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题山水画诗的情感内涵探究

合集下载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而丰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山水田园景色:黄庭坚常常以山水田园风景作为诗歌的题材,描绘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表达自己对山水之间的情感和思考。

2. 思乡思远:黄庭坚多次离乡背井,其中包括两次北迁期间的离故园之感。

他常在诗中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3. 社会时事抒发:黄庭坚的诗歌也经常涉及社会时事和政治现象,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社会矛盾和政治腐败,并表达自己的正义感和愤怒之情。

4. 苦闷忧愁:黄庭坚曾多次被贬谪或被贬谪之后又重回京城,这使他经历了许多苦闷忧愁的时刻。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和寂寥之情。

5. 文人之雅:黄庭坚重视文人雅士的情怀和道德风范,他的诗歌也经常表达出对文人之雅的理解和赞美。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诗歌题材非常广泛,既有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也包含了个人情感和雅士之风的表达。

黄庭坚最经典的诗

黄庭坚最经典的诗

黄庭坚最经典的诗黄庭坚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他的诗文书法不仅极具艺术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深得后人的喜爱。

这篇文章将从黄庭坚最经典的诗作入手,分析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1.《鹧鸪天·登宝鸡龙盘山》云树迷深处,龙门镇海涛一身轻骑出,万里忽然高山路绕不辞,海天游无老此身长与夢,不觉到尘嚣这首诗是黄庭坚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其题材描绘了作者驾驭轻悠的骑马,行走山脉之巅的情景,饱含自然景色的无限景致。

全诗以“云树迷深处,龙门镇海涛”开始,通过描写虚幻的场景,引导读者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其次,诗中通竿山路环绕,直达万里,把上下两界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动静结合、因势利导,掀起一段惊心动魄的气氛,也把读者的视线拉向了深邃的天空。

最后一句“此身长与夢,不觉到尘嚣”,作者通过描绘一个长眠而不老的人物,表达了他淡泊名利、追求长生的内心追求。

2.《题破山寺后禅院》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材表现了一个精神空灵的僧寺情景。

全诗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开始,直观化地描绘了一个空响的境界,简练而不失深意。

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则描述了寺院中阳光的摆动和影子的游离。

显得宁静优美,诗意深远。

在表现技巧方面,黄庭坚借用了自然景色的画面,将寺院的境界描写的十分清晰。

同时,其简洁的语言,也表现了一种笃实内敛的风格,之后常被誉为“洛神体仙童”。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

其题材描绘了黄庭坚赠别杜少府,颇富情感,亦富有历史背景。

全诗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始,通过对路途中景色的描绘,使得整个诗歌的情感和内涵变得深刻而凝重。

之后“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达了诗人情感的共鸣,此情此景都与杜少府的行程相近,有着相同的历史命运,通过这样的表达,诗人陈述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黄庭坚(1045年-1105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是对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的论述:
1.温婉典雅的语言和风格:黄庭坚的诗歌以其温婉、典雅、
质朴的语言而著称。

他避免华丽和浮夸的修辞,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和情景的细致描写。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而不失音韵,句子简练流畅,给人以舒适而柔和的感觉。

2.精妙的意境和形象描绘:黄庭坚的诗歌展示了精妙的意境
和形象描绘。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季节变化、人物形象等生动地展现出来。

他经常使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寓意和深层次的意义。

3.深思熟虑的思辨与哲理:黄庭坚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了
深思熟虑的思辨和哲理。

他对人生、人情、时光流转等大问题展开思考,并通过具体的情感和观察,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洞察。

4.抒发情感和自然感受:黄庭坚的诗歌作品抒发了丰富的情
感和自然感受。

他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亲友之情、离别之苦、时光流转的感叹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他对人生欢愉和苦难、情感喜悦和痛楚等丰富复杂的情感进行了真实而深入的表达。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诗歌具有温婉典雅的语言和风格,精妙的意境和形象描绘,深思熟虑的思辨与哲理,以及抒发情感和自然感受等共同的艺术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风格独特,流露出他独特的文学追求和审美取向。

这些特点使得黄庭坚的诗歌成为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特点(一)

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特点(一)

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特点(一)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的一些特点有:1.独特的诗风:黄庭坚的诗风独树一帜,他写诗时往往以自然、直接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2.丰富的意境:黄庭坚的诗作中常常运用富有意境的描写手法,通过精细的形象描绘和抒发内心的感受。

3.真挚的情感:黄庭坚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善于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共鸣。

4.细腻的笔触:黄庭坚的笔触细腻而准确,他能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意境。

5.崇尚自然:黄庭坚崇尚自然,并对自然景物有着深刻的触动。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山水、花草等自然元素,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总结: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独特而深刻,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通过丰富的意境和独特的诗风,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的作品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共鸣,是中国诗歌艺术中的瑰宝。

Markdown形式展示: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特点•独特的诗风•丰富的意境•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崇尚自然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独特而深刻,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通过丰富的意境和独特的诗风,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的作品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共鸣,是中国诗歌艺术中的瑰宝。

独特的诗风黄庭坚的诗风独树一帜,与其他诗人有着明显的差异。

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自然、质朴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诗作通常简洁明了,语言质朴而直接,不刻意追求华丽的修饰,更多地表达了真实的情感和思考。

丰富的意境黄庭坚善于通过精细的描写,创造出丰富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笔下的景物、情感和思想。

他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尤为出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准确的形象描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他的诗作常常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真挚的情感黄庭坚的诗作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善于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情的真挚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共鸣。

宋代文人的山水诗与独特的审美观念

宋代文人的山水诗与独特的审美观念

宋代文人的山水诗与独特的审美观念引言古代中国文人多以山水为题材,其中宋代文人尤为著名。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艺术创造力的时代。

宋代文人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对山水的热爱而闻名于世。

他们通过山水诗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痴迷和对人生的思考。

审美观念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与其他时期有所不同。

他们追求“神似”、“气韵”、“意境”的艺术效果。

他们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超越形式的美,而是要通过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情感和境界。

他们注重名山大川的具体描绘,借助于文字和形象的辞藻来传达起伏峻峭、清新自然的山水景观。

山水诗的特点宋代山水诗具有以下特点:1.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宋代文人将自然视为艺术的源泉,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贯穿其诗歌创作。

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山水景观的赞美,将自然景色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

2.追求超越形式的美宋代文人注重意境的构建,他们并不满足于单纯的形式美,而是通过诗歌描绘山水的同时,深入表达自己对人生、情感和境界的思考。

3.具体描绘与意象的运用宋代山水诗中,文人们用生动的语言和意象描绘山川景观。

他们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隐喻,通过简短而准确的描写,传达出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

4.厚重的文化底蕴宋代文人对于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使得他们的山水诗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他们以巧妙的方式将历史、传说、文化与山水结合,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代表作品以下是几位宋代文人的代表作品,展示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山水诗的魅力。

1.苏轼《江雪》南宋文人苏轼是一位极具才华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热爱。

《江雪》是他最著名的山水诗之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首诗中,苏轼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通过描绘冷冽的江雪和孤独的渔舟,表达了他对人生苦难和寂寞的思考。

2.黄庭坚《秋思》黄庭坚是北宋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作意境深远,内涵丰富。

《秋思》是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在这首诗中,黄庭坚通过描绘秋夜的月光和星空,以及神话故事中的牵牛织女,将自然景色与传统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凄美和寂寥的意境。

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的诗意: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

这两句化静为动。

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

出自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释⑴胡逸老:生平不详。

致虚庵:胡逸老的书房名。

⑵遗金满籯(yíng):语本《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籯:竹箱。

作:兴起,成为。

⑶“能与”二句:《东观汉记》载,梁商遇到灾年,就令仆人赶着牛车,米盐菜钱送给饥民,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留下。

《三国志·魏书》卷十《荀彧传》裴松之注引孔融写给韦端的书信说:“不意双珠,近出老蚌。

甚珍贵之。

”明月:指珍珠。

明珠出于老蚌,比喻佳子弟出于门庭。

⑷宴坐:闲坐。

图画:一作“画图”。

⑸观水观山:一作“观山观水”。

⑹灵台:此指心。

这里暗用了神秀和慧能两首著名的《菩提偈》诗意。

末二句一作“莫将世事侵两鬓,小庵观静锁灵台”。

参考译文藏书万卷可以用来教子,留金满箱往往成为祸灾。

能与贫人共享年谷,定有明珠生长在蚌胎。

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

观山观水都能领略妙趣,还有什么等污染灵台。

创作背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黄庭坚离开谪居已久的川蜀,次年又贬往广西宣州。

这首诗就写于两次贬谪之间,其时诗人的生活与心境都相对稳定。

当时作者由湘返赣,途中经过胡逸老的住处,题诗相赠。

赏析《题胡逸老致虚庵》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创作的七言律诗。

此诗通过描写胡逸老书房的清幽环境托出其主人的娴雅清淑的性格,实际上也展示了作者自己澄明的心襟。

全诗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多处用典,巧用衬托,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从诗中可知,胡逸老此人为人不慕荣利,雅有山水之趣。

黄庭坚《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赏析及试题解答

黄庭坚《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赏析及试题解答

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节选)黄庭坚黄州逐客未赐环①,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②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献。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注】①环:同“还”。

②玉堂:谓学士院。

【解题】: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也叫步韵。

题:写;子瞻:苏轼字子瞻。

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时,见郭熙《秋山》图,因作七古《郭熙画秋山平远》,诗人依苏轼原韵和作一诗。

【作者】: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

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

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

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译诗】:被贬谪到黄州的苏子瞻还没有被赦免回来,你在长江南北尽情地观览山色。

你在做翰林学士的时候,看到郭熙的山水画,你的情思已经在绿水青山之间了。

郭熙的官画所画之景苍茫辽远,在画纸上曲曲折折地展现出晚秋之景。

江边村庄烟雨濛濛,远处是一行行的大雁,重重叠叠的山峰。

因而想到洞庭湖已降霜,黄柑已成熟,对自己不能向大雁一样南飞而遗憾。

【试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未从苏轼观画写起,反而荡开笔墨从子瞻贬黄州写起,时空转换大开大合。

B.苏轼观看郭熙的《秋山》图,意兴焕发,神驰魄动,仿佛置身于青林之间。

C.《秋山》图幅虽然短小,但笔致曲折,所画之景荒旷杳远,让人心生悲凉。

D.因想到洞庭湖边霜降,柑橘渐黄,诗人怅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

2.诗歌的第七、八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6分)【答案】1. C(“让人心生悲凉”表述错。

黄庭坚题画诗跋论山水画的兴象构成和诗意表达

黄庭坚题画诗跋论山水画的兴象构成和诗意表达

黄庭坚题画诗跋论山水画的兴象构成和诗意表达①杨慧茹(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13)[摘 要]本文对黄庭坚的美学思想进行了阐发。

第一,他从山水画的角度论述了“兴”的促发及“兴”与“意气”的共同作用对绘画创作的影响;第二,他揭示了审美创造中的“意象”营构;第三,他还论述了山水画的“远境”表现,这是突破意象的更高境界;最后,论述了山水画的诗意性表现,这既是通向远境的重要途经,又是文人旨趣的显现。

[关键词]发兴;真趣;意象构成;远;诗意化表现[ 中图分类号 ] 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1)01-0158-05收稿日期:2020-10-23作者简介:杨慧茹(1996-),女,河南新乡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书画美学史。

①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中国画的审美形态》(2017ZDAXM013)。

黄庭坚(1054年-1105年)是北宋杰出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与苏、米、蔡为宋代书法四大家,又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

宋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诗、书、画等各个艺术门类发展繁盛,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兼通诗、书、画的大家,而黄庭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虽然至今未曾见过其作画的痕迹,但是他热衷收藏、精于品鉴。

他在《观崇德墨竹歌》中写道:“见我好吟爱画胜他人,直谓子美当前身。

”[1]1563他以其卓绝不凡的艺术鉴赏力为书画写下大量题诗和跋文,其中包含了许多精彩的观点。

南宋邓椿在《画继》中就对他书画艺术的鉴赏力大加赞赏:“余尝取唐宋两朝名臣文集,凡图画纪咏,考究无遗,故于群公略能察其鉴别,独山谷最为精严。

”这里文章主要集中考察一下他的题画诗跋中关于山水画的审美见解。

一、论“发兴”和“真趣”黄庭坚曾在《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中提到“兴”这一概念: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发兴”一词中“兴”这一美学概念本身是诗歌艺术中的修辞手法之一,是由外物形象的触发而引起人内心的一种感动和主观情感。

诗词意境解析诗人笔下的山水情怀

诗词意境解析诗人笔下的山水情怀

诗词意境解析诗人笔下的山水情怀诗词意境乃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它以简洁良美的语言,通过表达诗人对山水的情感和体验,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自然之美、人生之意。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山水情怀被赋予了丰富而深远的内涵。

本文将从意象描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解析诗人笔下的山水情怀。

一、意象描绘在诗人笔下,山水意象绘制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山川草木的美丽和神秘。

诗人通过运用华丽的修辞手法,描绘山水的形态、色彩和动感,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象。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隐喻来描绘山水之美。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将山比作雄鹰展翅,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鹳雀在天空中翱翔。

这样的比喻使读者感受到山峰的雄伟与壮丽。

此外,诗人还可以通过对山水气候、季节的描绘,展现出山水的变幻和神秘。

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昆山水月夜》中,他以月光映照下的昆山山水为背景,将清寂的夜晚与山水融为一体,创造出幽静而冥想的氛围。

二、情感表达诗人在描绘山水之外,更加注重表达自己在山水面前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山水情怀通过诗人的心灵感悟,将自然景象转化为内心世界的抒发和表达。

诗人常常以抒发自然之美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敬仰。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用雄辩的词句描述山的高耸,瀑布的奔腾,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外,诗人还能将山水情怀与自身情感结合,以达到审美与情感的统一。

比如晚唐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借景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将秋夜的凉意与对亲友离别的思念交织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了山水与情感交融的美妙。

三、艺术特色诗人笔下的山水情怀不仅富有感染力,还凭借一系列独到的艺术特色而让人叹为观止。

首先,山水情怀常常借助于细腻的描写和奇特的构思来展示。

比如宋代文人黄庭坚的《秋江独钓图》中,他将自己置身于江边的钓台上,画出了一幅秋江萧瑟,孤立的钓者形象,通过构图和画面细节,展现出了诗人对孤独与自由的追求之情。

黄庭坚在戎州时期的诗歌创作3稿

黄庭坚在戎州时期的诗歌创作3稿

黄庭坚在戎州时期的诗歌创作(黄敏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 09级1班 090101050 指导老师:赵德坤 ) 内容摘要:黄庭坚在戎州虽只有两年零七个月,但所作诗词较多。

其中在戎州所作的诗有五十三首,内容丰富,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影响深远。

本文主要采用阐释学、文献学的方法对黄庭坚戎州时期诗歌进行解读。

主要从生平介绍、内容特色、艺术成就、地位影响四个方面对其戎州时期的诗歌作品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黄庭坚谪居戎州时期的心境变化及诗歌作品风格走向。

关键词:黄庭坚戎州时期诗歌创作内容特色艺术成就影响正文引言黄庭坚谪居戎州,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歌佳作,能够正面的反映出戎州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时代背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地位。

有利于我们分析黄庭坚被贬于戎州后的心境变化和诗歌作品的风格走向。

通过对黄庭坚戎州时期诗歌创作的阅读,我对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有了一定的理解。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黄庭坚戎州时期的诗歌创作进行解读。

一、生平介绍黄庭坚(公元1045 一1105 年)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高城乡双井人。

在京八年中,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同游苏轼之门,时称“苏门四学士”,时有唱和,而庭坚诗风独特,时号为“庭坚体”,苏轼有效“庭坚体”诗。

“哲宗绍圣元年(1094)。

新党章惇、蔡卞当权,认为《神宗实录》所记事多虚妄,并以庭坚所写‘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一语罪之,谪授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安置。

元符元年(1098)庭坚外兄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

诏以避亲嫌,移戎州(今宜宾)安置。

是年六月到戎州。

黄庭坚寓居在城南一所寺庙中,他自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

自命所居室我为‘高木庵’、‘死灰寮’。

后来,黄庭坚居住于城南,给自己的住所起名‘任运堂’,并作《任运堂铭》,表示自己已安分守命,无心世事了。

他在戎州,泰然自处,终日为门生讲学。

元符三年(1100)五月徽宗即位,解除庭坚贬谪,任为宣德郎监鄂州在城盐税。

万壑松风图巨然作品赏析

万壑松风图巨然作品赏析

万壑松风图巨然作品赏析万壑松风图,又称“万壑卷”,是中国南宋画家黄庭坚的杰作。

黄庭坚是宋代山水画大师,他的这幅万壑松风图不仅在当时被誉为“宋画之冠”,而且至今仍是中国画坛有名的杰作之一,熏陶着当代很多画家。

赏析万壑松风图,就得从它的历史背景开始。

一、万壑松风图的历史背景黄庭坚的万壑松风图,历史上的名称叫做“万壑卷”,有一百零八段,每一段都是一幅独立的画面,画面表现的是宋朝时期的江南山水,每一段画面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整张画卷用一种统一的风格,但又细节到每一个细节,从而展现出黄庭坚的巨大艺术才能。

万壑松风图有一段诗:“云深不知处,山高更何处?万壑松风图,一笔把天山绘。

”这句诗把万壑松风图的精华概括的恰到好处:它捕捉了山水的精神,把宋朝的山水画描绘得精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二、万壑松风图的画面分析1、笔触黄庭坚的万壑松风图,其画面是以精致细腻、清新自然的笔触构成的。

笔触虽细腻,但又强调了山水的层次感,给人以深沉的感受;同时,也表现出了山水的静谧,仿佛这片山水是宁静的,没有人世的尘嚣。

2、色彩黄庭坚的万壑松风图,使用了南宋画坛最流行的青绿色调,画面中的山川、河流等,都是用以绿色、青色为主色调,搭配上淡灰色系,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色彩氛围。

3、画面结构黄庭坚的万壑松风图,是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人文景观为辅体的画面。

画面中的山水,以绿色为主,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美;而人文景观中,精致的建筑,则表达出宋朝江南的生活气息,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结构。

三、万壑松风图的艺术意义万壑松风图不仅是一幅画,更是黄庭坚的艺术成就的一个缩影,它体现了黄庭坚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也体现了他对山水画的独到见解,他的这幅画也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的画家,并且被许多画家所崇拜。

总之,黄庭坚的万壑松风图,不仅是宋朝山水画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画坛影响最深远的杰作之一,它把黄庭坚的艺术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黄庭坚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黄庭坚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他的山谷体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黄庭坚的山谷体诗中,既有峻实清新、情感真挚的表现,也有超脱尘俗、富有哲理的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黄庭坚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

一、意境高远、意象清新黄庭坚的山谷体诗一般都以山林、溪泉、花鸟、书画、诗词等为素材。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和抒发,表达了独具特色的意境和情感。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如“万恶以作德,山泉自成心”这样的语句,充分展现了他对自然的崇敬、对生命的敬畏。

同时,黄庭坚的意象也充满了清新之感,如“光华如水映千山,风影摇空出九重”等,往往能給读者以流连忘返之感,使人陶醉其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二、穿越虚实、意象意思充沛黄庭坚的山谷体诗往往穿越虚实,让意象充满意思。

他的诗句不仅充满了生动的意境和形象,同时也含有深刻的哲理和人生的智慧。

如他在《书画袖中步入云》中写道:“墨色山林何所似,虚中有物道不同”,表达了他对生命、世界真实性的独特理解。

又如在《寄黄铁崖》中写道:“橘柚1秋香一峰卧,石泉无恙十年存”,表达了他对于一些散文句子的诗化表达的崇高追求。

三、语言简练、音韵和谐黄庭坚的山谷体诗的语言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

他的诗句语言简练明快,声韵和谐,情感自然流露。

每个字句都极富节奏感,感性的合作和表现人性的合作都在其中。

在语言方面,黄庭坚往往借用传统诗词的语言方式,将自然景致和人情世故融合,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在《题蔡端试灵爽寺》中写道:“岭头风雨愁霾色,店下鸡鸭跑冻骨”,将清新的山色和颓废的社会情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艺术语言的精髓。

四、生动活泼、写实自然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是一种写实风格的诗歌,他的描写非常生动,目睹或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五感在其诗歌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和表达,这种写法更像是包括了哲学和视觉化的写法。

他善于在写作中,用色、调、字、境来展现它的魅力,完美地将情景嵌入到诗歌画面之中。

黄庭坚写的清平乐的意思

黄庭坚写的清平乐的意思

黄庭坚写的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简介清平乐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篇词作,属于宋代唐诗继承传统的边塞田园词。

黄庭坚以其深沉的思想和独特的意境,赋予了清平乐深远的内涵,使其成为后世文人所铭记和传颂的经典之作。

词曲结合:山水画般的境界清平乐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宜人的乡村画卷。

黄庭坚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结合,通过具象描写和抒情手法,将清静、宁和、和谐的氛围传递给读者。

1. 山水之美清平乐中,黄庭坚以景物描写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景观的崇敬与赞美。

他通过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出美丽的山水画面。

例如,他写道:“酒泉子,西陵路,岁暮归休。

”这一句中,黄庭坚用简洁精练的词句勾勒出了夕阳下的山水美景,给人以宁静和温暖的感觉。

他运用韵律和声音的变化,将读者带入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其中的宁和之美。

2. 乡村田园风光清平乐中,黄庭坚将乡村的宁静和平和与繁忙的城市生活做了对比。

他在词中描绘了劳作农田的农民,以及他们与自然相依相扶的场景,展现了一种乡土情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3. 清平乐的意境与思想清平乐的意境主要体现在对清静、宁和、和谐的追求上。

黄庭坚通过描绘乡村生活和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追求人们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和谐。

清心寡欲与人生哲理清平乐不仅仅是一副美丽的山水画,更寓意着黄庭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追求。

他通过词中抒发的情感和语言的表达,传达了对人生意义和追求的独到见解。

1. 清心寡欲清平乐中,黄庭坚倡导了清心寡欲的人生态度。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平和,而非被物质和欲望所束缚。

他写道:“贪欲过,骄傲发,曾未足,何深达!”这句词句,表达了黄庭坚对贪欲和骄傲的批判,并呼吁读者以静心、少欲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2. 人生哲学清平乐中,黄庭坚对人生的理解和反思不仅体现在对物质财富的态度上,也体现了对命运和摆脱束缚的思考。

他通过词中的音韵和意境,表达了人生百态和对现实的反思。

乐观的态度与人生哲学清平乐中,黄庭坚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挑战。

论黄庭坚诗歌的美学风格

论黄庭坚诗歌的美学风格

论黄庭坚诗歌的美学风格黄庭坚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博大精深,被誉为“宋诗四大家”之一。

黄庭坚的诗歌美学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黄庭坚的诗歌美学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崇尚自然黄庭坚的诗歌中贯穿着对自然的深情赞美和探索。

他善于将自然的景观、气象、生命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在诗歌中展现出自然的美妙与神秘。

例如《秋观鹤寄李根》中写到:“竹扇车窗外,峰峦漫汝城。

草吟风自落,山弈石应呈。

老鹤亲临峡,空啄草堂幷。

谁堪共远寄,夜夜夜窗明。

”这首诗歌表现出自然山水的壮阔和悠远,同时也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与思念之情。

二、秉持人文主义黄庭坚深信人文主义思想,他的诗歌中强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他的诗歌中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和对人类智慧、文明和情感的探索。

例如《夏夜对酒》中写到:“四坐真空闲,三人自有情。

夜梦三千里,秋月十二弓。

何须乐府管,天接井上声。

更可怜明月,东篱一株生。

”这首诗歌表达出友谊、感情与思考的交流,充分体现出他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和关怀。

三、注重文学艺术的表现黄庭坚的诗歌不仅流传于当时,也如今广为流传。

他的诗歌往往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使得诗歌的艺术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例如《题草堂陈文静壁》中写到:“草堂坐喷虹,气卓静凝籁。

孤壁贯北峰,半林历南碛。

梦醒屏犹湿,琴断索已裂。

不慕实踪迹,唯怜静居役。

”这首诗歌通过语言艺术的表达,把他的感悟和思想完美呈现出来。

四、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黄庭坚的诗歌最为特殊的一个方面是他善于用诗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让读者们更深刻地体味到他的内心世界。

例如,他写的《寄李滔》、《江城子》、《山中与张九龄笛者》、《七绝·早行忆渭南》等诗歌都表现出他对于生活和人情的深入思考。

总结一下,黄庭坚的诗歌美学风格以自然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为理念,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黄庭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诗歌被视为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为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试论黄庭坚诗歌观及其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

试论黄庭坚诗歌观及其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

试论黄庭坚诗歌观及其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

黄庭坚(1045年-1105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在诗歌创作中融合了哲学思想,并体现出诗歌观与哲理之间的会通性。

以下是对黄庭坚诗歌观及其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的论述:1.黄庭坚的诗歌观:黄庭坚的诗歌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追求至真:他追求诗歌表达最真实的情感和最纯粹的艺术追求,强调诗歌应该反映出真实的内心情绪和个人体验,追求个人情感的直观表达和情感的至真至切。

•崇尚自由:他主张诗歌创作应该有自由的创作空间,对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注重诗人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表达。

•追求超越:黄庭坚追求在诗歌创作中超越个人的境界,追求抽象的思辨和灵性的意境。

他关注人生的意义、宇宙的奥妙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抒发哲学和宇宙意识。

2.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黄庭坚在诗歌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表现出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抽象的思辨:他通过诗歌表达抽象的思维和逻辑推理,探讨人生哲学和社会伦理等问题。

他运用寓言、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借助具体的意象和形象,表达对人生、宇宙和时间等的思考。

•深邃的意境:黄庭坚的诗歌注重表达超越个人的灵性意境,通过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塑造出丰富的情感和情态。

他运用典型的意象、象征和隐喻来描绘人生、自然和宇宙的奥妙,使诗歌具有更深刻的哲理意味。

•照应人生:黄庭坚的诗歌以人生哲学为主题,关注人生的意义、尊严和价值。

他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探索人类存在和社会伦理等问题,反映了哲理思维在诗歌中的表现和作用。

因此,黄庭坚的诗歌观与哲理之间存在着会通性,他在诗歌中融入了哲学的思考和反思。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黄庭坚是宋代文学家,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黄庭坚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1. 厚重真实的情感表达:黄庭坚的诗作常常表达出深沉而真挚的情感,他能够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内心的痛苦、喜悦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2. 追求自然与真实的描写:黄庭坚的诗作力图追求自然和真实的描写,他善于运用具象的意象来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并尽量避免华丽的修饰,以求表现出最直观、真实的意境。

3. 古朴质朴的艺术风格:黄庭坚的诗作注重发掘和延续古代文人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古朴、质朴的特点。

他熟练运用古体诗、绝句以及古人的字句,使自己的诗作带有浓厚的古风味。

4. 思辨与思索的哲理意味:黄庭坚的诗作中常常蕴含着对人生、悲欢离合、兴亡等人生问题的深入思辨和思索。

他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不仅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反思,还呼唤人们对人生命运的深度思考。

5. 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尽管黄庭坚的诗作多是沉郁和深沉的,但他也常常运用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以揭示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展现自己的思维慧智。

总之,黄庭坚的诗歌在情感表达、描写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色,他的诗作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黄庭坚诗选》读后感

《黄庭坚诗选》读后感

《黄庭坚诗选》读后感《黄庭坚诗选》是一部集黄庭坚诗作之精华于一身的经典之作。

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其诗作以清新淡雅、含蓄细腻而著称于世。

读完这部诗选,我深深感受到了黄庭坚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邃内涵。

黄庭坚的诗作大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他善于描绘自然风光,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水之美,草木之青,溪水之清。

他的诗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生活、情感的诠释和表达。

他的诗作中常常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悟。

在《黄庭坚诗选》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寄黄几复》。

这首诗以寄托情怀的方式,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

诗中“独立烟霞间,清风吹我衣”一句,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但又透露出对友情的深厚感情。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让我深受感动。

除了情感表达,黄庭坚的诗作中还蕴含着对人生、时代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诗作中常常透露出对世事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短暂的领悟。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读黄庭坚的诗作,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友谊。

黄庭坚的诗作不仅在情感表达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同时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特色。

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淡泊清雅的气质。

他擅长用意象和比喻来表达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读完他的诗作,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幽静的山水画中,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和美好。

总的来说,读完《黄庭坚诗选》,让我对黄庭坚这位北宋诗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他的诗作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更是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他的诗作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淡泊清雅的诗意境界,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感恩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读完《黄庭坚诗选》,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眼前的一切。

愿我们都能像黄庭坚一样,用诗歌去感悟生活,用情感去表达情怀,用笔墨去描绘美好。

黄庭坚山谷题跋内容

黄庭坚山谷题跋内容

黄庭坚山谷题跋内容
黄庭坚山谷题跋是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山谷的景象,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的内容主要描述了一个位于山谷中的居所,草木青翠、花鸟成群,山水交织成一幅宁静祥和的画卷。

诗中写道:“野芳不为径边生,山泉只作门前鸣”,描绘了自然界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场景。

诗人认为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侵犯自然资源,而是要像山泉般清澈与自然亲近。

整首诗流畅自然,用词简洁明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氛围,呼唤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谧。

诗歌以山谷为背景,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恩赐,提醒人们珍惜与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黄庭坚山谷题跋不仅具有浓厚的田园诗色彩,还包含了黄庭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整首诗淳朴、自然的风格使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展现了黄庭坚特有的山水田园意境。

黄庭坚的主要绘画观点

黄庭坚的主要绘画观点

黄庭坚的主要绘画观点
黄庭坚的绘画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师法造化。

黄庭坚认为,绘画应该以自然为师,通过观察
自然、感悟自然,将自然的形态、神韵、色彩等元素融入到绘
画中,以表现出自然之美。

2.注重形神兼备。

黄庭坚认为,绘画不仅要在形似上追求逼真,
更要注重神似,表现出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

3.提倡画中有诗。

黄庭坚认为,绘画应该像诗歌一样,蕴含着深
刻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画面传达出诗意和画意。

4.追求气韵生动。

黄庭坚认为,绘画应该注重画面整体的气韵和
生动性,使画面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5.强调书法与画法的融合。

黄庭坚认为,书法和绘画在笔法、线
条、结构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将书法的笔墨技巧融入到绘
画中,可以提高绘画的艺术表现力。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绘画观点强调师法造化、形神兼备、画中有诗、气韵生动以及书法与画法的融合等方面,这些观点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随文澜.文心雕龙注【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玛风呈.<芙蓉女儿诔>和<离骚>fNl.红楼梦学刊.1986.
【4】王丹.曹雪芹的哀祭文体观【N】.红楼梦学刊,2009. 【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l
【6明旨砚斋重评石头ie[M]. 【7】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3
万方数据
艺术.r-角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2011-06
黄庭坚题山水画诗的情感内涵探究
赖仕贤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宋代诗书画艺术非常繁荣,出现了许多诗书画都兼通的诗人,黄庭坚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其创作题画 诗九十余首,而其中的山水题画诗占了近三分之一。本文试从黄庭坚题山水画诗中的归隐之心与思乡情感进 行阐释,管窥宋代士人题咏画作的心态。
“‘文人敛,将政治热情转向了艺 术,对外界关注转向自我内心的关照。 黄庭坚题|田j山水诗正是产生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我们 注意到这些题山水厕诗诗几乎都集中在元桔年间,据《山谷年 谱》,此间黄庭坚有题I面诗49题63首,占去了他题画诗的绝 大部分。这一方面和京城作为文化中心氛围有关,有许多画家 文人活跃于此,文人彼此唱和题诗作画。另外一方面我认为与 他对当时的党争持消极态度,以处变不惊的态度对待宦海沉 浮,远离风波中心,倾心力于书画诗歌创作上有关。纵观黄庭 坚一生,官场起伏、仕途坎坷,个人生活也十分不幸,丧二妻, 亲人早逝。政途的坎坷,人生的无常,使得黄庭坚的思想上加 亲近于老庄、禅宗的无为而治、超脱自在。黄庭坚家乡是禅风 炽盛之地。洪州境内道场以百数,他与临济宗的黄龙系关系密 切,从晦堂祖心学道,与晦堂的两大高足交情颇深,与禅宗结 下不解之缘。黄庭坚在服膺儒家之道的同时,又吸引了禅庄思 想,使得他的思想能圆融三家,自成一体,在他的人生哲学里 出表现和一种“内刚外和”的人格境界和处世之道。作为±大 夫他还是深受儒家匡世济时的思想的浸润再加上生计所迫, 黄庭坚不得不靠为官的微薄之禄养家糊口,并没有真正的归 隐山林。而是以“居官而如隐”的“吏隐”方式,向往着林泉生 活。黄庭坚在《追和东坡题李亮功归来图》中说:“朝市山林俱 有累,不居京洛不江湖。”他不拘泥于退隐的生活方式,其实质 是追求心灵自身的解脱。这是他思想中禅庄的理念对其人生 态度的明显影响。对于士大夫的这种既喜爱山林,但又求仕进 的心理,郭熙提出了通过欣赏山水画来替代隐逸山水的解决 之路:“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 约在耳,山光水色混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 之所以贵夫画山水本意也。”诗人在观赏山水画图时,亦多能 从中品味出一种远离人世喧嚣的幽幽情怀,原本藏于心灵深 处的隐逸林泉之心便被唤起。想远离政治纷争的黄庭坚更是 将这种隐逸的情思寄托在缥纱的云山烟水中。 在黄庭坚的题山水画诗中大量表现的就是归隐的情思。 在题诗中他经常先写画景再抒已怀,先是比较含蕴的表达,通 过描绘山水衄.境闲淡清远之美,暗露出向往之情,接着就比较 直接写出对林泉生活的渴望表达自我的归隐情思。如《题大年 小景》(二)“轻鸥白鹭是吾友,翠柏幽篁是可人。海角逢春知几 度,卧游到处总伤神。”先写出了轻鸥、白鹭,翠柏幽篁山林生
与隐逸之心相伴随的是黄庭坚的思乡之愁。长年漂泊在 外的士人与游子无时不遭受着羁旅之苦,在他们的内心永远
有着一份恋乡的情怀。山水画中的远山与流水常常触发诗人
思乡情怀。画上山水景物也许非家乡之景,诗人在观看时。常 会自然地联想到故乡山水,思乡情愁便如山泉流水泊泊流出。 这种思乡之情也常常与隐逸之心融和在一起,在他的山水画 题诗流露的情感常常既是对故乡的思念,又是对山林隐居生 活的向往,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二者虽有区别但二者的核心
喻其色。
祭性文体的特征,正如王丹先生所说的:“《芙蓉女儿诔》是一 篇优秀的哀祭文作品,虽以诔体命名,但却不独具有诔体文的 特点,而是兼具各哀祭文体之长,并将其优长特点融会而贯通。 四、结论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芙蓉女儿诔》虽名为 “诔”,却同时具有骚体、赋体、哀辞、祭文、吊文等哀祭性文体 的特征,可以说是“一文而兼数体”。一部《红楼梦》集中国古典 文学之大成,代表了古代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诚然《红楼梦》 并不因一篇《芙蓉女儿诔》而流传,但若少了这篇《芙蓉女儿 诔》,本就已残缺不全的《红楼梦》定会失掉很多光彩!研究《芙 蓉女儿诔》的文体特征,对于我们更深刻、准确地理解《红楼 梦》,对于考察诔文体的历史演变,都会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黄庭坚;题山水画诗;吏隐;思乡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032—02
从现存资料来看。黄庭坚共存题画诗共九十余首。按其题 画诗内容分类,山水画类的题画诗占了黄庭坚题画诗三分之 一之多,是其题画最多的的画类。黄庭坚题山水画诗之多与当 时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不无关系。
【1】曹雪芹.红楼梦lml.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虫以游乎弯窿耶?地何如是之 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让耶?望撒盖之陆离兮,抑箕尾之光 耶?列羽葆而为前导兮,卫危虚于旁耶?” 这样的文字,与《离骚》,与《洛神赋》,或者与任何一个时 代的任何优美的文辞相比,都不会逊色!——这只是就这篇 诔文形式的美来讲,而赋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本质上不也就在 于形式吗?《芙蓉女儿诔》也体现了赋在形式上的铺排,作者长 篇累牍的铺叙了晴雯的生平美德以及将到天界后的情景。对 写作对象的赞颂则不仅是赋的特点(当然,有的赋并不旨在赞 颂),也是诔这种文体的要求。这篇美文之所以为“诔”就在于 它的应用功能——诔是为祭奠死者而作的。它的目的是述德 和致哀——若忽略这方面不计,就是一篇很好的赋。 从另一角度看,除去其中的应用功能,这篇《芙蓉女儿诔》 一半是骚,一半是赋。 此外,《芙蓉女儿诔》还兼具了哀辞、祭文、诔文、吊文等哀
立起日渐完备的体系,除了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之外,与宋代 众多的文人参与政事,形成“党争”,并几经沉浮,转而寄情山 水,寻求心灵慰藉分不开。”故本文试从其题山水画诗中借诗 抒发的情思中寻找宋代士人题咏山水时的“诗情”。 题画诗,顾名思义,乃题咏画作之诗。因此,诗与画的关系 的联系应该相当紧密的。就其内容,或单纯描摹嘶面,或观画 作抒发画论,或借画之景抒已之情怀,大致如此。从黄庭坚题 山水画诗来着,单纯描摹画面诗并不多,在诗中抒发画论或抒 已情的诗占了大数,严格来说这类题诗的内容与单从画面表 现的直接关系而言,并不十分紧密,然而这类诗看似有些脱离 画面物象的描写,实际上其与I田j境嘶意的内在联系却最为贴 切。所谓“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 可使鉴画者不生晴”(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题画诗人在观 画时,画面的形象带给诗人的视觉感受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 内在情感与心理反应。由此产生的思想情感是诗人生活经验 与记忆,内在体验与画中意象碰撞出的心灵共鸣。它有可能与 画家所要表现的精神是一致,也有可能是诗人独特的精神体 验。山水画是画家个人情致思想在的表达,而题山水画诗,既 对是画家情思的补充与表达,更是诗人自己情感的寄托。黄庭 坚的山水画题诗无论是单纯地描摹I田^象,还是对阐发i画论,都 经过了他内在审美标准的选择,和借画抒已怀一样,希望通过 题山水I嘶诗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内涵。在黄庭坚的题山水画诗 所蕴含的个人情致我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吏隐之心,另一个 是思乡之情。 北宋中期政治变革的失败后,时代精神出现了某种转变, 士大夫的经世济时的热情锐减倾向于独善其身自我保护。再 加之愈演愈烈的新旧党争,文人集团不断地被卷入政治纷争 中,加剧了士大夫文人的恐惧心理。士大夫们一方面关注道德 人格的确立,以为安身立命、抗衡政治压迫的精神支柱,一方
思想都是一样的,都渴望远离世事纷扰以,寻找内心的平静。
如《题郑防画夹五首》:“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
・—・卜-—卜+-—+--—-+一一+—+一+-—卜・—}一--_一-—}——■一——卜——}——■—-+-+・+—+-+——}——_一—+—-_一-—-—・—+一-—卜—-+一-—+—-—卜-—_一-—}—-—卜-—・卜-—卜--・卜--.4--=—卜-—卜-—●一-+-+-+-+——-卜-
I上接第30页)排,“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 (《文心雕龙・诠赋》);二是具有赞颂之意。曹丕谓“诗赋欲丽” (《典论・论文》)。赋作为一种纯文学,比任何一种文体都更注 重形式的美,可以说,赋是地道的美文学。 《芙蓉女儿诔》的华美自不必说,且看下面的句子: 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 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
面愈益滋生出与世委蛇的处世态度及退隐自保的心理诉求。
这样,宣扬超越世俗、淡泊名利的禅宗老庄思想开始成为宋代 文人士大夫们的普遍精神寄托。但是儒学立身处世匡世济时 的基本理念在士人夫的心中还是占据着很大的位置,因此他
32
万方数据
2011一06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艺术广角
活悠闲淡雅的意境,这种画境能引观者的情思,“是吾友”,“是
心。
望。《题大年小景》(其一):“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这首诗上两句描绘画面 景色,后两句写画境引出的情感。“忘机鸥鸟恣飞还”描写无拘 无束鸥鸟来回恣意飞翔的情景,实际上也是黄庭坚内心对归 隐山林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年来频作江湖梦”经常做着身 在江湖的梦,面对赵大年的山水小景,黄庭坚便觉得自己仿佛 已经回到了故乡的山水之中。正如黄庭坚在《次韵子瞻题郭熙 画秋山》的最后希望郭熙画作江南山以慰乡思,“画取江南好 风Et,慰此将老镜中发。”这种思乡之情与隐逸之心就交织在 山水赏鉴之中。身虽不能至山林故土,心却可以向往的,于是 黄庭坚将这些情思在山水画的题诗中表达出来。
更看道人烟雨笔.乱峰深处是吾家。”也是先写画画最后一句
道出其理想的家园在山林之中。再如《题郑防画夹五首》:“徐 生脱水双色,吹沫相看晚图。老矣个中得计,作书远寄江湖。” 在《摩诘画》中他说到:“丹青王右辖,诗句妙九州。物外常独 处,人间无所求。袖手南山雨,辋川桑柘秋。胸中有佳处,泾渭 看同流。’’“物外”谓有形物之外,犹云俗世之外,即世外也。能 在“物外”常独处,人间就没有其他的要求了,可见其归隐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