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爱的创作》解读周作人的爱情观2-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浅论冰心散文创作中爱的哲学

浅论冰心散文创作中爱的哲学

浅论冰心散文创作中爱的哲学第一篇:浅论冰心散文创作中爱的哲学浅论冰心散文创作中爱的哲学指导老师:朱洁学员:张美兰摘要: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她的诗歌、小说和散文等创作,都十分具有开拓性。

在其作品中她用“爱的哲学”歌颂母爱、赞美童真、礼赞自然。

本文将着重论述冰心散文创作中“爱的哲学”的具体内容及在其作品中的创作体现,并结合社会现实对“爱的哲学”的意义和影响作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冰心散文爱的哲学母爱童真大自然提起冰心,我们总会想到那位用爱和真情赞美母爱、童心与大自然,以及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女性。

她总是以温柔细腻的笔调、纯洁率真的思想和清丽委婉的语言,营造出属于她独有的艺术风格。

冰心的创作文体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但她比较喜欢运用的体裁还是散文。

她曾在《关于散文》一文中说到:“散文是我最喜爱的文学样式”。

冰心散文创作开始于“五四”时期,“五四”是一个新旧思想激烈斗争的时期,冰心在“五四”革命文学浪潮的推动下,结合自己民族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土壤,同时也吸收了外国文学的某些养分,并在这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旧文学的崭新的文学体式。

其作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对旧文学的重大突破。

可以说,冰心作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先驱者,用白话创作的叙事抒情散文,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观念,显示了现当代散文的创作成绩。

冰心作品给我们呈现的是新旧文化交替时期中国知识女性向往现代文明的真我形象,它不同于封建时代的闺阁文学封闭纤弱。

她的散文的审美方式以心为文,交织古今,融会中外。

从她于1919年8月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之后,就开始了散文写作。

她的散文创作数量近140万字,代表作有《笑》、《往事(一)》、《到青龙桥去》、《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南归》、《关于女人》等,还有散文集《归来以后》、《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等。

冰心的散文创作长达七十多年,跨越了几个历史时期,其创作可划分为早期(“五四”时期)、中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晚期(建国以后)三个阶段,创作风格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爱》的文学伦理学解读的开题报告

《爱》的文学伦理学解读的开题报告

《爱》的文学伦理学解读的开题报告
题目:《爱》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背景:
文学伦理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与道德、伦理等价值关系的学科。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探究其所蕴含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意义。

《爱》是一部由艾米丽·布朗特创作的小说,讲述了女主角简·埃利奥特和男主角爱德华·费瑞斯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通过对《爱》中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探究其所蕴含的文学伦理学意义。

研究内容:
1. 人物的道德与伦理
通过对《爱》中主要人物简·埃利奥特和爱德华·费瑞斯的性格、行为、选择等方面的解读,探究其所反映的伦理、道德观念,并分析这些观念在小说中的作用。

2. 情节的道德与伦理
通过对《爱》中的情节、事件的分析和解读,探究其所反映的道德、伦理观念,并分析这些观念在小说中的作用。

3. 语言的道德与伦理
通过对《爱》中语言的分析和解读,探究其所蕴含的道德、伦理观念,并分析这些观念在小说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分析,揭示小说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从而对文学伦理学作出深入的理解。

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对《爱》的文学伦理学解读,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份对该小说深入理解的文学伦理学研究报告。

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文学与伦理、道德等价值的研究。

【推荐下载】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文艺批评精神

【推荐下载】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文艺批评精神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文艺批评精神钱理群在他的研究中认为周作人的散文是智者的散文,散文内容涉猎天地万物间的花草虫鱼、草木鸟兽、日常琐事,缓缓叙事、娓娓道来,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文艺批评精神。

 于质朴无华之间透露出智者的独具慧眼和闲适心境,给读者带来清幽的接受心境。

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审美的、趣味的、苦涩的,文学理论核心是人性的、理性的、个性的,这就可以推及他的文学批评精神是自由的、宽容的,他所崇尚鉴赏、印象式的批评方式也就不言而喻了。

周作人的批评不像鲁迅那样犀利、奇特、诡异,也不像茅盾那样广阔、宏大、壮观,他的这种批评方式与自然科学实证式的批评是对立的,同时又是互补的,这在当时是一道十分独特的景观。

 (一)散文创作的趣味、苦涩之风格到批评的审美趣味选择 周作人在1921年6月发表了题为《美文》的短论,第一次真正从本体论方面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他的散文名篇散发着艺术性美文的气质,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脱俗而又灵动,给人以自然、清静、脱俗、雅致的感受。

读来就像是如临其境,特别地舒适惬意。

此外我们从他的文章和着作中还可以发现周作人对苦有一种特别的嗜好,如《苦竹杂记》《苦口甘甜》、《苦茶随笔》等等,甚至书房也被命名为苦雨斋。

可见,周作人把生活的各种不如意带来的苦涩融进自己的文章中,这是一种人生的至高境界。

所以周作人认为趣味是一切文学鉴赏批评的基础,读者和批评家都是凭借着自己的趣味品评文章,他倾向评论那些适合自己个性趣味的文章,独抒性情,表达感受。

 (二)谈天地万物、平淡自然的文风到批评的自由精神 周作人是名副其实的杂家,他的散文涉猎面十分广博,举凡民俗学、心理学、神话传说以及天地之间的物象无不具备。

在《雨天的书序》中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

可见周作人把平淡自然作为写文章的审美标准,评论文章从来不刻意雕琢、矫揉造作,而是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净朴素的美,这与周作人受传统儒家中庸人生观的影响密切相关。

周作人散文创作中独特的审美追求

周作人散文创作中独特的审美追求

周作人散文创作中独特的审美追求作者:黄艳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22期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周作人的散文独具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追求,耐人寻味。

周作人的一生喜好散文创作,在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方面均有建树,并对后世许多作者产生了较大影响。

周作人将创作看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力图通过创作来陶冶心灵,调试生活。

可以说,在散文创作所获成就方面,唯有鲁迅的散文能与周作人的散文比肩而立。

但是与鲁迅所创作的肃杀、辛辣、讽刺的散文特点相比,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更多的像一谭平和的池水,他着力耕耘自己的园地,在昏暗的世界里糅合着自己的光辉。

文章就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展开,重点探讨了其散文独特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创作;独特的审美追求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大家,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引路人,他的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成就颇高,对后世散文作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周作人的一生创作数量极为丰厚,所作文章也为人所称颂,他的一生共发表过1808篇散文,出版过36个集子。

在周作人创作早期,他的创作关注重点在于新潮思想,是新文学运动的领导人与倡导者之一,也曾在《新青年》担任作者。

周作人的散文理论,核心部分在于关注以自我为中心,倡导“言志”的小品文,他的散文集中表现出个人性情,将自己的追求、期望、态度融入文章,他的散文中含有叙事、说理、抒情一体的内容,是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潮头。

文章将从周作人散文丰富的理性思想、既苦涩又幽默的文风、闲适自然的文体风格、“叛徒”和“隐士”的创作内容、“简单味”与“涩味”并存的语言特点等五个方面来论述周作人散文创作中独特的审美追求。

一、丰富的理性思想周作人的创作受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他不仅受过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熏陶,也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个性主义,希腊文化等外来文化。

周作人的思想复杂而深刻,他不信仰某一种理论,而是在创作领域中,对中西文化保持一种中庸态度,这是进行了理性思考之后的结果。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周作人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和翻译家。

他的儿童文学主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阐述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并列举九个提纲标题。

一、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清晰地表达人类文化和艺术的最高价值,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应该有权从艺术作品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他的关注点为:1. 适合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2. 描述真实的生活情况3. 传给孩子们文化和价值4.对孩子的感情表达关注二、适合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应该使用孩子易于理解的语言,并且切合儿童的思维方式,使孩子们易于理解和接受。

他建议作家应该使用简单的语言,避免过多的形式语言,并要避免使用儿童不能理解的生僻字,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对其产生深刻的情感。

三、描述真实的生活情况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应该通过描述真实的生活情况,促使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学作品。

而且,在描述生活情况的过程中,作者需要采用准确和生动的语言,并将视角放在孩子们的生活之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且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育。

四、传给孩子们文化和价值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承载着文化和价值信息,包括国家文化、民族传统和道德观念。

通过这种方式,作品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和道德观念,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五、对孩子的感情表达关注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感情表达。

他认为,作品必须要能够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并且能够激发儿童的感情,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索,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教育和启示儿童。

六、写作方式的要求周作人认为,作者在写儿童文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应使用符合儿童年龄的语言和想象力2. 应该把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展现出来3. 应该遵循儿童的情感规律4. 应该采用幽默和夸张的手法七、内容的设计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的内容应当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轻松活泼,符合孩子们的心理和语言习惯。

从《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梳理周作人散文思想_论文网

从《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梳理周作人散文思想_论文网
一 新文学的散文始于文学革命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这篇文章的开头即开章明义的指出“新文学的散文可以说是始于文学革命。”[1],那么周作人是基于什么作出的判断呢?答案很明了,他是从外形和态度两方面来做判定依据的。周作人分析了清末戊戌前的白话运动指出了那种徒具外形的文章还不是现代散文。认为“是教育的而非文学的” [2]。其区别是两点,第一,现在的白话文是话怎么说便怎么写,那时候却是由古文翻白话。是“因为想要变法,想让使一般国民都认识些文字,看看报纸,对国家政治都可明了一点”第二,是态度的不同。现在我们作文的态度是一元的,就是无论对什么人,做什么事,无论是著书或随便的写一张纸条儿论文网,一律都用白话。而以前的态度则是二元的,不是凡文字都白话写,只是为了一般没有学识的平民和工人才写白话的。”[3] “古文是为老爷用的,而白话是为听差用的。”同时就连他十分推崇的晚明公安派的小品文也不能算作现代散文的祖师。因为他认为虽然“公安派散文与现代散文有很多类似感觉得很有兴味”但是现代散文却是“经过西洋现代思想的陶铸浸润,自有一种新的色味”认为现代散文“所受的外来影响是唯物的科学思想,它能使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切实的淘炼一番”。[4]这也就是说现代散文不仅要形式上是白话文的,还要思想上和态度上是新鲜的,革命的。这才是现代散文区别于此前散文,区别于明朝小品的地方。
五 散文的“趣味”:诙谐味、简单味、涩味
周作人“很看重趣味,以为这是美也是善,而没有 趣味乃是一件大坏事”。他说:“我希望在我的趣味之文里,也还有叛徒活着。”由此看来,追求趣味、表现趣味是他散文创作一以贯之的审美态度。以趣味论诗文古已有之论文网,宋代的严羽在《沧浪诗话》曾提出“别才、别趣”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在《北江诗话》卷二中也提出了“趣”。他说说:“诗文之可传者有五,一曰性,二曰情,三曰气,四曰趣,五曰格。”对于上述五者,洪亮吉更看重“趣”,他 说:“趣,亦有三,有天趣,有生趣,有别趣。”很显然,这里对“趣”的分类主要是就诗文的内容题材而言的。周作人散文的趣味观具体又包含着现代散文的三味问题,即散文的诙谐味、简单味和涩味。对于趣味,周作人曾经说过,“这所谓趣味里包含着好些东西,如雅,拙,朴,涩,厚重,清朗,通达,中庸,有别选择等,反是者都是没趣味。”基于此他要求“以个人为主人,表现情思而成艺术,即为其生活之一部,初不为福利他人而作,而他人接触这艺术,得到一种共鸣与感兴,使其精神生活充实而丰富,又即以实生活的基本,这就是人生的艺术的要点,有独立的艺术美与无形的功利”。于是他在散文创作过程中非常看重不带明显功利的“别趣”的追求与表现。这类散文写得朴拙、古雅,既简单又有涩味。这类充满“别趣”的散文有两种情况:一是记述民风民俗,如《乌蓬船》、《关于祭神迎会》、《上坟船》、《谈“目连戏”》、《北京的茶食》、《日本的人情美》、《日本的衣食住》等。其中有的是对儿时所见的故乡绍兴风俗的追忆, 有的是对异国他乡所领略的民情抒怀,闪烁着一种原始的、乡土的素朴雅致情趣,也有儿童的童真童趣的不时流露,极具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的研究价值。他在《上坟船》中就对儿时所见到的上坟的情形进行了追述,叙述了上坟必不可少的三道船、吹鼓手和上坟的仪式。而上坟的仪式写得最详细,先是祀后土,次为墓祭,再是回船后分别午餐,归途中妇女必游庵堂寺院。对这些上坟的情形叙述得如痴如醉,散发出一种古朴淡雅的情致。二是记述生活习性,这类散文大都是叙写作者对自己或他人的饮食习性的感受或看法。有的专门谈吃,如《南北的点心》、《臭豆腐》、《腌鱼腊肉》、《爱窝窝》、《罗汉豆》、《山里红》等;有的专门谈喝, 如《喝茶》、《关于苦茶》、《谈酒》、《煎茶》、《吃茶》、《吃酒的本领》等。这类反映生活习性的散文,常常写得朴拙、真切、清谈、苦涩,看似笨拙,却篇篇流淌着真性情,特别耐读。此外,周作人在其散文观念里又区分了贵族趣味和平民趣味,然后说到了他自己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周作人认为“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动物那样的,自然地简易的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徽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 “我们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论文网,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辅炼愈好”正是这种将生活艺术化的态度使得周作人的文章,常常弥漫着一种饶有趣味的情趣。突出地强调雅,就是指的贵族的趣味。而且这里的雅,又有雅致的味道。散文是小的,但是却是小的很玲珑,很雅致,隽永。而朴,即是朴实的。以及后面的许多的界定。这样混合这许多的东西,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的。这样看来,周作人对散文趣味的规定不是那么死板的。雅致的文章是有趣味的文章,质朴的文章也是好的文章,是有趣味的文章。

柳永的爱情观与作品风格解析

柳永的爱情观与作品风格解析

柳永的爱情观与作品风格解析1. 引言1.1 概述柳永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词人和音乐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爱情主题和音乐风格而闻名。

本篇文章旨在深入解析柳永的爱情观与作品风格,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对柳永的爱情观进行概述、分析他的爱情观对作品风格的影响以及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爱情主题作品,我们将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并领略他独特而精彩的创作。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涵盖了不同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对整篇文章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撰写目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第二个部分“柳永的爱情观”,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概述柳永对于爱情的看法,并探讨他对作品风格产生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会介绍一些突出展示其爱情观主题的作品。

然后,在第三个部分“柳永的作品风格解析”中,我们将分析柳永音乐作品的特点、词曲结合方式以及表达技巧和手法。

接着,在第四个部分“柳永的作品与时代背景关系分析”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宋代社会与文化背景,并探讨柳永作品浓郁时代色彩的原因以及反映出来的现实和情感。

最后,在第五部分“结论”中,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强调柳永的爱情观与作品风格。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柳永的爱情观与作品风格进行深入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成就以及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影响。

同时,通过对柳永爱情观和作品风格之间关系的探讨,我们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从一个独特角度阐述自己对于爱情和生活等主题的理解。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加深对于这位伟大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赏析,以及对于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的感悟。

2. 柳永的爱情观:2.1 爱情观概述: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和音乐家,他对于爱情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柳永的爱情观可以总结为“闺怨之恋”,即对于女性之美和爱情的向往。

在他笔下,女性被描绘成温柔、娇艳、可爱,而且常常与离别、思念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周作人及作品赏析ppt

周作人及作品赏析ppt

景 关系,周作人与鲁迅断交,要鲁迅以后不要再到后边
院子里去。从此,怡怡兄弟,成为参商。从“五四”
高潮过后,周作人思想上充满着幻想破灭的悲哀,并
感到走上歧路的矛盾。在战斗的同时,他又常常产生
避退的思想,并创作了不少充满着恬淡、闲寂韵味的
随笔小品,显示出周作人创作风格的开始转变。显然
,周作人希望通过对情感的抑制,在平和冲淡的文风
末公安、竟陵文体,为中国现代散文开辟了新的路径。

四、周作人阅读、整理了海量的中国古籍和笔记,以“文抄公”笔
法写出,韵致独异。
五、周作人创作了一定数量的五言诗和白话诗,有一定的诗歌成绩

故乡的野菜
Introduction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于1924年2月创作的一篇 散文。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民俗童趣在平淡中 娓娓道来,其语言平和冲淡、淡雅悠远。其文风飘 逸潇洒、雅趣盎然,堪称一幅淡雅悠远的风俗画。 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 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绪,也表 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上了台阶,浸入西边的书房里了。好容易到了早上五点钟,赤脚撑伞,跑到
西屋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水浸满了全屋,约有一寸深浅,……现今水虽已
退,还留一种涨过大水后的普通的臭味,固然不能留客坐谈,就是自己也不
能在那里写字,所以这封信是在里边炕桌上写的。 ”
雨之所以为“苦”,大概是雨把后园的西墙淋坍,第二天就有
2、浓郁的地方风格
周作人美文,尤其是一些描写故乡风物的言志小品,里面总有很多童谣和民谚,使他的散文在冲淡平 和的文风之外,充盈着一种“俗趣”,氤氲着浓浓的地方风味。《故乡的野菜》中,引用歌谣就有四五处之 多。“ 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三月三,蚂蚁上灶山”等,短 短一两句,语言通俗可爱,含义浅近直白,使文章生动不少。

张爱玲《爱》读后感(精选4篇)

张爱玲《爱》读后感(精选4篇)

张爱玲《爱》读后感(精选4篇)张爱玲《爱》读后感(精选4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爱玲《爱》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爱玲《爱》读后感1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

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

这种寓平静中的“轰轰烈烈”,也许,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爱》的魔力。

“这是真的”,我的情感随作者的坦言而触动。

她该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吧!我喜欢有月的夜,月光可以柔柔地泻在月白的衫子,她爱在春天的晚上,轻轻地靠在桃树下,攀着发青的嫩枝,让情感从这里延伸,初春是美的,无奈冬意还未褪尽,她的目光一直停伫在桃树对面的那扇门,仿佛门的开启与闭合紧紧联系着所有的惊喜与感动,今夜无月,黑夜中,她已忘记了自己的美,她的执着已忘记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儿,她忘记这是一种叛逆,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动。

“噢,你也在这里吗?”轻轻的,话语简洁得连一个字也容不下去。

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涩?是惊奇发生的激动?彼此的无言,生怕更多的言语,都会惊动周围的小生命,破坏了无声的美。

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离,那一份清泉般的美丽。

他会发现她今夜的美吗?他为何要保持着那段短短的距离,相识而无语,那份最真挚的情感、最纯真的爱恋为何深藏心底不敢轻易地表露!也许是家庭的缘由,也许是无形的网,也许这是对传统无声的背离。

春天的晚上,桃树之下的邂逅,无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静的黑色掩饰不了内心的狂热,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

想象也因此而美丽,张爱玲正是用真实的粗线条描绘出她的理想主义。

“就这样就完了”无声的美让人感到缺憾,以至于历尽种种苦难之后,这种美变成生命唯以回味的爱恋,现实的无奈同时让这份爱恋倍受时间无情的煎熬。

由《爱的创作》解读周作人的爱情观2

由《爱的创作》解读周作人的爱情观2

从《爱的创作》看周作人的爱情观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张文英362000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爱的移动和创作”的观点,指出其具有民主性、科学性、哲理性和现实性。

同时作者提出:在现实社会,男女双方只有不断充实和提高,达到各方面的平衡,才能使爱情永恒不变,地久天长。

关键词:爱的移动创作民主性科学性现实性周作人先生在《爱的创作》中引用日本作家与谢野晶子感想集第一册关于爱的移动说:“人的心在移动是常态,不移动是病理。

幼小而不移动是为痴呆,成长而不移动则为老衰的征候。

普通的青年都希望一劳永逸的不变的爱,著者却以为爱原是移动的,爱人各须不断的创作,时时刻刻共相推移,这才是养爱的正道。

”“在花的趣味上,在饮食的嗜好上,在衣服的选择上,从少年少女的时代起,一生不知要变化多少回。

正是因为如此,人的生活所以精神的和物质的都有进步。

世人的俗见常以为夫妇亲子的情爱是不变动的。

但是在花与衣服上会变化的心,怎么会对于与自己更直接有关系的生活倒反不敏感地移动呢?”“更适切地表出我们的实感,便是说夫妇是每日晨为爱的创作的。

”文中还引用了与谢野晶子的朋友生田长江对此的看法:“理想的夫妇是每日在互换爱的新证书的。

”周先生极为赞同这种观点,认为“爱是给予,不是酬报”,“而中国的结婚却还是贸易,这期间真差得太远了”。

这就是周作人先生的爱的移动和爱的创作观点,这种观点代表了五四时期一部分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思想倾向,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真实地反映了男女之间爱情和婚姻的真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一、具有民主意识在中国人传统的婚恋观中,要求妇女“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男尊女卑的份量很重,婚姻是不平等的。

而且婚姻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带有功利性,家长制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男才女貌。

婚姻就成了权钱交易,于是就有了崔莺莺、林黛玉的悲剧。

道学家从不讲爱情,认为男女结合只是为了传宗接代。

男权社会,封建宗法思想允许男人三妻四妾,对一个不喜欢,可以再娶,两个不满意,可以再换。

论《朝花夕拾》里的情与爱

论《朝花夕拾》里的情与爱

论《朝花夕拾》里的情与爱情感体会和感知,是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的主要方面,也是读者与创作者沟通的主要桥梁。

想要读懂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升华自己的内在品质,准确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核心,适当的延伸与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互动交流要点。

一、《朝花夕拾》简介《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其中收集了鲁迅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

文集内容主要以记录鲁迅“回忆事”,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

其中前七篇主要介绍了他的绍兴童年生活情境,分别为《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后三篇分别讲述了个人学习历程、作者对师友情的怀念以及对旧中国中寻找光明的把握之情,主要为《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2]。

《朝花夕拾》是作者以自身为社会发展和人生经历分析的切入点,一方面是对个人生活、成长的基本情况进行回忆性叙述,一方面也由此映射旧中国社会中基层大众的生活状态,它具有历史性、纪实性价值。

二、《朝花夕拾》里的情与爱《朝花夕拾》是文学家内在情感的展现和记录,它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文学家”形象,还将社会发展的态势进行了详细的记录[3]。

关于《朝花夕拾》中的思想分析,也主要是通过书本中情与爱的分析进行解读。

(一)小家庭中的情与爱《朝花夕拾》是作者1925年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后的文学创作,运用文字和故事,将自己的理想和对社会的爱一股脑儿地呈现出来。

他之所以在文学创作中能够以细腻、生动的文字将自己的情与爱表达出来,与鲁迅一生在小家庭中情与爱的体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没落大家庭中的情与爱鲁迅出生在富足的小康家庭生活中,但祖父科场案导火索的出现,直接将周家推向了没落的状态。

鲁迅作为大家庭没落中的成员之一,不仅需要体会来自生活方面的变化,还需要感受人情世故的沧桑和冷淡,这使鲁迅经历了悲惨的童年后迅速成长起来,但在30年之后再次回忆起往事时,作者将这些均看作是家乡的情感。

试论冰心散文爱的主题

试论冰心散文爱的主题

中国现当代散文专题课程论文试论冰心散文爱的主题[内容摘要]:强烈的家庭伦理观念和浓厚的基督教思想以及泰戈尔哲学思想的浸染使冰心的散文闪耀着爱的光辉。

冰心散文创作的总主题是爱,在其作品中她用“爱的哲学”歌颂母爱、赞美童真、礼赞自然。

[关键词]:母爱;童心童真;大自然一、冰心的创作以“爱的哲学”为佳境,在她的文字里倾诉着对母爱、童心与自然的一片衷情。

“爱的哲学”是冰心文学书写的灵魂,是渗透于冰心作品中的文学精神。

“有了爱便是有了一切”,这是冰心的至理名言,也是她终其一生信守的信念。

在冰心的理解里,爱是人类的生命,是人类的一切。

在她的作品中,她以对人类进行“爱”的启蒙,让芸芸众生在纷乱世事中获得一片宁静为己任。

“爱”几乎是贯穿冰心一生的纽带。

冰心以“爱的哲学”为底蕴,以“爱”的澄明照亮人内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的生命更高远的精神瞩望。

冰心在散文中所要表达的“心中要说的话”,就是她整个创作的总主题:爱。

冰心的“爱的哲学”,不但主张要爱自己的母亲,爱所有的儿童,而且主张要爱一切的大自然。

冰心喜欢用“爱的哲学”歌颂母爱、赞美童真和礼赞自然之美。

母爱是冰心“爱的哲学”的核心。

在《往事(一)》第七篇中,作者借助荷叶与红莲的关系,唱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母爱之歌。

文中写道:“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相比之下,《寄小读者》更能体现出她的这种“爱的哲学”。

例如其中的通讯十,作者对母爱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她指出:“世界上没有两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同在你头发上的两根发丝,也不能一般长短。

……只有普天下母亲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减。

”冰心说:母亲“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事物毁灭而变更”,“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

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女儿,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寄小读者》通讯十)。

因此,她要“尽我在世的光阴,来讴歌这神圣无边的爱”(《寄小读者》通讯十二)。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张爱玲散文《爱》赏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爱玲散文《爱》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

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赏析1张爱玲在这篇小散文中写了一个小故事,尽管只有一个梗概,但也有了它的凄美之感。

一开头,张爱玲就写道:“这是真的。

”确实是真的,据胡兰成《今生今世》所言,故事的主人公为胡兰成发妻玉凤的庶母,她的经历与《爱》中的女孩几乎一样,想来张爱玲是从胡兰成口中听来的这个故事。

又是胡兰成。

胡兰成写到张爱玲时有许多谎言,但说这小故事似乎没有必要说谎。

张爱玲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与胡热恋的时候。

张爱玲一直拒绝罗漫谛克,但她与胡兰成的这段热恋,又是她一生中短暂的罗漫谛克时期,几乎是惟一的一次。

所以在张爱玲众多的作品中,《爱》这篇小散文显出了别样的风采,如此明亮的诗意,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也几乎是惟一的,寄托了她此时此刻对爱的理解与感慨、遐思,人在热恋时,对爱的理解总与其他时期不同。

春天的夜晚,月白的衫子,熟悉而陌生的邻家男孩,人面桃花,擦肩而过,“就这样就完了”,瞬间成为永恒,永恒的惆怅与忧伤。

周作人初恋读后感

周作人初恋读后感

周作人初恋读后感篇一周作人初恋读后感读完周作人关于初恋的文章,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也许你会问,不就一篇文章嘛,至于这么大反应?嘿,您还别说,真就至于!周作人笔下的初恋,那叫一个含蓄,跟咱现在可太不一样了。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人咋就那么能藏着掖着,喜欢都不敢大声说出来。

就好比我,要是喜欢谁,那不得昭告天下?可他们呢,就只能在心里默默琢磨,这得多憋屈啊!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含蓄也有它的美。

也许正是因为不敢轻易表达,所以那份感情才显得格外珍贵。

就像藏在心底的宝贝,时不时拿出来瞅瞅,心里甜滋滋的。

我觉得吧,现在的爱情有时候来得快去得也快,反而少了那种小心翼翼呵护的感觉。

你说,要是周作人活在现在,他还会那样处理初恋吗?可能会,可能不会,谁知道呢!但不管咋样,他的文字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爱情模样,不张扬,却有着独特的韵味。

我就在想,我的初恋会是啥样呢?会不会也像他写的那样,充满了纠结和犹豫?哎呀,不想了不想了,谁知道未来会咋样呢!篇二周作人初恋读后感读了周作人写的初恋,我这心里头啊,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

周作人描述的初恋,那简直就是一幅朦胧的画卷。

我一直在琢磨,这初恋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是那偷偷瞄一眼就心跳加速的瞬间?还是那夜深人静时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身影?说真的,我觉得他那初恋,虽说含蓄得要命,但也正因为这样,才让人觉得有种神秘的美。

咱现在的人,喜欢就直接表白,成不成拉倒。

可他们那会儿,喜欢都得藏着掖着,多累啊!不过呢,也许正是这份累,才让感情变得更加刻骨铭心。

我就不禁问自己,要是我穿越到那个时代,遇到了喜欢的人,我能憋得住不?也许能,也许不能,这谁能说得准呢!反正我觉得,爱情这东西,不管在啥时候,都是让人又爱又恨的。

周作人笔下的初恋,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那些小心思。

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就是那么莫名其妙,连自己都搞不清楚为啥。

这难道就是爱情的魔力?哎呀呀,反正这篇文章让我想了好多好多,可又好像啥都没想明白。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周作人更多地思考与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建设,他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文学观和他的社会理想,他想通过文学把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主要是社会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要以严肃的,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为人们展示理想的生活,促进健全发展.要求文学中能够写出人性,文学内容的革新变得重要起来,毫无疑问,中国长久的礼教的束缚下,文学内容多是陈腐的,也是这些礼教的再现,缺乏人性的.因此,内容的革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新.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其实质是人性的,为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界提供了理论基础.周作人还明确提出思想革命的主张,他认为“中国人如不真是‘洗心革面’的改悔,将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强调“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他把新文化运动高扬的思想启蒙精神灌注于文学革命,把文学革命从偏重语言文字的变革推向思想内容的革新,对新文学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一、“人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人学”是周作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也是贯穿于他整个散文创作的思想中心。

周作人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刚刚开始接触社会人生,思考社会问题时,就强烈感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危亡的现实威胁,并由此产生了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周作人也在积极思考着振兴民族的道路问题。

同时,作为东方古老封建大国的知识分子,他又敏锐地感受到了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栽害人性、否定个体价值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渴求着人性的全面解放和发展。

1908年前后,以《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和《哀弦篇》等文言论文的公开发表为标志,周作人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界。

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3篇-应用文

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3篇-应用文

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3篇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1我们时常为自己还能够热情拥抱青春年华而暗自庆幸,然而对于处在这个时期让我们颤动,心跳,兴奋不已的爱情,仿佛不能抓住它的真谛,读了周作人先生的《初恋》我或许读懂了他一点,以及对于爱情有了些许更为深刻的感悟。

在傅老师的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课上,我对周作人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多数人应该都为周作人在文学上主张散文个性化而显示出深深的敬意,因为他为散文的个性发展不仅提出了理论,而且自己就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他一直用自己的笔在与千千万万个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他的深挚的情感,独到的见解与感悟全部都用最平常,甚至“俗不可耐”的词语表达,没有钱钟书《围城》中精辟的比喻和戏谑的调侃,也没有郭沫若《凤凰涅槃》中的热烈奔放的激情与火花,他用文字的水滴汇聚出一股涓涓溪流,读者只要轻轻尝一口,心田立刻就会得到滋润,有种莫名的,无法言表的感动。

在作品《初恋》中,周作人写自己初恋的姑娘,没有用太多的优美的辞藻来点缀他心仪的姑娘,甚至“也不曾看过她的容貌与姿态”但XXX却明白三姑娘是单纯的,善良的,热情的,于是他用最常见的人情世故淡淡几笔做了一个对比,就让我们明白三姑娘在XXX眼中是特别的,文中写道“宋姨太太和远邻的羊肉店石家的媳妇虽然很说得来,与姚宅的老妇却感情很坏,彼此都不交口,但是三姑娘并不管这些,仍旧推进门来游嬉。

”同样,周作人在写自己对三姑娘的感觉时,仿佛是在等令自己心潮澎湃的情感冷却之后,向一个知己在说说生活,拉拉家常中娓娓道来一样,没有任何激动之情,仍旧让他那个性的溪水在流淌着,淌进每一个读者的情感深处,文中写到“那时我十四岁,她大约十三岁罢。

”“我不很明白做婊子这些是什么事情,但当时听了心里想到:‘她如果真流落做了婊子,我必定去救她出来。

’”以及末段“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到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XXX惜墨如金,了了几笔,却让我们感到了她至深的初恋,要不他不会那么清晰地记住当年自己十四岁,也许在XXX今后的人生的很多时候,他都会回忆十四岁那单纯的萌动;要不他也不会有奋不顾身的救她的冲动,更不会在听到一个人死于霍乱而去想象那悲惨的死相,因为如果三姑娘不能牵绕XXX的心,XXX就不会联想太多,只会一听而过而已;另外,正因为有现在的心里的大石头放下的感觉才能让读者体会到,这么多年虽然XXX辗转异地,但心中是多么牵挂一个人,而且分量还如大石头般沉重 ......这样朴素的家常话语却又那么真切,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爱的创作》看周作人的爱情观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张文英362000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爱的移动和创作”的观点,指出其具有民主性、科学性、哲理性和现实性。

同时作者提出:在现实社会,男女双方只有不断充实和提高,达到各方面的平衡,才能使爱情永恒不变,地久天长。

关键词:爱的移动创作民主性科学性 现实性周作人先生在《爱的创作》中引用日本作家与谢野晶子感想集第一册关于爱的移动说:“人的心在移动是常态,不移动是病理。

幼小而不移动是为痴呆,成长而不移动则为老衰的征候。

普通的青年都希望一劳永逸的不变的爱,著者却以为爱原是移动的,爱人各须不断的创作,时时刻刻共相推移,这才是养爱的正道。

”“在花的趣味上,在饮食的嗜好上,在衣服的选择上,从少年少女的时代起,一生不知要变化多少回。

正是因为如此,人的生活所以精神的和物质的都有进步。

世人的俗见常以为夫妇亲子的情爱是不变动的。

但是在花与衣服上会变化的心,怎么会对于与自己更直接有关系的生活倒反不敏感地移动呢?”“更适切地表出我们的实感,便是说夫妇是每日晨为爱的创作的。

”文中还引用了与谢野晶子的朋友生田长江对此的看法:“理想的夫妇是每日在互换爱的新证书的。

”周先生极为赞同这种观点,认为“爱是给予,不是酬报”,“而中国的结婚却还是贸易,这期间真差得太远了”。

这就是周作人先生的爱的移动和爱的创作观点,这种观点代表了五四时期一部分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思想倾向,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真实地反映了男女之间爱情和婚姻的真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一、具有民主意识在中国人传统的婚恋观中,要求妇女“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男尊女卑的份量很重,婚姻是不平等的。

而且婚姻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带有功利性,家长制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男才女貌。

婚姻就成了权钱交易,于是就有了崔莺莺、林黛玉的悲剧。

道学家从不讲爱情,认为男女结合只是为了传宗接代。

男权社会,封建宗法思想允许男人三妻四妾,对一个不喜欢,可以再娶,两个不满意,可以再换。

许多封建的大家庭妻妾成群,从年龄上按等差数列排列,满足了男性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欲望。

对妇女则要求“守节”,所谓“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狐狸满山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嫁到夫家,也时有被“休”的危险,按《礼记·本命》载:“女子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而对男性,却没有任何要求,鸡鸣狗盗、恶棍流氓女子都无权驱逐他们,只有认命,谁叫你命不好?男女不平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基础本来就不牢,更别提相互创作,共同提高。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民主自由的权利,没有作真正的“人”的权利,也就没有“提高”和“创作”的机会。

一个没有做“人”权利和自主权利的人何谈爱情,何谈去为爱增添新的内涵,有的只是逆来顺受或无力的反抗。

历经千百来许多人的抗争,直到二十世纪的五四运动,人们向封建伦理道德展开了猛烈的冲击,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大胆地追求着自由平等的爱情。

周作人是进行性解放、新性学观点最早的理论探索者之一,他关于爱之形式、爱的发展观点带有明显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对感情的移动,人性的善变,他洞察深刻。

他本人,也是现代爱情观的履行者,他一贯地同情妇女,关注女性的自由平等之权利,反对传统婚姻观、爱情观及其积重落后的思想根源。

他把男女双方提到了平等的位置上来,“爱是给予,不是酬报”,夫妻双方“须共同创作”、“每日交换爱的证书”。

周作人的这种爱的移动和创作观点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仍然不过时,在全面提倡男女平等的现代人看来,还具有新潮性。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仍然推崇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忠贞不渝的爱情。

无论是电视剧《牵手》,还是苏芮的歌《牵手》都受到人们的喜爱。

那是因为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开国门,西方性解放的思想也随之影响着一部分年轻人,爱没有永恒,爱要时时更新。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是年轻人内心的呐喊。

曾几何时,未婚同居、试婚、离婚成了时尚的代名词。

九十年代的中国,找情人,包二奶成了沿海地区一些暴发户的潇洒之举,如果不是2002年重新修订的《婚姻法》保障合法妻子正当权益,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加重了对第三者的惩治,那不知有多少陈世美的产生。

有些暴发户为了多生儿子,满足封建的传宗接代思想,甚至到处筑爱巢,金屋藏娇,有些青年人甚至以爱要更新为借口玩弄异性。

艾滋病的产生,给那些性解放者敲响了警钟。

带头推崇性解放的美国,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保护爱情,重回家庭,重新受到重视,《廊桥遗梦》就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

二、具有科学性周作人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是属于人道主义的,其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人的文学”的口号。

1918年底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人的文学》,对新文学运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正是从这篇文章开始,树起了作为新文学理论先导者与杰出批评家的形象。

他的人道主义观点表现在创作上是强调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后又提出“人的文学”,主张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

正是凭着这种观点,周作人坦率地写出了人的本性,客观地揭示人性善变的弱点。

《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孟子是强调人性的“迁”的,“教”运用到周先生的理论就是“创作”。

“孟母三迁”就体现了孟母为恪守儿子的本性而进行“创作”。

人性会变化,作为爱情又怎能永恒呢?人的年龄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环境不同,思想情感也是不同的。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审美观、价值观、爱情观都是不同的。

古有陈世美科举高中后抛弃糟糠之妻的例子,今有许多受党教育多年的高官显贵因为情感出轨而身败名裂的事实。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塑造了一个农村青年高加林,和同村姑娘刘巧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但自从高加林进县城上高中认识了城里姑娘并取得了这位姑娘的爱情后,他的感情就发生了迁移,最终抛弃了巧珍。

这篇小说拍成电影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中国的城乡差别造成了高加林的情感移动和巧珍的悲剧。

为什么文艺界、演艺圈的人情感变化快,离婚率高?那是因为演艺界人士的生活环境变化大,昨天还是一名无名小字辈,今天因演了某个电影、电视剧一夜成名,各种名利地位都有了,与之接触交往的群体又发生了变化,时过境迁,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另一半”不及时提高,取得平等,缩小距离,那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就成了过往云烟。

三、具有哲理性爱情是男女间的爱慕之情,爱慕之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水平、审美情趣上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随着知识水平和审美情感的变化,爱情观、婚姻观也会变化。

也有人说时间久了会产生审美疲劳。

知名人士萧红和萧军,他们经历过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最后还是选择分手。

最近听到的歌星韦唯,曾一度在报刊公开过她和异邦丈夫今人羡慕的爱情,可当我们还为她的爱情而啧啧称赞的时候,他们就已劳燕分飞了。

萍水相逢、偶然相遇,注重的是外表和气质、家境等一些外在的东西,一见钟情就是这个道理。

结婚之后的磨合期,注重的是内在的品质、性格和生活的习惯等,天长日久,注重的是实际生活能力、工作水平、对对方的关爱等实际的生活内容。

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男女双方需求也不尽相同。

这就是男女双方需要不断交换爱的信息,不断“创作”,增添爱的内涵,才能达到一劳永逸亘古不变的效果。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世上还有那么多稳固的婚姻,那么多美好的家庭?这就牵涉到不同的人的品质、道德、义务感、责任心的问题。

面对要“移动”的爱情和婚姻,轻率而没有责任感的人选择放弃,背离初衷,义无反顾离婚,另择良偶;稍有良知者选择心灰意冷,移情别恋,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和自己的良知,最终不忍丢弃那糟糠。

但墙内损失墙外补,那就是近年“第三者”不断涌现的原因,某些事业有建树者便玩起了金屋藏娇的游戏,从媒体不断曝光的案例来看,那些“包二奶”而受贿的官僚富商多半属于此种情形;有人选择承担责任,哪怕感到了对方的落伍,对此再没有了当初的激情,仍把对方看成是家庭的一分子,是自己的一个亲人,加上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和早已形成的儿女父母等亲戚关系,只得维护家庭的稳定。

把男女感情束之高阁,把精力集中在前途和事业上,默默承担起家庭义务和责任。

有一句流行语叫做“懒得离婚”就属于这类情形;明智者选择“创作”,不断提高双方的情趣,充实双方爱的内涵,牵手走过一道道沟坎,达到婚姻家庭乃至事业的丰收。

这后者才是周作人赞同的“爱是给予,不是酬报”、“夫妻双方每日需交换爱的证书”的内涵,这才是真正的爱情的奥秘。

四、具有现实意义周作人先生学贯中西,精通古今,对中国古典文学、性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都有研究,对人生、对爱情婚姻、对个人思想感情都有较深的领悟,他的“用艺术的方法,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情思”的观点,是他深思熟虑的创作感悟。

他是一个思想成熟的作家,也是一个客观而真实的作家,周作人是较早接受人道主义观点的人,他的思想包含了较多的人文因素。

今天把周作人重新列入现代文学作家的排行榜上,表现了改革开放后文学研究者的客观与公正。

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群婚制的生理需要的苟合期,到奴隶社会为繁衍种族的男女组合期,到封建社会家长制的门第观念和宗法制的男尊女卑凑合期,一直没有摸索出具有人性化的自由平等的爱情婚姻道路,即使是解放后,人们提倡革命化的爱情,那种依靠组织的婚姻,曾经扼杀了许多革命者的情感。

改革开放后,有些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曾让许多青年陷入迷障:曾几何时,有些年轻人不懂爱情,他们怀着各种目的迅速结婚,是谓“闪婚”,简化爱情;不合则散,而又轻易离婚,把婚姻当成儿戏,给社会造成危害。

婚姻功利色彩越来越浓,权钱交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据报道,我国离婚率已成上升趋势,单亲家庭越来越多。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在思想全面开放的今天,认真研究周作人的思想和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无论思想怎样开放,观念怎样更新,爱情始终是人类的美好情感,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稳定的前提,为使这种情感永恒不变,使爱情之树常青,双方就须“每日交换爱的证书”。

我认为,在男方,首先应保持或事业上的稳定和上升,或学术上有所专长,做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真正成为一家之主和家庭之柱,让对方感到不可或缺,并对此产生依赖感和归属感。

在女性,要一成不变地保持初恋时给对方所形成的美好形象与魅力,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经济上要保持独立,做到自立、自强,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属,不能把对方当成生命的全部,那种把丈夫当成“天”的陈腐观念应当摒弃。

至于为了丈夫的事业放弃自己的一切,专职做太太相夫教子的做法并不可取,要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

夫妻双方的关系就如舒婷《致橡树》中表现的那样:“假如你是一棵橡树我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们经历阳光春雨、雷电霹雳、朝霞虹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