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雨巷》教案(1)(新人教必修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课标版必修一《雨巷》网络学习课堂实录及思考李擎

授课对象:

授课地点:新安中学电子阅览室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意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情感,并使学生达到认识诗歌意蕴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价值的评价能力。而且,这是一篇拓展阅读篇目,因此,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知识目标]体会本诗在意象、主题与艺术手法方面的特点;学习鉴赏、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寻、分析、筛选、整合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利用网络环境解读作品,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领会《雨巷》的意象,把握诗歌主题,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理解。

2、如何理解评论界对此诗的艺术价值持有的完全不同的两种观点。

早读准备感悟《雨巷》

一、反复诵读,把握情境。

1、默读全诗、正音释词。

2、听录音范读、体悟诗境。

请同学们谈谈对这首诗的感觉与体验。

3、入情朗读,读出诗歌哀怨、低沉、无奈的情绪。

二、质疑讨论

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三、教师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从意象、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质疑、思考,为下一节研究性网络学习做初步的准备。

网络学习研究《雨巷》

[导语]课前,我们初步感知了《雨巷》令人窒息的忧郁的美,现在,我们要依托“家园”网站,利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从理性上对《雨巷》进行深入的观照、探究。希望通过这次学习,大家能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

一、5分钟上传自己的疑问。

[设计说明]利用网络空间,让每个同学有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针对性。

——课堂上,这一过程中,共有55人发言,有的同学还顺便对别的同学的疑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生生互动随意而自然。

二、搜索资料、进行探讨

此过程30分钟,教师出示讨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并对自己搜寻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把整合好的答案发布于讨论区;更欢迎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或巡视、或指导、或在讨论区发言。

(一)、关于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请搜集资料,谈谈你对以下本诗中

意象的理解。

(1)雨

(2)巷

(3)油纸伞

(4)作者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做法]将全体学生分为四大组,每组负责其中的一个意象。

[设计说明]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是鉴赏诗歌的关键。这个过程,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生讨论过程节录]

1、我想在这首诗内,雨的描写是为了给诗增添一种迷幻和忧郁的色彩,让作者的感情在诗中更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是给那诗中的“丁香姑娘“增添梦幻般的背景.。(PO)

2、下雨肯定要撑伞的啦!作者可能没什么用意,所有的都只是我们空想出来。(我穿青叶子)

3、油纸伞与这古老的江南小巷有着共同的特质:古老。文中没有更多地描写。我们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去猜测他的用意了。我认为伞成了将作者和外边世界之间的隔网,忧愁还是从网的孔里透了过来。(我穿青叶子)

4、经查找资料可知,在台湾油纸伞有富贵团圆之意,但此诗中油纸伞明显不是上述之意,我认为油纸伞的含义需联系到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据调查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是写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当时他正避居于施蛰存的家乡松江,这一点信息给了我们一点启示,那就是这场雨暗示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油纸伞是当时诗人的避难所施蛰存的家乡松江。(胭脂泪)

5、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浣溪沙》)(小儍帽)

——在网络资源的帮助下,学生的思考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刻。

(二)、关于主题

“丁香一样的姑娘”实有其人吗?请搜集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说明]这是诗歌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不同,直接造成了对诗歌主题的不同解读。

[师生讨论过程节录]

教师发言:对这首诗的主题,有这样一种说法:戴家北面是前清宰相府,姑娘是对于宰相府少女的身影的记忆,诗人不是为革命倒在反革命力量镇压的血泊之中而哀伤,而是站在相府少女的立场,为这时代的残忍而迷茫。还有一种说法是:本诗是为戴望舒的初恋情人写的,你觉得呢?它是一首爱情诗吗?

学生发言:

1、我认为丁香一样的姑娘并不是真的存在于现实社会,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里,因为作者在诗中写到:“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因此,丁香姑娘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她被用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情感,她是一个线索,是诗中的灵魂人物,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所以作者“希望”逢着这样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月之痕)

2、我想是有的,是因为本诗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没有这个人是不会有那么细腻的描写和那么深的感情!(八里香)

3、在作者的生活中是否真有丁香一样的女孩?我也说不清,或许这种女孩只是作者自我幻想出来慰籍自己.但是我认为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成为丁香一样的人,因为其实作者所说的丁香的人即结着忧怨的人,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时候是觉得自己很沉沦的,而每个人在这种时候都喜欢也碰到一个像自己一样的人,或许只有这种人才能明白自己心中的感受.(湮笼寒水)

4、我认为“丁香一般的姑娘”只是作者幻想中的人物形象。“雨巷”是作者所处社会的缩影,而“丁香一般的姑娘”是清丽、脱俗的,是作者内心所希望的能打破当时社会沉寂的理想化人物。(等待风的星辰)

5、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期待假日)

——围绕这个问题,师生各抒己见,在互相碰撞中激起思维的火花。

(三)、关于艺术手法

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说本诗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和读者”,著名诗人朱湘却说这首诗“比起唐人的长短句来,实在毫不逊色”,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评价诗歌的艺术手法是学习的难点,用两种对立的观点比较容易激发学生思维。

[师生讨论过程节录]

1、我同意朱湘。首先,“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和读者”,这话只能表现说话人没有对诗进行深层的思考,对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用意都没有领会。诗写得华丽有错吗?它并非华而虚的,其内涵我们也十分清楚了。再有,本诗的句式有点像词而非词,长短句的节奏虽不是非常强烈,但是给人错落感,也是很美的呀。整齐工整的诗为求达到押韵、对仗等使得读者有时难以理解,反而弄巧成拙。长短句还让人觉得感情起伏。(无花空折枝)

2、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幽蓝如梦)

3、教师的看法:

A、内容上并不是无可取之处,用象征手法,体现了含蓄的美。

B、反映了时代普遍的情绪,并无欺骗之意,具有永恒的魅力。

C、遣词造句精炼含蓄、节奏优美,迷蒙空灵,具有古典美。

——学生上传的内容较上课伊始的丰富厚重了许多,由复制网络资源变为自由发表看法,对诗歌的理解逐渐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