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幻灯片24
过度自卑
●表现
●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否定的情
●感,往往是自尊心屡屡受挫的结果。
这类人自我认识不客观,往往只看到自我缺点而忽略了自我的长处,不喜欢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否定、抱怨、指责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或夸大自己的不足,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他人,处处低人一等,丧失信心,严重的还可能由自我否定发展为自我厌恶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事实上,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是密切联系互为一体的。那些自尊心表现得越外显、强烈的人往往是极度自卑的人。自尊心、自卑感过强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熟。
幻灯片25
●典型案例“身残心不能残”
●
●求助者:吴某,男,20岁,理工大学二年级学生。
●主诉:
●我在中小学期间,曾担任过学习委员、班长、学生会主席等职,在同学中是个
威信颇高的核心人物。在高考录取时,虽考分较高,却仍因自己曾患小儿麻痹症使腿留有残疾而遇到了一些波折。幸亏政策保护了我,使我这个残疾儿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流泪了,一方面是高兴,另一方面却搞到十分沮丧,从此就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对未来怀有一种恐惧感。
幻灯片26
跨进了大学校门之后,我时时处处都小心翼翼,常常独来独往,怕与他人接触,也讨厌人们用那种同情的态度对我。有时几个同学在一起窃窃私语,我就怀疑他们是在议论我;老师偶尔看我一眼,我也觉得非常不舒服。由于我常常处于担惊受怕的状态,学习上常分神,成绩明显下降,使我在大学感到没有受到过别人重视,我的存在似乎是多余的。我非常喜爱体育运动,尤其擅长打排球与篮球,可是当我怀着一腔热血,鼓足了勇气去报名参加系排球队时,却被无情地冷落到一旁(讲到此时,他伤感得几乎说不下去了)……。现在我感到很压抑,生活得好累呀!我真后悔考进了大学,非常怀念中学时代的生活。再加上最近身体一直感到不适,我不想再读下去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幻灯片27
●分析讨论(以下仅供参考)
●小吴心理问题主要是自我意识发展出现了偏差,是由自己腿瘸的“体像问题”
引起自卑而产生的社交恐惧。上大学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发生了矛盾。现实自我因身体残疾,自我认识失当,导致自我贬值了。在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时,没能进行积极自我探究,遇到挫折时,自我体验上开始对理想自我持一种否定态度,对学习生活和理想前途丧失了信心。
●心理咨询或治疗建议:
●运用领悟疗法,引导小吴重新认识自我,正确看待身体残疾,消除自卑,
增强自信,立志成才。
运用积极暗示和支持疗法等积极鼓励小吴优化自我管理,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如小吴非常喜爱体育运动,尤其擅长打排球与篮球,不能选进系排球队,可自己组织班级球队,积极参加各种友谊球赛和院级球赛等。又如可运用“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成功过,再接再厉,一定能有更大的成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鼓励。可利用班集体力量关心和爱护小吴的成长。
幻灯片28
过度自我认同
●表现
●自我认同是指自己认可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才能和局限、长处和
短处都能客观评价、坦然接受,不会过多地抱怨和谴责自己。对自我的认同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过度自我认同是有点自我扩张的人,他们高估自我,对自己的肯定评价往往有
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拿放大镜看自己的长处,甚至把缺点也视为长处,拿显微镜看他人的短处,把别人细微的短处找出来,他们的人际交往模式是“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
过度自我认同的人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以为是,不易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过高评价滋生骄傲,对自己易提出过高要求,承担无法完成的任务、义务而导致失败。
自我中心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强烈的阶段。大学生们强烈关注自我,往往愿从自我的角度、标准去认识、评价和行动,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当这种倾向与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和心理特征(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自尊心)结合时,就会表现出过分的、扭曲的自我中心。
●表现
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能设身处地进行客观思考。
只关心自己,一是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不顾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往往以同学的导师或领袖身份出现,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处事总认为自己对、别人错,好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
因此他们不易赢得他人好感和信任,人际关系多不和谐,行为做事难得他人帮助,易遭挫折。
苛求完美
●表现
对自己持过高的要求,期望自己完美无缺,却不顾自己的实际状况。
不能容忍自己“不完美”的表现,总对自己不满意,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自信心。
对自我十分苛刻,只接受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的自我,不肯接纳现实中平凡的、或有缺点的自我,其后果往往适得其反,使其对自我的认识和适应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