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解读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吸入麻醉临床操 作规范专家共识 解读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一. 吸入麻醉药物和仪器的准备 二. 吸入麻醉的实施
三. 吸入麻醉监测
四. 吸入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规范吸入麻醉技术,掌握吸入麻醉技能
2
一、吸入麻醉药物和仪器的准备
3
吸入麻醉药物和仪器的准备
1. 麻醉药物
气体: 氧化亚氮
英国: <10ppm#
挪威 : TWA:<20ppm
芬兰 : STEL:<20ppm TWA:<10ppm
24
吸入麻醉时麻醉废气浓度
手术室内麻醉废气<2ppm
地点
手术室
安全范围
相关人员
麻醉医生 外科医生 护士 麻醉医生(n=10) 外科医生(n=10) 护士医生(n=10) 辅助人员(n=10) 手术室人员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氟烷 安氟醚(恩氟烷)
异氟醚(异氟烷)
七氟醚(七氟烷) 地氟醚(地氟烷) 氧化亚氮使用时 O2 ≮ 30%
挥发罐专罐专用 注意液面
麻醉监测设备
麻醉机 挥发罐 废气排放系统 监测仪
5
二、吸入麻醉的实施
6
吸入麻醉诱导方法
a. 浓度递增法 麻醉机为手动模式,APL阀于开放位
病史和麻醉史
十大令人震惊的医疗过失 10 shocking medical mistakes: 1. Treating the wrong patient 2. Surgical souvenirs 3. Lost patients 4. Fake doctors 5. The ER waiting game 6. Air bubbles in blood 7. Operating on the wrong body part 8. Infection infestation 9. Lookalike tubes 10. Waking up during surgery /2012/11/05/h ealth/medical-mistakes-nov/index.html 有知晓发生史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一. 吸入麻醉药物和仪器的准备 二. 吸入麻醉的实施
三. 吸入麻醉监测
四. 吸入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规范吸入麻醉技术,掌握吸入麻醉技能
2
一、吸入麻醉药物和仪器的准备
3
吸入麻醉药物和仪器的准备
1. 麻醉药物
气体: 氧化亚氮
英国: <10ppm#
挪威 : TWA:<20ppm
芬兰 : STEL:<20ppm TWA:<10ppm
24
吸入麻醉时麻醉废气浓度
手术室内麻醉废气<2ppm
地点
手术室
安全范围
相关人员
麻醉医生 外科医生 护士 麻醉医生(n=10) 外科医生(n=10) 护士医生(n=10) 辅助人员(n=10) 手术室人员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氟烷 安氟醚(恩氟烷)
异氟醚(异氟烷)
七氟醚(七氟烷) 地氟醚(地氟烷) 氧化亚氮使用时 O2 ≮ 30%
挥发罐专罐专用 注意液面
麻醉监测设备
麻醉机 挥发罐 废气排放系统 监测仪
5
二、吸入麻醉的实施
6
吸入麻醉诱导方法
a. 浓度递增法 麻醉机为手动模式,APL阀于开放位
病史和麻醉史
十大令人震惊的医疗过失 10 shocking medical mistakes: 1. Treating the wrong patient 2. Surgical souvenirs 3. Lost patients 4. Fake doctors 5. The ER waiting game 6. Air bubbles in blood 7. Operating on the wrong body part 8. Infection infestation 9. Lookalike tubes 10. Waking up during surgery /2012/11/05/h ealth/medical-mistakes-nov/index.html 有知晓发生史
吸入全麻药 PPT
LOGO
二、肺对麻醉药的摄取 在肺泡膜无病变,且正常通气的情况下,肺
对麻醉药的摄取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药物 的溶解度、心输出量、肺泡与静脉血药物的分 压差。
LOGO
三、组织摄取 身体各组织器官对麻醉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摄取 作用。血流丰富的组织,如脑、心脏、内脏血 管床、肝肾,及内分泌器官,会在麻醉诱导期 摄取大量的麻醉药。
LOGO
吸入麻醉药的消除
吸入麻醉药除小部分被代谢,极少经手术创面 、皮肤排出外,大部分以原形经肺排出。麻醉 苏醒过程就是麻醉药的排出过程,与麻醉诱导 过程相反:组织→血液→肺泡→呼出气。
苏醒(药物排出)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血管丰富 组织的组织/血溶解度、血/气溶解度、心排出量 、新鲜气流量和肺泡通气量。
LOGO
MAC的用途
1.反映脑内全麻药分压 2.比较吸入全麻药的强度 3.了解药物相互作用 4.可定出“清醒MAC”、 “气管插管MAC” 5.计算药物的安全界限。
LOGO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
LOGO
吸入全身麻醉药
1
基本概念
2
吸入麻醉药的吸收、分布、排出
3
七氟醚
4
职业暴露
LOGO
LOGO
吸入全身麻醉药
1
基本概念
2 吸入麻醉药的吸收、分布、排出
3
七氟醚
4
职业暴露
LOGO
七氟醚
理化性质: • 无色无味;对金属无腐蚀作用;
• 血/气分配系数0.69;MAC1.71%;
• 体内过程:肺摄取快,代谢率3%。
LOGO
药理作用
效能高,强度中等,诱导、苏醒迅速平稳。
• 脑电图抑制,呈高幅慢波,诱发癫痫型脑电介 于恩氟醚与异氟醚之间。
《吸入麻醉》幻灯片PPT
适应证很广,可用于各种年龄、各部 位的大、小手术
对糖尿病、嗜铬细胞瘤、重症肌无 力以及眼科手术具有明显的优点
不良反响
抑制呼吸循环
恩氟烷有中枢兴奋作用,吸入浓度高并低二氧化 碳时,脑电图出现惊厥性棘波和运动性活动发作 ,甚至惊厥
通过对麻醉后血清酶的检查证实,恩氟烷对肝功 能的影响很轻。 发生率远低于氟烷
循环系统
恩氟烷麻醉时心率变化不定,与麻醉前的心率相 关
恩氟烷直接抑制心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临 床上把血压下降作为恩氟烷麻醉过深的指标
恩氟烷不增加肾上腺素对心律反响的敏感性,麻 醉时心律稳定。心电图上虽可见到房室传导时间 延长,但对心室内传导无影响
呼吸系统
用1MAC恩氟烷,不增加气道分泌。增加吸入浓度 亦不引起咳嗽或喉痉挛等并发症
对心肌直接抑制作用,减轻含氟类麻醉药的心血 管抑制作用
对呼吸道无刺激性,分泌物不增加,纤毛活动不 受抑制,使对缺氧的反响性减弱
临床应用
用于镇痛、无痛分娩,与含氟类麻醉药合用是 国内外最通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禁忌证:肠梗阻、气胸、空气栓塞等体内有闭 合性空腔的病人
不良反响
缺氧 高浓度吸入麻醉药,可达80%,使用 前必须给氧去氮
闭合性空腔增大 体内空腔平时充满氮气, 氮气血中溶解度小, N2O体内弥散速度远大 于N2,容易进入体内增大闭合性空腔
骨髓抑制
其他吸入麻醉药
氟烷 平安范围小,镇痛作用差,心律失 常,肝损害
七氟烷 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 地氟烷 价格昂贵 甲氧氟烷 肾毒性 乙醚 易燃易爆,局部刺激性强,胃肠道
小〔1.8〕 诱导苏醒快 MAC:1.68
药理作用 神经系统
随血中恩氟烷浓度升高,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逐渐 加深,可产生爆发性中枢神经的抑制,临床上可 伴有面及四肢肌肉强直性阵挛性抽搐,惊厥性棘 波是恩氟烷深麻醉的脑电波特征,PaCO2低于正 常时棘波更多
对糖尿病、嗜铬细胞瘤、重症肌无 力以及眼科手术具有明显的优点
不良反响
抑制呼吸循环
恩氟烷有中枢兴奋作用,吸入浓度高并低二氧化 碳时,脑电图出现惊厥性棘波和运动性活动发作 ,甚至惊厥
通过对麻醉后血清酶的检查证实,恩氟烷对肝功 能的影响很轻。 发生率远低于氟烷
循环系统
恩氟烷麻醉时心率变化不定,与麻醉前的心率相 关
恩氟烷直接抑制心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临 床上把血压下降作为恩氟烷麻醉过深的指标
恩氟烷不增加肾上腺素对心律反响的敏感性,麻 醉时心律稳定。心电图上虽可见到房室传导时间 延长,但对心室内传导无影响
呼吸系统
用1MAC恩氟烷,不增加气道分泌。增加吸入浓度 亦不引起咳嗽或喉痉挛等并发症
对心肌直接抑制作用,减轻含氟类麻醉药的心血 管抑制作用
对呼吸道无刺激性,分泌物不增加,纤毛活动不 受抑制,使对缺氧的反响性减弱
临床应用
用于镇痛、无痛分娩,与含氟类麻醉药合用是 国内外最通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禁忌证:肠梗阻、气胸、空气栓塞等体内有闭 合性空腔的病人
不良反响
缺氧 高浓度吸入麻醉药,可达80%,使用 前必须给氧去氮
闭合性空腔增大 体内空腔平时充满氮气, 氮气血中溶解度小, N2O体内弥散速度远大 于N2,容易进入体内增大闭合性空腔
骨髓抑制
其他吸入麻醉药
氟烷 平安范围小,镇痛作用差,心律失 常,肝损害
七氟烷 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 地氟烷 价格昂贵 甲氧氟烷 肾毒性 乙醚 易燃易爆,局部刺激性强,胃肠道
小〔1.8〕 诱导苏醒快 MAC:1.68
药理作用 神经系统
随血中恩氟烷浓度升高,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逐渐 加深,可产生爆发性中枢神经的抑制,临床上可 伴有面及四肢肌肉强直性阵挛性抽搐,惊厥性棘 波是恩氟烷深麻醉的脑电波特征,PaCO2低于正 常时棘波更多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二. 吸入麻醉操作(诱导)
一. 浓度递增法
✓麻醉机为手动模式,APL阀于开放位 ✓调节吸入氧浓度,氧流量6-8L/min ✓给患者面罩给吸氧, 嘱其平静呼吸 ✓打开蒸发器,起始刻度为0.5%,患者每呼吸3次后增加吸
入浓度0.5%直至达到需要的镇静或麻醉深度
✓在患者意识消失后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度辅助呼吸
废气清除系统
麻醉气体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氟类吸入麻醉药
氧化亚氮 氟类吸入麻醉药和氧化亚氮的联合使用
氟类吸入麻醉药
氧化亚氮
牙科诊所(单独使用氧化亚氮)
引自美国劳动部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y Administratio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1977)
背景
吸入麻醉与当代麻醉学发展密切相关
– 老年麻醉和小儿麻醉管理 – 肥胖病人的麻醉管理
重点领域
– 术中知晓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麻醉药对神经发育功能的影响
关键课题
– 麻醉药对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现实挑战
– 通气困难
规范–吸术入后舒麻适醉化转技归术(恶,心掌呕握吐、吸躁入动…麻…)醉技能
目录
一. 吸入麻醉的准备
① 药物:氧气、N2O,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② 仪器:麻醉机、监护仪
二.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
① 诱导 ② 维持 ③ 苏醒
三. 吸入麻醉监测
一. 吸入麻醉的准备
药物
– 气体:氧化亚氮
–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 氟烷 • 安氟醚(恩氟烷) • 异氟醚(异氟烷) • 七氟醚(七氟烷) • 地氟醚(地氟烷)
• 联合静脉麻醉药物或神经阻滞麻醉——呼气长,患者会导致呛咳、挣扎、喉痉挛和气道梗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解读 ppt课件
二. 吸入麻醉操作(诱导)
一. 浓度递增法
麻醉机为手动模式,APL阀于开放位
调节吸入氧浓度,氧流量6-8L/min 给患者面罩给吸氧, 嘱其平静呼吸
打开蒸发器,起始刻度为0.5%,患者每呼吸3次后增加吸入浓度0.5%
直至达到需要的镇静或麻醉深度 在患者意识消失后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度辅助呼吸 此法适合于氟烷,较少用于七氟醚的诱导
重点领域 关键课题
现实挑战
规范吸入麻醉技术,掌握吸入麻醉技能
目录
一. 吸入麻醉的准备
① 药物:氧气、N2O,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② 仪器:麻醉机、监护仪
二.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
① 诱导 ② 维持 ③ 苏醒
三. 吸入麻醉监测
四. 吸入麻醉相关不良反应
一. 吸入麻醉的准备
药物
气体:氧化亚氮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氟烷
安氟醚(恩氟烷)
异氟醚(异氟烷) 七氟醚(七氟烷)
地氟醚(地氟烷)
烷——仅含有碳、氢两种原子 醚——一个氧原子连接两个烷基或芳基
氧化亚氮
瓶装气体:45psi(3kg/cm2) 管道气体:50psi (3.5kg/cm2)
优先使用 管道气体!
氧气
瓶装气体:45psi
管道气体:50-55psi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蒸发罐
液面的最低和最高限度(精确度) 蒸发罐专灌专用
CO2吸收剂
定期更换,更换后使用麻醉机要再次检查气密性
复合物A:干燥钡(钠)石灰、高浓度七氟醚
CO:在相同的MAC浓度下CO产生量的从大到小的顺序
为:地氟醚>安氟醚>异氟醚>氟烷≈七氟醚 钡石灰>钠石灰>钙石灰
吸入麻醉优势及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ICC培训课程 1 吸入麻醉优势
吸入麻醉优势及专家共识解读
吸入麻醉优势
➢ 起效迅速,快进快出 ➢ 麻醉气体浓度监测,可控性强 ➢ 无术中知晓 ➢ 使用方便,灵活 ➢ 心脏保护作用 ➢ 安全
吸入麻醉优势及专家共识解读
起效迅速,快进快出
吸入麻醉优势及专家共识解读
七氟烷起效和消除速度快
研究观察了7例健康男性吸入氧化亚氮、七氟烷、异氟烷、氟烷后,30分钟内麻 醉剂肺泡浓度/吸入浓度(FA/FI)、肺泡浓度/停止吸入时的肺泡浓度(FA/FAO) 的变化,结果显示七氟烷起效和消除速度都较快。
➢ 呼气端 ➢ 吸气端 监测呼气末CO2浓度 长时间低流量麻醉和紧闭回路吸入麻醉者,建议设立有毒气体监测(CO)
吸入麻醉优势及专家共识解读
维持麻醉深度
吸入麻醉药选择: ➢ 手术类型 ➢ 患者实际情况
维持麻醉深度: ➢ BIS:40-60之间 ➢ Narcotrend指数:D1-E2 ➢ 单纯吸入维持时,呼气末吸入气体浓度一般维持在1.3MAC以上 ➢ 以吸入麻醉药复合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来满足手术条件时, 一般采用中流量麻醉(2L/min),吸入浓度设定为1.0-1.5MAC ➢ 呼气末吸入麻醉药物浓度≥0.6 MAC,以避免发生术中知晓
体动
吸入麻醉优势及专家共识解读
% 药物
未用肌松药患者极不可能出现知晓: 甚至在那些极其不肯丧失意识,并且极 容易制动的患者,他(她)在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仍能靠挣扎来显示其仍觉醒!
% 患者
100
入睡
制动
50
0 MAC MAC 吸入麻醉优势及专家共识解读
苏醒
% 药物
制动却仍有意识的患者不存在 !
% 患者
ACC/AHA推荐:在非心脏手术中,具有心肌梗死风险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的患者在全身麻醉维持阶段使用吸入麻醉剂可获益(证据级别:B)
吸入麻醉优势及专家共识解读
吸入麻醉优势
➢ 起效迅速,快进快出 ➢ 麻醉气体浓度监测,可控性强 ➢ 无术中知晓 ➢ 使用方便,灵活 ➢ 心脏保护作用 ➢ 安全
吸入麻醉优势及专家共识解读
起效迅速,快进快出
吸入麻醉优势及专家共识解读
七氟烷起效和消除速度快
研究观察了7例健康男性吸入氧化亚氮、七氟烷、异氟烷、氟烷后,30分钟内麻 醉剂肺泡浓度/吸入浓度(FA/FI)、肺泡浓度/停止吸入时的肺泡浓度(FA/FAO) 的变化,结果显示七氟烷起效和消除速度都较快。
➢ 呼气端 ➢ 吸气端 监测呼气末CO2浓度 长时间低流量麻醉和紧闭回路吸入麻醉者,建议设立有毒气体监测(CO)
吸入麻醉优势及专家共识解读
维持麻醉深度
吸入麻醉药选择: ➢ 手术类型 ➢ 患者实际情况
维持麻醉深度: ➢ BIS:40-60之间 ➢ Narcotrend指数:D1-E2 ➢ 单纯吸入维持时,呼气末吸入气体浓度一般维持在1.3MAC以上 ➢ 以吸入麻醉药复合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来满足手术条件时, 一般采用中流量麻醉(2L/min),吸入浓度设定为1.0-1.5MAC ➢ 呼气末吸入麻醉药物浓度≥0.6 MAC,以避免发生术中知晓
体动
吸入麻醉优势及专家共识解读
% 药物
未用肌松药患者极不可能出现知晓: 甚至在那些极其不肯丧失意识,并且极 容易制动的患者,他(她)在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仍能靠挣扎来显示其仍觉醒!
% 患者
100
入睡
制动
50
0 MAC MAC 吸入麻醉优势及专家共识解读
苏醒
% 药物
制动却仍有意识的患者不存在 !
% 患者
ACC/AHA推荐:在非心脏手术中,具有心肌梗死风险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的患者在全身麻醉维持阶段使用吸入麻醉剂可获益(证据级别:B)
吸入全身麻醉药ppt
血/气分配系数越小越好,代谢率越小越好。Pbr(脑组织中麻醉药的分压)与麻醉深度有关。
临床意义:
*
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小,肺泡麻药浓度增加可以更快,麻醉的诱导和苏醒都快! 反之,则相反; 常用吸入麻药的血/气分配系数,按其相对溶解度从小到大排列: 地氟醚:0.42 < N2O:0.47 <七氟醚:0.69 < 异氟醚:1.4<安氟醚:1.8<氟烷:2.5 <乙醚:12.0 <甲氧氟烷:15.0
1
2
min
Fi :2%
Fi:1%
吸入麻醉的时间-肺泡药物浓度关系曲线
浓度效应:
肺泡内的麻药,被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所摄取时,肺泡混合气内的麻药浓度就会 。此时,肺毛细血管所摄取麻药的速度趋于减慢,以增加肺泡内麻药的浓度。
这种减慢摄取以提升肺泡内麻药浓度的现象,称之为“浓度效应”。
(三) 吸入麻药的分布: 全麻药脂溶性较高,能进入神经细胞内, 全麻药的分布量与组织器官的血流供应量有关: 休息状态下,脑血流量54ml/min/100g脑组织 , 肌肉血流量3-4ml/min/100g肌肉组织,脂肪更少。全麻药进入脑组织比肌肉和脂肪更快。
理化性质与麻醉深度的调控:
*
MAC(最低肺泡浓度);
( 二)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
壹
贰
MAC相当于ED50(半数有效量),是效价强度,单位vol%(容积%)。
MAC(最低肺泡浓度):
概念: 指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全麻药的浓度。或称之为1 MAC。
临床意义: 对不同吸入麻药作比较; MAC值愈低,麻醉性能愈强。 MAC值愈高,麻醉性能愈弱。 常用吸入麻药的MAC值(由低 高): 氟烷:0.77% , 异氟醚:1.15, 安氟醚:1.70, 七氟醚:2.05, 地氟醚:6.0 , N2O:104.0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对于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吸入麻醉 可能会加重病情,应谨慎使用。
吸入麻醉的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使用吸入麻醉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患者的安 全。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吸入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 、血压等。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吸入麻醉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
02
吸入麻醉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麻醉 方式,适用于多种手术和诊断操 作。
吸入麻醉的原理
吸入麻醉药物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 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神 经冲动的传递,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吸入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大脑皮质、 脑干网状结构、丘脑和下丘脑等区域 ,使大脑功能受到抑制。
吸入麻醉的分类
根据使用的麻醉药物不同,吸入麻醉可分为单一药物吸入麻醉和复合药物吸入麻醉 。
对于循环系统并发症,应迅速补充血 容量,改善心肌供血,控制心律失常 ,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对于其他并发症,应根据具体情况采 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如使用特效药物 、进行紧急手术等。
06
专家共识解读与展望
专家共识的形成与意义
形成过程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是由 多位麻醉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经过 多次讨论和修订,最终形成的权威指 导文件。
睡。
麻醉维持
根据手术需要调整麻醉深度,保 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麻醉苏醒
手术结束后,逐渐降低麻醉深度 ,确保患者安全苏醒。
吸入麻醉的监测与评估
01
02
03
04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 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麻醉深度监测
通过脑电双频指数等指标评估 患者的麻醉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点
手术室 手术室
12个作业区 手术室 PACU
样本数
78
22 15 30 11 61
33
16个患者
检测方法 相关人员
GC-MS-SIM 麻醉医生 外科医生 护士
暴露剂量(PPM)
0.69 ± 2.23
GC
GC-MS Photoacous tic IR
麻醉医生(n=10) 外科医生(n=10) 护士医生(n=10) 辅助人员(n=10) 手术室人员
相关人员
麻醉医生 护士
麻醉医生 护士
Photoacousti c IR
麻醉医生 护士
麻醉医生
麻醉医生
麻醉医生和护士 麻醉医生和护士
暴露剂量(PPM)
面罩诱导阶段: 5.4 (3.7-11.9) 2.9 (2.3-3.6) 维持阶段: 0.6 (0.2-1.6) 0.5 (0.1-1.2) 整个麻醉: 0.9 (0.4-4.6) 0.5 (0.3-2.2)
•钙石灰
4.6%
2.6
%
2、定期更换,更换后要再次检查麻醉机气密性
➢ CO2吸收剂完全变色或者吸入气体中CO2分压超过4-6mmHg,必须更换
3、CO2吸收剂能将吸入麻醉药降解 ➢ CO:在相同的MAC浓度下CO产生量的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地氟醚>安氟醚>异氟醚>氟烷>七氟醚 ➢ 复合物A:七氟烷经钠石灰讲解产生,长时间低流量、干燥的钠石灰、高浓度七氟醚更容易产生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1995;39:586-591
若无废气清除系统,手术室内废气含量比有废气清除系统高3倍
吸入麻醉的பைடு நூலகம்全性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解读
经过专家组长达两年的深入细致分析,总结了400多份科学研究,做出结论 性的指导意见:
在层流手术室中,麻醉废气对职业人员健康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
• The task force has concluded that from currently available studies, there is no association between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trace levels of waste anesthetic gases in scavenged operating rooms and adverse health effects. The task force has made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to minimize trace concentrations of waste anesthetic gases in all anesthetizing areas. Scavenging of waste anesthetic gases is advocated together with the practice of appropriate work routines.
氧化亚氮
氯乙烷
七氟醚
甲氧氟烷 氟烷
氟乙烯醚
地氟醚 异氟烷 安氟烷
乙烯基乙醚 甲丙醚
乙烯
三氯乙烯 环丙烷
二乙烯
吸入麻醉临床应用优势
➢麻醉深度易于调控 ➢安全性高 ➢器官保护 ➢诱导平稳迅速 ➢苏醒迅速平稳 ➢苏醒时间可预测 ➢麻醉作用全面
吸入麻醉在发达国家仍是主流麻醉药物
吸入麻醉 93%
吸入麻醉 89.5%
➢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氟烷 安氟醚(恩氟烷) 异氟醚(异氟烷) 七氟醚(七氟烷) 地氟醚(地氟烷)
➢ 氧化亚氮使用时,吸入氧气浓度不能低于30% ➢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使用前储存在蒸发器内,注意液面
的最低和最高限度(精确度),蒸发罐专罐专用。
2. CO2吸收剂
1、建议使用钠石灰作为常用CO2吸收剂
麻醉医生呼吸区域
0.65 0.07 0.17 0.04
0.28(整体) 0.41(开放式) 0.18(半闭式回路)
0.5 ± 0.2(留置口咽通气道) 1.0± 0.9(喉罩)
Proton transfer reaction-MS
区域
0.0159 ± SD (not given)
参考文献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2005;78:369378 Eur J Anaesthesiol 2004;21:638-645.
无废气清除系统: 0.90 (0.56-6.08) 有废气清除系统: 0.24 (0.09-0.81)
开放环路无废气清除系统: 5.0 ± 0.4 开放环路有废气清除系统: 1.7 ± 0.2
参考文献 Anaesthesia 1997;52:215-219.
Br J Anaesth 1997;78:378-380.
复合物A的产生与温度与氧流量相关
避免产生更多复合物A和CO的措施
➢使用钙石灰 ➢手术结束后,关闭麻醉机,切断新鲜气流以防止吸收剂干燥(“星期一麻醉机”) ➢更换CO2吸收剂后可加入少量清水 ➢避免CO2吸收剂温度过高 ➢七氟醚麻醉期间新鲜气体流量≥2L/min
3. 麻醉废气清除系统
美国:含氟吸入麻醉剂 均应<2ppm*
吸入麻醉 87%
➢ 目前吸入麻醉在中国应用相对还比较滞后!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一.吸入麻醉药物和仪器的准备 二. 吸入麻醉的实施 三. 吸入麻醉监测 四.吸入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规范吸入麻醉技术,掌握吸入麻醉技能
一、吸入麻醉药物和仪器的准备
1. 麻醉药物
➢ 气体: 氧化亚氮
麻醉的艺术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吸入麻醉开启了现代麻醉学
1842年3月30日,美国 Georgia州的医生 Crawford Long为一位 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 实施了第一例乙醚全 麻 George Bush 在1991年签署总统令, 将这一天定为美国国家医生节
吸入麻醉药发展史
氯仿 乙醚
瑞典: STEL:<20ppm TWA:<10ppm
NO<25ppm, 含氟吸入麻醉
药<2ppm
英国: <10ppm#
挪威 : TWA:<20ppm
芬兰 : STEL:<20ppm TWA:<10ppm
STEL:短期暴露 限制,15min TWA:时间加权 均值,8h
吸入麻醉时麻醉废气浓度
在有废气清除系统开启时,手术室内麻醉废气含量都低于2ppm,处于安全范围
Am J Ind Med 2003;44:474-480.
Anesth Analg 2002;94:12441248 Anesth Analg 2001;92:389-392.
吸入麻醉时废气浓度
地点
手术室
样本数
20个患者
手术室(地氟烷) 10个患者
10个患者 手术室(异氟醚)
检测方法
Photoacousti c 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