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繁盛——元杂剧
中学音乐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和答案解析(39)
![中学音乐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和答案解析(39)](https://img.taocdn.com/s3/m/f2b28472ec3a87c24128c4b2.png)
2021年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39一、单选题(共30题)1.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A:明清传奇B:元杂剧C:清代地方戏的兴起D: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答案】:B【解析】:B选项,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综上,B选项正确。
A选项,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
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故排除。
C选项,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
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变为了茶肆歌台。
故排除。
D选项,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形成后不久,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
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
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是B项。
2.交响诗和交响曲的主要区别是()。
A:乐器的数量B:乐器的种类C:篇幅的大小D:乐章的数量【答案】:D【解析】:D选项,交响诗是由浪漫主义作曲家李斯特首创,旨在描述一个诗意的画面,把交响乐诗意化、情景化。
所以交响诗只有一个乐章贯穿始终,而交响曲一般情况下有4个乐章,每个乐章风格也不一样,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乐派代表作曲家,被人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海顿规定了交响曲四乐章的程式化结构。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https://img.taocdn.com/s3/m/a9962ea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c.png)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
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
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杂剧开始南移是在南宋王朝灭亡、元王朝统一全国以后。
元朝的思想上是兼收并用,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
当时城市经济繁荣,元廷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学与科举,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
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
元朝文学以元曲与小说为主,相对的诗词成就较少。
明朝王世贞说“元无文”。
叙事性文学如戏曲、小说第一次成了主导地位。
一批自由奔放的文人在城市发放出市民文化的花朵。
然而戏剧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在元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杂剧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最为广泛。
在元代各类文学作品中,也只有杂剧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
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的文学较广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扩充和提高了宋代话本在这方面开拓的新领域。
元杂剧的很多作品抨击封建统治阶级的官僚、豪绅以及他们的帮凶、爪牙对普通人民的迫害和剥削,同时歌颂普通人民对封建统治集团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反抗。
元代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
概述元杂剧兴盛的表现
![概述元杂剧兴盛的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c36689f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7.png)
概述元杂剧兴盛的表现
今天咱们来聊一聊元杂剧兴盛的时候都有哪些表现呀。
演元杂剧的地方也到处都是。
在城市里,有那种专门搭起来的戏台子。
戏台子可热闹啦,周围围满了人。
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眼睛紧紧盯着台上的演员。
那些演员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脸上还化着妆呢。
就像在过年逛庙会的时候,大家看杂耍一样兴奋。
而且不只是城市,在农村有时候也会有杂剧表演。
村民们把自家的空地收拾出来,演员们就在那表演。
孩子们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大人们则看得津津有味。
元杂剧的兴盛还表现在它的观众特别多。
不管是有钱的老爷太太,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喜欢看元杂剧。
有钱人家坐着轿子来,带着小丫鬟,还会给演员打赏。
普通的老百姓呢,忙完了一天的活,就早早地来到戏台子前占个好位置。
大家聚在一起,一边看杂剧,一边讨论着剧情。
有时候还会因为剧里的人物争吵起来呢,比如说这个觉得窦娥不应该那么傻被冤枉,那个就会说这就是当时的世道不好。
元杂剧兴盛的时候,就像是一场盛大的派对。
写的人用心写,演的人认真演,看的人开心看。
大家都沉浸在这个杂剧的世界里,感受着喜怒哀乐。
这就是元杂剧兴盛时的表现啦,是不是很有趣呢?。
中国古代戏曲史-题库
![中国古代戏曲史-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42f9a8c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1.png)
填空题1.戏曲是对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京剧、各种地方戏的总称。
2.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歌舞性。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梵剧说、影戏傀儡戏说、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等观点。
4.构成戏曲的主要来源是古代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5.世界上民族戏剧的源流归结主要有三大源流它们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6.希腊的三大悲剧家分别是埃斯库罗、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它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美狄亚》。
7.印度戏剧家首陀罗迦的代表作是《小泥车》,迦梨陀娑的代表作是《沙恭达罗》,跋娑的代表作是《惊梦记》。
8.优孟衣冠: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载了著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9.西汉角抵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代面》(兰陵王)、《踏摇娘》和《拨头》。
11.唐代参军戏的两个主要角色是参军和苍鹘。
12.说唱艺术完全成熟的代表作是金代出现的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
13.北宋时期,“变文”被“鼓子词”所继承,用以说唱长篇故事。
14.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歌舞、多种表演技艺,并将其进一步综合形成的。
1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16.金院本是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时逐渐形成的北方派杂剧。
17.金院本与宋杂剧的不同点在于金院本中用大曲歌唱的节目很少;在属于艳段的节目形式上更加丰富;还存在着一类称为“院幺”的特有节目。
18.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
“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出脚本。
院本是宋杂剧与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19.宋杂剧的结构特点是“全以故事,务在滑稽”。
20.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南曲、戏文。
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又名永嘉)地区,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1.宋元南戏是指北宋末叶至明初时期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70e1ae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2.png)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作为元朝时期的主要戏曲形式,元杂剧融合了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貌。
在中国戏曲史上,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戏曲表演形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
一、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元杂剧起源于元朝时期,随着蒙古族统治者的入主,中国戏曲开始了一次新的历史时期。
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与汉族的文化差异,以及蒙古族的统治政策,汉族戏曲在这个时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汉族戏曲开始与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文化相融合,元杂剧应运而生。
元杂剧不仅继承了唐、宋等前代戏曲的传统,同时还融入了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说唱、念白、唱腔、舞蹈等多种表现方式,配合着奇特的服饰、灯光效果和布景,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戏曲画卷。
二、元杂剧的文化价值元杂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文化交流,也展示了汉族、蒙古族、回族等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元杂剧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的历史意义和人文精神。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对后来的戏曲、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元杂剧的剧本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题材、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现象,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
三、元杂剧的艺术价值元杂剧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表演艺术和美学价值。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说唱、念白、唱腔、舞蹈等不同元素的组合。
元杂剧在表演手法上更加注重声乐、舞蹈的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杂剧的唱腔、舞蹈动作大多具有戏剧性和象征性,讲究情节衔接、音乐旋律和形象感染力,表达了人类情感、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等多方面的主题。
此外,元杂剧还注重视觉效果和布景艺术。
布景艺术在元杂剧中占据重要地位,表现在舞台上的布景、道具等,以丰富的色彩和线条、形状、造型表现人物、场景、气氛和环境, 艺术感极强。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6f15f33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9.png)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元杂剧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它以其独特的戏剧形式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一、元杂剧的发展及其特点元杂剧起源于中国元代(1279-1368年),在这一时期,元朝政权积极推崇戏曲艺术,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元杂剧在元朝上层社会迅速崛起,并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繁荣。
元杂剧以它浓郁的音乐、舞蹈和唱腔表演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戏曲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形式。
元杂剧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它的戏曲形式多样,既有它对华彩灿烂的曲艺表演,也有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和动作表演。
其次,元杂剧以音乐的演绎为核心,音乐在整个剧目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元杂剧还注重舞台美术的表现,通过舞台布景、服装造型等手段,使观众陶醉在一个富有视觉美感的艺术空间中。
最后,元杂剧模仿并引用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作品,使剧目更具吸引力和深度。
二、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首先,元杂剧以其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舞台表演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在元杂剧的舞台上,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使观众深入融入故事情节之中,体验到强烈的戏剧张力。
其次,元杂剧的音乐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以其独具一格的音乐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唱腔艺术而闻名。
这些音乐作品经久传世,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的音乐既表现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元杂剧在舞台美术和表演艺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元杂剧注重细节和造型美,通过舞台布景、服装造型等手段,使剧目更加生动、形象,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艺术享受。
此外,元杂剧的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表演技巧,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戏剧感受。
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
![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5451f33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1.png)
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兴盛原因】一、戏曲兴盛的基本前提1、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2、观众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
元朝的贵族对歌舞、戏曲的爱好,有不少文献记载。
二、元杂剧兴盛原因的几种说法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在当时十分繁荣,从而使它在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后人对其繁荣的说法不一。
明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元代以词曲取士是元杂剧发达的原因。
李开先说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结果。
王国维则把之归于元初科举之废。
孙楷第的认识就全面了一些。
他认为元宫廷特尚杂剧,时人之爱好,书会才人与俳优密切合作。
三、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1、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成熟的文学剧本。
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吸取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
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
2、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6e21bb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e.png)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如下是有关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1)社会现实的要求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
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2)文人与民间艺人的合作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被堵塞,社会地位大大降低。
大多数仕进无门的文人混迹于市井百姓之中,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
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繁荣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3)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繁荣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为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节日、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
巨大的消费需求为杂剧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繁荣也有一定的作用。
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
![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a03aab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e.png)
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元朝(1279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戏曲与艺术表演的一个发展高峰期。
元杂剧作为元代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在元朝文化的激荡下不断发展壮大,并对后世的艺术表演产生持久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创立与发展元杂剧是元朝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剧种,它融合了元代民间曲艺和北方以及西亚、中亚等地区的艺术元素。
元代统治者大力推崇西亚和中亚的文化,导致元杂剧中加入了大量地方曲艺和民间故事情节。
元杂剧以其表演形式独特、喜剧性强以及音乐与舞蹈元素的丰富而备受观众的喜爱。
元杂剧中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歌唱、舞蹈、说白和器乐等多个元素的结合。
演员们靠着唱腔、舞蹈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将戏剧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表演形式的独特性使元杂剧成为元朝时期最玩味儿以及最具艺术魅力的戏曲剧种之一。
二、元杂剧对后世的影响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元杂剧则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元素对后世的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代的曲艺演出方式逐渐被元杂剧所取代,元杂剧的唱腔、舞蹈、说白等元素也成为后世戏曲剧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中的角色类型与表演技巧对于后世戏曲剧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元杂剧的流行还带动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繁荣。
在元朝时期,元杂剧成为当时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
大量演出和观众的参与使元杂剧得以广泛流传并迅速发展。
这不仅促进了元朝社会的文化一体化,也为后世的戏曲剧种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最后,元杂剧的艺术表达方式对后世的艺术家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元朝时期的戏曲和艺术表演注重形式的变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这让后世的艺术家从中受益。
元杂剧的表演特点激发了他们对创新的热情,使得后世的戏曲剧种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
总结起来,元朝的戏曲与艺术表演在元杂剧的发展与影响下达到了一个高峰。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元素,对后世的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234640cc5a8102d277a22f1a.png)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元杂剧的繁荣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第二,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
到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这种舞台也可说是“神庙剧场”,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戏剧演出朱必如城市勾栏中那样经常,一般当是在庙会、节日才会有演出活动,也就是与祭冲活动相互结合,即娱神也娱人。
第三,上层社会的提倡。
元朝统治者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
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
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
第四,众多知识分子参与。
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
元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地位低下,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
因此,他们和民众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能够粉墨登场,懂得表演艺术,又有杰出的写作才能,而且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
第五,著名演员的作用。
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曾记载很多杂剧著名演员,他们不仅各务行当,各有专长,而且一些著名演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如珠帘秀能与当时的著名文人作曲唱和。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
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fe19ef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f.png)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把歌、舞、乐、书、绘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独特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戏曲元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以下将对戏曲元杂剧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戏曲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宋代。
宋元时期,元杂剧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戏曲形式,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元杂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戏曲元杂剧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许多戏曲元素,这些文学作品为戏曲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戏曲元杂剧在不断吸收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戏曲元杂剧的表演特点1.歌舞表演形式多样戏曲元杂剧是一种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的艺术形式。
在戏曲元杂剧中,不仅有精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舞蹈,还有富有感染力的唱腔,这些表演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展现出戏曲元杂剧的独特魅力。
2.豪华的服饰和道具戏曲元杂剧在表演时注重服饰和道具的搭配,追求视觉和听觉上的极大享受。
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精美的道具,在舞台上展现出瑰丽的景象,为观众营造出了视觉盛宴。
3.武打功夫表演精湛在戏曲元杂剧中,武打功夫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演员们通过各种精妙的动作、高超的技巧展现出了武打功夫表演的精湛技艺,为戏曲元杂剧的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视觉效果。
4.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戏曲元杂剧中的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剧情和故事背景,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角色。
演员们在表演时不仅需要通过唱、念、做等手法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还需要通过形体动作和表情来传递角色的内心感情。
5.台词唱词抒情性强戏曲元杂剧中的台词和唱词都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往往能够表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唱腔和表演技巧,使得台词唱词更具感染力,更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
元朝的戏曲艺术元杂剧的独特力
![元朝的戏曲艺术元杂剧的独特力](https://img.taocdn.com/s3/m/a0723fe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2.png)
元朝的戏曲艺术元杂剧的独特力元朝的戏曲艺术—元杂剧的独特力元杂剧是元朝时期的一种特殊戏曲形式,它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成为了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下面将为您介绍元杂剧的独特力。
1. 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让人难以忘怀。
它融合了多种音乐风格,如北方的曲调、南方的曲调、西方的乐曲等。
这些音乐形式使得元杂剧具有广泛的音乐魅力,不同的音乐表达手法能够准确地诠释剧中角色的情感和性格,使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能够享受音乐的美妙。
2. 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形式舞蹈是元杂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精妙的舞蹈动作和优美的舞姿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
元杂剧的舞蹈形式擅长表现战争、爱情、悲剧等主题,通过舞蹈者独特的舞姿和高超的技巧,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戏剧性和艺术感的世界。
3. 独特的剧本结构元杂剧的剧本结构独特而复杂。
它不仅包含主线故事,还融入了许多插曲和旁白,使得剧情更加丰富多样。
元杂剧的剧本除了有对白和唱词外,还有专门的说明和解释,使得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演出。
这种独特的剧本结构给予了元杂剧更大的表现空间,使得演员能够充分展现他们的表演才华。
4. 精湛的表演技巧元杂剧要求演员具备高超的表演技巧。
演员需要熟练掌握武术、表演、舞蹈等多种技能,并将其融合于表演中。
元杂剧的演员要求身体灵活、气息稳定、动作准确,以保证表演的精彩和流畅性。
他们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传递角色的情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演出。
5. 深刻的文化内涵元杂剧在艺术形式上不仅仅追求表面上的娱乐性,更注重在演出中融入深刻的文化内涵。
元杂剧中常常通过歌词和对白来表达社会、人性、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使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文化的熏陶。
总之,元朝的戏曲艺术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形式,复杂的剧本结构,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珍贵遗产。
它不仅为后世的戏曲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简述元杂剧的概念及体制
![简述元杂剧的概念及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02542193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d.png)
简述元杂剧的概念及体制元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种重要流派,起源于元朝时期(公元1279年-1368年),是由北方唐、宋曲以及南方宋代崑曲的混合演出形式发展而来的。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瑰宝之一。
元杂剧的概念是指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表演形式,以丰富多样的剧目和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为特点。
元杂剧作为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既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也吸收了其他戏曲流派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元杂剧不仅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剧目,如历史剧、文艺剧、武打剧等,还涉及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唱、念、做、打等。
元杂剧的体制主要包括剧目编排与演出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元杂剧的剧目编排非常丰富多样。
元杂剧不仅有许多经典剧目,如《西华山》、《杨家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新剧目。
这些剧目内容广泛,题材丰富,既有历史题材,也有文学、神话、传说等题材。
剧目编排的核心是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进行编排,以展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其次,元杂剧的演出形式也非常多样化。
元杂剧注重唱腔的演唱,包括各种声腔、曲牌,旋律优美动听。
唱腔以声调准确、音调高亢、情感真实、表演细腻为特点。
元杂剧还注重对白的念白,以表达剧中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动态。
此外,元杂剧的演出形式还包括做、打等,做是指舞蹈动作,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打是指武打动作,以动作的准确性、技巧性和美感为特点。
元杂剧不仅在剧目编排与演出形式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而且在舞台表现形式上也表现出独特之处。
元杂剧的舞台表现形式注重舞台背景的布置和舞美的塑造。
舞台背景丰富多样,大多采用布景、道具和灯光等手段来塑造戏剧的气氛和场景。
舞美的塑造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形状的表现,通过色彩的搭配和造形的塑造来表达戏剧的意境和情感。
元杂剧的发展受到元朝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元杂剧家们的努力推动。
元朝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繁盛,这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元杂剧
![元杂剧](https://img.taocdn.com/s3/m/a212c002eff9aef8941e062c.png)
6. 何谓宫调?
古代分声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七声,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声为 主的调式称为调。以七声配合十二律,共得八 十四宫调。
7. 何谓教坊?
教坊是古代掌管女乐的官 署名。
8. 杂剧中的副末、贴旦、搽旦、净、孤、 卜儿、孛老、徕儿各是什么角色?
副末是戏曲中次要的男角色。 贴旦:通称“贴”,即副旦,次要的女角色。 搽旦:即花旦。 净:戏曲角色,俗称花脸。 孤: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卜儿:杂剧中扮演老妇人的角色。 孛老: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 徕儿:杂剧中扮演儿童的角色。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杂剧知识问答
1. 何谓曲牌? 所谓曲牌即曲调之名,如《点绛唇》、
《山坡羊》、《油葫芦》等。每个曲牌都有一 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可以据以填词。
4. 何谓花部?
花部又称为“乱弹”,是与“雅部”相对称的。清朝 乾隆年间,剧坛上明显分出“花部”、“雅部”之别, 而且花部的势头已经压倒了雅部。所谓“雅部”即昆 曲,而“花部”则包括弋阳腔、京腔、梆子腔、秦腔、 罗罗腔、二黄调等地方剧种在内。其中的弋阳腔早在 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在江西弋阳地区兴起,是一种 风格粗犷富有民间气息的声腔。在昆腔独占剧坛之后, 一度成为绝响。清朝初年复兴,又称为高腔。京腔是 弋阳腔流行于京都,经过润色变化之后形成的一种新 腔。梆子腔是乾隆年间最为流行的花部声腔,可能是 当时各种地方戏剧的泛称。秦腔又称陕西梆子,乾隆 后期曾经风行京师,但后来遭到官方禁止。二黄即后 来皮黄戏的源起,乾隆后期传入京师。
元杂剧
![元杂剧](https://img.taocdn.com/s3/m/b76d16156edb6f1aff001f63.png)
精彩片段:(第三折) 第一层: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 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 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 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 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
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
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Page 16
三桩宏愿
一、血溅白练 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
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 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 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 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 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 碧,望帝啼鹃。
艺术形式
一、“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 合为一本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赵 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折,《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 六本二十四折
二、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 别称“北杂剧”
三、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 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 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 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 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 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 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 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 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元朝的戏曲艺术元杂剧与元曲的创作
![元朝的戏曲艺术元杂剧与元曲的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df1a482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7.png)
元朝的戏曲艺术元杂剧与元曲的创作元朝的戏曲艺术——元杂剧与元曲的创作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繁荣,同时也在文化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
其中,元朝的戏曲艺术尤为显著,元杂剧与元曲作为当时两个主流的戏剧形式,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特点与创作背景元朝时期,元杂剧成为了较为流行的戏曲形式,以其丰富多彩的剧情和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备受观众喜爱。
元杂剧有着多样化的剧种,如元剧、元历史剧等,而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合欢戏:元杂剧多采用所谓的"合欢"形式,即多个不同的故事情节并列在一起,相互穿插、交织,形成一种错落有致、快节奏的叙事方式。
这种合欢戏的形式激发了剧情的紧凑性和观众的兴趣。
2. 三绝:元杂剧在表演形式上以“声、乐、舞”三绝著称。
声指的是说白和唱腔,乐指的是伴奏乐器的演奏,舞则是舞蹈的表演。
这三者的完美结合赋予了元杂剧视听观众以全新的享受。
3. 笑剧与快板:元杂剧中常以喜剧和滑稽的形式呈现,借助恶搞、夸张等手法使观众忍俊不禁。
特别是快板作为一种特定的说唱形式,更是让表演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而在创作背景方面,元朝的统治者忽必烈大力推崇文化交融与文化多样性。
当时的元朝政权兼容并蓄了汉、蒙、佛教等多种文化,元杂剧作为其中一种表演形式,融入了不同文化元素的交融,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色。
二、元曲的特征与表现手法与元杂剧相比,元曲作为另一种重要的戏曲形式,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元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音乐声腔:元曲以音乐声腔为基础,唱腔韵味独特。
不同于后来的京剧和昆曲等,元曲更注重声腔的柔美和婉转,以此来表达情感和塑造角色形象。
2. 词章丰富:元曲的词章丰富多样,采用的是当时通俗的白话和韵文,使得观众更易于理解和欣赏。
3. 深化内心表达:元曲在创作中更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与表达。
通过对角色内心感受和心理矛盾的刻画,使得剧情更丰富,更具戏剧张力。
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57469e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2.png)
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希望能帮到你。
历史地位:在元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杂剧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最为广泛。
元人胡在《送宋氏序》中这样来说明当时杂剧内容的广泛和题材的多样:“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
”在元代各类文学作品中,也只有杂剧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
元代罗宗信为《中原音韵》写的序文说到当时已出现把“大元乐府”和唐诗、宋词“共称”的说法。
按照《中原音韵》体例,所谓“大元乐府”指散曲和杂剧。
后世的人也不断有这种说法,其中还有专把元杂剧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
这种看法反映了元杂剧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代艺术。
影响:首先,元杂剧是中国文学史上俗文学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
从此以后,俗文学便以矫健的雄姿活跃在文坛艺苑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其次,元杂剧是中国文艺史上戏曲艺术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戏曲艺术的真正成熟却是在宋元时期。
元杂剧与宋元戏文相媲美,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最早的成熟形态,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并一直成为明清时期各种戏曲艺术不可逾越的典范。
从此以后,戏曲艺术就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塑造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面貌。
再次,元杂剧也为中国文学史奉献出一笔极其丰厚的精神遗产。
元杂剧作家以直面人生的现实精神和纯熟精湛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一大批旷世杰作,不仅使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
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的繁盛——元杂剧作者:郑冲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6年第10期【文体概说】中国的戏曲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到元代形成了“元杂剧”。
元杂剧把音乐、歌舞、表演、念白融于一体,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兴盛,使元代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两百多名,有记载可查的杂剧剧本有七百多种。
元杂剧从很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大众反抗压迫、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关汉卿是元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杂剧,现存的还有18部。
关汉卿的杂剧大多表现了下层妇女的苦难和斗争,歌颂了她们的机智和勇敢。
他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深刻地表现了作家对社会的不满,对弱者的同情。
关汉卿的创作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王实甫也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他一生写了14种剧本。
他所创作的《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杰作。
除此以外,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还有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纪君祥等。
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可以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
元杂剧中的许多剧目一直到今天仍在戏剧舞台上上演,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影响十分广泛。
18世纪,元杂剧《赵氏孤儿》曾流传到欧洲,被改编成《中国孤儿》,受到了世界的瞩目。
【推荐文本】《汉宫秋》与马致远马致远,大都(今北京)人,他的生卒年不能详知,大致在1264年至1324年间。
他年青时代情怀豪壮,追求功名,颇有抱负,但未能得到施展。
他在京城生活了大约20年后,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离开大都到杭州任江浙行省务官。
后来他退出官场,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的是王嫱的故事。
王嫱,字昭君,是汉朝宫女,被派往匈奴和亲,老死匈奴。
后人悲其远嫁,常写歌咏她的诗。
王昭君的故事在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有很大的虚构,剧中昭君不愿进入匈奴境而投江自尽的情节,与作者马致远生活的时代有关。
金亡之际和宋亡之后,都有大量宫女嫔妃和大臣妻女被蒙军掳走,马致远耳闻目睹这种惨状,因而在王昭君故事中注入新的内涵,表现了反侵略、反压迫的主题。
《汉宫秋》的戏剧矛盾,是建立在民族冲突的基础──匈奴的侵略威胁与汉朝无力抵御的矛盾基础之上的。
在戏剧矛盾的发展过程中,作者让王昭君的美好性格一步步展示出来,并且在悲剧结局中得到了升华。
这个美丽而坚强的农家少女,进宫时不肯行贿,在国家民族危急的时刻,又能毅然不顾个人安危,前往匈奴。
昭君的凛然正气,不但对汉朝的满朝文武的贪生苟安是一鲜明对照,并且对于匈奴的侵略行为也是一种反抗。
传统中的关于王昭君的“薄命”观点几乎被一扫而光了。
剧本的第四折,描写汉元帝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思念王昭君,《汉宫秋》的剧名即源于此。
这一折的艺术描写又以渲染戏剧氛围见长,设置的背景是人去楼空的汉宫,元帝梦见昭君,刹那间梦醒,孤雁“一声儿绕汉宫,一声儿寄渭城”,元帝的思绪随声盘旋空中,“呀呀地飞过蓼花汀”。
这样描述更增添了浓郁的悲剧气氛。
最后,汉元帝在唱词中说:“吾当唤不醒”,希望永远在梦中,好与王昭君相见,这又进一步衬托出戏剧环境的孤独和凄凉。
【经典撷英】《汉宫秋》(第四折)〔驾引内官上,云〕自家汉元帝,自从明妃和番,寡人一百日不曾设朝。
今当此夜景萧索,好生烦恼。
且将这美人图挂起,少解闷怀也呵。
〔唱〕【中吕·粉蝶儿】宝殿凉生,夜迢迢六宫人静。
对银台一点寒灯,枕席间,临寝处,越显的吾身薄幸。
万里龙廷,知他宿谁家一灵真性。
〔云〕小黄门,你看炉香尽了,再添上些香。
〔唱〕【醉春风】烧尽御炉香,再添黄串饼。
想娘娘似竹林寺,不见半分形;则留下这个影。
未死之时,在生之日,我可也一般恭敬。
〔云〕一时困倦,我且睡些儿。
〔唱〕【叫声】高唐梦,苦难成。
那里也爱卿,却怎生无些灵圣?偏不许楚襄王枕上雨云情。
〔做睡科〕〔旦上,云〕妾身王嫱,和番到北地,私自逃回。
兀的不是我主人!陛下,妾身来了也。
〔番兵上,云〕恰才我打了个盹,王昭君就偷走回去了。
我急急赶来,进的汉宫,兀的不是昭君!〔做拿旦下〕〔驾醒科,云〕恰才见明妃回来,这些儿如何就不见了。
〔唱〕【剔银灯】恰才这搭儿单于王使命,呼唤俺那昭君名姓;偏寡人唤娘娘不肯灯前应,却原来是画上的丹青。
猛听得仙音院,凤管鸣,更说甚箫韶九成。
【蔓青菜】白日里无承应,教寡人不曾一觉到天明,做的个团圆梦境。
〔雁叫科,唱〕却原来雁叫长门两三声,怎知道更有个人孤零!〔雁叫科〕〔唱〕【白鹤子】多管是春秋高,筋力短;莫不是食水少,骨毛轻?待去后,愁江南网罗宽;待向前,怕塞北雕弓硬。
【幺篇】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
〔雁叫科〕〔云〕则被那泼毛团叫的凄楚人也。
〔唱〕【上小楼】早是我神思不宁,又添个冤家缠定。
他叫得慢一会儿,紧一声儿,和尽寒更。
不争你打盘旋,这搭里同声相应,可不差讹了四时节令?【幺篇】你却待寻子卿、觅李陵。
对着银台,叫醒咱家,对影生情。
则俺那远乡的汉明妃,虽然薄命,不见你个泼毛团,也耳根清净。
〔雁叫科〕〔云〕这雁儿呵。
〔唱〕【满庭芳】又不是心中爱听,大古似林风瑟瑟,岩溜泠泠。
我只见山长水远天如镜,又生怕误了你途程。
见被你冷落了潇湘暮景,更打动我边塞离情。
还说甚雁过留声,那堪更瑶阶夜永,嫌杀月儿明!〔黄门云〕陛下省烦恼,龙体为重。
〔驾云〕不由我不烦恼也。
〔唱〕【十二月】休道是咱家动情,你宰相每也生憎。
不比那雕梁燕语,不比那锦树莺鸣。
汉昭君离乡背井,知她在何处愁听?〔雁叫科〕〔唱〕【尧民歌】呀呀地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
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随煞】一声儿绕汉宫,一声儿寄渭城,暗添人白发成衰病,直恁的吾家可也劝不省。
〔尚书上云〕今日早朝散后,有番国差使命绑送毛延寿来,说因毛延寿叛国败盟,致此祸衅。
今昭君已死,情愿两国讲和。
伏候圣旨。
〔驾云〕既如此,便将毛延寿斩首,祭献明妃。
着光禄寺大排筵席,犒赏来使回去。
〔诗云〕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虽然青冢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推荐文本】《西厢记》与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生卒年不详,但知他在泰定元年(1324年)时已去世。
从《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退隐》散曲可知他早年曾经为官,晚年退隐,至少活到60岁。
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著杂剧14种,今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堂》三种。
其中《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罕见的长篇巨构,共五本二十一折。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的母本是唐代传奇文《莺莺传》。
金代有一本《西厢记诸宫调》,把悲剧改成了喜剧,张、崔二人最后团圆,王实甫的杂剧在思想内容上进一步深化。
剧中最后一折的【清江引】曲中写道:“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这实际上是作者正面提出的关于男女婚姻的观点,联系剧中展开的具体描写来看,这种观点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西厢记》的曲文常常表现为优美的诗的语言,而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是密不可分的。
几乎被古今所有曲家赞扬备至的四本三折“长亭送别”的曲文更是一气浑成的组诗,这段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冲突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但它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为后世评论家一致称赞。
【经典撷英】西厢记(节选)【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
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
〔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
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下〕〔旦唱〕【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知他今宵宿在哪里?在梦也难寻觅。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旦云〕君行别无所谓,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隔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旦唱〕【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下〕(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