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谱离子源简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电离样品分子与电离电子不直接作用,而是 引入大量的反应气,反应气被电子轰击后因离子分子反应产生一些活性反应离子,这些离子再与 样品分子发生离子-分子反应,使样品分子实现电 离。
现以甲烷作为反应气,说明化学电离的过程。 在电子轰击下,甲烷首先被电离: CH4+e CH4+ + CH3+ + CH2+ + CH++ C+ + H+
例:
205
278.34
205
甲烷为反应气
用甲烷为反应气的正化学电离图中,除了质子 化分子离子峰(m/z 279)之外,还得到其它的碎片, 用于结构解析。
在用氨气为反应气的正化学电离图中,主要得 到质子化分子离子峰(m/z 279),从而可以得到化合 物的分子量。
氨气作反应气
图1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正化学电离质谱图
1942年,第一台商品质谱仪; 1953年,由鲍尔(Paul)和斯坦威德尔 (Steinwedel)提出四极滤质器;同年,由威雷(Wiley) 和麦克劳伦斯(Mclarens)设计出飞行时间质谱仪原型; 1954年,英格拉姆(Inghram)和海登(Hayden)报 道的Tandem系统,即串联的质谱系统(MS/MS); 1955年,Wiley & Mclarens 飞行时间质谱仪; 1960‘s,开发GC/MS; 1974年,回旋共振质谱仪; 1979年,传送带式LC/MS接口成为商业产品; 1982年,离子束LC/MS接口出现; 1984年,第一台电喷雾质谱仪宣告诞生; 1988年,电喷雾质谱仪首次应用于蛋白质分析;
分子电子被微针“萃出”,分子本身很少发生振动
或转动,因而分子不过多碎裂。
电极要求:电极尖锐,使用微碳针(W丝上的苯基 腈裂解生成)构成多尖陈列电极可提高电离效率。
FD 场解吸的原理与场电离相同,但是对样品没有气
化要求,而是被沉积在电极上直接送入离子源得到准
分子离子,因而场解吸适合于难气化的、热不稳定的 样品,如肽类化合物、糖类、高聚物、有机酸的盐、 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2、应用级实例 化学电离一般有正CI和负CI,可以根据样品情况
进行选择,对于含有很强吸电子基团的化合物检测负 离子的灵敏度比检测正离子的灵敏度要高。
化学电离质谱图有碎片离子峰少、图谱简单、易
于解释等特点,适用于易于气化的样品分析,不适用 于难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化学电离得到的质谱图不是标准质谱图,不能进 行库检索。
质谱软电离技术种类的 简介和用途
邵玉凤
目录 质谱仪的发展简史 电离方式和离子源种类 软电离种类的简介和用途
一、质谱仪的发展简史
19世纪末,E.Goldstein在低压放电实验中观 察到正电荷粒子,随后W.Wein发现正电荷粒子束 在磁场中发生偏转,为质谱的诞生提供了准备;
1912年,英国物理学家Joseph John Thomson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质谱仪;
甲烷离子与分子进行反应,生成加合离子:
CH4+ + CH4 CH5+ + CH3● CH3+ + CH4 C2H5+ + H2 加合离子与样品分子反应:
CH5+ + X XH+ + CH4 C2H5+ + X X+ +C2H5 生成的XH+ 比样品分子X多一个H+ ,可表示为 (M +1)+,称为准分子离子。以甲烷作为反应气, 除(M+1)+之外,还可能出现(M+17)+,(M+29)+ 等 离子,同时还出现大量的碎片离子。
406.92 从图2可以看出,主峰是负离子峰
图 2 在甲烷反应气的化学电离下硫丹的质谱图
(二)场解吸 (Field Desorption FD)和场电离 (Field Ionization FI)
1、基本原理 FI
场电离是气态分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电离。 当样品蒸气临近或接触带高正电位的金属探针时,由 于高曲率半径的针端处产生很强的电位梯度,样品分 子可被电离为正离子。
由场解吸与场电离的共同特点是形成的M+●没有过 多的剩余内能,减少了分子离子进一步裂解的几率准 分子离子峰强,碎片离子峰相对减少。
2、应用
FI
FD
谷氨酸 147.08
(三) 快原子轰击 (Fast Atom Bombardment FAB) 1、基本原理
软电离 电喷雾电离(ESIຫໍສະໝຸດ Baidu 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 大气压光喷雾电离(APPI)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
三、软电离种类的简介和用途 (一)化学电离(Chemical Ionization CI) 1、基本原理
+
气体分子
+
试样分子
+
准分子离子
电子
(M+1)+;(M+17) +;(M+29) +;
奖。
质谱计框图
真空系统
加速区
Output
计算机数据 处理系统
进样系统 Sample inlet
离子源 Ionisation source
质量分析器 Ion separation 检测器 Detector
二、电离方式和离子源种类简介
硬电离- 电子轰击电离(EI) 化学电离(CI) 场解吸(FD)和场电离(FI) 快原子轰击(FAB)
1917年,电喷雾物理现象被发现; 1918年,Dempster 180°磁扇面方向聚焦质 谱仪;
1935年,马陶赫(Marttauch)和赫佐格(R. Herzog)根据他们的双聚焦理论,研制出双聚焦质 谱仪;
1940年,尼尔(Nier)设计出单聚焦磁质谱仪, 又于1960年设计并制成了一台小型的双聚焦质谱仪;
场电离要求样品分子处于气态,灵敏度又低,因 而应用逐渐减少。
阳极
+ +
+
+ ++
+
+ +
+
+ +
+
d<1mm
阴极
过程:强电场(电极间距0.5-2mm)—分子电子的量 子隧道效应*—分子热分解或碰撞—带正电荷的碎 片离子—阳极排出并加速进入磁场 *量子隧道效应(Quantum mechanical tunneling):
1989年,Hens G. Dohmelt和 W. Paul, 离子 阱(Ion trap)的应用于质谱;
2002年,J. B. Penn 和田中耕一因电喷雾电 离(electron spray ionization, ESI)质谱和基质 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MALDI)质谱获诺贝尔化学