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教学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教学初探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在课堂上应进行问题探究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提出和探讨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大胆质疑。
一、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教学的特征
高中历史问题探索教学,即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的特征:
1、问题是教学的开端。
高中历史各门课程教学中,经常提到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培养有创造性的、能独立思考的人来说,后一点才是最重要的。科学家的创造力,首先就表现在他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上。创造性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进行具有指向性。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出来,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才能真正成为其内在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阅读本课、自我探究学习的基础上,用PowerPoint 展示以下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第一次漫长的乱世,更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最辉煌最烂灿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智慧争相辉映,绘成一幅让人神往的优美画卷,此后两千年,中国人的思维始终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是什么原因铸就这种辉煌?主要派别及影响有哪些?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其观点?其他派别的代表是?其观点?
使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展开,达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究问题,逐步内化知识的目的。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应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把学生引上创造性思维之路。《“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新课结束后,有学生提出百家争鸣中各家思想对今天国家统治有何借鉴意义?对此,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我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作为研究
课题,通过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等自主研究,结果大多数小组都能得到圆满的答案。
二、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现方法
1、创设问题情景,引导问题发现
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创设,主要从历史现象、事件等出发、从历史现象、事件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实质等方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创设情景中,同时应用多媒体手段,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理论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和探索问题的欲望。例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你对孔子知多少?如何看待孔子的“仁”、“礼”?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倡“仁”的学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理,但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为什么?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德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观念冲突,诱发学生好奇心。
2、改进课堂教法,探究问题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单向思维方式和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应精心设计、选材,所涉及的问题应具有科学性原则、挑战性原则和多向性原则,即可从纵向横向、逆向顺向发散。而对问题的演变、发散、聚合,应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交流、猜想,允许在探索中出错,不求全责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认真教学构思,精心课堂选题
运用“问题探索教学法”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选择和设置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和质量。我认为,“问题”的设置应具有以下特征:
典型性: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置问题。如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易错易混的问题,要涉及到问题的实质,使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训练。如《“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讲授孔子思想后,可以同样让学生的方法学习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深刻性:所设置的问题必须有较高的认识水平,能激发认识冲突,指向知识及问题的本质。如《“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如孔子“仁”“礼”的思想的实质。
启发性:问题设置要引人入胜,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启迪其思维。如《“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孔子的教育思想语文课本中学习了哪些?还有哪些呢?
针对性:问题设置要紧扣主题,让其“跳一跳,够得着”,使问题的设置具有
实效。如《“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孟子和荀子发展孔子思想的是哪些?
开放性:问题的开放可通过“一题多解”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如对复杂运动问题可采取分类法、对比法、总结法等。如《“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归纳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渐进性:问题的设置要与思维的发展相一致,使问题不断地递进,有层次地逐步展开。如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在仁的主张、君臣关系和伦理观上的一致性从而不断揭示儒家思想的本质。
4、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自主
教师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要有探究、质疑、求异、富于想象的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容忍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标新立异,正确对待基础差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观。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及其组合、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富有新意,另一方面又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问题探索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