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课标和重难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 鸦片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2课鸦片战争课堂教学设计一、课前部分【课标分析】课标: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要求掌握的是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中国与世界对比较模糊,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

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

本教材简略了战前中国和世界的比较,对于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淡化处理,重点在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学生对鸦片战争概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和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

高中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要是学习中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技术改革;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

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基础是怎样奠定的?〔2〕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说明这部宪法的性质和作用。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那么、过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方法、政策。

使学生整理、理清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我国在三大改造中实行的政策。

培养学生归纳、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有什么意义?2、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述重要概念,并用设置问题,提供材料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发现问题,分析和思考问题,整理教材和利用材料,解决问题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2〕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尽快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3〕要历史地看待三大改造,正确评价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和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

二、重难点分析:1.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解析: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供法律保证;提出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那么;农业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逐步发展的道路;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基本实现合作化。

手工业合作化基本与农业相同。

资本主义工商业走由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的道路;中央提出加速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计划;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基础是怎样奠定的?解析:首先,解放全国领土,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以巩固人民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打下政治基础。

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社会特征: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时组建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是部落联盟。
②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师】PPT展示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这一部分内容的思维导图。进行小结。
【师】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都会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那么这一称呼与什么人有关?大家知道么?
(2)五帝时代:
①华夏始祖: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②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成为“禅让”。
③万邦时代:即龙山文化时代,当时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周朝
(1)政治: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 称“ 封 建 亲 戚, 以 蕃 屏 周 ”。
(2)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3)共和行政: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
【师】结合PPT具体讲解一下分封制和宗法制。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商朝
(1)政治
①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②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文化
①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②青铜器:殷墟还出土了很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五单元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五单元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教案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篇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第十九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三、教材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的发生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从工人阶级最初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马克思主义诞生到无产阶级尝试建立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波折和考验。

而俄国十月革命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再次走向高潮的开端。

本课引言通过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的痛苦,说明了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方法1:1991年,飘扬了74年的苏联红旗在莫斯科悄然降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宣告终结。

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的荣光。

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前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对会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怀念那段如火的岁月。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人如此巨大,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大家把目光投向80多年前的俄国大地,了解那场给世界带来巨变的十月革命。

方法2:(展示列宁的画像)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的真实情形。

列宁成功地引导俄国度过了战争和经济危机。

在20世纪初,列宁领导了一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革命,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次推向高潮。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次革命运动。

(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列宁在分析沙皇俄国的时候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而是国内国际形势的历史必然。

1.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各种社会矛盾尖锐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分析归纳俄国具备了哪些革命的条件?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已分布于各工业部门,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

??俄国是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5篇

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5篇

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5篇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1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

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

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_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教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教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基本历史知识: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上的插图与照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组织学生逐条讨论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巩固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治维新使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日本继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时明治维新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教学难点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讲述日本历有两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问学生古代日本历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近代关乎日本命运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1.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幕府与幕府统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下文知识的理解。

2.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在地图上确认的位置。

提问:哪些人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哪些人反对幕府统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统治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学生认清日本国内形势。

3,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段,提问:有哪些国家相继侵略日本?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面临的外部环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也是幕府统治面临的又一危机。

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日本内忧外患,改革势在必行。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c.如何看待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每组撰写一份讨论报告,要求不少于1000字,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这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世界多极化的相关书籍或文章,如《世界多极化:理论、政策与实践》等,要求学生撰写一篇阅读心得,不少于500字,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国际视野。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列举世界多极化趋势下的大国和地区,并简要分析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2.根据教材内容,简述多极化趋势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3.结合时事政治案例,分析多极化背景下的大国关系。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将带领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
1.世界多极化的定义和特点,如多极化格局下各大国和地区的力量对比、相互关系等。
2.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过程,从冷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哪些变化。
3.多极化趋势在国际事务中的体现,如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竞争。
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结合教材内容,运用生动的案例、图表和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
3.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国际事务的关心和参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视合作、尊重差异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使学生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到自豪,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1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及时给予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策略: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
(2)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抗日战争的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中一个英雄人物的短文,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该英雄人物的事迹、精神品质以及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字数在500字左右。
2.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在600字左右。
3.选择一道课堂练习中的简答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拓展,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字数在800字左右。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阐述抗日战争胜利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如民族觉醒、国际地位提升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胜利与失败等历史现象展开讨论。
2.讨论主题: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等。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2.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强调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等。
3.知识梳理: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形成知识结构。
4.情感升华: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教训,引导学生珍视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抗日战争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突出教学重点。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10课 鸦片战争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0课鸦片战争一.教材分析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地位《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重点难点及其突破【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怎样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涵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相对于殖民地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半封建: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重难点突破】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引导学生对这段历史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观:[出示: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重难点解析】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的一种政策。

并不意味着完全封闭国门,在清朝,它是指把对外交往和贸易完全置于清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

清初,为孤立郑成功等反清力量,清政府曾两次下令实行海禁。

后来中外贸易只留下广州一处。

并实行“公行制度”,即由专门的行商垄断对外贸易。

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6课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6课抗日战争
4.制定一份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时间安排等,要求切实可行,不少于400字。
5.搜索并整理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史料、故事等,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风貌,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
6.观看一部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600字。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以下要点:
1.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主要战役、杰出历史人物;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影响及对我们的启示。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思考抗日战争的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史实讲解:对重大事件、战役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避免主观臆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4.强化价值观引导: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主要战役、杰出历史人物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和意义。
2.难点:
(1)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矛盾;
(2)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意义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0课 鸦片战争1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0课 鸦片战争12

第10课鸦片战争一、【教材分析】19 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此以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时代,长达二千五、六百年。

鸦片战争是近代百年屈辱的开始,是近代史的开端,在全书中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课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战前中外历史发展的状况、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战争过程。

理解和把握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一些专有名词,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贸易顺差”“逆差” 等。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教师: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统编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

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

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

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

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

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

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

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

(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了解“二重证据法”。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的制度,理解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设置的目的与影响,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静宁县威戎中学王小弟
2018年11月22日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授课班级:高一(3)班
七、教学过程
(三)推进新课
第一篇章风雷初现——新阶级、新觉醒
3.质疑探究:五四运动的“彻底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5分钟)
(3)巩固训练(2分钟)
第二篇章日出东方——新政党、新面貌
第三篇章合作革命——新高潮、新成长
2.合作探究: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4分钟)
九、教学反思。

2023历史高一上册必修一重点章节

2023历史高一上册必修一重点章节

2023历史高一上册必修一重点章节包括以下内容:一、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1. 人类社会的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经过漫长的进化,逐渐形成了现代人的模样。

人类最初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后来开始种植农作物,逐渐形成部落社会。

2. 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部落社会逐渐演变为农业社会和城市社会。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起,城市的建立,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阶段。

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交流1. 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古代世界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文明,如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文明、我国文明等。

这些文明各具特色,对人类文明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古代文明的交流: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贸易,促进了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东西方文明得以互通。

三、我国古代史的基本特征1. 我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我国古代历史可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几个主要阶段。

2. 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导,社会制度多以封建制为特征。

其中,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对古代史的学习意义1. 加深对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学习古代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2. 增进对古代文明的了解: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通联与影响。

3. 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代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自信。

高一上册的必修一内容涵盖了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交流、我国古代史的基本特征以及古代史的学习意义等方面,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内容的学习既有助于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又能够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牢固掌握这些重要内容,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增进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教案第16课抗日战争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根据必修1政治文明进程的主题,本课的落脚点应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全民族抗战得胜利对近代政治发展得深远影响。

教材的第一小节“全民族的抗战”主要讲述日军加紧侵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最终全民族抗战爆发(略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活动及结果。

教材第二小节“日军的滔天罪行”讲述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的灾难(学生自主学习)。

第三小节“抗战的胜利”主要讲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在中共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军最终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为了讲授方便,可将第一、第三小节进行整合,统一到一个模块之下。

学情分析通过阅读初中教材以及了解部分学生得知本课的基础知识(例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等)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基本都记得。

因而这部分内容在授课时做从略处理。

本课重在探讨抗战胜利的原因及重要意义,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

百团大战;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意义。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成因。

讨论课本的思考题“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分析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

运用:结合时事分析:任何时期国家利益都是高于一切的;不同的时期捍卫国家利益的方式不同。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精彩课件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精彩课件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概述”,详细讲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统一六国后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演变;第二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与影响”,分析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等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演变。

2. 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第一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概述”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 例题讲解:以秦统一六国后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5. 知识拓展:介绍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等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政治制度的认识。

7.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分封制、世袭制秦:中央集权制度汉:内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度宋:重文轻武元:行省制度2. 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与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2. 答案:参照教材内容进行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政治制度,思考其与古代政治制度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

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本课以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习要点。

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

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承上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

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弊。

讲清这两目,就能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主要内容,进而也能从中找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相当丰富。

以广义范围理解,它主要包括国体和政体,也就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和政权构成的形式。

从狭义范围理解,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体制。

它包括国家各级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各时期总的国家体制和诸如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人事管理等制度。

为了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又设置了第三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这一目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提示学生,政治制度不仅包括行政管理制度,也包括考试、选举、人事管理等制度;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让学生了解,由汉至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学习本课,需要掌握推恩令、藩镇割据、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察举制、科举制等名词与概念,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加强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解,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分析中国国情的深刻历史洞察力。

本课引言讲述的是有关西汉“七国之乱”的一段史实,揭示了西汉初年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国分权之间存在矛盾。

教师可利用引言向学生提问,平定七国之乱后,地方分权的问题是否得到彻底解决?如果没有,汉景帝的后继者又是如何去削弱封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汉以后的各代王朝,又是如何面对地方分权问题的。

以此导入新课。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巩固。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古代希腊文明得到充分发展,呈现出辉煌景象,主要体现在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城邦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为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制度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摇篮。

教材从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揭示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中心内容是: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制度的产生发展、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历史作用和影响。

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

难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后世尤其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近代各国的立法都影响深远。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国家的统治所起的作用。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为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下萌生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并能够参照中国7至17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培养收集、阅读、分析、比较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建立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实践有效表达自己观点的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法指导)(1)确定选题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活动目的、活动任务。

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本组总结报告的最佳选题。

(2)收集资料以课本背景资料为主,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广泛阅读。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确立具体研究计划、结题计划。

(3)分析资料教师向学生明确阅读讨论的要求及其评判标准,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小组代表在课上做阅读讨论报告,对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4)成果展示可以各种方式,评比展示各小组的文字总结报告。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参与本课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城市是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因素有很多就是城市造成的。

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2)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并以此增强学习的兴趣。

1.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完前两个单元后进行,在学生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以阅读、研讨历史素材的学习方式,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进行探究。

从而为下一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

因此,建议教师要从教材的章节结构为切入点,宏观把握本课在本册课本中的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引领学生体味课本编排的体例特点。

在学生已建构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知识基础上,教师可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入手,以“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为思考题,引入本课的活动。

2.活动形式本课为探究活动课,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背景资料及其搜集的相关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确定好选题,教师协调各组的选择,确定各小组的发言时间、发言稿的撰写等事宜。

建议教师在此阶段要对学生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做适度的指导。

若课时允许,可用专门的课时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以解决本课难点。

在活动的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要及时用各种方式展示出来。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将活动各阶段的照片、发言代表的发言稿、教师及学生评语等以各种形式展出,例如:可出黑板报、活动课专刊、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等。

3.史学方法通过本课活动,使学生学会获取史料、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新闻评论中寻找史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本课学习活动所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

建议教师应首先对此有较深厚的知识功底,熟悉各类资料的查询方法,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查询优势进行查询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史料鉴别和比较的指导,认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并能够参照中国7至17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第一,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立。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

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这些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

他们铲除封建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成果,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

第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共性特点。

尽管上述国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

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限制和制约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也都通过立法保证资产阶级的利益。

这种政治模式的建立,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稳定秩序、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本单元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共和制度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做了剖析,肯定了它们积极的历史作用,也分析了它们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教学目标重点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难点 :依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在对本节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及特点的理解与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

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等。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光荣革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复杂和曲折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完成。

第二,《权利法案》。

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逐渐扩大。

1689年3月,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所拥有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

第三,责任制内阁。

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完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已经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