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戏曲简答题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考点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考点元曲四大家1.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2.马致远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3.郑光祖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其作品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
4.白朴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元明戏曲家1.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2.王实甫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元曲四大悲剧、爱情剧与四大古典戏曲1.四大悲剧①《窦娥冤》关汉卿(刊行于明万历十年,即1582年)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②《梧桐雨》白朴该剧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揭示出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其中也渗透了剧作家白朴在金元更易之间的乱离身世之感和山川满目之恨。
③《汉宫秋》马致远作品的主要内容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同时,又写出了王昭君对祖国的感情,并把这两方面的描写交织在一起。
此外还批判了封建社会昏庸无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们存大敌压境时的怯懦态度;批判了他们在太平时可以共享太平宴,国难时却不如一个女子。
④《赵氏孤儿》纪君祥该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颇具特色,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 期末考试复习题 元明清戏曲部分
一、名词解释1、四折一楔子2、南戏3、散曲4、台阁体5、章回小说6、历史演义7、四大声腔8、明清传奇9、三言二拍10、性灵说11、神韵说12、桐城派13.诗界革命??二、默写《牡丹亭·游园》中《皀罗袍》、《好姐姐》二曲。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最后两支曲子《一煞》、《收尾》。
三、简答题1、简述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2、简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3、《琵琶记》“三不从”关目及其作用。
4、简述汤沈之争。
5、简述《三国志演义》成书过程。
6、《西游记》的题材演化过程。
7、什么是拟话本?有哪些著名作家作品?8、公安派的主要作家及其主要理论主张。
9、简述《桃花扇》的戏剧结构特点。
(与论述题6同,只要讲一题)10、试述《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形象特点。
11、简述《红楼梦》的两大版本系统。
12、简介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
四、论述题。
1、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关汉卿的悲剧创作2、为什么说明代四大奇书清晰地展示了古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3、试比较《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4、论述《牡丹亭》的艺术特征。
5、试析杜丽娘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6、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
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
”试谈谈你的认识。
7、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8、试举例说明《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元明文学简答题汇总
元明文学简答题汇总1、元杂剧的体制特征是什么?元代杂剧创作在剧本体制上呈现出以下特征:(1)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元杂剧一般是由一本四折、外加一个楔子,来演完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元杂剧的四折之间,大多可体现出戏剧情节的起、承、转、合。
(2)角色行当: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但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还有小旦、贴旦、搽旦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冲末等为男配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
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含的杂角,例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男孩)、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等。
(3)曲词:是杂剧的歌唱部分,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它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用来交代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
曲词的编排有一定的格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
(4)宾白: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
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杂剧道白的样式很丰富,有口语化的散文白、韵文白。
从功能来讲,宾白不仅用于叙事,还可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历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5)科范: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
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为“科”,在南戏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
“科”除表动作外还可规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忖科”;和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如《汉宫秋》中的“内做雁叫科”。
(6)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代剧名。
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或写于戏报上。
一般取末句作为全剧的全名,取末句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
2、关汉卿杂剧创作的思想内容。
(1)揭露社会黑暗和人民苦难,在充分展示劳动人民强烈反抗精神的同时,寄托着作者对政治清明社会和清官廉吏的向往。
中国古代戏曲研究试题
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元明戏曲)试题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元杂剧《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传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戏剧的分类中,一般分为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三类。
3.元杂剧的创始人是_______ ,他与______ 、______ 、______ 被并称为“四大元曲家”。
4.杂剧剧本通常只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写明“旦扮某某某”或“末扮某某某”,以后则只标_________ ,不注________。
5.元杂剧中最优秀的悲剧是纪君祥作的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 把宋元南戏推向了艺术的高峰,被历代曲论家誉为“神品”或“绝唱”。
7.传奇之名源自唐人裴铏的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 。
8.叶氏杂剧以北曲为主的多为历史剧和社会剧,其中_________ 和_______ 比较有名。
9.汤显祖的剧作主要有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因剧中都有梦境描写,故合称“_______________”。
二、列举题(每题5分,共20分)1.列举“四大南戏”是哪四部南戏作品?2.列举明传奇的“江湖12角色”?3.列举明传奇的“四大声腔”?4.列举明中期的“三大传奇”的作者及剧作?三、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1.《窦娥冤》第三折中哪些地方反映了窦娥彻底的反抗精神?2.分析评价《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性格特征?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元明戏曲)试题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莺莺传2.悲剧喜剧正剧3.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德辉4.角色人名5.赵氏孤儿6.琵琶记7.传奇8.骂座记易水寒9.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临川四梦“二、列举题(每题5分,共20分)1.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2.正生、贴生(小生)、正旦、贴旦、老旦、小旦、外、末、净、丑(中净)、小丑(小净)3.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4.李开先的宝剑记无名氏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三、分析题(每題20分,共40分)1.238页开始2.55页-56页。
元明文学试题资料.doc
元明文学试题资料怪刺整理一、解释字词:一壁厢:一边,一面卜儿哭科:卜儿,元代戏曲中扮演老妇的角色。
科,指元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或其它方面的舞台提示。
葫芦提:糊里糊涂,不明不白。
兀的……也么哥:兀的,指示代词,这,这个。
也么哥,元曲中常用的衬词,常用于句末,无义。
畅好是奸:畅好是,真是,正好是。
把似/比及:与其夫人行:行,这里,那里,多用来表示处所,一般用在称谓后面。
外叫净介:夕卜,元杂剧角色当行“外末”的简称,指正末以外次要的男角色,即末外又一末的意思。
净,元杂剧角色名,通常扮演性格豪迈或粗犷的男性形象。
介,南戏、传奇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
怕不得:难道不。
忽的/氤的/厌的:忽然间,一下子。
恼人:恼,撩拨,引逗。
二、名词解释:荆刘拜杀:指元代四大南戏,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元曲四大家:最早由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提出,即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又称“关郑白马四大奇书:指明代成就最高的四部小说,即《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最早由冯梦龙提出。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四部作品,因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且这四部作品都涉及梦境,故名“临川四梦”。
元诗四大家:指元代中叶的四位诗人,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
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
他们虽都宗法唐诗,但各人都显示出不同的艺术特征。
四人中成就最高者当属虞集。
套数:散曲的一种,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的。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鼎足对:俗称“三枪”,元曲的一种对仗形式,即相连的三个句子相对。
古代文学
(一)填空1.明代剧作家______朱有燉_______的杂剧《继母大贤》和元代关汉卿的杂剧《_____蝴蝶梦____》都写了兄弟争死,继母保全前妻之子的故事,这是当时民问流行的一个题材。
2.士子和妓女之间的爱情是元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如著名剧作家_______石君宝______的《曲江池》就歌颂了妓女李亚仙和书生郑元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3.元代剧作家白朴的杂剧《___墙头马上____》描写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爱情故事,风格比较爽朗轻松。
4.明代徐复祚的杂剧《___一文钱____》刻画了一个贪得无厌、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卢至的形象,剧中还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显示出佛教对晚明文人的影响。
5.明代作家____沈自徵___的杂剧《霸亭秋》写杜默落地后在霸王庙哭诉,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6.明代卓人月的杂剧《____花舫缘______》借唐伯虎点秋香的风流韵事,写自身不遇的感慨和对生死悲欢的认识。
7.明代剧作家____汤显祖_______《邯郸记》和《南柯记》都是借梦表现现实的黑暗的作品。
8.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____李开先_____创作的《宝剑记》即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9.“灯前修本”是明代传奇《_____呜凤记_____》的一个片断,这部传奇表现了嘉靖时期杨继盛等忠义之士与权奸严嵩父子的斗争,开启了此后时事剧的创作。
10.著名的散曲套数《不伏老》是元代杂剧作家__关汉卿____的自叙之作,作者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并将自己喻为“响当当一粒铜豌豆11.马致远的剧作___《青衫泪》___歌颂了妓女裴兴奴和诗人白居易之间的爱情。
12.元代剧作家___白朴_____的杂剧《梧桐雨》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神,朴实而又优雅,赢得了无数的赞誉。
13.元代很多杂剧改编自唐传奇,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传奇小说《___莺莺传____》,郑光祖的杂剧《____倩女离魂___》改编自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元明戏曲》
本次考核范围内为《元明戏曲》全部内容,形式为阶段性测验,测验卷题型包括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卷面分一百分。
下载测验试卷,提交所有题目的答案。
一、填空(共二十空,每空一分)1.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康进之的《_李逵负荆》就是以他为核心人物的优秀剧本。
2.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3.士子和妓女之间的爱情是元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如著名剧作家_石君宝的《曲江池》歌颂李亚仙和郑元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4.元明的杂剧传奇很多改编自唐传奇,如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改编自陈玄祐的《_离魂记》、汤显祖的《邯郸记》改编自沈既济的《枕中记》。
5.明代剧作家冯惟敏杂剧《不伏老》写梁颢八十二岁中状元的故事,是戏曲史上首部以科举考试为表现对象的作品。
6.孟称舜将其《古今名剧合选》所选杂剧分为婉丽、雄爽两类,分别命名为《柳枝集》和《_酹江集_》。
7.明代剧作家_朱有燉__的杂剧《继母大贤》和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蝴蝶梦》都写了兄弟争死,继母保全前妻之子的故事,这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一个题材。
8.明代徐复祚的杂剧《一文钱_》刻画了一个贪得无厌、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卢至的形象,剧中还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显示出佛教对晚明文人的影响。
9.“渔阳三弄”是明代作家沈自徴的杂剧《霸亭秋》、《簪花髻》、《鞭歌妓》的合称,剧中借对古代文人遭遇的描写,体现出晚明文人对个性、自我的关注和追求。
10.许潮的剧作多以文人的游宴雅集为题材,如《兰亭会》一剧写王羲之、谢安等上巳集会修禊,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风雅的倾慕。
11.南戏《_白兔记》写刘知远由流浪汉而成为皇帝的故事,属于在民间颇受欢迎的发迹变泰题材。
12.明初剧作家丘濬的《五伦全备记》在创作主旨和情节安排上都亦步亦趋地追随高明的《琵琶记》。
13.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亭》是根据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剧中描写了蒋世隆与王瑞兰、陀满兴福与蒋瑞莲聚散悲欢的爱情故事。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简答题
简答题1、《单刀会》的结构特点?构思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以陪衬人物为视点,牵引情节节线索的发展。
剧本第一折、第二折两场戏中,关羽并未出场,但反复渲染铺垫,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先声夺人!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亮相便从刘邦开过谈到天下三分的过程,坐实荆州是汉家基业,可见剧中的关羽固然勇武过人,更具备卓越的政治见识。
第四折,关羽单刀赴会,千里独行五关斩将,豪雄盖世,表明关羽是大仁大勇,是希望消除战争的英雄。
2、关汉卿杂剧的内容分类1)揭露当时政治黑暗和社会混乱,歌颂人民反抗斗争,如《窦娥冤》《三勘蝴蝶梦》《鲁斋郎》;2)写勾栏瓦舍之中歌妓的生活、斗争,如《救风尘》《金线池》《谢天看》;3)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
3、《牡丹亭》的文化意义1)一是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2)二是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
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对许多正在情关面前止步甚至后缩的女性们的深刻启示与巨大鼓舞;3)三是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晚明小说的内容风格特点1)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2)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张岱《自为墓志铭》以坦露的笔法写出自己年轻时“极爱繁华”的生活经历,客观上他在作品中塑造出了一个真我的形象,不带虚浮习气5、清词流派和代表人物清代词坛,流派纷纭,迭现高潮,出现了许多重要流派。
古代文学史大三(元明清)简答题复习题
简答题:【元朝】1、关汉卿的艺术成就:A、杂居作品中洋溢着干预现实的强烈愿望和鲜明的爱憎。
B、善于塑造各类典型的戏剧人物形象,尤为擅长刻画女性的悲喜剧角色。
C、完善杂剧体制,创立戏曲艺术范式,重视舞台效果。
D、本色当行的语言。
2、《西厢记》的艺术创新:(一)独辟蹊径的杂剧体制: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
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二)独具匠心的戏剧冲突:体制宏大而结构严谨,剧情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
相互制约的矛盾冲突环环相扣。
“中国古典戏剧情节艺术的孤独高峰”。
“曲”与“剧”的高度统一(三)独树一帜的心理描写:《西厢记》在塑造戏剧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高超的心理描写。
是塑造崔、张性格的重要手段。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成功的心理描写不仅表现在“充分调动擅长抒情的曲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活动”,而且“说白也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容。
”(四)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
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铸前人的诗词名句。
语言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3、“长亭送别”赏析: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占有重要地位。
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曲词华美,充满诗情画意,集中刻写了莺莺送行时的复杂心绪。
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分别。
通过莺莺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严重摧残。
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一)赴长亭途中【端正好】情景交融,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心情。
元明清简答论述题及答案祥解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 简述《单刀会》的结构艺术(1)构思独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
(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
2. 王实甫《西厢记》对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作了哪些发展?(1)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它由讲唱文学改编成杂剧的。
(2)《王西厢》继承了《董西厢》的优秀艺术传统,在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又进行了成功的改造和创新。
使情节发展更合理,人物性格更丰满,反封建的主题更鲜明突出。
3. 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1)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
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
前期杂剧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塑造了一些勇于抗争的人物形象。
杂剧的语言以北方中原的口语为基础,吸收了民间讲唱文学的营养。
(2)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
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这时期是元朝统治的稳固时期,文人对统治阶级产生了幻想,所以杂剧作品大都缺乏前期杂剧的现实性,爱情剧、文人事迹剧及神仙道化剧有所发展,艺术上也偏向曲词的工丽华美和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
4. 简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1)围绕主要线索,层层展开矛盾,是《西厢记》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2)戏剧冲突分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以老夫人为一方,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之间的冲突线索;另一条是张生、莺莺、红娘之间的冲突线索。
(3)戏剧冲突的发展节奏鲜明,波波叠起、悬念丛生、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
5.《倩女离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它根据唐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爱情故事。
(2)张、王分离,张因病卧床,月夜魂追王成亲。
后王得官回来,张魂魄与肉体复合为一。
(3)剧中离魂代表妇女内在的欲望和情感,病中的倩女之身代表妇女不能自主的可悲事实。
元明戏曲各章思考题
元明戏曲各章思考题元明戏曲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见幻灯片8)(以下只标幻灯片的序号)2.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
(9)3.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
(10)4.简述不同时期明杂剧创作的特点。
(11)5.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影响?(12)元明戏曲第二章复习思考题:1.简述关汉卿《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元明戏曲》p18)、《蝴蝶梦》的故事情节(《元明戏曲》p20)、《调风月》的故事情节(《元明戏曲》p20-21)、《单刀会》的故事情节(《元明戏曲》p21)2.试析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
(18)《元明戏曲》p18-20)3.以剧本为例,试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
(关汉卿是一个文人,他以儒者的视野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审视历史,体会出现实的丑陋、历史的变幻,人性的弱点,以及卑微生命与命运的抗争。
而这一切使得他的剧本流露出一种儒者的悲思。
他的作品表露了鲜明的儒家思想,他以杂剧作为他抒情写志的工具,借助杂剧来表现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他以他所受的教育、以他的意识观念来反映生活,捕捉问题,选择角度,通过剧本来剖析社会、剖析人生。
如《窦娥冤》通过窦娥这个弱者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中通过对贤德继母的颂扬,表达了他对这种道德境界的肯定;《调风月》则通过对虚荣的侍女燕燕内心的挖掘,显示了他对人性的思索;而《单刀会》中则借关羽之口传达了一种正统的历史观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作为一个浪子文人,浪子的风流与儒者的情怀,在关汉卿身上交融在一起,使得他的剧本在市民性之外,也表现出一定的文人性。
)4.试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7、19)5.为什么说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20)元明戏曲第三章复习思考题:1.简述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
(25)2.以第三折为例,分析《赵氏孤儿》是如何组织戏剧冲突的?(《元明戏曲》p34)3.石君宝的《曲江池》与唐传奇《李娃传》的主题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一不同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论述题、简答题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论述题、简答题汇编A论述题:一、元明戏曲部分1、试析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
窦娥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代表了社会上再普通不过的、顺从命运安排的寡妇们。
(1)悲剧形象:严守社会道德,却被社会以不道德的名义毁灭。
剧本开始时,尽管窦娥命运坎坷,心中有许多烦恼,但她还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准备修来世。
可是社会并不允许她这样。
张驴儿介入她的生活,使她不得不反抗,最后为社会所毁灭。
(2)性格变化:由善良柔顺到对社会的极端仇视和强烈报复。
最初的窦娥是善良柔顺的,既照顾婆婆,又屈从命运。
但是,社会一步步的逼迫,先是张驴儿的逼婚,后是张父被毒死的事件和张驴儿的要挟,最后是窦娥寄予最大希望的官府的胡乱判案,使得窦娥对这个社会完全失去了希望。
这才导致她的怨天咒地和三桩誓愿。
(3)关汉卿以窦娥这个年轻的寡妇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由窦娥的遭遇表现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和评价,对现实的批判。
他为社会的黑白颠倒、官府的草菅人命所愤怒,不满让好人受难。
信守道德的窦娥却被以不道德的名义处以了极刑,这就是关汉卿对于这个充满倒错的社会的评价。
2、以剧本为例,试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
关汉卿虽自称“浪子班头”,但他的作品仍表露了鲜明的儒家思想和文人色彩。
他以杂剧为抒情写志的工具,借助杂剧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他的《窦娥冤》透过窦娥这个弱者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通过公案的形式,表现了继母王氏的贤德,传达出他对这种道德境界的肯定;《单刀会》则通过关羽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历史感慨,传达了正统史观。
所以,他以一个儒者的视野在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审视历史,并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了现实的丑陋,历史的变幻,人性的弱点,以及卑微生命与命运的抗争。
他评价历史、慨叹人生,并将这种种体会呈现到剧本中,使其剧作流露出儒者的悲思。
3、试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元明清
第三十三章杂剧一、名词解释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二、论述题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3、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二、婚姻爱情剧。
这又可分为两类:一为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一为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代表作为《拜月亭》、《调风月》。
其特点是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三、历史剧。
代表作为《单刀会》、《西蜀梦》。
这两部作品都是三国戏,塑造的是三国时蜀国关羽、张飞等人的形象。
这一类作品较多地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
4、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参考答案: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元明戏曲重点解析
《元明戏曲》重点解析中央电大文法部隋慧娟(2005年01月07日)引言引言部分是对元明戏曲的概述、对教材体例的介绍。
关于引言,请大家简单了解这样一些知识:元明两代最重要的戏曲形式是杂剧、南戏和传奇;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杂剧本子是《元刊杂剧三十种》,最早的南戏本子是明嘉靖年间重写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第一章《元明杂剧创作综述》第一节元杂剧兴起的原因、创作分期及其他在这一节里,请大家了解以下内容:一、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元代城镇经济的繁荣,这是元杂剧繁荣的物质基础。
宋金元时期,城市持续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城市。
为了适应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集中进行商业性演出的勾栏瓦肆,这为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文人地位的变化。
元代初期,科举考试曾经长期停开,这使得很多文人沉郁下僚,其中的很多人混迹勾栏,与艺人为伍,进行杂剧的创作甚至演出。
同时,元蒙入主中原之后,很多文人不屑仕于异族,于是放弃仕途,转而从事杂剧创作。
这也是促进杂剧创作的重要因素。
(3)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元杂剧是我国各种表演艺术传奇发展的结果,而杂剧之所以在元代到达了高峰正是因为杂剧的形式已经进入成熟期。
二、元杂剧的创作分期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元杂剧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初、中、晚三个时期。
(1)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内心里都郁结着深沉的悲愤不平,而且都很熟悉戏曲的舞台演出。
作品真正具有悲剧精神,如《窦娥冤》、《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等悲剧经典。
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2)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
这一时期的杂剧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
在题材内容上,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有重要地位,如马致远的《陈抟高卧》、《任风子》等,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如郑光祖的《王粲登楼》。
元明清试题及答案
元明清试题及答案【篇一:元明清试卷7及答案】空(每题 1 分,共 20 分)1. _科范____,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2. 《窦娥冤》的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_东海孝妇_______ ”的故事演化而来。
3. 现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_______________》。
4. 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
6.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__鲁迅____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语。
7. 《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英雄好汉是____。
8.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
9. 《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点是_动物性、人性、神性_______ 三位一体。
10. 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清平山堂话》。
11. 清代小说中尊定了我国古典讽剌小说基础的是《儒林外史》12. 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红楼梦》。
13. 《桃花扇》的作者是______。
14. 朱权著的《太和正音谱》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15. 魏良辅的《曲律》是关于昆曲的重要著作。
16. 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__清忠谱______》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17. 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__格调说_______。
18. 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_张惠言_______。
19. 《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__梁启超_____。
20. 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__张岱____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 2 分,共 16 分)1. 《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a.商人妇b.村姑c.妓女2. 元末杨维桢以诗得名,其乐府诗多揭露社会黑暗,竹枝词则饶有民歌风味,当时人称他的诗歌为( )a.铁笛体b.东维体c.铁崖体3. 金圣叹评点过的明代著名长篇小说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西游记》4. 明末注重内容辞采的是()A.吴江派B.临川派C.骈俪派5. 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是( )a历史演义 b.英雄传奇 c.神魔小说6. 《儒林外史》中王冕这个人物是()a.保持人格独立,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士人的代表b.牺牲自我和个性,追求科举功名的一般文土的代表c.实现了科举理想,却不得任用的清苦京官的代表7. 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a《词综》 b《闲情偶寄》 c《剧说》8. .姚鼐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a.散文写作要讲求“义法”b.“神气”.“音节”.“字句”三者相互融通c.“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备互容三多项选择(每题 3 分,共 15 分)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abce)a《窦娥冤》 b《救风尘》 c《拜月亭》 d《西厢记》e《单刀会》 2. 毛宗岗说“《三国》有三奇”指的是哪三位人物?(ace)a诸葛量 b刘备c关羽 d张飞 e曹操3. 下列属于神魔小说的作品是(de)。
《元明戏曲的艺术特点与传承》
元明戏曲的艺术特点与传承
1. 引言
元明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
式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文旨在探讨元明戏曲的艺术特点以及其在传承中所面
临的挑战与发展。
2. 元明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元代戏曲:介绍元代戏曲兴起背景及其特点。
•明代戏曲:介绍明代戏曲发展历程及其对元代戏曲的影响并呈现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3. 元明戏曲的艺术特点
•曲调节奏:分析元明戏曲不同剧种间音乐节奏的差异和变化,例如南音、京剧等。
•表演风格:比较元明时期和其他时期剧种表演风格上的差异,如唱腔、舞台造型、角色扮演等方面。
•文学构思:探究元明戏曲在剧本创作上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社会题材的选择以及其独特的叙事方式。
4. 元明戏曲的传承与挑战
•传统技艺传承:介绍元明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现状,强调对剧种技艺、剧本编排等方面的积极保护与推广。
•观众需求变化:探讨当代观众对于元明戏曲的需求变化,并提出如何创新表演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5. 元明戏曲的现代发展与保护
•现代改编:介绍元明戏曲在当今社会中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形式,探讨这些改编对于元明戏曲保护和发展的影响。
•文化遗产保护:探讨政府、学术界和民间组织等部门在保护元明戏曲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并评估其效果。
6. 结论
通过分析元明戏曲的艺术特点与传承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元明戏曲作为中国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在当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只有不断创新,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并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元明戏曲才能继续发展并为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元明戏曲部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l《》是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的历史剧代表作,剧中突出了关羽豪迈无畏的英雄气概,并借关羽之口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
2.元代剧作家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3.元明的杂剧传奇很多改编自唐传奇,如石君宝的《曲江池》就改编自白行简的《》。
4.明代剧作家的“渔阳三弄”,借张建封、杨慎、杜默三人的遭遇,表现了对个性和自我的追求。
5.明代剧作家的杂剧《继母大贤》和元代关汉卿的杂剧《》都写了兄弟争死,继母保全前妻之子的故事,这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一个题材。
6.明代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剧作家的《南词叙录》就是第一部南戏概论性质的专著。
7.明代很多剧作家追随汤显祖讴歌真情,如孟称舜的剧作《》就歌颂了伍子胥灭楚复仇之孝和申包胥借兵复楚之忠。
8.明代作家——的剧作很注意对灰谐的追求,他的《博笑记》就是一部演“可喜、可怪之事”,“俱可绝倒”的作品。
9.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李开先创作的《》就描写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1.试分析四大南戏所体现的南戏的发展变化。
2,试分析郑光祖爱情剧的道德色彩。
三、论述题(两题必选一题回答,共20分)1.试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2.试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明清小说部分一、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应该怎样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2,试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所体现的“情”与“理”的矛盾及其时代意义。
3.举例说明《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独特成就。
二、论述(两题必选一题回答,共20分)1.试结合作品,分析《聊斋志异》的意境美。
2.试分析孙悟空的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元明戏曲部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lo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单刀会2.纪君祥3.李娃传4.沈自徵5.朱有墩蝴蝶梦6.徐渭7.二胥记8.沈琼9.宝剑记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1.答案要点:(1)创作上,四大南戏有三部有传说的作者,说明文人对剧本写定的作用;(2)内容上,既贴近民间,又有文人渗透的痕迹。
元明
1、元代的戏剧有和两种类型。
2、元代可分为南北两大戏剧圈,前期北方的活动中心在,后期南方的活动中在。
3、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包括和两种主要形式。
4、是元代最负盛名的散曲作家。
他的[ 越调·天净沙]《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为“ ”之作。
5、元后期杂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包括郑光祖的《》,乔吉的《》。
6、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钟嗣成的《》记载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
他的历史剧代表作是《》。
7、元末南戏的著名代表作是《琵琶记》,它的作者是,它被推为“ ”。
8、“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出自的《》一剧的第三折。
9、“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出自的杂剧《》。
10、“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的作品《》。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
A、无名氏B、元好问C、董解元D、王实甫2、《录鬼簿》的作者是()A、钟嗣成B、夏庭芝C、郑光祖D、宫天挺3、有“曲状元”之称的元代作家是()A、乔吉B、马致远C、关汉卿D、杨维桢4、《东堂老》的作者是()A、宫天挺B、郑光祖C、秦简夫D、白朴5、有“小汉卿”之称的高文秀的代表作是()A、《双献功》B、《李逵负荆》C、《看钱奴》D、《谢天香》6、杂剧《杜甫游春》的作者是()A、宫天挺B、王九思C、康海D、徐渭7、下列作品,哪一种属于明代传奇()A、《鸣凤记》B、《杀狗记》C、《醉醒石》D、《中山狼》8、明代最为杰出的杂剧作家是()A、吕天成B、康海C、冯惟敏D、徐渭9、通常认为第一部用魏良辅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为()A、《吴天塔》B、《浣纱记》C、《宝剑记》D、《红梅记》10、《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者为()A、茅坤B、杨维桢C、王慎中D、唐顺之三、名词解释(共20分)1、楔子2、《永乐大典戏文三种》3、《四声猿》4、前后七子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戏曲简答题一、元杂剧繁荣原因。
答:1,宋金元经济和城市持续繁荣发展,(物质基础)。
2,文人地位变化使得很多文人放弃仕途,转而从事杂剧创作。
3,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二、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
答:1,初期特点是作家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创作了很多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
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2,中期特点是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
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道化剧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
3,晚期特点是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
三、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
答: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由曲词、宾白(剧中人物的宣言语)、科范(剧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及音响效果)三部分组成。
四、不同时期明杂剧创作的特点。
答:1,更生期------明初至嘉靖。
又分两阶段:一是明开国至成化年间:⑴有名氏作家很少,杂剧创作与宫廷、藩府联系紧密;⑵内容上继承元杂剧后期的说教特色,同时增加了娱乐内容;⑶语言表现出华丽雅致倾向;⑷体制上受南戏影响而有所突破。
二是弘治到嘉靖年间:⑴内容上多表现个人的胸怀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牢骚;⑵形式上比较随意。
2,繁荣期------隆庆以后:⑴形式上,折数不定,用曲自由,主唱者不限于一人;⑵内容上多写文人乐道的雅事趣闻。
五、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体的地位明显上升。
这引起差异:1,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2,元杂剧作家熟悉舞台,剧本为舞台演出而作,故其作品较重视舞台演出效果和民众欣赏要求;明杂剧创作多为家班演出所用,故注重自娱,而不考虑民众欣赏要求和舞台效果;因作家多兼作南戏与传奇,故多受南戏与传奇的影响。
六、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
答:1,浓郁的抒情性:⑴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情,尤其是第四折最后几支曲子,曲辞直白而缠绵,用传统的借景抒情方式,把唐明皇梦惊独对梧桐雨的孤独、悲凉写得酣畅淋漓,感人至深。
⑵以梧桐为中心的剧情结撰,一方面使全剧主干突出、结构紧凑;另一方面借梧桐意象自身所包蕴的忧郁色彩,增加抒情的伤感。
2,唐明皇专情的情人形象的塑造。
七、《赵氏孤儿》的悲剧精神。
答:表现为程婴、公孙杵臼等义士的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
八、以第三折为例,《赵氏孤儿》是如何组织戏剧冲突的?答:搜孤救孤,高潮迭起,一波三折。
1,程婴和屠岸贾之间告发与猜疑的冲突;2,屠岸贾与公孙杵臼之间逼供与拒招的冲突;3,程婴与公孙杵臼之间的冲突;4,程婴内心的冲突。
九、石君宝《曲江池》与唐传奇《李娃传》的主题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一不同的社会原因是什么?答:《曲江池》把唐传奇对文人逸事的描写,变成了对士子与妓女爱情的歌颂。
1,突出了妓女对书生的赏识和爱恋。
2,元代文人地位一落千丈,失意文人常在戏曲中借妓女对书生的知赏和爱恋,来填补自己在现实中的失落感。
十、关汉卿和马致远剧作在精神实质上的差异。
答:1,关汉卿剧作更接近平民百姓,题材以市民喜闻乐见、也是最贴近他们生活的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历史剧为主;剧也多以下层民众为主要角色,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2,马致远剧作在精神上更接近士大夫阶层。
表现在对文人状况的关注,如《荐福碑》;对生命的思考、对精神归宿的追求,如《岳阳楼》、《黄粱梦》。
十一、马致远剧作在内容和曲辞上的特点。
答:1,内容上:更接近士大夫阶层。
表现在对文人状况的关注,如《荐福碑》;对生命的思考、对精神归宿的追求,如《岳阳楼》、《黄粱梦》。
2,曲辞上:⑴非常重视音律;⑵曲辞整体风格清俊隽永,而且随剧情不同,曲辞表现或洒脱、或畅快、或沉痛、或豪放。
十二、从《莺莺传》到“王西厢”崔张故事的发展演变。
答:1,《莺莺传》中的莺莺的结局是被张生抛弃的悲剧。
2,“董西厢”修改很多、改变了结局,也改变了一些人的形象。
3,“王西厢”继承发展:首先由说唱变成大型戏剧;其次删除了一些枝蔓情节,便剧情更紧凑;再次在形象塑造、心理刻画、冲突设计上都远远超越“董西厢”。
十三、以《曲江池》为例,分析朱有暾对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视。
答:1,无论李亚仙,还是郑元和,在道德上都臻于完美。
2,对妓女的表现主要放在道德操守上。
十四、朱有暾杂剧的艺术特点。
答:1,语言朴素生动,并能因情节人物的不同而加以恰如其分的表现。
2,对元杂剧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探子报告等)能纯熟运用。
3,对元杂剧演唱体制有突破,除了独唱外,又增加了双唱、众唱、接唱。
4,情节简单,缺少矛盾冲突,注重自娱,表现出明杂剧以作者为中心的特点。
十五、康海和王九思剧作的独到价值。
答:1,形式上王九思剧本《中山狼院本》开启了明代短剧创作。
2,内容上:⑴选择寓言小说作为戏曲改编对象,显示出戏曲创作中文学因素、文人因素的加强;⑵对个人感受的关注,对抒情性的偏重;⑶对道德的重视;3,语言本色,慷慨浑朴,有元人北曲之风。
十六、许潮和汪道昆短剧特色。
答:(一)许潮:有浓厚的文人化色彩。
1,内容上,多写文人轶事、游宴雅集,其中人物往往有潇洒旷达情怀、才子风流;2,形式上情节结构不甚讲究,几乎没有冲突;3,曲辞漂亮文雅,大量套用前人诗文作品;曲律上受南戏影响。
(二)汪道昆:1,题材上多是一再被改编的风流遗事;2,语言典雅,经常引用相关文学名作;3,形式上明显地南戏化。
十七、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杂剧的用意。
答:一方面是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概,另一方面是借猿声写自己内心的奇气,借剧本做中夜长啸。
十八、孟称舜《花前一笑》和卓人月的《花舫缘》的异同。
答:1,相同:都感概唐寅的零落不遇、赞赏唐寅的风流才情。
2,不同:《花前一笑》更注重唐寅不遇时的诗酒风流;而《花舫缘》则更强调人生的“哀乐相倚”,表达了对生死悲欢的认识。
十九、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
答:1,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杂剧故事情节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者主体意识比较强。
2,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杂剧文学性高。
3,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杂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二十、南戏与传奇创作分期的依据是什么?答:(一)分期。
明初至嘉靖年间是南戏向传奇的转化期;隆庆后是传奇创作的繁盛期。
(二)依据。
1,哲学思想。
对文学有重要影响的阳明心学在隆庆年间初步得到朝廷承认;2,戏曲创作自身。
传奇形式体制由此完备,传奇作者开始活跃;3,演出。
家班的特盛在万历之后。
二十一、南戏与传奇的差异。
答:1,创作主体和演出对象:南戏多由艺人和书会才人完成,演出对象是一般民众;传奇多由文人创作,不仅在民间戏台上演出,还搬演于文人雅座上;2,题材内容:南戏多表现家庭伦理婚姻;传奇则表现出对历史、现实的关切,对个性、情感的张扬;3,体制:南戏体制不规范,语言俚俗,音乐和表演上有很大的随意性;传奇体制规范,角色扮演上较南戏有所突破。
二十二、传奇剧本体制的特点。
答:1,剧本不再标题目,将题目换成副末开场后的四句下场诗;2,剧本“分出标目”;3,剧本分卷;4,每出的四句下场诗被普遍采用。
二十三、从《张协状元》到《错立身》和《小孙屠》南戏发生了哪些变化?答:1,内容上,从反映中举士子的婚变负心转而歌颂士子们对爱情的坚贞以及家庭伦理。
2,艺术表现上,⑴无谓的插科打诨明显减少;⑵曲辞由俚俗转向诗化。
3,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明、丰满。
二十四、四大南戏所体现出的南戏的发展变化。
答:1,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这表明了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中的作用。
2,题材上,《荆钗记》、《拜月亭》都肯定了文人科场得意后对爱情的坚贞,《杀狗记》表现家庭伦理,《白兔记》写发迹变泰故事,即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创作的渗透。
3,艺术表现上,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后世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二十五、《拜月亭》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答:1,以多组人物、多条线索来组织剧情的手法,是后来南戏、传奇创作的重要结构方式。
2,人物塑造细致生动,是南戏艺术进步的重要表现。
3,曲辞平易宛转、自然天成,也体现了南戏文学性的增强。
二十六、《浣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
答:1,是最早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其中一些出在后世久演不衰。
2,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代表了明传奇的一个重要主题,并在后来的文人创作中得到更多发挥。
3,政治和爱情相结合,开创了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手法,对后世传奇创作有很大影响。
二十七、沈景戏曲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答:1,以曲谱具体指导作家的创作和演员的演唱,为他们提供了可以依赖的范例和标准。
2,曲论著作唤醒了曲家对曲律的重视,引起了曲律理论研究的高潮。
3,本色论让传奇剧本更接近舞台,接近普通民众的欣赏要求。
二十八、沈景的剧作有哪些特点?答:1,内容上注意表现市井生活。
2,注意风世,注意剧本的道德意义。
3,重视剧作的舞台效果,结构上注意避免冗长、拖沓。
4,形式上表现出杂剧与传奇的融合。
5,语言通俗浅近,并追求诙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