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院—古代秦安“赖以养士”的重要场所
李俊海
2012年6月25日,县文庙管理所实施文庙围墙复建
工程施工时于文庙院内东北角出土一块《皇清邑侯黄父台
重修书院德政之碑》,碑文为:“公名政勤,字子慎,广东
东昌人,同治辛酉科拔贡,由保举孝廉方正,以知县用,
分发甘肃委署县事。期年之间,百废俱举,因书院地基湫
隘,并与形家言不合,遂买民居于修之。数月竣工,崇阁
壮丽,为陇南冠。从此,人材辈出,为山川生色,盖皆我。
公培植提倡之力也,爰泐贞石以志邨谖。光绪十三年夏四
月吉日,邑人前四川遂宁县知县孙海题并书。”该碑的出土为秦安书院的恢复提供了实物依据。
书院是古代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始于唐代,发
展于宋代。书院最初为民办的学馆,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
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由朝廷
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
民半官或纯官方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
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天水的书院出现得较晚,
据《天水市志》记载,金皇统四年(1144年),清水县令李宝谪
在县城西关创立曲江书院,这是天水见于史载最早的书院。自
此以后,兴办书院成为各级地方官吏振兴一地文教事业,培养
人才的一项重要职责。秦安书院最初是由民间士绅倡办的私学,后来则成为各级官吏主办的官学。
秦安最早的书院为陇川书院,具体位置在当时县衙以东的明代兵部郎中侯一元故居(现县财政局所在地),建于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由时任秦安知县的山东兖州府滋阳县人牛运震创办。始建的陇川书院的规模不大,占地仅1亩左右。乾隆十三年(1748年),湖北荆门人胡奠域任秦安知县时,因嫌书院狭小,将其迁到文庙(具体位置在今县文庙院内西)进行重新修建,规模很大,
胡奠域将其改名为“鸡川书院”并亲笔题名。迁建后的书院规模初具,有“正厅三楹,左右斋舍各三楹,后讲堂及斋舍亦如之,前为屏门、大门,门有东、西室。乾隆十三年(1748年)夏,原翰林院检讨、翰林院庶吉士蒋允焄任秦安知县后,又对鸡川书院进行了增修,此后,书院虽又经数次修缮、更名,但院址一直未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冷文炜对鸡川书院修补后,更名为“龙山书院”。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前后,知县申宁吉又对龙山书院房舍破旧的地方进行了维修。之后,由于“上官临莅,署县某署为行台,撤旧榜又加修饰焉”,龙山书院被改为“行台”,书院至此停办。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春董秉纯任秦安知县时,又重新改“行台”为书院,题院名为“春雨书院”。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五月时,时任秦安知县陈伊言对春雨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扩建,使书院的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秦安士子深造学业,谋取功名的主要场所。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陈伊言春雨书院完成后,又改书院名为“景权书院”。同治初年和光绪十二年(1885年),时任知县程履和黄政勤有先后对景权书院进行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秦安县知县杜翝遵照“癸卯学制”将景权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解放后,景权书院又被作为学校(秦安职业中学等)等使用,后在文革破四旧期间被拆除。秦安书院从从乾隆十年(1745年)始作名陇川书院,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立高等小学堂,共历时160年,书院五易其名,大的修建多达7次,成为秦安当时“赖以养士”的主要场所。
秦安的书院自创立起,就受到官吏和地方士绅的重视,先后讲学书院并有成就者极多。历任清代秦安知县中,躬亲课士,并有造于书院者有牛运震、蒋允焄、董秉纯、李培荣、王汝铨等。据统计,清代秦安县经县学、书院培养,科考取得功名的文进士有16人(其中翰林4人),武进士4人;文举人68人,武举人128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的111年中,天水所取7名进士全部为秦安人,这在清代天水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清代秦安文教之盛。在天水成就功名者,秦安仅次于秦州区,位列第二。清代秦安所取进士、举人,饱学文墨之士众多,卓有成就,闻名全国的人物枚不胜举,秦安因此被誉为“陇西小邹鲁”之美称,书院造士之功实不可没。
作者简介:李俊海,男,1969年2月10日生,
甘肃省秦安县人,全国古建筑培训
班优秀学员,文博馆员,中国博物
馆协会会员。现任秦安县文庙管理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