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而不露——论周作人散文的质朴之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 No.8.2010

114摘要:周作人一生在创作上最主要的成就是散文小品的创作,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质朴风格。这种风格在中国现代

散文的百花园中孑然特立、独树一帜,其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而言,质朴平淡的的确确是其最高的境界。他的质朴,不是不用技巧,相反倒是匠心独运,只是不露痕迹而已。他以平淡的题材,深远的意境和机诮的语言风格凸显了他散文中的质朴之美。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质朴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8-0114-02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即使后来的逐渐暗淡也并没有淹没他在现代散文创建上的巨大功绩。作为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块新天地。他的散文多作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

一、平淡的题材,深远的意境

周作人一生的著述很多,但真正显示了周作人的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独特贡献的,却是他的平淡、节制、闲适、清雅的小品文。

(一)隐现在平淡中的情趣

这里所说的平淡,是周作人散文的一贯特色之一。大概说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一是题材均取自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二是作者平淡的语言风格,三是作者从容淡泊的意趣与风度。

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作者没有正面的去叙写对故乡的怀念,却淡淡地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然而,在这舒缓的、淡淡的叙写之中,却贮满这一种对故乡的眷恋、依恋。接着由"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作者又以清丽的笔致,通过对故乡野菜的记写,淡淡地、隐隐地流露出一种思乡的情怀。在记写故乡的黄花麦果之后,他说:"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这是叙述,也是怀念,是真实情况的记写,更是思乡情怀的委婉的抒发。

《乌篷船》一文作于1926年,形式是一篇寄友的书信,实际上以乌篷船为题材抒发怀乡情趣。文章分两个层次:一层集中笔墨记述最富有水乡特色的乌篷船,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去,作者在信中开篇告诉朋友,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是船。于是,作者便开始向朋友介绍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在介绍乌篷船时,作者详尽介绍了"三明瓦"的好处,并对其作了非常具体细致的描述,然后,又写了怎样坐船以及"到乡下去看戏"等种种的"理想的行乐法"。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作者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从容不迫,"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心境。从表面上看,这里作者是在写游山玩水,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处世态度。在作者看来,在人生路途上,每个人大可不必行色匆匆,心急火燎;其实心平气和、淡泊恬适才应该是处世的最佳态度。作者以平淡的格调、自然的笔墨,紧紧扣住乌篷船这一典型事物,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透露出闲适隐逸的情思。一层拟想游览水乡的情趣。作者在向人们介绍如何乘船游家乡景色时,简直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游者——时而从远处的山峦谈到"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时而又从鉴湖、兰亭说到"城上都挂着薜荔"的绍兴东门,从河中的水声、橹声谈到两岸乡间的犬吠鸡鸣,从乡下的庙戏论及"海式"戏场里的猫儿戏。

(二)节制中流露真情

这里的节制是指周作人的散文中没有汹涌澎湃的感情波涛,没有不可遏制的憎爱激流,但却将蕴蓄于中的激情舒缓的、有节制的、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一种熨贴、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

在《初恋》一文中,作者写少年时代寄寓在杭州时的一次初恋:"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为此而减灭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迷蒙的喜乐。"在姗姗的叙述中,作者抒写了少年时代一段情感的波澜。在冷静中流露出真挚,在素雅中显示深情,令人读后,余馨萦绕,回味无穷。结尾处写听说"她"的死;"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以这样闲闲的两笔叙写了蕴蓄于心底的一缕情丝,写的那么曲婉而有节制,清淡中显露出纯真,充分表现出周作人散文浓郁而以平淡出之的抒情特色。

抒写爱恋的感情时是这样,抒写憎厌的感情时亦复如此。作者那种批评,不满、悲哀、激愤的感情,似都裹上一层朦胧的外衣,如云中月、雾中花一样隐而不显的表露出来。又如作者在看待生活中那些丑恶食物时有种特殊的雍容而闲放的视角,因而一切不满激愤在作者笔下都蒙上了一层闲适、平淡的格调。在《北京的茶食》一文中,作者通过记写在古老的都城而吃不到"特殊的有滋味的"点心,而对军阀统治下中国人民干燥粗鄙的生活表示了一种淡淡的不满:"难道北京

隐而不显含而不露

——论周作人散文的质朴之美

王志华

(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850000)

文体艺术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 No.8.2010

115

竟是没有好的茶食,还是有而我们不知道呢?这也未必全是为贪口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文章结尾又重述:"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徬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这似批评,却宛然是平静而委婉的叙述;这似激愤,却含而不露,似显若隐,似有若无,只有细细品读,才能捕捉到作者感情的脉络。

即或是表现比较强烈的愤激感情,周作人的散文也常常是有节制、平心静气的表露的,而不是直落落地宣泄情感激流,迸发情感的波涛。如一九二六年在段祺瑞军阀政府制造的残杀爱国学生的"三·一八"惨案中,周作人当时是站在爱国学生一边,愤怒抨击反动军阀政府的,并为此事写下过一系列的文章。然而即或是这样一些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愤激的感情,也显得相当冷静而有节制,在《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一文中,作者平心静气的叙述了"对于死者的感想":第一件"是哀悼",第二件"则是惋惜"。作者记述女师大为刘和珍、杨德群两位烈士举行棺殓也是用客观的、冷静的叙述笔调:"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我见职教员中有须发斑白的人此时也有老泪要流下来,虽然他的下颌骨乱动地想忍他住也不可能了……。"

这种客观的叙述,较之于直接抒发主观的感情,要显得"冷静"得多,"有节制"得多,读者可以从作品中那客观的记述中透视出作者内心的感情潜流,因而表现在作品中的情感色彩要平淡、舒缓得多了。对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清党运动里一些青年男女被无辜处死,周作人也曾进行过愤怒的抗争,然而在他那些抨击反动派的文章中所表露出的愤激之情也蒙上了一层平淡的外衣,他在《偶感》中说:"听到自己所认识的青年朋友的横死,而且大都死在所谓最正大的清党运动里,这是一件很可怜的事。青年男女死于革命原是很平常的,里边如有相识的人,也自觉觉得可悲,但这正如死在战场一样,实在无可怨恨,因为不能杀敌则为敌所杀是世上的通则,从国民党里被清出而枪毙或斩决的那却是另一回事了。"作者的控诉故意说得那么平和、委婉,激愤的感情淹没在闲放的叙写中,蒙上了一层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

在叙写不满和激愤时,周作人散文这种平淡的格调,有时固然耐人流连玩味,却也常常磨损了文章的批判锋芒,减弱了文章的战斗锐气。周作人散文中那些偶或涉及时弊之作,更写的委曲婉转、飘忽朦胧,不露锋芒,因而也就毫无浮躁凌厉的战斗锐气了。

二、机诮的语言风格(一)幽默的智慧周作人的散文,无论是记叙性的文字、议论性的篇章,还是讽刺性的杂文,写得都不板滞,有趣味。有一种平易亲切的艺术魅力,使读者阅读他的散文时,感到亲切和蔼、易被吸引。

在记叙性的文字中,周作人善以潇洒诙谐的文字,把简单平凡的事情叙写得俊逸而有蕴味。周作人平静地叙述着一切,为人们描摹了一幅幅真实极了,也现实极了的人生图景,语气中略含几分幽默。

周作人的散文说理时也不空疏、干燥乏味,寓含着许多趣笔,或使用一些形象化的有趣的比喻,给文章平添一些风

情、一种韵味。《古书可读否的问题》,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读

书要依靠读者自己去理解的道理,说:"读思想的书如听讼,要读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读文艺的书如喝酒,要读者去辨别味道的清浊,这责任都在我不在它。"幽默而风趣的说理,把道理叙述得平易而亲切。对反对意见的批评,不诉诸呆板的指责,不凭借理念化的驳斥,而是以轻松的嘲谑,代替枯燥地说理,在风趣中寓着庄重,在严肃庄重之中又杂之以幽默的风趣。

讲述某些道理时周作人散文又常常借助一些生动有趣而又十分贴切的比喻加以说明,从而使文章妙趣丛生。甚至在讽刺、抨击的杂文中,也不乏这种庄谐杂出的幽默特色。

(二)从容淡定的境界读周作人的散文,我们感到似乎是作者舒徐自在、从容不迫地信笔写出,甚或简直是从笔端流出,无一字一句吃力、无任何雕琢斧凿、刻意求工的痕迹,而在那率意写出的文字中,却有一种耐人品读、追味的风神和韵味,可谓朴中有灵、平中见奇。

有时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寓有哲理。《寻路的人》中:"我曾在西四牌楼看见一辆汽车载了一个强盗往天桥去处决,我心里想,这太残酷了,为什么不照例用敞车送的呢?为什么不使他缓缓地走着,看沿路景色,听人家谈论走过应走的路程,再到应到的地点,却一阵风的把他送走了呢?这真是太残酷了。"

有时在貌似徐舒的描写中,又贮满着一种诗意。《鸟声》一文:"现在,就北京来说,这几样鸣声都没有,所有的还只是麻雀和啄木鸟,老鸹,乡间称为云乌老鸦,在北京是每天可以听到的,但是一点风雅气也没有,而且是终年噪聒,不知道他是那一季的鸟。麻雀和啄木鸟虽然唱不出好的歌来,在那琐碎和干枯之中,到底还含一些春气。

三、小结

周作人散文质朴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诸如:历史传统、外来影响、时代环境、美学思潮,无不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作者自己的思想禀赋和个性气质。他的质朴风格的形成也有着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青年时代的周作人,也曾怀抱着改造社会的激情和理想,又受到时代思潮的感染,反映在"五四"时期他以杂文为主体的散文创作中,也多透露出浮躁凌厉之气。作者抒写自己的情怀时,好像总是经过了一种艺术的淡化处理,从而将蕴蓄于中的激情舒缓的、有节制的、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熨贴、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

参考文献:

[1]周作人.周作人散文选集[M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2]周作人.周作人经典作品选[M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3]周作人.风雨谈[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周作人.看云集[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导读[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刘绪源.解读周作人[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文体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