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涂尔干《自杀论》)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我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是指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我国1957-1959年期间、1962-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期)是指社会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还未危害、破环社会的常态运行。因此社会中性运行也可称作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社会学调查:是指在社会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社会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进行资料的汇集和整理,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认识和具体工作建议的一套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假设的设定与检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

社会学调查方法:客观观察法、统计调查法、普查和抽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问卷法。社会指标:是指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较量的标准。常用的社会指标: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观察性指标和计划性指标,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社会某一方面的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建立社会指标体系的三种方式:根据官方机构的相关分类而建立的规划性社会指标体系,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根据某种理论建立的。

社会学研究的特点:整体性和综合性

社会学科地位历史演变:总和学、综合学、普遍说、平等说、共通说、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学科与哲学学科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明确历史唯物论与社会学的联系和区别设社会学得以顺利发展的意识形态上的前提条件。

社会学和其他具体社会学科是综合性学科和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的社会功能:科学理性功能、人文价值功能、服务建设功能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直接、现实的基础。

人口:就其最基础的含义而言,既是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影响。

人口结构分析: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人口规模:一定时间和地域类的人口总数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上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客观因素:由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环境容量、由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经济容量

统计人口迁移的方法:按居住地的变化、按居住地改变的时间、按常住人口登记地的改变

人口发展模式:原始传统型、过渡性、现代社会性

老龄化:即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即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影响:社会劳动力不足、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社会压力过重、社会服务业务业、人口结构。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它不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具有系统的特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

邓拉普的环境的竞争性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废物库

社会与环境的演变:采集狩猎时期、农业时期、工业时期

邓肯1961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生态复合型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属性:客观性、历史性、社会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社会的基本功能:整合、导向、交流、继承和发展

社会与社会系统的区别:社会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的特点,即一个有机整体。

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