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融监管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金融监管工具的配合 法律工具是金融活动规范化和有序化的基础,能够在制 度上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经济工具是金融监管的重心,是金融活动有机化和协调 化的主要工具,能够保证各种金融实体利益在不受强行 管制的环境中公平竞争。 行政工具是金融监管的必要补充,是金融减少较大波动 的辅助,有助于治理金融市场的特殊问题,使金融监管 工作更加完善。
乔治· 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1911年1月17日 ──1991年12月1日),是美国经济学家,经
济学史家,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研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尤以 在市场活动研究和产业结构分析中所做的贡献 最为重要。他的研究之一是调查经济立法 如何影响市场。他对经济立法效力的研究使得 管制立法的产生,并为经济学研究开创了一个 全新的领域。斯蒂格勒的成就确立了他在市场 及产业结构应用研究中的领导地位。由于斯蒂 格勒研究的突出特色,他还被公认为是“信息经 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经济 学和法学交叉研究的带头人之一。
20世纪30年代到70年年代 ,严格的金融监管实现 了金融稳定,但是也压抑了金融机构发展和导致 金融效率下降,使国家开始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 目标,提高金融效率的问题得到重视。 21世纪以来,金融监管目标开始注重金融体系安 全和金融效率的平衡 。
二、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目标
《美国联邦储备法》: 维持公众对一个安全、完善和稳定的银行系统 的信心;建立有效率和有竞争的银行系统服务; 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允许银行体系适应经济的变 化而变化。 《日本国普通银行法》: 金融监管是以银行业务的公正性为前提,维护 信用确保存款人的权益,谋求金融活动的顺利进 行,为银行业务的健全运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 目的。
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
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前)
注重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20世纪30~70年代)。
注重效率的金融监管理论(20世纪70~90年代)
规则引导的金融监管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
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 20世纪30年代以前
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
(一)历史背景
16世纪后半期,随着西欧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货币需求与 日俱增,大量金银源源不断流入西欧,部分解决了货币流 通的需要。同时,对于新的融资工具需求愈加迫切,近代 货币信用制度应运而生,集中表现在商业银行的兴起,信 用工具的快速推广,清算制度与中央银行的建立。 金融监管理论最早散见于金融问题的争论,体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货币发行管理”和“最后贷款人”制度
• 20世纪主流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争论持续不断,直接 涉及政府干预的金融监管理论也随着争论双方势力变化而 变化。 • 起源:政府管制理论 管制经济学的创立者:斯蒂格勒教授 金融监管本身不等同于一般性的政府管制,但金融监管理论 却得到政府干预理论的强力支持。 金融监管可以理解为政府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进行的一种制 度安排
中介机构(审计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 务所和外部评级机构等)监督在金融监管中发挥 三个方面职能:(1)信息鉴证 ;(2)法定审 计 ;(3)监管审计。 金融监管当局可借助中介机构审计、核实金融机 构的财务会计报表及相关数据,对金融机构实施 现场检查,对金融机构进行外部评级,提高金融 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强化市场约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 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 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 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 业健康发展。
二、金融监管制度的一般目标
金融监管的 金融监管 必要性 的原因
金融监管的目标
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安 外部效应 全性目标) 金融体系的 信息不对 维护存款者和投资者的利 重要性和高 称 益(公平性目标) 风险性 保证公开、公平竞争(效 自然垄断 率性目标)
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 一.历史背景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陷 入混乱和萧条,接连不断的经济金融危机向自 由经济发起了猛烈攻击,理论界开始认识到, “看不见的手”无所不能不过是一个神话。经 济的内在不稳定性被察觉,凯恩斯主义经济思 想逐步占据主流经济学的地位,政府监管成为 经济运行的伴生现象。金融领域的监管成为关 注焦点之一,以强调金融监管为基石的理论不 断涌现,金融监管理论逐步形成 。
其核心内容是: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是导致金融
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实行以政府为主的金融监
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公共产品监管理论
金融体系具有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 性特征。 其核心内容是:金融体系的自身的公共属性 会导致金融市场失灵,引发风险和导致危机, 有必要通过以政府为主的金融监管,实现对 金融服务的良性引导。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先后兴起,它们通过 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重新表述、补充、修正和改造,证明了市场机制“自然秩序” 的存在和有效性,极力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学又逐步产生了新的影响力
二、金融监管理论的演化
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不完全 竞争或自然垄断等,监管是一种公共产品,能够降低 或消除市场失灵的手段。 相应地,形成了负外部性监管理论、公共产品监管理 论、信息不对称监管理论和自然垄断监管理论。
1.负外部性监管理论
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效应,是指金融机构破产倒闭 导致的连锁性反应,会造成货币信用紧缩动摇经 济增长的基础。
一、金融监管理论演化的经济学背景
由于金融监管是一种与市场自发运动相对应的政 府行为,因此,金融监管理论的根源是与“看不 见的手”相联系的,20世纪的金融监管理论,也 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发展的。
1wenku.baidu.com76年,亚当· 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从此“看不见的手”成为市场经济的准 则,以此作为范式和基础、崇尚自由放任政策的古典经济学也得以开创。
四、社会舆论的监管
社会舆论监督体系是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举报制度和查处程序形成社会监督威慑 力,督促各金融机构依法经营;通过宣传等媒介 向金融监管当局传递金融机构经营中出现问题的 信息,对于及时发行问题和惩罚金融违规现象, 具有不开替代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金融监管理论的形成与 发展
3.信息不对称监管理论
• 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市场的的逆向选择和道 德风险问题,造成金融市场失灵。 • 其核心内容是:信息不对称是金融体系效率 低下的主要原因,政府监管是医病良药。
(二)金融脆弱的监管理论
1.金融不稳定假说
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信用创造机构和借款人相关的特征 使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即不稳定性是现 代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认为,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是引 发金融风险、产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干预与监 管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降低这种内在脆弱性,实现金融 的稳定发展。
二.主要内容 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
金融监管理论的形成起源于金融监管必要性的研
究,主要包括两个视角:市场不完全性和金融体
系的脆弱性。
由此形成两大理论体系: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和 金融脆弱的监管理论。
(一)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
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以市场失灵和福利经济学为基
础,指出管制是政府对公共需要的反应,目的是弥补
– 两派激烈争论,最终后者获胜,中央银行开始建立,对货币信用 进行管理(统一发行货币,货币发行量的控制),但是不管理金 融机构的微观行为。
• 2、最后贷款人制度
– 商业银行发展初期,只是提供一些资金为贸易结算服 务,并未构成对经济发展的主动影响。 – 18、19世纪的银行危机证明,挤兑将引起生产萎缩, 因此,中央银行开始承担信用“保险”的责任,为金 融机构提供必要的信用支持,由统一货币发行逐渐转 向了通过最后贷款人的信用管理稳定金融和经济。
三、金融监管的行政工具 基本内容:金融监管的行政工具是由金融监管部门通过 发布文件、临时通知等命令形式,要求所有金融机构必 须在文件有效期内无条件执行的管理方式。行政工具具 有强制性特征,一旦发布被监管部门必须照章行事。 局限性:行政工具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不能忽视,但有 很大的局限性。行政工具监管局部性情况较多,考虑全 局性情况不够。过多采用行政工具会削弱甚至扭曲经济 工具的作用。
金融监管的工具
一、金融监管的法律工具
基本内容:金融监管部门的法律工具,主要是通过制定 金融法规,在共同准则的前提下体现公平竞争。金融法 律工具的约束力体现在两方面:对金融监管部门本身具 有约束力;对各金融机构具有约束力。
局限性:法律不可能包罗万象,法律条文颁布后,在相 当一段时间内不会轻易修改,完全依据法律条文在实际 工作中显得生硬。

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的创立,使建立在对古 典经济学“扬弃”基础上的新体系——新古典经济学发展起来,并成为当时经 济学主流学派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的一次交锋,该学说 在其后的时间里占据了优势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保罗· 萨缪尔森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 宏观经济理论联系起来,形成了 “新古典综合理论”,并成为20世纪五六十 年代经济学的正统。
第四章 金融监管理论
第一节 金融监管体系
• • • • 金融监管构成体系 金融监管目标 金融监管工具 金融监管组织
金融监管系统
金融监管 构成体系
金融监管 理论体系
金融监管 法律法规体系
金融监管 组织体系
一、金融监管目标的演进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央银行身兼金融监管的职 能,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是提供稳定的货币供给, 防止银行发生挤兑。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使各国逐步明确了 金融监管目标,开始转变到致力于维持国家金融 体系的安全稳定,防止金融体系崩溃对宏观经济 的冲击。
二、金融监管的经济工具
基本内容:金融监管的经济工具是通过经济利益影 响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当某种经营活动对经营有 利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时,经营者的积极性被调动, 会投入较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金融机构在开展 金融业务活动时,也表现为同样的规律。 局限性:经济工具在金融宏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是 被肯定的,因此,各国在管理中经常采用的是经济 工具。但也有不足之处,对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突发 性事件不能及时治理,当出现较大的经济金融波动 时作用缓慢。

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
(二)主要内容 • 1、货币发行管理
– 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76): 只要银行贷款用于生产流通的 短期商业票据,就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或紧缩,“看不见的手”能 够发挥作用,银行应该自由竞争,没有必要施加约束——“银行学 派” – 桑顿(Sandon,1802)认为银行券有超发危险,应当进行监管— —“通货学派”
二、行业自律机构的监管
金融自律管理的监管途径,主要是通过金融同业 成员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磋商,利用共享的财 务资料与管理经验等揭示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加以防范。金融行业成员尽管会对各自涉及的商 业机密资料予以保密,但是,鉴于行业共同利益 的需要,能够实现较好的真实信息交流。
三、中介机构的监督
在金融监管中,单一的工具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需多 种工具并举,在不同的时期针对各种的情况有些侧重, 金融监管的绩效才比较理想。
金融监管的组织
一、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
金融监管当局通过对被监管金融机
构收取财务信息、管理信息、网络信 息和公众举报等。绝大多数情况下, 金融监管当局是从被监管客体依法通 过强制性获得需要的信息,通过对这 些财务信息的分析发现问题。
• (三)简要评述
– 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理 论,关于金融监管的研究较为狭隘,讨论焦点在于 “自由”和“监管”,内容主要集中于货币信用和防 止银行挤兑两个方面。另外,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 缺乏令人信服的论据。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市场的 不完全性愈加凸显。
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