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由的境界与价值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

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

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摘要:一、引言:中国哲学与生活境界的关系二、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自然境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2.道德境界:践行道德、关爱他人3.天地境界:天人合一、万物共生三、每个层次的哲学思想代表及实践意义1.自然境界: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庄子2.道德境界:儒家哲学,代表人物孔子、孟子3.天地境界:禅宗,代表人物慧能四、结论:中国哲学人生境界对现代人的启示正文: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其思想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在众多哲学流派中,人生境界的讨论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从自然境界到道德境界,再到天地境界,中国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方法。

首先,自然境界是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第一个层次。

这一境界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代表性的哲学流派是道家。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和庄子都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执着,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自然境界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道德境界是第二个层次。

这一境界强调践行道德、关爱他人,以儒家哲学为代表。

儒家认为,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关爱他人,积极投入到社会事务中,以实现社会和谐、共同进步。

儒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爱、忠诚、孝顺等美德,这些美德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境界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谐的社会。

最后,天地境界是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第三个层次。

这一境界追求天人合一、万物共生,以禅宗为代表。

禅宗认为,人应当超越自我,达到与天地万物相融的境界,实现心灵的彻底解放。

禅宗的代表人物慧能提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内心的清净和超脱。

在现代社会中,天地境界启示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关注万物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之,中国哲学人生境界从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逐步提升人生价值的路径。

提高人生境界的5个建议

提高人生境界的5个建议

提高人生境界的5个建议人生境界是指一个人的思想,信仰,价值观以及心智的状态等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内心状态。

提高人生境界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而且对社会和人类都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提高人生境界的5个建议。

1. 保持积极心态积极心态是提高人生境界的第一步。

不管面临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积极心态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

同时,积极心态也会感染周围的人,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

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和乐观的人交往、学习正能量的书籍和文章、开展自己擅长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优点等等。

2. 爱好学习学习是提高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掌握新技能,都能够让人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学习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而且可以提高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除了正常的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自我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3. 培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人们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也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

培养人际关系的方法包括主动结交朋友、参加社区活动、关心他人、尊重差异等。

4. 发挥个人价值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和优点,发挥个人价值是提高人生境界的重要方面。

通过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和潜能,人们不仅可以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且也会对社会和人类产生积极影响。

发挥个人价值的方法包括挑战自我、从失败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等。

5. 关注社会大众在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大众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社会发展和环保,都是提高人生境界的方式之一。

结语提高人生境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本文提到的5个建议可以作为参考,帮助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更好地前行。

人生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人生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 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 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 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 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 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 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3)有人批评说:‚如果以道德为标准,则道德境界即是至善 境界;如果以非道德性的觉解来衡量,则天地境界与道德境界 是非同类而比较。因此,所谓的境界高下之分,是难于得到标 准的个人信念而已。‛你是怎么看待这种批评的?冯友兰为什 么在“道德境界”之上再划出“天地境界”? (4)说一个人是某“境界”,是凡事都在这一“境界”呢?还 是此一事是这种境界,彼一事可能变成另一“境界”?
• 2004年6月17日,马加爵被宣判死刑并实行枪决。
人生境界理论 ——对人生意义的分层研究。
• 人生境界,是指人生活动中本有不同
的生活等级,这不同的生活等级具有
不同的人生意义,依次由低向高排列,
为人生活动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标准。
哲学家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
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人 生 的 意 人 及义 生 中 的 境 界
課前思考
• 你有沒有人生目標? • 你有甚麼理想? • 你的偶像是誰? 要達成目標,當中可能 會遭遇挫折。你會如何面對逆境?
• 作者冯友兰(18951990)现代哲学家。著 作颇丰。作品结集为 《三松堂全集》,逾 600万言,建构成中国 现代最完整的哲学体 系 。 “三史释今古,六书纪 贞元”
近來不少大學生被外界批評為 低俗、功利,試討論以下問題: 大學生除讀書外,還要關心社 會,認識祖國,服務大眾?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为了生存而生活,生活需要自己努力用双手去创造,人生都在不断追求更新的目标,在不断探索渴望得到的,人生有很多渴望,当渴望不能成为现实,就有了太多的无奈,生活就像一首诗一样,一首激情澎湃诗,人生就像一幅画,一幅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画,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最美的画卷,就是多彩的生活,一路风景走来,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呀。

我们所追求的生活就是快乐的。

这是人生的一种情怀。

不再迷茫中挣扎,走出自我,走自己的路,看脚下,走好每一步,面对现实,走好自己的路.我们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会涉及我们的价值观问题。

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前的大学生和未来的下一代来说至关重要。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何谓人生目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生主体,对“人为什么活着”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个人在实践关于自身行为的基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树立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下,根据自我生活的体验,在人的生存及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中形成的较稳定的自我心理倾向,是人生观的一部分。

它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

(1)首先要务实,记得前些年有这样的流行乐曲《游戏人生》、《跟着感觉走》等。

反映了对人生的不认真态度。

人生是现实的,整日紧抓往梦的手,于现实有何益呢?(2)其次要积极进取,不回避矛盾,勇于竞争.(3)最后要乐观自信,矢志不移。

诸葛亮说的“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正在于此。

要淡化自我,“心地无私天地宽”,只有无私,才能无畏;而自我中心、充满私欲的人,往往会患得患失,贪图小利而贻误大事。

忙碌—赚钱—养家—传宗接代,每个人都在走……人生的目标几乎相似,但是人生的境界却有不同。

有人荣华富贵而精神贫穷,有人淡泊生活而性灵华丽。

境界是一种无形的美,纯粹来自生命的体验与升华!在当今学生中,不乏错误人生态度者存在:大致如下:1、与世无争型:对人生、对社会抱悲观态度,对生活失去信心。

谈人生价值取向的三重境界

谈人生价值取向的三重境界
人要树立远大的目标,树立了远 大目标学习起来才有动力,才会积极 主动地学好不同教育阶段的知识,做 好不同阶段的事。不要片面地说学历 没有用;不要片面地说高分低能。青 年人都应立志尽量完成小、中、大学学 习和教育任务,注意德行养成,加强思 想修养;广泛地猎取知识,为以后的工 作打下良好的德智体基础。
人在年轻时,选择的余地大,不怕 没位置、没岗位,就怕你条件不好、不
人生价值追求、价值取向的“第二 重 境 界 ”:应 尽 便 须 尽 ,无 复 独 多 虑 ——“适当追求”。
人不仅要有“积极追求”这“第一 种态度”、“第一重境界”,而且还要有 “适当追求”这“第二种态度”、“第二重 境界”。
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 本上有了自己稳定的工作,有了稳定 的 家 庭 ,有 了 一 定 的 职 位 、地 位 和 财 富,有了明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和人生 价值取向。这时,“适当追求”,有选择 地“追求”就显得尤为可贵。一个人, 不可能什么都去做,什么都去争。否 则 ,很 可 能 是 忙 得 晕 头 转 向 ,不 可 开 交,过犹不及,甚至到头来得到的又付 之东流。因为适合你的位置逐渐少
人生要有意义,人生要有作为,人 生要有价值,人的一生总是在追求一 些 东 西 ,正 确 认 识 、对 待 人 生 价 值 追 求,对待人生价值取向,乃是事关人生 命运的大事。人在一生中,只有科学 地安排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到什么时 候、什么阶段做什么,做好该做的事, 才能使短暂的人生每个阶段都过得有 意义、有作为、有价值,而且身心和谐、 幸福长寿、善始善终,从而有利于整个 社会的和谐发展。
XIN CHANGZHENG
感悟人生
党建版
2013 年 第 12 期
谈人生价值取向的三重境界
弓克
境界,一般是指意识活动中的主 观感受,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 养。我们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 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 神修养水平的高低。在日常的生活 中,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总是 不一样的,但是作为社会中的普遍的 价值取向,人们总希望自己是一个有 较高思想觉悟和良好精神修养的人, 以便体现自己在整个生活中的较高位 置。境界,也引申为特指人在某方面 造诣的深浅和高低。我这里所说的境 界,主要是指哲学和人生哲学意义上 的境界,是指人的主观觉悟及所达到 的精神状态、人生素质和哲学素养。

诗词中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诗词中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诗词中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是美好的艺术表达,更是反映了古人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对于人生、爱情、友情和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认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诗词中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一、人生态度在古代诗词中,反映了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首先是积极向上的态度,比如《逍遥游》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诗鼓励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知识。

其次是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奋斗不息、永不停止的精神追求。

还有一种是豁达乐观的态度,比如《陋室铭》中的“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诗中表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二、人生的价值观在古代诗词中,古人对于人生的价值观也有着深刻的思考。

首先是尊重自然的价值观,比如《登高》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通过抒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其次是友情的价值观,如《青玉案·元夕》中的“应有虚位待、长官冲锋去”,诗中展示了友情的忠诚与珍贵。

最后是家国情怀的价值观,比如《赤壁赋》中的“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诗人通过抒发对国家的思念,表达了对家国的热爱和忠诚。

三、人生的境界古代诗词还表达了古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

首先是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如《道德经》中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诗中倡导的是民众遵循心灵的宁静之道。

其次是对于内心的修炼与自律,比如《登岳阳楼》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境界的自我要求与内心修养。

还有一种是对于人生的超越与解脱,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人通过抒发对天地万物的感悟,表达了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境界。

诗词中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仅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心声,更是对于人生智慧的传承与升华。

通过欣赏和学习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于人生的思考与领悟,也可以汲取其中蕴含的智慧,指引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和成长。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

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对这一点是自觉的。

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是道德境界。

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

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

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

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境界是“取”,即便有时“予”,目的还是为了“取”。

而道德境界的人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目的也是为了“予”。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宇宙有贡献。

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

乐天就是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

同天,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

这四种境界从高级的品位或者等级来讲,是一种辩证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因为境界的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也有不同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所享受到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境界高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的世界,必定是他所能够感觉和了解的世界。

人生三重境界蕴含的哲学道理

人生三重境界蕴含的哲学道理

1111
1. 渐修与顿悟:人生三重境界中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代表着对外界事物的初步认识,是一种渐修的过程。

随着经历和思考的增加,人们逐渐进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开始对事物的本质产生疑问和思考。

最终,通过不断地反思和领悟,人们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实现了对世界和自我的真正理解,这是一种顿悟的过程。

2. 认知的深化:人生三重境界反映了人们认知的深化过程。

从最初的表象认识到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再到最终的领悟和超越,人们对世界的理解逐渐加深。

这种认知的深化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不断探索。

3. 自我超越:人生三重境界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我超越。

通过对世界和自我的深刻理解,人们能够超越自我的局限,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这种自我超越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4. 实践与修行:人生三重境界强调实践与修行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际的经历和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实现认知的深化和自我超越。

实践与修行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总之,人生三重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和修行观,强调了认知的深化、自我超越以及实践与修行的重要性。

这些哲学道理对于人们的成长和人生意义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我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上述四种境界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

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余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的人,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有高级境界的人,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如此等等。

欲求境界最低的境界,我称之为“欲求的境界”。

人生之初,无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念,不能说出“我”字,尚不能区分主与客,不能区分我与他人、他物。

人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舍此以外,别无他求,故我以“欲求”称之。

刚出生的婴儿,据心理学家测定,一般大约在两岁以前,就处于此种状态之中。

此种境界“其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

但此种境界实伴随人之终生。

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即使处于我后面将要讲到的“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中的道德家和诗人,亦不可能没有此种境界,此禁欲主义之所以不切实际之故也。

孟子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大概就是指的这种境界。

单纯处于“欲求境界”中的人,既未脱动物状态,也就无自由之可言,更谈不上有什么人生意义和价值。

婴儿如此,成人中精神境界低下者亦若是。

当然,在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但现实中,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确实是存在的,这种人就是一个境界低下的人,我们平常所谓“低级趣味”的人,也许就是这种人。

求知境界第二种境界,我称之为“求知的境界”(或“求实的境界”)。

美国当代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简·卢文格说:“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

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便是拥有自由。

自由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

它不仅仅意味着追求个人权利和争取平等待遇,更是一种内心的解放和对生活的全新感悟。

自由使人们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追寻内心的真我,并在追求过程中体验到内心的快乐与满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由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学生生活中实现自由。

第一,自由带来了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创意,而不会受到任何限制。

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观念束缚,人们可以打破传统的边界,并尝试创新的方式和方法。

这种自由鼓励了个人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并从中发现更多的快乐和机会。

第二,自由塑造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价值观和兴趣爱好。

自由给予了个人发展自己特长和兴趣的机会,使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和生活的方式。

当我们追求自由时,我们不再受到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和压力的影响,而是根据自己内心的声音进行决策和选择。

这种自由使我们能够展示我们真实的自我,并与他人分享我们独特的才能和贡献,从而丰富整个社会。

第三,自由带来了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我们才能真正发掘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自由让我们能够尝试不同的挑战和机会,通过克服困难和面对挫折来成长和进步。

当我们自由地探索世界和追求我们的梦想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拥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

自由激发了我们内心的动力和热情,推动我们不断成长,变得更好,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在学生生活中,实现自由并非易事,我们常常受到课程安排、考试压力和社会期望的束缚。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实现自由。

首先,要尊重自己。

我们需要从内心深处接受和爱自己,相信自己拥有无限的潜力,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尽管外界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质疑,但我们要学会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初中现代文】《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

【初中现代文】《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

【初中现代文】《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下面精心为同学们整理了《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根据人自身的发展过程、人生价值的实现水平和精神自由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欲望境界、知识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个领域是“求知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作为主体的自我,有进一步理解作为客体的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和法律,人们的精神自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将大大提高。

因此,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过程来看,知识寻求的境界显然比欲望境界高出一个层次,不仅在欲望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生命价值和自由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审美意识超越了寻求知识领域的认知关系。

它将对象融入自身,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实践关系。

这样,审美境界不仅超越了认知的局限,也超越了功能、欲望、外在目的和“应该”的局限,成为超越现实的自由境界。

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

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

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一、引言中国哲学中的人生境界是一个非常深刻而又广阔的话题。

它涉及到人的生存状态、内心境界和人生意义等诸多方面。

通过对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引导我们更加自如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

二、生活在当下: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中国哲学中重要的人生态度之一。

它强调的是人在面对各种变化和挑战时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不为外界所动。

这种境界是基于对自己、对生活和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和深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常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内心的宁静和淡然,正是中国哲学人生境界中的一种境界。

在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可以通过随遇而安的心境,更好地面对挫折,保持心境平和,不让外界的变化影响内心的宁静。

三、超然物外:超脱世俗超然物外是中国哲学中人生境界的另一种境界。

它强调的是人超脱世俗,看淡名利、权利等外界因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然。

在这种境界下,人能够超越人世间的无常和纷扰,真正摆脱心灵的羁绊,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安宁。

超然物外的境界需要我们放下浮躁的心态,追求内心的深沉和宁静。

这种境界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各种功利、名利的诱惑,保持内心的清静和超脱。

通过追求超然物外的境界,我们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的诱惑,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深沉。

四、悟道通达:心灵与天地共呼悟道通达是中国哲学人生境界中最高的境界之一,它强调的是心灵与天地共呼,通达天人之道。

这种境界下,人能够领悟到宇宙规律和人生哲理,真正与天地相融、与自然共生。

通过悟道通达的境界,人能够找到心灵的归宿和生命的境界,真正实现心与天地的和谐共生。

这种境界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哲学修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通过不断的悟道和通达,达到心性的纯净和超脱。

在现代社会中,悟道通达的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各种诱惑和困难,真正找到心的归宿和生命的意义。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及其现实价值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及其现实价值
获取生活的意 义。 关键词 : 冯友 兰 ; 人 生; 境界 ; 理 性
中图分类号 : B 2 6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6 1 3 2 ( 2 0 1 4 ) O 1 —0 0 0 1— 0 6
冯 友 兰 的 人 生 境 界 理 论 在 中 国 现 代 哲 学 史 上 的 影 响 很 大 。人 们 研 探 冯 友 兰 的人 生境 界 理 论 也 已经 形 成 多种认识成果 , 但 仍 然 存 在 值 得 继 续 研 探 的 空 间 。 因 为, 我 们 在 不 同 的时 间段 内 , 探 讨 冯 友 兰 的 人 生 境 界 理 论, 会不 断地发 现新 的研究视 角 , 增 添新 的认识成 果 ; 使 自己 对 于 人 生 形 成 新 的 体 悟 , 在 现 实 中 达 到新 的 生 活意 境 。 同 时 , 不 断 探 讨 冯 友 兰 的人 生 境 界 理 论 , 也 有
需 要 对 生活 的“ 觉解” , 这是一个最基本 的观 念。这 个观 念不 论在 什 么样 的时代 条件 下 , 都 具有 现 实意义。 因为 , 人 们 的 生 活 确 实 需要 理 性 地 思 考 。 这 样 的 思 考 , 既 有 益 于人 们 编 织合 理 的 生 活 蓝 图 , 也 能 够 帮 助 人 们
定 的。
中, 居 于一 种 至上 的 思想 层 面 , 占据 一 种 核 心 的 理 论 地 位 。何 以如 此 理 解 , 这 得 简 单 地 从 哲 学 的性 质 与 功 用 说 起 。一 般 说 来 , 大凡讲哲学或讲人生哲学 的学者 , 要
冯 友 兰 的哲 学 理 论 , 有 一 个 庞 大 的 思 想 系 统 。这 个 思 想 系 统 的核 心 内 容 可 以 依 据 不 同 的视 角 进 行 总 结 与 概 括 。冯 友 兰 论 及 自 己 一 生 的 学 术 成 就 的 时 候 , 曾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庄子大师”。

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独特而深刻,他的哲学思想融汇了自然观、人性观和生活智慧,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析他对于生命、自然、自由和快乐的思考与观点。

一、心性自由——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自由,摆脱繁杂的物欲纷扰,放下外界的压力和负担,保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

庄子用“逍遥游”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为人应该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心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心性应当与天地自然相通。

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自然和谐——顺应自然的法则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人生不应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放下攀比之心,真正融入大自然之中。

庄子对自然界的观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观察到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成熟、消亡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命也有着相似的规律。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不可逆转的规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美好。

三、自由心境——争取内在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争取内在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摆脱物欲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在他看来,世俗的欲望只会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追逐中,而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庄子主张心境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摆脱对外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他对生活的态度,提倡人们要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摆脱束缚,畅游人生。

四、快乐追求——在逍遥自在中寻找快乐庄子的人生哲学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

他主张人们要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寻找快乐,而不是通过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来获得满足。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人生三境界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名诗,表达了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和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感悟。

诗中的三个境界分别是少年时代的自由奔放、中年时期的事业拼搏和老年时期的淡泊宁静。

这三个境界既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少年时期的自由奔放是人生的第一个境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充满活力和激情,渴望冒险和探索未知。

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勇往直前,不受任何束缚,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纯粹。

他们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

这种境界给人一种青春活力和无限可能的感觉,让人感到生命的活力和美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由奔放的境界也会逐渐消失,被现实的压力和责任所替代。

中年时期的事业拼搏是人生的第二个境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需要为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努力奋斗。

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忙碌而充实,为了追求成功和成就,不断地努力奋斗,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

他们像山川一样坚毅不拔,像大树一样稳健成长。

这种境界给人一种责任和担当的感觉,让人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事业拼搏的境界也会逐渐远去,被淡泊和宁静所取代。

老年时期的淡泊宁静是人生的第三个境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会放下功利和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淡泊而恬静,享受着岁月的静好,享受着内心的宁静。

他们像云淡风轻,像水流长天地,悠然自得,超脱尘世。

这种境界给人一种超脱和解脱的感觉,让人感到生命的轻盈和自在。

然而,随着生命的终结,这种淡泊宁静的境界也会逐渐消逝,被永恒的安息所取代。

人生三境界,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和意义。

少年时期的自由奔放,中年时期的事业拼搏,老年时期的淡泊宁静,每一个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无论身处何种境界,我们都应该珍惜当下,珍惜每一个阶段的美好和意义。

人的本质、价值与人生境界

人的本质、价值与人生境界

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途径


主体所具有的创
潜 造能力和潜能。


值 转化



指人已经实现并为自我 实
和社会所肯定的创造能力。 价

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途径
➢儒家所推崇的“修齐治平”,去其 封建性糟粕,在当前仍有指导意义。
修身
平天下
齐家
治国
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途径
➢ 要实现人生价值除了实践别无他途, 实践是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无限转化的 桥梁。
资产阶级革命
法西斯
无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 人的价值
一、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二、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三、人的权利
第二节 人的价值
一、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1、物的价值
物的价值



的具
价有
值被


物 对 人 的
、 潜 在
有性


皮衣 宠物
美味
警 犬 牧 羊
第二节 人的价值
一、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1、物的价值 2、人的价值
非洲饥民
经济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一、发展权与生存权、政治权利与经济 权利的统一 ,其中生存权是首要的人权。
旅游观光
民主选举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二、法律形式和社会内容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三、阶级性和普遍性、个体人权和集体 人权的统一
主权大于人权!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四、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军人代表
人的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
个人的自我充 实与肯定
社会对个人的 尊重与满足
革 命 英 雄 主 义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后感冯友兰先生,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人生的境界》堪称一部经典之作。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类生命的价值追求和境界提升的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又进一步加深了。

冯友兰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生动地描述了人生的境界。

他将人的生命划分为物质生活水平、道德品质、智慧境界和精神境界四个层面。

物质生活水平是人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它与物质的积累、物质享受相关。

道德品质则是人的品德和道义标准,它涉及到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

智慧境界是人的思维水平,涉及到人对世界的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精神境界则是人对于存在的反思和超越,它与人对精神追求和境界提升有关。

在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冯友兰指出物质不是人生的全部,不能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他用寓言故事《贪心的猥亵》讲述了物质贪欲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人们要适度追求物质,不要被物质束缚。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

在道德品质方面,冯友兰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的重要性。

他用孟子的故事《梓材》告诫人们要坚持正义和人道,不可为了一己之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他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道德是一种品质,是人的高级境界。

”他认为道德行为是人生境界提升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智慧境界方面,冯友兰认为人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探索。

他援引了伽利略的例子来阐述人类的智慧境界。

伽利略用他的发现和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冯友兰引导人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自己的智慧边界。

在精神境界方面,冯友兰提出了人对于存在的反思和超越的问题。

他引用了诗人天演论的诗句:“何不本心绝物念,静若冰倾坦然达。

”表达了人要超越物质世界的思考和境界提升的追求。

他认为人可通过内心的修炼和精神的追求,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境地。

读完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我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024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精品课件

2024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精品课件

01背景02目的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是探讨人生哲学的重要作品,对于理解人生意义、境界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提高对人生境界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课件背景与目的冯友兰简介及其思想概述冯友兰简介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思想概述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以新理学为代表,强调理性与方法,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境界。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人生的境界》内容简介内容概述《人生的境界》主要阐述了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与特点,以及如何通过修养和实践提升人生境界。

四种境界简介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境界,表现为顺其自然、无所作为;功利境界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境界,表现为自私自利;道德境界是追求社会公义的境界,表现为仁爱、正义;天地境界是最高层次的境界,表现为天人合一、宇宙情怀。

提升人生境界的方法通过学习、修养和实践,不断超越自我、拓展视野、提升境界。

具体包括培养理性思维、树立远大理想、践行道德规范、关注社会公益等方面。

自然境界概念解析自然境界是指人们对于事物本然状态的认知和体验,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干预。

在自然境界中,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避免过度追求和执着。

自然境界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强调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顺应自然原则及实践方法顺应自然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倡导简约生活,减少资源浪费。

实践方法通过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来增进对自然的理解和敬畏;采取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如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然意识和环保意识。

无为而治思想内涵与启示无为而治思想内涵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采取不干预、不强制、不刻意的方式来实现治理目标。

它强调的是“无为”背后的“有为”,即通过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来达成更好的治理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职业教育承载着国家社会劳动者的塑造,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自主生存的人生自由。

作为一名中职教师面对学生人生自由的问题,向学生传递和剖析了人生自由的思考。

任性而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放荡不羁只是对人生存在生活期许的自由梦想,客观现实的严苛是不会成就的。

人生自立生存的路,有荆棘、有坎坷,既然做人就要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有气魄,对生存自由的向往,才具有真正人生自由的境界和价值。

?
主题词:职业教育;人生自由;境界价值
职业教育承载着国家社会劳动者的塑造,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个体人,社会生存规律最关键的是自主生存的路,社会职业工作的劳动者,需要理性协作的做人,严谨有序的做事。

每个人面对社会职业的要求,要成为人生自由的劳动者,自主生存的状态,不是天生天赋的,而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学习磨砺凝聚形成的。

而我们现实的年青一代,他们生存环境是信息发达,经济活跃,物质丰实,家庭溺爱的环境,任性而为已成习惯,寄生享受已成自然,做人做事的成长淡弱无关,崇尚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

职业教育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需要与现实的两难境地。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自主生存的人生自由呢??
笔者作为一名中职教师面对学生人生自由的问题,做了一个探讨和尝试,在从事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和剖析了人生自由的思考,话题就是著名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
学生对诗歌的答复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宝贵,追求爱情要付出很多所以价格很高,如果不能自由自在的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社会生活,那人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干脆什么都不要了。

针对学生的理解回答,我认为是对的,因为学生是站在自身生活阅历的基础上来认识的,理解没有错,但是,对人生自由的认识境界是有限的,对人生自由的价值理解是肤浅的。

?
“生命诚可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宝贵的认识是对的。

但这只是对人的生命自然属性的认识。

俗语讲:“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自身的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是物质存在的自然现象,新老更替、新陈代谢是物质生存的自然法则,人的生命也不能例外,所以生命存在只有一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独立生存应该自我认同的,需多多珍惜爱护。

但是,人的生命不仅限于自然属性。

因为,人的生命物质需要维护,而维护需要的物质条件不是一个人能创造满足的,诸如: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

这些需要众多个体人的劳动创造来满足的。

众多个体人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在需求和交换活动中形成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

人的生命因社会属性而成为具有价值的物质体,即一个人能为其他人的社会需求做出较大的贡献,那么他的生命就体现出社会价值的意义,生命价值高就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生命体。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独立生存应该共同认同的,需多多崇尚尊重。

“生命诚可贵”,生命是物质体,自然的限制,社会的价值,都表达着生命的宝贵。

对于生命的自然属性,我们只能无奈的叹息,因为自然规律的制约,生命物质的存在终结;对于生命的社会属性,我们却要崇敬的惋惜,因为社会规范的塑造,需要生命价值的存在延续。

珍惜生命就是奠定自立生存的物质基础,崇敬生命就是自立社会的价值贡献。

?
“爱情价更高”,爱情要追求,所以价更高。

异性的结合可以创造新的生命,这是自然物质延续的规律,人类生存繁衍也不例外。

但是,作为个体人来讲,追求异性的爱情也具有自然与社会两种属性。

自然属性体现为异性个体两情相悦,相濡以沫,连理开枝。

两个异性生命体的爱慕,以至结合,最终的目的是相互支撑,寄托情感,抵御生存压力,延繁新的生命体。

也就是说两性之间的爱情不仅是物质的需求,还有精神的需求。

个体需求范围的扩张,导致压力增大。

所以,爱情价更高。

社会属性则体现为异性个体的社会地位、权势和背景的比较,形成以异性爱情的面纱,去权衡利益的得失。

“门当户对”是社会属性制约爱情的精神
安慰,要冲破这种社会市俗的精神安慰,要经历数不清的感情磨砺,以至于要付出宝贵生命作为代价,比如:国内千古绝唱的爱情典故――梁山伯与祝英台;国外家喻凄美的爱情典范――罗密欧与朱莉叶。

“爱情价更高”,爱情是人类美好的两性眷恋,自然的结合,社会的契合,是我们人类爱情的理想。

对于自然属性,异性自由相吸,两情自主相融,实现生命的升华和繁衍;对于社会属性,志同道合相携,比翼双飞相伴,体现人世的温馨和繁华。

追求爱情。

享受爱情,是人类生命流传的精神寄托,也是人类社会昌盛的理想期待。

?
“若为自由故”,什么是自由?对于个体人来讲,就是自主的生存生活;对于群体人来讲,就是平等的生存生活。

也就是说,人类生存的自由,是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制约影响的。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存在模式:如一年四季、风雨雷电、地震海啸等。

个体人要在这样的自然存在模式条件下生活,有选择适应生存环境的自由。

因为,个体人生存要抵御自然环境侵害,规避危险,他自主的选择适应生存环境,没有外力的强制和干扰作用。

所以,个体人对自然环境的需求选择是自由的。

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也有其自身的存在模式,但又有内外之分:如城市乡村、喧嚣宁静、富庶贫瘠等是社会外在的存在模式;而和平安宁、平等和谐、温馨融洽等是社会内在的模式。

个体人选择自由的社会环境模式是社会内在的模式。

因为,在人类社会,自由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是一个实际的标杆。

说抽象,自由是个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感受和感觉;说实际,自由是个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总结和评价。

所以,个体人的社会环境自由,主要取决于社会内在的个体人平等的人格尊严。

“若为自由故”,自由是人类生存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迁,都不能磨灭人类对理想环境的孜孜期盼。

对于自然环境,不懈的探索适应,改造抗争;对于社会环境,努力的变革协调,营建和谐。

崇尚自由,赞美自由,是人类与自然同生共存的理念,也是个体人与人类社会相依互伴的愿望。

?
“两者皆可抛”,为了人生的自由,宝贵的生命和代价昂贵的爱情都可抛弃不要,这是为什么?因为,人是自然世界中最聪慧,最崇尚尊严的动物。

既要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和环境同生共存,还要与同类共建社会文明和繁荣。

然而,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对于个体人来讲,要实现理想生存的自由,是十分困难的。

首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自身运动规律的物质星球,在连绵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这个物质星球会产生无穷的演变,甚至是剧烈的转化,这些转化是人类生存难以承受的,诸如:地震、海啸、飓风、火山喷发、冰川溶解等等;其次,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物质社会,物质的开发利用与需求满足总是不平衡的,从而引起社会生存的分配冲突和利益革命,在新旧更替的冲突革命发展过程中,这个物质社会会产生激烈的震荡,这种震荡导致人类生存的压抑和恐慌,诸如:掠夺战争、势力欺压、权利奴役、寄生欺诈等等。

所以,面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严酷,靠个体的力量生存是十分困难的,更何谈生存的人生自由。

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人类生存的物质星球是唯一的,生存的社会也是唯一的,没有可逃避去处,只有勇敢的面对,以智慧去应对,才是我们容生存在的出路。

对于自然环境,我们只有努力去探索认识大千世界运动变幻的规律,利用智慧去创造监控预测的方法,寻求及时有效避害的方式。

对于社会环境,我们只有努力去探求追逐融融众生的和谐,利用文明去营建平等互敬的氛围,健全制约危害的法规体制。

这些努力的实现,不是那一个人的事,是人类每一个人的生存意识责任,只有这种生存意识责任凝结成力量,才能有不畏艰难险阻,不馁挫折失败,勇于奉献进取,敢于舍己为人的社会价值信仰。

“两者皆可抛”,就是人类为生存自由的呐喊,自然的灾难,社会的祸患,都不能威慑的豪气雄胆。

个体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群体人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个体人的生存自由愿望是孤独梦幻的,而群体人的生存自由抗争是充满希望的;所以,为了人生的自由,要将个体置身于人类群体之中,才能战胜自然的威胁、社会的邪恶。

只有融入人类神圣的自由追求信仰中,才能具有抛弃生命和爱情的做人气概,享受人生自由的境界和名垂人类史册的价值。

?
综上剖析我们可以说,裴多菲短短的四句诗词,深刻的表达了人类生存自由的不容易。

必须具有抛弃宝贵生命的气魄,还要有抛弃珍贵爱情的胆量,才能获得可贵的人生自由。

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发展是难以估量的,而人生一世是有限的,如何以有限的生命去看待无限的事物,这就需要做人的胸怀。

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人生自由对每一个人生存的意义,任性而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放荡不羁只是对人生存在生活期许的自由梦想,客观现实的严苛是不会成就的。

人生自立生存的路,有荆棘、有坎坷,既然做人就要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有气魄,对生存自由的向往,才具有真正人生自由的境界和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