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侵权的防范
新闻语言行为与侵权纠纷的避免
新闻语言行为与侵权纠纷的避免随着新闻行业的发展,新闻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当的语言行为可能引发侵权纠纷,损害各方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探讨新闻语言行为与侵权纠纷的关系,并提出一些避免侵权的方法。
一、新闻语言行为的特点新闻语言行为具有以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为特点的传播功能。
它需要准确地传递信息,传达真实的事实,并严谨地进行说理推理。
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遵循相应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新闻语言行为与侵权关系的探讨1. 虚假报道引发侵权纠纷虚假报道是指新闻媒体故意发布不真实的信息,误导公众,并对被报道的人或机构造成名誉损害。
虚假报道可能导致侵权纠纷,受害人可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避免虚假报道引发的侵权纠纷,新闻从业人员应广泛收集信息,并确保报道内容的准确性。
在报道中,确保事实真实、客观公正,并避免故意歪曲或省略重要信息。
2. 不当言论引发侵权纠纷新闻报道中的不当言论可能侵犯他人的人身、名誉权等合法权益。
例如,对被报道人进行人身攻击、造谣传闻等。
这些不当言论可能给他人带来严重的精神痛苦和损害。
为避免不当言论引发的侵权纠纷,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尊重被报道人的人格尊严,避免任何对个人的贬低或攻击。
在报道中,应注意用词得体,不过分渲染或歪曲事实,并在必要时尊重个人隐私。
3. 抄袭侵犯著作权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抄袭行为严重侵犯了原创作品的著作权。
抄袭不仅剽窃了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也损害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信誉。
为避免抄袭引发的侵权纠纷,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注重采访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并注重著作权的保护。
他们应该尊重原创作品的版权,确保新闻报道的原创性和独立性。
三、避免新闻语言行为侵权的方法1. 符合媒体职业道德规范新闻从业人员应牢记媒体职业道德规范,包括以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为原则,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人权,避免不当言论和虚假报道。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新闻报道侵权概述•新闻报道侵权防范•新闻报道侵权案例分析•新闻报道侵权法律责任及处罚措施•结论与建议01新闻报道侵权概述新闻报道侵权指新闻机构或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未经授权或未经核实,对他人的知识产权、隐私权、名誉权等造成侵犯的行为。
侵权行为包括抄袭、剽窃、歪曲、捏造、不当引用等。
新闻报道侵权的定义直接侵权未经授权或未经核实,直接使用了他人的作品、肖像、声音等。
间接侵权通过发布、传播、评论等方式,间接侵犯了他人的权利。
新闻报道侵权类型赔偿经济损失、承担诉讼费用等。
新闻报道侵权的影响经济影响对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声誉造成损害,影响公众信任度。
声誉影响侵犯他人权利,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引发社会不满和抵制。
社会影响02新闻报道侵权防范1新闻报道侵权防范的意义23防止新闻报道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保障公民权利新闻报道应该遵守社会公德,避免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
维护社会公德防止新闻报道侵权行为,有助于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形象。
提升媒体形象新闻报道侵权防范的方法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制作、发布违法违规信息。
遵守法律法规核实信息来源加强自律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管对新闻信息的来源进行严格核实,不盲目转发未经核实的消息。
建立和完善媒体自律机制,自觉抵制虚假信息和侵权行为。
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对新闻报道进行监督和管理。
如果新闻报道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等。
承担民事责任如果新闻报道违反了国家行政管理法规,需要承担行政责任,如被罚款、吊销许可证等。
承担行政责任如果新闻报道构成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被判刑等。
承担刑事责任新闻报道侵权的法律责任03新闻报道侵权案例分析2018年,某媒体因未经授权许可,摘编、整合、发布他人享有著作权的文字作品《红楼梦》,被判构成对文字作品的侵权。
案例12020年,某自媒体因在多篇文章中未经授权许可,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文字作品《小时代》的独创性表达,被判侵权。
新闻侵权的防范
新闻侵权的防范【摘要】新闻侵权是指未经授权或未按照规定使用新闻报道中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侵犯了著作权、肖像权等法律权益。
新闻侵权危害巨大,不仅损害了原作者的权益,还影响了整个新闻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防范新闻侵权,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强法律意识,包括对于著作权、署名权等法律知识的了解。
只有加强新闻侵权意识,维护新闻产业的健康发展,才能营造一个公正的新闻传播环境,保障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在新闻侵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共同努力防范新闻侵权的发生。
【关键词】新闻侵权、防范、定义、危害、监管机制、法律意识、意识、健康发展、环境、公正、传播1. 引言1.1 什么是新闻侵权新闻侵权是指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他人新闻作品的行为。
也就是说,当一个媒体或个人在报道新闻时,如果没有经过原作者的允许或者未购买相关版权,就会构成新闻侵权。
新闻侵权主要表现为抄袭、篡改、重发等形式,侵害了新闻作者的著作权和署名权。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环境中,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网络媒体的兴起,新闻侵权现象日益严重。
加强对新闻侵权的认识,加强对新闻版权的保护,已成为当前新闻传媒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于媒体从业者和新闻爱好者来说,必须认真对待新闻侵权问题,遵守新闻版权法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维护新闻产业的正常秩序,保障新闻作者的合法权益。
1.2 为什么需要防范新闻侵权需要防范新闻侵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闻侵权不仅会损害新闻传媒的声誉和信誉,更会影响社会公众的利益和权益。
在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空前扩大,一条不实的新闻或者侵权的新闻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世界,给受害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新闻侵权还会导致信息混乱和社会不稳定。
如果一些恶意的信息传播开来,可能会引发公众恐慌或者社会动荡,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威胁。
防范新闻侵权迫在眉睫,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
新闻侵权也会影响新闻产业的健康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版权保护与侵权规避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版权保护与侵权规避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
然而,新闻版权保护和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版权保护与侵权规避。
一、新闻版权保护新闻版权保护是指针对新闻作品所享有的版权进行保护,以防止他人未经授权使用、复制、传播该作品。
1、制定版权保护法规政府应该加大对版权保护的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新闻版权的归属和使用范围,规范新闻传播的秩序。
必要时,采取相应的行政、司法手段来保护新闻版权。
2、完善新闻版权管理机制新闻媒体应该建立版权管理部门,加强版权保护和维权,维护自身权益和市场秩序。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版权组织的合作,推广新闻版权保护意识,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3、加强技术手段防护新闻媒体应该利用先进的防护技术,加强新闻版权的保护。
比如通过数字水印等技术手段,防止未经授权的内容复制和传播。
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管,有效打击网络侵权行为。
二、侵权规避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新闻作品会侵犯其版权,依法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授权或者使用正版内容在发布新闻作品时,应该使用正版内容或者取得版权方的授权。
不能随意使用他人的内容或资源,以免引起版权纠纷。
2、注明出处和署名在引用他人的新闻作品时,需要注明出处和署名,避免侵犯别人的版权。
同时,在发表自己的原创作品时也需要注明版权信息。
3、注意使用范围和期限版权的使用范围和期限是需要明确的。
在使用新闻作品时,要仔细阅读版权声明,了解使用的范围和期限。
不能超出授权范围,以免侵犯版权。
4、自觉遵守版权法规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版权法规,加强版权保护和侵权规避意识。
只有通过合理的手段保护新闻版权,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新闻媒体和网民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新闻版权保护和侵权规避的意识和认识,营造健康、有序、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和管理,为新闻版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新闻产业更加良性持续发展。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
侵犯名誉权:发布不实信息,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
侵犯著作权: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 作品。
其他侵权行为:如人身攻击、泄露商业秘密等。
新闻报道侵权的法律环境
01
02
03
04
宪法保障
我国宪法明确保护公民的合法 权益,包括隐私、名誉、著作
权等。
民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有 关于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
建立长期关系
与当事方建立长期的沟通关系,有 助于在新闻报道中更准确地呈现事 实,减少误解和侵权的可能性。
03
侵权应对策略
侵权行为的识别与评估
侵权行为的识别
新闻机构应建立专门的法务团队或请教专业律师,以准确识别哪些行为构成侵 权。在发布新闻前,应对报道内容进行审查,确保不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 等权益。
寻求法律援助与改进内部管理
寻求法律援助
面对复杂的侵权纠纷,新闻机构应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以便采取合适的法律手段应对。律师可以为新闻机构提 供法律建议,协助其与受害者达成和解或进行诉讼。
改进内部管理
在侵权事件处理后,新闻机构应对内部管理进行反思和改进。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法律意识;完善审稿制度,降 低侵权风险;建立风险应对机制,确保在类似事件发生时能迅速作出反应。通过这些措施,新闻机构可以降低未 来再次面临侵权纠纷的可能性。
VS
新闻报道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避免触犯法律红线。媒体从业者应熟 悉相关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 《侵权责任法》等,确保报道内容不 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同时,在涉及法 律争议的案件中,应请专业律师提供 法律意见,降低侵权风险。
案例三:成功应对侵权危机的公关策略
积极应对,化解侵权危机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版权保护与侵权规避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版权保护与侵权规避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新闻版权保护与侵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的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媒体,而是通过网络、移动设备等多种形式呈现,这给新闻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
新闻版权保护与规避侵权成为了媒体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1.法律保护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版权保护首先需要依靠法律的保护。
国家对于新闻版权的保护,已经有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新闻作品的版权范围、权利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侵权行为的认定和追究等内容,为新闻版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技术手段保护除了法律的保护,新闻版权的保护还需要依靠技术手段。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作品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容易受到盗版、侵权等行为的侵害。
媒体机构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对新闻作品进行加密、水印等处理,以防止盗版和侵权行为的发生,提高新闻版权的保护力度。
3.行业自律除了法律和技术手段的保护,新闻版权的保护还需要依靠行业自律。
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需要加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的新闻版权,不得进行盗版、复制等侵权行为,共同维护新闻版权的正常秩序,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新闻版权意识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需要加强新闻版权意识,明确自己的版权范围和权利义务,争取更多的版权保护。
新闻从业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版权保护能力,学习掌握相关的版权保护知识和技能,提高对新闻版权侵权行为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三、结语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版权保护与侵权规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法律、技术、自律等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
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需要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依法合规开展新闻报道和传播,共同维护新闻版权的正常秩序,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希望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新闻版权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为新闻媒体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新闻侵权预防七法
(3)批评、评论要公正
公正评论并不等同于客观评论。公正评论的前提是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有自由
评论的权力,这一点早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公正评论的条件是评论的事项必须与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人物有关,有可靠的事实来源。立场公正,没有恶意。在以上条件下即使是带有片面的偏激的评论,新闻单位可以要求免除侵权责任,不追究法律上的责任。国际上将“公正评论”作为对新闻侵权指控进行抗辩的重要理由,以规范言论中意见的合法性。我国法律虽没有明确规定“公正评论”的原则,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内容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由此可见新闻评论虽有高下之别,但只要内容基本真实,评论与公益有关,没有恶意,就不能算作名誉侵权。
(7)发现有错,主动更正
新闻媒介在工作中,自己发现报道有失误,或他人指出报道有错误而提出诉讼,这时候要积极地、不失时机地变被动为主动,不能听其自然,无所作为,或掉以轻心。如能主动及时地更正,挽回不好的影响,就有可能取得对方的谅解,从而免于起诉,或促使当事人撤销诉讼。放下架子,有错即改,做到实事求是,作风民主,对公众负责。这样,只会增加媒介受众的信任感、接近感。总之,只要新闻媒体和记者、编辑增强法律意识,注意新闻报道手法,学会自我保护,新闻侵权是可以预源
有许多事情,报道者不必自己挺身而出,而要巧妙地以客观报道的手法,以第三
者的立场说话。要注意交待新闻来源。把别人的谈话和结论作为报道者自己的介绍和评价,就没有退路了。
(6)注意用语准确,禁用侮辱性语言
许多新闻官司引起的只是一个字、一个词。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要注意用词准确,尤其要禁用侮辱性语言。如“疯狗般的扑来”、“吝啬鬼”、“守财奴”等。这些言词往往很伤人,容易引起纠纷。至于在新闻报道中,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善意地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巧妙地使用诙谐、幽默、讽刺的言辞,促使有关的人和被批评者引起重视,促使警醒,深刻反省等,只要不伤害人,那是允许的。
新闻报道中的侵权与隐私保护
新闻报道中的侵权与隐私保护新闻报道作为传媒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播信息、观点以及揭示社会问题的重任。
然而,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侵权问题和隐私保护问题常常引发争议。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的侵权行为以及应采取的隐私保护措施。
一、新闻报道中的侵权问题1. 涉及隐私的侵权在追求独家新闻或者吸引眼球的诉求下,部分新闻机构和记者会侵害个人的隐私权。
例如,未经当事人同意,擅自曝光其私人生活、家庭问题或个人情感等。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个人的尊严,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精神损害。
因此,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严禁擅自揭露他人隐私,是新闻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2. 虚假报道的侵权虚假报道不仅误导公众,破坏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可能对个人或机构造成巨大的声誉损失。
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曝光量,有些媒体不择手段地发布未经核实或者捏造的新闻,违背了新闻报道真实、准确的原则。
因此,严格约束虚假报道的产生,将是保护公众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必然要求。
二、隐私保护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1. 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包括个人的姓名、年龄、住址、照片等,这些信息应该得到合理保护。
新闻报道过程中,应注意遵循隐私保护原则,尊重个人隐私权。
当事人对于是否公开其私人信息应有自主权,新闻报道者应该尊重并严格把握边界。
2. 公众权益的平衡新闻报道旨在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公众了解社会事件和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平衡公众的知情权和个人的隐私权。
对于一些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或公共利益的事件,适度披露相关信息是合理的。
然而,在报道个人隐私问题时,媒体应当谨慎行事,遵循隐私保护的原则。
三、加强1. 建立法律法规国家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的侵权与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相关权益的界定和保护范围。
依法严惩违法行为,保障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的平衡发展。
2. 媒体自律规范新闻媒体应当加强自身的伦理道德建设,建立健全自律机制。
如推出新闻协会或监管机构,制定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
隐私权侵权
新闻报道中泄露他人隐私,如个人信 息、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侵犯了 他人的隐私权。
肖像权侵权
新闻报道中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 如照片、视频等,侵犯了他人的肖像 权。
新闻报道侵权的影响
经济损失
新闻报道侵权可能导致被侵权人 遭受经济损失,如著作权侵权会 导致原作者失去稿费、肖像权侵 权会导致被侵权人失去广告代言
与侵权方进行沟通,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明确指出其错误之处。
在回应和澄清过程中,应保持冷静、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过度情绪化或攻击性 言论。
寻求法律援助
如果侵权行为严重,应寻求法律 援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
益。
收集和保留相关证据,如新闻报 道的内容、时间、渠道等,以便
在法律程序中证明自身清白。
要点二
成立自律组织
成立新闻行业的自律组织,对新闻报道进行监督和管 理,对发现的侵权行为进行惩处,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
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新闻素养培训
通过加强新闻素养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 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和水平。
建立质量评估体系
建立新闻报道的质量评估体系,对新闻报道 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新闻工作者和 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普及知识产权知识
在新闻行业中普及知识产权知识,让新闻工作者了解 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保护方法等,减少侵权行为的 发生。
建立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
要点一
制定行业标准
在新闻行业中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规范新闻报道的 撰写、编辑、审核等环节,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合 法性。
案例三:泄露他人隐私信息
10341451_新闻侵权的表现与预防
传媒与社会Media and Society一、新闻侵权的概念所谓新闻侵权,是指行为人通过新闻媒体(包括通讯社、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共新闻网站等)向社会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从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
包括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荣誉权等。
在实践中,最常见的新闻侵权是侵犯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
二、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名誉是什么?名誉是指对特定人的社会评价,包括对特定人的品行、思想、道德、才干、作用等方面的评价,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名誉权又是什么?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的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新闻侵害名誉权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失实、侮辱。
先谈一下“失实”。
(一)主体失实。
1.说某个村子里有一个叫廉宪忠的村民,他因为涉嫌抢劫,被警察带走了。
有记者写了报道,但是把名字搞错了,说是廉志忠被警察带走了,而那个村子里确实有一个叫廉志忠的人,于是廉志忠就被别人怀疑了,说他不是被警察带走了吗?怎么又回来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议论纷纷。
廉志忠感到自己的名誉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无辜受到了别人的怀疑,于是起诉到法院,媒体承担了侵权责任。
2.有报纸刊登报道,说吉林市的某机关在开展某项评优活动,老百姓只要花15块钱便可以买一个牌子挂在自己家门口,表示自己是“某某模范户”。
这个报道主要是批评有关机关搞形式主义,但是吉林市的相关政府机关查遍了自己所辖地区,没有发现这种情形,便来找媒体交涉。
事实是怎么回事呢?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把“吉林长春市”中的“长春”两个字给丢掉了,就变成了“吉林市”,这就张冠李戴了。
于是,吉林市的相关机关就把有关作者和三家媒体都告上了法庭,数被告一共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万余元。
3.我国著名的体操运动员刘璇,大家都很喜欢她,有一个媒体就去采访她的母亲,写了一篇专访,并配发了一张照片,注明说这个照片上就是刘璇的母亲和父亲。
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及预防
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及预防概述随着新闻传播的迅速发展,新闻侵权案件也屡见不鲜。
在这些案件中,被告往往会提出抗辩事由,以阻止原告获得胜诉。
本文将针对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新闻报道准确性抗辩新闻报道准确性是新闻侵权案件中常见的抗辩事由之一。
被告通常会声称自己的报道是准确无误的,并要求原告提供客观证据证明其报道的不准确性。
在这种情况下,原告需要提供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被告的报道存在错误或歪曲事实的行为。
预防方面,媒体机构应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审核和核实,确保报道的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二、新闻报道真实性抗辩新闻报道真实性是另一种常见的抗辩事由。
被告可能会声称自己报道的内容是真实的,并要求原告提供证据证明其报道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原告需要展示证据来证明被告报道的内容是虚构或歪曲事实的。
此外,媒体机构在报道前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以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可信。
三、新闻报道重大公共利益抗辩新闻报道重大公共利益是一种常见的抗辩事由,被告可能会主张自己的报道符合公众利益,目的是提供重要信息,因此应被免责。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通常会权衡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是否应免除被告的侵权责任。
预防方面,媒体机构在进行报道时应充分考虑公众利益,并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符合社会伦理与法律规定。
四、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新闻侵权的发生,强调以下几点预防措施的重要性:1. 严格参照新闻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2. 进行充分的事实核实和调查,避免对信息进行不准确或歪曲的报道。
3. 尊重隐私权,避免发布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
4. 尊重著作权与知识产权,避免侵权行为。
5. 增加对记者的法律知识培训,加强他们对侵权行为的敏感性和风险意识。
6. 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新闻报道审核机制,确保报道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结论新闻侵权案件中常见的抗辩事由包括新闻报道准确性、新闻报道真实性和新闻报道重大公共利益。
谈新闻侵权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谈新闻侵权的成因及防范对策摘要:新闻侵权对新闻事业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正逐渐成为新闻界和法学界关注的焦点。
正确看待新闻侵权现象,实事求是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防范对策,是当前舆论监督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侵权;成因;防范对策一、新闻侵权的界定(一)含义。
对新闻侵权比较一致的理解是:“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新闻侵权的主体是从事新闻报道活动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
(二)表现形式。
新闻侵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1)新闻报道的内容失实。
这是最主要的新闻侵权类型。
新闻报道的内容失实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新闻作品中基本事实不真实,即新闻作品中的“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符。
二是新闻作品中反映的内容不全面,所反映的内容不是事实的全部,而是事实的一部分。
(2)新闻报道评论不当。
评论不当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报道事实基本属实,但在语言上使用了侮辱、谩骂或其他具有人身攻击性的言词;另一种情况是新闻报道对客观事实进行随意评论,造成对他人社会评价的贬损。
(3)未经核实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但事后证实该报道不实。
(4)在报道中采用与报道内容无关的照片,或者未经同意采用他人的照片。
(5)过实报道或暴露他人隐私。
为招徕读者或扩大影响,未经他人同意在媒体上宣扬他人隐私,使他人人格、尊严受到侵犯。
(6)褒扬性的新闻报道同样容易引起新闻侵权。
表扬严重失实,不但没有抬高当事人的声誉,反而容易引起社会的非议,导致他人形象受损。
二、新闻侵权的成因(一)部分记者法律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高。
少数记者时时处处以“无冕之王”自居,新闻作品或其他作品中有意无意地将这种虚假的特权意识体现出来。
尤其在采写批评报道时,情绪化倾向浓厚,有的甚至无视权威,妄加评论,轻易做出一些结论,从而给被批评者抓住口实。
新闻侵权法律风险及化解对策研究
新闻侵权法律风险及化解对策研究随着新闻报道的日益频繁和广泛,新闻侵权问题也日益突出。
新闻侵权是指在未经被报道人同意或未经合法授权的情况下,以不实或者失实的信息,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合法权益,对被报道人构成伤害的行为。
新闻侵权不仅损害了被报道人的利益,也给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带来了法律风险。
本文将从新闻侵权的法律风险以及化解对策进行探讨。
一、新闻侵权法律风险1.法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新闻报道应当尊重被报道人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
如因不真实报道或对被报道人隐私进行公开而构成侵权,被报道人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新闻媒体和记者也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之所以会出现法律责任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中没有认真核实事实,或者在报道中违反了法律法规,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
2.公信力受损一旦新闻报道被证实是不实或失实的,不仅会带来法律责任上的风险,还会极大地损害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公信力。
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是新闻行业的生命线,一旦失去了公信力,将对新闻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社会声誉受损新闻报道是传播信息、宣传事实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社会监督的重要渠道。
一旦新闻报道被证实是失实或不实的,将严重损害新闻媒体和从业者的社会声誉,使其在社会上受到非议和责难,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舆论风波,对整个新闻行业造成负面影响。
1.加强记者职业道德建设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其职业道德和素养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其责任心和专业素养,可以有效降低新闻侵权的风险。
新闻从业者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严谨核实新闻事实,不信谣传谣,不捏造新闻,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严格审核报道内容新闻媒体应当建立健全的新闻审核制度,对报道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把关。
审核人员要对报道的事实进行核实,对涉及到他人利益的信息进行审慎评估,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媒体报道中的侵权行为及法律防范
Part
06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媒体报道中的侵权行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媒体报道中的侵权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不仅侵犯了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法律防范是保护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通过法律手段对侵权行为进行防范和打击,是保护个人和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加强 法律监管和惩罚力度,以及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素养,都是防范媒体报道中侵权行为的重要措施。
行业自律与监管的缺失或不足
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
部分媒体机构缺乏自律意识,为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等商业利 益,不惜侵犯他人权益。
监管部门职责不清
媒体行业监管部门在职责划分上存在交叉和重叠,导致监管效率低 下,侵权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
监管手段落后
监管部门在技术手段和人员配置上相对落后,难以应对媒体行业快 速发展的挑战,使得一些侵权行为得以逃避监管。
侵犯著作权
部分媒体在报道中未经许 可使用他人的文字、图片 、音频等作品,侵犯了著 作权。
法律防范的必要性
保护合法权益
增强公众法律意识
通过法律手段对侵权行为进行防范和 打击,可以保护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
通过法律防范和宣传教育,可以增强 公众的法律意识,提高公众对侵权行 为的认知度和抵制力。
篡改、歪曲他人作品
对他人的作品进行篡改、歪曲等处理,损害著作权人的利益和声誉,也属于侵犯著作权 的行为。
虚假报道与误导公众
编造、散布虚假信息
媒体在报道中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对事实的认知和判断,属于虚假报 道的行为。
隐瞒重要事实真相
在报道中故意隐瞒重要事实真相,导致公众无法全面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也属 于误导公众的行为。
新闻侵权法律风险及化解对策研究
新闻侵权法律风险及化解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普及化,新闻侵权的案件也随之增多。
对于媒体机构而言,面临的新闻侵权法律风险不可忽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化解对策。
新闻侵权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媒体机构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给他人造成损失,从而引发的法律纠纷。
新闻侵权常见的形式包括侵犯隐私权、名誉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面对新闻侵权,媒体机构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赔偿金高额:当新闻报道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时,可能会给被侵权人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要求媒体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金额可能较高,严重影响媒体机构的财务状况。
2. 印象力赔偿:印象力赔偿是指侵权行为给被侵权人造成了精神上的损失,需要媒体机构承担相应责任。
这种赔偿没有上限,难以控制。
3. 司法惩罚:媒体机构的新闻报道若触犯了法律法规,可能会面临司法的打击和惩罚,影响到媒体机构的声誉和形象。
1. 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媒体机构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当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确保报道真实、准确、客观、公正。
不得故意或者过失地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同时,媒体机构也应当尽到审查义务,避免违规报道。
2. 充分了解法律法规:媒体机构应当充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避免因为不知道法律规定而发生侵权行为。
特别是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媒体机构应当牢记自律原则,不单纯追求新闻效果,而是尊重被报道对象的个人隐私权利。
3. 加强风险防范:媒体机构应当加强风险防范,通过制定风险评估机制、控制报道内容等方式,降低新闻侵权的风险。
同时,也应当购买相关的保险产品,以缓解风险承担的压力。
4. 及时应对新闻侵权纠纷:一旦发生新闻侵权纠纷,媒体机构应当及时应对,采取积极的措施化解风险。
例如,可以与被侵权人协商解决、调查取证等方式应对。
结语新闻侵权对于媒体机构而言不仅仅是法律风险,更是信任风险和公信力风险。
媒体机构应当从源头上确保报道的真实、准确、公正,加强风险防范和应对,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树立诚信形象。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
新闻报道侵权危害
损害个人和企业合法权益
侵权行为导致个人和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造成损失。
影响社会信任
侵权行为破坏了社会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使公众对新闻媒体失去信心。
阻碍新闻行业发展
侵权行为对新闻行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阻碍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02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措施
强化新闻工作者培训
新闻工作者培训
新闻报道侵权行为不仅违反了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还可能 引发法律纠纷和社会不满。
新闻报道侵权类型
个人隐私侵权
披露个人隐私信息,如家庭住 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
。
企业商业机密侵权
披露企业商业机密信息,如企业 计划、营销策略、产品配方等。
名誉权侵权
发布不实信息,诋毁他人名誉,造 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
新闻报道中涉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商业秘密等。
03
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权
新闻报道中涉及侵犯他人尊严、人格 尊严等。
新闻报道侵权的刑事责任
侵犯他人人身权
新闻报道中涉及侵犯他人名誉 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情节 严重的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侵犯他人财产权
新闻报道中涉及侵犯他人知识 产权、商业秘密等,情节严重
的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社会共同参与防范新闻报道侵权
公众监督
鼓励公众对新闻报道侵权行为进行监督,积极参与防范新闻报道侵权。
媒体合作
加强媒体间的合作,共同抵制侵权行为,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THANK YOU.
案例三
某记者因违反新闻从业人员规 定,被相关部门吊销记者证。 Nhomakorabea05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建议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新闻报道规范
论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及新闻侵权防范
是 侵 害名誉权 。新 闻侵 害名 誉权 是新 闻侵
1 损 害事实 。损 害事 实是指 由于侵 害人行 为 . 而 给他人带 来 的人身 或财 产上 的不利益 。之所 以 将损 害事实 作 为新 闻侵权 的第一 要件 , 因为“ 是 侵
权 中数量 最大 也是影 响最 大 的一类 侵权 案件 。名 誉 是社会 对 公 民 品德 、 能 的 综合 评 价 。公 民 的 才
p e e t o t i un l m. rv n rs nj r ai t o s
Ke r s t rsi o r aim;p bi pno u e vso ywo d :o t ju n l n s u l o iin s p r iin;ra o so o n epe ;c u trn a u e c e s n fc u tr la o n ere s r
o h r n r u d f r n t e c n i o h t h r xs e d o u l pn o u e v so ,f i o t e s a d a e s e o ,o h o dt n t a e e e itn e sf rp b i o i i n s p r ii n arc mme t e o tr h i t c n ,r p r i t g
On To t nJ u n l m : ao so u tr laa d P e e to e s rs rsi o r a i s Re s n fCo n ep e n r v n inM a u e
1
YANG a —e g Xi o f n ( c o l f B s es d a。 a z o o e c l olg , a z o 3 0 0 C ia S h o u i s Me i L n h uC mm r i l e L n h u7 0 2 , h n ) o n a C e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报道已经实现了技术的突破,但是作为重要的信息渠道之一,新闻报道侵权也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新闻报道侵权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创作权益,更会影响既定的传播规则和行业发展。
如何更好的防范侵权,是我们必须要探究的问题。
首先,关于新闻报道侵权的界定。
新闻报道本身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是表现在新闻媒体上的一种表述方式,而新闻报道侵权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对他人创作的内容或者著作权进行了侵犯。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涉及到侵犯他人创作内容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太多的防范。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防范方式:一、确保新闻报道的原创性和准确性新闻报道侵权的主要原因就是来源问题,因此为了避免侵权,我们需要确保新闻报道的来源清晰明确,并且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性和准确性。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必须注重发了真实的新闻,并在报道之前和之后进行准确性核实和审查。
二、尊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产权之一,新闻界尤其如此。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如果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涉及侵权,不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会关乎职业的信誉和形象。
三、加强责任编辑和审查的管理在新闻报道中,责任编辑和审查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应加强管理和监督。
管理员必须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尽可能消除侵权的可能性。
四、及时处理侵权如果发现新闻报道涉及侵权问题,在违法情况下必须迅速处理。
我们可以选择与侵权方妥善处理,协商达成和解,或者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在新闻报道中,防范侵权不仅关乎我们的职业信誉和形象,更关乎整个行业的操守和信用。
唯有注意每一步,认真尊重创作,加强对新闻报道侵权的防范,才能让我们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自身创作权益保护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浅谈预防新闻侵权及实现法律真实的对策
浅谈预防新闻侵权及实现法律真实的对策对不良社会现象实施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近年来,新闻官司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如何防止新闻侵权,避免新闻官司,在新闻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新闻侵权发生的机率,也就成为当前新闻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想防止新闻侵权,避免新闻官司,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坚持新闻政策的“三性”及其指导作用所谓新闻政策的“三性”,即指政治敏感性、政策规范性和舆论导向性。
新闻界一直强调新闻政策在新闻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作用,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工作者更要坚持好新闻政策不动摇,为减少新闻侵权做好政策准备。
二、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和准确的“角色定位”真实性的内涵包括“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在实践中,则强调“细节真实、具体真实、总体真实”相协调。
一项针对新闻侵权成因的调查显示,由于新闻“真实”的问题导致的新闻侵权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无论“失实”,还是“过实”,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对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把握不清导致的,而坚持真实性原则,则可以避免新闻报道只注意总体而忽视细节或只注意细节而不考虑总体的“貌似真实,其实不实”的局面,可以时刻衡量在新闻价值实现过程中有无失实或过实导致新闻侵权的可能。
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
不要简单地进行“新闻宣判”。
媒体是信息的发布者,不具备任何行政、司法机关的裁判职能,所以一般在新闻中不宜发表定性的结论。
实在有必要下结论,也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经得起事实和逻辑的考验。
在新闻侵权官司中,有一部分刑事诉讼案就是由于新闻报道的作者不注意自己的职业定位,错下结论,无意中伤害了被采写对象。
三、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学习法律知识和原则,提高鉴别新闻侵权的能力现实情况表明,许多新闻侵权事件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由于新闻工作者对法律知识的匮乏,不懂得相关的法律条款,造成新闻侵权现象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侵权的防范
摘要: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公民和法人日益重视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提起民事诉讼保护自己的名誉权;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又使得人们有依据对名誉权案件提起诉讼。
而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如果把握不当,就容易造成侵权,尤其是,通过新闻媒体传播不利于他人名誉权的虚伪事实,往往使得案件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给受害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因而,新闻媒体常常容易成为名誉侵权案件的被告。
媒体应当怎样加以防范,以减少名誉权纠纷的诉讼,这是我们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等均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本文拟就该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闻避免侵权正当防范
社会新闻、草根新闻越来越成为百姓的看点,因其新闻采访、报道而引起的新闻官司也在逐年递增,2004年我台播报的社会新闻《平安镇华丰村农民李某某倒卖化肥被查处》引发了当地一位同名、同姓人士与我台打起了新闻官司。
虽然我们胜诉,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直至今日我们的一些新闻采访和编辑的过程中我们处处加以防范,避免新闻侵权的发生。
那么在日常新闻活动中怎样避免侵权呢?
首先要求我们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了解新闻侵权的表象和实质。
新闻侵权有别于其他侵权行为。
它是与新闻传播活动密切相关的。
新闻传播是指使用广播、电视、报纸以及网络媒介的传播。
这就限定了新闻侵权区别于普通的口头造谣、诽谤的大众传播。
新闻侵权往往
限定在人身权,囊括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以及由此而涉及到的其他权利。
一般是由侵权行为人通过新闻媒介,发布不利于当事人的信息,对当事人产生不良影响和损害。
例如:记者道听途说,采访不到位、核实不准确就容易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很可能造成侵害他人人身权造成他人受辱;或者新闻工作者报道名人的逸闻趣事,未经同意侵入他人私生活区域对与公共无关的其个人信息、私人活动、进行公布、宣扬、播报等侵犯他人隐私权。
这些新闻侵权的行为人都是新闻工作者。
新闻侵权的手段是媒介,而媒介传播的信息是由新闻工作者负责采编的,所以新闻工作者要对自己的采编信息负法律责任。
如果发生新闻侵权,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是当然的。
了解了新闻侵权行为,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我们就可以避免新闻侵权。
一、防止侵害名誉权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内容失实,新闻评论不当、或故损毁他人都可能导致侵害名誉权。
1、防止新闻内容失实
如果新闻内容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新闻事实材料和新闻背景材料的失实,从根本上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当然这种“新闻”产生了严重后果就有可能造成新闻侵权。
因此,新闻工作者要避免新闻侵权就当然要防止新闻失实。
那么记者和编辑在实际业务
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才是法律意义上的真实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1.1对采访内容进行核实。
新闻采访完毕并成文以后,记者和编辑有义务对新闻作品中有可能出现的错误问题进行必要的核实。
如被采访者的姓名、职务、事件的发生时间、经过等。
1.2提高批评性报道的证据意识。
批评性报道最容易受到批评者的反对,所以在这种报道的采访过程中就要随时注意收集有关证据,也可以在当事人接受采访之后,要求被采访人在记者的采访记录上签字,或者直接采用现场同期声、录音等,这样就可以防止当事人事后矢口否认。
1.3要分析新闻来源的可靠性。
一些有个人目的的信息源虽然有价值,但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不能让新闻媒体成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而要保证媒体的公信力。
1.4对定性的结论要慎重。
在使用定性语时要慎重,只能真实表达职权单位的定性决定,不能臆测。
如我们能从报纸上看到“犯罪行为”、“违法行为”、“罪犯”等用语,这是在我国的新闻工作中很普遍的现象,但是这些用语常常涉及到对事件的定性问题,就有可能导致新闻侵权。
所以一般播报中不宜做这种结论,实在有必要下结论也必须经得起检验。
与此类似的还有情感色彩较浓,容易伤害他人的词语,最好不用。
1.5台实行记者包口,这就要求包口记者要对所包报的行业有起码的专业认识,对很明显的专业错误要认识到。
2、防止评论不当
正确的新闻评论是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任何人不能在媒体上随心所欲的发表评论。
如果作者的评论依据事实不真实、评论内容有失公正,尤其在批评报道中,就可能毁坏他人的名誉,从而构成侵权。
防止评论不当要注意以下几点:
2.1将报道和评论分开。
一些记者喜欢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边报道事实,边议论。
让读者无法分辨客观情况和主观评论。
如果这种评论涉及人格、尊严就有可能引发新闻侵权官司,自然也没办法获得“公正免责原则”的支持。
2.2要注重平衡报道。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些政府、司法机关、职能部门还没有解决定性的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新闻报道就不能只反映一方的意见和立场,而要多方涉及,这就是平衡。
2.3报道要用事实说话。
在表达记者意思时并不一定要用记者的话来说,要善于运用事实。
3、防止故意损毁名誉
故意损毁名誉,这是一种明显无视他人正当权利的行为。
情节足够严重就会构成刑事犯罪既侮辱罪和诽谤罪,这是一种对法律尊严的挑衅行为,无所谓防止,当然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唯一要作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觉悟,了解法律,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依法办事,就不会犯这种严重的错误。
二、防止侵犯隐私权
通过对侵害隐私权的分析,我认为防止新闻侵害隐私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禁止未经当事人同意,公开流氓、强奸的性犯罪案件的受害人的姓名、地址、和其它足以辨别当事人特征的事。
2、未经许可不能公开当事人已经成为历史的违法、犯罪历史及其不光彩的经历。
公民的违法行为已经受到了制裁,社会应该给予其重新做人的机会。
如果不适应的公开将会增加当事人的痛苦。
除犯罪历史外,例如年少时被开除之类的历史等等也不宜公开。
3、不公开他人的财产状况,家庭生活,生理缺陷,疾病史。
也不宜挖掘他人的婚恋情况。
三、防止侵害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
1、防止侵害肖像权
防止侵害肖像权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1未经本人同意不拍摄他人与报道无关的,不具有报道价值的照片和录像,防止侵害他人肖像制作的专有权。
1.2未经本人同意不在新闻中使用他人与新闻报道无关的肖像,防止侵他人肖像的专有权。
1.3未经本人同意不在新闻媒体广告,进行商业宣传。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照片与新闻资料照片的发表一般不构成侵害肖像权,因为新闻照片与新闻资料照片的发表目的是为了报道的需要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
2、防止侵害姓名权和名称权
在新闻报道中可能出现的侵犯姓名权和名称权的情况只有两种:盗用和假冒。
2.1当事人的姓名和名称,不愿意在媒体上公布,此时记者和编辑就应该尊重当事人的决定。
2.2以公民或法人的姓名或名称刊登声明、启示,而又未经授权许可。
如果我们在今后的新闻采访中注意以上一些问题同时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并在工作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新闻报道的分寸就可以在日常采访、编播中避免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云鹏.新闻侵权的责任认定与防范对策[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11:96-97.
[2]曾佳蓉.新闻侵权的主要类型及防范与应对措施[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53-55.
[3]唐玉春.新闻侵权的法律防范[N].中华新闻报,2008-06-20E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