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我看鲁迅

合集下载

我看鲁迅

我看鲁迅

我看鲁迅关于鲁迅,我是不敢枉然的评价什么,一是思想的深度难以企及,而是所隔时代的遥远。

说遥远可能略显夸张,姑且说是时代之间的代沟吧。

初读鲁迅的作品其实是没有感觉的,那时自己还小,对于那样厚重的笔法和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沉闷都不是很了解,当时我甚至认为鲁迅讲着那样几个疯癫的,苦难的,寻常的故事,远不如一本言情小说触动我的灵魂。

所以尽管家人很早就买了《鲁迅全集》,然而我却让它在我的书架上孤独的躺了三年。

真正接触鲁迅应该是从高一开始的,我的语文老师也和许多文学爱好者或者说是和普天下的爱国群众一样疯狂的爱着鲁迅,爱他作品里的那种高尚高尚情怀,我也试着接近鲁迅,试着去了解那个时代,试着去看当时的国民有怎样一种劣根性。

于是我看到了狂人在封建制度中疯狂,看到了一群吃人的人;看到老栓的愚昧,人血馒头当药治人的鬼话也敢相信;看到了单四嫂子的绝望,就那样失去了孩子,再也看不到明天;看到闰土从一个孩子长成了三个孩子的爹,看到了闰土竟然称自己儿时的玩伴为老爷;看到了鲁迅狼狈不堪的故乡,看到了阿Q 用精神胜利法去对待别人的歧视与侮辱,和社会带给他所有的不公。

看到了子君在那样一个封建年代冲破传统婚姻观与涓生决然在一起,同时也看到了一群沉睡的中国人在麻木的活着,看到一群麻木的看客在可恶的看着,看到一个文人该有的呐喊。

看到了一个政客内心的行径,看到了国难当头时人海的杂言,荆天里的从笔,野草中的而已集,看到了一个中国文人该有的骨气和责任。

这应该就是我眼中的鲁迅吧。

人常说:“文以载道。

”有补于世的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有灵魂的文章。

我也完全领会这句话传达的深意。

比之于当今的韩寒与郭敬明,更强有力的证明就当属鲁迅先生了。

在那样一个时代,我们的中国就像一头沉睡的东方雄狮,中国大部分人都是愚昧麻木的,一个民族正面临着被欺辱,这样的时刻需要鲁迅,需要千千万万个鲁迅。

我常想“是时代造就了鲁迅,还是鲁迅优化了时代”没有那样的人民鲁迅该去唤醒谁,鲁迅去担忧谁,没有那样的时代,鲁迅去哪里领会那样尖刻犀利的文字。

我读鲁迅

我读鲁迅

我读鲁迅在我的中学阶段,鲁迅对于我来说还是很陌生的。

比起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运动的先驱等等名号,我眼中的鲁迅也许只是定期出现在语文书上的名字而已。

而现在,我渐渐明白了那些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激情,渐渐读懂了那个真实的,有着赤子之心的鲁迅。

现在我想就他的《狂人日记》谈谈我的感想《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承载了太多历史意义。

他在中国旧文学相信文学转型的交接点上,树立起了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它不仅仅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意识觉醒的伟大宣言。

鲁迅用他独到的视角,犀利的笔触为我们揭示出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道德的虚伪以及对人民造成的伤害。

向我们展示出当时社会的真相。

文章中那个变态多疑的疯子被鲁迅注入了新的生命。

他以他病态的敏感看待世人,感知世界。

于是,世人对疯子的惧怕被他看作是预谋要吃人,而所有封建的礼教道德在他眼中全部变成了吃人的工具。

疯子的视野与现实的世界的一个小小的错位让身为读者的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天地。

透过疯子的眼睛,我们似乎更能看清当时世界。

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隔膜,冷淡与麻木,人们都抱着看热闹的心理去看待这个世界,鲁迅透过疯子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

疯子所说的“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这个世上”让听者惊心动魄,而这有何不是鲁迅的心声呢。

在那个纷乱的社会,人们冷漠麻木只求自保,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可以全然不管别人的安危,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吃人的人和被人吃的人两种角色,他们是彼此的帮凶,同时也是彼此的敌人。

在这样的社会中,疯子口中的“真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即使是像疯子这样看透了真相,不断抗争的人,最终也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给中国人扣上了难以卸下的精神枷锁,文章中那句“从来如此”让人心惊胆战,在如此重压下,人民只能这样卑微的活着,不能带任何的疑问,也不能有任何的反对,疯子只一句“从来没有,便对么”便令人们如此恐惧。

我看鲁迅作文

我看鲁迅作文

我看鲁迅作文我看鲁迅作文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我看鲁迅作文4篇,欢迎大家参考~以我眼中的鲁迅为题的作文500字一一张瘦削的脸庞,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直竖着,浓浓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生活在旧社会,却不屈的与反动派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做剑,以笔为枪,划破了漫漫长夜,挑出了些许亮色。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每当我读着这句话,仿佛看到鲁迅在黑暗的旧社会同那些压迫者,统治者做斗争。

在热情勇敢的闰土面前,他看到了无知无能的“自己”,在衣衫褴褛的黄包车夫面前,他看到了助人为乐的“自己”。

鲁迅,从不浪费时间,老师曾教过我们:浪费自己的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当我们在玩耍时,嬉戏时,这个警告会刺穿你的心,使你痛出一身冷汗;当我们自欺欺人,逃避现实时,阿Q的形象能使你窥见自己的影子,猛然从“梦”中醒来。

这,就是鲁迅,他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教会我要珍惜时间……他既严厉,又慈祥;他虽然死了,却永远活在我心中!以我眼中的鲁迅为题的作文500字二翻开历史的前一页,世界上有许多伟人,有的早已过世,有的还活在世上,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活在我们的心中,我最喜欢的伟人是文豪鲁迅先生,现在,让我们给你们讲一讲鲁迅先生吧!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总是穿在身上,短短的长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这就是大文豪鲁迅先生。

别人都说鲁迅是天才,但他却说:“哪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他还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他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常常是夜里不睡觉,一直写文章到天亮。

虽然多病,第一次肋膜抽水就有200多毫升,要是欧洲人早在五年前就死了,但还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我看鲁迅

我看鲁迅

我看鲁迅还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小学时学习的课文《少年闰土》。

老师让我们根据鲁迅先生描写的小闰土用胡叉刺猹的情景做一幅画。

当时我就想: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的文章,偏偏就只为这一篇文章作画,这个作者有什么能耐让我们的语文老师如此佩服他,不仅花了很多时间讲解作者的生平,还布置作业给我们,让我们为他的作品作插图?由于自己当时还小,所以只是小小的愤愤不平了一下就没有对鲁迅这个人再去深究了。

第二次接触鲁迅是在初中,那也是我第一次正式开始去读鲁迅先生的小说,还记得我读的第一本他的小说是《阿Q正传》。

当时对它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只觉得阿Q这个人真有趣,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说服自己,他可真是个充满乐子的角色。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接触到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越来越多,也渐渐的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鲁迅先生的形象,对他的作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每当读完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的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的显示出这样一幅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要刺透无边的黑夜;一张直言不讳的嘴巴,毫无保留的针砭时弊;两条上扬的眉毛,显示着对污浊岁月的不屑。

就这样。

鲁迅先生的形象总是同他那不朽的文字交织在一起,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在众多的作家中,鲁迅先生无疑是非常突出的一个。

与其他举世瞩目的文豪相比,人们不禁要发出疑问:仅仅是写些短小的结构杂文和小说的鲁迅,何以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放出夺目的异彩?是的,鲁迅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没有卢梭式的自白类型的长篇自传,也没有雨果那样曲动人的小说情节。

然而,他无疑是位非常伟大的作家,因为他是位伟大的战士。

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

他以思想作剑、笔为枪,划过漫漫的长夜,挑出些许亮色。

他,一生都在不屈地战斗着……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国家谋求出路。

早在日本学医时,鲁迅先生就已经意识到一个弱国的子民必将受到世界强国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读鲁迅的不同眼光我第一次通读鲁迅的作品,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的1967年。

那时候,我的好友郭世英因为被学校里的“派”当做“专政”的对象,受到孤立和骚扰,精神上十分苦闷,便有一位朋友建议他做一件可以排遣苦闷的事———编辑鲁迅语录。

郭世英欣然从命,并且拉我一起来做。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兴致勃勃地投入了这项工作,其步骤是各人先通读全集,抄录卡片,然后两人对初选内容展开讨论,进行取舍和分类。

我们的态度都很认真,在前海西街的那个深院里,常常响起我们愉快而激烈的争吵声。

我们使用的全集是他父亲的藏书———上面有郭沫若阅读时画的记号。

有时候,郭世英会指着画了记号的某处笑着说:“瞧,尽挑毛病。

”他还常对我说起一些掌故,其中之一是:他听父亲说,鲁迅那首著名的《自题小像》的主题并非通常所解释的爱国,而是写鲁迅自己的一段爱情心史的。

当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这些话只能私下说说,传出去是会惹祸的。

鲁迅在中国大陆的命运在那段时间里十分奇特。

由于某种政治目的的推崇,他成了不容置疑的旗帜和圣人。

在“文革”初期,民间盛行编辑语录,除了革命领袖之外,也只有鲁迅享有被编的资格了。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鲁迅语录有好多种,一律突出“革命”主题,被用做批“走资派”和打派仗的武器。

与它们相比,我和郭世英编的不但内容丰富得多,而且视角也是超脱的。

可惜的是,最后它不仅没有出版,而且那厚厚的一摞稿子也不知去向了。

现在我重提往事,不只是出于怀旧,而是想说明一个事实:即使我们这些当时被看做不“革命”的学生,也是喜欢鲁迅的。

在大学一年级时,我曾问郭世英最喜欢哪个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的这个儿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鲁迅。

”可是,正是因为大学一年级时的思想表现,他被判作按照“内部矛盾”处理的“反动”学生,并因此在“文革”中被“派”整死,时在编辑鲁迅语录一年之后。

郭世英最喜欢的外国作家是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而我们知道,鲁迅也是极喜欢这两人的。

由于受到另一种熏陶,我们读鲁迅也就有了另一种眼光。

我眼中的鲁迅(共10篇)

我眼中的鲁迅(共10篇)

我眼中的鲁迅我眼中的鲁迅(一)鲁迅是我国杰出的大文豪之一,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浙江绍兴人。

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自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很多作品,如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我眼中的鲁迅(二)鲁迅,原名周树人.大概是他的父亲想让他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吧.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名字.他也没让父亲失望,在上私塾的时候父亲过世,母亲又有病在身.小鲁迅就每天早上把他母亲安顿好后才去上学,因为迟到,先生打了他三戒尺.从那以后小鲁迅便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小鲁迅也做到了“时时早,事事早”.过完了他那毫不松弛地一生.1902年,20多岁的鲁迅东渡日本去学医,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因为没钱而耽误了救治的时间才去世的.他要学好医术救治中国人民.但是在一次学习的时候看到: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而围观的,那些所谓的清国留学生却鼓掌喊万岁!从那以后,鲁迅意识到治病不如救民心,所以他便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当枪使,写出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的一生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光荣的民族英雄!我眼中的鲁迅(三)时间永远是这样的匆匆流失,我已是七年级的中学生了。

可以说我阅读的作品也已有几十打。

在这寻多的作品中,寻的作品总是极富感染力与诱惑力。

鲁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

他的作品《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总是让人感到他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但又富有童真的性格特点。

鲁迅,他同样是个勤奋好学的人,他从原来以一直人们的疾病为己任,到后来他弃医从文,终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思想泰斗,难道不是靠他的勤奋与努力吗?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个文学天才,只不过将“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用在多与写”罢了鲁迅还是一个热爱祖国,坚韧的人。

他面对外国列强“没有丝毫奴颜媚骨”。

我眼中的鲁迅作文

我眼中的鲁迅作文

我眼中的鲁迅作文我眼中的鲁迅作文(通用41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鲁迅作文(通用4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眼中的鲁迅作文篇1我眼中的鲁迅是个坚强,勇敢的人。

鲁迅13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家道衰落,他过早的体验到了人世间的冷暖。

但他没有消沉,他经过自我的努力来挑起家庭重担——去当铺变卖东西,买药,照顾家人等等。

他是在生活的艰难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爱学习的人,即使生活艰苦,他也并没有放弃或影响学习。

他的求知欲使他踏入了中国人所辱骂的”洋学堂“,并经过自我的努力考取了公费留学的资格。

我相信他凭的是自我的真才实学,而不是靠走后门。

事实上,当时的鲁迅家也并没有走后门的本事。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爱国的文人。

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学医时,解剖课成绩60分受到日本人怀疑,认为是教师泄题,这让鲁迅感到悲哀,但他并没有所以而厌恶自我的祖国。

在之后的一次事件中,鲁迅眼睁睁看着幻灯片中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时一群中国人在旁边看热闹,这个场景给鲁迅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从而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于是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决心要以文字来揭露社会的悲哀,唤醒国人的良知。

我们都热爱祖国,我们应当学习鲁迅坚持正义,创造属于我们的新生活。

我眼中的鲁迅作文篇2他,总是穿着一件朴素的小白褂,平平直直的头发直立在他的头上,嘴上“一”字形的浓浓的胡子,看起来很显眼。

他的身躯是瘦小的,当他对你伸出手来时,你看到的,就是一个十分瘦的,瘦得连血管都清晰可见的,长满老茧的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说出了我的心声。

的确,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用大半辈子的精力,写了很多文章,帮忙过很多人,只为了别人,而从来不关心自我。

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里,运用了比较的手法,热情地歌颂了热爱人民、造福人民的大文豪——鲁迅;无情地鞭挞了剥削人民、危害人民的反动统治者。

我看鲁迅

我看鲁迅

我看鲁迅
鲁迅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是众所周知的。

然而,在我的眼中的鲁迅只是一个“不平凡”的平凡人。

他不是伟人,亦有喜怒哀乐,亦有向命运低头的时候;他曾经不再相信爱情,却和他的学生许广平堕入爱河;他不屑于与贪污的官员同流合污,却为了生计迟迟没有把官职辞掉;他曾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过,却在残酷的现实中陷入彷徨中。

敏感的鲁迅在生活中怀疑着,亦在怀疑中前进着
《狂人日记》那是一个揭露“吃人”的故事。

凡是新文化运动的青年无不认识鲁迅先生,无不被他的思想所深深地感悟着。

《狂人日记》,还有《药》那令人喘不过气的结局,还有《阿Q正传》结尾中对阿Q的同情等等,原本想理直气壮地讲出积极的、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但是说到最后鲁迅不禁在文字中露出自己的怀疑。

再加上他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令呐喊走向了彷徨,在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印象最深的是《在酒楼上》还有《孤独者》《死》等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悲哀和他的怀疑。

我们彷佛可以看到鲁迅的自我挣扎,他对别人的不信任,对社会的不信任。

我看鲁迅作文600字

我看鲁迅作文600字

我看鲁迅作文600字
一提起鲁迅,人们就会想到那双充满深邃智慧的眼睛。

是啊!他曾经在黑暗中为人民点燃了希望之光;他又是用文笔为我们指引方向、照亮前进道路的灯塔。

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人崇拜?!
说实话,最初知道有这么一位大作家时,我只觉得鲁迅很凶狠,说的话也好像针刺刀尖似的,但后来才发现原来鲁迅还挺和蔼可亲的呢!以前上语文课时老师常叫同学们写周记,其目的无非是看谁观察细致思维敏捷并且对事物的见解独特,这不正是培养写作能力吗?而我每次都因为字迹潦草被老师批评,自从换成“意识流”写法后我每天写完周记再把改过的给老师瞧瞧,然后就去睡大觉了。

没错,今年高考要求是800字左右,而我的周记则刚达到600字的标准。

唉,可惜当初不懂得利用这种“歪门邪道”,不然早上清华北大了……还记
得在某报上看到一篇关于鲁迅先生小时候的故事:几岁的小男孩穿着整洁的衣服跟随父母坐船到日本横滨,不料回程途中遭遇风浪船翻了,父母死亡,孤零零地漂浮在海面上。

面对此情景,七八岁的小孩子该何去何从呢?小男孩选择救弟弟妹妹们逃离苦海,自己留下寻找妈妈……听到这里,我的心仿佛触电般猛烈颤动了一下。

如果没有“舍弃弟弟妹妹”的大爱,恐怕这世界已经没有了我吧!仔细一琢磨,我发现自己连感恩都做不到。

虽然现在拥有的比别人多,却依旧沉浸在麻木的空虚与虚荣之中,我应该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应该怀抱一颗平等博爱的心去感受别人的存在,切勿仅凭自己的喜恶评价别人或者否定别人,更不应忘乎所以地将别人踩在脚底!。

我看鲁迅作文

我看鲁迅作文

我看鲁迅作文我看鲁迅作文(通用41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我看鲁迅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看鲁迅作文篇1鲁迅这个名字多么与众不同,没有父母给他的孩子取这个名字。

它的由来,是一个在上上个世纪末到上个世纪初在旧中国黑暗动荡的社会里,想要借助文学来呐喊的作家周树人,所用的一个笔名。

从小学到高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先后有数十篇进入了语文教材书,这恐怕是教材中其他作家所无法媲美的吧。

因此,学生们对鲁迅的印象也自然比较深刻。

老师教我们不要光说不练,所以我尊敬鲁迅,因为他是实际行动的倡导者,身先士卒——有梦想,并不是想想就算了,而是要用行动来搏龋一旦目标确定,就奋斗终身。

老师教我们要爱国,所以我尊敬鲁迅,因为他是民族是国家的好英雄,在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有钱人花天酒地,无乐不做;没钱人只想混口饭吃,得过且过。

只有鲁迅,是的,只有他,以及与他共同奋斗的那帮热血青年们,在为整个民族着想,想着怎么才能让麻木的大众醒过来,看清事实。

由于我了解的鲁迅,都是书上教给我的,所以我尊敬的鲁迅,也是书上的。

可我又想,鲁迅先生是否一直都在革命呢?他在革命之余,有没有想过其他事情呢?而由于想其他事情,而写出来的文章,是否至今都保留着呢?回头看教科书中鲁迅所写的文章,似乎每一篇都蕴含着“政治的观念”。

如鲁迅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过一句“我打了个哈欠”,却被评论家解释为“鲁迅长期与反动派做斗争,有疲倦感”,这让我感到一丝凉意:斗争斗争,又是斗争,哪有人可以无时无刻的斗争呢?如果鲁迅泉下有知,发现他“打个哈欠”之前都要为后果考虑良久的话,恐怕要先淡淡一笑,再拿起笔来对着发评论的人批判嘲弄一番了。

鲁迅活着时,民国政府害怕他激烈的文字,对他的生活施压,相信他的物质生活应该不是很丰裕;如今,鲁迅作古了,我们这些后人却对他的文章灌以我们需要的定义,使得它或多或少变了些味,再继续教给我们后人的后人,让所有人都以为鲁迅是个革命机器——一提到鲁迅,大家的第一反应: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所写所思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革命哦!鲁迅的精神被我们一味地格式化了,大家一起把他推进了革命的大池子,却没有人打算把他拉出来。

我看鲁迅

我看鲁迅

我看鲁迅在人世间,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依然活着。

我看鲁迅先生,同时我也看到了我。

鲁迅是一面镜子,照出社会众生相,照出世间百态味。

这面镜子,打破了时代麻木虚妄怯弱堕落的染缸,敲响了社会的警钟,反射出精神的力量。

最开始接触鲁迅先生,当属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然后学着少年的鲁迅在自己课桌上也刻下一个“早”字;然后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感慨鲁迅对一个贫穷可怜车夫的温情;到了初中,在鲁迅的笔下认识了少年闰土,知道了祥林嫂,知道了刘和珍君,知道了孔乙己……直到今天,看过《朝花夕拾》,再看鲁迅,心里也还在《呐喊》,还在审视,自己是否还在《彷徨》鲁迅,首先是一个孤傲的文人和冷酷的批评家鲁迅谈国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日记》)“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论睁了眼看》)谈教育:“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谈社会:“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我看鲁迅(节选)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我看鲁迅(节选)

我看鲁迅(节选)第一次听说鲁迅这名字是一谜语:山东消息——打一人名,忘了发表在哪儿,反正是一印刷纸,一大堆谜语,让小孩猜。

大约八九岁的时候,我们院一爱看书的孩子跟我们一帮人吹:有一鲁迅,太牛了。

他眉飞色舞地说:丫行于一条黑巷,一群狗冲丫叫,丫说:呸!你这势利的狗。

我和一干听众大笑,当时我刚被304医院一只三条腿的狗追过,吓得不轻,这句话对我的心理大有抚慰。

有那么几周,我们上下学,谁走在后面,前面的人就会回头笑骂:呸!你这势利的狗。

第一本鲁迅的书就是这孩子借给我看的,不是《野草》便是《热风》或是另一本,上面有骂狗这一段。

我一向有一特异功能,无论什么书,拿来一翻,必先翻出涉嫌黄色那一段。

鲁迅的书也不例外,一翻翻到一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摘抄当年一份流氓小报登载的社会新闻,说的是上海一妇人诉上法庭告其夫鸡奸,似乎引的是原始卷宗。

我当时是一特别正经的人,就是那种对这类下流故事爱看,看完之后又奋起谴责的家伙。

我对鲁迅文风的第一观感并不十分之好,如此文摘怎么能算他的东西?有一种人写文章专爱引用别人的话,当时是一时弊,现在还是一俗例,起先我把鲁迅也当成了这种人。

后来开始看鲁迅的小说,文化大革命焚书坑儒,可是没烧鲁迅的书,书店里除了毛泽东选集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鲁迅全集赫然摆在那里。

老实讲,当时很容易崇拜个谁,《艳阳天》我都觉得好,但是并没觉得鲁迅的小说写得好,可能是因为那时我只能欣赏戏剧性强和更带传奇性的作品,对人生疾苦一无所知,抱着这样自我娱乐的心态看书,鲁迅的小说就显得过于沉闷。

相对于北京孩子活泼的口语,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有些字现在也不那么用了,譬如把“的”一律写做“底”,好像错别字似的,语气也变得夹生。

这就是大师啊?记得我当时还挺纳闷。

再后来,阅读的经验增加了,自己也写了二十年小说,对小说也不简单地用明白流畅情节生动当唯一标准了,我要说,鲁迅的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不是都好,没有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老舍看鲁迅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老舍看鲁迅

老舍看鲁迅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从他的著作中见到的,我没有与他会过面。

当鲁迅先生创造出阿Q的时候,我还没想到到文艺界来作一名小卒,所以就没有访问求教的机会与动机。

及至先生住沪,我又不喜到上海去,故又难得相见。

四年前的初秋,我到上海,朋友们约我吃饭,也约先生来谈谈。

可是,先生的信须由一家书店转递;他第二天派人送来信,说:昨天的信送到的太晚了。

我匆匆北返,二年的工夫没能再到上海,与先生见面的机会遂永远失掉!在一本什么文学史中(书名与著者都想不起来了),有大意是这样的一句话:“鲁迅自成一家,后起摹拟者有老舍等人。

”这话说得对,也不对。

不对,因为我是读了些英国的文艺之后,才决定也来试试自己的笔,狄更斯是我在那时候最爱读的,下至于乌德豪司①与哲扣布②也都使我欣喜。

这就难怪我一拿笔,便向幽默这边滑下来了。

对,因为象阿Q那样的作品,后起的作家们简直没法不受他的影响;即使在文学与思想上不便去摹仿,可是至少也要得到一些启示与灵感。

它的影响是普遍的。

一个后起的作家,尽管说他有他自己的创作的路子,可是他良心上必定承认他欠鲁迅先生一笔债。

鲁迅先生的短文与小说才真使新文艺站住了脚,能与旧文艺对抗。

这样,有人说我是“鲁迅派”,我当然不愿承认,可是决不肯昧着良心否认阿Q的作者的伟大,与其作品的影响的普遍。

我没见过鲁迅先生,只能就着他的著作去认识他,可是现在手中连一本书也没有!不能引证什么了,凭他所给我的印象来作这篇纪念文字吧。

这当然不会精密,容或还有很大的错误,可是一个人的著作能给读者以极强极深的印象,即使其中有不尽妥确之处,是多么不容易呢!看了泰山的人,不一定就认识泰山,但是泰山的高伟是他毕生所不能忘记的,他所看错的几点,并无害于泰山的伟大。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的赞词。

学问渊博并不见得必是幸福。

有的人,正因其渊博,博览群籍,出经入史,所以他反倒不敢道出自己的意见与主张,而取着述而不作的态度。

我看鲁迅作文

我看鲁迅作文

我看鲁迅作文我看鲁迅作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看鲁迅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看鲁迅作文1记得曾有人说过,鲁迅先生是中国第一位“文体家”。

何为“文体家”?我想,“文体家”们的一个标志就是他们在抒发自己所思所感之时,不会忽视自己的表达技巧:用何体裁承载?如何遣词造句?怎样铺排情节?而当一个“文体家”老练如鲁迅,他的这些技巧却是无形而有形了——书这头,你正为跌宕的情节、精妙的比喻而按自己长——书那头,鲁迅老先生的小胡子下也为这一安排染了一层笑意。

一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是鲁迅选择叙事的角度——也许这一方面的用心已太深地融入了作品了。

虽然鲁迅那庞大的作品系统里所选用的叙事者,即文章中的“我”,千种万样:有主人公、有亲历者、有叙述者、有的甚至通篇无“我”,但我觉得只需分为两类则好:一类是记忆中温情的“我”;另一类是现实中尖锐的“我”。

先说前者,典型的例子便是《社戏》、《故乡》,再往前溯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这些文章中,鲁迅的题材往往是自己童年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因此这“我”也大多是诚实可考的自己。

近年来常有人说要“还原鲁迅”,那个脾气有点倔却不难相处的鲁迅;那个快乐时会“打个旋儿”朋友满天下的鲁迅;那个闲来时翻翻美学对女人衣饰评头论足的鲁迅——我觉得可以从读这些文章开始。

这样的文章里,鲁迅是鲜活、热乎乎地存在在那里的,在那片愚昧而淳朴的农村土地上:在那儿的水里划船,在那儿的夏夜看戏,在那儿顽皮也在那儿淡淡惆怅。

一方面,这文章中温情的“我”摘掉了鲁迅头上那顶“反封战士”一类的大帽子,给我们看一张浅笑着回忆往昔的脸,让读者由病态的“敬怕”鲁迅转而爱戴鲁迅;另一方面,我想,也只有这温情的鲁迅中的“爱”,才是他斗争的动力源泉——为了这土地和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论述题 我看鲁迅

论述题 我看鲁迅

基调低沉,外冷内热,是鲁迅杂文的抒情风格的重要特点。

读鲁迅杂文,让我们看到的尽是黑暗,使我们很容易感受到那种悲郁的气氛。

基调低沉成为鲁迅杂文的抒情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

从鲁迅的个性特点来看,他不可能激昂高歌,他只是压制着内心的激情低声地向人们诉说内心的哀痛:“可是我实在是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能有什么言语?……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记念刘和珍君》)这就是鲁迅对牺牲者最沉痛的哀悼!这也恰是人悲痛之极的表现。

鲁迅对人民深沉的感情来自于他深沉的思想。

鲁迅骨子里充满着对自己祖国、民族的深沉的爱,这种爱使他仔细地观察和思考着生活,但他所面对的是怎样残酷的现实生活呀:“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宅,而砲灰资格的诸君,却总在恭维杀人者。

”(《拿破仑与隋那》)“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胙’这一件事了。

”(《热风·即大见小》)鲁迅生活在沉闷黑暗的时代里,这种沉闷、黑暗迫使鲁迅去观察、思考、探索,使鲁迅“记得一切深广的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

”没有冷静的观察,没有深沉的思想,哪来深沉的感情?!鲁迅不是没有激情,而是激情被冷酷的现实生活深深地压抑着。

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写到:“……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使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得。

”虽然,他的感情的喷泉被沉沉得压抑着,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的激昂之情像深埋在地底即将爆发的火山。

由于对同志、对民族的感情太深了,要忘却这些热血青年,也是不可能的。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作文(八篇)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作文(八篇)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作文(八篇)我眼中的鲁迅先生500字作文(篇1)孙博玺根根挺立的头发,略显矮小的身材,宽大的棉袍在风的吹拂下晃动着,严肃而古板的表情,一个长相,身高都十分普通的,甚至有些不近人意。

可他那单薄的身躯下藏着一个伟大的灵魂。

他本不过是一名官僚人家的子弟罢了,也许这一辈子也就平平淡淡地过去了,可是因为一件事却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件事拖垮了他的家庭,让他从原本的地位一落千丈,可是就是这么一件令人绝望的事,却让幼小的鲁迅更加迅速地成长,使他认清了社会的现状与民族的危机,从而有了之后更加伟大的成就。

如果没有这次意外,还会有那个值得全国人民敬佩的鲁迅吗?我敬佩他在困难中不放弃,奋发向上的精神。

家道衰落这不是幼年的鲁迅能改变或决定的,这是命运的悲剧。

可最终这没有酿成一场悲剧,这场意外没有使鲁迅低头,从此荒废地度过一生,沦为一个时代潮流中从流飘荡的“普通”人。

他将这一切的不幸化为他前进的动力,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向光明前进,意志坚定地前进,以笔作刀,刺破一切虚妄,鲁迅用他的行动证明了命运悲剧并不可怕,性格悲剧才更可怕。

鲁迅用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是我眼中的鲁迅,一个在黑暗中寻求光的先生,在困难中不低头的先生。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500字作文(篇2)付嘉润一张瘦的叫人担心的脸,两道看透善恶的目光,一头根根挺立的黑发,两条粗黑的眉毛,处处透露着果敢刚毅与坚强一一他就是鲁迅。

在中国近代漫长的黑夜里,他是一位孤独的行者,鲁迅一一这个一直辉煌至今的名字,可又有谁真正懂得他的心,又有谁真正了解他那在风雨中摇摆的精神故园?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日本回到中国;从寿镜吾老先生到藤野先生;从长妈妈到祥林嫂,从闰土到孔乙己,鲁迅先生留下了他无限的回忆,也许他曾经彷徨曾经在内心深处呐喊,虽然几乎苍白无力,但他从未放弃仅存的希望。

他渐渐明白精神的麻木比起肉体的伤痛,更加摧残人心,于是他弃医从文,用文字来唤醒那些无知的灵魂,那些愚昧的看客,并且一生都在为之战斗,鲁迅先生是一个爱国的文豪。

看懂鲁迅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看懂鲁迅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鲁迅的文学成就1.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批判封建主义,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的思想。

他的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都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剖析。

2. 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善于运用讽刺、幽默、夸张等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同时,他的作品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

3. 鲁迅的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作家、艺术家都受到了鲁迅的影响,将其视为精神导师。

二、阅读鲁迅作品的感悟1. 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

鲁迅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封建主义、官僚主义、愚昧无知等。

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从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鲁迅的作品对人性的弱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如自私、贪婪、懦弱、虚伪等。

这使我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启示我要时刻反省自己,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

3. 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鲁迅的作品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民族精神的探讨等。

这使我认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4. 对文化的关注。

鲁迅的作品关注文化问题,如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民族文化的批判与借鉴。

这使我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我们要传承优秀文化,同时也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5. 对教育的重视。

鲁迅的作品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

这使我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我们要重视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三、鲁迅作品对当代的启示1. 坚定信仰,追求真理。

鲁迅的作品告诉我们,要坚定信仰,追求真理,勇于面对现实,不断探索,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关心社会,关注民生。

鲁迅的作品提醒我们,要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努力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看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教学

我看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教学

我看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教学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三个月的国培顶岗实习很快结束,在此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提高,还是为人处事方面。

三个月的教学也让我重新了解了鲁迅先生。

我们也都知道,从小学到大学,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围绕着我们。

这次从学到教的转变,让我懂得,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仅只是读文章,而是在读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让,我读出在那样一个时代,没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闲情雅致,也没有“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恬然自得,有的只是“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慷慨就义,还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的抗争于付出。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手中笔为矛,胸中志为盾,唤醒沉睡中的中国,铸就了一生的传奇。

他的作品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

下面我将就对鲁迅作品与中学语文教学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就初中语文教材版本而言,无论那个版本,六册书中都有鲁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没有那一个作家能与鲁迅先生媲美。

其体裁分有散文、小说、杂文,可看出编者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偏爱不一般。

但是,三个月初中语文老师的实习我发现,当代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着很深的隔膜,甚至是莫名其妙的排斥心理,更别说鉴赏了,导致鲁迅的作品成为了教学中的烫手山芋,有时让我不知如何是好。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我这个实习老师所面临的,通过对其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请见后,我发现他们有时也会面临同意的困惑。

下面我将结合实习时所教授的《故乡》一文就中学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粗略见解:1、比较教学法属于一种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不同,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以及质疑的精神。

比较教学是我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也有过一些尝试。

如:首先,朗读比较法:再讲《故乡》一课时,学生对鲁迅刻画的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形象二十年前后的变化不太理解,尤其是对作者倾注于两个人物身上的感情不能理解,我就安排学生先把对两个人物二十年前后的描写在书中画下来,然后大声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性格的变化以及作者眼中如何杨二嫂的形象,通过反复的朗读,再结合时代背景学生理解就容易的多了。

我读鲁迅作文范文

我读鲁迅作文范文

我读鲁迅作文我读鲁迅作文范文鲁迅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

小编收集了我读鲁迅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我读鲁迅先生,你用你黑色的双眸窥破黑暗,用坚强的笔杆撑起民族的脊梁,用深刻的笔调撕破虚糜的现实和历史,洞开未来。

你是民族魂。

读《狂人日记》,疯人呓语道出吃人真相。

用病态的人反映病态的现实。

在病态的现实面前,你看着不济的国家,无知的、被禁锢的、心甘情愿接受迫害的大众痛惜不已。

你能如何?区区一个人能改变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吗?开始你学医,希望治好国人的生理之疾;后来你毅然弃医从文,只因为开化当时愚昧的民众。

你试着用纸笔开出拯救民族危亡的药方!力挽狂澜!病的人太多了,不病的人太少了;病的太久了,治愈的时间太少了。

寡不敌众。

你以冷峻的眼光蠡测病情、用尖锐的笔调把病情公之于众。

可又不能过分直白,因为有太多的人要利用世人的`病啊。

于是讽刺、反语是你常用的利器。

狂人病了么,怕鲁迅就是那狂人罢。

怕那群革命人士就是一群中国的狂人。

他们要叫国人睁开那双迷蒙的病眼,看看落后的国家。

你是在那个时代才能出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然而,哪个时代不需要你这样的民族魂呢?第二篇:我读鲁迅说实在话,自打从初中接触到鲁迅的作品,我对于他本人就不抱太大喜感,甚至可以说是嗤之以鼻。

用某位仁兄的话来说他就是为了坑害后面无数代中学生而创作的。

鲁迅的文章长且堵,长并不是指它的篇幅长,而是要读懂它耗费的时间长,至于要读透那就更不是靠时间说了算的。

堵是指它的思维方式与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偏差,于我们看来是不符合逻辑的事件,在他那个年代却是顺理成章的。

语言风格和构句方式也很传统,作为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过渡时期的作品,使得我们难以读懂它,甚至读通它。

再加上初中老师对鲁迅文章的“解读”,可以说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曾经有人问起我初中语文学到了什么,我毫不犹豫的告诉了他是“鲁迅”。

原因很简单,作为中学教材中的常客,鲁迅在很多版面上都留下了足迹,而旁边是一堆老师分析的“标准”的解读,我们只能被动地“理解”鲁迅的文字表达了什么,象征着什么。

初中作文:我读鲁迅

初中作文:我读鲁迅

初中作文:我读鲁迅初中作文:我读鲁迅导语:鲁迅先生让我懂得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知、自明,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好比一个分数,小编整理有关我读鲁迅文章,欢迎阅读。

第一篇:我读鲁迅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常常听人们说起。

今天,我也读了鲁迅的一篇文章——《热风》,果然是名不虚传!我们应该把鲁迅的文化传下去,让鲁迅精神重塑中国人!在《热风》中有这样一段深情的话:“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会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明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亮人类,连我也在内。

”这段话中包含着作者鲁迅对于中国人和社会深深的希望。

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历史的变迁,我们只知道鲁迅是中国以来最伟大的作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以作品作为匕首,与社会黑暗斗争。

先在,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主义时期,鲁迅的作品丧失了价值与意义。

鲁迅本体意义的存在主要依赖于他留下来的全部文本,读《鲁迅全集》是理解鲁迅智慧的基础,获得体验的出发点。

鲁迅的每个思想命题都有它的现实针对性,并且是在思想文化斗争的具体实践中展开的。

要对鲁迅思想形成、发展、转变的背景有所了解。

在历史中解读鲁迅。

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是属于历史的,但是他的意义不仅属于当代,也关照着未来。

他的作品和精神会伴随我们一同前行,我们也要把这宝贵的财富一直延伸下去,让鲁迅的作品跟随时代走下去。

第二篇:我读鲁迅说实在的,我并不很喜欢鲁迅,因为他写的文章,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总会充溢着那么浓的政治味道。

搞不清楚这个人的心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愤怒和不平。

可在了解了鲁迅的生平事迹后,起先的想法改变了,并且又增加了很多敬佩、崇拜的情愫。

他生活的那个,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人吃人的封建礼教,黑吃黑的政治阴谋,而那些“正人君子”们却对水火之中的人们熟视无睹,这样的年月,当然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愤怒!当然有人要鸣不平!1902年3月,22岁的他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离开祖国远渡重洋,来到东瀛日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鲁迅1第一次听说鲁迅这名字是一谜语:山东消息--打一人名,忘了发表在哪儿,反正是一印刷纸,一大堆谜语,让小孩猜。

大约八九岁的时候,我们院一爱看书的孩子跟我们一帮人吹:有一鲁迅,太牛逼了。

他眉飞色舞地说:丫行于一条黑巷,一群狗冲丫叫,丫说:呸!你这势利的狗。

我和一干听众大笑,当时我刚被304医院一只三条腿的狗追过,吓得不轻,这句话对我的心理大有抚慰。

有那么几周,我们上下学,谁走在后面,前面的人就会回头笑骂:呸!你这势利的狗。

第一本鲁迅的书就是这孩子借给我看的,不是《野草》便是《热风》或是另一本,上面有骂狗这一段。

我一向有一特异功能,无论什么书,拿来一翻,必先翻出涉嫌黄色那一段。

鲁迅的书也不例外,一翻翻到一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摘抄当年一份流氓小报登载的社会新闻,说的是上海一妇人诉上法庭告其夫鸡奸,似乎引的是原始卷宗。

我当时是一特别正经的人,就是那种对这类下流故事爱看,看完之后又奋起谴责的家伙。

我对鲁迅文风的第一观感并不十分之好,如此文摘怎么能算他的东西?有一种人写文章专爱引用别人的话,当时是一时弊,现在还是一俗例,起先我把鲁迅也当成了这种人。

后来开始看鲁迅的小说,文化大革命焚书坑儒,可是没烧鲁迅的书,书店里除了毛泽东选集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鲁迅全集赫然摆在那里。

老实讲,当时很容易崇拜个谁,《艳阳天》我都觉得好,但是并没觉得鲁迅的小说写得好,可能是因为那时我只能欣赏戏剧性强和更带传奇性的作品,对人生疾苦一无所知,抱着这样自我娱乐的心态看书,鲁迅的小说就显得过于沉闷。

相对于北京孩子活泼的口语,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有些字现在也不那么用了,譬如把"的"一律写做"底",好像错别字似的,语气也变得夹生。

这就是大师啊?记得我当时还挺纳闷。

再后来,阅读的经验增加了,自己也写了二十年小说,对小说也不简单地用明白流畅情节生动当唯一标准了,我要说,鲁迅的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不是都好,没有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

而且,说鲁迅的小说代表中国小说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实。

我觉得鲁迅写得最另类的三篇小说是《一件小事》、《狂人日记》和《伤逝》。

《一件小事》从立意到行文都很容易被小学生模仿,这篇东西也确实作为范文收入过小学课本,像小说结尾那句"他的背影高大起来",我那个不学无术的女儿在她的作文中就写过。

写《狂人日记》时鲁迅充满文学青年似的热情,文字尚嫌欧化,透着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吃惊,那种激烈决绝的态度则和今天的"愤青"有共通之处,搁今天,也许能改编成摇滚。

《伤逝》大概是最不像鲁迅后来风格的一部小说,男女过日子的事儿,他老人家实在是生疏,由此可见,大师也有笔到不了的地方,认识多么犀利也别想包打天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是很好的散文,有每个人回忆童年往事的那份亲切和感伤,比《荷塘月色》、《白杨礼赞》什么的强很多,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就不是一个量级了。

那也不在作家的经验、才华,在于不同人生本身的差距。

《祝福》、《孔乙己》、《在酒楼上》和吃血馒头的那个《药》是鲁迅小说中最好的,和他同时代的郁达夫、沈从文和四川那位写《死水微澜》的李劼人有一拚,在当时就算是力透纸背的。

中国普通人民的真实形象和难堪的命运被毫不留情地端了出来。

这些人物至今刺激着我们,使我们一想到他们就毫无乐观的理由。

半个世纪之后,我们的人民不再是鲁迅那个时代完全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境地很需要被同情的那伙人了。

从鲁迅第一声呐喊起,他们也折腾了几十年,再提到人民二字,只怕要警惕一点了,有些事是别人强加的,有些事可是他们自个乐意的,甚至还有不少诗意的发挥。

仅有唤醒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那都是表面文章,真正需要勇气和胆识的不是反抗强者,而是直面那些可怜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他们予以解剖。

鲁迅写小说有时是非常概念的,这在他那部备受推崇的《阿Q正传》中尤为明显。

小时候我也觉得那是好文章,写绝了,活画出中国人的揍性,视其为揭露中国人国民性的扛鼎之作,凭这一篇就把所有忧国忧民的中国作家甩得远远的,就配去得诺贝尔奖。

这个印象在很长时间内抵消了我对他其他作品的怀疑,直到有一次看严顺开演的同名电影,给我腻着了。

严顺开按说是好演员,演别的都好,偏这阿Q怎么这么讨厌,主要是假,没走人物,走的是观念,总觉得是在宣传什么否定什么昭示什么。

在严顺开身上我没有看到阿Q这个人,而是看到了高高踞于云端的编导们。

回去重读原作,发现鲁迅是当杂文写的这个小说,意在针砭时弊,讥讽他那时代一帮装孙子的主儿,什么"精神胜利法"、"不许革命"、"假洋鬼子",这都是现成的概念,中国社会司空见惯的丑陋现象,谁也看得到,很直接就化在阿Q身上了,形成了这么一个典型人物,跟马三立那个"马大哈"的相声起点差不多。

当然,他这信手一拈也是大师风范,为一般俗辈所不及,可说是时代的巨眼那一刻长在他脸上,但我还是得说,这个阿Q是概念的产物,不用和别人比,和他自己的祥林嫂比就立见高下。

概念形成的人物当作认识的武器,针对社会陋习自有他便发发扬火力指哪儿打哪儿的好处,但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对象他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就极为有限了。

是不是有这么一个规律,干预性针对性越强的作品,审美性可感性就越低?尤其是改编为影视这种直接出形象艺术形式,这类人物就很吃亏,演员也很难从生活中找依据。

鲁迅有一批小说游戏成分很大,我指的是他那本《故事新编》。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批作品。

这些游戏之作充分显示了鲁迅的才气和机灵劲儿,再加上一条就是他深厚的旧学知识。

这也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写的,他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态度真够姚雪垠凌解放包括陈家林学半年的。

若说鲁迅依旧令我尊敬,就是他对什么样公认的伟大人物也没露出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更没有用死无对证的方法大肆弘扬民族正气,编织盛世神话。

他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怀疑渗透在《故事新编》的第一笔中。

唯一叫人败兴的是编者在这批小说下面加的注释,告诉今人这话指什么,那段是讽刺当时的什么现象,那就变得小气了,纯粹是意气用事,借古讽今。

有些话我本不想说,但话赶到这儿了,我还是说了吧。

鲁迅这个人,在太多人和事上看不开,自他去了上海,心无宁日,天天气得半死,写文章也常跟小人过不去。

愤怒出诗人,你愤怒的对象是多大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现出多大格局。

鲁迅的个性在他的创作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此外,他的文学理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时候潮流的影响和摆布。

2在某些方面,我的观念很保守,譬如作家这个称呼,我一直认为必须写小说才配这么自称。

(诗人单算,他们可以直接叫诗人。

)我是把小说当作"作家"这一行的防伪标记看待的,因为有太多不着调的人在写散文。

凡见报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名单中顶着"著名散文作家"头衔那位往往是一冒牌货,不是作协官员就是某人的儿子或者干脆是文学圈里一碎催,能写个山水游记或是某老腕某年某日一时的音容笑貌就覥着脸出来招摇了。

这些人严重败坏了散文随笔的名声,使我一想到散文随笔总觉得那不是正经东西,若说某人独以散文随笔见长,先觉得这是一起哄的,读了也以为好,仍觉得此人没根基,起码和文学无关,用那种比较装孙子的话说就是"文化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关于这一点,我和一个作家朋友当面争论过,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

我这朋友说:我坚决不同意你这说法!接着举到另一位也是很多人的精神之父阿根廷人博尔赫斯为例,这位也是没写过多少东西便一举成事儿的。

这倒弄得我没话可说。

当然我并没有被说服,我也没觉得博尔赫斯怎么着了。

我坚持认为,一个正经作家,光写短篇总是可疑,说起来不心虚还要有戳得住的长篇小说,这是练真本事,凭小聪明雕虫小技蒙不过去。

有一种为没写过什么东西混了一辈子的老作家遮丑的鬼话,说写短篇比写长篇难,因为结构如何如何之难,语言如何如何精练,这也就是蒙蒙没写过东西的人。

短就是短,长就是长,写长的要比写短的多倾注心血这还用说么?长篇就不用结构了?就该罗嗦?长篇需要用力劳神的地方那是只会写短篇的人想也想不到的。

是,小说只有好坏之分,不在长短,同是好小说,我也没见uv谁真拿《祝福》、《交叉小径的花园》去和《红楼梦》、《追忆逝水年华》相提并论。

鲁迅没有长篇,怎么说都是个遗憾,也许不是他个人的损失,而是中华民族的损失。

以他显露的才能,可以想象,若他真写长篇,会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这中间有一个悖论:如果不是那样一个乱世,周围有那么多叫他生气的人和事,他再不是那么个脾气,他也就有时间写长篇了;但若不是那样一个时代,周围不是那么个环境,他也跟他弟一样客气,我们就只有在翻阅北洋政府人事档案时才能找到周树人的名字,知道是那个周作人的哥。

所以这也是中国文学的宿命,在鲁迅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个经常出现的文学现象,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却看不到他更多优秀的作品。

3在我小时候,鲁迅这个名字是神圣的,受到政治保护的,"攻击鲁迅"的严重的犯罪,要遭当场拿下。

直到今天,我写这篇东西,仍有捅娄子和冒天下之大韪的感觉。

人们加在他头上无数美誉:文豪!思想先驱!新文化运动主将!骨头最硬!我有一个朋友一直暗暗叫他"齐天大圣"。

我们都知道,他对中国的贡献并不局限于文学,他是有思想的。

思想和作家不是一个等号关系,作家,能写文学作品,不见得有思想,要想当最顶级的作家,必须有思想,这个我们从小就分得清,也就是说,思想是首要的,大于其他的。

当然还有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之分,这且不管他,鲁迅,自然是最先进的,这个认识被当作铁的事实早就灌输到我的头脑之中。

像所有被推到高处的神话人物一样,在鲁迅周围始终有一种迷信的气氛和蛮横的力量,压迫着我们不能正视他。

他是作为一个不可言说的奇迹存在的。

在我读过他的大部分作品并已得出自己的看法之后的很长时间,仍不能摆脱对他的迷信,一想到他就觉得他的伟大是不证自明的。

如果说他的作品不是很过硬,那他还有过硬的思想,那个思想到今天还闪烁着锋利的光芒,照耀着我们黑暗的自身。

我以为我了解他的思想,实际上我没有读过任何他的思想著作,一些专用于他的句子使我觉得不必深究,"一个都不宽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品格,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不就是思想么?思想解放运动开始后,老百姓第一个变化就是嘴坏了,谁都敢说。

深圳建特区后,我有一个做律师的朋友去那边捞世界,回来之后请大家吃饭,有人喝了酒后高叫:鲁迅,有什么呀!论思想,他有毛泽东有思想吗?毛泽东,有雄文四卷,起码让三代中国人灵魂受到洗礼;论骨头硬,他有王二小骨头硬吗?给敌人带路,掩护了几千老乡和干部,被敌人摔死在石头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