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 常伴有口眼喎斜,半 多留有偏瘫,口眼
中风 经昏仆,仅喎斜不遂
身不遂,失语等
喎斜,失语等。
厥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伴四肢厥冷。
短时内可逐渐苏醒 ,不留后遗症
10
三、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久(病程长)、弱(遇劳则发)、
症虚(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新(病程短)、 壮(形体壮实)、症实(呕恶痰涎、头痛面赤)
3.辅助检查: 测血压、心电图、检查眼底等 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必要时作CT及MRI以进一步 明确诊断 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 血常规及血液系统检查
9
【鉴别诊断】
病名
主症
兼症
后遗症
眩晕
头晕眼花,轻则闭目即止, 重可突然仆倒,但无昏迷
可伴耳鸣耳聋,恶心 呕吐,汗出,面色苍 白,神疲乏力等
常反复发作,无后 遗症。
4.明.张景岳提出: “无虚不作眩”, 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2024/9/29
4
病后体虚 年高肾亏 情志失调 饮食不节 跌仆外伤
一、病因病机
脾胃虚弱 气血耗伤
气血亏虚
清 窍
肾精不足 髓海空虚
肾精不足
失 养
肝郁化火 肝阳上亢
风阳上扰

脾胃受伤

痰浊中阻 聚湿生痰


瘀血内停 瘀血阻窍
眩 晕
5
基本病机: 虚,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实,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位: 在脑(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总属于本虚标实
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 标实为风、火、痰、瘀
2024/9/29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眩晕是病人自觉症状,眩为视物色黑,眼目昏花;晕为视物旋转,头脑无主。

眩晕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如西医学中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脑缺氧、耳石症、眩晕综合征、迷路炎、内耳眩晕、贫血和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辨证当分虚实,实证为肝阳和痰浊,治宜平肝潜阳,化湿祛痰;虚证为阴精亏虚或气血虚弱,治予补养肝肾,补气养血;虚实夹杂者,治宜同时兼顾。

按语:(1)眩晕分证虽有风、火、痰、虚之别,但往往兼夹为病,如阳亢多兼阴虚或夹痰,血虚多兼肝旺,临床一般以本虚标实证候为多见。

(2)人们多认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故中年以上经常出现眩晕者,必须加强防治,在生活、饮食、情志等方面均应注意调摄。

(3)根据临证经验,迷路炎、眩晕综合征以痰浊上蒙证为多见,若见呕吐频繁,呕出痰水量多,属饮邪上逆者,可重用泽泻、茯苓、车前子、牛膝等渗湿利水药;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在早期以风(肝)阳上扰证为多,病久则多兼肝肾阴虚或肾虚证。

此外,高血压病与眩晕关系虽较密切,但绝不能认为眩晕就是高血压病,临证之际,务需注意。

(4)中药市场治疗眩晕的中成药很多,如养血清脑颗粒、强力定眩片、杞菊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夏枯草颗粒、血府逐瘀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三黄片、盐酸小檗碱片、北京同仁堂出产的牛黄清心丸等。

可以辨证选用。

我不主张用龙胆泻肝丸治疗肝火眩晕,因为龙胆泻肝丸容易伤害身体正气!我治疗肝火眩晕常常选用知柏地黄丸大蜜丸配夏枯草颗粒。

眩晕的辨证分型论治:(1)风阳上扰证病机:肝阳化风,上扰头目。

症状:头晕目花、如坐舟车,头皮发麻,甚或胀痛,性情急躁、怒则易发、面红目赤、伴有唇、舌、肢体麻木,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

治法:熄风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

常用药物:钩藤、天麻、白蒺藜、决明子、桑叶、菊花、白芍、珍珠母、怀牛膝、地龙、夏枯草。

加减:风阳偏盛加生龙骨、生牡蛎、山羊角。

肝火偏旺加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

兼有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制何首乌、生地、女贞子、白芍。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或自己在旋转,伴随着头晕、恶心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阳虚型眩晕:
阳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神疲乏力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

治疗上应调理阳气,同时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养分。

二、阴虚型眩晕:
阴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手足心燥、口干咽燥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

治疗上应清热益阴,同时注意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三、湿阻型眩晕:
湿阻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口苦、口黏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湿热、湿邪困阻等。

治疗上应祛湿化痰,调理脾胃,避免暴饮暴食。

四、痰浊型眩晕:
痰浊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黏腻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失调、痰湿阻络等。

治疗上应祛痰化痰,理气开窍,调理脾胃。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有关眩晕的相关病例研究报告、中医经典文献摘录等。

请参考附件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的状态,表现为体力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2.阴虚: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状态,表现为口干、咽干等症状。

3.湿阻:指湿气积聚在体内,影响体内气血流通的情况。

4.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形成的痰液,表现为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药物处理执业药师 (2)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药物处理执业药师 (2)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药物处理执业药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对于执业药师来说,鉴别诊断眩晕的关键是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并采用适当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鉴别诊断和药物处理方法:1. 平衡障碍性眩晕:这种眩晕通常是由内耳问题(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内耳炎)或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引起的。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抗晕动药物、镇静药物)和物理疗法(如平衡训练)。

2. 血管性眩晕:这种眩晕常与血压波动有关,可能是由于血管收缩或扩张引起的。

治疗方法可以包括调整药物治疗(如抗高血压药物)、改变生活方式(如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和采取缓解症状的临时措施。

3. 药物性眩晕: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可能引起眩晕。

检查患者的药物史并与医生协商,提出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的建议。

4. 环境因素引起的眩晕:例如运动引起的晕动病或晕船。

此类眩晕可以通过调整活动或使用一些非处方药物(如晕动病药物)来缓解症状。

执业药师在处理眩晕症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注和倾听,了解他们的症状和体验。

2.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包括病史、药物史和辅助检查(如视力和听力检查)。

3. 根据鉴别诊断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建议,包括合适的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

4. 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理解他们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以及如何管理和预防眩晕发作。

5. 向医生提供药物治疗建议,并在必要时与医生协商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来说,对眩晕症状的鉴别诊断和药物处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采用合适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方法,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药物治疗建议和教育。

另外,与医生的合作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和有效的眩晕治疗。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眩晕1.风痰上扰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2.阴虚阳亢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 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3.肝火上炎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4.气血亏虚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辩证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晄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明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胖嫩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6g 黄芪1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川芎6g 熟地黄15g 生白芍10g 肉桂3g 枸杞子10g 怀牛膝6g 炙甘草6g5.肾精不足症状: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颧红形瘦,咽干,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辩证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则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故头晕而空,脑为元神之府,髓海空虚则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故耳鸣,偏阴虚则形瘦咽干,偏阳虚则形寒肢冷,舌嫩红脉细为肾虚之象;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15g 龟甲30g 黄柏15g 杜仲12g 怀牛膝15g 天冬15g 生地30g 麦冬15g 党参15g 茯苓15g6.痰瘀阻窍症状:眩晕而头重昏蒙,神疲气短,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辩证分析:饮食伤脾,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瘀血阻窍故头晕,头重昏蒙;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唇甲紫绀,肌肤甲错为血瘀之征,舌有瘀斑脉滑为痰瘀阻窍之象;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胆南星10g 枳壳10g 茯苓15g 川连6g 水蛭10g 陈皮10g 石菖蒲10g 竹茹10g 红花30g 丹参30g 麝香冲服,或白芷10~15克代石决明25g 赤芍15g 桃仁15g 川芎10g 菊花10g 牛膝10g 葱3根姜3片大枣3枚。

眩晕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眩晕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眩晕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眩晕(vertigo,dizziness)是一种主观感觉障碍。

按感觉的不同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前者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其周围环境物体在旋转,后者是指患者只有头昏眼花和头重脚轻而无旋转感。

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前庭系统病变,由此引起周围性眩晕(耳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脑性眩晕)。

【诊断提示】1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

常见于以下疾病。

(1)梅尼埃(Meniere)病:也称内耳眩晕症,是引起周围性眩晕的最常见疾病,多见于中年人。

以发作性眩晕伴耳鸣,波动性、渐进性、感音性的听力减退及眼球震颤为主要表现,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其眩晕为旋转性,常突然发作伴有恶心、呕吐。

面色苍白和出汗,发作多短暂,很少超过2周。

(2)迷路炎:为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

如中耳炎患者出现阵发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听力丧失、平衡失调及外耳道检查有鼓膜穿孔等则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3)前庭神经元炎:病前多有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史,发病突然,眩晕时伴有恶心、呕吐,但少有耳鸣、耳聋,眩晕持续时间较梅尼埃病持续时间长,可达6周,痊愈后很少复发。

(4)内耳药物中毒:以链霉素为多见,多为慢性中毒,常于用药后2~4周开始逐渐出现眩晕,7~10d症状达高峰,常伴有平衡失调、步态蹒跚、听力下降、口周及四肢远端发麻,但通常无眼球震颤,闭目难立征阳性。

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也可引起眩晕,但程度较轻。

(5)晕动病:由于乘坐车船或飞机时,内耳迷路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前庭功能紊乱所致。

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可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女性多于男性。

2.中枢性眩晕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

常见于以下疾病。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各种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时,均可发生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常突然发作并伴有头痛、运动障碍(面瘫、肢瘫、吞咽困难等)、站立不稳,感觉异常及恶心、呕吐、出汗、呼吸节律失调、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

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

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

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

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

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

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

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1、眩晕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或移动,常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分类1.2.1 外感性眩晕:由感冒、中耳炎、鼻窦炎等引起的眩晕。

1.2.2 内因性眩晕:由内耳疾病、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

1.2.3 情绪性眩晕:由情绪波动引起的眩晕。

1.2.4 高血压性眩晕: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1.2.5 药物性眩晕: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眩晕。

1.2.6 其他类型的眩晕:包括颅脑损伤、中风等引起的眩晕。

2、眩晕的病因与病机2.1 病因2.1.1 外感病邪侵袭:风热、风寒、风湿等邪气入侵体内引起眩晕。

2.1.2 内伤因素:肝肾不足、脑血供不足等内伤因素导致眩晕。

2.1.3 情绪因素:情绪波动导致眩晕。

2.1.4 高血压、颈椎病等其他病因。

2.2 病机2.2.1 风邪阻络:风邪侵袭头部经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眩晕。

2.2.2 脾肾阳虚:脾肾阳气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气血供给,导致脑部功能障碍,出现眩晕。

2.2.3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脑部正常功能,出现眩晕。

2.2.4 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使脑部功能紊乱,出现眩晕。

3、眩晕的临床表现3.1 自觉症状3.1.1 旋转感: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

3.1.2 头晕:患者感觉头部沉重、不稳。

3.1.3 恶心、呕吐:伴随眩晕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3.1.4 视物模糊: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影等症状。

3.2 查体所见3.2.1 头晕:查体时观察到患者头晕、眼球震颤等现象。

3.2.2 视力异常:检查时发现患者视力下降,瞳孔反应迟钝等异常。

3.2.3 耳聋、耳鸣:患者可能出现耳聋、耳鸣症状。

4、眩晕的诊断与治疗4.1 诊断4.1.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眩晕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4.1.2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头晕程度、眼球震颤等。

五种头晕中医辨证施治

五种头晕中医辨证施治

五种头晕中医辨证施治眩晕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之一,俗称“头晕”。

目前对于眩晕,西医常靠输液扩张血管来缓解一时之急,但很容易反复;而经中医辨证施治,多疗效不错。

可导致眩晕的病因有很多,像高血压、贫血、颈椎病、腰椎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前庭神经元炎、内听动脉阻塞、脑震荡及其后遗症、眼屈光不正、劳累过度、化学物品中毒,等等,皆可引起眩晕。

眩晕患者除单纯头晕外,常伴有心悸失眠、耳鸣耳聋、头脸麻木、潮热盗汗、胸闷恶心、神疲倦怠;面色苍白、烦躁易怒等,对此中医中药也能及时改善。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火、痰、虚、瘀等。

病位虽在脑,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肝为主。

在眩晕的治疗上,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中医常将眩晕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辨证后用药。

肝阳上亢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而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平素急躁易怒,口苦。

治疗宜养血平肝,活血通络。

可以选用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每次1袋(约4克),每日3次。

可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缓解血管痉挛,止痛。

对于肝亢所致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有效(糖尿病患者忌用,下同)。

气血亏虚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纳少腹胀等。

治疗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可以选用中成药复方阿胶浆,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可补气养血。

肾精不足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久发不愈,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等。

治疗宜滋肝养肾、益精填髓。

中成药选用锁阳固精丸,口服,每次1丸(大蜜丸),每日2次。

可温肾固精。

用于肾虚滑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四肢无力。

痰浊中阻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恶心,食少多寐,或时吐痰涎,苔白腻。

治疗宜燥湿化痰。

可以选用中成药眩晕宁颗粒,温开水冲服,每次1袋(约8克),每日3~4次。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我的书桌上,笔尖轻触着纸面,关于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的构思如流水般涌出。

原发性高血压,这个让人头疼的病症,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中医是如何看待和治疗的。

一、病因病机眩晕病的成因复杂,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禀赋不足等导致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瘀血阻络等病机。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压升高,出现眩晕等症状。

二、诊断要点1.症状: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失眠、多梦等。

2.体征:血压持续升高,脉象弦硬有力。

3.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超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三、辨证分型1.肝阳上亢型: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脉弦硬有力。

2.气血亏虚型: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脉细弱无力。

3.痰湿中阻型:头晕头重,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脉滑。

4.瘀血阻络型:头晕头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脉涩。

四、治疗原则眩晕病的治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1.肝阳上亢型: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等。

2.气血亏虚型: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当归、远志等。

3.痰湿中阻型:燥湿化痰,和中降逆。

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泽泻等。

4.瘀血阻络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

五、特色疗法1.针灸疗法:根据不同证型,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刺,如:百会、风池、太冲、曲池等。

2.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3.药膳疗法:根据患者体质,给予相应的药膳调理,如:红枣、枸杞、桂圆、银耳等。

六、预防与调护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2.注意饮食,避免过食肥甘厚味,戒烟限酒。

3.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过度。

4.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就那么几个,但每一个都很关键,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一、头晕眩晕的定义和分类头晕是一种广义的概念,通常指头部昏沉、不清醒的感觉。

眩晕则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在旋转、摇晃或移动的错觉。

头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头昏:头脑不清晰,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与精神压力、睡眠不足、贫血等有关。

2、失衡感:站立或行走时感觉不稳,可能与耳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下肢关节问题有关。

眩晕又可进一步分为:1、周围性眩晕:多由内耳疾病引起,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梅尼埃病等。

特点是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常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

2、中枢性眩晕:由脑部疾病导致,如脑血管疾病、脑部肿瘤等。

症状相对较持续,通常不伴有耳部症状。

二、头晕眩晕的常见原因1、耳部疾病内耳是维持平衡的重要器官。

耳石症是常见的周围性眩晕原因,当头位改变时可突然发作。

梅尼埃病则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耳鸣、听力下降和耳闷胀感。

2、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脑梗死、脑出血等,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导致眩晕。

3、颈椎病颈椎病变可能压迫椎动脉,影响脑部供血,引起头晕。

4、低血压或高血压血压异常可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过度灌注,引发头晕眩晕。

5、贫血血红蛋白不足,导致氧气输送减少,引起头晕。

6、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可能导致躯体症状,包括头晕眩晕。

7、眼部疾病如屈光不正、眼肌麻痹等,影响视觉平衡,导致头晕。

8、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等,可能引起头晕眩晕。

三、头晕眩晕的诊断方法1、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症状的发作特点、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以及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耳部、眼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进行平衡功能测试、眼球震颤检查、听力测试等。

3、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糖、血脂、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以排除贫血、低血糖、高血脂等全身性疾病。

4、影像学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可能会进行头颅 CT、MRI、脑血管造影等检查,以排除脑部病变。

头昏眼花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眼花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眼花中医辨证及治疗引言头昏眼花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液循环不畅、神经系统异常和内分泌失调等。

中医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头昏眼花症状。

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头昏眼花可以根据不同的辨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血虚型:症状包括头晕、眩晕、面色苍白、睡眠质量差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气血,可以采用补血汤剂或药物进行治疗。

2. 血瘀型:症状包括头痛、眼花、心悸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可以采用调理气血、消散瘀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3.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痛、目眩、耳鸣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肝降阳,可以通过调理肝气、降低肝火来治疗。

4.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和胃,可以通过调理消化功能、增强脾胃功能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提供了以下治疗方法来缓解和治疗头昏眼花:1.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头昏眼花的症状。

2. 中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如补血汤剂、活血化瘀剂、平肝降阳剂等,来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眼花症状。

3. 饮食调理:根据脾胃虚弱型的辨证分型,可以通过适当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改善消化功能,减轻头昏眼花的症状。

4. 生活调节:中医强调养生和调节生活惯,如合理作息、适度运动等,可以帮助改善头昏眼花的症状。

结论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对于头昏眼花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辨证分型可能不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建议选择有经验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头昏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中医辨证及治疗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常常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

头昏的辨证中医认为头昏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辨证类型:1.虚证:头昏伴有头晕、乏力、神疲等症状,脉象弱缓。

可能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补益气血、健脾益胃。

2.实证:头昏伴有头痛、目眩、发热等症状,脉象有力。

可能是风热、湿热等实质性病理因素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

3.痰湿证:头昏伴有头沉重、目眩、口苦、胃脘不舒等症状,脉象滑数。

可能是痰湿阻滞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利湿化痰、健脾化湿。

4.血瘀证:头昏伴有头重、眩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脉象涩紧。

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头昏症状:1.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头昏症状。

2.艾灸:使用艾叶熏热穴位,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昏症状。

3.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类型,使用具有补益、清热、利湿、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症状。

4.饮食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辨证类型,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注意事项在寻求中医治疗头昏症状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确保医生具有合法的执业证书。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剂量,不随意更改或停止药物治疗。

如果头昏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请注意合理的生活调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结论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缓解头昏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取针灸、艾灸、中药内服和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

寻求中医治疗时,应注意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眩晕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眩晕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一、你有没有眩晕的症状和体征:1、转颈、屈伸颈部诱发症状---颈椎不稳导致;2、颈部不动,头部位置改变(翻身,低头、抬头,坐立)诱发-耳石脱落导致3、持续时间:持续时间久,可能与脑部疾患、颈脊髓压迫等有关;持续时间短(小于1分钟)一耳石脱落、颈椎不稳、TIA有关4、有无意识丧失:有-可能与脑部疾患相关5、有无闭眼站立不稳,睁眼可以站稳:有,与颈脊髓本体感觉或视觉受损相关。

6、有无交感症状,如恶心、呕吐、眼花、耳鸣等:无,与脑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有,与前庭和外周神经相关二、概念及分类:1、眩晕:是身体空间定位的运动错觉,是对外物和自身旋转、摇晃、倾倒等错,可并存眼球震颤、平衡障碍、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强调的是一种运动性幻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病因上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2、假性眩晕(头晕):头昏脑胀、头沉、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感,无视物旋转、摇晃等运动错觉,无眼球颤动,非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3、头昏:常表现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头涨、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时加重。

系由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等所致。

4、晕厥:突发的、一过性意识障碍丧失,伴有昏倒。

昏倒后多于短时间内意识恢复,一般无眼颤。

系由多种原因导致一过性血压低、心跳慢、短暂性脑缺血所致。

三:眩晕的机制;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1.前庭神经系统包括:内耳迷路的末梢感受器、半规管的壶腹嵴、椭圆囊、球囊斑、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

2.前庭神经系统具有6条通路:前庭眼动通路、前庭脊髓通路、前庭网状结构通路、前庭小脑通路、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和前庭大脑皮层通路。

双侧前庭神经系统是协调同步活动。

如一侧发生病变,即可导致眩晕。

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前庭网状结构通路:前庭神经一网状结构一延髓网状结构的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背核f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完整版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完整版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眩晕1.风痰上扰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

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

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2.阴虚阳亢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3.肝火上炎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4.气血亏虚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素体阳胜 忧郁恼怒

肝气郁结
风阳上扰
平肝潜 阳
滋养肝 肾
天麻钩 藤饮 实
痰浊上蒙 眩 晕 饮食劳倦 脾
燥湿祛 痰 健脾和 胃 补益气 血 健运脾 胃
半夏白 术天麻 汤
气血亏虚
归脾汤 虚
先天不足 年老久病 肾
肾阴亏虚
肝肾阴虚
滋补肝 肾 养阴填 精
左归丸
谢谢 !
o(∩_∩)o…
1.风阳上扰
3.气血亏虚
• 单方验方
• 川芎10g 鸡蛋1只,煲水服用 • 当归,五味子,淮山药,酸枣仁,龙眼肉等分, 共研细末,蜜制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服3次, 每次10粒,温水服下
• 中成药
• 人参归脾丸
4.肝肾阴虚
• 症状表现:眩晕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精神萎靡,舌嫩
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
•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1.风阳上扰
〖方歌〗 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 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 交安神宁。 〖主治〗 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 目眩,少寐多梦;或半 身不遂,口眼喎斜,舌 红,脉弦数。现用于高血压病。 〖功用〗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运用〗 • 1.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有效方剂。 • 以头痛,眩晕,失眠, 舌红苔黄,脉弦为证治 • 要点。 • 2.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 代表方:左归丸《景岳全书》பைடு நூலகம்
熟地黄 山药 山茱萸 • 菟丝子 枸杞子 川牛膝 • 鹿角胶 龟板胶

4.肝肾阴虚
【组成】大怀熟地八两, 山药(炒)四两, 枸杞四两, 山茱萸肉四两,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精滑者,不用), 菟丝子(制) 四两, 鹿胶(敲碎,炒珠)四两, 龟胶(切碎,炒珠)四两 (无火者,不必用) 【趣味记忆法】山地六兽(“六兽”即狗:枸杞,牛:牛膝,鹿:鹿角胶,龟: 龟 板,兔:菟丝子,猪:山茱萸)。 【方诀】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 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功用】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 真阴不足证。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 干,舌红少苔,脉细 【用法】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 盐汤送下百余丸(9克)。(现代用法: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 例酌减)。 【禁忌】 脾虚泄泻者慎用。
4.肝肾阴虚
• 单方验方
• 鹿茸15g,酒煎去渣,入麝香少许服用 • 羊头1个(包括羊脑),黄芪20克,水煎服食
• 中成药
• 杞菊地黄丸(肝肾阴虚阳亢) • 眩晕宁冲剂 • 天麻首乌片
半夏 白术 天麻 橘红 茯苓 甘草 生姜 大枣
2.痰浊上蒙
半夏白术天麻汤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半夏4.5克 白术 天麻 陈皮 茯苓各3克 甘草(炙)1.5克 生姜2片 大 枣3个 蔓荆子3克 【加减】虚者,加人参。 【用法】水煎服。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主治】痰饮上逆,痰厥头痛者,胸隔多痰,动则眩晕。恶心呕吐。 【方论】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为 君;白术运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臣;橘红理气化痰,生姜、 大枣调和脾胃为佐;甘草协合诸药为使。诸药相伍,共奏燥湿 化痰,平肝息风之功。
2.痰浊上蒙
• 单方验方
• 大黄一味,酒炒三遍,研末,茶调,每服三克, 每日服两次 • 生明矾,绿豆粉等分研末,用饭和如梧桐子大, 每日早晚各服五丸 • 明矾七粒(如米粒大),晨起开水空腹送下
• 中成药
• 眩晕宁冲剂
3.气血亏虚
• 症状表现:眩晕在活动后加重,神疲气短,面色少华,纳差, 舌质淡胖,脉细或虚大。 •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 症状表现: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 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 天麻 栀子 黄芩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 [各9g] 川牛膝[12g] 钩藤 后下 [12g] 石决明 先煎 [18g] 〖用法〗 水煎服。
• 代表方:归脾汤《济生方》


白术 茯神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人参 木香 甘草 当归 远志 生姜 大枣
3.气血亏虚
【组成】 白术(3克) 当归(3克) 白茯苓(3克) 黄芪炒(3克) 远志 (3克) 龙眼肉(3克) 酸枣仁炒 (3克) 人参(6克) 木香 (1.5克) 炙甘草(1克) 【方组趣味记忆】 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 解:四君(四君子汤:人 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归(当归),期(黄芪), (酸枣仁),远知(远志),龙眼(龙眼肉),香(木香)。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 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1.风阳上扰
• 单方验方
• 夏枯草15g 万年青根15g,水煎服, 一日一次 • 苦丁茶,海水代茶饮,一日一次
• 中成药
• 天麻首乌片 • 晕可平冲剂 • 牛黄降压丸
2.痰浊上蒙
• 症状表现: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
苔浊腻,脉滑
•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