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领导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学:领导理论
六种影响力
三、领导理论的发展
(一)西方现代领导理论的发展
西方现代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领导行为理论阶段(50年代开始)。
第三阶段:领导权变理论阶段(60年代阶段开始)。
(二)有关领导的当前问题
1、女性领导 (1)女性领导者仍是很少数。 (2) 女性更喜欢采用民主型的领导风格,而男性则更喜 欢采用指导型的领导风格。
中国对企业领导者的素质要求
日本企业重整之神高冢猛
高冢猛的4点领导特质:
(1)注重人性导向。他从不制造敌人,而且能使敌人转 化为朋友。 (2)建立强势人脉。
(3)善于激励。
(4)精于判断和利用数字。
二、信任作为有效领导的基石
信任是指他人认为你不会按机会主义行事。
信任包括如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承诺; (2)熟悉; (3)个人责任感; (4)完整性; (5)言行一致; (6)沟通; (7)原谅与和好.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例1
他适不适合做领导?
二、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者的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影响下属接受目标或命令,
自愿服从或强制服从的力量。
(1)职位性影响力(即与领导者的正式职位所赋予的权 力相联系) (2)非职位性影响力(即与个人的才智、经验、领导能 力和过去的业绩相联系)。
女性领导的代表-1
惠普公司前 总裁: 菲艾丽娜 (Carly Fiorina )
女性领导的代表-2
叶莺,是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全球 副总裁。 女性领导的人性化关怀
2、领导的道德
( 1 )某些领导的道德问题(如性丑闻、贪污受 贿、滥用权力)引致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引发 了研究者的兴趣。 ( 2 )领导的道德缺陷影响了其领导的有效性, 更有学者认为道德决定领导力。 ( 3 )人性化的关怀日益得到提倡,被领导者的 权益和生活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组织行为学第十二章领导理论与领导行为
B) 任务结构 C) 领导者的职权
(2)确定领导风格
(3)确定情境
(4)配合
?
2.途径-目标理论
(1)核心: 领导者:明确工作目标 指明实现目标的途径 帮助下属排除途径中的障碍来达到目标
(2)领导者行为对下属有无激励作用?
A) 取决于下级是否认为领导行为满足自己的需 要
B) 领导者行为必须保证其激励作用 ➢ 使下属的需要满足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相联系。 ➢ 为员工有效地工作提供必要的辅导、指导、支持和
个别化关怀:关注每一个人,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 给予)特点: A) 下属处于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会对领导 的风格产 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领导的成功。 B) 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员工,具有不同的成 熟度水平。
情境领导理论的二维矩阵
A) 两种领导维度: 任务行为――即注重任务 关系行为――即注重人际关系
B) 每一种维度都有高有低,组成4种具体的领导风格: 指示(导)型:高任务――低关系 强调领导对下属的指示与领导 推销(宣传)型:高任务――高关系 领导同时提供指导与支持,领导者与下共同决策 。领导者主要任务是为下属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 参与型:低任务――高关系 授权型:低任务――低关系 领导提供极少的支持和领导
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
管理者:用正式的管理职位的权力去 影响别人。
领导者:用非正式的人格的力量去 影响别人。
领导者可以是管理者, 也可以不是管理者。 优秀领导=权力+魅力
领导理论
1、特质理论 2、行为理论 3、权变理论
特质理论
定义:将领导者的个人 性格特征,作为描述 和预测领导者领导成 就的标准。
领导者必备的6项特质
进取心 领导意愿 正直与诚实 自信 智慧 与工作相关的知识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领导理论与领导行为
以管理者为中心的 领导方式
以下属为中心的领 导方式
管理者运用职权的程度
下属享有自主权的程度
经 理 做 出 决 策 后 向 下 属 宣布
经 向 属 “ 售 自 的 策
理 下
兜 ” 己 决
经理 向下 属报 告决 策并 欢迎 提出 问题
经 理 做 出 初 步 决 策 允 许 下 属 提 出 修 改 意见
四、领导理论的新观点
(一)魅力型领导理论 • 魅力型领导者是指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 下属有高度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望,以及使用 个性化风格的领导。 •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魅力型领导对下属产生 了实质性影响。
(二)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理论
所谓交易型领导指的是领导者主要通过在奖酬 基础上的即时交换来影响下属的努力与绩效水 平。领导者为成员确定具体目标、实现目标的 具体方式及实现目标将会得到的报酬。如果成 员偏离了特定的方式,其绩效就要受到控制, 并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所谓变革型的领导,是指将组织中成员的个别 利益转化成组织整体的利益,同时可以对组织 成员产生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带领成员 朝向一个明确且具体的目标前进,进一步达成 组织的需求。
豪斯等人认为,一个领导者要激励下属,必须做 到如下几点: (1)明确下属的工作目标,是下属认识到 实现工作目标与获得自身利益的关系。 (2)提高下属对实现目标的期望值,指明 下属达成工作目标的方法与途径,协助下属克 服完成工作目标中的障碍。 (3)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使下属的需要 得到满足,激励他们的工作动机。
三、领导权变理论
所谓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指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 环境和条件下,根据环境条件特点选择相应的 领导方式,以达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没有哪一种领导行为是最佳领 导行为,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领导行为应随 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理论
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理论在组织行为学领域,领导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旨在揭示领导者对于组织成员和组织整体效能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领导理论,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出优秀的领导者,进而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目标。
本文将从不同的领导理论角度,介绍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些重要领导理论。
一、特质理论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具有特定的个人特质和品质,这些特质使得他们更有可能成为杰出的领导者。
一些常见的领导特质包括自信、坚定、决断、有决心、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等。
特质理论关注领导者的个人特点,认为领导性是天生的,这种理论对于领导者的选拔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为理论行为理论着重考察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和表现。
行为理论主要分为任务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
任务导向型的行为着重于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达成,强调领导者的指导和监督能力,注重工作绩效。
关系导向型的行为则更加关注与成员的互动、关怀和信任建立,注重人际关系的发展。
行为理论对于领导者的行为规范和改进提供了依据,为领导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情境理论情境理论认为领导者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的行为是否适应当前的情境。
情境理论将领导力与环境、任务和成员三个维度的因素相结合,强调领导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紧迫的任务环境下,领导者可能更注重任务的完成和指导性的行为;而在和谐、稳定的团队环境中,则更注重关系建设和支持性的行为。
四、道德领导理论道德领导理论强调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
道德领导者以正直、公平、谦虚和正义等道德价值观为指导,用积极的榜样影响组织成员。
道德领导理论认为,道德领导者能够提高组织成员的动机和道德意识,促进组织的良好道德氛围,从而提升组织绩效。
五、变革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强调领导者的激励和影响力,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的潜能,推动组织的变革和创新。
变革型领导者具有激情、追求卓越和目标导向等特点,能够通过沟通、鼓励和激励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组织行为学第9章-领导理论
领导是指一种影响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领导者通过引导、激励和协调个 人和团队的行为,实现共同的目标。
领导的重要性
领导在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能够激发员工的动力,协调团队 的工作,解决冲突,并帮助组织实现 其目标。
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
传统领导理论
传统领导理论关注领导者的特质和行为,认为领导者应该 具备某些特定的个人特质和能力,以便有效地影响和激励 员工。
民主型领导注重集体决策和员工参与, 通过协商和共识来推动工作。
放任型领导则给予员工较大的自由度,但 可能导致组织目标不明确和效率低下。
领导者应了解自己的行为类型,并根据情境 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提高领导效果。
PART 04
领导情境理论
领导情境的概念与特点
领导情境是指领导过程中所处的特定环 境,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任务需 求、团队氛围等因素。
领导情境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不同的情境 下需要不同的领导风格和行为方式。
领导情境对领导效果有重要影响, 领导者需要适应不同情境,采取适 当的领导策略。
领导情境的重要性
领导情境决定了领导行为的 适用性和有效性,不同的情 境需要不同的领导风格和行
为方式。
领导者需要了解和评估所处 情境的特点,根据情境需求 调整自己的领导行为,以提
02
领导特质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领导者具有不同的特质。
03
领导特质是相对稳定的,不会轻易改变。
领导特质的重要性
01 领导特质对领导者的行为和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决定了领导者在组织中的成功与否。
02 领导特质是领导者影响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 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03 领导特质也是组织文化建设和组织绩效提升的关 键因素之一。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8章领导行为
(四)生产导向与员工导向理论
• ●密执安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将领导行为倾向分为两种: 员工导向(Employee-oriented)和生产导向
(Production-oriented)。
●这两种领导方式是相互对立的。 ●以员工导向的领导方式要比以生产导向的领导方式的 领导效果好。
•
●模范权。它来源于个人魅力。使人们产生敬佩、崇
拜感。
•
●领导者的职权影响力的大小与其个人影响力的大小 有着密切的联系。
3.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 • • ●品格因素。这是一种本质性因素,令人产生敬爱感。 ●才能因素。这是一种实践性因素,令人产生敬佩感。
•
▲品格因素与才能因素相结合,使领导者德才
●行为理论主要研究什么样的领导作风、领导行为才是有效的。
●而权变理论则集中研究在不同的情境下应采取何种领导作风、领导 行为才是最有效的。
一、领导特质理论
• ●特质理论(Trait Theory)也称为品质理论或素质理 论,是主要研究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的个人特质,以便预
测具备什么样的特质的人才能成为成功的领导者的理论。
•
•
●领导班子的年轻化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
●领导班子的最佳年龄结构,应由“老马识途”的老年、“中流 砥柱”的中年和“奋发有为”的青年组成。
2. 完整的知识结构 ●领导者面对全局性、错综复杂的情况,必须具备广博的知 识。 ●通过领导班子集体的互补作用,把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方
面知识的成员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
兼备,能产生更强的影响力。
•
•
●知识因素。这是一种科学性因素,令人产生信赖感。
组织行为学领导理论
个人的相容性 下属的能力 个性的特点
信任 相互作用
领导者 正式关系
下属 A
下属 B 圈内
下属 C
下属 D
下属 E 圈外
下属 F
二、领导权变理论Ⅱ
领导权变理论II认为,领导方式的选择取决于领导者 个性和领导所处的领导情境两个因素。
1.菲德勒的领导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菲德勒认为,某种领导方式的
A1领导者根据手中已有的可用信息,独立解决 问题或做出决策。
A2领导者从下属那里获取必要的信息,然后独 自做出解决问题的决策。领导者向下属收集 信息时,可以告诉或不告诉下属问题,下属 只起提供信息的作用。
C2领导者向个别下属通报情况,听取他们的 意见或建议。领导者在做决策时,可能采 纳或不采纳个别下属的意见或建议
领导行为
(高)第 3 象限 高关系
第 2 象限 高任务
低任务
高关系
参
说
关
与
服
系
行
为
授
命
权 第 4 象限 第 1 象限 令 低关系 高任务
低任务 低关系
(低)
任务行为
(高)
(高)
(中)
(低)
成熟
有能 有力 能力 有能力 有无 能能 力力 无能有力 能力
有能力 并愿 并意 愿意 但不愿意 并但 愿愿 意意 且不并愿愿意意
并愿意
不成熟
有能力 并愿意
下属的成熟程度
2.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认为,由于时间 压力等原因,导致领导者与其下属中的少部 分人建立了特殊的关系,这些个体成员成为 圈内人士,他们受到信任,得到领导更多的 关照,也更可能享有特权;而其他下属则属 于圈外人士,他们占用领导的时间较少,获 得满意的奖励机会也不多,他们的领导者— 成员关系是在正式权力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组织行为学__领导行为
3 改变职位权力 增加环境的有利性: ● 改进与下属的人际关系 ● 履行组织的全部权力 ● 成为一个工作上的专家 ● 收集信息 ● 要求增加权威性 减少环境的有利性:
让团队成员参与决策 分散信息 下放责任
高LPC――面向关系 低LPC――面向生产 那些处于这两个范围中间的人被称为社会
自立主义者;他们倾向于较少关心他人的评 价 他们既具有任务驱动型的某些特征;也具 有关系驱动型的某些特征
领导情境的划分
1上下级关系领导者和员工 2任务结构结构或非结构化 3职位权力
情境与领导的匹配
当面对非常有利和不利的情境时; 任务取向的领导者干得更好;而 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则在中等有利 的情境;即Ⅳ Ⅴ Ⅵ型的情境中干 得更好
激励
控制
● 领导重在影响和引导;
管理重在控制和协作;
● 领导和管理都需要决策;但
管理主要是常规决策;而领
导更多是非常规决策
领导理论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素质特质论 行为论 环境论
●素质论认为:能否成为一个领导者;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是否具备领导者的素质
●行为论认为:领导者最重要的方面不在于领导 者的个人素质;而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领导者 做些什么;有效的领导者以他们不同的行为区别 于其他领导者
领导特质的6大方面
生理特征和背景 智力 情感和情绪 驱动力 价值与道德 领导技能
❖美日企业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
日本
使命感 决策思维能力 责任感 规划能力 依赖性 判断能力 积极性 创造能力 忠诚性 洞察能力 进取心 劝说能力 忍耐性 对人理解能力 公平性 解决问题能力 热情 培养下级能力 勇气 调动积极性能力
领导理论武汉科技大学组织行为学周勇课件
VS
改进策略
针对测量结果,领导者可以采取相应的改 进策略,包括培训、辅导、反馈等。通过 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领导者可以提高领 导效能和组织绩效。
04 领导情境理论
领导情境的概念与特点
领导特质的测量与评估
领导特质的测量方法
测量领导特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行为评估、360度反馈等。这些方法可以 帮助领导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领导特质的评估标准
评估领导特质的标准包括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团队管理能力 、创新能力等。通过对这些标准的评估,可以对领导者的特质进行全面而客观 的评价,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计划。
01
领导者需要根据情境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领导风格和 策略,以实现最佳的领导效果。
02
领导者需要了解不同情境下员工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以便
更好地激励和引导员工。
领导者需要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以增强员工的
03
归属感和和提升自 己的领导能力,以应对各种复
多元化领导风格
倡导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 同的领导风格,以适应组 织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跨界思维与合作
鼓励领导者具备跨界思维 和合作精神,促进跨部门 、跨领域的合作与协同发 展。
中国特色领导理论的实践与应用
国有企业改革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中国特 色领导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推 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
领导的角色
决策者
领导需要制定组织的发 展战略和目标,并做出
关键的决策。
组织者
组织行为学-领导学
(1)德才兼备
德:德行(贤者有德能服众)
才:才能(能者有才须懂行)
(2)知行并重
知:认知(真知灼见,实事求是)
行:实行(坐言起行,付诸实践)
领导者素养
(3)智勇双全 智:智谋(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 勇:勇敢(有勇气,敢冒风险) (4)仁义共施 仁:仁爱(仁者爱人,同利共患,得人心) 义:正义(义者宜也,行为适宜,行正道)
(三)从层次上来说,领导具有战略性、较强的综合性,贯穿在 管理的各个阶段。从整个管理过程来看,如果我们把管理过程划分 为计划、执行和控制三个主要的阶段,领导活动处在不同阶段之中, 集中起来就表现为独立的职能,即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使计划得以 实施,使建立起来的组织能够有效运转,组织和配备人员,并对各 个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
R4 高
任务导向
R3
R2
下属心理成熟度
高任务 高关系
S1 指令型
高任务 低关系
高 R1
低
2、菲德勒权变模式
菲德勒(F.E.Fiedler) 权变(Contingency): “随机应变” —— 经:不变 —— 权:变 “如果……那么……” (相当于函数关系)
如果……那么……
情景三要素
提示问题 作为新上任的领导者,李刚的困窘是如何造成的?
李刚与其前任刘仁的领导方式有何不同?
菲德勒模式是否适用于本案例?有何启示?
李刚应当如何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复习思考题
7-1 领导概念及其实质 7-2 影响力分析 7-3 三类领导理论着眼点 7-4 菲德勒权变模式要点
案例:新来的财务处长
市针织总公司财务处长刘仁退休后,其职务由该公司属下最大的一家针织厂的财务科长 李刚继任。 财务处在公司内部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原处长刘仁资深能干,待人随和, 善解人意。他要求下属互相协作,在没有严格监督下做好各自的工作。一直以来,财务 处的工作颇有效率。李刚正值年富力强,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被认为是接替前任 的合适人选。李刚本人也满心希望领导好财务处一班人。就职两个多月来,李刚觉得财 务处的工作效率下降了,不顺心的事接二连三。一次,李刚急着要用最新的成本资料, 两位女职员却屡屡拖延。李刚认为这是故意的。 又有一次,由于一位老职员误报情况, 致使李刚在给总经理的一份报告出现差错。为此,李刚很恼火,当着其他同事的面批评 了这位老职员。 那天刚上班,处里一位年轻的女职员来请事假,说是要去火车站接人。 李刚不准假,结果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如此等等,令李刚深感苦恼。
组织行为学--领导理论
组织行为学--领导理论组织行为学 - 领导理论导言:领导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领导的概念也不断演化和发展。
从传统的权威领导到现在的变革型领导,领导理论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领导理论,包括激励理论、道德领导理论、情境领导理论和变革型领导理论,并探讨这些理论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领导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通过提供激励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和动机。
这些激励可以是物质奖励,如薪酬和福利,也可以是非物质奖励,如赞扬和认可。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有多种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领导者可以通过提供满足这些需求的激励来激发员工的动机。
另一个重要的激励理论是期望理论。
该理论认为,员工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取决于他们对特定结果的期望值、价值观和工作方面的期望。
领导者可以通过增加员工对成功的期望和增加期望的价值来提高员工的动机。
二、道德领导理论:道德领导理论强调领导者的道德行为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道德领导者通过以身作则和倡导正义来激励和影响员工的行为。
道德领导理论将道德规范与领导实践相结合。
它强调领导者的道德行为对员工的行为和绩效有直接影响。
研究表明,道德领导可以提高员工的道德行为,增加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参与度,并提高组织的绩效。
三、情境领导理论:情境领导理论强调领导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风格。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和风格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不同情境需要不同的领导行为和风格。
情境领导理论主要有两个经典模型,即Fiedler的情境模型和赫茨伯格与布鲁斯的路径—目标模型。
Fiedler的情境模型认为,领导者的有效性取决于他们的领导风格和情境的匹配程度。
赫茨伯格与布鲁斯的路径—目标模型则认为,领导者需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和需求来制定并实施激励计划。
组织行为学之领导理论
四、领导者的影响力
心理学家约翰.佛伦奇和柏崔姆.瑞文将影响 力分为5种:法定权、强制权、奖赏权、专 家权和参照权。 俞克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权。 表8—2列出了这6种影响力的内容和方式。
表8——2
6种影响 力 法定权 含义 领导掌握支配下属的职位和责 任的权利,期望下属服从法规 的要求 领导随时可以为难下属,下属 避免惹他生气 领导能给下属以特殊的利益或 奖赏,下属知道与他关系密切 有好处 领导的知识和经验使下属尊重 他,服从他的判断 下属喜欢、拥戴领导,并乐意 为他做事
领导四分图
(一)领导四分图理论 2.密执安大学的研究 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差不多同一时期,密执安大学调查研 究中心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也将领导行为划分为两个维度, 分别称为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 员工导向重视人际关系,他们总会考虑到下属的需要,并承认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生产导向更强调工作的技术或任务事项,主要关心群体任务的 完成情况,并把群体成员看作是达成目标的手段。 密执安大学研究者的结论肯定了员工导向的领导者的有效性。 他们认为,员工导向的领导者与群体的高生产率和高工作满意 度成正相关;而生产导向的领导者与群体低生产率和低工作满 意度联系在一起。
领导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领导 ▲特纳认为 “领导是影响人们为自动完成群 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 ▲海曼,斯考特认为 “领导是一项程序,使 人得以在选择目标及达成目标上接受指挥、 导向及影响。” ▲孔茨,韦利克认为 “领导是促使其下属充 满信心、满怀热情地完成他们的任务的艺 术。”
▲戴维斯认为 “领导是一种说服他人热心于追求一 定目标的能力。” ▲杰戈认为 “领导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属性。领 导的过程是以非强迫性的影响来引导并协调组织成 员的活动,以达成组织的目标。就属性而言,领导 是指可以归因到成功进行这些影响的人的一组性质 或特征。” ▲菲尔德曼认为 “领导是一个影响过程,包括影响 他人的一切活动。” 综合以上各学者的提法,我们将领导定义为:领导是 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去跟随实 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者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者行为理论在组织行为学领域中,领导者行为理论是一个广泛研究的重要方向。
领导者行为理论是通过分析领导者行为的特征,探究领导者和组织成员的关系,研究领导者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的一种方法。
领导者行为理论研究的是领导者的行为,它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任务导向型领导者行为和关系导向型领导者行为。
任务导向型领导者行为强调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包括设定清晰的目标、规划工作、分配任务、监督员工和给出反馈等。
关系导向型领导者行为则强调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包括建立互信关系、有效沟通和处理员工关系等。
在领导者行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领导意向”。
领导者意向是领导者希望影响员工的方式。
这可以通过向下赋权、依赖性管理、授权培训、路径目标设定等方式来实现。
领导者意向的实现需要领导者具备的技能、能力和巨大的人格魅力等特质。
领导者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对组织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领导者的行为可以影响组织中的员工和团队之间的相互作用、组织氛围和工作流程。
不同类型的领导者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
任务导向型领导者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在短期内较大,而关系导向型领导者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在长期内更加显著。
领导者行为理论的实际应用与训练也是一项重要研究方向。
组织可以通过提供领导力培训、领导行为模型、领导力评估、360度反馈等方式,来提高领导者的行为水平。
这些培训和工具有助于领导者进一步掌握任务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领导者行为,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
总之,领导者行为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对于组织成员和领导者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领导者需要具备全新的技能和能力,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领导者行为理论对于培训领导力和塑造新型领导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领导者与组织行为
• (1)组织经营哲学。(2)组织精神。(3)组织风气。(4)组 织目标。(5)组织道德。
• 确立目标组织文化,必须依据一套科学的标准来运行。 • 1、民族性标准。 • 2、制度性标准。 • 3、时代性标准。 • 4、个异性标准。 • 目标组织文化的个性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 • 1、行业特点。 • 2、产品特点。 • 3、组织特点。
1、对现状文化进行“解冻”(unfreezing); 2、通过变革(motivation)形成新的组织文化;
3.领导者与情境的匹配
三、三极端领导方式理论
• 上述三种领导方式各有利弊。
• 在放任方式下,组织成员一般只能达到社交目 标,工作效率最低;
• 在独裁方式下,下级自由度过小,士气低落, 迫于外部的严格监督,一般可以达成组织目标;
• 在民主方式下,工作效率最高,不仅任务完成 圆满,而且士气高昂,关系融洽,工作积极主 动,富有创造性。
• 第三象限表示,当下属成熟度有较大提高(处于R3阶段) 时,就会产生激励的问题,而这时最好用一种支持的、 无指导的参与风格来解决。于是可采用“低工作”、 “高关系”的领导方式,即参与式领导方式,让下属参 加讨论,加强交流,注重双向的思想沟通,由领导与下 属共同作出决定。
• 第四象限表示,当下属相当成熟(在R4阶段)时,领导 者几乎不需要做什么事,因为下属是既能胜任又愿意承 担责任的人,于是可采用“低工作”、“低关系”型即 授权的领导方式,赋予下属较多的权力,领导只须抓住 主要的决策和监督工作。在“低工作”和“低关系”的 情况下,也能提高领导行为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导入】
【思考讨论】 约翰逊懂得,成功的关键有时并不在 于你要想的是大事,而在于要想小事,要 喂饱你心中豪情万丈的自我,最佳的办法 是先喂饱那些你需要去影响的人。那么关 于约翰逊的一些领导特征以及他的领导行 为有从哪几个方面能够具体体现出来呢?
【8.1】领导理论及其发展
【8.1.1】领导理论的概念: 综合各方对领导定义的表述,领导力 是权力和影响力的统一、科学和艺术的 结合。
【案例导入】
不论是当时还是以后的岁月,约翰逊成功的秘 密就在于他有一双珠宝商一样的眼睛,可以看穿别人 的自我。就像在道奇饭店时他不厌其烦地挨个向那些 国会助手做自我介绍,到了50年代,这位未来的参议 院多数党领袖又同样热情满怀地对他的同事们表示个 人的关切。即使在他身为总统之时,他也依然采用这 套深入他人内心深处的方法,来争取别人支持新政以 来最庞大、最具历史意义的立法计划,立法的内容包 括医疗保险、民权、减税和贸易扩张等。当最后的胜 利即将来临的时刻,约翰逊会拿出惊人的耐心和谦卑 ,逐个做议员们的工作。最后,那位以整个国家为对 象的肯尼迪赢得了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走内部路线的 约翰逊则成了他的副总统。
2.1.菲德勒模型(Fred fiedler)
Fred fiedler在研究领导时将领导风 格分为关系取向和任务取向,并考虑了领 导者——成员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 三种情境。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任务 取向的领导者在领导者——成员关系比较 好、任务结构比较高和职位权力比较强的 情境和和领导者——成员关系差、任务结 构低和职位权力弱的情境下工作会取得比 较好的工作绩效,关系取向的领导会在中 等条件下取得比较好的工作绩效。
2.2.情境领导理论
Psul Hersey & Kenneth Blanchard与Fred fiedler对领导维度的划分相同,但考虑的情境 不同,他们将下属的成熟度(个体完成某一具 体任务的能力和意愿的程度)设定为情境,并 根据下属的成熟度界定出四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在员工非常成熟的情况下,采取授权的领导方 式比较有效:在员工比较成熟的情况下,采用参 与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员工不大成熟的情 况比较有 效。
【8.1.2】领导理论的发展
管理的四大职能是:计划、组织、 领导和控制。 其中,领导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在 此指管理者通过指导、激励、带领等 方式对下属的思想、行为施加影响, 从而去努力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是 有效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8.1.2】领导理论
有关领导的理论很多,随着管理理 论的发展,领导理论大致有四种理论 学派:早期的特质理论和行为理论、 近期的权变理论以及当前的领导风格 理论。
其核心观点是:领导效能与领导行为、 领导风格有关。
3.领导权变理论的研究
权变理论学者们针对前两种理论研究
的不足,在研究领导与绩效的关系时把情 境因素考虑在内。权变理论方面比较有代 表性的有菲德勒模型(Fred fiedler)、 Psul Hersey & Kenneth Blanchard提出的 情境领导理论、Graeo提出的领导成员交 换理论、Robert House提出的路径—目标 理论、Vector Vroom & Phillip Yetton提出 的领导者参与模型等。
1.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
早期的领导理论研究都着重在找出杰出领导者所具有的某 些共同的特性或品质上,称为特性论(或品质论)。传统的领导 特质论认为,领导特质是天生的, Sir.F.Galton早在1 869年就认 为领导者的特质是天生的。在早期美国管理学家Edwin E.Ghiselli提出了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他在其《管理 者探索》中研究得出的八种个性特征为:才智、首创精神、督 察能力、自信心、决断力、适应性、性别、成熟程度等,五种 激励特征为:对工作稳定的需求、对金钱奖励的需求、对指挥 别人权力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事业成就的需求等。 在 1969年Gibb的研究认为天才领导者应该具有7种特质:善于 言辞、外表英俊、高超智力、充满自信、心理健康、支配趋向、 外向敏感等。后来, Stogclill等认为领导者的特质应包括16种 特质。
【案例导入】
结果,在华盛顿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 ,这位新来乍到的人就成了“小国会”的议长 ,那是一个由众议员全体助手组成的团体。 曾经为肯尼迪总统撰写过很多著名演说 稿的西奥多·索伦森,曾经这样描述过约翰逊的 这种个人交往方式:在没有准备好弹药前,决 不要拿起枪炮。约翰逊经常为了在一项法案上 得到某位参议员的支持,会花上好几天的时间 ,仔细研究任何能想象到的、能说动别人的因 素。一旦做好准备,他就会装作恰好遇上对方 。对方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击中了他。
又有一种“新特性论”。R.M.Stogdill把这些领导特性归纳 为六类:(1)身体性特性(2)社会背景性特性(3)智力性特 性(4)个性特性(5)与工作有关的特性(6)社交性特性。
2.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
行为理论研究的真正萌芽开始于19世 纪40年代,那时,许多管理心理学家在调 查研究中发现了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领 导行为与他们的领导效率之间有密切的关 系,基于此,为了寻求最佳的领导行为, 许多机构对此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领导行为理论
8.1 领导理论及其发展 8.2 领导特质理论 8.3 领导特质理论 8.4 领导权变理论 8.5 现代领导理论
【案例导入】
在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一片萧条,道奇饭店看 似平常,但却是一些联邦参议员、法官居住和活动的 场所,当然还有一些想要发迹的青年人也混迹其中。 30年前后,每到晚上,那个阴冷潮湿的地下世界就会 生机盎然,因为那里面萦绕飞扬着两眼闪光,意气风 发的年轻人的梦想,他们是一批为美国国会工作的幸 运的年轻人。 在这群地下房客中,有一位22岁的青年,他叫林 登·约翰逊,他体格魁梧而笨拙,长了两只大象一样 的耳朵。他刚成为得克萨斯州民主党众议员理查德· 克莱博格的秘书,尽管他的出身是一位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