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经络保健的九个养生技巧

中医养生之道经络保健的九个养生技巧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中医养生之道强调经络保健,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九个经络保健的养生技巧,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
1. 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经络保健的基础。
养成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的习惯可以促进经络畅通。
规律的生活作息可以保证人体的生物钟正常运行,有利于经络血气的流通。
2. 经常按摩经络经络按摩是经络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按摩经络,可以促进经络的气血流通,消除经络堵塞。
可以用指腹轻柔按摩腿部、手臂、背部等经络,或者采用刮痧、拔罐等方式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调理经络的效果。
3. 足浴足浴是保健经络的有效方式之一。
人体有很多经络经过脚底,经常泡脚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活络经络,改善身体状况。
可以使用温水或者加入一些草药,如艾叶、花椒等,进行足浴,每次15-20分钟。
4. 饮食调理中医养生讲究饮食调理,合理搭配食物可以保持经络的健康。
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鱼类等,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经络血管的损害。
5. 草药调理中草药对于经络保健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选用一些具有祛湿、活血化瘀的中药材,如川芎、当归等,煲汤饮用或用于膏方外用,以改善经络的状态。
6. 心理调节心理因素对经络的健康同样重要。
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会导致经络病变。
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进行心理调节和放松,如听音乐、读书、旅行等,对经络保健至关重要。
7.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是保持经络健康的重要手段。
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活络经络。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每周坚持几次,对经络保健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8.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经络的健康状况。
可以定期进行中医体检或者相关检查,及早发现并纠正经络问题,保持经络畅通。
中医调理身体经络调理重塑健康之道

中医调理身体经络调理重塑健康之道中国传统医学以中医药为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经络可以调节和平衡全身的气血运行。
经络调理是中医独特的保健方法,通过调理经络系统,可以重塑身体健康。
一、经络调理的原理及方法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14个主要经络,贯穿穴位,与人体的脏腑、肌肉、筋骨等组织相连。
这些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调节和平衡经络的运行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1.经络调理的原理中医认为,经络是体内血液和能量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气血循环,促进血液和能量在身体内的均衡流动,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2.经络调理的方法经络调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常见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针灸是通过针刺经络上的穴位,调节气血循环。
推拿是通过按摩经络和穴位,刺激经络系统的运行。
拔罐是通过负压效应,促进血液循环,调理经络。
艾灸是通过燃烧艾草,通过热量作用刺激经络运行。
二、经络调理的效果与适应症经络调理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对一些健康问题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以下是经络调理的常见效果和适应症。
1.促进血液循环经络调理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供氧量,改善微循环,提高血液的供应和排泄功能。
2.调节气血运行经络调理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体内的阴阳,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3.舒缓疼痛经络调理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系统,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疼痛,缓解疼痛症状。
4.调理内脏功能经络调理可以调理内脏功能,改善消化、排泄、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增强体内各脏器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5.调理情绪经络调理可以调节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经络调理的注意事项经络调理虽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健方法,但在进行经络调理时还是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选择正规机构经络调理需要在正规的中医机构或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找不专业的人员进行调理。
养生经络养生心得体会畅通经络健康一生

养生经络养生心得体会畅通经络健康一生经络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被认为是人体内的能量通道,负责运输和调节气血营养,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保持经络的畅通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多年来,我积累了一些养生经验,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络养生心得。
一、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经络的畅通至关重要。
首先,饮食要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确保身体各方面的需要。
其次,要避免食用过多的油炸食品、加工食品和高糖食品,这些食物可能会导致气血瘀滞,从而影响经络的畅通。
另外,多摄入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它们富含抗氧化物质和纤维,对于促进经络的畅通非常有益。
二、适度的运动和按摩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加身体的新陈代谢。
尤其是一些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能够加快血液循环,激活经络。
此外,经常进行按摩也对经络的畅通非常有益。
例如,使用指压按摩或推拿可以直接刺激和放松经络,促进气血的流动。
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调整经络的气血运行节奏。
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可以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保持经络的通畅。
其次,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的固定姿势,避免气血的积聚和瘀滞。
此外,可以适当的午休,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放松身心,促进经络的畅通。
四、心理调节和情绪管理心理状态和情绪对经络的畅通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期的紧张、压力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能导致经络堵塞。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积极应对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冥想、音乐、阅读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经络的畅通和健康。
五、中医调养和辅助疗法中医调养和辅助疗法是改善经络畅通的重要方法。
中医养生方法中有许多针对经络的调理方法,如艾灸、拔罐、针灸等,可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的流动。
同时,一些中草药也被广泛应用于经络调理,如黄芪、当归、川芎等,具有补气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综上所述,要保持经络的畅通和健康,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行适度的运动和按摩,调整作息时间和心理状态,并结合中医调养和辅助疗法。
五行经络养生 经络养生的方法

五行经络养生经络养生的方法五行经络养生经络养生的方法,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五行经络养生经络养生的方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五行经络养生1胆经:让你头发黑亮胆经由臀部中点开始,沿大腿笔直下滑,至脚踝底端结束。
当胆汁分泌不足时,人体无法有效分解食物中的油脂,头发会显得油油的,在夏天尤其如此。
因此普康中医专家建议你每天用力敲打胆经,左右各200下,提高胆汁分泌速度,让头发健康、黑亮。
另外,敲胆经还能帮助大腿排出堆积在外侧的脂肪,让你放心穿短裙!2膀胱经:让你记性好膀胱经从头顶的百会穴开始,延至后背、臀部,于脚跟止。
一般中医认为,膀胱经真正的效力位置从腰间开始,因此你只要敲打下半身就够了。
经常敲打膀胱经,可改善脑部供血质量,刺激脑神经细胞活性,让你记忆力提高!下午15点到17点是膀胱经的运行时间,那时敲打,可有效减少“午乏”,让你的精力格外充沛!3胃经:让你脸色白里透红胃经从锁骨下开始,顺双乳,过腹部,到两腿正面,止于第四脚趾趾间。
面部供血主要靠胃经,颜面的光泽程度、皮肤的弹性都与胃经供血有关。
如果脸上突然起了皱纹,很可能是胃经的气血亏虚造成。
胃经的最佳敲打时间是早7点到9点,坚持敲打,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脸色白里透红,即使熬夜,也不会显得太憔悴!4大肠经:帮你排毒大肠经从鼻翼旁的迎香穴开始,经过脖子,贯穿手臂,止于食指指尖。
经常敲打大肠经,可清肠润胃,使你代谢通畅,有很强的排毒效果,使你皮肤滑润、口气清新!大肠经的作用时间是早5点到7点,建议你在早餐前敲打大肠经,以帮助身体代谢掉夜晚沉积于体内的毒素!经络养生的方法5三焦经:让你免疫力提高三焦经起于眼角鱼尾纹的生长处丝竹空穴,止于无名指之间。
中医经络养生学中三焦经是人体健康功能的总指挥,它能使各个脏腑顺利合作,步调一致,有些中医学家还将它等同于淋巴系统,可见其作用不一般。
经常敲打三焦经,能提高身体免疫力,让你不再小病连连!三焦经的运行时间是21:00到23:00,建议你敲打前尽量少喝水,三焦经还主管水液运行,体内水液沉积太多,会让你次日清晨感觉眼皮肿肿的!6心包经:让你吃不胖从乳头外侧一寸的天池穴开始,到中指指尖末端,为心包经。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doc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十二经络养生法一、手太阴肺经简介: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它把生化出来的养料上注给肺脉,然后经肺输送至全身。
小贴士:寅时(凌晨3-5点)当令,肺部不好者,常在此时咳嗽/呼吸困难。
上夜班者/老年人在此时醒来,切记不可抽烟。
重点穴位:1、中府:双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下方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为云门穴,云门穴直下一寸,平第一肋间隙处即为中府穴。
功效:调理肺气、治疗哮喘、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肩背疼痛等。
2、尺泽:手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功效:调理肺气、清肺利咽、泄毒止痛。
3、孔最:手掌向上,腕横纹上方朝肱二头肌外侧9横指宽。
功效:治头痛、发热无汗、咳嗽气喘、痔疮。
4、列缺:前臂内侧前缘,桡骨茎突上方。
腕横纹上1.5寸。
(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食指尽端到达处即是。
功效:头痛,颈项不适、咽喉不适、鼻疾、齿痛、胸闷等。
5、太渊:腕横纹上,桡侧动脉搏动处。
功效:调理肺气,止咳化痰、补气。
(如有人总觉得气不够用,可常按摩此穴。
)6、少商:拇指桡侧,距拇指桡侧指甲约0.1寸。
功效:宣肺、利肺,治咽喉肿痛、咳嗽等,有助于维持呼吸系统健康。
二、手阳明大肠经简介:肺脏、皮肤的守护神。
大肠主传化糟粕和主津(接小肠食物残渣,取精去粕)。
小贴士:卯时(凌晨5-7点)值班。
因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最盛,若合理运用,最善消除体内热毒。
重要穴位:1、合谷:手背部,拇指食指根部交接处,肌肉最高点。
功效:治感冒、流鼻涕、头痛牙痛喉咙痛、耳鸣打嗝、眼睛疲劳等。
2、手三里:肘横纹外侧端,曲池穴下2寸。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头。
功效:腰痛,口腔溃疡,消化不良,颈淋巴结炎,肠炎等。
3、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鼻唇沟中。
功效:缓解鼻子各种症状,也可面部美容,除痘祛斑。
经络养生(共10篇)

经络养生(共10篇)经络养生(一): 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养生宜动,养心宜静,动静适当,形神共养,培元固本,才能使身心健康养生宜动.是对的,常动,就是锻炼经络,使其常通,对五脏六腑大有好处.养心宜静.要多做点解释:心,非心脏.是指精神,或者是指人的七情六欲. 宜静,用“空”更合适.养心宜静,是指清心寡欲,不为世俗烦恼.经络养生(二): 怎样根据气候养生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四时养生,也即指四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调养护理的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书中还根据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养生细则,为四时养生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又继承和发展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使之在促进人们健康长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四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四时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时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二)四时养生的内涵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1、天人相应的养生观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变化了.日月变化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四季更替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2、形神合一的养生观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遵生八笺》).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识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有精则有神,神是五脏六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三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一.3、动态平衡的养生观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阴阳平衡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气血平衡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三)四季养生的原则祖国医学在四季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法颇多.究其基本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2、形神共养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均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经络养生(三): 作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生长的规律,也是中医推崇的养生之道,请以此为话题,大约600字,作文.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经络养生(四):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是《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经络养生(五):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是第一本医书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黄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经络养生(六): 皇帝内经主要内容是什么是《黄帝内经》吧《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经络养生(七):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译文【经络养生】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人体的真气,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假如天资聪明,可助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内经》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髓要旨,那就能达到纯熟高超的境地了.因此,只要一行动就有成效,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学家,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有张仲景、华佗,他们都是掌握了书中精妙理论的人,都能代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它的妙用,广泛地救助人民大众,使医学事业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相继繁荣,这些医家的声誉和他们的实际技能是相称的.这些大概都是《素问》哺育教化的显著成果,也是天资给他们的帮助吧!我年青时就向往医学,一向爱好养生之道.幸运地遇到了这部真经,就用它来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借鉴和解决疑难的依据.可是世上流行的版本错误很多,有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章的内容前后远隔不连贯等问题.施用它于治疗实践很不方便,披阅领会它的意思也很困难.年深日久,沿袭下来就造成多种弊端了.有的是同一篇文章重复出现,却另立两个篇名;有的是两论并在一起,却归总在一个题目之下;有的篇中君臣的问答还未完毕,就将下文另设篇题;有的地方脱简缺文没有写明,却说历代都是残缺不全.还有,把《经合篇》重复出现,而加上《针服》二字为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合并到《咳论》篇中;把《通评虚实论》割裂开,而并入《四时刺逆从论》;把《经络篇》并入到《玉版论要篇》;把《皮部论》节解分开,而加入了《经络论》,把有“至教”等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向后,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移向前.诸如此类的问题,难以全部列举.况且,如要去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能上去要到扶桑国去,没有船,怎么能去成我于是就专心一意地钻研,广泛地访求当今名流,而全都找到了那些精通《内经》的高人.经历了十二年的编次整理,方才达到有条理有要领的程度.反复考虑自己编次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深深地完成了我向来的心愿.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得到了已故老师张公的秘藏之本,文章的字体清楚明白,经义的理论全面而周密,一旦用它来参阅详考,各种疑难都像冰水一样消融了.恐怕它流落到末流无才之辈的手中,断绝了那传授《内经》的范本,于是就编写注释,以便使它永传不朽.加上原藏卷数,合起来共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总集中为一部书.希望人们研究后面的注文就能明了前面的内容,运用注解去领会经义,使初学医者得到启发,使这高深的理论,能广泛流传.其中竹简脱落、文句断绝、内容不相连接的地方,搜求经论中所有的内容,把它迁移过来补在这里;有的篇名遗失短缺,所指的事理不明白,估量推敲它所指的意思,增加文字而使文章明晰;有的这一篇跟那一篇合并在一起,内容不相关联,还有缺漏篇名的,就区别分开所论事情的类属,另立篇名而放在篇前;君臣之间回答的内容,在礼节、仪式上有违背、错乱之处,就考察出地位的高低而予以校正,或加说明而使文意明显;文字颠倒错乱,文句零碎不全,或者前后重复,就详细辨别其中所指的意思,删去繁杂的文字,而保存其中的要点;文理深奥,难以粗浅论述的地方,就另外编写《玄珠》一书,以便陈述其中的道理.凡是增加的文字,都用红笔书写,使它和古书原文明显分开,不相混杂.希望这样能使上古圣人的旨意清楚明白,使那深奥的理论得到充分的陈述和阐发,就像天上众星高挂,次序井然,有条不紊;又像那深彻的泉水清净透明,水里的生物全都看得清清楚楚.君臣上下再没有短命枉死的时候,华夷各族人民都有延长寿命的希望.使医生们都有所遵循而不犯错误,学习的人更加容易明白,最精妙的理论流行于世,人间的福音连续承继.千年之后,方知古圣贤的仁慈恩惠是无穷无尽的.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年序.【经络养生】经络养生(八): 文言文《庖丁解牛》中涉及到哪些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的养生方法经络保健

中医的养生方法经络保健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凝结了千百年来中医传承者的智慧和经验。
经络保健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理人体经络系统,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
一、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一种通过刺激经络的方式来促进血液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法。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拿、拍打、揉捏等。
按摩可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流动,有助于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此外,按摩还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调节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二、中医药膳中医药膳是一种以中药为主要原料,通过烹调的方式来调养身体的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材可以有针对性地调理身体的各个脏腑和经络。
比如,桂圆和红枣可以补血养心,熟地和黄精可以补肾养肝,当归和川芎可以调理经络。
通过食用药膳,可以提供机体所需的营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三、中医针灸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和脏腑功能。
针灸能够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提高免疫力。
在针灸过程中,针灸师会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穴位,用针刺激经络以达到治疗或保健的目的。
针灸疗程需要专业的中医师来指导和操作。
四、中医气功气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来调理人体的气机和经络系统。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通过练习气功,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提高免疫力和体质。
此外,气功还可以帮助平衡情绪,调节压力和焦虑,提高身心健康。
五、中医草药浴草药浴是一种通过用草药煮水来泡浴的方法。
中医认为,不同的草药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来调节经络和脏腑功能。
比如,当归可以活血养颜,白芷可以祛除湿气,薄荷可以清热解毒。
通过草药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排出体内的湿气和毒素,保持皮肤健康。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通过养生保健,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养生的五大经络养生法教你如何通过经络调理身体

中医养生的五大经络养生法教你如何通过经络调理身体在中医养生中,经络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基础。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理身体、保持健康。
下面将介绍中医养生的五大经络养生法,教你如何通过经络调理身体。
一、按摩经络按摩是经络养生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调理脏腑功能。
按摩常用的穴位有百会、风池、涌泉等,可以用拇指、食指按摩这些穴位。
按摩的手法应该温柔而有力度,可以用缓慢的转动、揉捏、按压等手法,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
二、经络散热经络散热是通过外界的刺激来促进经络疏通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经络散热方法有热敷、拔罐等。
热敷可以用温水袋来进行,将温水袋放在经络区域,让热力渗透到经络中,促进经络通畅。
拔罐则是用罐子在皮肤上创造负压环境,通过吸附力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经络功能。
三、经络运动经络运动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促进经络的流通。
常用的经络运动有太极拳、气功等。
太极拳是一种养生功法,通过慢节奏的动作和调整呼吸,可以刺激和加强经络的运行。
气功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理经络的方法,比如五禽戏、八段锦等,可以促进体内的气血运行,维护身体健康。
四、饮食调理通过饮食来调理经络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可以滋补身体,调理经络。
比如,葡萄有活血通经的作用,可以帮助经络通畅;黄豆有补气养血的效果,可以滋养经络。
在日常饮食中,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适合的食物,保持经络的健康运行。
五、情志调节情志调节也是中医养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情志的不稳定会影响经络的运行,导致气血的阻滞。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
可以适当的进行放松活动,比如听音乐、阅读、散步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经络的调理和身体的健康。
通过以上五大经络养生法,可以帮助我们调理经络,增强体质,保持身体的健康。
不过,在进行经络养生时,需要注意个人的体质状况,避免过度使用某些方法,以免适得其反。
中医经络养生操作方法

中医经络养生操作方法
1. 按摩手三阴经穴位:将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并拢,轻轻按摩手掌上三阴经穴位,即手心中央的腧穴,每次按压三分钟左右。
2. 推拿足三阴经:伸出左脚,用手掌拂过足底,并向上推拿到脚踝处,再回到足底,然后用右手进行同样的操作。
每脚进行五分钟左右。
3. 拍打经络:用手掌轻轻拍打身体经络,从头部开始,沿着各个经络走行方向,注意力量和频率适宜,每次进行约五分钟。
4. 摩捏手足厥阴经:将一只手的拇指按照足厥阴经走行的方向,慢慢按摩脚底下的穴位,每穴按压约三分钟,可以帮助舒缓疲劳。
5. 心脾气运按摩:将右手放在左腹部的上方,轻轻按压心包经的位置,然后向下移动,按压胃经和脾经的位置,每到一经穴位时停留约三秒钟。
6. 脊柱按摩:用手掌按摩脊柱两侧,从颈椎一直到尾骨,每个部位按摩约三分钟。
注意事项:
1. 操作前最好进行身体热身,保持放松的姿势,操作时不要用力过度。
2. 对于不懂得按摩方法的人,最好请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
如果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中医养生之道经络保健的六个注意事项

中医养生之道经络保健的六个注意事项经络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人体的运行通道,是气血运行的载体。
保持经络的畅通与健康对于人体的整体健康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医养生之道中经络保健的六个注意事项。
一、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中医认为,情绪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进而影响经络的通畅。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经络保健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调节心情和情绪来达到经络保健的目的。
平时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阅读书籍、与亲友交流等方式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从而保持心情舒畅。
二、均衡饮食维持营养平衡中医养生注重饮食调理,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经络保健至关重要。
饮食应注重均衡,包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等的摄入,并避免过于油腻、刺激性食物的过量摄入。
此外,要注意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过度偏食。
合理饮食可以为经络提供充足的营养,维持经络的正常运行。
三、适量运动促进气血流通中医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保持经络的通畅。
适合中医经络保健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方式均以舒缓平和为主,有助于调节气血循环,保持经络的畅通。
然而,过度激烈的运动反而会加重气血的运行不畅,从而影响经络的保健效果。
四、调整作息维护生物节律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物节律与经络保健密切相关。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维护生物节律,有助于经络的健康。
人们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
此外,还应注意合理安排饮食时间,避免过度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的进食。
五、保持适宜的居住环境中医强调环境对于经络保健的影响。
人们要保持适宜的居住环境,避免潮湿、寒冷或过于拥挤的环境。
适宜的居住环境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气血运行,有利于经络的保健。
六、定期按摩养护经络中医推崇按摩的方法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调节经络的功能。
人们可以自学或请专业人员进行按摩,按摩的力度要适中,切忌过度用力。
定期进行经络按摩可以加强气血的运行,保护经络的健康。
中医经络养生总结

中医经络养生总结经络养生方法一:梳“常梳发,头不白”头为“精明之府”,它汇集五脏六腑的精气,有50多个穴位与全身器官关系密切。
俗话说:“千过梳头,头不白”,经常梳头,不仅可以改善头皮血液循环,疏通经气,调理血脉,还能解除疲劳,改善神经功能,帮助睡眠。
梳头时从一侧鬓角开始,逐渐过渡到头顶,再到另一侧鬓角。
其中,鬓角和额顶是易生白发之地,要多梳几次。
注意动作要轻柔,每天200次左右,感觉头皮发热即可。
此外,还可以用梳子轻叩头顶百汇穴、两侧天冲穴及脑后风池穴,有助于加强头部经络系统与全身器官的联系。
梳子不要太尖利,以木梳和牛角梳最佳;动作力度不要太大,以免刺激头屑产生。
经络养生方法二:搓“搓面庞,洁脏腑”脸有多干净,脏腑就有多干净。
”光洁红润的面部不仅使人精神焕发,还是脏腑功能状态良好的表现。
人体的主要经脉大多经过面部,分布着十几个保健要穴。
经常搓面,可以起到美容养颜、整体保健的作用,清代乾隆皇帝的养生法则里就大力推崇“面常搓”。
但是,搓脸有讲究,不能像搓澡那样用力,要顺肌肉纹理、逆皱纹方向,即两手轻轻地贴住脸颊,向上、向外搓摩,然后手指由内向外轻按眼角鱼尾纹处,最后用两掌心交替在额头从下向上摩擦,至脸部发热微红即可。
脸上有伤口或明显痤疮时,要注意避免这个动作。
经络养生方法三:熨“熨双眼,能明目”很多人时常感觉“累从眼入”。
的确,“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周围有多条脏腑的经脉,它们要是累了,人很容易觉得疲惫不堪。
“熨目法”是流传了几千年的眼部保健法,双手搓热后,用掌心轻捂眼睛,就像给双眼盖上一床温暖的棉被。
两眼自然闭合,眼球先顺时针慢慢转动几周,再相应地逆时针转动,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掌心的温热,再加上眼球的转动伸拉,会使眼部代谢加快,气血充足,视力改善。
但要注意,熨目转睛时需保证手部和眼部的清洁;且手法要轻柔,按得太紧会使眼球受压,导致视力突然模糊,就像趴在桌上午休后看不清楚的感觉一样。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
黄帝内经是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十二经络养生法。
经络是人体内的重要传导通道,保持经络的畅通和协调运行对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的简要介绍:
1. 太冲养生法:太冲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起点,按摩太冲穴可以缓解心悸、失眠等症状。
2. 太渊养生法:太渊是足太阴脾经的起点,按摩太渊穴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免疫力。
3. 太舌养生法:太舌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按摩太舌穴可以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4. 太冲养生法:太冲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起点,按摩太冲穴可以缓解便秘、腹痛等症状。
5. 太白养生法:太白是足阳明胃经的起点,按摩太白穴可以促进消化、缓解胃痛。
6. 呉曲养生法:呉曲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起点,按摩呉曲穴可以舒缓肩颈疼痛、头痛等症状。
7. 大抻养生法:大抻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按摩大抻穴可以缓解腰痛、肩膀酸痛等症状。
8. 太阳养生法:太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起点,按摩太阳穴可以缓解心悸、失眠等症状。
9. 戴星养生法:戴星是足阳明胃经的起点,按摩戴星穴可以调理脾胃功能、缓解胃痛。
10. 清冷养生法:清冷是足阳明胃经的起点,按摩清冷穴可以消除口臭、缓解口干等症状。
11. 汗竹养生法:汗竹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起点,按摩汗竹穴可以促进排便、缓解便秘。
12. 阴包养生法:阴包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起点,按摩阴包穴可以缓解肩颈疼痛、头痛等症状。
以上是黄帝内经记载的十二经络养生法的简要介绍,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按摩相应的穴位来调理身体,促进经络的畅通和健康。
但在实施时,建议找到专业的医师指导指导。
经络养生知识

经络养生知识
经络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经络来促进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以下是一些关于经络养生的基本知识:
1. 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络系统将人体的脏腑、肢体、五官等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2. 经络的作用: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阴阳、抵御外邪等作用。
通过刺激经络,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3. 经络养生方法:
按摩:通过按摩经络上的穴位,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疲劳,预防疾病。
艾灸:利用艾灸的温热作用,刺激经络,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拔罐:通过拔罐产生的负压,刺激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
刮痧:使用刮痧板刮擦经络,促进经络通畅,活血化瘀,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4. 经络养生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经络养生方法。
注意操作规范:在进行经络养生操作时,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过度刺激或损伤经络。
坚持适量原则:经络养生需要长期坚持,但也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疲劳或损伤身体。
总之,经络养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但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注意操作规范。
如果你有兴趣尝试经络养生,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日常经络养生之道

日常经络养生之道(手)1.手神门穴: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改善心悸。
2.内关穴:位置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帮助入眠,可调节自律神经,抒压/解除疲劳,改善胸痛、心悸、盗汗,舒缓腹胀感,治头晕目眩。
3. 各手指指甲旁边:手心拇指(肺经)、中指(心包经)小指(心经)手背食指(大肠经)、无名指(三焦经)、小指(小肠经):抒压/解除疲劳。
4.合谷穴:先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或著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即是此穴:抒压/解除疲劳,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避免「中痧」,增进免疫力,提神醒脑,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
5.曲池穴: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抒压/解除疲劳,有疏风清热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发危机,可让肌肤循环改善,避免「中痧」。
6.劳宫穴:中指及无名指往下延伸交会的凹陷处,位置大约在握拳时,中指点于掌心的位置:提神醒脑、清心安神。
7.手指的肺穴:无名指第一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8.手指的肝穴:无名指第二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头)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以两边耳尖划直线与鼻子到后颈直线的交叉点: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2.风池穴: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接线各有一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
(脸)1.承泣穴:眼球正下方,眼框骨凹陷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2.睛明穴:眼头起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
3. 攒竹穴:约眉头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之转折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4.鱼腰穴:眉毛中点: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5.丝竹空穴:眉尾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6.太阳穴:眉梢与眼角之间,向后方约一指宽的地方: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十二经络养生技巧

十二经络养生技巧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的一种能量流动系统,负责传输气血和调节脏腑功能。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和养生非常重要。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十二经络的养生技巧,帮助大家保持身体健康。
1.足太阳膀胱经:可以穴位按摩来舒缓背部疼痛和调节膀胱功能。
按摩脊柱两侧的“臀肺俞”和“脾俞”穴,可以缓解背部不适和改善膀胱问题。
2.足阳明大肠经:可以进行腹部按摩来促进大肠蠕动和消化功能。
沿着腹部中线按摩,可以缓解便秘和帮助排毒。
3.手太阳小肠经:可以按摩手臂的“四白”穴位来舒缓手臂疼痛和调节消化功能。
4.手阳明胃经:可以进行胃部按摩来促进消化和缓解胃部不适。
在胃部的中心位置,用手掌按摩并轻轻按压,可以帮助胃气运行。
5.足少阳胆经:可以按摩头部的“足三里”穴位来缓解头痛和改善胆囊功能。
用手指轻轻按压太阳穴和头部两侧的“风池”穴,可以舒缓头痛和放松神经。
6.足少阴肾经:可以按摩腰部的“命门”穴位来促进肾脏功能和益肾养血。
用手指按摩腰部两侧的腰骶部,可以缓解腰酸背痛和改善肾脏问题。
7.手少阴心经:可以按摩胸部的“心俞”穴位来促进心脏功能和舒缓心悸。
用手掌按摩胸骨上方的穴位,可以改善心血不足和心悸。
8.手厥阴心包经:可以进行胸部按摩来促进心包的循环和缓解胸闷。
用手掌按摩胸骨两侧的穴位,可以促进心包的气血流动。
9.足厥阴肝经:可以进行足部按摩来缓解肝气不舒畅和改善睡眠。
用手指按摩足部的“太冲”和“行间之穴”,可以促进肝气的平衡和舒缓情绪。
10.足少阴脾经:可以进行腹部按摩来促进脾胃功能和消化吸收。
用手指按摩腹部中下方的穴位,可以缓解消化不良和调节脾胃功能。
11.手厥阴心包经:可以按摩手臂内侧的穴位来缓解手臂疼痛和改善心血管功能。
用手指按摩手腕内侧的穴位,可以舒缓手臂酸痛和促进心血流通。
12.手少阳三焦经:可以进行手臂按摩来促进三焦功能和改善头晕目眩。
用手指按摩手臂的外侧,可以改善身体不适和调节三焦功能。
二十四时辰经络养生法

二十四时辰经络养生法人体经络是传导气血的通道,与全身的健康密切相关。
文化遗产中的二十四节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探索与调理与天地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二十四时辰经络养生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
一、立春:肝经养生立春是阳气初生之时,此刻经络尤为活跃。
肝是控制整个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脏器,因此立春时要注意肝经养护。
可以通过进行舒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或晨间操来活动肝经。
二、雨水:肺经养生雨水时节,肺经活动较为旺盛。
肺主气,调节呼吸功能,所以保护肺经尤为重要。
可以适时进行深呼吸、打开窗户通风等,以增强肺经的健康。
三、惊蛰:大肠经养生惊蛰时节,大肠经络容易受到影响。
大肠经与身体的排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要注重大肠经的养生。
可以适当加强腹部按摩、饮用温热的水等。
四、春分:胃经养生春分时节,胃经活动较为频繁。
胃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因此要注意胃经的调理。
可以适量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五、清明:脾经养生清明时节,脾经容易受到影响。
脾主运化,是消化吸收的中心,因此要注重脾经的保养。
可以通过饮食调理,避免生冷食物,增加消化酶的摄入,提高脾经的功能。
六、谷雨:心经养生谷雨时节,心经活动较为旺盛。
心主血脉,调节情绪,因此要注重心经的调养。
可以通过进行心理放松、规律作息等来改善心经的健康。
七、立夏:小肠经养生立夏时节,小肠经络容易受到影响。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注意小肠经的保养。
可以适当进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增加水分摄入,促进小肠蠕动。
八、小满:膀胱经养生小满时节,膀胱经活动较为频繁。
膀胱是排尿的关键脏器,因此要注意膀胱经的调理。
可以时常排尿,避免憋尿,保持膀胱的健康。
九、芒种:肾经养生芒种时节,肾经容易受到影响。
肾主藏精,是人体生殖与生长的基础,因此要注重肾经的保护。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按摩肾促进肾经的循环。
十、夏至:心包经养生夏至时节,心包经络活跃度较高。
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

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中医学生学习的宝典。
下面是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欢迎阅读。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由于它们的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①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可由奇经“溢出”,给予补充。
③奇经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为密切,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督脉(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督脉(2)基本功能督,有总管、统率的意思。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阴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所以又称为“阳脉之海”。
其次,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任脉:(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处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2)基本功能任,有担任、任受的意思。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所以又称“阴脉之海”。
任,又与“妊”意义相通。
其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称“任主胞胎”。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冲脉(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与足少阴经相并,挾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任脉(2)基本功能冲,有要冲的意思。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十二时辰经络养生之道

十二时辰经络养生之道一、【丑时熟睡保肝脏】时辰时间对应经络丑时01:00-03:00肝经人体状况:此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段。
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养生之道:必须进入熟睡状态,让肝脏得到最充足能量。
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
李强主任说,虚火旺盛的人,在这个时候睡着,还能够降虚火。
二、【子时心脏最脆弱】时辰时间对应经络子时23:00-01:00胆经人体状况: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但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心脏病患者绝大多数在夜间(心脏功能差)发病和死亡。
养生之道:临床证明,心脏病患者大多数在夜间发病和死亡。
家里如果有心脏病人,要加强观察,备好救心丸。
这时要上床睡觉,有利于骨髓造血。
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
三、【寅时梦里深呼吸】时辰时间对应经络寅时03:00-05:00肺经人体状况: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
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
此刻肺经最旺。
而肺不好的人会经常咳嗽,就算是睡着后也会咳嗽,有些人可能在睡着后,咳得更厉害。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四、【卯时记得上厕所】时辰时间对应经络卯时05:00-07:00大肠经人体状况:这是大肠经活跃的最佳时段。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茅房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五、【辰时勿忘吃早餐】时辰时间对应经络辰时07:00-09:00胃经人体状况:你的胃已经等了整整一个晚上,早就饿得不行,此刻它睡醒了过来,所以,这个时候吃早饭它会尽全力消化。
立冬养生了解传统经络按摩的养生之道

立冬养生了解传统经络按摩的养生之道立冬即是24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意味着冬季正式开始。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需要特别注意调养身体,提高抵抗力,以应对寒冷的天气和常见的冬季疾病。
传统经络按摩是一种有效的养生方式,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等。
本文将介绍立冬养生,并探讨传统经络按摩的养生之道。
一、立冬养生的原则立冬养生的原则是根据人体自然变化和季节调养的需求,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调理:立冬时节,宜进补温暖、富含营养的食物。
例如,可以多食用滋阴养肺的食材,如梨子、银耳、百合等,补充体内的水分。
2. 保暖措施:冬季寒冷,人们应该注意保暖,穿暖和适合的衣物,并保持房间的适宜温度。
3. 锻炼身体:积极参与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选择一些适合冬季进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瑜伽等。
4. 注意休息:冬季昼短夜长,人们容易感到疲劳。
适当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身体的精力。
二、传统经络按摩介绍传统经络按摩是一种利用按摩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身体健康的养生方法。
它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按摩经络可以调整经络的通畅,保持身体的健康。
1. 主要手法:传统经络按摩主要包括推、拿、撮、捏等手法。
推法是通过推动按摩手,按摩经络穴位,促进气血流动;拿法是使用拇指和食指按压特定穴位,以调整经络的平衡;撮法和捏法则主要应用于辅助按摩,以增加按摩的刺激效果。
2. 经络按摩工具:为了增强经络按摩的效果,人们还可以使用一些经络按摩工具,如按摩棒、拇指按摩器等。
这些工具可以更好地刺激穴位,提高按摩效果。
三、经络按摩的养生之道经络按摩的养生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寻找穴位:按摩前,需要准确找到经络的穴位。
可以参考中医经络图谱,或请专业的按摩师指导,确保按摩的准确性。
2. 调整节奏:在进行经络按摩时,需要注意按摩的节奏和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玉琴经络养生陈玉琴经络养生膀胱经可以减肥、排毒,所以我先看这个经络。
1、膀胱经督脉旁开1.5到3寸都是膀胱经。
中医认为,身体臃肿肥胖与气郁不舒有密切关系。
大腿到臀部这段由两条经络来管理——膀胱经和胆经,膀胱经主管代谢水分,胆经负责代谢油脂,如果这两条经络阻塞不通了,体内的水液和油脂代谢不出去,堆积此处便形成赘肉,显得臃肿。
经常按摩从臀部到脚外侧这段膀胱经线路,从上到下,按摩时穴位有痛感效果好,通常是越接近足部时痛感越小。
当用指甲轻掐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痛如针刺时,膀胱经就算是打通了。
膀胱经重点在臀下殷门穴(大腿后侧正中间位置至委中穴这段。
有两条膀胱经通路在此经过,此处聚毒最多。
若聚毒难散,体内必生瘀积肿物;若此处常通,则癌症不生,恶疾难成。
重点穴位:委中,可泄而不可补,可针而不可灸。
为刺血首选。
经络上的穴位:睛明:使眼睛明亮,消除眼疲劳。
按穴位的方法是把指甲剪平,用右手按住头,利用中指奔手按的头的方向按穴位。
也可以两边同时按。
肺俞、厥阴俞、心腧:用点按,哪个穴位敏感就多刺激哪个穴位。
按摩,拔罐,针灸,刮痧均可。
厥阴俞:治疗胸闷,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肾俞:治疗腰痛的要穴。
用身体的感觉去量,当你肾腰酸的时候,肾脏虚弱的时候,这个地方就会有些反应。
委中***:膝盖弯曲的中间。
右手用大拇指点按,左手拽住脚脖子,往上弯,这样穴位才敏感。
腰背委中求,治疗腰背酸痛,腰肌劳损还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排除毒素。
承山:小腿肚子边沿的位置。
可治疗腰腿痛,痔疾。
飞扬:承山穴往外旁开三指再往下俩指。
治疗慢性腰痛的要穴。
昆仑:外踝后侧有个凹陷,这个穴很深,用手可以拨到里边有筋,你可以拨动这个筋,经常拨动昆仑穴可以降低血压。
经常拨动可以降低血压,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
对治疗腰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申脉:外踝边沿。
治疗腰痛的要穴。
但是它通常治疗胯骨两边的腰痛,效果是最好的。
金门:治疗急性腰扭伤和急性头痛的要穴。
这个穴很深,要用指节来点。
按飞扬效果效果不好,要按金门穴。
因为它是这条经络的郄穴,郄穴都治急性病。
至阴:小脚趾外侧指甲旁。
艾灸可转胎。
膀胱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呼吸系统:感冒、发烧、哮喘、肺炎;消化系统:消化不良、痢疾、胃下垂、肝炎;其他:失眠、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腰骨痛。
-------------------------------------------------------------和膀胱经配合减肥的是胆经,并可预治妇科问题。
2、胆经胆经在人身体里是一个很关键的一条经络,《黄帝内经》上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经因为承受了大量的肝毒,很容易瘀滞堵塞,进而影响到肝脏的毒素也无路可排,所以胆经需要经常加以疏通。
敲胆经是增加了胆经的气血流量,及时缓解了肝脏的压力,从情志上讲它也会大大提高人决断的能力,让人更加自信、更加果敢。
身心本是一体,有哪些心理问题必产生相应的生理病变,如经常生闷气的女士就很容易发生子宫、卵巢和乳房的问题恐惧和忧虑会造成男子长期的性功能障碍,脾气急躁的人最爱患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紧张的人常会得胃溃疡。
如果你胆的功能强大,你所谋虑的事情就能够及时的被决断,你的心情也就会舒畅,如果你所谋虑的东西不能被及时的决断,你会产生抑郁,胆经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胆经一共有四十四个穴位,是穴位众多的这么一个经络。
胆经起自眼角外瞳子髎,循头转一圈,转到脖子风池穴,这个风池穴有明目的效果;然后上到肩膀上,顺着肩膀、腋下下来,从肋骨走下来顺着大腿根,然后到臀部后面,顺着大腿的外侧直到脚外侧,在脚的第四趾和小趾这间的缝隙,这是一条整个的胆经。
胆经为足少阳经,为半表半里之经,与外界并无直接的通道,所以其浊气须借肠道而出。
有人敲胆经后排气多了,大便也色深味重了,便是肝胆之毒素从肠道而出了。
也有些人敲完胆经后头痛脑涨、失眠多梦,这多是因胆经之浊气没能从肠道及时排出,而循同名经手少阳三焦经上于头面所致。
这时只要拔动胆经的阳陵泉,让电麻的感觉传导到脚趾,同时点揉右侧三焦经的支沟穴,不适症状都会明显改善。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敲打,减肥敲带脉,腿粗,敲胆经,要用指节来敲,通常是从上往下敲,重点敲一敲腿,就可以把赘肉减下去,然后用阳陵泉测试到底敲打通没通,如果已经麻到脚的外侧了,证明这条胆经敲通了。
敲胆经要配合按心包经和肝经的太冲。
敲胆经可以调理肝胆,但若线路有瘀滞就会火旺,配合按摩那两个经络,可以保持经络顺接畅通。
而且23点到凌晨1点不要敲胆经,容易导致肝火大而失眠。
经络上的穴位:童子缭:在鱼尾纹旁边。
主治眼疾,对青光眼,眼压过高,眼睛胀痛有治疗作用。
率谷:耳尖上3至5厘米略微凹陷的地方。
治偏头痛的要穴。
风池:在发际边凹陷处。
对眼睛酸涩,头部眩晕有治疗作用。
把眼睛闭上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一起按揉风池穴,按的方向是奔鼻子的位置。
冲鼻子方向使劲,按的感觉是酸胀。
肩井:大拇指贴在脖子然后把手弯成弓型中指点的肌肉的位置有一个凹陷就是肩井穴。
主治痛症。
对头痛、眼痛、肩膀痛、乳腺痛、牙痛等上半身痛均有缓解作用。
京门:肋骨边沿,肋骨和肉交界的地方,用手点一点就会有一个特别痛的点,这个点就是京门穴。
是肾经的发源地。
刺激京门穴起到调节肾气的功效。
对肾虚、腰痛有缓解作用。
它是肾经的募穴,募穴就是肾的精气会汇聚在这里。
带脉:把手贴到脸上,肘尖对的这个位置,对的肋骨的这个位置叫章门穴,这是肝经的位置,这个带脉呢在章门穴下三个手指头。
经常敲打带脉区域(平躺的时候,在肚脐眼两侧腰的附近这块有赘肉就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减肥的效果。
把肋骨边缘的章门穴和京门穴这两个大穴也一起敲打,对于调节肝脾和补肾效果非常明显。
敲带脉范围要大一些,敲带脉可以减少腹部的赘肉,尤其是腹部两侧的赘肉效果最好。
其它好处是可以预防乳腺增生,还可以治疗妇科很多疾病。
可以调节月经,调节白带,调节妇科问题。
风市:站立起来中指点的地方。
用拳头的指节来敲打它。
是一个很敏感的穴位。
是治疗一切皮肤急症的要穴。
对风症(如吃海鲜引起的疹子,拘挛有缓解作用。
风市是来治疗一切斑疹、疔疮的一个要穴,它是治疗皮肤病,尤其是皮肤瘙痒症的要穴。
阳凌泉:膝盖外下方有个骨头,贴着骨头边沿。
光揉效果不好,一定要拨动它。
是测试胆经是否通畅的一个穴位。
所有关于筋的问题都是阳陵泉这个穴位的适应症。
对中风,脑血管后遗症等筋病有治疗作用。
能预防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小儿多动症。
光明:外踝上5寸。
防治眼疾,经常按摩可使眼睛明亮。
丘墟:贴着外踝。
可以治疗和预防腿脚抽筋,肢体、脏腑的各种炎症,眼睛发炎,中耳炎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经常爱崴脚的人,就要多揉一揉丘墟穴,然后多揉一揉阳陵泉,把这条经络打通了,气血下去了,就不容易崴脚了。
胆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肝脏病:急慢性胆囊炎、各种慢性肝炎;头面五官病:头昏、偏头痛、面神经炎、近视;其他:感冒、发热、胁下痛。
推腹:当慢性病老是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如何治疗的时候,那你就去寻找这个腹部的阻滞点吧,只要把它推开揉散,会发现你的慢性病也随之消失了。
推腹,顾名思义就是推肚子,用手指、手掌、拳头皆可,由心窝向下推到小腹。
推腹推得想睡觉、眼睛酸,这是气血通畅的大好现象,证明经络是畅通的。
每天早上起床时要推一次,晚上临睡前推一次,平常无聊时也可推推。
关于痰:“气郁生痰”、“脾虚生痰”、“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平日少吃猪肉、肥鸡、牛奶、甜食、茶饮、酒类等助湿生痰之物,不过多饮水。
在吃完较多肉食后可服用大山楂丸来避免肉食生痰。
从根源上看,要解散肝胆郁结之气,阻断生痰之源。
细说"带脉":取“带脉”为名,有两层含义:一是此经脉像是一条带子缠在腰间,二是因为与妇女的经带关系密切,按现代的话说,就是专管调理月经及妇科各器官功能的重要经络。
带脉是奇经八脉之一,有“总束诸脉”的作用。
人体其他的经脉都是上下纵向而行,惟有“带脉”横向环绕一圈,好像把纵向的经脉用一根绳子系住一样,所以哪条经脉在腰腹处出现问题,如郁结气滞,瘀血堵塞,都可通过针灸带脉的方法来进行调节和疏通,而且带脉上的三个穴位“带脉”(与经同名也叫“带脉”、五枢、维道,又全都压在胆经上,所以敲击此处有同于敲打胆经之妙。
配合山药薏米粥,补气养血;参苓白术丸,健脾止泻。
若是孕妇,一定不要做。
山药薏米芡实粥:山药其性甘平,气阴两补,补气而不壅滞上火,补阴而不助湿滋腻,为培补中气最平和之品。
药用时通常要干燥切片。
药店有炒山药和生山药两种,建议用干燥后的生山药较好。
薏米的主要功效在于健脾祛湿,健脾可以补肺,祛湿可以化痰。
体内有湿气,如积液、水肿、湿疹、脓疡等等与体内浊水有关的问题,薏米是最好的帮手。
“薏仁最善利水,不至耗损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
”薏米性微凉,脾胃过于虚寒,四肢怕冷较重的人,不太适合。
李时珍说孕妇忌服。
平日即将二者打粉熬粥常服。
配合按摩脾经上的商丘、大都两穴,对肠胃有好处。
芡实止腰膝疼痛,令耳目聪明,久食延龄益寿,视之若平常,用之大有利益,芡实不但止精,而亦能生精也,去脾胃中之湿痰,即生肾中之真水。
山药、薏米、芡实都有健脾益胃之神效,但用时也各有侧重。
山药可补五脏,脾、肺、肾兼顾,益气养阴,又兼具涩敛之功。
薏米健脾而清肺,利水而益胃,补中有清,以祛湿浊见长。
芡实健脾补肾,止泻止遗,最具收敛固脱之能。
将三药打粉熬粥再加入大枣,以治疗贫血之症,疗效显著。
山药可以配合薏米或芡实来吃,各种材料以1∶1的比例搭配即可。
对于平日有水肿,尿又少的人,可以用山药薏米粥;平日肾虚,尿频,口舌干燥,喜饮水的人,可偏用山药芡实。
平日保健,三种均等比例,可以做成山药薏米芡实粥,这和做八宝粥没多大区别,里面还可以放芝麻、核桃、松子、红枣,或是放肉丸、海菜来调味,最起码的量是山药,薏米,芡实,每个人一次至少要各吃30克,比如山药芡实粥,那就是各30克,共60克,打粉,做法和做玉米粥差不多。
如果觉得60克还不够吃,才主张往里面加米,一般情况下,为确保粥发挥最大效果,不主张加米,特别是大米。
对于老人,偏重补脾肺的,山药可以2份,薏米或芡实1份;偏重补肾阴的,芡实可为2份,山药1份;偏重去湿热的,还可以单用薏米,里面可加绿豆。
最简单的就是等份服用,方便好记。
其实不必如此苛求,不需要跟抓药一样准确。
[陈玉琴老师:为什么要敲胆经]经络是人体各个脏器的通道,每个脏腑有自己的一定的通道,当哪个脏腑有问题的时候,那个脏腑的通道一定有阻塞现象。
我们不可能替代人体去解决人体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帮助人体疏通他的经络也就是脏腑的通道,使脏腑的各种工作得以正常进行要打通经络,我用的是最笨的方法----循经指压。
一套经络系统图,一套真空拔罐器,一双手。
用手指一点一点地循经压经络。
首先压一部分胆经,再压心经或心包经(视各人的情况而定,不论人体目前的血总量是多少,让人体的心脏搏动处于最佳状态总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