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百年变迁
北京故宫简介和历史300字

作文一<<北京故宫简介和历史>>嘿,同学们,今天咱来聊聊北京故宫。
故宫那可是超级厉害的地方。
它也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住的地儿。
故宫可大啦,有好多好多的宫殿。
红墙黄瓦,特别壮观。
那里的建筑都老精美了,雕梁画栋的。
据说建造故宫的时候,用了好多能工巧匠呢。
故宫里还收藏着数不清的宝贝,什么字画呀、古董呀。
以前皇帝就在这里处理国家大事。
现在呀,故宫成了大家都能去参观的地方,我们可以去感受一下古代皇帝的生活环境,了解咱国家的历史文化。
故宫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等着我们去翻开它,探索里面的故事。
作文二<<北京故宫简介和历史>>大家好呀!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北京故宫。
故宫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地方。
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
在古代,只有皇帝和他的家人们才能住在里面。
故宫的城墙可高了,就像一个大大的保护罩。
里面的宫殿一个挨着一个,每一座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的宫殿特别华丽,装饰着各种漂亮的图案。
故宫见证了好多历史呢,从明朝到清朝,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
现在,我们可以去故宫参观,看看那些古老的建筑,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走在故宫里,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一样,特别神奇。
故宫是我们国家的宝贝,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
作文三<<北京故宫简介和历史>>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北京故宫。
故宫那可是老有名啦!它也叫紫禁城,就在咱们国家的首都北京。
故宫特别大,房子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这里以前是皇帝住的地方呢。
据说从明朝的时候就开始建啦,花了好长时间才修好。
里面的宫殿可漂亮了,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皇帝就在这里处理国家大事,接见大臣啥的。
故宫里还有很多宝贝,像漂亮的瓷器、珍贵的书画。
现在,故宫成了一个大博物馆,好多人都去参观,去感受古代皇帝生活的地方是啥样。
咱们有机会也一定要去看看哦。
作文四<<北京故宫简介和历史>>大家好呀!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北京故宫。
紫禁城下胡同的故事

紫禁城下胡同的故事紫禁城下的胡同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作为北京城内最著名的胡同之一,它见证了数百年来城市的变迁与人民的生活。
这条胡同位于紫禁城的南侧,起初是作为宫廷官员的居住区而建造的。
当时,只有高级官员和贵族才能居住在这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同里的建筑逐渐增加,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区。
古老的青砖四合院和石砌的街道如今仍然完好地保存着,成为了这个地区的独特景观。
胡同里的故事源远流长。
在明清时期,这里曾经是皇室官员和士人的居住地。
他们在胡同里建造了许多庭院和书斋,以供读书品茗。
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袁世凯和康有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同不仅仅是高官贵族的领地,也逐渐成为了普通市民的居住区。
胡同里的房屋被改建为小而简单的住宅,街道两旁出现了各种小商店和小餐馆。
这里成为了社区生活的中心,人们可以在胡同中互相交流、购物和享受美食。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紫禁城下的胡同开始面临一些挑战。
一些老房子因为年久失修而出现问题,不得不被拆除,让位于现代建筑和公共设施的修建。
这也导致了部分胡同的衰败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然而,政府和社区居民们都意识到了胡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近年来,一些胡同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工作,以保留其独特的风貌。
胡同里的居民也开始开设小型文化和艺术工作室,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总的来说,紫禁城下胡同是北京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以及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变迁。
胡同里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也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社区生活的追忆与珍视。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zxls_20190107151456)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
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
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
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所在。
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
(4)元统一中国后,北京终于上升为全国惟一的政治中心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接洽处。
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
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
为了连接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特别是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关切的大问题。
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的中国统一起来,也为我国运河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南北经济文化重心及南北大运河形成了南北轴心带。
北京城的建设与历史演变

北京城的建设与历史演变北京城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它的建设和演变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的繁荣与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北京城的建设和历史演变,以及它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北京城的建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年的西周时期。
那时,北京地区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城市,称为“蓟”。
随着时间的推移,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在公元938年,辽朝的皇帝耶律阿保机将蓟改为“中都”,成为辽朝的首都。
这标志着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辽朝统治期间,北京城的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城墙、宫殿和寺庙等建筑开始兴建,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辽朝的统治并不长久,随后金朝取而代之。
金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规模扩大,城墙加固,街道修整。
这时期的建筑风格也开始融合了汉族和蒙古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金朝建筑风格。
到了元朝时期,北京城成为了元朝的首都。
元朝的统治者忽必烈下令将北京城改名为“大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他修建了许多宫殿、寺庙和陵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现在的故宫。
元朝时期的北京城将汉族和蒙古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元朝建筑风格。
明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明成祖朱棣将北京城改为明朝的首都,并将其命名为“北京”,意为“北方的京城”。
他兴建了明朝的皇城、皇宫和城墙,使北京成为了一个宏伟的都城。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宏大、庄严为特点,这在今天的北京城中仍然可以看到。
清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清朝的皇帝康熙将北京城改为清朝的首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他修建了许多宫殿和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是颐和园和圆明园。
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宫廷气息,给北京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到了20世纪,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
在建国初期,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扩建。
新的政府机构、学校和工厂开始在城市中兴建,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北京街道、地名的演变与典故

北京地名的演变多方文化撞击产物2010年11月23日15:16 新浪旅游陶然亭湖北京地名与水文地形自古以来,在北京湾小平原上,河道众多,湖沼广布。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道变迁,河流掩埋,湖沼也日渐消失。
但是地名生动地反映了历史上的水文特征。
这些通名反映的水文环境有天然形成的,也有人工造成的。
沟、渠、洼、坑多是由于历代修建城墙、宫殿、官府、庙宇等掘地取土、烧窑制瓦,形成连绵洼坑。
一些洼坑因雨季积水进而形成湖沼。
如“陶然亭湖”是修建南城墙取土所致,“孙家坑”是修筑隆福寺取土的洼坑,“太平湖、泡子河”是积水洼地。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水质清洁的被保留,成为游览场所。
排水不通,水有臭味的被掩埋或改为地下排水暗沟。
这些河、湖、沟、坑改变或消失以后,它们的名称还留在地名里。
现代“海”作通名的几个湖仍然名副其实,如“北海、中海、南海、西海、什刹海、前海、后海”。
但是,以“淀”为名的“海淀”,宣武白纸坊的“大小川淀”都干涸了。
以“河”为名的“泡子河(建国门)、南河泡子(宣武广外)、南河沿(东城东直门)、河沿(现名东不压桥胡同在东城交道口)”等现在已没有河的一丝踪影了。
以“水”命名的若干“水关胡同、水道子”也见不到水的影子了。
“南北池子”也该是与“河”有关的地名,因为“北池子”有“骑河楼街”。
地名里的“×滨河路、×滨海路、×河漕”也是有关水文环境的,如“滨河巷、滨河里、滨海胡同”。
以“冰窖”命名的地名集中在东城、西城,是旧时储存冬季冰块的地方。
“×斜街”地名都是河道经过之处。
北京街巷的规划历代都是东西南北纵横方向,非常规整,斜街是因河道而成的。
以“桥”命名的有一百四十多个,大多数是河道干涸后留下的桥梁名称,如“马市桥、象坊桥、虎坊桥、太平桥”现在都是宽广的大街。
下面以带“坑”和“洼”的地名作为典型例子,对这种地名的分布情况做详细分析。
“坑”字地名主要分布在东西城区、宣武区、朝阳区,其具体分布情况见表4-2。
北京鼓楼古老建筑的历史见证

北京鼓楼古老建筑的历史见证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其中,鼓楼作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城市的繁荣和演变。
本文将以鼓楼的历史为线索,向读者展示这座古老建筑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一、初建与功能鼓楼始建于元代,建筑形式独特,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风格。
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区,与钟楼相对,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鼓楼的主要功能是宣告时间,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它起到了重要的时间指引作用。
每当日正中天和晚上的黄昏时分,鼓楼会敲击巨大的鼓声,向市民报时。
这一传统至今仍在继续,为北京城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二、文化底蕴鼓楼不仅仅是一座具有功能性的建筑,更是文化底蕴的象征。
在鼓楼周边,有许多古老的胡同与四合院,沿街而建的小店,以及传统的手工艺品店和茶馆等。
这些元素形成了鼓楼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鼓楼周围漫步,仿佛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古老北京的魅力。
三、历史见证作为北京市最早的钟鼓楼建筑之一,鼓楼见证了数百年来北京城的变迁。
它经历过明清两代的重修和维护,成为了城市历史的见证者。
在战乱与政治变迁的岁月中,鼓楼屹立不倒,保留着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鼓楼依然是千百年来北京城的象征之一,让人们铭记过去的岁月与辉煌。
四、旅游景点鼓楼如今也成为了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欣赏这座古老建筑的壮美与历史底蕴。
游客可以登上鼓楼,俯瞰整个北京城的美景,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此外,鼓楼还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传统表演,吸引着各地游客和当地居民。
五、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鼓楼的历史价值,相关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他们注重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使鼓楼得以修复并适应现代化需求。
通过这些努力,鼓楼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并为后代留下了一段精彩而独特的历史。
六、结语北京鼓楼作为一座独特的古老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沧桑和文化的传承。
电大专科地域文化(北京)课件之建筑篇_OK

24
刘秉忠在设计元大都时坚持实践儒家 “以礼治国”的理论,有史以来第一次按 照“设计图纸”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而建 立古城,被世人称为“理想城”。
安定门因班师凯旋走此门,被称为进兵门;又因安外多粪 场,粪车入城走此门最近,又称之为生门,即丰裕之门, 以取安邦定国之意。
德胜门因出师打仗走兵车出此门,称为兵门或军门,又因 其有品德高尚之门之意,故而称之为修门,寓以德制胜之 意。
古代建都模拟天象源于古人对上天的特殊崇拜,模拟 于星象使宫城更加符合上天理想世界。同时效法上天也进 一步宣扬了统治者是“奉天承运”的思想。
22
元明清都城的建立
• 大汉之城----元大都 • 明代帝王之都 • 清朝北京——最后的帝都
23
大汉之城----元大都
1271年,忽必烈取《周易》“大 哉乾元”之意,将新王朝的国号定为 “大元”。
3
地理环境
• 位于华北大平原北端,总面积为 16807.8平方公里. • 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
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4
总体发展过程
• 史前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前 221年)-------秦至西晋时期(公元前221一公元 317年)------东晋、隋唐时期(317—960年) -----五朝帝都------近代百年嬗变
——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
31
重建京城十五载, 建成的城墙有四层, 建内城、扩外城, 皇城围着紫禁城, 东南西北重开门, 城南城北街道平, 五坛八庙香火盛, 南、中、北海碧水清,
关于我国首都的历史变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_一_

仲 丁 到 南 庚, 其 各 代 都 城阝敖 ( 嚣)、 都于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以便控制 的扩大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庇、奄, 有的学者考证它们分别 夏的地区。 第十一代王仲丁到第十
从以上看来, 凡是王朝兴盛时
为今天河南的荥阳和内黄, 山东的 八代王南庚五世 9 王遇到严重的长 期、首都区位选择适当, 首都延续时
军事中心
国家是统治阶级维护一个阶级
以上这四个中心, 是首都作为 其职能来说必须具备的功能。但是, 在实际上这四个中心很难重合。 所
诞生时代从公元前 17 世纪末到约 前 11 世纪。 据《竹书纪年》记载, 从 汤(商第一代王) 都城为亳 (其所在
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在实
现其统治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工具就
都之多与迁移变化中所反映出的人
夏兴起于河南西部, 在建立夏
地关系。夏在阳城建立后到第二代、 王朝时, 对夏集团以外地区, 控制力
第三代就出现太康、仲康的失国, 第 量较弱, 故首都仍在阳城及其附近
四代相的出逃于帝丘, 被杀于斟灌。 地区。少康与杼的中兴, 才能分别将
第六代少康中兴恢复旧都, 后迁于 首都迁于原与老丘, 目的是加强军
地面过于平缓, 加上局部低地, 往往 强的军队。其次, 是取得同宗族的方
排水不畅、易产生内涝, 自然条件较 国的支持。由于属于同宗族, 其近亲
之别处稍差。
血缘关系间的结合, 就会给王朝以
从夏以前北方的文化为西边的 很大支持。 但同宗族方国数量开始
仰韶文化和东边的龙山文化分别向 时较少。 第三, 是对异姓方国的控
要素的关系, 先分析其职能与条件。 人既无法生存, 也无法完成其军、政 通译》也说“少康中兴复还旧都”。这
政治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城的百年变迁
发表于2014年4月10日10:37
自1860年以来,北京多发战事,但古城均未遭到大的破坏,几次还幸免于战火。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9月,北平更名为北京,10月,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都城。
围绕行政中心区的设置、城墙的存废等问题,梁思成等专家展开激烈争论,最终却没能改变古城的命运。
1. 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元大都遵循了《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原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北京逐渐形成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墙环绕的格局。
图为明朝北京城格局图。
2. 元大都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胡同和四合院成为元大都的基本内涵。
四合院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两侧。
图为清末北京的四合院和城墙。
摄影:山本赞七郎
3.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了明代的格局,对皇城内规制有所裁撤,将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
将内城划作满城,内城成为八旗专属居住区,令汉人统统迁往外城居住。
图为1899年,即光绪廿五年的北京街景。
摄影:山本赞七郎。
4. 在城市建制上,明北京城突破了元代所遵循的“前朝后市”的定制,正阳门周围以及南至鲜鱼口、廊房胡同一带,形成了大商业区。
图为清末前门大街。
摄影:山本赞七郎。
5.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主要用于军事防御。
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图为清末北京城墙。
供图:华辰影像
6. 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朝阳门箭楼于1903年修复。
图为修复后的正阳门箭楼,上面还挂上了钟表。
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摄影:甘博
7. 内城九门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其中正阳门为皇帝出行之门、崇文门走酒车、宣武门走囚车、朝阳门走粮车、阜成门走煤车、东直门走木材车、西直门走水车、德胜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安定门为军队班师回朝之门。
图为安定门城楼。
8. 八国联军侵华的同年,英国自行将京奉铁路从永定门延长至正阳门,为此,英国人拆去永定门东侧和东便门处城墙,在崇文门瓮城开洞。
美国兵为乘坐火车方便,拆除部分城墙修建券门通道。
图为通火车后的崇文门。
9. 图为英国人为修铁路在崇文门瓮城开的洞。
摄影:西德尼·戴维德·甘博
10. 北京内城和外城的东、南、西、北四隅分别建有角楼。
北京内城角楼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转角处的箭楼,简称角楼,建成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是城防防御建筑。
北京城东南角楼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楼。
图为1917年左右的北京内城角楼。
摄影:甘博
11.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8年11月13日,中国政府将打着耻辱烙印的克林德牌坊迁往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并将坊额改为“公理战胜”。
这座牌坊是清政府被迫为1900年被清军杀死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而立。
12. 东四牌楼与西四牌楼同时修建于明朝年间,皇城一东一西各有四座,故以“东四牌楼”、“西四牌楼”简称之。
1953年,北京市对牌楼作出了规划,在公园、坛庙之内的可以保下来;大街上的除了成贤街和国子监的4座外,全部迁移或拆除。
图为东四牌楼,于1954年被彻底拆除。
13. 北洋政府时期,北京经历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北京政变”等军政事件,但战火始终未殃及古城。
图为1920年代北京东郊民巷美国领事馆鸟瞰。
东交民巷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就逐渐成为各国的使馆区。
摄影:赫达·莫理循供图:华辰影像
14. 1928年春夏,国民革命军再次兴兵北伐。
经多方谈判,张作霖下达全军总退却令。
6月8日,国民革命军自广安门入城,“和平接收”一切政府机关。
图为1930年代的古观象台,原为明清两朝天文观测中心。
建国后这个观象台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得以幸存。
供图:华辰影像
15. 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军攻陷北平,从正阳门入城。
他们计划在距离北京旧城约7公里的西郊(今五棵松一带)兴建日本人的居留民地,称新市区。
后来,日伪政府在北平内城东城墙与西城墙各开一个豁口,称之为启明门和长安门。
日本投降后,中国人将之更名为建国门和复兴门。
16.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北平光复。
蒋介石的巨幅画像挂到了天安门上。
图为从天安门、故宫、景山等俯瞰图。
天安门、景山等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明清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
17. 在这条产生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的中轴线上,从前还有一座门。
这座门在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改名为中华门,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
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拆除。
摄影:Dmitri Kessel
18. 在北京皇城之内,北海公园之东,景山之西,有一座明清皇家道观,名为大高玄殿。
大高殿门外有东、西、南三座牌楼,是北京唯一没有戗杆的牌楼。
1955年1月,大高玄殿东西两座牌楼被拆除。
图为1946年,矗立在原址的东牌楼,正面镌“孔绥皇祚”,背面镌“先天明镜”。
19. 1949年7月,人民解放军第208师指战员突然接到一份“战斗”——去北平急速清理天安门周边城墙上的杂草和多年堆积的垃圾、维修残垣断壁,以迎接开国大典。
摄影:孟昭瑞
20. 经历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北京地铁的修建之后,北京的城门只剩下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德胜门箭楼;角楼只留下了内城东南角箭楼;城墙只在崇文门至东南角箭楼之间以及内城西城墙南端残存了两端。
图为1987年,正在建设中的东直门立交桥。
摄影: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