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百年变迁

合集下载

北京故宫简介和历史300字

北京故宫简介和历史300字

作文一<<北京故宫简介和历史>>嘿,同学们,今天咱来聊聊北京故宫。

故宫那可是超级厉害的地方。

它也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住的地儿。

故宫可大啦,有好多好多的宫殿。

红墙黄瓦,特别壮观。

那里的建筑都老精美了,雕梁画栋的。

据说建造故宫的时候,用了好多能工巧匠呢。

故宫里还收藏着数不清的宝贝,什么字画呀、古董呀。

以前皇帝就在这里处理国家大事。

现在呀,故宫成了大家都能去参观的地方,我们可以去感受一下古代皇帝的生活环境,了解咱国家的历史文化。

故宫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等着我们去翻开它,探索里面的故事。

作文二<<北京故宫简介和历史>>大家好呀!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北京故宫。

故宫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地方。

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

在古代,只有皇帝和他的家人们才能住在里面。

故宫的城墙可高了,就像一个大大的保护罩。

里面的宫殿一个挨着一个,每一座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的宫殿特别华丽,装饰着各种漂亮的图案。

故宫见证了好多历史呢,从明朝到清朝,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

现在,我们可以去故宫参观,看看那些古老的建筑,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走在故宫里,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一样,特别神奇。

故宫是我们国家的宝贝,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

作文三<<北京故宫简介和历史>>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北京故宫。

故宫那可是老有名啦!它也叫紫禁城,就在咱们国家的首都北京。

故宫特别大,房子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这里以前是皇帝住的地方呢。

据说从明朝的时候就开始建啦,花了好长时间才修好。

里面的宫殿可漂亮了,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皇帝就在这里处理国家大事,接见大臣啥的。

故宫里还有很多宝贝,像漂亮的瓷器、珍贵的书画。

现在,故宫成了一个大博物馆,好多人都去参观,去感受古代皇帝生活的地方是啥样。

咱们有机会也一定要去看看哦。

作文四<<北京故宫简介和历史>>大家好呀!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北京故宫。

紫禁城下胡同的故事

紫禁城下胡同的故事

紫禁城下胡同的故事紫禁城下的胡同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作为北京城内最著名的胡同之一,它见证了数百年来城市的变迁与人民的生活。

这条胡同位于紫禁城的南侧,起初是作为宫廷官员的居住区而建造的。

当时,只有高级官员和贵族才能居住在这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同里的建筑逐渐增加,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区。

古老的青砖四合院和石砌的街道如今仍然完好地保存着,成为了这个地区的独特景观。

胡同里的故事源远流长。

在明清时期,这里曾经是皇室官员和士人的居住地。

他们在胡同里建造了许多庭院和书斋,以供读书品茗。

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袁世凯和康有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同不仅仅是高官贵族的领地,也逐渐成为了普通市民的居住区。

胡同里的房屋被改建为小而简单的住宅,街道两旁出现了各种小商店和小餐馆。

这里成为了社区生活的中心,人们可以在胡同中互相交流、购物和享受美食。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紫禁城下的胡同开始面临一些挑战。

一些老房子因为年久失修而出现问题,不得不被拆除,让位于现代建筑和公共设施的修建。

这也导致了部分胡同的衰败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然而,政府和社区居民们都意识到了胡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近年来,一些胡同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工作,以保留其独特的风貌。

胡同里的居民也开始开设小型文化和艺术工作室,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总的来说,紫禁城下胡同是北京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以及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变迁。

胡同里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也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社区生活的追忆与珍视。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zxls_20190107151456)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zxls_20190107151456)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

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

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

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所在。

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

(4)元统一中国后,北京终于上升为全国惟一的政治中心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接洽处。

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

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

为了连接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特别是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关切的大问题。

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的中国统一起来,也为我国运河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南北经济文化重心及南北大运河形成了南北轴心带。

北京城的建设与历史演变

北京城的建设与历史演变

北京城的建设与历史演变北京城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它的建设和演变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的繁荣与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北京城的建设和历史演变,以及它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北京城的建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年的西周时期。

那时,北京地区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城市,称为“蓟”。

随着时间的推移,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在公元938年,辽朝的皇帝耶律阿保机将蓟改为“中都”,成为辽朝的首都。

这标志着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辽朝统治期间,北京城的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城墙、宫殿和寺庙等建筑开始兴建,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辽朝的统治并不长久,随后金朝取而代之。

金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规模扩大,城墙加固,街道修整。

这时期的建筑风格也开始融合了汉族和蒙古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金朝建筑风格。

到了元朝时期,北京城成为了元朝的首都。

元朝的统治者忽必烈下令将北京城改名为“大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他修建了许多宫殿、寺庙和陵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现在的故宫。

元朝时期的北京城将汉族和蒙古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元朝建筑风格。

明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明成祖朱棣将北京城改为明朝的首都,并将其命名为“北京”,意为“北方的京城”。

他兴建了明朝的皇城、皇宫和城墙,使北京成为了一个宏伟的都城。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宏大、庄严为特点,这在今天的北京城中仍然可以看到。

清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清朝的皇帝康熙将北京城改为清朝的首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他修建了许多宫殿和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是颐和园和圆明园。

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宫廷气息,给北京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到了20世纪,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

在建国初期,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扩建。

新的政府机构、学校和工厂开始在城市中兴建,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北京街道、地名的演变与典故

北京街道、地名的演变与典故

北京地名的演变多方文化撞击产物2010年11月23日15:16 新浪旅游陶然亭湖北京地名与水文地形自古以来,在北京湾小平原上,河道众多,湖沼广布。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道变迁,河流掩埋,湖沼也日渐消失。

但是地名生动地反映了历史上的水文特征。

这些通名反映的水文环境有天然形成的,也有人工造成的。

沟、渠、洼、坑多是由于历代修建城墙、宫殿、官府、庙宇等掘地取土、烧窑制瓦,形成连绵洼坑。

一些洼坑因雨季积水进而形成湖沼。

如“陶然亭湖”是修建南城墙取土所致,“孙家坑”是修筑隆福寺取土的洼坑,“太平湖、泡子河”是积水洼地。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水质清洁的被保留,成为游览场所。

排水不通,水有臭味的被掩埋或改为地下排水暗沟。

这些河、湖、沟、坑改变或消失以后,它们的名称还留在地名里。

现代“海”作通名的几个湖仍然名副其实,如“北海、中海、南海、西海、什刹海、前海、后海”。

但是,以“淀”为名的“海淀”,宣武白纸坊的“大小川淀”都干涸了。

以“河”为名的“泡子河(建国门)、南河泡子(宣武广外)、南河沿(东城东直门)、河沿(现名东不压桥胡同在东城交道口)”等现在已没有河的一丝踪影了。

以“水”命名的若干“水关胡同、水道子”也见不到水的影子了。

“南北池子”也该是与“河”有关的地名,因为“北池子”有“骑河楼街”。

地名里的“×滨河路、×滨海路、×河漕”也是有关水文环境的,如“滨河巷、滨河里、滨海胡同”。

以“冰窖”命名的地名集中在东城、西城,是旧时储存冬季冰块的地方。

“×斜街”地名都是河道经过之处。

北京街巷的规划历代都是东西南北纵横方向,非常规整,斜街是因河道而成的。

以“桥”命名的有一百四十多个,大多数是河道干涸后留下的桥梁名称,如“马市桥、象坊桥、虎坊桥、太平桥”现在都是宽广的大街。

下面以带“坑”和“洼”的地名作为典型例子,对这种地名的分布情况做详细分析。

“坑”字地名主要分布在东西城区、宣武区、朝阳区,其具体分布情况见表4-2。

北京鼓楼古老建筑的历史见证

北京鼓楼古老建筑的历史见证

北京鼓楼古老建筑的历史见证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其中,鼓楼作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城市的繁荣和演变。

本文将以鼓楼的历史为线索,向读者展示这座古老建筑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一、初建与功能鼓楼始建于元代,建筑形式独特,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风格。

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区,与钟楼相对,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鼓楼的主要功能是宣告时间,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它起到了重要的时间指引作用。

每当日正中天和晚上的黄昏时分,鼓楼会敲击巨大的鼓声,向市民报时。

这一传统至今仍在继续,为北京城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二、文化底蕴鼓楼不仅仅是一座具有功能性的建筑,更是文化底蕴的象征。

在鼓楼周边,有许多古老的胡同与四合院,沿街而建的小店,以及传统的手工艺品店和茶馆等。

这些元素形成了鼓楼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鼓楼周围漫步,仿佛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古老北京的魅力。

三、历史见证作为北京市最早的钟鼓楼建筑之一,鼓楼见证了数百年来北京城的变迁。

它经历过明清两代的重修和维护,成为了城市历史的见证者。

在战乱与政治变迁的岁月中,鼓楼屹立不倒,保留着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鼓楼依然是千百年来北京城的象征之一,让人们铭记过去的岁月与辉煌。

四、旅游景点鼓楼如今也成为了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欣赏这座古老建筑的壮美与历史底蕴。

游客可以登上鼓楼,俯瞰整个北京城的美景,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此外,鼓楼还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传统表演,吸引着各地游客和当地居民。

五、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鼓楼的历史价值,相关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他们注重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使鼓楼得以修复并适应现代化需求。

通过这些努力,鼓楼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并为后代留下了一段精彩而独特的历史。

六、结语北京鼓楼作为一座独特的古老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沧桑和文化的传承。

电大专科地域文化(北京)课件之建筑篇_OK

电大专科地域文化(北京)课件之建筑篇_OK
忽必烈进入北京时,金代的皇宫 早已荡然无存。在政权南移的决策下, 他决心以位于今天北海琼华岛旁的金 代行宫大宁宫为中心建立新的都城, 并命设计师刘秉忠主持规划,并按照 《周礼》的建都方案,建造北京城。
24
刘秉忠在设计元大都时坚持实践儒家 “以礼治国”的理论,有史以来第一次按 照“设计图纸”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而建 立古城,被世人称为“理想城”。
安定门因班师凯旋走此门,被称为进兵门;又因安外多粪 场,粪车入城走此门最近,又称之为生门,即丰裕之门, 以取安邦定国之意。
德胜门因出师打仗走兵车出此门,称为兵门或军门,又因 其有品德高尚之门之意,故而称之为修门,寓以德制胜之 意。
古代建都模拟天象源于古人对上天的特殊崇拜,模拟 于星象使宫城更加符合上天理想世界。同时效法上天也进 一步宣扬了统治者是“奉天承运”的思想。
22
元明清都城的建立
• 大汉之城----元大都 • 明代帝王之都 • 清朝北京——最后的帝都
23
大汉之城----元大都
1271年,忽必烈取《周易》“大 哉乾元”之意,将新王朝的国号定为 “大元”。
3
地理环境
• 位于华北大平原北端,总面积为 16807.8平方公里. • 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
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4
总体发展过程
• 史前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前 221年)-------秦至西晋时期(公元前221一公元 317年)------东晋、隋唐时期(317—960年) -----五朝帝都------近代百年嬗变
——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
31
重建京城十五载, 建成的城墙有四层, 建内城、扩外城, 皇城围着紫禁城, 东南西北重开门, 城南城北街道平, 五坛八庙香火盛, 南、中、北海碧水清,

关于我国首都的历史变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_一_

关于我国首都的历史变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_一_

仲 丁 到 南 庚, 其 各 代 都 城阝敖 ( 嚣)、 都于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以便控制 的扩大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庇、奄, 有的学者考证它们分别 夏的地区。 第十一代王仲丁到第十
从以上看来, 凡是王朝兴盛时
为今天河南的荥阳和内黄, 山东的 八代王南庚五世 9 王遇到严重的长 期、首都区位选择适当, 首都延续时
军事中心
国家是统治阶级维护一个阶级
以上这四个中心, 是首都作为 其职能来说必须具备的功能。但是, 在实际上这四个中心很难重合。 所
诞生时代从公元前 17 世纪末到约 前 11 世纪。 据《竹书纪年》记载, 从 汤(商第一代王) 都城为亳 (其所在
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在实
现其统治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工具就
都之多与迁移变化中所反映出的人
夏兴起于河南西部, 在建立夏
地关系。夏在阳城建立后到第二代、 王朝时, 对夏集团以外地区, 控制力
第三代就出现太康、仲康的失国, 第 量较弱, 故首都仍在阳城及其附近
四代相的出逃于帝丘, 被杀于斟灌。 地区。少康与杼的中兴, 才能分别将
第六代少康中兴恢复旧都, 后迁于 首都迁于原与老丘, 目的是加强军
地面过于平缓, 加上局部低地, 往往 强的军队。其次, 是取得同宗族的方
排水不畅、易产生内涝, 自然条件较 国的支持。由于属于同宗族, 其近亲
之别处稍差。
血缘关系间的结合, 就会给王朝以
从夏以前北方的文化为西边的 很大支持。 但同宗族方国数量开始
仰韶文化和东边的龙山文化分别向 时较少。 第三, 是对异姓方国的控
要素的关系, 先分析其职能与条件。 人既无法生存, 也无法完成其军、政 通译》也说“少康中兴复还旧都”。这
政治中心

古代北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面貌

古代北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面貌

古代北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面貌古代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记录者。

从建都至今,北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面貌一直在发展和演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遗迹。

首先,谈及北京的文化底蕴不可避免地要提及北京的建筑和艺术。

古代的皇城紫禁城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致的雕刻还原了中国的古代工艺和建筑技巧。

同时,京剧、雕塑、书法等融合北京文化的艺术也源远流长,体现出了古典中的现代感。

在北京的各个文化殿堂和公共场所,可以观赏到世界级的文物、高雅的艺术品和先进的展示技术,这都为北京的文化使其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和资源。

其次,北京还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中心。

北京自元代以来就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相继承载着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建筑、文物、历史传承和民俗,形成了特有的思想、道德和生产方式。

在北京,许多古代宫廷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包括城墙、城门、宫殿和廊桥等的遗存,展示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璀璨的艺术风格。

同时,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也在北京进行,比如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设立的新政学堂,当时的一群理想主义者,他们倡导“求知、救国一体”,带领中国走向“救亡图存”。

这些广泛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和思想的运动,也为北京的历史面貌注入了新鲜的气息。

此外,北京还是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历来成为首都的北京,既是各个朝代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艺术、学术的中心。

不断涌入北京的文化和艺术资源,也为形成较为优异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基础。

相对应的,北京也承接着来自国内外的不断涌入和交汇的文化信息。

比如北京各个大型博物馆的展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访客慕名而来。

而在北京的各个重要机构和学术团体,如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自然而然成为中国文化交流的集中地。

最后,北京的历史面貌也是多元的。

北京弥漫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气息,从当年的燕京、中都、大都,到如今的北京,经历了多次建都、迁都的变迁,而在这一过程中留下了一系列丰厚的历史遗产。

北京东城区历史

北京东城区历史

继往开来成就辉煌,旭日东升再造发展--------------------------记北京东城区历史的变迁历史的脚步,走过了漫长的岁月,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早已把历史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扩展,渐渐的淡忘了。

但人们却永远不能忘记历史给人们带来了幸福欢乐、痛苦与悲哀,是先辈的身躯,革命者、无产者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后者是决不能忘记的,只有继承和发扬才是希望。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是个忘的日子。

毛泽东主席在天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占有世界人口总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中国人民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新中国成立,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科技、旅游的中心。

被选为全中国的首都定为“北京”。

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之作施令世人刮目相看的。

北京这座古城饱经了历史的变迁,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始建。

如今的首都北京将给前人和后人一个满意的答卷。

紫禁城、太庙、北海、国子监、孔庙、雍和宫……这些让世界瞩目的历史文化遗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

作为北京市中心地带,东城区是北京文物资源最丰富、分布最集中、历史文化街区最多的城区,旧城内面积18.1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1.6%。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东城区极其鲜明的皇城文化地域特征。

皇宫建筑、王府衙署、胡同宅院、寺庙祠观、近代楼宇等文物建筑一应俱全,数量多、品级高、密度大、品种全。

在北京市政府已经公布的旧城内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东城区占17片。

城市在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让文物保护工作与市政建设相结合、与危旧房改造相结合、与环境治理相结合,是一道复杂的世界性难题。

多年来,东城区坚持历史风貌保护与促进区域发展并重,不断彰显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现代文明的崭新风貌。

“南锣鼓巷”有了QQ群站在南锣鼓巷的树荫下,舀一点儿还冒着凉气的奶酪,放进嘴里,凉凉滑滑的,浓浓的奶味中混合着淡淡的糟米酒味道,韩志杰一下子觉得大热天里40分钟的队没有白排。

北京老城文化更新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前门地区为例

北京老城文化更新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前门地区为例

北京老城文化更新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前门地区为例内容摘要:前门大街是北京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在当今新时代商业文化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困境。

应如何遵循“整体保护、合理保留、延续文脉、局部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原则,以使其历史空间与现代商业空间和谐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前门地区为例,聚焦北京旧城更新现状与现代文化带来的一系列冲击,提出了对于老城更新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前门,历史街区,文化更新正文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无数先辈们用充满智慧的劳动创造为我们留下许多历史底蕴浓厚的城市,北京城便是其一。

北京旧城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物质形式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

然而在过去对北京历史街区的规划改造中,旧城肌理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面积的合院被拆除,胡同亦随之减少。

基于此现状,如何在文化不断更新、融合的现代社会中,保留原有的城市文化风貌与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点。

明清时期即发展为著名传统商业街的前门地区,可以被看作是北京旧城发展更新的代表区域,这里见证了这座百年古城的历史变迁,聚集了整座城市几百年来的市井文化。

如今的“前门”依然是一个区域性、空间性的概念,以正阳门为核心,八大胡同、菜市口、大栅栏、鲜鱼口等周边街巷与胡同不断繁荣,产生了一种“产业链”式的共存共荣的集群效应。

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前门地区的生活不断变得丰富。

前门大街街区前门大街西侧传统城市肌理1 城市交通分析1.1 地区交通历史遗留问题前门地区的先天条件与其重要性十分不匹配。

地区以承担居住和商业功能为主,街道步行空间丰富,商户集中,低端三产繁荣,再加上去天安门故宫的旅客必须途径此处,导致地区人口密度极大;原有道路狭窄,机动车的普及导致街巷空间尺度更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使用要求;长期乱搭乱建、非法侵占进一步加剧了街道空间的局促;长期缺乏统一尺度规划、街巷空间形式单一、人车混杂等原因使得街道空间的特色难以展现。

北京故宫介绍资料全面解读

北京故宫介绍资料全面解读

北京故宫介绍资料全面解读摘要故宫,别名紫禁城,雄踞于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区域,不仅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居所,也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集大成者,深刻蕴含着中华民族悠长历史文化的精髓。

本文全方位剖析了故宫的历史变迁、建筑艺术、珍贵馆藏及旅游魅力等多维度内容。

自明代永乐年间肇建以来,故宫历经数度修葺与扩展,造就了今日蔚为壮观的建筑群落。

其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工艺精妙绝伦,屋顶形式变化万千,墙色寓意深远,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巅峰水平。

宫内的书画、瓷器、玉器等诸多艺术瑰宝,每一件皆是历史与文化的双重见证,对探究中国古代文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作为享誉全球的旅游胜地,故宫每年吸引大量访客慕名而来,不仅配备了齐全的旅游服务设施,还持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上推陈出新。

故宫不仅象征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景象,更在促进文化国际交流、提供教育科研资源、举办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搭建起联通古今、促进文明对话的桥梁。

关键词:故宫;历史沿革;建筑特色;文物珍藏;旅游资源;社会影响目录摘要 (1)第一章故宫的历史沿革 (3)1.1 故宫的起源与初建 (3)1.2 历代修缮与扩建 (4)1.3 故宫的历史地位 (5)第二章故宫的建筑特色 (7)2.1 屋顶与墙体设计 (7)2.2 建筑布局与空间组合 (8)2.3 建筑技艺与传承 (9)第三章故宫的文物珍藏 (11)3.1 书画艺术品 (11)3.2 陶瓷与玉器珍品 (12)3.3 其他文物瑰宝 (12)第四章故宫的旅游资源 (14)4.1 旅游景点介绍 (14)4.2 旅游服务设施 (14)4.3 旅游开发与保护 (15)第五章故宫的社会影响 (17)5.1 文化交流与传播 (17)5.2 教育与研究价值 (17)5.3 社会活动与公益事业 (18)第一章故宫的历史沿革1.1 故宫的起源与初建故宫的创建历程可追溯至明朝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重大转折。

中国古代都城北京城的建设模式

中国古代都城北京城的建设模式

一、我国古代都城的历史我国古代都城的建设模式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都城的建设模式受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其中,北京城作为我国古代都城的代表之一,其建设模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都城的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北京城的建设模式1. 历史沿革北京城,又称燕京、京师,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北京城的建设始于辽代金国,成型于元明清三代,经过了数百年的沧桑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建设模式。

2. 地理环境北京城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这种地理环境为北京城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 规划布局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呈现出“九九”字格局,主要有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

内城以紫禁城为中心,外城则以内城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城市规划紧凑有序,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和权力结构。

4. 城墙建设北京城的城墙采用了传统的夯土城墙结构,城墙高大坚固,为城市的安全和防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城墙的建设模式对于我国其他古代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5. 宫殿庙宇作为我国古代都城的代表之一,北京城内的宫殿庙宇建设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具有浓厚的宫廷文化特色。

6. 街巷坊市北京城的街巷坊市密布,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商贸繁荣,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7. 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古代都城的典型代表,北京城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紫禁城、天坛、圆明园等,为世人所瞩目,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

三、北京城的建设模式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北京城作为我国古代都城的典型代表,其建设模式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当继承和发扬北京城的建设模式,努力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现代都市。

1. 城市规划布局借鉴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现代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中心城区的布局和建设,形成紧凑有序、功能齐全的城市中心。

北京建筑历史

北京建筑历史

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 大会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决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在北京建设一 批重大工程。根据这一决定,在首都北京诞生了国庆十大建筑——人民大 会堂、中国历史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 族饭店、华侨大厦、钓鱼台国宾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北京 工人体育场作为国庆的献礼工程。国庆十大建筑是那一时期北京社会主义 建设光辉成就的突出体现。此后,北京市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至今年, 都在不断评选“十大建筑”。“十大建筑”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古都城市历史文化
——北京城市中轴线
华盛顿与北京城市中心规划设计对比
北京城市中轴线核心区沙盘
古 代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示 意 图
北京古都城市文化四个显著特征
1.方位明确(南北方位,东西方位,东、南、 西、北方位) 2.突出中心(中心、核心、中央,中轴线) 3.讲求对称(东西对称,左右对称,文武对称, 阴阳对称,春秋对称等) 4.注重风水(气与风的运用) 5.城市中轴线最具特点,充满神奇与魅力

皇陵墓葬也是古建筑中独特一类。这里最著名的是明十三陵(分 布在昌平区北天寿山下的明朝中的十三个皇帝的坟墓、即长陵、 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 庆陵、德陵、思陵)。十三陵的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整个陵 区方圆约四十平方公里,周围关口砌有围墙,通向陵墓的有门 洞、神道、碑亭、兽象、孔桥。1957年发掘出来的定陵的地下 宫殿宽大高敞,壮丽精美,地上地下整个十三陵的宏大建筑, 堪称古代建筑艺术中的杰作。
当代十大建筑
谢谢欣赏!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_北京“政府形象”的百年变迁_北京“政府形象”的百年变迁

_北京“政府形象”的百年变迁_北京“政府形象”的百年变迁

空间的中心即为权力的中心。

民国时期因为首都迁至南京和重庆,北京(北平)政府占地率骤降,清时期大量的政府用地因为时局的变迁而被挪作他用或者荒置。

这一情形延续到解放前夕,从1917年的3.13%到1947年的2.05%,政府占地越来越少,并且将城中心交让出来。

解放后,北京重又成为首都,政府占地需求增加,但因为北京城区的扩张速度明显大于政府占地的扩张速度,以及多层、高层建筑的出现,使得百分比数据的变化并不明显。

但是2004年北京市政府占地面积为3000多万(30183408)平方米,而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期间,政府占地1300多万(13211307)平方米,多了一倍多,这还不算多高层的重复面积,可见增长。

然而如果透过扁平的数据往下看空间位置、面积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趋势:政府空间在解放后逐渐分散、隐形。

明清时,皇家的办事机构围绕在皇城周围,对于老百姓而言,仅仅是城中间有一块地不能去,城中其他地方虽也有一些,但却不多、也不大,并且这些空间都在视觉上、管理上明确显示出其性质:表现权力与等级,所以颜色有不同,材料有不同,制式也有不同。

现在城中间倒是花60块钱就能进去了,可不能去的地方却变多了,因为政府的分布更加分散,遍布北京城的角角落落,从最初的那个大黑块变成了现在的满天繁星。

并且因为目前显形社会等级的缺失,使得政府用地表面与其他类用地没有差异可言,政府在形象上隐形了。

数据总量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楼房的出现,楼房不需要占用太多的地表面积,只需要很小的地表就可以在竖向上争取面积,所以整体占地面积势必减少;另一方面是因为统计标准的变化,明清时期的数据结果是将政府的仪式用地、人员的居住用地等等都计算在内的,而当下的数据仅仅是在政府建筑用地范围内进行统计计算,没有计入相关住宅面积,更没有计入用来表现政府建筑,使其仪式化、纪念化的广场、道路的面积。

也就是说,现代政府在与其他社会等级类型公享空间。

正是第二类原因直接带来了目前北京的城市问题:交通,地产,发展受限等等。

从1860到2000——圆明园的历史变迁[终稿]

从1860到2000——圆明园的历史变迁[终稿]

从1860到2000—圆明园劫后的历史变迁内容摘要:1860—1900年间的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的战火烧到了紫禁城下。

同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17日开始对这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和博物馆进行大肆的劫掠,10月18日清晨,英法联军开始纵火焚园;大火三昼夜不熄。

这座堪与法国凡尔赛宫相媲美的皇家园林从此面目全非。

烧毁圆明园之后,联军的头目格兰特还不罢休,除圆明园外,海淀镇及香山脚下的另外几座园林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焚毁,其中就有香山静宜园、畅春园、颐和园苏州街等。

英法联军在这次行动中对于北京古典皇家园林的破坏将永远留在世界文明破坏史上。

由于圆明园规模宏大,占地广阔,其中空间变化丰富,道路曲折迂回,因此在英法联军的野蛮破坏之下仍有不少景点侥幸残存。

园中所藏文物和珍宝几乎被洗掠一空,建筑被焚毁大半。

有些水上的景点因船坞被烧无法到达而得以保存,如海岳开襟、蓬岛瑶台。

另外北部的一些景点由于比较偏僻而幸免于难。

圆明园焚毁之后,仍是清朝宫廷的中的禁园,有门监看守,并未废弃。

同治年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曾试图择要重修。

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间殿宇,主要集中在圆明园前朝区、后湖区和西部、北部一带,以及万春园宫门区、敷春堂口清夏堂等处。

但开工不到10个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修。

此后,慈禧太后虽然修了颐和园,但并未完全放弃修复圆明园,直至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还曾修茸过圆明园双鹤斋、课农轩等景群。

1860年—1900年间的圆明园,仍保留着完好的山水系统及几百年来的完好的植被,被大火烤死的大树并不多,虽然作为博物馆的内容没有了,但是作为造园艺术的巅峰之作,圆明园的园林魅力仍然光芒四射。

圆明园被焚毁之后,苑禁变得松弛,一些具有一定关系的中外人士通过内部关系进行半秘密性的游览,李鸿章为此还被罚俸三个月,由此可见,圆明园虽遭此大劫,但是仍然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

这时的圆明园更接近大家心目中的遗址园林,断壁残垣,完美的山形水系,树木繁盛,空山寂寂,野花无声。

从老北京地名儿变迁看地名文化的演变特点

从老北京地名儿变迁看地名文化的演变特点

从老北京地名儿变迁看地名文化的演变特点作者:刘阳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2年第10期[摘要]地名是社会管理的产物,也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既包含着鲜活的民俗民风,又体现着丰富的时代气息。

地名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产生发展有着独特的运动轨迹。

本文从老北京地名儿的变迁着眼,展现了北京地名文化的前世今生,揭示了地名文化演变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文明与落后、富足与贫穷、前进与倒退、人性与政治的碰撞冲击和包容共生。

[关键词]老北京地名儿;地名文化;演变对地名文化的研究源远流长,它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

地名绝不仅仅是指一个地理空间或行政区域的称谓和命名,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文化传承,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老北京地名儿的采用与变迁过程中,始终伴随官方意志和民俗文化的角力、冲突与融合。

官方意志在管治和规划某一区域时无处不发挥着其主导命名的权力,这同该区域历代沿袭下来的民俗传统重叠在一起,两者或相融或冲突,更加丰富了地名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地名文化研究的空间,使老北京地名儿从一个个枯燥、干瘪、死板的称谓、字符和代号,衍生成了一幕幕鲜活、丰满、灵动的历史活剧,穿越时空,挥舞手臂,向我们走来。

从老北京地名儿看地名文化的传承性北京正式成为全国的首都是从元大都开始的。

元大都的都城平面为南北长的长方形形状,四周辟门11座。

至明朝,北京城共有城门20座,即“里九外七皇城四”,在元大都11门的基础上减去光熙门、肃清门,并将崇仁门、义和门改名为东直门和西直门,此后直至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北京九门名称即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沿袭至今。

嘉靖三十二年,北京外城郭修建,新增城门:东便门、西便门、广宁门、广聚门、右安门、永定门、左安门。

1962年,开通和平门。

20世纪初北京商业空间与当代北京老城商业空间对比研究

20世纪初北京商业空间与当代北京老城商业空间对比研究

科技风2021年2月理论研究DOI:10.19392/kd1671-7341.20210606720世纪初北京商业空间与当代北京老城商业空间对比研究宋尚瀛孙佩韦寇成龙北京联合大学北京100000摘要:商业空间是人们进行商业交换的各类空间,它包含着空间、设施、商品、服务对象等属性,而商业空间的各种属性又综合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物质水准。

本文以中华书局1923年出版的《北京便览》和百度地图为数据源,主要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选取了huff模型作为评价标准,旨在以清末民初的北京为研究对象,探究北京城区商业空间的特点以及商业中心的规模、范围,对比当代同区域的商业空间变化,以及商业区域的变迁。

关键词:北京老城;对比;商业空间1绪论清末民初是北京商业蓬勃发展的一段时期,期间北京商业迅速发展,诞生了一批流传至今的老字号,因此研究清末民初的商业区对于今天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商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北京老城(今二环以内)作为研究对象,老城是清末民初北京的核心区域,至今大体城市格局仍保留完好,因此可以在更详细的区域中探讨百年来北京城区的变迁和商业网点的迁移。

通过研究百年来北京老城各商圈内商业网点的发展与迁徙,可以发现北京二环以内商圈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老城的保护与商圈的发展,建设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商业空间,优化商业空间布局,缓解北京老城的“大城市病”,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市的商业网络等级结构体系中,最高一级是三个全市性的商业中心,即:围绕天安门广场的前门、王府井和西单。

我们可以认为,它们所组成的三角形商业组合地带,就是目前北京市的中心商务区。

三个商业中心各具特色,在竞争中共同担负着中心商务区的职能发展到21世纪10年代,北京城的商业空间分布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前门商业区是与五百年历史一脉相承的作为北京核心商圈而存在,作为最为现代化的新兴商业区,西单商业区具有极具竞争力的地理区位优势,地近北京的城市中心和范立农中心,因此杨吾扬等预测西单商业区将结束北京商业网络近百年的过渡阶段,作为北京单一的中心商务区而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城的百年变迁
发表于2014年4月10日10:37
自1860年以来,北京多发战事,但古城均未遭到大的破坏,几次还幸免于战火。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9月,北平更名为北京,10月,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都城。

围绕行政中心区的设置、城墙的存废等问题,梁思成等专家展开激烈争论,最终却没能改变古城的命运。

1. 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元大都遵循了《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原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北京逐渐形成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墙环绕的格局。

图为明朝北京城格局图。

2. 元大都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胡同和四合院成为元大都的基本内涵。

四合院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两侧。

图为清末北京的四合院和城墙。

摄影:山本赞七郎
3.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了明代的格局,对皇城内规制有所裁撤,将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

将内城划作满城,内城成为八旗专属居住区,令汉人统统迁往外城居住。

图为1899年,即光绪廿五年的北京街景。

摄影:山本赞七郎。

4. 在城市建制上,明北京城突破了元代所遵循的“前朝后市”的定制,正阳门周围以及南至鲜鱼口、廊房胡同一带,形成了大商业区。

图为清末前门大街。

摄影:山本赞七郎。

5.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主要用于军事防御。

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图为清末北京城墙。

供图:华辰影像
6. 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朝阳门箭楼于1903年修复。

图为修复后的正阳门箭楼,上面还挂上了钟表。

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摄影:甘博
7. 内城九门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其中正阳门为皇帝出行之门、崇文门走酒车、宣武门走囚车、朝阳门走粮车、阜成门走煤车、东直门走木材车、西直门走水车、德胜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安定门为军队班师回朝之门。

图为安定门城楼。

8. 八国联军侵华的同年,英国自行将京奉铁路从永定门延长至正阳门,为此,英国人拆去永定门东侧和东便门处城墙,在崇文门瓮城开洞。

美国兵为乘坐火车方便,拆除部分城墙修建券门通道。

图为通火车后的崇文门。

9. 图为英国人为修铁路在崇文门瓮城开的洞。

摄影:西德尼·戴维德·甘博
10. 北京内城和外城的东、南、西、北四隅分别建有角楼。

北京内城角楼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转角处的箭楼,简称角楼,建成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是城防防御建筑。

北京城东南角楼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楼。

图为1917年左右的北京内城角楼。

摄影:甘博
11.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8年11月13日,中国政府将打着耻辱烙印的克林德牌坊迁往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并将坊额改为“公理战胜”。

这座牌坊是清政府被迫为1900年被清军杀死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而立。

12. 东四牌楼与西四牌楼同时修建于明朝年间,皇城一东一西各有四座,故以“东四牌楼”、“西四牌楼”简称之。

1953年,北京市对牌楼作出了规划,在公园、坛庙之内的可以保下来;大街上的除了成贤街和国子监的4座外,全部迁移或拆除。

图为东四牌楼,于1954年被彻底拆除。

13. 北洋政府时期,北京经历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北京政变”等军政事件,但战火始终未殃及古城。

图为1920年代北京东郊民巷美国领事馆鸟瞰。

东交民巷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就逐渐成为各国的使馆区。

摄影:赫达·莫理循供图:华辰影像
14. 1928年春夏,国民革命军再次兴兵北伐。

经多方谈判,张作霖下达全军总退却令。

6月8日,国民革命军自广安门入城,“和平接收”一切政府机关。

图为1930年代的古观象台,原为明清两朝天文观测中心。

建国后这个观象台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得以幸存。

供图:华辰影像
15. 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军攻陷北平,从正阳门入城。

他们计划在距离北京旧城约7公里的西郊(今五棵松一带)兴建日本人的居留民地,称新市区。

后来,日伪政府在北平内城东城墙与西城墙各开一个豁口,称之为启明门和长安门。

日本投降后,中国人将之更名为建国门和复兴门。

16.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北平光复。

蒋介石的巨幅画像挂到了天安门上。

图为从天安门、故宫、景山等俯瞰图。

天安门、景山等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明清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

17. 在这条产生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的中轴线上,从前还有一座门。

这座门在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改名为中华门,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

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拆除。

摄影:Dmitri Kessel
18. 在北京皇城之内,北海公园之东,景山之西,有一座明清皇家道观,名为大高玄殿。

大高殿门外有东、西、南三座牌楼,是北京唯一没有戗杆的牌楼。

1955年1月,大高玄殿东西两座牌楼被拆除。

图为1946年,矗立在原址的东牌楼,正面镌“孔绥皇祚”,背面镌“先天明镜”。

19. 1949年7月,人民解放军第208师指战员突然接到一份“战斗”——去北平急速清理天安门周边城墙上的杂草和多年堆积的垃圾、维修残垣断壁,以迎接开国大典。

摄影:孟昭瑞
20. 经历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北京地铁的修建之后,北京的城门只剩下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德胜门箭楼;角楼只留下了内城东南角箭楼;城墙只在崇文门至东南角箭楼之间以及内城西城墙南端残存了两端。

图为1987年,正在建设中的东直门立交桥。

摄影:郭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