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庖丁解牛》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学自测】
1.作者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

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

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2关于课文出处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二字连续,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生主”二字连续,是指生之主,即
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

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

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

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

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4《庖丁解牛》文中涉及到()()()()四个成语。

5.解释文中重要文言词汇:
(1)找出并解释通假字
技盖至此乎善刀而藏之道大窾
(2)找出并解释古今异义词
所见无非牛者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3)写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③视为止,行为迟()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乎①技盖至此乎?()②进乎技矣()
③依乎天理()④而况大軱乎!()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然①奏刀騞然()②因其固然()
③虽然,每至于族……()④怵然为戒()
于①合于《桑林》之舞()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虽然,每至于族()
(4)指出文中活用字的类型
良庖岁更刀以无厚入有间
(5).辨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臣之所好者,道也技经肯綮之未尝
视为止,行为迟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自研自悟】
1. 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2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是怎样的?这说明什么道理?
3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自练自提】
1、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写了庖丁解牛的动作:“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

”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一幅完整的解牛图。

记叙这四个动作,突出了他的动作优美。

B.庖丁能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筋骨盘结的牛,喻指人世虽然复杂凶险,只要顺乎其理行事,勿强行,勿妄为,自然触处皆通。

C.庖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每当解牛之时,总是小心翼翼。

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而是善刀而藏之。

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也是养生之道。

D.依理,谨行,藏锋,三足鼎立,可谓庖丁绝技给我们的有益启示,而且此策坐而可言,起而能行,很有实用价值。

2.翻译下列句子
(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译: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译: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译:
(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
拓展阅读: 人在江湖鲍鹏山
中国出世之说,至此乃始圆备。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庄周……从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纵恣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

以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天下》

往昔有人,名曰庄周。

周之奇不知其所以然也。

化而为书,名曰《庄子》,书之妙不知其所以然也。

是书也出于意想之外,而游于溟悻之初。

吾乌乎读之?句与为句乎?字与为字乎?庸讵知吾之所谓句即《庄》之所谓句,吾之所谓字即《庄》之所谓字邪?文与为文乎?义与为义乎?庸讵知吾之所谓文即《庄》之所谓文,吾之所谓义即《庄》之所谓义耶?
以上这段仿庄子的文字,乃是清代学者张潮读庄周时读出的感受。

(《读庄子法小引》)我看得出来,张潮先生读庄子是到了这样的境地了:爱不释手却又终难释义,不能释义却又终于不能释怀。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像张潮一样,被庄子弄得进退两难,无所适从。

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

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达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那(哪)是思想那 (哪)是文字了,也许什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

(闻一多《古典新义·庄子》)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么?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播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李鼎语)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让我们充斥经验、知识以及无数俗念的心灵惴惴不安,惊诧莫名。

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在其位,谋其政。

”“君子之仕,行其义也。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

这是一场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二大夫。

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

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

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

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

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
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

他成功了。

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

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

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

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

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

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

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

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

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中复述了这个故事,文字略有出入),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

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庄子就这样带着他特有的神秘莫测的微笑,从俗人的世界中掉转了头。

有人说,庄子到自然中去了,到江湖中去了。

但若我们再细心一点,我们会发现,庄子的自然是神性的自然,而不是后来
山水田园诗人们的人性的自然。

他的自然,充满灵性,充满神性,充满诗性,超绝而神秘,清凉而温柔,它离俗人世界那么远,而离世界的核心那么近。

用现代哲学的话说,他走进“存在”了。

语言是存在的家。

这话说得真是太好了。

在庄子的语辞密林里,“存在”如同一只小鸟,在里面做巢。

在上一篇里,我说庄子是在永恒的乡愁中追寻着“家园”。

追寻就是构筑。

庄子用他的“无端崖之辞”“荒唐之言”“谬悠之说”构筑着家园。

这是一个被天仙贬嫡到无聊混乱人间后对理念世界模糊记忆的追踪。

虽然无奈,但仍执著,在固执的回忆中,他把头脑中模模糊糊影影绰绰的理念世界幻象捕捉到文字中。

这是在我们意料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这里云山苍苍,天风荡荡,处子绰约,婴儿无邪。

在这里活动的都是一些“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的高人,这是—些身上的尘垢糠粃都能陶铸出尧舜的高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之人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早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逍遥游》)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其神纯粹,其魂不罢(疲),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刻意》)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可能囚缚得住这些人?儒家的“圣人”是人伦之圣。

庄子的“圣人”则是人格之圣。

这是冲决—切束缚的人生,这是莫之夭阏的人格。

这是一个无情的世界,又是一个大情大义的世界。

这些人超凡脱俗,这些人又激情满怀。

他们或击缶而歌,或凭几而嘘,或形为槁木,或心如死灰,有时踌躇满志洋洋四顾,有时或歌或哭不任其声,有时南首而卧为高士,有时却又拊脾雀跃做顽童。

“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恢恢乎游刃有余”(《养生主》)。

他们“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他们“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逍遥游》)他们如此远离我们,却又如此吸引我们!他们那么无情,却又那么富于激情;他们那么丑陋其形,却又那么美妙其神。

他们对人间那么不屑,却又那么富于同情心,对人世间存有那么多的怜悯——一部《庄于》,—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于是人类最脆
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

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

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

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

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

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

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鲁迅先生曾说,孔夫子是中国的权势者们捧起来的。

科举制度后,孔孟之道是应付考试的必读书,是敲开富贵之门的敲门砖。

而老庄哲学则全凭庄子的个性魅力(如前文所说,此魅力包括庄子的魅力与《庄子》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士子们,并经过他们,进人我们民族记忆的核心。

可以说,孔孟之道是朝廷的,老庄哲学是民间的。

民间的庄子构成了我们民族心理中最底层的基石。

所以鲁迅先生又说,研究中国人,从道家这一角度去考察,就较为了然。

林语堂先生也说,街头两个孩子打架,拳头硬的是儒家,拳头软的是道家。

我们说若朝廷是拳头硬的,民间不就是拳头软的么?古代那些温习功课准备科考的士子们,他们桌子上摆着“四书五经”之类的高头讲章,但若我们去翻翻他们枕头底下,一定是放着一本《庄子》。

有庄子垫底,他们的心里踏实多了。

考中的,便高淡阔论高视阔步地去治国平天下,做儒家;考不中的,回到陋室,凄凄凉凉,头枕庄子,做一回化蝶之梦,或南柯之梦,也是一剂镇痛良方。

而梦醒之后,悟出“世事庄周蝴蝶梦”,齐贵贱,等生死,则眼前无处不是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身旁无处不是周行不殆的造化之机——庄周庄周,本即是康庄大道周行不殆之意也!
附: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騞地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意念在活动。

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答案:
成语: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
古今异义:
无非(古)没有不是(今)副词,只,不外乎
天理(古)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天然的道理
固然(古)指牛本来的结构(今)一般指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至于(古)到了(今)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虽然(古)即使这样(今)表转折连词
为:替/做,作为/变得/因为
乎:疑问语气词,呢/相当于“于”引出对象/相当于“于”引出对象/表感叹语气词,呢/形容词词尾,助词
然:象声词词尾/固定词组“固然”,指本然,固有的规律/代词这样/形容词后,表状态于:介词,引出对象/介词从/介词对于/介词引出对象
1.句子: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词语:触,倚,履,踦
感受: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说明:技艺高超,有美的享受
2/解牛的三个阶-段勤学苦练的过程。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道理:“视为止,行为迟”“怵然为戒”善于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34.养生主,见预习部分
文惠君的道:在复杂的斗争激烈社会矛盾中,自由自在,游刃有余。

庖丁的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
相似点: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1.A.(应是突出庖丁手脚利索)
11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