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机制演变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历史变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未来展望中,国家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这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
这些成就离不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积极支持。
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上升。
2000年以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0.5%左右,而到2019年,这一比例已经增加到2.88%。
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但由于财政压力较大,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面临一定的困难。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
通过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了高校的财务自主权,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资金来源。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重点从数量扩大转向质量提升。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重点由过去的追求数量转向了追求质量。
国家不断加大对重点学科和重点高校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了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力度。
国家还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资金投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国家将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实力的提升,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将进一步增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保障。
国家将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监管和评估,提高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国家将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加强对高校经费使用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经费的合理利用,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而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则是支撑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在不断变迁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和未来展望进行分析。
一、历史变迁1978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进程,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开始了新的探索和调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学校依靠国家的经费安排来维持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这一时期,高校人才待遇低,科研条件差,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教师生活待遇普遍不高,这些都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到了199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迎来了大规模的扩招,这也对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满足大规模扩招的需求,我国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经费进行了加大投入,逐渐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
1998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财政管理改革工作的通知》,这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高等学校的自主权和学校经费的多渠道筹措。
这一政策的出台,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源泉,也激励了学校的内生动力,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高校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高校要根据绩效进行经费分配,这也为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迈向绩效型管理提供了指导。
2018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强调高等教育要以质量为中心,提高教学水平,为高等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提供了新的指导。
二、存在问题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在4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过分依赖于财政拨款,学校自主筹措经费的能力不足,很多高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科研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
中国教育投入结构变化的趋势与对策分析
中国教育投入结构变化的趋势与对策分析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中国教育投入结构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教育投入结构的变化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教育投入结构的变化趋势1.财政投入比例变化:中国政府一直将教育发展作为优先事项来考虑,因此财政投入在教育领域占比逐渐增加。
这反映了国家对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
2.区域发展差异:由于中国地域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教育投入结构在地区之间有所变化。
发达地区通常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
3.教育层次间投入差异:中国教育投入结构呈现出高等教育相对较高、职业教育相对较低的特点。
这可能导致高等教育过度扩张的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4.教育领域间投入差异: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主要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
然而,在这些领域间的投入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领域发展相对滞后。
三、教育投入结构变化的挑战1.教育资源不均衡:中国教育资源仍然存在地区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农村地区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限制了农村学生的教育获得机会,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
2.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中国的职业教育系统与实际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这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同时也存在一些岗位缺乏合格人才的问题。
3.教育质量与效益问题:虽然中国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教育质量和效益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值得关注。
四、应对变化的对策1.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加强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供给与配比,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2.优化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产业需求相衔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非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近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从历史变迁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进行分析。
一、历史变迁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此时,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较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院校建设落后,师资力量不强。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度提升,2000年之前,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大幅提升,高校建设加快了步伐,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硬件设施获得了大力发展。
此阶段的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主要注重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新的调整。
从2006年开始,我国实施了高等教育绩效管理制度,高等教育经费逐渐由以数量为主转向以质量为导向。
国家加大了对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国家还鼓励高校自主招生和自主管理,加强了高校的社会服务与企业合作,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认可度。
二、未来展望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要加强高等教育经费的公平分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一些名校和重点学科资源丰富,而普通高校和一些学科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应该建立科学公正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机制,确保资源的公平流动,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要加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有效管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高等教育经费应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增加投入的力度,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还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经费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益。
要加强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与创新能力的结合。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核心,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应该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支持,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许多历史变迁,其经费政策也有了较大的调整。
本文将以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为主线,探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现状,并对未来展开一些展望。
改革开放初期的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可谓较为紧缺。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旨在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当时的中国高校普遍缺乏资金,经费非常有限。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当时的政府鼓励高校自行创收,通过合作办学、技术转让等方式筹集资金。
经过数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高等教育经费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1985年,国家开始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是1985年至1995年实施的“七五”国家计划,要求高校优先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学科,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000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等教育经费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2003年,政府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
2007年,国家启动了“211工程”,重点支持100所大学的发展。
同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高等教育财政保障办法》,明确规定了高校经费来源和使用的一些原则。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国家对高校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并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
例如,2012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高等教育领域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政府鼓励高校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方式,例如通过社会化办学、企业合作等方式创新教育经费。
另外,政府也鼓励高校加强自身投入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未来展望,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可能会实现更大的调整和改革。
首先,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对经费的投入将会更加重视。
其次,政府可能会进一步完善经费使用的监管机制,提高对高校经费投入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研究-最新教育资料
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研究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后,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进程加快,经历了从以国家财政拨款为高等教育经费唯一来源到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模式演变过程。
新的体制也已在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反观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现状,虽说政府包揽办学的单一局面已被打破,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也已基本形成,但完整意义上的新投资体制还不存在,各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尚有待规范,权利、义务关系也有待明确,体制上的种种缺陷对整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总体投资规模仍然偏低,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当前来看,我国在高等教育投资规模方面,无论公共投资还是民间投资,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尽管我国近年来已经将财政的教育支出列入了法定支出范围,依法保证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中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但由于受政府一般性预算规模偏小和财政支出结构尚未调整到位的影响,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规模仍然相对偏低。
截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3%,仍然低于1.15%的国际平均水平。
总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的短缺。
这种状况在连续实施了五年扩招后表现得尤为明显。
就财政性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中分配的比例而言,尽管1998年以来高校规模增加了1倍,但高教财政拨款占政府教育拨款的比例仅提高了2个百分点。
至2002年普通高校财政预算内拨款724.35亿元,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总拨款的比例为23.26%,相比扩招前所占比例没有太大变化。
我国大多数高校同时出现了师资力量短缺,教室、教学和生活设施、图书馆等各方面资源紧张的局面,教育质量不同程度的下滑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造成这种后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总量虽有所增加,但其增幅远远落后于在校生规模扩张的比例。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摘要】本文从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出发,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调整、加入WTO后的变化以及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未来展望包括提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和优化经费使用方式。
通过对过去4个decade的政策变迁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文章旨在全面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发展脉络,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文章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费政策、40年、历史变迁、未来展望、改革开放、加入WTO、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优化使用方式、发展、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引言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高等教育经费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经费投入相对较少,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不断调整,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经费投入水平。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需要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要求。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经费使用方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对国家整体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过去40年来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供借鉴和经验。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进对策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进对策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的演变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演变第一阶段,国家实行“基数+增长”拨款模式。
在当时计划体制下国家财力较弱、高校规模较小和校内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比较简单易行,但易受人为影响,不利于激发高校办学积极性。
第二阶段,国家推行了“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拨款模式。
这种模式增强了经费分配的公平性,比较贴近院校实际,但是各学校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确定,也主要是以前年度历史数据为依据,专项补助的分配也带有较强的主观因素。
这一模式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限于财力,实行了“限额补助+专项补助”模式。
这种模式在高校快速发展时期,难以保证高校的正常经费需求。
第三阶段,国家开始推行“生均经费+专项补助”拨款模式,根据高校上年的学生人数和当年确定的高校生均拨款水平,区别高校的层次、类别和学科专业等因素分配拨款。
当前生均经费拨款机制的制度设计为保证公共预算教育投入达到GDP4%目标的实现,推动新拨款模式的落实,国家规定地方所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从2010年起必须实施生均拨款制度,并要求各地高校生均拨款水平2012年达到生均不低于12000元。
实施的基本原则是:按照高校管理体制,分级承担财政责任;根据高校合理需要,制定基本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
财政部、教育部要求地方政府制定配套政策,完善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机制,健全经费筹措渠道;推动地方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保证事业发展与经费投入同步增长;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引导特色办学;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防范财务风险,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国家的这些规定都是原则性的,建立或完善生均经费预算制度下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既要克服“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模式产生的一些问题,又要避免平均主义和效率低下的倾向,需要深入研究。
二、当前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存在的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高等教育拨款水平不平衡2010年底全国2409所普通高等学校中,中央直属的只有111所[2],仅占4.6%,归地方政府管理的院校比例达95.4%;而当年普通高校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中,中央和地方所占比重分别为38.27%和61.73%[3],呈严重倒挂的现象,从而导致中央所属普通高校与地方所属普通高校生均公共预算支出相差悬殊,分别约为59471元[4]和8456元[5],中央高校是地方高校的7倍多。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高等教育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全面发展的历程。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长期受到封闭和内向型的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极为有限,直接影响到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
这时期,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支持主要通过教育部门拨款和学校自筹办学两种方式进行。
19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继而高等教育的经费政策也得到了加大支持。
政府的财政投入逐渐增加,高校获得了更多的经费支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这一时期,教育部门开始实行“按任务分配经费”的制度,促进高校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发展。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计划,面临了更多的教育投入需求。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支持不断增加,高校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一批新兴的学科开始得到支持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社会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支持度也在逐渐提高。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可以鼓励高校多元化经费来源,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获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支持。
可以鼓励社会化教育捐赠,促进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可以鼓励高校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实现经费的更好利用。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全面发展的历程。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资金投入问题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资金投入问题一、高等教育的属性与特点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
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特征。
然而私人产品恰巧与公共产品完全对立,它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特征。
但是高等教育却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首先,它具有收益的可分割性。
人们通过投资高等教育可以使自己收入的提高、工作选择机会的扩大等收益;其次,高等教育还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 在高等教育机会有限的情况下, 一个人受教育就排除另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再次,高等教育还具有“拥挤性”的特点, 这种产品的效用会由于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导致拥挤, 每个消费者从中所获得的效益下降, 即消费上的竞争性,在这些方面, 高等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
然而,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公民不仅能获得不少的个人收益,也可给全社会带来广泛的收益。
高素质人才能研发新产品、新科技从而推动社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从这一点上看,高等教育提供的收益又是不可分割的。
高等教育会给它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外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又是一种典型的具有积极外部效应的产品, 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特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高等教育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者之间, 应该属于混合产品即准公共产品。
再由于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学科和研究的市场化程度低,无法通过完全市场竞争来提供有效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具有连续性、固定性和递增性,投资高等教育必然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的过程,同时它的投资效益和价值的显现是非及时性的。
倘若高等教育完全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这时人们只会在自己的预期收益超过付费的成本时才愿意支付相应费用,而不会考虑其外部性。
长期这样一来必然会使高等教育费用无人承担。
但如果高等教育费用完全由政府进行配置,那人们势必会大大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而导致高等教育供给不足,长期以来也必然无法持续。
高校发展中的财政投入演变
高校发展中的财政投入演变高等教育发展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人文精神和国家形象。
国家不仅要保障每个公民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要保证个人在深造过程中的有效性发展,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双赢效果。
在现代化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需求,需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经济手段,对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及高校投资多元化方式进行重新定位和整合,实现高等教育领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1.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成本分担理论作为高校财政投入机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由最初的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过渡,可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和研究:1.1政府完全承担全部财政阶段(1949—1979年)此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主体结构单一,实行“一包二统”的财政体制,一切由国家包下来,一切由政府统起来。
政府拨款是高等教育所需经费的唯一来源,国家既是办学者,又是管理者,高校发展过程中权限不规范,产权不清晰,办学模式单一,学校规模效益差。
1.2非财政性投入开始出现阶段(1980—1999年)1980年,中央不再统一高等教育财政,中央所属院校由中央负责,地方院校由各省财政部门负责投入。
1985年,高校经费由“基数加发展”改为“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由“结余收回”改为“经费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1997年,在“并轨”试点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全面实行收费制度。
高等教育财政从完全由政府拨款过渡到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1.3高校财政投入多元化发展阶段(1999—至今)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明确高校的法人资格,高校在招生计划、学科专业设置、财产管理等7个方面享有自主权。
”高校开始作为独立法人面向社会招生。
同时,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扩招,社会民间资本通过借贷、股份制等资本组合模式进入高校,民办高校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我国高校财政投入形成了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经历了多次变革与发展,以应对学校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满足大众教育需求。
本文将对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进行回顾,以及对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1978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同时高等教育迎来了新时代。
受当时财政困难的影响,国家无法承担高等教育的全部经费。
因此,国家出台了“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募资为辅的经费保障体系”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解决了高等教育在经费上的困难。
同时,创立了“以国家统筹为主、地方自筹、社会拨款为辅”的三级管理体制,建立了逐级审批、逐级拨款的经费保障系统。
1990年代初期,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增加经费投入、政府部门特殊项目购买服务”的政策。
这一政策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捐赠,同时减少对政府经费的依赖。
此外,经过多年努力,国家承担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教职工薪酬发放,解决了高等教育经费的基本问题。
2006年,国务院发文提出了“平衡发展高等教育、优质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
以此为依据,高等教育开展了多元化发展,涵盖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多个领域。
同时,为了提供长期、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国家开始向部分高水平大学“定向拨款”。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此时,高等教育经费的新问题也逐渐浮现:一是需要更多的经费投资,在教育资源、教学条件、科研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
二是需要更精确的经费管理机制,确保每一笔经费都能得到最大化的使用效益。
在未来,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我们需要在制定经费政策时更加注重精确管理,应用科技手段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应该鼓励企业加大高等教育的赞助投资,在多方面提高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校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最终,高等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应该追求精准、公平、可持续的理念,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财政困难和发展需求,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非常有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逐渐加大投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和学费收入。
政府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和师资培养,学校借助学费收入来支持教学和科研活动。
由于财政困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此后,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包括设立全日制本科教育专项资金、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等。
这些政策的推出,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增加和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和社会捐赠。
政府财政拨款是最主要的经费来源,用于高校的基本运行、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等方面。
学费收入是高校的重要资金来源,用于支持教学和科研活动。
社会捐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费来源,通过企业、个人等向高校捐赠资金、设备、科研项目等形式来支持高等教育。
未来展望,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确保高校正常运行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政府需要加强对高校经费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捐赠,增加高校经费的多元化来源。
还需要通过完善高校的财政补贴机制,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和公平性。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从财政困难到逐渐加大投入。
目前,政府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和社会捐赠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演变与趋势分析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人力资源培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过去几十年中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演变过程和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
一、教育经费投入的演变中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从上世纪80年代的初步投入到21世纪的大幅增长,展现了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
1. 初期投入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逐步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开始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当时的教育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
2. 高速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教育经费投入的领域逐渐扩大,从基础教育延伸到了高等教育,并逐步提高了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
3. 持续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力度。
教育经费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涵盖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全部教育阶段。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二、教育经费投入的趋势分析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趋势显示了一个稳步扩大和持续增长的态势,并且未来仍将保持这一趋势。
下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趋势。
1. 继续增加投入规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未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持续增长,教育经费投入规模还将进一步增加。
2. 加大对质量和公平的支持未来的教育经费投入将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
目前,中国的教育发展仍存在着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和不公平现象,未来的投入将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建设,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3. 引导教育投资多元化未来的教育经费投入将更加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投资,推动教育集团、社会企业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进入教育领域。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一、历史变迁1978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高等教育也随之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同时还对外国资助和自筹经费进行了初步尝试。
在这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开始逐步转变,由过去的“一切由国家统一安排”转变为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的制度。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开始了向市场化、多元化的转变。
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经费不足、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增加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
199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国家将逐步扩大高校自主权,高校也要依法自主地管理和使用财产和经费。
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
政府逐渐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并加大对弱势学生和高校的扶持力度。
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参与高等教育事业的政策,以多方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经费的责任。
二、未来展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
政府应继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政府对弱势学生和贫困地区高校的资金扶持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确保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我国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积极参与高等教育事业,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的经费责任。
我国应该继续推动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多元化改革。
鼓励高校大力发展社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经济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自主经费。
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的管理机制,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政府和高校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费管理体系,加强对高等教育经费的监督和管理,杜绝浪费和贪污现象的发生。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可以说是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息息相关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40年来的历史变迁可以概括为从初期的经费匮乏到现在的财政支持不断增加,从单一的国家投入到多方面的资金来源,表现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全面改革和强大发展。
1978年以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
当时,由于国家财政有限,高等教育经费非常紧张,高校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得到了改善。
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逐渐增加了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国家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事业,允许高校开设自筹经费项目,并通过各种方式筹集经费,逐渐摆脱了对财政拨款的依赖。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更加注重公平和效益。
政府提出了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拨款的规模和比例,同时继续鼓励高校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政府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
政府还提出了鼓励高等学校多元化发展,鼓励高校自主对外合作,增强高校的国际化发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政府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拨款的规模和比例。
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善。
政府鼓励高校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增加高校的自主经费。
在财政拨款之外,政府允许高校通过自主招生、科研项目、社会合作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增加了高校的自主经费,提高了高校的经费使用效率。
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性。
当前,我国依然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政府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解决了这一问题。
高校财务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高校财务制度的变化和发展一、政府拨款时期我国高校财务制度一直受到政府的直接管控和支配。
在改革开放初期,高校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维持生存和发展。
政府向高校拨款包括两个方面:教育部门直接拨款和地方政府分担部分费用。
高校的财务管理由政府直接制定预算和审计,学校只是被动接受政府的安排和管理。
这种财务制度的最大问题是高校经费来源单一,学校仅依靠政府拨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投入需求,破坏了高校的经济独立性和发展动力。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变革改革开放初期,高校改革推进,财务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980年代,高校开始实行差额核算制度,学校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剂经费。
这种变革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的财务自主性,促进了学校的管理创新和转型。
然而,由于当时高校经费主要仍然来自政府的拨款,财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还比较有限,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依然突出。
三、多元化筹资时期1990年代后,我国高校财务制度进入了多元化筹资时期。
政府拨款仍然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但学校开始尝试引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包括社会捐赠、科研经费、国际合作和自主办学等。
高校的财务管理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的筹资和管理模式。
这种变化使高校的财务管理更加有活力和创新,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
四、财务制度的完善近年来,高校财务制度的完善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解决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种种问题,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校财务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在财务收入方面,高校财务管理逐渐从单一的政府拨款向多元化、自主化发展,不断调整资金来源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财务支出方面,高校加强财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投资建设方面,高校加强对投资建设项目的监督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这些措施,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财务制度也更加系统完善。
五、前景展望高校财务制度的变化和发展是高校自身发展和政策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在过去40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这一变迁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也需要对未来进行展望,不断优化经费政策,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回顾过去40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此时我国高等教育重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高校的资金来源。
当时,政府主导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了高校的正常运转。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幅扩张,政府逐步调整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并提出了“按需投入、精确投入”的原则。
第三个阶段是近年来,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目标,明确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未来展望也变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
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经费的分配机制,确保公平合理。
当前,一些高校和一些学科在经费分配中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这需要我们加大改革力度,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
未来,我们还需要注重提高教育经费的效益。
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必须与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相匹配,不能出现浪费和效率低下的现象。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推动高校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和新挑战的出现,我们也需要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经费政策。
一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类型的高校相应的支持。
我们需要注重教育公平,提供给予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高等教育的资金支持,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资的评析
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资的评析背景介绍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推进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然而,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资规模逐年增长,但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水平,是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了这些资金,以及投资策略是否能够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投资规模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总额在2009年到2019年期间从3401.87亿元增长到7825.64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9.08%。
其中,教育部门预算内资金占比逐年下降,而地方财政投入逐年升高。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总量增长迅速,但总体上仍然不足以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
投资效益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效益是考察投资是否良性的重要指标。
从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保持较高水平,学历和职业收入水平也在逐年提高。
然而,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效益并非只有这些数据所能反映的。
在实际执笔中,我们需要对投资的具体成果进行定量评估,从中找出有效的投资项目。
在投资效益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术研究高等教育应该是知识产出的重要场所,而学术研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因此,评估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益的其中一项标准就是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和成果进行分析。
这包括研究经费、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
2. 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提升和人才培养。
所以,评估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益的另一个标准就是看学生们是否在学业上、技能上、素质上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这包括学生毕业后就业率、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等多个方面。
3. 教师素质提升除了学生素质的提升,教师的素质提升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
因此,我们也应该将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对教师的培训、科研、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投入纳入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机制演变摘要:科学、合理的财政投入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事关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教学质量的根本。
本文从财政投入体制演进、财政投入方式转变和资金的有效利用等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剖析和解读,同时,试总结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其加以调节和优化。
关键词:绩效评价成本分担投资机制
高等教育发展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人文精神和国家形象。
国家不仅要保障每个公民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要保证个人在深造过程中的有效性发展,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双赢效果。
在现代化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需求,需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经济手段,对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及高校投资多元化方式进行重新定位和整合,实现高等教育领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1.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成本分担理论作为高校财政投入机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由最初的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过渡,可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1.1政府完全承担全部财政阶段(1949—1979年)
此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主体结构单一,实行“一包二统”的财政体制,一切由国家包下来,一切由政府统起来。
政府拨款是高
等教育所需经费的唯一来源,国家既是办学者,又是管理者,高校发展过程中权限不规范,产权不清晰,办学模式单一,学校规模效益差。
1.2非财政性投入开始出现阶段(1980—1999年)
1980年,中央不再统一高等教育财政,中央所属院校由中央负责,地方院校由各省财政部门负责投入。
1985年,高校经费由“基数加发展”改为“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由“结余收回”改为“经费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1997年,在“并轨”试点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全面实行收费制度。
高等教育财政从完全由政府拨款过渡到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1.3高校财政投入多元化发展阶段(1999—至今)
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明确高校的法人资格,高校在招生计划、学科专业设置、财产管理等7个方面享有自主权。
”高校开始作为独立法人面向社会招生。
同时,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扩招,社会民间资本通过借贷、股份制等资本组合模式进入高校,民办高校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我国高校财政投入形成了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
2.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面临的现状
2.1政府主导的财政投入模式难以适应高校发展需要
2002年起,财政部对划拨教育经费部门实行“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的核算方式。
要求“部门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或财政专户管理,收支不挂钩,支出要透明”,对财政资金使
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但经费核拨权在财政部门,高教规划和政策制定在教育管理部门,造成了财权和事权的分离,政府通过财政手段调配教育资源缺乏科学性,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调控缺乏话语权,造成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的低效或无效经济管理活动。
2.2高校财政经费投入比例减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平衡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6年的78.56%下降到2004年44.73%,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更是下降至37.22%,下降速度快,趋势明显。
反映出现今我国政府投资高等教育总量偏低,政府投资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充分。
其次,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集中投入到重点高校云集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投入少,造成区域间教育投入的不平衡。
而同一地区不属于重点院校的地方高校经费来源甚少,投资少,发展难以维继。
现行的经费投入模式造成了区域、层级之间的投入差距。
2.3高校财务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
我国政府主导的资金使用机制弱化了教育机构服务市场的定位,而在高校管理中,校领导由上级政府机构任命,学校管理中行政色彩浓厚,管理上因循计划经济体制,容易造成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
在资金使用上,高校缺乏科学规划和监督,在本身可控的教育经费使用中,极易造成有限财政资源的浪费。
高校财政管理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利用,资金的投入方式和比重缺乏科学性。
3.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对策分析
3.1实行多政策参数的拨款方式,规范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
中国现行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拨款方式,主要以学生数作为拨款的单一政策参数,难以有效激励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一些学校为了获取更多的财政拨款而盲目扩招。
现行的较好方法是建立多政策参数的拨款方式,这一拨款方式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各类、各地区高校的实际成本,根据区域布局、财务状况、教育成本等,有侧重点地进行拨款。
同时,还可以合理地补偿经济落后地区高等教育,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异。
3.2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我国教育的投入不足公共财政的4%,更逞论高等教育的投入比重。
在美国,私立大学自己筹措的经费约占学校经费总收入的90%左右,哈佛、耶鲁等名校跟企业、政府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硅谷的兴起更是离不开与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合作。
参考国外筹措高校经费的经验,合理、科学地推动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对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高校与社会接轨,培养学生创新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也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
3.3保证教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现行的财政拨款手段难以有效提高办学质量和资金利用效率,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高等教育拨款方式,减少固化因素,利用绩效评价标准来增强拨款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将评估的结果与拨款直接挂钩,可促进高校间的良性竞
争,使教育资源得以有效配置。
同时,也应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区域高校发展水平的差异,按照增长指数,实行投资的同步增加或减少,保障基本投入,保证高校各项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3.4事权和财权相统一,合理划分责任和分工
对高等教育的财政责任应当根据具体的高等教育事务来划分,使中央拨款能够真正面向所有高校,使中央和地方投入有效配合、相辅相成。
同时,政府和高校的权限和责任要明确,政府负责高校政策的制定,高校负责具体事项的执行。
美国实行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负责和管理财政拨款,该机构相对独立于政府部门和高校,对财政资金使用全面监控,有效地提高财政资源利用率,在高校财政管理中,基金制亦可作为我国高校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借鉴,实现高校有限财政资金的最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郭鹏.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制度变迁[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5.
[2]西奥多.w·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商务印书馆,1990.41-43.
[3]刘爱群.多元化筹措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必要性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4]辛淑婷.政府高等教育支出问题研究[n].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3.
[5]黄维.论高等教育投资模式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清华
大学教育研究,2004,(l).
[6]阎元.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拨款模式研究——困境与改革[n].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