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惊梦
景、情、戏、思 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
景、情、戏、思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作者:张琼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510631 该文发表于《语文月刊》2006年第4期【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惊梦》在《牡丹亭》的结构中居于重要位置,女主人公春情始发,是整部戏的情感基础,其中的唱词《皂罗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脓艳而不失蕴籍,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一景现情发,情入景存《皂罗袍》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
“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尤存。
二情之萌,戏之始戏的本质就是矛盾冲突,成功的唱词应该到位地呈现戏剧的对抗性运动,《皂罗袍》内蕴着激烈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出“戏”,这一曲情词到位地呈现两种景致的对立和反差,主人公自然而生的春情和管制人情的礼教的冲突则是潜在的、且更为深刻的。
牡丹亭惊梦原文和翻译
牡丹亭惊梦原文和翻译
原文:
牡丹亭惊梦
明代汤显祖
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
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间梅遮柳不胜芳。
(罗隐)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回首东风一断肠。
翻译:
没有人欣赏这样美丽的春花,他们都为枯井付出了代价。
在这样美丽的春天,我们怎么能度过宝贵的时光呢?什么样的人有愉快的事情?雕梁画栋,楼阁彩绘,亭台楼阁飞扬,碧瓦亭台楼阁如云,如灿烂绚丽,春风暖暖,带着细雨,浩瀚的泉水漂浮着彩绘船,封建父母们看到这美丽的泉水,实在是太卑微了。
牡丹亭中惊梦翻译和赏析
牡丹亭中惊梦翻译和赏析牡丹亭中惊梦翻译:丽娘游园归来,困倦了,便伏几小睡,却作了个甜美的梦:梦见一个小生,拿着柳枝,向她说道:“小生那一处不寻访小姐来,却在这里。
恰好在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乎?”丽娘没有答话,只是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小生一笑,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便牵丽娘衣袖,转过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说话去了。
丽娘怎会在梦中与一素昧平生的人幽会呢?原来一直受封建礼教禁铜的丽娘,没有人与她说过知心话。
与她最亲近的母亲,看她睡个午觉,也要说不符家教,看她绣对鸳鸯,也不以为然。
丽娘委实寂寞得很,渴望有人关心她同情她,当梦中人说出这“似水流年,如花美眷”八个字时,动魄惊心,怎能不引为知己?以柳枝求题,也不是一般市俗之见,他不是捧来珠光宝气的首饰,而是分文不值的垂柳枝。
戏里有一折“写真”,描写杜丽娘作自画像,可见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她眼里,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之间并不划等号,一草一木都可人画,对金银珠宝、乌纱玉带却看不上眼。
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有了共同语言。
心灵上的相通,在丽娘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与此人为伴是幸福的,轻轻地一牵,便随他而去了。
欣赏:牡丹亭中惊梦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
“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曳、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
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
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
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
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
牡丹亭惊梦原文及翻译
牡丹亭惊梦原文及翻译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牡丹亭游园》是昆剧的典型传统剧目,系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所作。
昆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元朝末年产于苏州昆山一带,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
《牡丹亭》是昆剧的经典曲目之一。
《牡丹亭游园》改编自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作品《牡丹亭》,《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或称《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剧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牡丹亭的主要人物?《牡丹亭》的男主人公是柳梦梅,女主人公是杜丽娘。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的主要人物有杜丽娘、柳梦梅、春香、杜宝、陈最良。
其中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
成功地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长过程。
牡丹亭游园惊梦原文及注音
牡丹亭游园惊梦原文及注音【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2〕,乱煞年光遍〔3〕。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4〕,抛残绣线〔5〕,恁今春关情似去年〔6〕?【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7〕,宿妆残。
(贴)你侧着宜春髻子〔8〕,恰凭栏。
(旦)剪不断,理还乱〔9〕,闷无端〔10〕。
(贴)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吩咐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11〕”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12〕,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13〕。
没揣菱花〔14〕,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15〕。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16〕! (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17〕,艳晶晶花簪八宝填〔18〕,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19〕。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20〕。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21〕。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22〕,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23〕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24〕,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25〕!(贴)是花都放了〔26〕,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27〕,荼䕷外烟丝醉软〔28〕。
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
(合)闲凝眄〔29〕,生生燕语明如翦〔30〕,呖呖莺歌溜的圆〔31〕。
(旦)去罢。
(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32〕。
(旦)提他怎的! (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33〕,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34〕。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36〕。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
瓶插映山紫〔36〕,炉添沉水香。
《牡丹亭惊梦》曲词分析
身子困乏了,姑且靠着几案睡上一觉。(睡介) (梦生介)(生持柳技上)“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 风情笑口开。一径落花随水久,今朝阮肇到天台。” 小生顺路儿跟着杜小姐回来,怎么看不见小姐?(回 看介)呀,小姐,小姐!(旦作惊起介)(相见介) (生)小生寻找杜小姐哪一处没找遍?却在这里! (旦作斜视不语介)(生)恰好在花园内,折取了半 枝垂柳。姐姐,你既精通书史,可以作诗以赞赏这柳 枝吗?(旦作惊喜,欲言又止介)(背想)这个后生 素昧平生,怎么到这里?(生笑介)小姐,我可喜欢 你哩!
分析:
梦中的杜丽娘,恣情享受刻骨铭心的性爱欢乐。试把 《惊梦》中手执柳枝寻踪而来的柳梦梅与春日游园的杜丽娘 撩云拨雨的场面与《诗。溱洧》所描绘的相比较: ‚溱与洧,方涣涣矣。士与女,方秉蔄兮。女曰‘观 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两者在意境神韵上何其相似!在《诗•溱洧》这首代表 ‚郑卫之风‛的民歌所反映的性爱相对自由的时代里,有 《周礼》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当斯时也,奔者不禁‛ 的仲春欢会礼俗,青年男女‚每值风日融和,良辰美景,竞 相出游,以至兰芍互赠,播为美谈,男女戏谑,恬不知羞‛, 《牡丹亭。惊梦》实是再现了‚仲春之月令会男女‛这一古 老而庄严华妙的仪式,体现了那个性爱自由的时代。
【鲍老催】(末)真是混阳蒸变, 看他像虫儿般蠢动搧情。娇凝翠绽魂儿 都在颤抖。这是梦幻中的情缘,前世注 定,必将要实现的情缘。呀,淫邪弄脏 了花台殿。让我拈片落花儿惊醒她(向 鬼门丢花介)他正梦酣,梦中春情正浓, 怎生留连?花片拈碎红了一片。秀才才 到半梦;梦结束之后,好送杜小姐仍回 香阁。我去了。(下)
【山桃红】为了你这如花一样的美眷,流年似水,到 处把你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我和你那边儿讲话去。 (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到哪里去? (生)转过这芍药栏向前,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 秀才,去干什么呀?(生低答)和你松领扣,宽衣带,用 袖梢儿遮盖着身体。你要忍耐,我要将你抚爱一会儿。 (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 (合)是在哪处曾经相 见过,相看眼熟,难道这么相好相逢却没说一句话?(生 强抱旦下)(末扮花神束发冠,红衣插花上)“催花御史 惜花天,检点春工又一年。蘸客伤心红雨下,勾人悬梦彩 云边。”我是掌管南安府后花园的花神。因杜知府小姐丽 娘,与柳梦梅秀才,后日有姻缘之分。杜小姐游春感伤, 导致柳秀才入梦。我们花神专掌惜玉怜香,所以来保护她, 使她云雨之情十分欢快。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翻译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概述
2.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的翻译
3.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的文学价值
正文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概述】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传奇剧本,该剧共五十五出,其中第十出名为“惊梦”。
这一出是整部剧中最著名的一出,也是文学史上最为人所称道的一出。
在这一出中,主人公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两人的爱情在梦中发展,引发了杜丽娘的春心荡漾。
这一出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动,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的翻译】
“惊梦”一出的主要情节是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爱。
梦中,杜丽娘化身为花神,与柳梦梅共同游赏花园。
两人在游玩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梦中的杜丽娘向柳梦梅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梦醒后,杜丽娘对梦中的情景念念不忘,对柳梦梅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的文学价值】
“惊梦”一出在《牡丹亭》中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首先,它在整部剧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这一出的情节设计独特,通过梦境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将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再次,这一出的人物形象生动,杜丽娘的梦中情感表达真挚热烈,柳梦梅的形象也由此得以深化。
最后,这一出的文学手法丰富多样,诗情画意,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二)《惊梦》译文与赏析
(二)《惊梦》译文与赏析[译文]这天,天气晴好。
早晨,阵阵莺声燕语,把杜丽娘从睡梦中唤醒:满眼是明媚的春光,即使是身在深深庭院的人,也不可抵挡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昨夜点上的沉香已经燃尽,没有做完的针线活就让它抛在一边,年轻人急切地要走到花园里去,她们只觉得今年对春光的关切之情要明显地胜似去年。
这开首一支曲便写出了杜丽娘的少女情态,如茅暎所评:“娇姿弱质,百态横生。
”同时寥寥数笔,写出了闺中清晨特有的环境,如三妇所评:“宿火已销,残绒未理,绝妙晓窗情景。
”春香给小姐送来镜台衣服,杜丽娘梳妆打扮起来:袅袅晴丝,摇漾如线,闺中人正是从这若有若无的游丝中窥见了春的踪迹。
这心细如发的观察,正体现出杜丽娘对春的敏感和热爱。
她对镜梳妆,从镜中看见了自己,却觉得自己是被镜子偷看了去,陡然害羞起来,一不小心,把发髻也给弄歪了。
即使在闺房里,自己的美也生怕被别人看见。
这种青春少女的羞怯心理,被汤显祖那支生花妙笔表现得惟妙惟肖。
看到小姐这样美,春香忍不住说了一句:“今日穿插得好。
这一下引起了杜丽娘的共鸣:“你说我裙衫真明艳,花簪这么讲究,你可知道爱美是我的本性呀?我的美,就像这大好春光一样没人看见。
”面对着春香的称赞,杜丽娘充满自信。
这是她对自己青春美的深情妙赏,同时也伴随着这种美不能被人发现的青春落寞。
走进花园,眼前的景物一下子吸引住杜丽娘的视线,她不禁感叹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万紫千红的花儿竞相开放,到处是莺歌燕舞。
亭台楼阁在云霞衬托下显得格外华丽,画船在烟波中荡漾。
第一次领略到如此美好的春光,杜丽娘不禁心旌摇动,如痴如醉。
她想:“我以前独守闺房,怎么忽略了这样美的春天呢!”这时,她又看到园中的断垣残壁,不由得伤感起来:“这么美丽的景致,却交付给如此破败的院落,这不正像自己的美好青春被埋没了吗?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看来真是不假。
眼前虽有良辰美景,可到哪儿去寻赏心乐事呢?”这时,春香说道:“别的花儿都开了,只有牡丹还早哩。
《牡丹亭》中“惊梦”一词的理解与翻译
—.引言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 《牡丹亭》译本众多,但对于其第十回的篇目“惊梦”二字的翻译出现了偏 差:一是令人惊讶之梦,二是被人惊扰之梦。因此,要准确理解“惊梦”的含 义先要确定其中“惊”字的含义。著名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将语义划分为七个类别,从“惊”字的概念意义而言,“惊”为“受惊”; 从联想意义而言,“惊”为“惊醒”。本研究在加强对《牡丹亭》的理解、区分 “惊梦”二字的理解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对《牡丹亭》的翻译研究。 二."惊梦"之译 《牡丹亭》早在二十世纪就已经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迄 今为止,《牡丹亭》已经拥有不同语种的全译本、选译本和改译本。比如英 文译本有常见的白之(Cyril Birch)、张光前、汪榕培、许渊冲的译本。白之 将“惊梦”翻译为“An Interrupted Dream”叫张光前先生将其翻译为“A Surprising Dream"叫汪榕培先生将其译为"An Amazing Dream,,[3]o许渊 冲先生将其译为"An Enchanting Dream"叫在其他语种的翻译中,"惊 梦”的翻译更加不同。洪涛生的德文பைடு நூலகம்文将其译为“Die Begegnung im Traum,,[51;Andre LEVY 的法文译本将其译为"LE REVE INTERR0MPU,,M;雷爱玲的西班牙语译文将其译为"Un sueo interrumpido"171。 由此可见,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惊梦”的“惊”字之上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从意义上而言,除洪涛生的德文译本将“惊梦”进行意译为"梦里的邂 逅”之外,其他译者均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但是所选用的词义也各有不同: 使(人)惊奇、惊扰、使(人)迷醉。从形式上而言,使用了动词的现在分词、 过去分词以及动名词三种形式。一般而言,及物动词的现在分词表示主动 意义,与中心词存在主动的主谓关系。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一般表示被 动,与中心词之间存在被动的主谓关系。因此,要确定“惊梦”的翻译需要 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确定“惊”字的含义;二是确定“惊”和"梦”之间所存在
《游园惊梦》原文
《游园惊梦》原文《游园惊梦》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
原文【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
〔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
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
〔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
〔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
〔旦〕提他怎的!〔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
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
〔下〕〔旦叹介〕“默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
牡丹亭《惊梦》
【绕池游】 【步步娇】
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乌夜啼】
杜丽娘在游园之前被春光吸引所生发的感情。
【醉扶归】
杜丽娘沉浸于华美服饰和惊人丽质的自我欣赏中。
【皂罗袍】
杜丽娘观看园景时由喜转悲、由叹转怨的情怀。
【好姐姐】
通过杜丽娘对具体景物的感受,进一步抒发了哀怨之情。
【研习与思考】
二、选择题 4.对下列曲词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
②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③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A.谐音 衬托 对偶 用典 C.双关 衬托 通感 对偶 B.双关 比喻 拟人 对偶 D.谐音 比喻 借代 用典
【研习与思考】
二、选择题 3.下面对杜丽娘游园心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丽娘在春和日丽之中,伫立在小庭深院,心神不 定,烦闷无端。 B.一番装扮之后,她感到兴奋,却又带着几分羞怯; 她热切地向往新的生活,却又有所顾忌。因而言“步香 闺怎便把全身现”。 C.进园后,她感到自己正当青春妙龄,花容月貌赛过 春景,则又心花怒放。 D.忽然传来了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杜丽娘情绪一落 千丈,鸟儿的成双成对深深地刺激着杜丽娘,她怏怏 而去,结束了游园。
A.“乱煞年光遍”:意谓使人眼花缭乱、令人讨厌的 春光到处都是。 B.“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形容空虚、寂寞、 无聊、苦闷的心情。 C.“朝飞暮卷,云霞翠轩”:概括地描绘春天景色变 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 D.“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花开太迟, 难作春花之首,喻自己的青春被耽误。
【研习与思考】
二、选择题 2.对下列曲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梅兰芳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
梅兰芳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作者:梅兰芳游园惊梦,汤显祖《牡丹亭》一折,原作统称《惊梦》,其中“观之不足由他缱……”那支曲牌,也不叫[尾声],而叫[隔尾],戏至此未完。
在乾隆年间《缀白裘》里已分为游园和惊梦两折,[隔尾]也改成[尾声]了。
我来解释一下。
游园先谈《游园》。
[绕地游],杜丽娘上唱:“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这三句是剧作者介绍杜丽娘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起床后,站在幽静的庭院里,听到黄莺的叫声。
一上场就写出她独居深闺,闷闷无聊的心情。
杜在小锣里出场,九龙口站住,开始唱“梦回莺啭”,再慢慢地边唱边走,唱完“院”字,转身向里走去,接着春香就上场了。
她刚出场,披着斗篷,不能多做戏,所以身段不多,只是唱到“莺啭”向高处一指,“深院”平着一指,唱完坐下。
春香上唱:“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春香用轻快的步子上场,边唱边走,“尽”字已到台口,“沉烟”穿手、蹲身,“抛残绣线”做理线式,“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进门,转身蹲下,向外一指。
杜、春二人同样都是旦角,而春香唱的尺寸,应该比杜丽娘快些,动作也要活泼些,否则就分不出她们之间的年龄和身份了。
因此,昆曲里把她们分别叫“五旦”“六旦”。
春念:“小姐。
”念毕站在小边。
杜念:“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梅关”是指大庾岭,广东、江西交界的地方,宋朝在此设有梅关。
这是说杜丽娘清晨起来,带着隔夜的残妆遥望梅关。
春念:“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栏。
”这是从春香的口中在刻划小姐的应时春妆。
杜念:“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这是说杜丽娘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烦闷,割也割不断,越理越乱。
春念:“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这是说杜丽娘已经告诉催促开花的黄莺和燕子要爱惜春光,留给她们多看几看。
以上几句念白都押了韵,这是剧作者借了剧中人之口,在向观众介绍一些剧中的主要情节。
柳梦梅家住岭南,他从广东到江西来,必经过大庾岭,“望断梅关”,暗指杜丽娘日后朝思暮想的意中人就是柳梦梅,事实上杜丽娘当时并没有真的在望梅关,春香也不可能对莺燕下命令。
牡丹亭惊梦原文及赏析
牡丹亭惊梦原文及赏析稿子一嘿,亲!今天咱来聊聊《牡丹亭惊梦》。
这原文啊,那叫一个美!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中相遇,那场景,简直让人心醉。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几句,把杜丽娘对美好时光被荒废的感慨写得淋漓尽致。
你瞧,杜丽娘在园中闲逛,被那满园春色撩动了春心。
她感叹着青春易逝,自己却被困在这深闺之中。
这得多无奈呀!而柳梦梅的出现,就像是一道光,照亮了她的世界。
再说这文字,细腻得就像那最柔软的丝绸,轻轻拂过你的心。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带着深深的情感。
那种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仿佛能从纸里跳出来,拉着你的手,跟你倾诉。
还有啊,这情节的设计,那叫一个巧妙。
一个梦,成就了一段生死不渝的爱情,是不是特别神奇?让人读着读着,就忍不住跟着他们一起沉醉在这梦幻般的爱情里。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牡丹亭惊梦》特别迷人?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来和你们唠唠《牡丹亭惊梦》。
哎呀,一开始读这原文,我就被深深吸引住啦。
杜丽娘那娇柔的姿态,柳梦梅那儒雅的气质,仿佛就在眼前。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听听,这话说得多动人!杜丽娘在梦中遇到柳梦梅,就像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他们在花丛中互诉衷肠,那画面简直太美了。
咱再说说杜丽娘的心情,被困在深闺,突然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和感慨。
她渴望爱情,渴望自由,这种情感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让人忍不住为她心疼。
而且哦,这文中对景色的描写也是一绝。
什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把那园子的美景描绘得如梦如幻,感觉自己都能闻到花香,听到鸟鸣。
这《牡丹亭惊梦》啊,真的是一部让人陶醉的作品。
每次读,都能有新的感受,新的感动。
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也这么觉得呢?。
牡丹亭惊梦原文和翻译
牡丹亭惊梦:一部经典爱情剧1. 引言2. 《牡丹亭惊梦》的故事情节3. 《牡丹亭惊梦》的人物形象4. 《牡丹亭惊梦》的艺术特色4.1 京剧版《牡丹亭惊梦》4.2 杂剧版《牡丹亭惊梦》4.3 舞剧版《牡丹亭惊梦》4.4 电影版《牡丹亭惊梦》5. 《牡丹亭惊梦》的翻译及影响5.1 《牡丹亭惊梦》的翻译版本5.2 《牡丹亭惊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5.3 《牡丹亭惊梦》对后世艺术的影响6. 结论1. 引言《牡丹亭惊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剧。
它既有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也有独特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翻译及影响等多个方面对《牡丹亭惊梦》进行探讨。
2. 《牡丹亭惊梦》的故事情节《牡丹亭惊梦》讲述了唐代女诗人元稹与昏聩公子杜丽娘之间的一段动人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的洛阳城。
元稹是一位才女,因其才艺出众而受到了当地官员的赏识。
杜丽娘是满园春色的所有者之女,美丽动人,但由于家境贫寒而备受压抑。
一次元稹表演《牡丹亭》给杜丽娘看后,杜丽娘爱上了元稹,并写了一封信给他表达自己的情感。
然而,这段爱情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人的爱情经历了种种挫折,最终以悲剧收场。
3. 《牡丹亭惊梦》的人物形象《牡丹亭惊梦》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元稹是一位聪慧绝伦的女诗人,她的聪明才智令人羡慕。
杜丽娘则是一个天真纯洁、热情奔放的少女,她的美丽和激情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色彩。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次要角色,如官员、媒婆等,他们各自展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些喜剧色彩。
4. 《牡丹亭惊梦》的艺术特色《牡丹亭惊梦》作为一部经典爱情剧,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不同的表演形式赋予了这个故事不同的艺术魅力。
4.1 京剧版《牡丹亭惊梦》京剧版本的《牡丹亭惊梦》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展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歌唱和唱念做打的完美结合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
此外,京剧版本的《牡丹亭惊梦》还注重细节的处理和形体表演,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牡丹亭游园惊梦原文及赏析
牡丹亭游园惊梦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牡丹亭游园惊梦原文及赏析【导语】:游园惊梦在《牡丹亭》中是非常经典的一个情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赋予这般断井颓垣。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名作,描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首曲子,是《惊梦》一出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一段唱词。
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全曲语言精美,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流动着优雅的韵律之美。
c。
牡丹亭游园惊梦
牡丹亭游园惊梦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明代剧曲·明代传奇·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文与翻译、赏析(旦上,唱)【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 (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贴)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
(旦) 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贴) 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 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 (贴) 分付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 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 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 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旦)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贴) 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
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 闲凝盼,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 去罢。
(贴) 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
(旦) 提他怎的?(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牡丹亭》一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即汤辞官返乡那年。
故事情节主要依据明人何大抡辑《重刻增补燕居笔记》中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惊梦赏析牡丹亭惊梦赏析一、剧情简介《牡丹亭惊梦》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品,全名为《牡丹亭·祭奠篇惊梦》。
该剧由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所作,为《牡丹亭》的续篇,讲述了主角杜丽娘死后投胎为蝴蝶,与旧世界的爱情和纠葛仍在继续的故事。
该剧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主要人物介绍1.女主角:杜丽娘杜丽娘原为牡丹亭主人的女儿,因为父亲官司败诉,被迫嫁给了远在南方的丈夫,但因愁思所苦,染上了绝症。
在自己与身患同疾的蝴蝶来往时,心中萌发了死后化蝶的念头。
2.男主角:刘莹、秦香莲刘莹原为杜丽娘丈夫的表弟,和杜丽娘有着一段悲欢离合的感情。
秦香莲则是刘莹和杜丽娘相认后所决定娶的新娘,却被杜丽娘的死所阻碍,最终和刘莹成婚。
三、情节分析1.叙述苦闷的珠帘梦贡院中的刘莹梦中遇见杜丽娘,并惊醒。
此时,他十分苦闷,因为他娶了新娘秦香莲,而自己的初恋杜丽娘却死了。
2.重逢失散的恋人在一次驻马店的旅途中,刘莹意外发现杜丽娘化为了蝴蝶。
他追逐着蝴蝶,穿过了现实和梦境,终于重逢失散的恋人。
3.牡丹亭惊梦杜丽娘在天上得知刘莹的心意,化身成人回到人间,和刘莹闹了一场惊梦,并用画纸画下情感。
她前尘今生、飞蛾扑火的命运和刘莹的注定无缘,引得现场人物、观众都十分感动。
四、剧中意义1.爱情不能被束缚杜丽娘和刘莹本是一对恋人,但因家族间的阻隔,分离多年。
爱情不能被家族关系所束缚,只有在现世的相聚中显现出同样的纠缠。
2.古代社会的封建礼教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女人的自由和命运往往受到限制。
杜丽娘原本可以选择自己的爱情,却因家族、婚姻等因素而失去了自己的命运。
3.传统文化的观念《牡丹亭惊梦》是表达了传统文化的观念,如义父义子之情、生死之念、天人感通、化蝶传说等。
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和观念也同样深深影响了《牡丹亭惊梦》这部脍炙人口的经典。
五、结语《牡丹亭惊梦》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描写了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让人们深刻体会到爱情的温暖和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填空题
– (1)“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下一句是 – (2) “临川四梦”指的是__ 。 。
• 3.简答题
– (1)简要评析杜丽娘的性格。 – (2)举例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八、研习与思考
• 杜丽娘极尽千娇百媚之容、柔情似水之态, 文中是怎样描写与突显这一点的? • 细细吟诵开场[步步娇]和[醉扶归]两段 曲文,体味词句的优美是怎样与表现人物 结合起来的。 • 课外观摩昆曲《牡丹亭· 惊梦》一折,体会 真实的戏剧表演和文学剧本之间存在的差异。
• 3 造语崭新、艳丽。 • 词旨缠绵,风光旖旎。南曲以艳丽为当行本 色。它的绝代容光,不用说整个剧作,就 《惊梦》便已经惊人了。但她并非为艳丽而 艳丽,着意于施粉涂朱,而是国色天香,秀 外慧中。无论写情写景,既含蓄,有鲜亮, 既概括,又具体,既凝炼,又生动,既新颖, 又自然,既妙趣横生,又风光旖旎。吕天成 在《曲品》中评为“上之上”,“搜奇八索, 字抽鬼泣之文,艳摘六朝,句迭翻花枝 巅……丽藻凭巧肠而焕发,幽情逐采笔以纷 飞。”正是对汤文情词俱茂,艳丽如花地特 点而言的。 • 4 在起句中,即选择了典型的形象,又传达了 人物的感情,既情由境生,浑融一贯,又造 语工妙,落想新奇。有天外飞来之感。
• 爱读“非圣”之书 , 广交“义气”之士 。 • 两次落第 ;弹劾权 臣被贬; • 回到老家临川玉茗堂 寓所 。
四、作者作品
• “临川四梦”
–《牡丹亭》 –《紫钗记》 –《邯郸记》 –《南柯记》
• 《紫箫记》
五、创作背景
• 1.明代传奇的发展。
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明代初年——宣传封建道德观念 • 第二阶段:明代中叶到明末清初:《牡丹亭》 • 第三阶段:清代中叶以后——南洪北孔
杜丽娘极尽千娇百媚之容、柔 情似水之态,文中是怎样描写 与突显这一点的
直接描写外貌,与古代美人作比,与满园 春色相映,写她娇弱的动作、细腻的心 理
细细吟诵开场[步步娇]和[醉扶归] 两段 曲文,体味词句的优美是 怎样与辞的美 相结合,并运用了押韵、配律、字 音平仄相间等修辞手法
九、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 昆剧(俞梅版)
1959年11月,北京电影制片
厂决定将该剧拍摄成彩色戏
曲片,崔嵬任艺术指导,许 柯任导演。梅兰芳饰杜丽娘,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 饰柳梦梅,言慧珠饰春香 。
• 昆剧(青春版 ) 由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和江苏苏州昆剧院联合出品 的青春版《牡丹亭》,与传统《牡丹亭》的表现 手法不同,青春版采用了全新的手法来演绎杜、 柳的爱情神话。
杜丽娘
•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在幽闺 自怜。
•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 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钿。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 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 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 颤
这一霎天留人便,草籍花眠,小 姐可好?
杜宝
• 向金阶一 打,立显 妖魔。
六、课文讲解
• 1.课文朗读: 分角色朗读
十、延伸阅读
• 小说《游园惊梦》
• 个性极为鲜明。她热 情、开朗、活泼、泼 辣,具有大胆的反抗 精神,对于封建礼教, 她是“闹”,但从另 外一个角度,她是 “纯”和“真”。 • 她是杜丽娘觉醒的引 导者,协助者。
七、练习
• 1.选择题
– (1)汤显祖是( )著名的剧作家。 A.明末 B. 元末 C.清初 D. 民国 – (2)《牡丹亭》的题材来自于下列哪部小说? A. 《三言》 B. 《二拍》 C. 《燕居笔记》 D. 《红楼梦》 – (3)以下四项中哪句唱词不是杜丽娘的? A.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B. 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C.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 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D. 夫婿坐黄堂,娇娃立绣窗。怪他裙钗上,花鸟绣双双。
•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 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 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 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 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 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 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 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 2.课文分析 :①请刚 才分角色朗读的同学 用白话文把朗读的课 文串讲一遍。
②杜丽娘性格分析。
–富贵无比,但 精神空虚; –情窦初开 ;游 园是初步觉醒 ; –转向梦中追求 自由;
3
③作品思想。
•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 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 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 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 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 间结成夫妇。 • 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 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 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 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 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 望。
• •
1 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很分明。 2
④艺术特点
意境深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 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特看的这韶 光贱。期间有景有情,亦喜亦忧,委婉曲折,词情并 茂。细致玩味,却颇难索解。“良辰美景”如何“奈 何天”,“赏心乐事”怎说“谁家院”,似乎不伦不 类。如果从杜丽娘的角度,设身处地的细加揣摩,就 会感觉它妙不可言。一不类为类,以参差错杂见深情, 如是此景此情,概被赋予了浓厚的个性色彩。这种由 “姹紫嫣红”“断井颓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的大好环境和“奈何天”“谁家院”的特定的幽怨情 怀所构成的极其复杂的画面,就格外意境深长,耐人 寻味。这种唱法,就使得杜丽娘身上的情感成分,显 得特别浓厚,特别吸引观众。为了生动而形象化,采 用拟人的修辞,把无生物当作人,把植物当动物。如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惜花疼煞小金铃”给没有 生命的小金铃以知觉、意识。而“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笼贯花鸟,语意双关,虚实相映,益见空灵,给读者 以广阔的空间。越探索越有味道,越咀嚼越味道悠长。
• 2. 《牡丹亭》的创作背景 。
–资本主义萌芽,反封建的新思潮, 给传奇创作提供了新的内容。 –《牡丹亭》基本情节系根据当时的 拟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杜丽娘慕色还魂记》见于《燕居笔记》。
• 3. 故事梗概
主要人物:
– 杜丽娘 – 丫鬟春香 – 父亲南安太守杜宝 –私塾先生陈最良 – 书生柳梦梅
• 3.课文难点讨论
–解读《牡丹亭》中的“梦”,发表不同意见。 –春香这个人物在本场戏中是否可以缺少?你 认为她对剧情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对比《西厢记》里面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 4.相关评论
• ①《牡丹亭》中的梦意象所表露的“至情” 明显带有近现代社会的自我意识觉醒的特征, 即对于个人独立价值及情感的认可和追求, ②是作家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所作的人文 关怀和探索,对合乎人性的合理生活、美好 感情的肯定。他站在个性解放的时代高度, 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 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 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 尊重。应该说,这才是《牡丹亭》主题的真实 含义,是《牡丹亭》体现出来的时代特点, 也是杜丽娘形象的独特性和时代性的进步意 义所在。 • 《牡丹亭》从艺术表现策略看,写梦只是一种 手段,是为了深入挖掘人物深层心理———使 原我转移本能移欲望的一种手段。
• 汤 显 祖
惊 梦
(明)汤显祖
一、教学要求
• 了解明代传奇 。 • 分析杜丽娘的人物性格 。 • 体会作品表达出的以“情”抗“礼”的 进步思想 。
二、学习要点
• 关键词 :临川四梦;青春渴望及人性追求; 优美精妙的唱词。 • 内容提示 :从后花园游玩归来,杜丽娘在 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 。
三、作者生平
•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 “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 《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 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 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 最终获得了爱情。 • 《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 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 “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 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 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 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 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 (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 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 的。
⑤优美精妙的唱词
• • • • 荼靡外烟丝醉软 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 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 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荼蘼花的文学意蕴
• 一种蔷薇科的草本植物,春天之后,往往直到盛夏才 会开花。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 结。苏轼诗:“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任拙斋 诗:“一年春事到荼蘼。”王琪诗:一从梅粉褪残妆, 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 墙。”这每一字句,都是这夏天最后一抹花语的诠释。 《红楼梦》中也有关于荼蘼的一段。《红楼梦》中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曹雪芹用以花喻人的手 法暗示几个人物的命运,其中就有荼蘼。女仆麝月抽 到一张花签,是“荼蘼——韶华胜极”。“韶华胜极” 意指花事到了尽头,之后自然是群芳凋谢了,有完结 的意思;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 花季结束,所以有完结的意思。而“开到荼蘼”的意 思就是花已凋谢,一切结束。“开到荼蘼花事了,尘 烟过,知多少?”荼蘼是春天的最后一种花,开到荼 蘼了,便没有退路,也不能继续美丽了。多么绝望与 颓废的两个文字。 • 花,已经开到了荼靡,我们,也将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