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病名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及治疗
气血两虚证
• 独活寄生汤加减。常用药物如寄生、独活、防风、
秦艽、细辛、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党参、 茯苓、甘草、杜仲、牛膝、桂枝、黄芪、灵仙、 鸡血藤等
肝肾虚损证
• 偏阳虚证:用右归丸合阳和汤加减。常用药物如
熟地、山萸、山药、枸杞、杜仲、肉桂、附子、 菟丝子、当归、鹿角霜、白芥子、麻黄、炮姜、 黄芪、党参、寄生、独活、威灵仙、鸡血藤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及治疗
病因病机
• RA属中医“历节病”、“尪痹”的范畴,其
• 病程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 病因病机 •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 ,正虚邪恋,感受风寒
湿邪,寒热错杂 ,痰瘀互结,阻滞经脉。
辨证分型
• 风寒湿型 • 风湿热型 • 分型论治 • 寒热错杂型 • 气血亏虚型 • 肝肾亏损型
合理的调摄和饮食
• 情绪要乐观,避免出现抑郁或焦虑,要有战胜疾 病的信心,才能提高依从性;
• 合理饮食,避免出现营养不Fra bibliotek。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早诊断早治疗(发病3月内,治疗效果和预后相对较好)。
• 根据患者的身体、经济状况制定一个安全、有效、经济的 治疗方案。
• 治疗方案要个体化,不能千篇一律把诊疗指南的用药都用 上。
• 越婢加术汤
• 多用于类风关急性发作期,表现为风湿热痹者。
• 防已黄芪汤
• 适用于气虚湿阻之RA。
• 麻黄细辛附子汤
• 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越婢加术汤治疗类风关风 寒湿型。
• 独治寄生汤
• 治类风关日久,正虚邪实者
• 三痹汤
• 适用于RA肝肾气血不足夹风寒湿痹的治疗。
• 宣痹汤
• 适用于RA湿热痹型,湿热较重者,可与二妙 散同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念
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 )?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俗有骨痹、历节风之称。
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常呈对称性,早期症状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活动困难及发僵,长久不愈的晚期症状则为关节畸形。
本病在我国人中患病率为0.3% ,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与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病的高峰年龄20-40 ,而女性则在40-60 岁,类风湿关节炎以女性多发,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3 倍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和病程?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所谓的滑膜炎。
正常状况下,关节腔内面有一层精致的滑膜,可分泌关节滑液,以润滑和保护关节。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滑膜产生发炎反应,关节因发炎细胞的聚积而有红、肿、热、痛的现象。
这种发炎反应严重时甚至侵犯整个关节,破坏软骨甚至骨骼。
若缺乏适当治疗,关节将变形、僵直而无法活动。
此外,活动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约有5%-15% 会出现皮下结节,这是一种发生于皮下面,因发炎作用而变性成纤维组织,分布很广,但好发于较敏感部位如关节伸侧、头皮等,通常不会有太大问题,有时则会导致感染。
如果发生在肋膜、眼睛等,则会导致较严重的后果。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必备的条件(诊断标准) 诊断类风湿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自觉症状)一般是以远端一个或两个小关节开始疼痛、肿胀、逐渐发展到多个关节,有的呈对称性、游走性、间歇性发作。
一半以上病人可出现晨僵(早晨起床时两手发硬胀),活动后消失。
如何鉴别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受累关节 以四肢大关节(膝、髋、踝、肘、肩、腕)为主 以四肢小关节(手指、掌指、足趾)为主 临床表现 急性者发病急、高热、关节红、肿、热、痛,慢性者关节游走窜痛或兼低热 手足小关节肿痛、晨僵,可侵犯大关节,常呈对称性,大小关节皆可变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治疗标签: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多关节(主要是小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可能导致严重残疾的疾病,发病最初两年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是决定疾病转归的最重要阶段。
1发病机制RA属中医痹症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乘虚侵入人体,流注经络,留于关节,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和,闭阻不通而出现疼痛、关节肿大、关节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故本病病机以正气虚弱为本,邪滞关节为标,其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不通则痛。
如寒性凝滞,寒邪偏胜,则其痛多较剧而痛处不移,此为“痛痹”;若因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感受风寒湿外邪,郁久化热,或脾湿内蕴,复感湿热外邪,热邪与人体气血而致使关节红肿疼痛、发热,此为“热痹”。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支原体、分枝杆菌、肠道细菌、EB病毒感染有关。
主要病变发生在滑膜,可累及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及全身组织,引起关节畸形、骨骼肌萎缩、功能活动障碍,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可以导致残疾。
家系研究提示:本病有遗传倾向,HLA-DR分子第三多变区的特定氨基酸顺序,是易患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遗传因素,因人体HAL-DR分子中的决定性成分具有能识别启动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抗原的能力。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大分子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E,是一种自身抗体,见于70%的患者血清中,其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2临床表现四肢远端小关节出现晨僵、呈对称性、肿胀甚至畸形,晚期可影响大关节,病痛可累及腕部、肘部、肩部;踝部、膝部、髋部。
还常累及颈项部、背部、腰部及骶髂关节等。
一般参考世界公认的国际诊断标准是: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1)晨僵至少1 h,且持续时间≥6周;(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3)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4)对称性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5)皮下结节;(6)X线改变(骨质疏松、间隙变窄、囊性变);(7)类风湿因子1∶32。
古代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
古代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在古代可以用病理名词或病证命名,在中医文献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而且“痹症”范围较广,包含西医的多种疾病。
历代中医典籍虽没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名,但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论述与近历代医学论点是颇点相吻合的。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虚损性疾病,常见的论述有:行痹、痛痹、著痹、历节痛、痛风、顽痹、鹤膝风,以及骨痹、肾痹等等。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症状、治疗方法、预后等,历代医家均有阐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最早出现“痹”字概念的医学文献,是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地的帛书,在《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脉灸经》中有“疾畀(痹)”,“踝痹”,以及“足小指痹”等文字记载,其它与痹症相关的症状有“手痛”“四末痛”“膝肿”“足大小指废”等等。
《五十二病方》中还收载了现今治疗痹证的常用药物,如“乌喙”(乌头)、续断根、防风、白芷、牛膝等。
尽管在这珍贵的古医帛书中,没用形成较完整的疾病概念,也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分门别类,但证明“痹”在夏商时期就已经作为病理名词或症状命名,见诸于现存最古老的医著。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内经》,它不仅是这个时期具有总结性的医学典籍,同时也为痹病类疾病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并列了两篇有关“痹证的专论——《痹论》、《周痹》。
首先提出了风寒湿邪与内在机体“外内相合”致痹的观点,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强调痹证的发生除了风寒湿外邪的侵袭外,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脉之气失调、逆乱,“两气相感”才会发病,强调了先由脏腑内伤,功能失调以及营卫不和,然后风寒湿邪乘虚内侵,发生各种痹证。
《内经》还明确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病骨痹。
”又按病因而将痹证分为四种类型,“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生,阳遭阴,故为痹热(也称热痹)。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其特点是以多发性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全身症状,如疲乏、失眠等。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关节,阻滞经络,引发气滞、血瘀,导致关节功能受限、疼痛不适。
在中医的治疗下,除了常规的调理身体、舒筋活络的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疗效最佳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1. 风寒湿型主要症状: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疼痛较重,病情反复加剧,乏力,喜温喜按。
舌质: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活络舒筋。
2. 湿热瘀阻型主要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局部渗出,腻腻不渴,病情重,易出现皮肤溃疡,口腔溃疡等。
舌质: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二、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中医医师会进行个性化的中药处方,常用的药物包括:防风、羌活、红花、当归等,用于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还会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穴位,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从而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四神聪、风池、合谷等,搭配适当的针刺手法和灸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治疗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方法,适用于轻度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
按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法和力度,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三、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患者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大豆制品、海鱼等,对于帮助康复也非常有益。
四、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关节炎症状,增强身体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老中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经验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经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慢性骨关节疾患,患者多为青壮年人,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早期多有游走性的关节肿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则出现关节僵直畸形,骨质改变和骨骼肌萎缩而丧失劳力;其病变主要在于关节局部组织,如骨质、软骨、滑膜及其韧带肌腱等,但亦可累及于全身其他部位,故属于一种慢性全身性较顽固的病变。
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因而治疗上也比较困难。
在祖国医学里虽无此病名,但有“历节风”、“白虎历节”、“痛风”、“顽痹、骨痹”等类似此病的记载,近年来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进行观察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初步总结如下:辨证论治(一)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期临床常见有以下三大类型:1.热胜型主证:手足小关节红肿胀痛,局部灼热,皮肤稍红或脊椎胀痛,四肢活动障碍,持物不便,行动艰难,或伴有全身低热不适,或自觉全身有发热感,烦渴汗出,面色黄、红,舌苔薄白、质红,脉弦滑数。
化验: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降率增速,抗链球菌溶血素“O”偏高或不高。
【辨证】伏邪郁闭,化热成毒,内伤营卫、筋脉,气滞血瘀,关节失利。
【治法】清热解毒,通经化瘀为主,少佐搜剔络邪。
【方药】银花60克,连翘25克,桑枝30克,银藤30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丹皮10克,地龙12克。
加减:清热解毒,选加紫地丁、野菊花、草河车、蒲公英、黄柏、白鲜皮、天花粉、生甘草;气分热重,发热烦渴者,选加生石膏、知母;营血分热重,关节疼痛,夜重昼轻或身现斑点,有衄血等血证者,选加生地、白芍、元参、广角片;热甚血瘀,有发热身疼,舌体有瘀血斑点者,选加桃仁、赤芍、元胡;热甚阻络,周身疼甚而又无瘀血见证者,选加丝瓜络、王不留行、木瓜、竹茹;热重肿甚,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红肿热痛重者,选加防己、茯苓皮、川萆薢、酒军、元明粉;瘀滞日久,关节麻木僵直骨节畸形者,选加蜂房、皂刺、乌蛇。
【方解】热胜型以热胜毒甚为主因,方中治疗用药以重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为主药;辅以桑枝、银藤清热通络;丹参、红花、丹皮凉血化瘀;少佐地龙清热搜剔络邪。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类风湿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属于“尪痹”范畴,也有称为“厉节病”、“鹤膝风”、“痛痹”、“骨痹”等。
中医认为,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凝滞,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诊断【西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RAR)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助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1)风热湿毒(壅盛)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红苔白腻,脉浮。
(2)寒湿阻络证肢体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胖,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紧。
(3)湿热阻络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紫暗,苔白厚或厚腻,脉细涩。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细暖,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1.基础治疗(1)一般治疗急性期全身症状严重,关节肿痛明显,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并保持关节于功能位置。
缓解期应尽早开始关节功能锻炼,运动量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强直。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和关节周围非感染性炎症为主,能引起关节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属中医痹证范畴,近代医贤名曰尫痹、顽痹等病名。
其因证机治与一般“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痹证不同,在研究探讨古今医贤治疗痹症论述的基础上,结含临床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要点提出如下见解。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成药主要有以下12种,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加减:常用方(1)风湿寒痛片药物组成:青风藤、桂枝、附子、生薏苡仁、鹿茸、枸杞子、黄芪、黄芩等。
功效: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扶正固本。
主治: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稳定期。
用法用量:每次6~8片。
病情重者可加倍服用(12~16片,不超过20片)。
每日2~3次。
(2)痹苦乃停片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制乳香、制没药、制马钱子、怀生地、薏苡仁等。
功效:祛风除湿,温通化阳,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寒湿偏重者。
用法用量:成人每次5~7片,每日4次,儿童酌减。
(3)麝香丸药物组成:川乌3枚,地龙5条,全蝎、黑豆各21个。
制法:上药俱生用,为细末,入麝香少许研匀,糯米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效: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风寒偏盛者。
症见历节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咬,昼静夜剧及一切手足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7丸,甚者10丸。
夜卧令腹空,温酒下,每日3次。
(4)血痹大易方药物组成:萆懈、山药、牛膝、泽泻各60g,地肤子、白术各15g,干漆、蛴螬、狗脊、车前子各5g,茵陈3g,山茱萸16g,干地黄75g,天雄5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
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补益肝肾。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风邪偏重。
症见疼痛,游走无定处。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每日3次,温酒送下。
用量亦可适当增加。
(5)防风丸药物组成:防风、羌活、桂心、茯神、人参、炒枳壳、酒牛膝、五加皮、麦冬、元参、薏苡仁、生地黄、芍药、丹参、槟榔各60g,大黄、炒松子仁、木香各15g,磁石(火煅醋淬7次 )适量。
常见风湿骨病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常见风湿骨病中西医病名对照表西医病名中医病名1 风湿热行痹、热痹2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痹、热痹3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寒痹、着痹4 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痹5 类风湿性关节炎历节、白虎历节风、痛痹、顽痹、尪痹、瘘痹(后期)6 系统性红斑狼疮周痹(周身之痹)、常伴内脏痹(心痹、肝痹、肺痹、脾痹、肾痹、肠痹、胞痹、三焦痹)7 盘状红斑狼疮蝴蝶丹、阴阳毒、赤丹等8 硬皮病皮痹、肠痹、食痹9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肌痹、肌肤痹、瘘症10 干燥综合症燥痹、燥病11 结节性多动脉炎脉痹、血痹12 多发性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痹13 早期闭塞性脉管炎脉痹14 末梢血管炎血痹、脉痹15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混合痹、复合痹16 成人斯蒂尔病寒热痹、热痹17 结节性红斑风雪痹、瓜藤缠、湿毒流注、梅核火丹18 白塞病孤惑19 银屑病性关节炎银屑病20 肠病性关节炎肠痹21 骨关节炎肘痹膝痹22 颈椎病颈肩风23 腰椎肥大性关节炎腰腿痛、腿股风、环跳风24 腰关节肥大性关节炎着痹、骨痹、腰痛、鹤膝风25 手指退行性关节炎鸡爪风26 跟骨骨刺增生症足跟风27 髋关节肥大性关节炎环跳风28 膝骨关节炎骨痹、鹤膝风29 膝关节滑囊炎鹤膝风30 多发性肋软骨炎软肋痹31 强直性脊柱炎龟背风、肾痹、骨痹、竹节风32 慢性纤维织炎着痹、腰痹、肾着33 肌腱炎筋痹34 痛风痛风35 痛风性关节炎痛痹、热痹、着痹、冻烂疮36 大骨节病骨痹、历节37 脂膜炎恶核肿、丹毒、痰核、冻烂疮38 巨细胞动脉炎脉痹、偏头痛39 雷诺综合症、红斑性肢痛症脉痹、血痹40 骨质疏松症骨瘘、骨痹。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炎和全身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在中医中属于“痹证”范畴。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时,主要从疾病的病机、病情表现、辨证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1. 湿热蕴结型:特点:关节红肿疼痛明显,经常伴有发热、口干、口苦、尿黄等湿热症状。
舌质偏红,苔黄腻。
治疗:清热利湿为主,可选用黄柏、藿香等清热利湿药物。
2. 瘀阻阻络型:特点:关节疼痛较为剧烈,活动受限,疼痛可在不同的关节间转移,伴有瘀血倾向,常见瘀斑、瘀点等皮肤症状。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黄腻。
治疗: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桃红、三七等活血化瘀药物。
3. 寒湿凝滞型:特点:关节疼痛较为重,活动受限,经常伴有寒湿症状如关节僵硬、胀痛、感觉怕冷等。
舌质淡白,苔白腻。
治疗:温经散寒为主,可选用肉桂、附子等温经散寒药物。
4. 肝肾不足型:特点:关节肿痛不明显,多表现为晨僵、活动后缓解。
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症状。
舌质淡红或无光泽,苔白薄。
治疗:补肝肾为主,可选用何首乌、淫羊藿等补肝肾药物。
以上仅是四种常见的辨证类型,实际上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可能会混杂多种类型,因此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剂有很多,常用的有清热利湿方如五苓散、两气解毒方如金银花汤,活血化瘀方如祛瘀胺、三七颗粒,温经散寒方如四逆汤、温经丸,补肝肾方如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中医辨证论治需要根据具体个体的病情综合判断,选用适合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同时结合中西医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认识
中医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痹”,中医文献对“痹”的描述很多,其中以“顽痹”、“历节风”比较近似类风湿性关节炎。
历节风属于痹证的一种,它专指关节病变的痹证,以关节变形、疼痛、活动受限、僵硬为特点。
“历节风”一名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病以“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诸肢节疼痛”。
并认为其病因或禀赋不足,或因调摄不慎,嗜欲无节,逐致气血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既虚,则无以充养筋骨,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即成斯疾,王焘《外台秘要》亦认为:本病大都风寒暑湿之邪,因虚所致。
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蓄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总之,中医认为本病是在肝肾亏虚的内因基础上,遭受风寒湿外邪而致病。
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
夏季暑热,不要贪凉受露,暴饮冷饮等。
秋季气候干燥,但秋风送爽,天气转凉,要防止受风寒侵袭。
冬季寒风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注意劳逸结合。
劳逸结合是强身保健的主要措施。
临床上,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虽然基本控制,处于疾病恢复期,往往由于劳累而重新加重或复发,所以要注重劳逸结合。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练气功、太极拳、散步等,大有好处。
凡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强,很少患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症范畴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故治痹应以祛风、散寒、化湿为主。
笔者用治痹通络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共40例病人,男15例,女25例;年龄26~64岁;病程短者2月,最长者20余年。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方剂组成及用法1方剂组成:桂枝9g,芍药10g,白术10g,防风10g,制附片9g,生姜6g,独活9g,羌活9g,秦艽9g,乌梢蛇12g,炙甘草6g。
2加减用法:根据临床表现,病人以关节冷痛、沉重为主,畏寒,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胖质暗淡,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证属寒湿阻络,重用附子,增至15g,并加细辛3g,蜈蚣9g,威灵仙12g。
临床表现以热重湿轻,关节红肿发热,口渴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证属湿热阻痹,去制附片、生姜、桂枝,加黄柏9g,知母9g,薢薢9g。
临床见关节疼能剧烈。
以刺痛为主,足痛不已,局部红肿,面暗,舌紫暗有瘀斑,脉沉细涩,证属瘀血阻络,加当归9g,川芎9g,红花6g,乳香、没药各9g。
临床见关节疼痛,畸形明显伴腰酸膝软,肢体痿弱,舌淡苔白滑,脉滑细,证属肝肾亏损,加生熟地各12g,骨碎补9g,牛膝12g,五加皮9g,补骨脂12g。
病人均每日1剂,服用1~2月,随证再有加减。
疗效判断1显效: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活动情况明显改善,可进行日常活动。
2好转:关节疼痛有所改善,一般能自理生活。
3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40例病人中,显效15例,占总数37.5%;好转20例,占总数50%;无效5例,占总数12.5%;总有效率达87.5%。
讨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全身免疫性疾病,与中医古籍中所述“风湿”、“历节”、“白虎历节”、“鹤膝风”等证相似,属中医痹症范畴。
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使气血痹阻而为痹症或使人体正虚内生痰浊,瘀血,使经络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也有风湿郁而化热。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为“痹病”,认为是因为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据此辨证:
1.风-行痹:主要表现为游走性关节肿痛,或兼有发热、恶风寒等表证(感冒症状),处方可选桂芍知母汤:桂枝汤去大枣加麻黄,加白术、防风、知母、附子,用于治疗寒热夹杂,寒邪化热。
2.寒-痛痹:主要表现为疼痛较剧,活动受限,遇冷痛甚,得热则减,中药方可选乌头汤: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黄芪、蜂蜜
3.湿-着痹:关节疼痛重着、酸楚,伴肌肤麻木,手足困重,苔白腻,脉濡缓。
中药方选薏苡仁汤: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甘草。
4.热-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日轻夜重,多兼有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中药方选四妙散加减。
也可用宣痹汤:连翘、栀子、滑石、防己、薏苡仁、杏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皮
久病多瘀、多出现肾虚,治疗以补肾祛寒,活血通络为法:川续断、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制附片;熟地;桂枝、独活、威灵仙;白芍。
本人认为此类病人首辩寒热,其次为肾虚、血瘀,治疗以通经络为主,加虫类药搜风通络,往往可获良效。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被归为“风湿痹痛”范畴。
中医辨证论治认为,风、湿、寒、热等因素侵袭人体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会采取不同的辨证施治方法,从根本上调理患者的体内平衡,缓解症状,并防止病情恶化。
在中医中,对待任何疾病都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的轻重缓急来进行个性化治疗。
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食疗调理两个方面。
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等综合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机,以此为依据进行治疗。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见的辨证有风寒湿热证。
在实际治疗中,中医医生会通过辨证论治选择适当的方法,包括针灸、按摩、中药煎剂等手段,帮助患者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
对于风寒湿证,中医医生会选择适当的温热的治疗方法,如艾灸、温针等,帮助驱寒散寒、祛湿理气;对于湿热证,中医医生则会采取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如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等。
这些方法旨在调和患者的气血,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还包括食疗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是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建议患者应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酒等,以免刺激关节,加重病情。
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湿通络作用的食物,如黑豆、红糖、山药等,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
中医还强调保持适当的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关节的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但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站立,以免加重关节的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强调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煎剂、食疗等,综合调理患者的体内平衡,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类风湿中医诊疗规范2011终极版
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1版)一、疾病名称定义 (1)二、中医辨证分型和辨病特点..............21、辨证分型....................22、辨病特点 (4)三、中医治疗.....................41、辨证治疗....................42、辨病治疗....................73、其它治疗 (8)四、中医疗效评价 (9)五、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和解决措施 (17)1.难点分析 (17)(1)急性期的炎症控制 (17)(2)防治变证 (18)(3)中医疗效评价...............182.解决措施 (18)一、疾病名称定义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
关节滑膜 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 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学中没有对等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尪痹”、 “痹病”等范畴,在中医文献中也有“鹤膝风”、“痛风”、“历节”、“白虎历节风”等 病名类似,一般是指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痹阻经络及筋骨关 节,气血不通,出现关节及周围肌肉的疼痛、肿胀、僵硬,甚则关节变形、骨 质受损的一类疾病。
二、中医辨证分型和辨病特点1、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是临床诊疗风湿病的重要原则。
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应首先辨别 关节表现,然后结合全身症状和舌象、脉象,来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阴阳 和表里,并且判断疾病的病势、病情和病机,据此进行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常见以下辨证分型。
(1)湿热痹阻证主症:关节肿胀,疼痛,触之发热,皮色发红。
次症: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发热,口渴,咽痛,汗出,小便黄,大便干。
舌脉:舌质红,苔xx 、腻,脉滑数或弦滑。
(2)热毒炽盛证主症:关节疼痛剧烈,触之发热,关节肿胀,皮色发红,高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病名
历节风、骨骱痹(类风湿关节炎)是最具体概括的中医病名:历节风《圣济总录》卷十:“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
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肢节不可屈伸。
”而肩髀不能举,则骱已脱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骨痹、肾痹是中医经典古籍病名《素问逆调论》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粟,是为何病?歧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脏,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侧髓不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粟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弧藏也,骨髓一水不能胜两火,故不能冻粟,病名曰:“骨庳,是人当挛节也”。
竹节风(《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尫痹焦树德提出的病理形态;咬牙风(《医林绳墨?痹》:“久风入中,肌肉不仁,所以为顽痹者也。
”参见(疒帬)痹条。
);抬肩风、梳头风、肘后风、鸡爪风、鹤膝风、坐骨风(见《外科心法》卷五。
该病多由经络气血亏损,风邪外袭,阴寒凝滞而成。
)是中华民俗部位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