以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5.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近的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贯的良好形象,以避免近因效应的影响。

6. 晕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某个优点或缺点会影响人们对他的整体评价。

教师应该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避免因为某个缺点而忽视学生的其他优点。

7.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群体的固定看法和偏见。

教师应该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避免对学生进行歧视和偏见。

8. 从众效应: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和意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避免从众效应的影响。

9. 反馈效应:指的是及时的反馈能够促进学习和改进。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10. 情感效应:指的是情绪和情感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效应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世界上最无法理解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心理学却证明这位巨人是错误的。

心理学会满足最为纯洁和最为人道的欲望:理解的愿望。

1【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有个故事:天国主人要外出,临走前把家产分给3个不同才干的仆人,分别是五千、二千和一千。

那个领五千的随即去做买卖,又赚了五千;领二千的也赚了二千,唯独那个领一千的把银子埋到地里。

主人回来,对前两位大加赞赏,用原数奖励他们,却把第三位仆人的千两银子收回来奖给了第一位。

这就是《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2【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即所谓“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3【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

心理学几大效应(情绪心理)

心理学几大效应(情绪心理)

背景小故事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 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 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 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 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 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 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 是个既有消极作用 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 泛存在。而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马太效应”。如: 在股市楼市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
另外,由于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乏发展机遇,这也会 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
翻译: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
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 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 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丢斧子的人)在翻动他的谷物的时候发现 了他的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 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身心健康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是指某 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 “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 晕轮”,这都会干扰人们对信息的评价。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 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 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 会给予较好的评价。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 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 、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 环效应。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

联系实际
•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 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 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 的现象。实际上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 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 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 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 往,因此,我们只能“由成分推知全部”, 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 的“全体”
• 由于刻板印象建立在对某类成员个性品质 抽象概括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这类成员 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所以 它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对人 迅速作出判断,增强人们在沟通中的适应 性。 • 但它也容易阻碍人们对于某类成员新特性 的认识,使人认识僵化、保守,一旦形成 不正确的刻板印象,用这种定型去衡量一 切,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如同戴上有 色眼镜去看人。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 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 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 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效应简介
•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 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 • 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 响正确的判断。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 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 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 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 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 英国人是保守的,美国人是热情的;农民是质朴 的,商人是精细的等等。
刻板效应的体现
•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去 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 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 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 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貌丑陋之人不会 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悦情绪,这实际 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响在发生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效应之刻板印象与偏见
即使刻板印象确有一定的现实根据,但是若用它们对某群体表达普遍化的消极或敌视态度,其结果是具有伤害性的。

以刻板定型思想反对少数民族团体,就是我们所谓的偏见。

这方面的一个明显带有攻击性的例子当然是种族偏见:有些人确实认为黑人愚蠢、懒惰而且性欲过强,或认为犹太人自私、贪婪而且不诚实。

偏见可以被阐述为"仅仅根据团体成员身份对某团体所有成员所采取的一种通常是消极的态度"。

由特定人们形成的印象与该团体其他人的实际行为无关,不能仅仅根据他们是特定团体成员的身份一概而论。

偏见是许许多多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幽默东西的核心:在英国"爱尔兰笑话"的基础是认为爱尔兰人愚笨,在美国也有类似的波兰笑话。

这些笑话真是有助于发泄某种情绪吗?我们是否不是真正抱有偏见,只是在无害的玩笑(例如在社交俱乐部里的时事讽刺剧)中对团体的其他成员表达带有偏见的态度?还是幽默本身引起了偏见:在开玩笑说爱尔兰或波兰人愚笨、苏格兰人吝啬或关于丈母娘的笑话的时候,真的强化了我们对这些人的刻板印象?
后面这个看法是对偏见的四种解释中的第一种:一旦我们形成了关于一个特定团体的刻板印象,就容易对适合于它的信息给予更多的注意。

这种解释是说我们形成了消极图式,在考虑那个团体时出现了系统偏差。

而且对这些刻板印象不断地进行自我确定,即如果收到不符合刻板印象的新信息,我们就特意寻找进一步的信息使它合理化!
第二种解释是偏见因不同社会团体之间的竞争而发生:当缺乏所需要的职业、良好教育或住房时,有偏见的态度会加剧。

例如在英国,当地的失业白人有仇视有职业的外来团体的情绪,在列斯特郡和伯明罕那样的城市里失业者就仇视亚洲人团体。

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想到这种情况会加强刻板印象和反对个别亚洲人的偏见。

第三种解释是人们根据自然趋向常把自己周围的人划分成"我们"和"他们"
两个基本集团。

我们非常重视自己所属的内部集团,而相应地轻视外部集团成员。

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在当前的北爱尔兰全部居民中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长期不和而且影响深远,新来的人很快地就被划成某一集团成员。

这种情况发生时,刻板印象和过分概括化起了作用,以致把某些态度和行为归于新来者。


是以消极观点先入为主,并且引起厌恶和仇恨。

第四种也是最后一种解释是,有偏见的态度是从童年早期学来的:它们是在父母、同伴和其他强有力的社会影响下形成的。

这种情况在刚才提到的北爱尔兰的例子里是容易看到的。

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家庭内部被教导去蔑视敌对团体的成员。

倘若这种看法在幼小年龄时被灌输,不难看出它们可能会特别牢固而且难以改变。

因为孩子们就是通过模仿自己周围世界中的榜样和角色来进行社会学习的。

这种社会学习在看杂志、报纸和电视节目时也会发生。

例如,刻板印象就充斥于节目之中。

可以看到女人在许多广告和节目里扮演卑躬屈膝角色,而更多地看到男人扮演有权有势的人物。

如果你做过第三章的练习3.2的话,你也许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了。

广播当局当然知道这个问题,并且正在尽力打破刻板印象。

例如现在的电视广播女主持人比一二十年前多得多了。

还有明显增多的一部分主持人,他们是少数民族成员并带地方口音,而不是世界闻名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公认的标准英语发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