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 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这一观 点属于教育学上的(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 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 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 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 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 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 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 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 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讨论
如果眼前一个老人倒地,你敢扶吗? 性善?性恶? 教育缺失了吗?
善良的心是一盏灯。教学学生学会同情,是教师工 作的一部分。
那些等到大学生拿硫酸泼狗熊或者用铁锤锤死了几 个同学,才在电视上放马后炮的教育家,为什么没 想到同情与爱才是应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的呢?-----吴非
内发论-----弗洛依德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 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 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 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 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 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 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 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 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 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 德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 本能(libido)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 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 量;并把人格区分为自我、本我和超 我三个部分。其学说被西方哲学和人 文学科各领域吸收和运用。
主要著作有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1904)、 《精神分析引论》(1910)、 《图腾与禁忌》(1913)、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等。
威尔逊的著作开创了社会生物学的新天地,获 得普利策奖。
内发论—格塞尔
格塞尔,阿诺德 (1880—1961),美 国儿童心理学家。出 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 1906年获克拉克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在克 拉克大学期间深受 G.S.霍尔影响而开始 研究儿童发展问题。
内发论—格塞尔
格塞尔一生主要研究儿童的生长和发展问题。 他的主要观点是所谓“成熟势力说”。认为支 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与学习,但成熟 更为重要。
代表人物:
孟子 弗洛伊德 威尔逊 格塞尔
内发论-----孟子性善论
一、“善”是人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 下。”
二、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 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 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 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2、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① 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②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 内发论 2. 外铄论 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 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 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内发论-----孟子性善论
三、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 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 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四、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 消。” 孟子讲性善的最经典的例子是,看到一个小孩 子要落井的时候,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本能地不 加思考地向前把他拉住。
内发论---威尔逊
威尔逊把基因 复制看作是决 定人的一切行 为的本质力量。
代表作 《昆虫社会》 《社会生物学》 《论人的天性》
《论人的天性》主要观点
新自然主义有限范围内追溯人类天性面临的精 神困境
基因遗传与个体发展和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 人的四大天性及其关系(攻击性、性、利他主
义、宗教) 人类价值体系和精神体系的确立问题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内发论—格塞尔
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 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 (内环境)关系较大,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小。 外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了适当的时机而且。
格塞尔孪生儿爬梯试验
格赛尔找来一对同卵双生子A和B,A从出生后 第48周起接受爬梯及肌肉训练,每日练习10分 钟,连续6周;B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仅训 练了2周,就赶上了A的水平。由于同卵双生子 有相同的基因,格赛尔得出结论:在儿童的生 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没有多 大的作用,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 的准备,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章 教育与
个体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 任务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身心发展的概念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指作 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 部人生过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变化 逐渐形成个体素质、品格或才能特征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