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II》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教学大纲V2.0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修订)人:制定(修订)时间:2020年3月审核人: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任务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②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③掌握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变动角度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和产生波动,以及如何向均衡状态调整;④掌握IS-LM模型,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假定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和变动所需的条件,重点是利率的决定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⑤掌握AD-AS模型,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涉及的基本经济效应、推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论分析;⑥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周期理论;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效应;⑦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⑧掌握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了解宏观经济学对境内及增长理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掌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技能目标①能运用基本经济变量对宏观经济进行刻画;②理解宏观经济复合市场运行及其相互作用、影响规律,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本质原因和影响;③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基础工具与方法,能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运行结果的影响展开分析;④了解主要宏观经济学派,为今后深入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二)基本要求本课程重在讲授宏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XJ041405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总学时数:90实验或上机学时:一、说明(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性质《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是学习其他经济课程的基础,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使用教材: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五版)。
授课对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
(三)《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西方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五)考核要求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占70%。
平时主要考核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和笔记等;期末考核形式为闭卷、笔试。
二、教学内容主要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定位,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讲授为主,结合经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经济学的前提;稀缺性;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第二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第二节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第三节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第四节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第六节本教材的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主要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周小洪《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范文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Microeconomics学时数:32学分数:2适用专业:执笔者:周小洪审核人:张建国编写日期:2011年4月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现象及经济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是教育部制定的所有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分析方法来揭示价格机制的作用机理、资源配置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现实经济生活的本质,它是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的基础。
本大纲是在原国家教委编写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结合最新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改编而成。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基本理论及其思维方式,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二)学会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常见的经济现象和行为,加深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三)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特别是静态的均衡分析方法;(四)能独立阅读相关的经济学著作;(五)了解微观经济学的问题和不足;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引论本部分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以及如何认识西方经济学。
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二、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三、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问题四、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五、对西方经济学应持的态度六、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七、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1)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2)假设的作用;(3)经济模型 A. 循环流向图; B.生产可能性边界; C.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2、作为决策者的经济学家(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2)为什么经济学家意见分歧八、经济图形1、一种变量的图形;2、两个变量的图形;3、坐标系;4、坐标系中的曲线;5、斜率与弹性;6、原因和结果;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及有关基本概念一、微观经济学的特点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3、微观经济学鸟瞰二、需求曲线1、需求函数2、需求表和需求曲线3、需求定理三、供给曲线1、供给函数2、供给表和供给曲线3、供给定理四、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1、均衡的含义2、均衡价格的决定3、均衡价格的变动4、供求定理讨论题:市场经济的实质五、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1、经济模型的含义2、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六、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1、弹性的一般含义2、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3、需求的价格弹性——弧弹性(1)弧弹性的计算;(2)弧弹性的分类;4、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1)点弹性的计算;(2)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意义;5、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的关系(1)需求价格富有弹性的商品分析;(2)需求价格缺乏弹性的商品分析;6、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7、弹性概念的扩大(1)供给的价格弹性;(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3)需求的收入弹性8、弹性与税收(1)向买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2)向卖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3)弹性与税收归宿*9、蛛网模型案例研究:①博物馆门票的定价;②运用弹性理论分析谷贱伤农和薄利多销。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发展经济学)- 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西方经济学中与发展经济学相关的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框架- 分析和解释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运用相关的经济学工具和方法对发展经济学进行研究和实证分析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 发展经济学概述- 发展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关系2. 发展经济学理论- 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 新制度发展经济学理论3. 发展经济学主题-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问题- 发展经济学中的不平等问题- 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问题- 发展经济学中的环境可持续性问题4. 发展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发展经济学的数据来源与数据分析方法- 发展经济学中的计量经济学方法- 发展经济学中的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与评估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基本理论和概念- 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 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学生评估将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等)占总成绩的20%-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论文或项目报告占总成绩的50%四、参考教材-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 相关文献和学术论文以上为《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发展经济学)- 教学大纲》的内容概述。
本课程将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发展经济学知识和研究能力,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研究项目,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024版《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1]
![2024版《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1]](https://img.taocdn.com/s3/m/6da5c42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d.png)
2024/1/30
9
生产者行为理论
生产函数
描述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 的关系。
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
分析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以及它们之间 的关系。
成本理论
研究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成本问题,包括固 定成本、变动成本、总成本等。
2024/1/30
10
市场结构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
20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关系
2024/1/30
01 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的内涵、动力与影响
02 国际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03
国际经济协调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治理
04
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秩序的现状与挑战、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 力
05
中国与世界经济
国际投资环境评估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与 文化环境
国际间接投资理论
证券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与套利定价模型
国际投资风险管理
国家风险、汇率风险与利率风险管 理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与国际 生产折衷理论
2024/1/30
国际投资政策与法规
投资鼓励政策、投资限制政策与国 际投资法规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特点与挑战
21
05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及前沿问题
2024/1/30
22
新古典综合派及其发展动态
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基础
该派别以马歇尔为代表,将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原则与凯恩斯的 国家干预主义相结合,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和政府的适当 干预。
2024/1/30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1.2 课程编号:ECO1011.3 学分:31.4 授课方式:面授课程1.5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基础二、课程目标2.1 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2 掌握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贡献2.3 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相关实际问题2.4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教学内容单元一:古典经济学3.1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1.1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3.1.2 大卫·李嘉图的地租理论3.1.3 杰里米·边沁的边际效用理论3.2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和思想3.2.1 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3.2.2 大卫·李嘉图及其《政治经济学及财富的性质》单元二:新古典经济学3.3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3.1 消费者行为理论3.3.2 企业成本理论3.3.3 市场均衡和竞争理论3.4 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和思想3.4.1 马歇尔及其《经济学原理》3.4.2 瓦尔拉斯及其《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单元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3.5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5.1 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定律3.5.2 总需求与总供给3.5.3 政府干预和经济调控3.6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和思想3.6.1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及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单元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3.7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7.1 粘性工资理论3.7.2 高失业平衡理论3.7.3 具有两部门和两个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3.8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和思想3.8.1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及其《信息和效率:经济与市场的前沿问题》四、教学方法4.1 面授讲授课程内容4.2 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3 组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实际问题研究4.4 布置课外阅读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研究视野4.5 开展小组项目研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五、课程评估5.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5.2 期中考试:30%主要考核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5.3 期末论文:40%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并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5.4 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10%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六、参考教材6.1 Paul A. Samuelson & William D. Nordhaus, Economics,19thedition6.2 Gregory Mankiw,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edition七、参考文献7.1 Mark Blaug,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5th edition7.2 Robert L. Heilbroner & William Milberg, The Making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13th edition以上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意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及其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II》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II》教学大纲(修订版)大纲说明总学时:96学时(授课32课时,自学64课时)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性质、目的、任务:西方经济学II即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各门专业课打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对各门专业课起综合作用。
西方经济学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强调基础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感、强调借助于理性思维的穿透力来透视实践中的微观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问题。
西方经济学II的有关知识是经济研究者和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
学习西方经济学II,可以帮助学生吸收、借鉴其科学、合理的成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是为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经济分析方法,使其能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学好其它专业课并为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为学生熟练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研究经济问题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三是使学生了解企业、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和方法,能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基本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课堂教学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教材配有相应的习题集和学习指南。
省级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互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大纲的使用说明:1、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和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2、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授课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3、各章节习题参见课本,其他相关课程资源参见课程网站。
大纲正文第一章导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基本要求: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总量分析方法,所以又称总量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下册)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修订)人:制定(修订)时间:2019年12月审核人: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任务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掌握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变动角度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和产生波动,以及如何向均衡状态调整;掌握IS-LM模型,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假定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和变动所需的条件,重点是利率的决定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掌握AD-AS模型,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涉及的基本经济效应、推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论分析;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周期理论;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效应;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掌握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了解宏观经济学对境内及增长理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掌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技能目标能运用基本经济变量对宏观经济进行刻画;较好的理解宏观经济复合市场运行及其相互作用、影响规律,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本质原因和影响;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基础工具与方法,能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运行结果的影响展开分析;了解主要宏观经济学派,为今后深入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二)基本要求本课程重在讲授宏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西方经济学Ⅱ》课程实验大纲

《西方经济学Ⅱ》课程实验大纲实验名称:《西方经济学Ⅱ》英文名称:Economics Ⅱ课程代码:3142860实验学时:6学时基本原理及课程简介:西方经济学II讲述的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它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和后果,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
实验的地位、作用:西方经济学Ⅱ实验课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能促进学生有效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工具,能初步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分析工具对有关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其主要流派及其观点有一定了解。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学习、独立分析能力,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同其学科相结合。
实验要求:根据每一个不同的实验项目,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实验项目及内容:西方经济学Ⅱ实验课共包括3个子实验项目,它们分别是对GDP的再认识实验、消费与投资解读实验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解析实验。
实验环境:Microsoft Excel软件,经济分析实验室实验指导书(教材):自编实验指导书。
考核方式:提交论文及研究成果报告。
《对GDP的再认识》实验项目大纲实验名称:对GDP的再认识英文名称:restudy of GDP实验学时:2学分(第3周)实验类型:研究型实验类别:基础实验实验目的:利用所学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拓宽学生对GDP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宏观经济变量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明白使用人均GDP作为国际经济衡量的优劣。
实验要求:在实验中,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就给出的题目“对GDP的再认识”进行探讨,每组指派一名组长和一名记录员。
学生将所准备的资料在小组内部进行充分有效的探讨和争论。
一节课结束后,由各小组分别推选一名同学在班内做陈述。
在陈述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列举出来并进行阐述。
最后,老师总结各组意见,对各种意见给予评价。
同时,还针对陈述过程中的问题,指出同学们在口头表述、仪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宏观经济)-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任务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②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③掌握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变动角度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和产生波动,以及如何向均衡状态调整;④掌握IS-LM模型,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假定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和变动所需的条件,重点是利率的决定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⑤掌握AD-AS模型,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涉及的基本经济效应、推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论分析;⑥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周期理论;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效应;⑦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⑧掌握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了解宏观经济学对境内及增长理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掌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技能目标①能运用基本经济变量对宏观经济进行刻画;②理解宏观经济复合市场运行及其相互作用、影响规律,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本质原因和影响;③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基础工具与方法,能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运行结果的影响展开分析;④了解主要宏观经济学派,为今后深入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二)基本要求本课程重在讲授宏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西方经济学2》PPT课件

均衡价格
市场供求力量相等时的价 格,此时市场出清,没有 剩余或短缺。
消费者行为
效用理论
01
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即在预算约束下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02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逐渐递减。
消费者均衡
03
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各种商品价格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
状态。
生产者行为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延伸。只有实现经济持续、 稳定、协调的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03
国际经济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
包括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模式和利益分配。
贸易政策类型
介绍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等,分析各种政策的理论依据 、实施措施及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政策主张
主张政府采取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 长
新制度经济学派
代表人物
科斯、诺斯等
主要观点
关注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 键因素,强调产权、交易费用等概念
政策主张
倡导明晰产权、降低交易费用、加强法治建设等,以促进 经济发展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他流派
01
公共选择理论
分析国际投资环境的构成和评估方法,探讨国际 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经济全球化及其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表现
阐述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表 现,分析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与问 题
探讨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国际金融 危机、全球治理缺失等问题和挑战。
《西方经济学2》PPT课件

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16
❖ 二、西方经济学的内容
1、微观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
国内经济问题
3、国际经济学
国家之间的经济问题
17
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 1)吉芬物品Giffen’s Goods。
吉芬之迷(Giffen Paradox): 19世纪早期,吉芬Robert Giffen(18371910)提出,土豆涨价引起英国靠工资生 活的低收入者购买更多的土豆,而不是买 得更少。
26
2)炫耀性消费理论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 一定时期内,物品本身是有限的 ❖ 一定时期内,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
条件是有限的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既存在资源稀缺,又存在资源浪费
8
(3)人的欲望(需求)是无限的
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 录了一首《不知足》诗: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比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西方经济学2》PPT课 件
第一章 导论
2
西方经济学渊源
❖ 17世纪重农学派 ❖ 17-18世纪重商学派 ❖ 亚当 斯密《国富论》与古典革命—古典经济
学 ❖ 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 ❖ 凯恩斯革命—现代经济学
3
基本认识:经济主体有哪些?
1. 家庭 2. 企业 3. 政府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英文名称:《Economics》学分: 3 总学时:60实验(上机)学时:无开课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学位课西方经济学是财务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和学位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市场经济的实质,把握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从而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预修课程:高等数学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章节内容学时Charper 1 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3课时1.1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Principle #1: People Face Tradeoffs;Principle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Principle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Principle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1.2 How People InteractPrinciple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Principle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Activity;Principle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Outcomes1.3 How the Economy as a Whole WorksPrinciple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Principle #9: Prices Rise When the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Principle #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and UnemploymentCharper 2 THINKING LIKE AN ECONOMIST3课时2.1The Economist as ScientistEconomists follow the scientific method;Assumptions make the world easier to understand;Economists use economic models to explain the world around us;Our First Model: The Circular Flow Diagram;Our Second Model: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2.2The Economist as Policy AdviserPositive Versus Normative Analysis2.3 Why Economists DisagreeDifferences in Scientific Judgments; Differences in Values;Perception Versus Reality.Charper 3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3课时3.1 A Parable For the Modern EconomyProduction Possibilities3.2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Absolute Advantage;Opportunity Cost and ComparativeAdvantage;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rade3.3 Applicatio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hould Tiger Woods Mow His Own Lawn?Should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with Other Countries?Charper 4 THE MARKET FORCES OF SUPPLY AND DEMAND 3课时4.1Markets and CompetitionCompetitive Markets; Competition: Perfect and Otherwise4.2 DemandThe Demand Cur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ce and QuantityDemanded; Market Demand Versus Individual Demand;Shifts in the Demand Curve.4.3 SupplyThe Supply Cur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ce and QuantitySupplied;Market Supply Versus Individual Supply; Shifts in the SupplyCurve4.4 Supply and Demand TogetherEquilibrium; Three Steps to Analyzing Changes in Equilibrium4.5 Conclusion: How Prices Allocate ResourcesThe model of supply and demand is a powerful tool for analyzingmarkets; Supply and demand together determine the price of theeconomy's goods and services.Charper 5ELAST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3课时5.1The Elasticity of Demand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and Its Determinants;Computing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The Midpoint Method: A Better Way to Calculate Percentage Changes and Elasticities.5.2 The Elasticity of SupplyThe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and Its Determinants;Computing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The Variety of Supply Curves.5.3 Three Applications of Supply, Demand, and ElasticityCan Good News for Farming Be Bad News for Farmers?Why Did OPEC Fail to Keep the Price of Oil High?Does Drug Interdiction Increase or Decrease Drug-Related Crime?Charper 6SUPPLY, DEMAND, AND GOVERNMENT POLICIES3课时6.1Controls on PricesHow Price Ceilings Affect Market Outcomes;How Price Floors Affect Market Outcomes;Evaluating Price Controls.6.2 TaxesHow Taxes on Buyers Affect Market Outcomes?How Taxes on Sellers Affect Market Outcomes?3课时Chapter 7CONSUMERS, PRODUCERS, AND EFFICIENCY OFMARKETS7.1Consumer SurplusWillingness to Pay; Using the Demand Curve to Measure ConsumerSurplus; How a Lower Price Raises Consumer Surplus;What Does Consumer Surplus Measure?7.2 Producer SurplusCost and the Willingness to Sell;Using the Supply Curve to Measure Producer Surplus; How a Higher Price Raises Producer Surplus.7.3 Market EfficiencyThe Benevolent Social Planner;Evaluating the Market Equilibrium;7.4 Conclusion:Market Efficiency and Market Failure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s.No externalitiesChapter 8APPLICATION: THE COSTS OF TAXATION3课时8.1The Deadweight Loss of TaxationHow a Tax Affects Market Participants;Deadweight Losses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8.2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Deadweight LossCase Study: The Deadweight Loss Debate8.3 Deadweight Loss and Tax Revenue as Taxes Vary Case Study: The Laffer Curve and Supply-Side Economics Chapter 9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3课时9.1The Determinants of TradeThe Equilibrium without TradeThe World Pric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9.2The Winners and Losers from TradeThe Gains and Losses of an Exporting Country;The Gains and Losses of an Importing Country;The Effects of a Tariff;Life in Isoland ;The Effects of an Import Quota9.3The Arguments for Restricting TradeThe Jobs Argument;The National-Security Argument;The Infant-Industry Argument;The Unfair-Competition Argument;The Protection-as-a Bargaining-Chip Argument;CASE STUYChapter 10 EXTERNALITES 3课时10.1Externalities and Market InefficiencyWelfare Economics: A Recap;Negative Externalities;Positive Externalities;CASE STUDY10.2Private Solutions to ExternalitiesThe types of Private Solutions ;The Coase Theorem;Why Private Solutions Do Not Always Work10.3 Public Policies toward ExternalitiesRegulation;Pigovian Taxes and SubsidiesCASE STUDY;Tradeable Pollution Permits;Objections to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PollutionChapter 11 PUBLIC GOODS AND COMMON RESOURCES 3课时11.1 Public GoodsThe Free-Rider Problem;Some Important Public Goods;CASE STUDY;The Difficult Job of Cost-Benefit Analysis11.2 Common Resources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ome Important Commons Resources;CASE STUDYChapter 12 THE COST OF PRODUCTION 3课时12.1 What Are Costs?Total Revenue, Total Cost, and Profit;Costs as Opportunity CostsThe Cost of Capital as an Opportunity CostEconomic Profit versus Accounting Profit12.2 Production and CostsThe Production FunctionFrom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to the Total-Cost Curve12.3 The Various Measures of CostFixed and Variable Costs;Average and Marginal Cost;Cost Curves and Their Shapes;Typical Cost Curves12.4 Costs in the Short Run and in the Long Ru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Run and Long-Run;Average Total Cost;Economies and Diseconomies of ScaleChapter 13 FIRMS IN COMETITIVE MARKETS 2课时13.1 What Is a Competitive MarketsThe Meaning of Competition;The Revenue of a Competition Firm13.2 Profit Maximiz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 Firm's Supply CurveA Simple Example of Profit Maximization;The Marginal-Cost Curve and the Firm's Supply Decision;The Firm's Short-Run Decision to Shut Down;Spilt Milk and Other Sunk Costs;The Firm's Long-Run Decision to Exit or Enter a Market;Measuring Profit in Our Graph for the Competitive Firm13.3 The Supply Curve in a Competitive MarketThe Short-Run: Market Supply with a Fixed Number of Firms;The Long Run: Market Supply with Entry and Exit;Why Do Competitive Firms Stay in Business If They Make ZeroProfit?A Shift in Demand in the Short Run and Long Run;Why the Long-Run Supply Curve Might Slope UpwardChapter 14 MONOPOLY 2课时14.1 Why Monopolies AriseMonopolyResources;CASE STUDY;Government-Created Monopolies;Natural Monopolies14.2 How Monopolies Make Production and Pricing DecisionsCompetition;versusMonopolyA Monopoly's Revenue;Profit Maximization;A Monopoly's Profit;CASE STUDY14.3 The Welfare Cost of MonopolyThe Deadweight Loss;The Monopoly's Profit: A Social Cost?14.4 Public Policy toward MonopoliesIncreasing Competition with Antitrust Laws;Regulation ;Public Ownership;Doing Nothing14.5 Price DiscriminationA Parable about Pricing;The Moral of the Story;The Analytics of Price Discrimination;Examples of Price DiscriminationChapter 15 MEASURING A NATION'S INCOME 2课时15.1 The Economy's Income and ExpenditureThe Circular-Flow Diagram15.2 The Measuremen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Is the Market Value"15.3 The Components of GDPConsumption; Investment; Government Purchases; Net Export15.4 Real versus Nominal GDPA Numerical Example;The GDP Deflator15.5 GDP and Economic Welfare-Being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 in GDP and the Quality ofLife.CASE STUDY: Who Wins at the Olympics?Chapter 16 MEASURING THE COST OF LIVING 2课时16.1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How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Is Calculated;Problems in Measuring the Cost of Living;The GDP Deflator versus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16.2 Correcting Economic Variables for the Effects of InflationDollar Figure from Different Times;Real and Normal Interest RatesChapter 17 PRODUCTION ADN GROWTH 2课时17.1 Economic Growth around the WorldRicherThan the Richest American?YouAreFYI:17.2 Productivity: Its Role and DeterminantsWhy Productivity Is So ImportantHow Productivity is determined;FYI: The Production FunctionCASE STUDY: Are Natural Resources a Limitation to Growth?17.3 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The Importance of Saving and Investment;Diminishing Return and the Catch-Up Effect;Investment from Abroad;FYI: Promoting Human Capital;Education;Property Rights and Political StabilityFree Trad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Population GrowthChapter 18 SA VING,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YSTEM 2课时18.1 Financial System in the U.S.EconomyFinancial Markets;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Summing Up18.2 Saving and Investment in the National Income AccountsSome Important Identities;The Measuring of Saving and Investment18.3 The Market for Loanable FundsSupply and Demand for Loanalbe Funds;Policy 1: Saving Incentives;Policy 2: Investment Incentives;Policy 3: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s and Surpluses Chapter 19 THE BASIC TOOLS OF FINANCE 2课时19.1 Present Value: Measuring the Time Value of Money FYI: The Magic of Compounding and the Rule of the 70 19.2 Managing RiskAversion;RiskThe Market for Insurance;Diversification of Idiosyncratic Risk;The Tradeoff between Risk and Return19.3 Asset ValuationFundamental Analysis;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Market IrrationalityChapter 20 UNEMPLOYMENT AND ITS NATURE RATE 2课时20.1 Identifying UnemploymentHow Is Unemployment Measured?Dose the Unemployment Rate Measure What We Want It To? How Long Are the Unemployed without Work?Why Are There Always Some People Unemployed?20.2 Job SearchWhy Some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Is Incentable;Public Policy and Job Search;Unemployment Insurance20.3 Minimum-Wage LawsUnemployment From a Wage Above the Equilibrium Level20.4 Unions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The Economics of Unions;Are Unions Good or Bad for the Economy?20.5 The Theory of Efficiency wagesWorker Health; Worker Turnover; Worker Effort; Worker QualityChapter 21 THE MONETARY SYSTEM 2课时21.1 The Meaning of MoneyThe Functions of Money;The Kinds of Money;Money in the U.S.Economy;FYI: Credit Cards, Debit Cards, and Money;CASE STUDY: Where Is All the Currency?21.2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The Fed's Organization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ee21.2 Banks and the Money SupplyThe Simple Case of 100-Percent-Reserve Banking;Money Creation with Fractional-Reserve BankingThe Money Multiplier;The Fed's Tools of Money Control;Problems in Controlling the Money Supply;CASE STUDY: Bank Run and Money SupplyChapter 22 MONEY GROWTH AND INFLATION 2课时22.1 Money Supply, Money Demand, and Monetary EquilibriumThe Effects of a Money Injection;A Brief Look at the Adjustment Process;The Classical Dichotomy and Money Neotrality;Velocity and the Quantity Equation;The Fisher Effect22.2 The Costs of InflationA Fall in Purchasing Power? The Inflation Fallacy;Shoeleather Costs; Menu Costs;Relative-Price Variability and the Mis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flation-Induced T ax Distortions;Confusion and Inconvenience;A special Cost of Unexpected Inflation: Arbitrary Redistributions ofWealth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2课时23.1 Three Key Facts about Economic FluctuationsFact 1: Economic Fluctuations Are Irregular and UnpredictableFact 2: Most Macroeconomic Quantities Fluctuate Together Fact 3: As Output Falls, Unemployment Rises23.2 Explaining Short-Run Economic FluctuationsHow the Short Run Differs from the Long Run;The Basic Model of Economic Fluctuations23.3 The Aggregate-Demand CurveWhy thr Aggregate-Demand Curve Slopes Downward;Why the Aggregate-Demand Curve Might Shift23.4 The Aggregate-Supply CurveWhy the Aggregate-Supply Curve Is Vertical in the Long Run Why the Long-Run Aggregate-Supply Curve Might ShiftA New Way to Depict Long-Run Growth and InflationWhy the Aggregate-Supply Curve Slopes Upward in theShort RunWhy the Short-Run Aggregate-Supply Curve Might Shift23.5 Two Causes of Economic FluctuationsThe Effects of a Shift in Aggregate DemandThe Effects of a Shift in Aggregate SupplyFYI: The Origins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2课时Chapter 24 THE INFLUENCE OF MONYTARY AND FISCAL POLICY ONAGGREGATE DEMAND24.1 How Monetary Policy Influences Aggregate DemandThe 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The Downward Slope of the Aggregate-Demand CurveChanges in the Money SupplyThe Role of Interest-Rate Targets in Fed Policy24.2 How Fiscal Policy Influences Aggregate DemandChanges in Government PurchasesThe Multiplier EffectA Formula for the Spending MultiplierOther applications of the MultiplierThe Crowding-Out EffectChanges in TaxesFYI: How Fiscal Policy Might Affect Aggregate Supply24.3 Using Policy to Stabilize the EconomyThe Case for Active Stabilization PolicyAutomatic Stabilizers四、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美]N.Gregory Mankiw 著:夏业良改编,梁小民审校:《Essentials of Economics》(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参考书目:1.[美]N.Gregory Mankiw 著:《Economics》(影印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2.[美]Paul A. Samuelson William D.Nordhaus 著:《Economics》(影印第十六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3.[美]William Baumol Alan Blinder著:《Economics-Principles and Policy》(影印第七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五、课外学习要求:学生须做到课前阅读教材,课后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以加深对教材相关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准备课堂提问。
赵英军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性质和目的《西方经济学》主要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本课程对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进行全面介绍,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理论素养,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分析原理和方法。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改进思维方法(二)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将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等方式相结合,同时辅助课外大量的课后练习,启发学生掌握原理并尽可能地熟练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微观部分学时分配* 选修内容,可根据课时安排进行取舍课程内容第1章引论:什么是经济学学习目标:理解经济学的定义和经济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掌握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原理;理解经济体制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基本概念:经济学理性人稀缺资源生产可能性边界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经济体制机会成本收入循环图1.1人类社会面临的恒久矛盾:人的无限需要和资源的有限供给1.2经济学概念的由来1.3学习经济学的目的1.4经济学的分类和经济学家们的分歧1.5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念1.6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工具和基本方法1.7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比较第2章无干扰的市场运行:供给与需求学习目标:掌握供求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运用供求原理进行分析;理解供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概念;能进行均衡价格和产量、弧弹性和点弹性计算。
了解时间、预期因素干扰下的供求变化。
基本概念: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和产量弹性蛛网模型2.1需求2.2供给2.3供给与需求的均衡2.4弹性理论及其应用2.5考虑时间维度的供求变化:蛛网理论第3章政府干预下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学习目标:理解市场效率和经济福利之间的关系;分析并掌握政府干预市场供给的原因、形式及市场结果;熟练地运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工具分析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类专科学生应该学习的一门基础课,4学分,《西方经济学》运用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推导,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极大化,政府机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实现充分就业,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的条件、机制和手段。
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对于没有经济学基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更好的掌握这门课,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各分校的老师应该注重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能够结合实例,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理解经济学比较深奥的理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任课教师还可自编一定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目来理解书本中的内容。
3、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本课程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宏观部分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的教学层次在课程中,对教学内容分成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对于书中案例分析、参考资料部分的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不作考试要求。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本课程的教学以学生学习文字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主,系统全面地学习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各教学点应聘请有一定经验的经济学的教师进行面授辅导;2、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讲解一些习题及关键的案例;3、整个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书面作业3—4次,教师应该批改,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在公开场合予以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II》教学大纲(修订版)大纲说明总学时:96学时(授课32课时,自学64课时)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性质、目的、任务:西方经济学II即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各门专业课打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对各门专业课起综合作用。
西方经济学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强调基础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感、强调借助于理性思维的穿透力来透视实践中的微观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问题。
西方经济学II的有关知识是经济研究者和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
学习西方经济学II,可以帮助学生吸收、借鉴其科学、合理的成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是为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经济分析方法,使其能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学好其它专业课并为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为学生熟练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研究经济问题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三是使学生了解企业、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和方法,能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基本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课堂教学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教材配有相应的习题集和学习指南。
省级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互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大纲的使用说明:1、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和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2、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授课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3、各章节习题参见课本,其他相关课程资源参见课程网站。
大纲正文第一章导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基本要求: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总量分析方法,所以又称总量经济学。
本章作为导论,着重论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为以下各章内容的展开提供一个最为一般的方法论和概念基础。
本章重点:⑴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本章难点:⑴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⑵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二、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30年代的宏观经济学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四、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衡量指标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基本要求: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各种经济总量中,衡量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总量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即广义的国民收入。
阐明GDP或GNP及其有关总量衡量的规定与技术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和前提。
本章要说明的是经联合国确认的适应于市场经济各国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
本章重点:⑴ GDP(或GNP)的含义;⑵ GDP(或GNP)的核算方法;⑶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⑷名义 GDP(GNP)、实际 GDP(GNP)和人均 GDP(GNP)本章难点:⑴GDP(或GNP)的核算方法;⑵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二、GDP的核算方法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二、实际GDP(GNP)、名义GDP(GNP)潜在GDP(GNP)三、人均GDP(GNP)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基本要求: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章主要说明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原理。
均衡国民收入以计划的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原理为依据。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根据凯恩斯理论,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等之处的总需求之值称为有效需求,这是国民收入变动的最重要因素。
本章所论述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与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
本章重点:⑴均衡国民收入(或均衡产出);⑵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⑶储蓄函数、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⑷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⑸各种乘数的含义与计算本章难点:⑴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⑵各种乘数的含义与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一、均衡国民收入(或均衡产出)的含义二、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三、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第二节国民收入的决定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节乘数理论一、乘数的含义二、乘数的计算三、乘数理论的适用第四章 IS-LM模型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基本要求:现代经济实际上是一个货币经济,货币市场的状况对投资和总需求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章正是要引入货币因素,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这就是IS—LM模型。
IS—LM模型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它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对比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货币理论时提出,后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萨缪尔森等人的发展与完善。
这一模型被认为用一般均衡方法概述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并为分析储蓄、投资、货币、利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效果,提供了一个十分方便的工具。
本章重点:⑴ IS曲线含义、IS曲线斜率和位置的决定;⑵ LM曲线含义、LM曲线斜率和位置的决定本章难点:⑴资本边际效率与投资边际效率;⑵IS曲线、LM曲线斜率和位置的决定教学内容:第一节投资的决定一、投资与利率二、资本边际效率三、投资边际效率第二节 IS曲线与产品市场均衡一、IS曲线及其推导二、IS曲线斜率的决定三、IS曲线位置的决定第三节利率的决定一、货币需求二、货币供给三、均衡利率的决定和变动四、凯恩斯陷阱第四节 LM曲线与货币市场均衡一、LM曲线及其推导二、LM曲线斜率的决定三、LM曲线位置的决定第五节 IS—LM模型: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一、IS—LM模型二、均衡收入的决定机制第五章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基本要求:IS—LM模型是以价格水平不变为前提的,而且在现实中,总供给是有限的,价格水平也是变动的。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就是取消了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着重说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是如何决定的。
它在重视对总需求分析的同时也重视对总供给的分析。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宏观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也是理解宏观经济学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基础。
本章重点:⑴总需求(AD)曲线;⑵ AD曲线斜率与位置的决定;⑶三种不同的总供给(AS)曲线;⑷在不同的AS曲线下,总需求变动时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⑸短期AS 曲线变动及其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本章难点:⑴短期总供给(AS)曲线的形状;⑵短期AS曲线变动及其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AD)曲线的含义及推导二、AD曲线的斜率三、AD曲线的位置第二节总供给曲线一、总供给的一般说明二、总供给(AS)曲线及其推导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二、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三、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第六、七章宏观经济政策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基本要求: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迫使各国政府走上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
由此应运而生的宏观经济学就是要说明国家为什么必须干预经济,以及应该如何干预经济,即要为国家干预经济提出理论依据与政策指导。
因此,经济政策问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章重点讨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本章重点: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⑵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与运用;⑶自动稳定器;⑷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⑸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与运用;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本章难点: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⑶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述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第二节财政政策一、西方国家财政的构成二、财政政策工具三、自动稳定器四、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第三节财政政策效果一、财政政策效果二、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三、挤出效应四、财政政策特例第四节货币政策一、西方国家的银行制度二、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三、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第五节货币政策效果一、货币政策效果二、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三、货币政策特例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六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八章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基本要求: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一直是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的两大难题,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主要的问题。
降低失业率,抑制通货膨胀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主要目标,凯恩斯主义的中心任务正是要消灭失业。
本章主要分析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概念、类型、原因及政策主张。
本章重点:⑴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⑵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⑷菲利普斯曲线本章难点:⑴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⑵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⑶不同学派对菲利浦斯曲线的不同解释及政策含义教学内容:第一节失业一、失业的基本概念二、失业的原因三、失业的影响及政策措施第二节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概述二、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三、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第三节菲利普斯曲线一、菲利普斯曲线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三、货币主义学派对菲利普斯的重新解释四、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第九、十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基本要求:经济增长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可以说,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实际上就关注经济增长了。
古代圣哲们对这一问题有过不少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见解。
自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几乎都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研究的中心之一,他们的许多思想现在仍然是重要的。
但是,我们在本章中所要介绍的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即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增长理论。
它研究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趋势,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长期化与动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