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侵权责任与预防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新闻报道侵权概述•新闻报道侵权防范•新闻报道侵权案例分析•新闻报道侵权法律责任及处罚措施•结论与建议01新闻报道侵权概述新闻报道侵权指新闻机构或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未经授权或未经核实,对他人的知识产权、隐私权、名誉权等造成侵犯的行为。
侵权行为包括抄袭、剽窃、歪曲、捏造、不当引用等。
新闻报道侵权的定义直接侵权未经授权或未经核实,直接使用了他人的作品、肖像、声音等。
间接侵权通过发布、传播、评论等方式,间接侵犯了他人的权利。
新闻报道侵权类型赔偿经济损失、承担诉讼费用等。
新闻报道侵权的影响经济影响对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声誉造成损害,影响公众信任度。
声誉影响侵犯他人权利,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引发社会不满和抵制。
社会影响02新闻报道侵权防范1新闻报道侵权防范的意义23防止新闻报道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保障公民权利新闻报道应该遵守社会公德,避免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
维护社会公德防止新闻报道侵权行为,有助于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形象。
提升媒体形象新闻报道侵权防范的方法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制作、发布违法违规信息。
遵守法律法规核实信息来源加强自律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管对新闻信息的来源进行严格核实,不盲目转发未经核实的消息。
建立和完善媒体自律机制,自觉抵制虚假信息和侵权行为。
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对新闻报道进行监督和管理。
如果新闻报道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等。
承担民事责任如果新闻报道违反了国家行政管理法规,需要承担行政责任,如被罚款、吊销许可证等。
承担行政责任如果新闻报道构成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被判刑等。
承担刑事责任新闻报道侵权的法律责任03新闻报道侵权案例分析2018年,某媒体因未经授权许可,摘编、整合、发布他人享有著作权的文字作品《红楼梦》,被判构成对文字作品的侵权。
案例12020年,某自媒体因在多篇文章中未经授权许可,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文字作品《小时代》的独创性表达,被判侵权。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版权保护与侵权规避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版权保护与侵权规避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
然而,新闻版权保护和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版权保护与侵权规避。
一、新闻版权保护新闻版权保护是指针对新闻作品所享有的版权进行保护,以防止他人未经授权使用、复制、传播该作品。
1、制定版权保护法规政府应该加大对版权保护的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新闻版权的归属和使用范围,规范新闻传播的秩序。
必要时,采取相应的行政、司法手段来保护新闻版权。
2、完善新闻版权管理机制新闻媒体应该建立版权管理部门,加强版权保护和维权,维护自身权益和市场秩序。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版权组织的合作,推广新闻版权保护意识,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3、加强技术手段防护新闻媒体应该利用先进的防护技术,加强新闻版权的保护。
比如通过数字水印等技术手段,防止未经授权的内容复制和传播。
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管,有效打击网络侵权行为。
二、侵权规避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新闻作品会侵犯其版权,依法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授权或者使用正版内容在发布新闻作品时,应该使用正版内容或者取得版权方的授权。
不能随意使用他人的内容或资源,以免引起版权纠纷。
2、注明出处和署名在引用他人的新闻作品时,需要注明出处和署名,避免侵犯别人的版权。
同时,在发表自己的原创作品时也需要注明版权信息。
3、注意使用范围和期限版权的使用范围和期限是需要明确的。
在使用新闻作品时,要仔细阅读版权声明,了解使用的范围和期限。
不能超出授权范围,以免侵犯版权。
4、自觉遵守版权法规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版权法规,加强版权保护和侵权规避意识。
只有通过合理的手段保护新闻版权,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新闻媒体和网民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新闻版权保护和侵权规避的意识和认识,营造健康、有序、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和管理,为新闻版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新闻产业更加良性持续发展。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
侵犯名誉权:发布不实信息,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
侵犯著作权: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 作品。
其他侵权行为:如人身攻击、泄露商业秘密等。
新闻报道侵权的法律环境
01
02
03
04
宪法保障
我国宪法明确保护公民的合法 权益,包括隐私、名誉、著作
权等。
民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有 关于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
建立长期关系
与当事方建立长期的沟通关系,有 助于在新闻报道中更准确地呈现事 实,减少误解和侵权的可能性。
03
侵权应对策略
侵权行为的识别与评估
侵权行为的识别
新闻机构应建立专门的法务团队或请教专业律师,以准确识别哪些行为构成侵 权。在发布新闻前,应对报道内容进行审查,确保不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 等权益。
寻求法律援助与改进内部管理
寻求法律援助
面对复杂的侵权纠纷,新闻机构应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以便采取合适的法律手段应对。律师可以为新闻机构提 供法律建议,协助其与受害者达成和解或进行诉讼。
改进内部管理
在侵权事件处理后,新闻机构应对内部管理进行反思和改进。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法律意识;完善审稿制度,降 低侵权风险;建立风险应对机制,确保在类似事件发生时能迅速作出反应。通过这些措施,新闻机构可以降低未 来再次面临侵权纠纷的可能性。
VS
新闻报道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避免触犯法律红线。媒体从业者应熟 悉相关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 《侵权责任法》等,确保报道内容不 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同时,在涉及法 律争议的案件中,应请专业律师提供 法律意见,降低侵权风险。
案例三:成功应对侵权危机的公关策略
积极应对,化解侵权危机
新闻侵权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新闻侵权问题日益突出。
新闻侵权不仅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规范新闻传播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新闻侵权法律规定。
二、新闻侵权概述1. 新闻侵权的概念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采访、编辑、出版等过程中,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新闻侵权主要包括侵犯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著作权等。
2. 新闻侵权的特点(1)涉及范围广:新闻侵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具有广泛性。
(2)影响深远:新闻侵权不仅损害了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3)表现形式多样:新闻侵权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出现。
三、新闻侵权法律规定1. 名誉权(1)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新闻侵权行为:新闻报道中捏造事实、歪曲事实、侮辱、诽谤他人等行为,均属于侵犯名誉权。
2. 隐私权(1)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2)新闻侵权行为:新闻报道中未经授权公开他人隐私,如个人身份信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属于侵犯隐私权。
3. 肖像权(1)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规定,自然人的肖像权受法律保护。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
(2)新闻侵权行为:新闻报道中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使用他人肖像,属于侵犯肖像权。
4. 著作权(1)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
(2)新闻侵权行为:新闻报道中未经著作权人同意使用其作品,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属于侵犯著作权。
新闻侵权预防七法
(3)批评、评论要公正
公正评论并不等同于客观评论。公正评论的前提是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有自由
评论的权力,这一点早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公正评论的条件是评论的事项必须与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人物有关,有可靠的事实来源。立场公正,没有恶意。在以上条件下即使是带有片面的偏激的评论,新闻单位可以要求免除侵权责任,不追究法律上的责任。国际上将“公正评论”作为对新闻侵权指控进行抗辩的重要理由,以规范言论中意见的合法性。我国法律虽没有明确规定“公正评论”的原则,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内容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由此可见新闻评论虽有高下之别,但只要内容基本真实,评论与公益有关,没有恶意,就不能算作名誉侵权。
(7)发现有错,主动更正
新闻媒介在工作中,自己发现报道有失误,或他人指出报道有错误而提出诉讼,这时候要积极地、不失时机地变被动为主动,不能听其自然,无所作为,或掉以轻心。如能主动及时地更正,挽回不好的影响,就有可能取得对方的谅解,从而免于起诉,或促使当事人撤销诉讼。放下架子,有错即改,做到实事求是,作风民主,对公众负责。这样,只会增加媒介受众的信任感、接近感。总之,只要新闻媒体和记者、编辑增强法律意识,注意新闻报道手法,学会自我保护,新闻侵权是可以预源
有许多事情,报道者不必自己挺身而出,而要巧妙地以客观报道的手法,以第三
者的立场说话。要注意交待新闻来源。把别人的谈话和结论作为报道者自己的介绍和评价,就没有退路了。
(6)注意用语准确,禁用侮辱性语言
许多新闻官司引起的只是一个字、一个词。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要注意用词准确,尤其要禁用侮辱性语言。如“疯狗般的扑来”、“吝啬鬼”、“守财奴”等。这些言词往往很伤人,容易引起纠纷。至于在新闻报道中,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善意地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巧妙地使用诙谐、幽默、讽刺的言辞,促使有关的人和被批评者引起重视,促使警醒,深刻反省等,只要不伤害人,那是允许的。
浅谈预防新闻侵权及实现法律真实的对策
浅谈预防新闻侵权及实现法律真实的对策对不良社会现象实施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近年来,新闻官司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如何防止新闻侵权,避免新闻官司,在新闻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新闻侵权发生的机率,也就成为当前新闻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想防止新闻侵权,避免新闻官司,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坚持新闻政策的“三性”及其指导作用所谓新闻政策的“三性”,即指政治敏感性、政策规范性和舆论导向性。
新闻界一直强调新闻政策在新闻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作用,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工作者更要坚持好新闻政策不动摇,为减少新闻侵权做好政策准备。
二、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和准确的“角色定位”真实性的内涵包括“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在实践中,则强调“细节真实、具体真实、总体真实”相协调。
一项针对新闻侵权成因的调查显示,由于新闻“真实”的问题导致的新闻侵权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无论“失实”,还是“过实”,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对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把握不清导致的,而坚持真实性原则,则可以避免新闻报道只注意总体而忽视细节或只注意细节而不考虑总体的“貌似真实,其实不实”的局面,可以时刻衡量在新闻价值实现过程中有无失实或过实导致新闻侵权的可能。
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
不要简单地进行“新闻宣判”。
媒体是信息的发布者,不具备任何行政、司法机关的裁判职能,所以一般在新闻中不宜发表定性的结论。
实在有必要下结论,也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经得起事实和逻辑的考验。
在新闻侵权官司中,有一部分刑事诉讼案就是由于新闻报道的作者不注意自己的职业定位,错下结论,无意中伤害了被采写对象。
三、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学习法律知识和原则,提高鉴别新闻侵权的能力现实情况表明,许多新闻侵权事件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由于新闻工作者对法律知识的匮乏,不懂得相关的法律条款,造成新闻侵权现象的发生。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
隐私权侵权
新闻报道中泄露他人隐私,如个人信 息、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侵犯了 他人的隐私权。
肖像权侵权
新闻报道中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 如照片、视频等,侵犯了他人的肖像 权。
新闻报道侵权的影响
经济损失
新闻报道侵权可能导致被侵权人 遭受经济损失,如著作权侵权会 导致原作者失去稿费、肖像权侵 权会导致被侵权人失去广告代言
与侵权方进行沟通,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明确指出其错误之处。
在回应和澄清过程中,应保持冷静、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过度情绪化或攻击性 言论。
寻求法律援助
如果侵权行为严重,应寻求法律 援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
益。
收集和保留相关证据,如新闻报 道的内容、时间、渠道等,以便
在法律程序中证明自身清白。
要点二
成立自律组织
成立新闻行业的自律组织,对新闻报道进行监督和管 理,对发现的侵权行为进行惩处,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
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新闻素养培训
通过加强新闻素养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 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和水平。
建立质量评估体系
建立新闻报道的质量评估体系,对新闻报道 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新闻工作者和 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普及知识产权知识
在新闻行业中普及知识产权知识,让新闻工作者了解 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保护方法等,减少侵权行为的 发生。
建立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
要点一
制定行业标准
在新闻行业中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规范新闻报道的 撰写、编辑、审核等环节,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合 法性。
案例三:泄露他人隐私信息
10341451_新闻侵权的表现与预防
传媒与社会Media and Society一、新闻侵权的概念所谓新闻侵权,是指行为人通过新闻媒体(包括通讯社、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共新闻网站等)向社会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从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
包括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荣誉权等。
在实践中,最常见的新闻侵权是侵犯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
二、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名誉是什么?名誉是指对特定人的社会评价,包括对特定人的品行、思想、道德、才干、作用等方面的评价,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名誉权又是什么?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的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新闻侵害名誉权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失实、侮辱。
先谈一下“失实”。
(一)主体失实。
1.说某个村子里有一个叫廉宪忠的村民,他因为涉嫌抢劫,被警察带走了。
有记者写了报道,但是把名字搞错了,说是廉志忠被警察带走了,而那个村子里确实有一个叫廉志忠的人,于是廉志忠就被别人怀疑了,说他不是被警察带走了吗?怎么又回来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议论纷纷。
廉志忠感到自己的名誉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无辜受到了别人的怀疑,于是起诉到法院,媒体承担了侵权责任。
2.有报纸刊登报道,说吉林市的某机关在开展某项评优活动,老百姓只要花15块钱便可以买一个牌子挂在自己家门口,表示自己是“某某模范户”。
这个报道主要是批评有关机关搞形式主义,但是吉林市的相关政府机关查遍了自己所辖地区,没有发现这种情形,便来找媒体交涉。
事实是怎么回事呢?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把“吉林长春市”中的“长春”两个字给丢掉了,就变成了“吉林市”,这就张冠李戴了。
于是,吉林市的相关机关就把有关作者和三家媒体都告上了法庭,数被告一共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万余元。
3.我国著名的体操运动员刘璇,大家都很喜欢她,有一个媒体就去采访她的母亲,写了一篇专访,并配发了一张照片,注明说这个照片上就是刘璇的母亲和父亲。
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及预防
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及预防概述随着新闻传播的迅速发展,新闻侵权案件也屡见不鲜。
在这些案件中,被告往往会提出抗辩事由,以阻止原告获得胜诉。
本文将针对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新闻报道准确性抗辩新闻报道准确性是新闻侵权案件中常见的抗辩事由之一。
被告通常会声称自己的报道是准确无误的,并要求原告提供客观证据证明其报道的不准确性。
在这种情况下,原告需要提供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被告的报道存在错误或歪曲事实的行为。
预防方面,媒体机构应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审核和核实,确保报道的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二、新闻报道真实性抗辩新闻报道真实性是另一种常见的抗辩事由。
被告可能会声称自己报道的内容是真实的,并要求原告提供证据证明其报道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原告需要展示证据来证明被告报道的内容是虚构或歪曲事实的。
此外,媒体机构在报道前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以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可信。
三、新闻报道重大公共利益抗辩新闻报道重大公共利益是一种常见的抗辩事由,被告可能会主张自己的报道符合公众利益,目的是提供重要信息,因此应被免责。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通常会权衡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是否应免除被告的侵权责任。
预防方面,媒体机构在进行报道时应充分考虑公众利益,并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符合社会伦理与法律规定。
四、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新闻侵权的发生,强调以下几点预防措施的重要性:1. 严格参照新闻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2. 进行充分的事实核实和调查,避免对信息进行不准确或歪曲的报道。
3. 尊重隐私权,避免发布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
4. 尊重著作权与知识产权,避免侵权行为。
5. 增加对记者的法律知识培训,加强他们对侵权行为的敏感性和风险意识。
6. 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新闻报道审核机制,确保报道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结论新闻侵权案件中常见的抗辩事由包括新闻报道准确性、新闻报道真实性和新闻报道重大公共利益。
谈新闻侵权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谈新闻侵权的成因及防范对策摘要:新闻侵权对新闻事业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正逐渐成为新闻界和法学界关注的焦点。
正确看待新闻侵权现象,实事求是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防范对策,是当前舆论监督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侵权;成因;防范对策一、新闻侵权的界定(一)含义。
对新闻侵权比较一致的理解是:“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新闻侵权的主体是从事新闻报道活动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
(二)表现形式。
新闻侵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1)新闻报道的内容失实。
这是最主要的新闻侵权类型。
新闻报道的内容失实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新闻作品中基本事实不真实,即新闻作品中的“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符。
二是新闻作品中反映的内容不全面,所反映的内容不是事实的全部,而是事实的一部分。
(2)新闻报道评论不当。
评论不当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报道事实基本属实,但在语言上使用了侮辱、谩骂或其他具有人身攻击性的言词;另一种情况是新闻报道对客观事实进行随意评论,造成对他人社会评价的贬损。
(3)未经核实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但事后证实该报道不实。
(4)在报道中采用与报道内容无关的照片,或者未经同意采用他人的照片。
(5)过实报道或暴露他人隐私。
为招徕读者或扩大影响,未经他人同意在媒体上宣扬他人隐私,使他人人格、尊严受到侵犯。
(6)褒扬性的新闻报道同样容易引起新闻侵权。
表扬严重失实,不但没有抬高当事人的声誉,反而容易引起社会的非议,导致他人形象受损。
二、新闻侵权的成因(一)部分记者法律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高。
少数记者时时处处以“无冕之王”自居,新闻作品或其他作品中有意无意地将这种虚假的特权意识体现出来。
尤其在采写批评报道时,情绪化倾向浓厚,有的甚至无视权威,妄加评论,轻易做出一些结论,从而给被批评者抓住口实。
媒体报道中的侵权行为及法律防范
Part
06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媒体报道中的侵权行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媒体报道中的侵权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不仅侵犯了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法律防范是保护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通过法律手段对侵权行为进行防范和打击,是保护个人和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加强 法律监管和惩罚力度,以及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素养,都是防范媒体报道中侵权行为的重要措施。
行业自律与监管的缺失或不足
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
部分媒体机构缺乏自律意识,为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等商业利 益,不惜侵犯他人权益。
监管部门职责不清
媒体行业监管部门在职责划分上存在交叉和重叠,导致监管效率低 下,侵权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
监管手段落后
监管部门在技术手段和人员配置上相对落后,难以应对媒体行业快 速发展的挑战,使得一些侵权行为得以逃避监管。
侵犯著作权
部分媒体在报道中未经许 可使用他人的文字、图片 、音频等作品,侵犯了著 作权。
法律防范的必要性
保护合法权益
增强公众法律意识
通过法律手段对侵权行为进行防范和 打击,可以保护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
通过法律防范和宣传教育,可以增强 公众的法律意识,提高公众对侵权行 为的认知度和抵制力。
篡改、歪曲他人作品
对他人的作品进行篡改、歪曲等处理,损害著作权人的利益和声誉,也属于侵犯著作权 的行为。
虚假报道与误导公众
编造、散布虚假信息
媒体在报道中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对事实的认知和判断,属于虚假报 道的行为。
隐瞒重要事实真相
在报道中故意隐瞒重要事实真相,导致公众无法全面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也属 于误导公众的行为。
新闻侵权与法律防范
新闻侵权与法律防范媒体侵权有何特点,媒体应当怎样加以防范,以减少名誉权纠纷的诉讼,更好地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这是我们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等均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新闻侵权的概念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
也就是说,新闻报道必须是反映实实在在的真事。
新闻报道失实有可能就构成新闻侵权。
那么,何谓新闻侵权呢?目前,我国法律上对新闻侵权没有明确的界定。
但一般认为,新闻侵权是侵权行为的一种,是通过新闻媒介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广义上的新闻侵权包括侵犯人格权、著作权等。
狭义上的新闻侵权主要指侵害他人人格权。
二、媒体侵权的特点、主要表现(一)媒体侵权的特点名誉是特定人的社会评价,名誉权则是这种评价不受歪曲贬低的权利。
由于新闻媒介的覆盖面广、受众人数多、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权威度高等特点,因此新闻侵权行为的后果往往较之于一般侵权行为的后果要严重得多,常常使受害人名誉受到损害、精神遭到打击、社会地位受到动摇、利益受到影响等等,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公民和法人日益重视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提起民事诉讼保护自己的名誉权;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又使得人们有依据对名誉权案件提起诉讼。
因而,新闻媒体稍不注意往往就成为了名誉侵权案件的被告。
(二)媒体侵权的主要表现1、记者编辑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差引起侵权。
记者编辑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差表现为:采访作风不踏实;为追求轰动效应胡编乱造新闻;言论类文章评论不当;表扬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等等均可引起侵权。
采访作风不踏实常常会导致报道失实。
这类事例是经常发生的,也是新闻侵权最为常见的类型。
记者作风不严谨,不到现场,搞间接素材报道和臆测性报道,道听途说,这极容易造成失实报道。
编辑不能以严谨的作风审核,不认真把关,就会让失实报道出笼。
要是批评性的报道,一旦失实,就更会有麻烦。
新闻侵权的构成及预防
成年人犯罪法》第 ’- 条明确规定: “未成 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 开出版物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
广开视野 ! 新 观 点
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
料。”隐私权是公民对个人信息、个人宁
组建出版集团 静生活以及私人事务等享有的一项重要民
事权利,它包括个人信息的保密权、个人
《红楼梦诗词解析》几乎把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联语、偈语、灯谜、酒令等全部收入了,由于针对普通的 《红楼梦》读者,因此注释、解析尽量做
到通俗,除少数明白如话的诗词联语外,一般的都用现代汉语作了翻译。
结合新闻侵权的四个构成要件,我们 可试着给新闻侵权下一个定义:新闻侵权 系指行为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脑 网络等新闻媒体,公开发表了不实报道, 或者报道虽然真实,但系法律禁止公开传 播的事实,因此对当事人造成侵害的行 为。
明确了这一法律概念,可以使我们新 闻工作者从总体上把握正当采编行为与新 闻侵权的区别,既不至于在新闻采编过程 中缩手缩脚,无所作为,又不至于信口雌 黄, “走火伤人”。
权方面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规范。 认定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构成侵权,应
当 以 最 高 人 民 法 院 #’’$ 年 ( 月 公 布 的 《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为法律依据。这个解答指出:是否构成侵 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 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 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 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这是新闻报道构成 侵权四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年 ’ 月出 台的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 若干问题的解释》,强调的仍是将报道是 否属实和有否侮辱内容作为评判标准。对 于新闻报道来说,所报道的基本事实是否 存在,是判断是否构成新闻侵权的一个重 要标准。据报道,北京市高级法院最近几 年受理的新闻侵权案件,新闻界败诉的原 因主要就是新闻报道失实或报道中使用侮 辱、丑化他人人格的言辞,使他人名誉受 到损害。
【大学课件】新闻侵权责任与预防
4、正当的舆论监督。
即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帮助公众了 解政府事务、公共事务和一切涉 及公共利益的活动,并用舆论的 力量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 共同准则的轨道运作的一种社会 行为。
:// docin /sundae_meng
七、新闻侵权的法律责任
:// docin /sundae_meng
网站把属于别人的软件、文章 、图片、音乐、动画拿过来放 在自己网站上供用户浏览、下 载,以此向用户收费或吸引企 业投放广告,以此达到赢利为 目的,但侵犯当事人的权利。
:// docin /sundae_meng
二、新闻侵权的种类
名誉权纠纷 隐私权纠纷 肖像权纠纷
:// docin /sundae_meng
五、避免新闻侵权的方法
:// docin /sundae_meng
1、辨清新闻消息来源的真实性、合法性 和权威性
或记者采访发现; 或有关会议和材料; 或读者来信来电材料;
:// docin /sundae_meng
2、编辑把好稿件的法律关
:// docin /sundae_meng
(1)内容关 看稿件是否采访了当事人; 是否有被批评者的说法; 是否有有关部门的鉴定和结论; 是否合乎常理。
2004年9月《女性天地》刊登了署名“ 湖南箭指南山(汤的笔名)”的文章《妈 妈眼中的刘璇:不仅是申奥形象大使 》,也将同一张照片注明为“刘璇的 爸爸妈妈”。
刘璇妈妈谢蔚平要求:记者和两家报 社共同赔偿精神损失费人民币一百万 元;公开登报致歉;承担本场审判的 费用;销毁照片底片。 :// docin /sundae_meng
【大学课件】新闻侵权责任与预 防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
新闻报道侵权危害
损害个人和企业合法权益
侵权行为导致个人和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造成损失。
影响社会信任
侵权行为破坏了社会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使公众对新闻媒体失去信心。
阻碍新闻行业发展
侵权行为对新闻行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阻碍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02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措施
强化新闻工作者培训
新闻工作者培训
新闻报道侵权行为不仅违反了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还可能 引发法律纠纷和社会不满。
新闻报道侵权类型
个人隐私侵权
披露个人隐私信息,如家庭住 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
。
企业商业机密侵权
披露企业商业机密信息,如企业 计划、营销策略、产品配方等。
名誉权侵权
发布不实信息,诋毁他人名誉,造 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
新闻报道中涉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商业秘密等。
03
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权
新闻报道中涉及侵犯他人尊严、人格 尊严等。
新闻报道侵权的刑事责任
侵犯他人人身权
新闻报道中涉及侵犯他人名誉 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情节 严重的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侵犯他人财产权
新闻报道中涉及侵犯他人知识 产权、商业秘密等,情节严重
的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社会共同参与防范新闻报道侵权
公众监督
鼓励公众对新闻报道侵权行为进行监督,积极参与防范新闻报道侵权。
媒体合作
加强媒体间的合作,共同抵制侵权行为,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THANK YOU.
案例三
某记者因违反新闻从业人员规 定,被相关部门吊销记者证。 Nhomakorabea05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建议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新闻报道规范
新闻侵权的预防和责任1
二、
新闻侵权的表现形式
名誉权概念: 侵犯名誉权的方式: ① 陈述虚假事实:报道、照片、摄像 ② 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完全失实、大 部分内容失实、涉及当事人的部分事实失实、 影响问题性质的事实失实、结论失实、无法证 实。 ③ 虚假事实涉及特定人物的特定评价:公民、 法人。 ④ 侮辱他人:侮辱性言辞和侮辱性镜头。
四、 新闻侵权纠纷的应对措施
1、 2、 3、 4、 5、
6、
7、
及早听取专业人士意见 更正 道歉 寻求和解 选择有专业经验的律师出庭支持诉讼 不要单独发表自己一方的诉讼文书 只在其他媒体上发表自己诉讼的消息和观
点
五、
两项建议
1 、 呼吁建立新闻仲裁制度,建立处理
新闻纠纷的富有弹性的机制 2 、 推动“公众人物”的概念进入中国 法律。
2、 侵害隐私权的方式 1 Ⅰ隐私定义: 、
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 而不 愿为他人知悉(打听、收集、传播) 或 者受他人干扰(侵入、窥探、摄录) 的 私人事项。 侵 Ⅱ隐私的范畴:住宅、邮电通讯、婚姻 害 状况、两性关系、伤痛疾病、收养秘密、 隐 个人储蓄、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及私人 私 权 单项调查材料。 的 Ⅲ隐私权: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 方
新闻侵权的预防和责任
主讲人:韩隽
新闻观念和法律规则的冲突
关于新闻自由 关于采访权
关于名誉权
关于隐私权 关于 名人 和 公众人物 关于 青天情节 和独立意识 关于 法庭采访 精神和规则
一、 我国新闻侵权情况发展回
顾
1987年《民法通则》颁布,明确规定公
民有名誉权。 四个阶段: 1、 1987-1989小人告大报 2、 1990-1993 大明星告小报 3、 1993-1996 工商法人告媒体 4、 1997-2003 官方机构和公务人员 告媒体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报道已经实现了技术的突破,但是作为重要的信息渠道之一,新闻报道侵权也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新闻报道侵权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创作权益,更会影响既定的传播规则和行业发展。
如何更好的防范侵权,是我们必须要探究的问题。
首先,关于新闻报道侵权的界定。
新闻报道本身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是表现在新闻媒体上的一种表述方式,而新闻报道侵权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对他人创作的内容或者著作权进行了侵犯。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涉及到侵犯他人创作内容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太多的防范。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防范方式:一、确保新闻报道的原创性和准确性新闻报道侵权的主要原因就是来源问题,因此为了避免侵权,我们需要确保新闻报道的来源清晰明确,并且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性和准确性。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必须注重发了真实的新闻,并在报道之前和之后进行准确性核实和审查。
二、尊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产权之一,新闻界尤其如此。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如果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涉及侵权,不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会关乎职业的信誉和形象。
三、加强责任编辑和审查的管理在新闻报道中,责任编辑和审查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应加强管理和监督。
管理员必须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尽可能消除侵权的可能性。
四、及时处理侵权如果发现新闻报道涉及侵权问题,在违法情况下必须迅速处理。
我们可以选择与侵权方妥善处理,协商达成和解,或者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在新闻报道中,防范侵权不仅关乎我们的职业信誉和形象,更关乎整个行业的操守和信用。
唯有注意每一步,认真尊重创作,加强对新闻报道侵权的防范,才能让我们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自身创作权益保护提供更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