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从军行·赏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出自唐代李颀的《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借汉皇
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诗作,这首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古从军行》原文唐代: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⑶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⑷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⑸“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⑹蒲桃:今作“葡萄”。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
……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
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李颀《古从军行》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赏析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此诗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
边塞诗有很多种主题,如思乡、勇猛、苦寒等,此诗的主题是反战。
诗是以前线一个战士的口吻与视角写的,抒发的是战士在前线苦寒环境中的苦寒心态,目的是揭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情绪。
第一联是说战士一天的艰苦生活,点明了时间与地点,白天与黄昏两个词向读者暗示整个一天,甚至可能是每一天,战士的生活就是骑着战马在边塞上巡边,单调而艰辛。
第二联和第三联,营造的是边塞恶劣的环境。
其中第二联是从以行人与公主作为主体来衬托边关的风沙之厉和心情之悲。
第三联则是通过自然风景的描绘,展示了边塞的空旷和荒芜,这样写的目的是为反战主题服务的:如此荒凉的地方朝廷有什么必要让战士们来到这里战死沙场呢?第四联以北地固有之物(胡雁)与人(胡儿)对边地生活环境的失望来进一步感染读者,空寂无人的边地又有什么可以让人拼命相争的呢?最后两联是引用典故来揭示主题。
第五联是批评汉代朝廷为了边战不顾将士们的性命,尾联通过一个人们熟悉的事实来批评,边战给中原带来的战利品只不过是一种植物,而它的代价却是成千上万将士们的性命!在艺术上,此诗有三点值得注意之处。
首先,诗的结构运用了赋体的形式,即层层铺叙,步步递进。
先交待时间、背景、人物,再讲别人(行人与公主)的感受,然后才正面写到边地的环境。
最妙的地方有二:一是反衬法。
胡雁和胡儿本是生活在边塞,按理说他们已经适应了那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也为之哀鸣和落泪,可以衬托出边塞地域上的苦寒;二是对比法。
尾联以葡萄这种无足轻重的植物来和人的生命进行不对称的对比,就能激起读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反对。
其次,要理解这首诗,还必须将它放在历代边塞诗的发展中去把握。
汉代边塞诗有许多是歌颂战争中将士的勇猛和中原军威的。
李欣《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翻译赏析
李欣《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翻译赏析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诗文解释】白天爬上山眺望是否有烽火警报,黄昏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
夜里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到一阵阵战士们的刁斗声,就像汉公主的琵琶声一样哀怨。
在野外宿营,四面辽阔看不到城郭,雨雪纷纷与大漠相连。
胡地的哀啼夜夜飞过,胡儿的眼泪纷纷落下。
听说玉门关还是被拦阻着,只好跟随着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作战。
年年战死的将士的尸骨埋葬在荒野外,只看到葡萄被朝贡给汉家天子。
【词语解释】烽火:古代报警的信号。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
泛指塞外河流。
公主琵琶:汉武帝以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命制琵琶,使其作乐,以解乡思。
闻道玉: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之汉将回玉门关之典。
逐:追随。
蒲萄:即葡萄,西域特产,汉武帝时入贡。
【诗文赏析】汉武帝为了求天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萄”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一望无际。
诗中的“蒲萄”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讽刺了汉武帝草菅人命,用无数将士的生命换来的不过是区区的葡萄而已。
这是一首带有讽喻色彩的边疆诗,抨击了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无数生命。
不顾将士死活的行径。
诗人不但同情本方的士卒,也同情胡人,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
全诗结构严谨,具有巨大的讽喻力。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古从军行》赏析
二、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据《资治通鉴· 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 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凡 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 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 ,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从军行”本为乐府古题。唐诗中写当代之事,常以汉代唐, 借古讽今,所以题前着一“进最后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 讽喻力。 2、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此诗先用双声 “刁斗”和“琵琶”,后用叠字“纷纷“、“夜夜 ”、“双双”、“年年”等,不但在语意上起了强 调作用,更显音节之美,雄奇悲壮骨气老劲。
五、历代点评 《唐风定》:音调铿锵,风情澹冶,皆真骨独存,以质胜文,所 以高步盛唐,为千秋绝艺。 《唐诗绪笺》:周末“渐石”之章,不胜哀怨,读此令人心酸, 有不忍闻者。 《唐贤三昧集笺注》:气格雄浑,盛唐人本色。一结寓感慨之意 。
《古从军行》赏析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一、李颀生平
李颀(qí ) (690?—754?),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开 元二十三年登进士第,官新乡尉,不久去官。 颀有东川别业,世称李东川。 全唐诗收其诗作3卷124首。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赞其: “多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
“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 ,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 :“军有敢入,斩之!” 蒲桃:今作“葡萄”。汉武帝求天马通 西域,轻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 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出自唐代李颀的《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借汉皇
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
唐诗赏析《古从军行》李颀
唐诗赏析《古从军行》李颀唐诗赏析《古从军行》李颀《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⑶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⑷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⑸“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⑹蒲桃:今作“葡萄”。
【白话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
……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
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古从军行唐朝: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译文及注释【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⑶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⑷“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古从军行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李颀《古从军行》的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的赏析古从军行李颀[1]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2]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3]入汉家。
【注释】[1]李颀:唐朝诗人,曾任新乡县尉,晚年隐居。
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最为出名。
其诗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
今存《李颀集》。
[2]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来煮饭,晚上敲击用来打更。
[3]蒲桃:即葡萄。
【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之所以加一个“古”字,是为了避免引起统治者的忌讳。
事实上,此诗所写,都是当代之事,描写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而黎民百姓深受其害,命如草芥。
诗的开篇,具体描绘从军生活。
白天,他们要爬到山上,观望四方有无烽火;黄昏,他们又要到河边给战马饮水。
第三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一种特制的物件,容量一斗,白天用以当锅煮饭,晚上可以用以敲击打更。
第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和亲远嫁外族的汉朝公主所弹的琵琶曲。
无论是刁斗,还是琵琶所发出的声音,都是令人感伤的,其背景都是茫无边际的塞外,夹杂其中的,也许还有塞外的风声,感伤哀怨之中,又带有了一丝杀气。
边疆、荒野、刁斗、琵琶、烽火、战马,所有这些,构成了一种苍凉而悲壮的气氛。
军营处于无边旷野之中,“万里”极言其辽阔,暗指军人们的孤苦无依。
偏偏暴雪突降,整个大漠不分天地,酷寒充塞其间。
前六句,具体描绘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第七、第八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站在胡人的立场上,突出了胡人在这种环境下的艰难。
这句诗的巧妙之处在于,就连土生土长的胡人都如此艰难困苦,以至于哀啼落泪,那么,驻军于此的“行人”又会如何呢?最后两句,挑破主题。
统治者穷兵黩武,从军者葬身塞外,而大量的百姓无以为生,一座座村落化为废墟。
人烟日益稀少,蒲桃越发茂盛,这是怎样令人悲伤的场景呀!。
《古从军行》李颀唐诗鉴赏
《古从军行》李颀唐诗鉴赏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诗鉴赏作者所处的年代,是唐朝从盛极转向衰败的时代。
王朝统治者逐渐腐化堕落,政治上更是黑暗有加,对内采取野蛮的阶级压迫政策,对外则穷兵黩武,不断滋事挑衅,战争频仍,百姓苦不堪言。
给各族人民造成难以忍受的深灾重难。
《古从军行》这首诗运用以古喻今的手法,借汉武帝草率的征伐影射了唐玄宗喜功好战,致使将士和西北人民血洒疆场的昏聩举动。
全诗的主题从三个方面展开。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轻启边疆战事后,将士在沙场紧张不安哀怨不满的心态。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描写战争击碎了边境往日的宁静,戍边官兵白天警惕地登上高山瞭望守哨,只有等到傍晚才能在夜色掩护下到交河饮马。
此处的“望”、“傍”两个动词,尽管没有正面刻划将士的内心深处,但借助动态的诗歌描述,却已经含蓄地流露出军心惶恐不安的心灵气息。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二句,是写胡天风沙漫卷,搅得遮天蔽日,夜晚的刁斗声声入耳,阴森惊栗;远处传来的琵琶声,也充盈了将士的缕缕幽怨。
这两句都是借用声音来展现将士的内心情感的,但上句是通过将士对刁斗声的身心体验,来委婉地映衬其对胜利失望的微妙心理;下句则开门见山通过琵琶弹奏的描写来再现将士的愁苦之深。
这一层是从动态和声音两个侧面细致刻写出喜功好战动辄发动战争之举,不得人心。
诗歌中间四句为第二层,重点描写塞外的凄苦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野营万里无城郭”,是说部队安营扎寨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方园“万里”没有城镇,表明环境的艰难。
另一方面,“城郭”,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抵御敌人进攻,现在唐军所进击的胡地却“万里无城郭”,这就可见征战的艰苦和盲目性;“雨雪纷纷连大漠”,是说气候变化无常时而雨时而雪相继笼罩着大漠同样用以描写边地生活的艰苦。
古从军行(李颀)原文及赏析
古从军行(李颀)原文及赏析古从军行(李颀)原文及赏析古人有云:“兵贵神速。
”这句话可以说是战争中的真理。
在古代,战争是非常频繁的,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安宁,无数的将士们奋勇杀敌,舍生忘死。
他们的战斗精神和英勇无畏的个性也成为了后人的楷模。
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有一首非常脍炙人口的诗《古从军行》,作者是李颀。
以下是《古从军行》的原文:偃旗卧鼓,沙场耽美丽乘胜猎骄敌,逐北弃羸贼延城石犹白,骑兵斗桦影近臣神运寄——大将颀硕勇surprise这首诗的整体章法是典型的五言绝句,每一句的字数都严格控制在五个字之内。
这样的形式给人以简约、明快的感觉,十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诗的开头,“偃旗卧鼓,沙场耽美丽。
”给人一种久战疲惫的感觉。
战争一天到晚无时无刻地打得如火如荼,士兵们已经不辨白天黑夜,也无法感受到美丽的事物。
明亮的阳光,绚丽的夕阳,都难以引起他们的关注。
接下来的两句,“乘胜猎骄敌,逐北弃羸贼。
”描写了打胜仗之后的战士们的豪情万丈,他们追击已经被打垮的敌人,将他们赶出北方。
这种战胜敌人、追击而弃敌人的意味很浓,充满了英雄气概。
之后的一句,“延城石犹白,骑兵斗桦影。
”则表现出战场的残酷和疲惫。
城中的战士们骑着马匹,在烈日下战斗,他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面孔被汗水湿透,皮肤也被炙热的阳光晒得通红。
这些都象征着战斗的艰辛。
最后一句,“近臣神运寄——大将颀硕勇”则是对当时的将领李颀的赞美之词。
他的英勇无畏、善战胜敌的形象在这诗中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李颀在这首诗中充分展现出了战士们的英勇和勇敢。
他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感慨和敬佩。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表达,深入人心,使人们对战争和战士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
总而言之,李颀的《古从军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真实的情感,赋予了读者对战争与勇士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古代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忠诚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战争的残酷和痛苦。
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从军行李颀赏析
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古从军行李颀赏析《古从军行》——唐代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作者简介】李颀(690年~751年),汉族,郡望赵郡(今河北省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一带人,唐代诗人。
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
李颀是第一个大量写作长篇歌行并且留下不少名篇的人。
整个唐朝一共有十几首优美的长诗传世,李颀出品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李颀小时候因为调皮捣蛋,被家里送到河南登封住过一段时间,在少林寺做过武僧。
传闻他常用武力“打抱不平”,而又在伤人后及时赔偿,导致家财散尽。
有一天他决定痛改前非,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家徒四壁,只有一条小狗不离不弃。
他开始隐居颍阳读书,经过十年辛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蟾宫折桂,不久之后做了新乡尉。
李颀在新乡待了一年多,然后借口不喜欢官场应酬辞去工作,此后再也没有做官,之后隐居在颍阳一代,也常来往于洛阳和长安。
李颀性格豪放交游很广。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和高适等都是他的哥们,这几个朋友都不是一本正经的官员。
王昌龄做过龙标尉,高适做过封丘尉。
几人混在一起,多半没干好事。
他们性格豪放却又心慈手软,根本不适合做官,即使做了官也很难升迁。
高适后来拜将封侯是因为在安史之乱中意外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唐诗赏析——李颀:古从军行
唐诗赏析——李颀:古从军行简介《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
此诗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
……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
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释1.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2.饮马:给马喂水。
3.傍:顺着。
4.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5.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6.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7.“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8.蒲桃:今作“葡萄”。
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世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
它对当时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李欣《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翻译赏析解答
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
两字 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 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 双双落”是江 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 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 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
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 行人”思归之念。
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
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
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 轻车将 军 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 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 战骨埋荒外”诗人用 年年” 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 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 了最后一句的答案: 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欣《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
饮马傍交河”翻译赏析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T
i:
I.,P士■
t*J•”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
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 苜宿”的
李颀《古从军行》简析
李颀《古从军行》简析
古从军行①
白日登山望烽火②,黄昏饮马傍交河③。
行人刁斗风沙暗④,公主琵琶幽怨多⑤。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⑥。
年年
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⑦。
【注解】
①从军行:本是乐府古题,本诗因拟乐府古题而作,故标“古从军行”。
②烽火:报警的烟火。
③交河: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④行人:指出征的战士。
⑤公主琵琶:汉武帝将江都王的女儿赐为乌孙公主嫁给乌孙国王,公主出嫁时沿途使人弹奏琵琶,慰抚公主思乡的愁情。
⑥轻车:汉时有轻车将军、轻车都尉,此泛指将帅。
此句意谓士兵们只好跟随将军冒着生命危险长期在边地作战。
⑦战骨:战士尸骨。
荒外:遥远的边地。
蒲桃:同“葡萄”,是西域特产。
【赏析】
这是一首有深刻思想内容的军旅边塞诗。
诗开篇以风沙昏暗、琵琶呜咽渲染了行军的苦状和悲凉的气氛。
接着描写塞外战地的荒旷萧条,以茫茫原野、胡雁哀鸣等意象进一步表现从军征战的艰险。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诗人愤怒地谴责最高统治者好大喜功,拿千千万万的生命当草介,毫不顾惜,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下面就和我一起来欣赏下李颀的古诗词《古从军行》,欢迎阅读!【原文赏析】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注解1、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2、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3、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韵译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或听到乌孙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评析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
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
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作品介绍】《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
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从军行·赏析·李颀
古从军行·赏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本诗以从军征战为题材,描写了边塞战士们的艰苦生活,讽刺当权者兴师动众、穷兵黩武,无视战士们的生死,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首先描写了白天军队中的紧张生活。
这句话的意思是,白日里,战士爬上山观望四方有没有燃起的烽火警报;黄昏时候,战士带着战马去交河边饮水。
交河在今
新疆吐鲁番西,这里泛指边疆的河流。
白日里的情况写完后,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夜色下的军队生活。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夜晚里,军队中风沙暗卷,一片朦胧昏黑,只能听到军营中用来打更的刁斗敲击声和那悲切幽怨的琵琶声。
“行人”是指出征将士,与下一句中的“公主”呼应,这里诗人引用了“公主琵琶”这个典故,在注释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女儿远嫁边塞,自当非常凄楚,所以,这琵琶弹奏的也是凄凉哀怨的曲调。
清冷的刁斗声和琵琶声两相共鸣,奏出了边塞的萧瑟和哀怨之声。
诗文在前四句从时间上描绘边疆环境。
接着,又从空间上着墨,渲染边疆的环境。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驻军的营房四周空旷荒凉,一个“万里”极言边疆的辽阔。
雨雪纷纷,直到与大漠相连,“纷纷”表明了大雪之大,烘托了环境的寒冷。
这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孤寂而凄冷的边陲环境,因此,读来让人产生一种悲壮的凄凉。
以上六句纵横时间和空间,全面展现了边陲战
士们的艰苦生活。
接着“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意思是胡地的大雁哀鸣,夜夜在空中惊飞不停。
胡人个个痛哭,泪流满面。
诗人没有抒发从军战士们内心的痛苦,而是写本地大雁和人的哀苦表现,本地的动物和人尚且还日夜哀哭,更何况是远赴边陲戍守的唐军将士们,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凄惨和苦闷。
“夜夜”、“双双”两个叠词,增强了该诗的感情色彩。
边陲环境恶劣和从军战士们生活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们顺其自然,就会想到班师回朝,可是“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了断了他们归家的愿望,这句是出自汉武帝时下令不得度玉门关的典故(注释中有详细的介绍),暗中讽刺了当朝皇帝不体恤边防战士,一意孤行。
接着,诗人又说既然不能停止战争,回归家园,那么“应将性命逐轻车”,就只能跟随将领和敌人拼死战斗。
而最后能见到的是“年年战骨埋荒外”,一个“年年”表明这种惨烈的情况经常能见到,这
都是皇帝穷兵黩武造成的,其中的悲愤之情依然见诸笔端。
接着诗句节奏由紧变松,写到“空见蒲桃入汉家”,年年将士们忠骨埋疆场,换来的是什么,只不过是一些西域的“蒲陶”和“苜宿”的种子罢了,这沉重的代价和区区的植物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由此可见,帝王多么轻视将领的性命,多么草菅人命啊!
这首七言诗一句紧似一句,步步紧逼,感情色彩也逐渐强烈,句句极力描述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最后一句,轻轻一笔,是对前面将士们付出生命代价的一种巨大的讽刺,使全诗的感情气氛达到了高潮。
诗人巧用叠词、对句等使整首诗节奏错落有致,在节奏鲜明的诗句中抒发了强烈悲壮的感情。
【后人点评】
明人邢昉:音调铿锵,风情儋冶,皆真骨独存,以质胜文,所以高步盛唐,为千秋绝艺。
(《唐风定》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