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艺术殿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的艺术殿堂
——简论《巴黎圣母院》
潮阳电大峡山教学点(2)班
学号:001029898 姓名:张佩璇
内容提要:
《巴黎圣母院》是维克托·雨果小说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一部,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一些特征,巧合离奇的情节,奇特怪诞的事件,美丑对照原则等写作手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小说通过三个人物描写,暴露了封建专制王权和天主教会的残暴统治;揭示了宗教禁欲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以及在这种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过程。
其中爱斯梅拉达是小说着力刻划的人物之一。
她善良美丽,是善与美的化身,她心灵的美和外在的美完全统一。
而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也是小说刻划的主要人物。
他外表看起来有德行,又有学问,但骨子里却是阴险狠毒的恶棍;钟楼怪人伽西莫多外貌丑陋无比,但有一颗善良的心。
小说广泛地使用了美丑对照法,显示一个异彩纷呈和充满幻想的世界,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美丽的艺术殿堂
——简论《巴黎圣母院》
潮阳电大峡山教学点(2)班
学号:001029898 姓名:张佩璇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在中国深有影响的一部长篇小说。
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它引起人们历久不衰的兴趣,这不但因为它有如交响乐一般宏伟壮丽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特征,也同它本身离奇浪漫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内容相联系的,也是它采用独特的叙述表现方式分不开的。
我常常被小说中极其夸张的人物性格及离奇的故事情节所震撼,本文就以波米亚女郎爱斯梅拉达、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和敲钟人伽西莫多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所展开的故事情节形成对照等艺术特征,浅谈一点见解。
雨果生于贝藏松,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
他从中学时代开始写诗,刚满十六岁就夺得图卢兹百花诗赛的金奖,被夏多布里昂赞为“神童”。
雨果一生经历了十九世纪法国所有重大的政治改革,目睹了拿破仑帝国的兴衰、波旁王朝的两次复辟、第二帝
国的建立与崩溃以及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也就是说,他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彻底战胜和消灭封建势力,直至建立完备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全过程。
因此,雨果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对那个奴役人、压迫人、从精神上和肉体上摧残人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抗议,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主义小说。
于一九三一年初版问世。
此时已值雨果在一八三〇年革命的影响下,从保皇主义转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立场,因而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赞颂。
《巴黎圣母院》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纯洁善良的波米亚女郎怪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会人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和王权的暴虐。
作者明确指出,迫害爱斯梅拉达的,首先是教会的当权人物——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因自己罪恶的欲念得不到满足,便疯狂地陷害这个无辜的少女;其次是宗教法庭,他们以偏见迷信为依据,严刑逼供、制造冤案,还有逢场作戏的贵族公子弗比斯,从精神上打击,摧残了这颗纯洁的灵魂;最后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最高体现者——国王——亲自下令绞死“女巫”,并残酷镇压了企图救出爱斯梅拉达的人民群众。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前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一些特征。
①巧合离奇的情节安排是小说的一大艺术特点。
小说中,爱斯梅拉达遭到伽西莫多劫持时,弗比斯恰巧路过;“奇迹王朝”诗人甘果瓦和爱斯梅拉达的“结婚”;十六年前爱斯梅拉达的被拐走,后来又和母亲再次重逢;以及墓窟中两具尸体紧紧拥抱,人们将之分开时又即化为灰烬等等情节,都使作品充满了神奇、浪漫的色彩。
②浓郁的主观激情是小说的又一大特征。
作者笔下的人物、场景都具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或思想内涵,而奇特的想象,拟人化手法无不加深了这种主观色彩。
如:作者描写巍峨壮观的巴黎圣母院:“好像是巨大的石头交响乐”,“每一块石头都生动地表现出艺术家的天才加以修饰了的,用千百种形式表达出来的劳动者的幻想”,“像一个肃穆庄严、壮丽而又神秘的有生命的存在物,俯视和见证了两代的生活和眼前的这个悲剧。
”这种描写使人感到既真切又神奇,它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③“美丑对照原则”和夸张手法是雨果创作的最大特色,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品对两个王朝的背景,两个法庭的审判,以及对人物的描写都采用了对照的原则。
这种对照是多层的,既有整体上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照,又有具体的、体现在人物和
场景中的外表与内心。
而且表现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一原则。
在这些对照中,作者往往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因而不乏浪漫主义的色彩。
在这部小说中,美丑对照原则的精髓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
这种对照是多层次的,既有人物间的对照,又有人物自身的对照;既有外表上的对照,又有外表与内心的对照。
在人物间的对照上,有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的对照,又有反面人物之间的对照,还有正面人物之间的对照。
如小说着重刻划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
波希米亚女郎爱斯梅拉达、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和敲钟人伽西莫多。
小说的故事情节也始终围绕着这三个主要人物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
她迷人的舞姿和美丽的外貌吸引着每一个人,小说这样写道:“她个儿并不高,但是她优美的身材亭亭玉立,看起来仿佛很高似的。
她的头发略带褐色,但是可以想象在阳光下一定是像罗马妇女和安达卢西亚妇女一般闪着漂亮的金光。
她那双小脚也是安达卢西亚式,穿着精美的鞋,又小巧又舒适。
她在一条随便铺在她脚下的旧波斯地毯上舞蹈着、旋转着,每当她转过身来的时候,每当她光辉的形象经过你面前的时候,她那乌黑的大眼睛就朝着你一闪。
”
她天真善良,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
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为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性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笞刑,因口渴而呼号时,只有她对这个丑怪的敲钟人表示怜悯,把水送到了他的唇边。
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
作者将这个人物塑造为善与美的化身。
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对封建教会及王权产生强烈的愤恨。
克洛德·孚罗洛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
一个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宗教信徒,他德行高超,过着清苦禁欲的生活,然而内心却冷酷无情,心狠手辣。
他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他自私,阴险,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敲钟人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他出于嫉妒刺伤弗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他因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便想将她置于死地。
这是一个扭曲的病态灵魂,伽西莫多只是肉体上的畸形,克洛德却是精神上的畸形。
他愈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快乐,便愈是仇恨世人,敌视一切。
他煽动宗教狂热,制造迷信,散布对波希米亚人的偏见,伙同王家检察官残害人民。
他既是宗教伪善和恶势力的代表,又是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牺牲品,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格的二重性。
最后,
他受到正义的惩罚,被伽西莫多推下钟楼。
从这一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外貌与内心的对比,充分体现出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
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刻划及发生的悲剧,作者既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罪恶,同时又肯定了作为人性的一面,反映了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
伽西莫多的形象和克洛德副主教恰恰相反,他是钟楼怪人,外貌奇丑,既聋又哑。
在这一人物刻划上,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全身都是一副怪相,一个大脑袋上长满了红头发;两个肩膀当中隆起一个驼背,每当他走动时,那隆起部分从前面都看得出来,两股和两腿长得别扭极了,好像就像刀柄连在一起的两把镰刀。
他还有肥大的双脚和可怕的双手。
”然而,他的内心却是崇高的。
他爱慕爱斯梅拉达,但这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质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副主教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
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哑的弃儿从小就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
克洛德收养了他,像使唤奴隶一样役使他,他就像一条狗一样盲目服从主人的意志。
但在爱斯梅拉达那,他第一次感受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的全部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身上,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她的
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他嫉恶如仇,一旦认清自己“恩人”的残忍面目,便激起强烈反抗。
最后,他为纯洁的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雨果和传统的善恶观念不同的美学观念,对所谓“卑贱者”表示了同情和赞赏。
这种美丑对照原则,一反传统方式的把美与善,丑与恶分别集中在两类不同人物身上,使善者尽善,恶者全恶;或是根本回避丑怪的方面,尽是伟大与崇高,而是让它们相互穿插交错:外表美好的,心灵未必善良,如克洛德和弗比斯的形象描写;外表丑陋的,心灵未必不美不善,如敲钟人伽西莫多的形象描写。
既可以形神具美,也可以灵肉发恶;既可以貌媸心妍,也可以人面兽心。
这样刻划人物,与古典主义文学比起来,使性格更复杂,形象更真实,作品更接近生活。
这种既描写美,又表现丑,亦美亦丑,美丑对照原则的应用,与雨果历来的对崇高伟大的美学理想的追求并不矛盾,对照只是手段,而最终目的仍是向往和追求美。
以丑托美,让丑由于美的映衬更显其丑,而美在丑的相比之下,愈见其美。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和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的全部思想感情,使人们产生强烈的爱与憎,这正是浪漫主义小说魅力之所在。
美丑对照原则亦有一定的局限。
雨果所理解的艺术中的美与丑
是理想化和极度夸张的,把美丑对照加以绝对化。
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只从这一抽象的要求出发,力求在人物身上造成强烈的,尖锐的对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的本来面目。
这样,雨果虽抛弃了古典主义的柱梏,却又囿于新的程式之中。
但这些只是白玉微瑕,并不掩盖它的伟大光辉。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成功地运用“美丑对照”原则来塑造人物和事件。
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
反映现实,突出主题。
我们透过浪漫主义的迷雾,仍能看到尖锐的社会问题。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独具的艺术魅力远远超越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扣人心弦的情节,奇特怪诞的事件,美丑对照的人物形象描写,宏伟壮丽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常常使我们陶醉在小说曲折离奇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中。
而其中对专制暴政的揭露和人道主义的颂扬,无处不在的象征意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美丑对照”的叙述手法等等,更令我赞叹不已。
这部过去的时代作品已经走进了我们新世纪的这一代,它还将走向未来。
《巴黎圣母院》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中一道绚烂的风景。
参考资料:
①中学生课外名著必读《巴黎圣母院》汉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②《外国文学指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③《青年必读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