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1课堂设计高中历史高中历史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学案:专题一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 六王毕,四海一”1.平定六国(1)情况:从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秦国接踵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结束了战乱,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一致全国(1) 北方:北击匈奴,回收河套地区;修建长城和“直道”。
(2)南方:平定岭南地区,开凿灵渠,置郡管理。
(3)“西南夷”:开拓“五尺道” ,并在部分地区委任官吏。
3.影响:扩大了一致帝国的规模,推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国内为郡县1.发源:在春秋战国期间,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行:秦一致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行到全国。
3.概略(1)“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和督查职责。
(2)“县”隶属于郡,并在少量民族聚居的地方设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道”。
(3)“县”以下设“乡” “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和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函传达的机构“亭”。
4.特色(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换,不得世袭。
5.意义(1)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记。
(2)西汉王朝持续推行郡县制,逐渐除去与中央抗衡的地方盘据权利,使“大一统”政体更为牢固。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 秦王嬴政一致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呼,自称“始皇帝”。
(2)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辅助皇帝办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医生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1)含义:丞相、御史医生与诸卿议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2)评论:能够集思广益,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议失误的有效门路。
后期遭破坏。
4.“汉承秦制”(1)西汉王朝:大概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2)汉武帝期间:经过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增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对国家的政权牢固,防备地方分裂权利的发展,有侧重要的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历史地图、史料分析等工具,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进行实证研究,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设计一份关于秦汉政治制度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体现出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针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深入探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从秦汉政治制度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过渡到汉朝,讲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如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等,突出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国家统一和发展中的作用;
-秦汉政治制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文物、图片等资料,引发学生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秦汉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
2.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利用案例教学,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为例,分析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采用比较法,将秦汉政治制度与之前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凸显其创新性和历史价值;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讨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洞察力。
3.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
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一.秦始皇统一全国(1)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长期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3)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强大;4)嬴政的雄才大略。
5)法家思想适应统一需要。
(2)过程①统一六国:秦始皇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分别是韩、赵、魏、楚、燕、齐。
秦国于年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结束了长期以来割据混战的局面。
②北伐匈奴:措施:公元前215年,率军北击匈奴,收回;修筑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地区:措施:;。
秦在岭南置郡的意义:。
④将“西南夷”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版图:措施:开辟;在部分地区委任官吏。
秦在“西南夷”部分地区委任官吏的意义:(3)意义:。
二、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建立(1)溯源:时期出现;(2)秦统一之初的体制之争:代表人物及主张王绾:①主张:实行分封制②理由:六国刚灭,形势不稳,如不封王,否则中央政府无法镇扶地方。
李斯:①主张:推行郡县制度②理由:西周分封制造成诸侯争霸,郡县制是安定天下的方法。
结果: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扩到全国。
(3)主要内容①地位:郡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
②职官设置及职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管、、。
③与县同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县之下设、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亭负责地方治安并监管。
(4)特点:A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B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5)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取代的重要标志。
(6)西汉:郡国并存原因:刘邦错误吸取秦亡教训。
后果: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大一统”政体的巩固解决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三、专制主义----中央官僚体制1.皇帝制度的建立(1)特点:、、(2)弊端:在这种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司法。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2.布置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探究:
(1)采访身边的亲友或长辈,了解他们对秦汉政治制度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采访心得。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进对秦汉政治制度的了解。
(2)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秦汉政治制度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人物,编写一部历史短剧,进行课堂展示。
(3)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方法层面:运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秦汉政治制度。具体包括:
(1)通过比较秦汉政治制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运用分析法,剖析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运用归纳法,总结秦汉政治制握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为后续学习秦汉政治制度打下基础。
2.讲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察举制、尚书省等,分析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认识秦汉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变革。
3.分析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定、地方行政体制的完善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历史文物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力,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3.布置预习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1)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改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收集两汉时期的历史文物图片,分析其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难点:
(1)理解秦汉政治制度中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Ⅰ)《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教学内容上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核心内容而展开,教材结构可以分为三大块,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的前提、形成和影响。
2、教学方法上,主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活动,比如创设情景,角色扮演和问题辩论等。
活动中教师要正确的“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应客观的评价,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3、问题设计模式为了解——理解——见解。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二课内容。
专题一实际上是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史,它的一条主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如果把第一课夏、商、周时期看成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初具雏形时期,那么第二课秦汉时期可以看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时期。
第二课不仅仅开启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的先河,同时也为后面历朝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演进和强化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在整个这一章内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1、从认知基础来看:在初中学习阶段或者生活中通过实地参观、各种媒体,学生对秦汉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知识是零碎的,肤浅的,感性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衔接好初高中知识,并进一步拓展、深化知识。
2、从学习能力来看: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不同,对初中学生的要求主要掌握“是什么”,侧重识记层面,而对高中学生的要求主要掌握“为什么”,“怎么办”,侧重理解、运用层面,但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欠缺。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3、从心理特征来看:初中学生活泼可爱,好奇心强,很爱表现,而高中生思维活跃,理性思维增强,沉着冷静,求知欲旺盛,独立性强,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课
题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
时备
课
教
师
徐英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能力目标: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目标: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
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
情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
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学生(小
组)活动
设计意图
观看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总结秦灭六国的过
程
分封制与郡县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概括能力
皇帝制度
的特点
中央官制的特点提升概括能力
当堂检测及作业
小结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六王毕,四海一:完成统一
(二)海内为郡县
(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3.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特色
课后反思。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1课时4页)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和启示。
2.强调秦汉政治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关注政治制度演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政治制度的论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过渡到汉朝,讲解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如推恩令、科举制度等,以及这些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5.通过对比秦汉政治制度,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秦汉政治制度的主要异同点是什么?
b.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c.你认为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1课时4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汉政治体制的基本构成,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理解其在中国封建政治史上的重要地位。
2.掌握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意义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认识到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秦汉政治制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编写历史短剧、制作思维导图等,提高学生的历史表达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秦汉政治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培养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3.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秦汉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尤其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优秀教学案例(1课时4页)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历史问题。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查阅史料、讨论分析,形成小组结论。
2.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发挥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历史讨论等多种方式,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参与感。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紧密有效: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发挥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学生能够运用史料实证,对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和评价。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3.学生能够理解大一统政治制度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组织小组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如: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学生则可以从学习方法、合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六王毕、四海一”
1.过程
(1)建秦朝:公元前______年,秦相继攻灭六国,建立秦朝。
(2)定北方: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3)平岭南:修筑______,平定岭南,设置岭南郡。
(4)收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任命官吏。
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格局的形成。
思考1 简要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二、海内为郡县
1.实行:秦始皇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结构:“____”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______”
隶属于郡。
3.特征:中央______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______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______政治的重要标志。
思考2 想一想郡县制的推行有何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怎样的历史影响?
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___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________的地位。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三公:即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______、主管军事的______和负责监察系统的____________。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议政制度: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大事,备皇帝裁决,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4.“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__”。
思考3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一皇帝制度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到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
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
始皇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了朕的话。
但没人敢承认。
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丞相告密?
(2)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多少如此在意?
(3)这则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
探究二秦统一措施
图一秦虎符图二秦圆形方孔钱
图三秦铜量图四秦铜权问题四幅图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措施?应怎样评价秦始皇的这些措施?
探究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一皇:大,伟大,人们把祖先或者神明称作为是“皇”;帝:通“蒂”,最根本,是上古时人们想象出来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神明。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材料二
问题(1)仔细阅读上图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历史特点?
(2)这一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探究四分封制与郡县制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图五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六秦朝政府的组织
问题(1)根据图五有关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图六有关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它与分封制有何相似之处。
(3)简要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典型例题明代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千年而勿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郡县制“勿能改”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合中央集权需要
B.二千年惯性使然
C.符合地方发展需要
D.古今上下皆安之
解题思路
答案 A
变式训练“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块纪功石刻说的是(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指导
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3.解题方法
(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查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
选项。
(3)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
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
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
猜测时有以下规律:①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②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③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④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⑤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的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
【答案解析】
课前准备区
一、1.(1)221 (3)灵渠 2.多元一体
二、2.郡县 3.垂直皇帝 4.贵族
三、1.皇帝至高无上 2.(1)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4.汉承秦制
思考
1.(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法家学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4)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5)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2.(1)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1)三权分立。
三公分掌政治、军事及监察大权,奠定了民政、军事及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
三公九卿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君主专制。
皇权至高无上,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里。
(3)不得世袭,百官公卿由皇帝任命,分封世袭制不再延续。
课堂活动区
探究一(1)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2)因为丞相乃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高权重。
秦始皇之所以注意丞相的活动,是为了防止相权威胁皇权。
也可能秦始皇认为丞相车骑多过于讲排场,易于形成奢华腐败之风。
(3)在场者全杀掉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残酷性,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也反映了秦政严苛、残暴。
探究二(1)图一反映了秦始皇独揽国家军政大权,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图二反映了秦始皇统一货币;图三和图四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2)秦始皇的措施有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探究三(1)①皇帝制度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权力高度集中,表现为皇权的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
②三公九卿制分工负责,互不隶属,互相牵制,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免。
③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2)①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需要。
②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探究四(1)周天子将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诸侯还要按宗法制对下属的卿大夫进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2)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
相似点:统治体制呈金字塔形,都体现了集权和等级制度。
(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
解题方法探究
变式训练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